經濟法價值的兩大類別
1. 你認為學習經濟法有意義嗎有哪些意義
請領會如下四個方面,對你學習經濟法及了解其意義,可能會有所幫助。
1、經濟法學的概念:以經濟法為研究對象,著重研究經濟法的產生、發展規律的新興法學學科。經濟法是一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法學產生和發展的制度基礎。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是由德國學者提出和歸納的經濟法。(也正因為如此,經濟法學較為全面的發端,是以20世紀20年代德國學者的研究為標志。並且,德國成為經濟法學的發祥地)。
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由於市場失靈等問題的出現需要有新的法律規范來解決新問題,從而促使經濟法的產生,學術界對其開始重視。經濟法學在中國的真正發展,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2、經濟法概念:是調整在現代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的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簡單地說,經濟法就是調整調制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法概念的價值:
(1)有助於理解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a.經濟法具有突出的現代性、經濟性和規制性,這是它與其他所有部門法的不同。
b.經濟法概念可以涵蓋日益打通的國內經濟法和國際經濟法,這本身也是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c.經濟法不僅關乎個體利益,也關乎社會公益乃至國家利益。
(2)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經濟法的特徵、宗旨等問題。
3、經濟法的地位:
(1)從部門法的維度看: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在整個法律體系有自己獨立地位。它是我國7個部門法之一
(2)從法域維度看:無論把經濟法放入爭論中的社會法法域,還是將其放入經過拓展的公法法域,經濟法在上述法域中都有自己的地位,同時,一般不把它放入私法的法域
(3)從與相鄰近部門法的關系看:
A、與憲法:從總體上說,兩者是根本法與普通法的關系
從制度形成上說,憲法為經濟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經濟法的各類制度,不過是對憲法規定的具體化
B、與民法:
聯系:在法律調整上具有互補關系。兩部門法只有有效配合,才能更好地保障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提供。
區別:性質不同:民法是私法而經濟法不是
調整對象不同:(此區別也適用於經濟法與民法的特別法——商法之間的關系)
C、與行政法
聯系:兩者的執法主體在形式上都是行政機關
兩者所調整的社會關系都側重於「縱向關系」
區別:調整對象不同:行政法調整的是行政關系,主要是行政管理關系而經濟法主要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即「調制關系」
宗旨、手段不同:行政法主要解決政府失靈問題,因而要規范行政權,確保依法行政,保護人權。經濟法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因而要運用間接的調制手段、協調矛盾
D、與社會法
聯系:都屬於現代法,都具有突出的現代性和一定的政策性、社會性。
區別:調整對象不同:社會法側重解決社會運行過程中的社會問題。經濟法側重解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經濟問題。
突出的特徵不同:社會法的社會性更突出。經濟法的經濟性最為突出
E、與訴訟法:關系較為密切,尤其在經濟法制度的「可訴性」問題上表現突出
F、與刑法:
聯系:都屬於公法、在一些保護私權的原理上具有一致性、經濟法的規定還需與刑法的規定相銜接。
區別:調整對象、調整手段不同。
4、經濟法的價值:
1、經濟法價值的確立:經濟法的價值,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內在的客觀功用價值」,即經濟法自身的有用性或使用價值。另一類是「外在的主觀評判價值」,即社會公眾或研究者所認同的或所期望的經濟法所具有的價值。
2、對經濟法的兩類價值的解析:
(1)內在的客觀功用價值:經濟法的功用,主要是規范調制行為,保障有效調制。同時,經濟法可以成為用以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的工具,以及各類主體在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方面保護自己權益的工具。這些經濟法的制度功用,就是經濟法的內在價值。
(2)外在的主觀評判價值:效率、公平和秩序,作為經濟法調整所追求的更高層次的價值目標,反映了經濟法主體對經濟法功用的外在評判,因而是經濟法外在的主觀評判價值。
總之,對於兩類不同層面價值的研究,可以形成一種內、外部結合,主、客觀統一、功用與評判相聯系的「二元價值論」。
3、經濟法價值體系的構成:由內在的客觀功用價值與外在的主觀評判價值組成,兩者分別屬於不同的層面,前者所處的層面是更為基本的。而後者是以前者為基礎的,因而是更高層次的。
2. 國際經濟法的價值理念包括
經濟法價值在於經濟法對人所具有的意義,包括經濟法對於人的需要的滿足和人關於經濟法的絕對超越指向。
國際經濟法的三個基本原則分別是國家經濟主權原則、平等互利原則、全球經濟合作與發展原則,這些原則互有不同但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體系。所謂國家經濟主權原則,指的是每個國家對本國的全部財富、自然資配哪源以及全部經濟活動,都享有並且可以自由行使完整的、永久的主權,其中包括佔有、使用和處置的權利。
國知遲際經濟法的存在形式,包括國際法規范和搭賣李國內法規范兩大類。其中,國際法規范包括國際條約、國際經濟慣例,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規范性決議等;國內法規范主要是各國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國內立法,在某些國家還包括法院判例。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是自然人、法人、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列舉了15項原則作為指導國際經濟關系的基本原則,其中國家經濟主權、公平互利和國際合作以謀發展三項基本原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3. 經濟法的價值是什麼
經濟法的價值和基本原則是什麼
經濟法價值的含義 經濟法價值是指以經濟法與人的關系為基礎的,經濟法對人所具有的意義,是經濟法對於人的需要的滿足,也是人關於經濟法的絕對超越指向。也就是說,經濟法價值在於經濟法對人所具有的意義,包括經濟法對於人的需要的滿足和人關於經濟法的絕對超越指向。
經濟法價值概念的理解 對於經濟法價值概念的理解,首先,要明確經濟法價值的社會本位性。經濟法價值的社會本位性,基於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性。而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性是與以往私法領域的以個人為本位的個人本位是有區別的。所謂個人本位是指個人權利本位,簡稱權利本位。其以利益、由、等三要素為立論基礎,主張把個體權利的地位放在實在法(制定法)之上,也放在國家最高權力之浮。這一理論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得到盛行,伴隨生產的社會化、民經濟體系化和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國際化,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失去了自律性的客觀態勢,法學理論開始思考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本位理論應運而生,所謂社會本位是指社會權本位,其把社會權概括為權利的首要含義,對私人權作出明確的限制,以追求、障社會整體的權利利益為核心。即在法的產生、施、行中,始終以社會權或社會利益為立足點,旨在尋求私人權與社會權衡平的合理性尺度過程中去維護和保障社會權或社會利益。經濟法正是社會本位的法,即經濟法在其產生、實施、運行的過程中,始終是以追求社會權或社會利益為基點的,在對私人權的合理性限制中,實現了私人權和社會權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平衡,並最終使得社會權或社會利益得到維護和保障。那麼,經濟法價值也必然具有這一社會本位性。也就是說經濟法價值的考量應始終是以社會權或社會利益為立足點的,而不是以私人權為立足點。對此論述的意義在於要強調經濟法價值考量的這一立足點與經濟法價值之主體為人並不矛盾。為什麼呢?可以這么理解,經濟法價值之主體為人正是經濟法價值含義之一便在於經濟法對人的需要的滿足,這是不是說經濟法價值的立足點一定要是人呢?當然並非如此。因為在社會個體聯系緊密之狀況達到一定程度之時,以社會權或社會利益為立足點更能夠充分實現實質的、長遠的「經濟法對人的需要的滿足」,這取決於前述的「一定的歷史社會」。
對經濟法價值概念的理解,其次,還要關注經濟法價值與經濟法功能及經濟法作用的辨析。經濟法價值如前文所述。而經濟法功能是指經濟法的做功能力或者功用與效能,經濟法作用為經濟法對人的行為以及最終對社會關系所產生的影響。很明顯,第一,這三個概念屬不同范疇。經濟法價值是從人與經濟法兩個角度出發而對人與經濟法關系的研究,是基於人對經濟法的「厚望」而進行的理論闡述,而經濟法功能是從經濟法自身出發的對其內質本性的研究,是經濟法的功用和效能,是其質的一方面體現。又經濟法作用是從社會關系出發對經濟法對社會關系產生的影響的研究。第二,這三個概念屬不同層次。經濟法價值是絕對抽象的,對經濟法功能及經濟法作用理想化的主觀的理論提升。而經濟法功能為經濟法內在的質的屬性,是客觀的經濟法內質本性的存在是內在的、具體的、宏觀的。又經濟法作用為經濟法內質本性的外在具體的體現甚至錯誤反映,是外在的、具體的、微觀的。第三,這三個概念角度不同。經濟法價值是就人而言的,是針對人的需要基於法的功能而進行的闡述。而經濟法功能是就法自身而言的,是對法的內質本性的闡述。又經濟法作用是就社會關系而言的,是對法對社會的影響的闡述。當然,第四,這三個概念之間同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經濟法價值是理想化的、抽象的,但其仍不失為人對法的一種追求,其只有依據經濟法功能來實現,也就是說經濟法功能是經濟法價值實現的客觀基礎,而經濟法作用又是經濟法功能實......>>
經濟法都包括什麼?
經濟法每年考察的分數不太多,屬於次重點科目。在2009證券法調整到商法進行考察後,經濟法部分設計的內容還有《競爭法》《消費者法》《銀行業法》《財稅法》《勞動法》《土地法和房地產法》以及《環境保護法》七部分內容。盡管如此,2009年司法考試《經濟法》的分值比2008增加了5分,總分達到45分,是卷一分數最高的一科,考查的形式是5道單選題、12道多選題和3道不定項選擇題。 2010司法經濟法單選考查5道,多選考查12道,不定項選擇題3道,共計35分。
經濟法價值的含義是什麼
經濟法價值是指以經濟法與人的關系為基礎的,經濟法對人所具有的意義,是經濟法對於人的需要的滿足,也是人關於經濟法的絕對超越指向。也就是說,經濟法價值在於經濟法對人所具有的意義,包括經濟法對於人的需要的滿足和人關於經濟法的絕對超越指向。
學習經濟法有什麼意義?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經濟法屬於法的范疇;
2、經濟法屬於國內法體系;
3、經濟法不同於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門。
我國經濟法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內容:
1、關於企業組織管理的法鼎規范,如《公司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等;
2、關於市場管理的法律規范,如《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證券法》等;
3、關於宏觀調控的法律規范,如《統計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對外貿易法》等;
4、關於社會保障的法律規范,如《殘疾人保障法》、《勞動法》、《失業保險條例》等。
經濟法的巨大作用:
1、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引導、推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3、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4、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經濟法中承諾的意義是什麼?
您好。承諾的意義:承諾生效,合同成立。
承諾的撤回:以撤回通知追趕承諾通知;承諾可以撤回,不能撤銷。
承諾的生效: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根據交易習慣等,作出承諾的行為時。
經濟法理念、功能與價值的關系
經濟法是適應生產社會化及其引起的社會經濟調節機制和國家經濟調節職能的需要而產生的,它調整國家經濟調節中的社會關系,以維護和促進社會經濟總體結構和運行的協調、穩定和發展。
經濟法價值的基本取向,是社會總體性的和經濟性的秩序、效率、公平和正義。
經濟法理念是相信通過經濟法價值釋放,能夠實現社會總體經濟方面的那些價值目標即理念的理想目標
經濟法的價值目標?
社會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經濟法的概念
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的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4. 研究經濟法的價值包括
法律分析:經濟學著眼於社會整體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對包括社會的個體效益和整體效益的投入與產出的效益進行衡量。在個體與整體之間,經濟法一般通過社會整體效益作為決定其價值取向的主要依據。在個人利益與社會的整體利益產生矛盾,尤其是個體利益相對較高時,即使要對個人有利僅需要一種資源配置,而對社會整體效益貢獻量是零甚至負值,經濟法就將對有關的配置方式做出干預,達到實現社會整體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這意味著,經濟法的目標取向其實可以視作為社會的整體效益最大化。而社會整體效益作為經濟法精神價值目標的唯一體現以及本質特徵,也是經濟法的核心與實際價值能夠存在的前提。然而由於經濟法的」效益」是社會效益中的一種,它與經濟效益相比,有更加深刻和廣泛的內涵。在經濟法中所體現的社會效益主旨,是對社會經濟行為與個人經濟行為相結合時提出的具體要求,並不只是單純結果的最大化,它微觀的成果作為社會效益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還要實現人身自由、社會福利、人文環境、長遠的經濟利益、宏觀的經濟成果等其他多種因素的發展和優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5. 2014年4月自考真題《經濟法概論》
全國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經濟法概論試題
課程代碼:00244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賀旦有試題的答案塗、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准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並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塗黑。錯塗、多塗或未塗均無分。
1.經濟法是否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主要的判斷標準是
A.經濟法是否擁有一個特有的法律體系
B.經濟法是否具有一套獨特的研究方法
C.經濟法是否具有自己獨特的調整對象
D.經濟法能否對國家經濟政策產生指導作用
2.著重回答經濟法自身是什麼的問題,是經濟法理論中的
A.經濟法本體論 B.經濟法價值論
C.經濟法規范論 D.經濟法運行論
3.下列屬於市場規製法的是
A.《專利法》 B.《物權法》
C.《侵權責任法》 D.《反不正當競爭法》
4.經濟法的調整以整體上的經濟效益的提高為直接目標,這體現的是經濟法基本特徵
之一的
A.經濟性 B.強制性
C.現代爛鍵性 D.規制性
5.經濟法價值的兩大類別是
A.效率價值與公平價值
B.正義價值與秩序價值
C.內在客觀功用價值和外在主觀評判價值
D.公平價值和秩序價值
6.經濟法的宗旨涉及幾個重要目標,其中的目標是
A.穩定增長 B.保障基本人權
C.保障社會公益 D.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
7.下列關於我國調制立法權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由立法機關獨享的立法模式
B.由行政機關獨享的立法模式
C.由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分享的立法模式
D.由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分享的立法模式
8.下列關於調制受體依法競爭義務的說法,正確的是
A.依法競爭義務只涉及市場主體與其競爭者之間的關系
B.競爭行為不得違反誠信原則,這是受制主體的積極義務
C.對於依法競爭的義務,僅限於傳統意義
D.消費者個人一旦從事經營活動,同樣也要履行依法競爭的義務
9.下列屬於正式程序的是
A.窗口指導程序 B.股票的發行程序
C.非法定的立法民意徵求程序 D.道義勸告程序
10.在經濟法中,計劃、預算的編制、審批、執行、調整、決算等程序屬於
A.訴訟程序 B.非訴訟程序
C.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 D.非正式程序
11.我國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是
A.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發展 B.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
C.對社會產品進行分配和再分配 D.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
12.依法治國方略中的權力監督制衡理念以及宏觀調控權行使的外部性決定了我們必須建立
A.宏觀調控指揮協調制度 B.宏觀調控指導協商制度
C.宏觀調控綜合協調制度 D.宏觀調控平等協商制度
13.我國財政的根本要義是
A.以人為本 B.宏觀調控
C.和諧、穩定、發展經濟 D.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14.縣級以上各級人大的預算管理職權是
A.審查權 B.監督權
C.編制權 D.執行權
15.作為政府采購活動的重要主體的供應商,應當具備的法定條件之一是
A.具有獨立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 B.具有獨立承擔行政責任的能力
C.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D.具有獨立承擔違憲責任的能力
16.糧食、食用植物油的銷售和進口適用的增值稅稅率是
A.零稅率 B.低稅率
C.基本稅率 D.減免稅率
17.在我國,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徵收的企業所得稅稅率是
A.10% B.15%
C.20% D.25%
18.下列屬於貨幣市場的是
A.債券市場 B.股票市場
C.國債飢拍巧回購市場 D.黃金市場
19.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交易對象是
A.個人 B.企業
C.社會團體 D.商業銀行
20.國家計劃管理、實施宏觀調控的基本計劃形式是
A.短期計劃 B.中期計劃
C.長期計劃 D.中、長期計劃
21.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審批機關是
A.國務院 B.國家權力機關
C.人民法院 D.國家計劃委員會
22.1945年美國鋁公司壟斷案創立的反壟斷法制度是
A.豁免制度 B.申報制度
C.域外效力制度 D.懲罰制度
23.1896年世界上第一部《反不正當競爭法》誕生於
A.法國 B.德國
C.美國 D.英國
24.規制壟斷的基本路徑中,除了結構主義之外,還有
A.行為主義 B.主導主義
C.支配主義 D.認識主義
25.下列屬於橫向聯合限制競爭行為的是
A.劃分市場 B.交易
C.限制轉售價格 D.特許協議
26.甲期貨交易所章程規定,對日交易量超過一百手的客戶,可以將手續費的2%作為折扣費退還給他們,並要求辦理完整的財務手續。其他交易所對此規定提出異議。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交易所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
B.甲交易所的行為構成行賄
C.甲交易所的行為既構成行賄又構成不正當競爭
D.甲交易所的行為不構成不正當競爭
27.甲廠生產一種易拉罐裝碳酸飲料。消費者丙從乙商場購買這種飲料後請丁飲用。丁在開啟時被罐內強烈氣流炸傷眼部。關於本案,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A.只能由丁提出賠償請求,而且只能向乙索賠
B.只能由丙提出賠償請求,而且只能向甲索賠
C.丙或丁必須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由其確定向誰索賠
D.由丁提出賠償請求,丁可向甲、乙中的一個索賠
28.形式上經營者集中特色的行為是
A.經營者聯合 B.經營者控制
C.經營者壟斷 D.經營者合並
29.呂某在甲公司購買掌上電腦,因掌上電腦的質量問題要求退貨與經理發生爭執。經理指令公司保安人員將呂某強行拖到一間倉庫里禁閉兩個小時。第二天呂某將此過程告知當地報社,當天晚報載文對甲公司及該經理進行了抨擊。呂某的行為屬於
A.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行為
B.詆毀商譽行為
C.新聞媒體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行為
D.呂某侵犯經理名譽權的行為
30.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規定,資本充足率不低於
A.6% B.8%
C.10% D.15%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並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塗黑。錯塗、多塗、少塗或未塗均無分。
31.下列有關經濟法與商法關系的闡述,正確的有
A.經濟法是公法,商法是私法
B.經濟法調整調制關系,商法調整商事關系
C.兩者在法域、功能等方面各不相同
D.從民法到商法再到經濟法的發展,是從任意法到強行法的發展路徑
E.兩者在法律的保護宗旨、保護法益、主體地位等方面都有不同
32.下列有關「經濟法主體資格取得多維性」的闡述,正確的有
A.調制受體主要是由民商法確定其資格,但不排除在市場准人方面,基於產業政策的考慮而由專門經濟法規范進行限定
B.調制主體與調制受體取得經濟法主體資格都有各自不同的法律依據
C.通常情況下,調制主體資格的取得需要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
D.調制受體的資格,一般不需要專門的法律作出特別規定,它們是通常的市場主體
E.經濟法主體資格取得的多維性與各類主體資格的非平等性、各自的職能和任務的差異性等有關
33.從廣義上說,重復征稅可以分為
A.稅制性重復征稅 B.經濟性重復征稅
C.行政性重復征稅 D.法律性重復征稅
E.合理性重復征稅
34.計劃法的基本原則有
A.遵循市場經濟客觀規律原則
B.綜合、平衡和協調原則
C.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原則
D.堅持規劃先導原則
E.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原則
35.某公司生產銷售一款新車,該車在某些新設計上不夠成熟,導致部分車輛在駕駛中出現故障,甚至因此造成交通事故。事後,該公司拒絕就故障原因做出說明,也拒絕對受害人提供賠償。該公司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權利有
A.安全保障權 B.知悉真情權
C.公平交易權 D.獲取賠償權
E.監督批評權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經濟法的地位
37.公益訴訟
38.經濟法的「本法責任」
39.《預演算法》
40.相關市場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41.簡述調制主體的主要職責。
42.簡述我國《政府采購法》的立法宗旨。
43.簡述我國存款准備金制度的作用。
44.簡述經濟法與行政法的不同。
45.簡述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消費者權利的內容。
五、論述題(本題10分)
46.試論述宏觀調控權的配置。
六、案例分析題(本題10分)
47.某市貿易信息公司於2010年10月1日至30日組織了一場名優商品展銷會,展銷地點是市工業展覽中心,一百多家公司、廠家參展。市民甲在該展銷會上買了一瓶麥香酒回家,飲用後即感到頭昏眼花,馬上去醫院,經10天住院治療,雖基本恢復了體力,但雙目失明(麥香酒甲醇過高引起)。甲出院後立即去市工業展覽中心,但展銷會已結束。甲找到工業展覽中心的主管人員,被告知此次展銷會系某市貿易信息公司組織的。甲找到某市貿易信息公司,被告知麥香酒是H縣的麥香酒廠展銷的,應由H縣的麥香酒廠負責。
問:(1)甲可向誰提出賠償請求?為什麼?
(2)甲可通過什麼途徑解決糾紛?
(3)甲可以提出哪幾種賠償請求?
6. 經濟法的內在價值是什麼
經濟法作為國家協調社會經濟的基本法律,價值體現在經濟法追求的一般價值取向——實質正義和社會公正。
在我國,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經濟法是經濟法衡擾首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7. 經濟法的公平價值有哪些
論經濟法的公平價值
摘要:經濟法的公平價值是以社會本位為基礎的形式公平和實質公平的統一,也是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的公平。
關鍵詞:公平 社會本位
一、以社會為本位是經濟法公平價值的基石
經濟法以社會為本位是指經濟法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社會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相對,但又不是後者的集合或某種利益的簡單相加,而是後者合力的結果或有機總和。〔1〕經濟法的公平價值具有獨特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建立在以社會為本位的基石之上。
經濟法是在公法對私法的介入,以國家之手對市場失靈的干預中產生的。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法學上形成了孟德斯鳩、霍布斯為代表的自然法學派。自然法學派從天賦人權的哲學思想出發,認為法就是由人類理性和由事物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聯系。法律是自然的理性表現,是客觀存在的普遍規律。在經濟學上,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佔主導地位。他認為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客觀經濟規律會自發實現「自然秩序」。人是自我利益的理性的、最大限度的追求者,即理性人,在這種「自然秩序中」,當理性人在追求其個人利益的目標時,他好像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實現公共最好福利。這只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他認為,最好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少的政策,政府對經濟的任何干預都是有害的,政府的權力應主要用於維護社會秩序的安全,即「夜警國家」的模式。自然法學派和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對近代資本主義法律體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這個時期,以國家干預為主要特徵的經濟法受到削弱,民法得到了充分的發展。〔2〕
然而,亞當·斯密所描繪的完全依靠市場調節,來達到的理性的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自然秩序」並沒有很好地實現,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環境污染、資源過度開采、貧富分化、市場壟斷、公共產品短缺等。在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進入壟斷階段後,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也桎梏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調節的盲目和滯後,個體組織生產的有序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序,個體利益的局部性與短期性,往往使個人利益得以彰顯,社會公共利益受到忽視。對此,以個人為本位的民法是無能為力的。尚須「國家之手」的干預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進而恢復經濟的自由與有序、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格局。經濟法所追求的公平,是社會公共利益的公平。它強調人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必須對社會的經濟發展而不只是對個別人的特定利益承擔義務。〔3〕有些行為,在民法來看,也許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這種行為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危害甚或造成威脅時,就會受到經濟法的規制。如微軟收購Intuit軟體公司,可謂是個互贏的商業行為。Intuit的股東希望通過其企業被收購而獲得微軟的投資,並利用微軟龐大的國際分銷網分得好處。微軟則希望獲得Intuit公司開發的已佔有個人財務軟體市場近70%分額的Quicken軟體。這場收購雙方平等互利,完全符合民法的條件要求。然而美國政府擔心收購完成後,微軟會獨霸全美的個人財務軟體市場,執意向法院起訴,最終導致了這場交易的流產。〔4〕經濟法總是以個別經濟活動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對比效果為參照,來評價公平價值的實現。
國家干預也應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從某種方面講,政府因其本身的特點,在某些時候,也有產生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可能。首先政府幹預經濟,往往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大多數情況下,社會利益與國家利益是一致的,例如,保護耕地與發展經濟佔用耕地是矛盾的。所以,依照《土地管理法》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規劃,嚴格佔用耕地審批制度,遵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徹底落實佔用耕地補償制度。這樣,就會既有利於保護耕地,維護農民的權益,又保障了國家的建設用地,達到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的統一。但是,社會利益與國家利益並不完全一致,也會有沖突。如國家為快速發展經濟,過度佔用耕地,則可能暫時有利於國家利益,而損害了社會利益。其次,政府幹預手段的落後,反應的遲鈍,往往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政府在宏觀調控方面有優勢,而微觀管理方面不足。政府處於凌駕於社會之上的機構,信息廣泛,但也難免會有偏差,導致決策的失誤。最後,政府作為社會的一個組織,在發揮經濟職能,對社會進行規劃、引導、控制、調節和監督的同時,難免會有尋租現象。且由於目前監督機制不完備,在我國官本位歷史傳統影響下,易滋生腐敗。有鑒於此,在政府幹預社會經濟生活的過程中,干預的程度、方式、方面,都應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加強政府幹預的科學性,提高政府人員的素質。
二、經濟法的公平價值是形式公平和實質公平的統一
羅爾斯認為,形式正義執行法律和制度時應當平等適用於屬於它們所規定的各種各樣的人。由形式正義產生形式上的公平。在民法上,公平主要是指形式公平。它意味著機會平等。而機會平等至少要有四個方面的規定性:即社會資源平等地向市場主體開放;競爭的起跑線均等;市場主體同等的不受歧視;市場主體平等的擁有實現其經濟目的的手段。〔5〕民法所強調的機會公平,是以實現抽象的人格平等和個人自由為條件,將作為民事主體的人視為完全相同的理性人,而忽視客觀存在的人所處的環境和其自身所具備的一切具體特徵,給予民事主體同樣的法律保護。
但是,法律的普遍性並不能應對社會生活的復雜組合。在以競爭為主導的市場經濟中,市場經濟主體形式上的公平卻產生著實質上的不公平。就如一個億萬富翁不可能與一個乞丐具有的條件一樣,經濟法認為,一個經濟巨人與一個經濟侏儒也是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的,即使法律賦予他們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由於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諸如行政壟斷、地方保護、信息偏差、經濟實力、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等一系列差別因素的存在,給市場經濟帶來的實質不公,使得民法的形式公平難以實現。形式公平,也是經濟法所要追求的首要目標。每個市場經營主體,不論其所有制形式、所在區域的不同,都有進入市場進行平等競爭的機會。經濟法既不為某個市場經營主體在競爭中獲勝創造特別優越的條件,也不特別給某個市場經營主體製造障礙,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失敗。〔6〕
形式公平是經濟法公平價值的基礎,是在追求實質公平的條件下的形式公平。民法忽視市場主體的經濟實力、技術經驗等方面的個性特徵,而對他們一視同仁的規定,勢必造成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盛行,產生實質不公平。經濟法恰恰重視個體差異,將市場主體按一定的標准細化為不同類型,屬於同等條件的,同等對待。如同樣的消費者,享有的權利相等;同樣的生產者,所擁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也相等。
經濟法以實質公平為其更高公平價值目標。實質公平是在承認經濟主體的資源和個人稟賦等方面差異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種結果上的公平。〔7〕實質公平要求一方面對具備特殊條件、地位和能力的市場主體的某些行為進行一定的限制,增加其義務或減少其權利。以反壟斷為例,從現代反壟斷法實現來看,(一個企業)單純的市場控制力通常並不被法律作否定性評價,只有當特定的具有市場控制力的企業將其控制力濫用時,法律才對其進行限制或禁止。而企業僅僅具有市場控制但未行濫用,或企業之行為雖有濫用之嫌,但其能力本身不具有市場控制力,則兩者均不違反反壟斷法。另一方面,實質公平對遭受或易於遭受經濟特權侵害的弱小主體進行特別保護,賦予其更多的權利,而承受較少的義務。如各國的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如銷售者在銷售中存在欺詐,消費者可以商品價格的兩倍向銷售者索賠。為方便消費者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消費者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這些規定,從形式上看在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之間,他們的權利義務是不公平的。但是,生產者有責任生產出質量合格的商品,生產者和銷售者有誠實信用的義務。與消費者相比,他們具有較多的專業知識,消費者處於弱者地位。由此可見,經濟法的實質公平體現了對弱者進行保護的實質公平。
經濟法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還相統一於社會本位的基石之上,體現在:經濟法為社會公共利益,不同時期調整內容也不同,其公平價值取向也不同。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為鼓勵吸引外商來投資,加速我國經濟發展,促進改革開放的步伐,就出台了許多優惠政府,使得那些在資本、管理經濟上比我國企業雄厚、豐富得多的外國企業,享受到了中國企業都享受不到的有利條件。這對我國企業形式上和實質上都是不公平的。在經過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並初步完善,作為WTO的成員,我國的市場競爭規則要同世界接軌,就要求市場經營主體平等地參與競爭,就需要逐漸減少外資企業的優惠條件,讓他們享受國民待遇。再如,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企業的經濟力量非常強大,所以,反壟斷法是這些國家經濟法的核心。而在我國目前,為增強經濟全球化中我國企業的競爭力,發揮企業的規模效應,應鼓勵、支持建立大型企業集團,實現同我國企業間的形式公平和實質公平。
經濟法既追求形式公平,即同等條件下同等對待;又追求實質公平,即不同等條件下不同等對待,二者是統一的。形式公平是實質公平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形式公平的實質公平是平均主義。平均就是在機會的擁有和財富的分配上,無視能力和特殊需要的存在而曲解為簡單的按份分攤,是與平等背道而馳的。〔8〕實質公平是經濟法的更高目標。實質公平是形式公平的必然發展。沒有實質公平的形式公平,形式公平的目標也不能最終實現。
三、經濟法的公平是可持續發展的公平
隨著人類文明的加速發展,尤以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以來,人類面臨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問題。世界財富的增長並沒有使所有的國家以及每個國家中所有的地區受益,相反,卻加大了他們之間的貧富差距。人類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人口大爆炸,使得他們能夠而又不得不向大自然攫取更多的資源。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利用,導致人類生態環境的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森林面積銳減、礦產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延續。在對傳統的工業文明和發展模式進行深刻的反思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新的發展和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目前,可持續發展的比較權威的解釋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9〕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涵:第一,人類有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權利,但這些權利必須通過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爭取;第二,當代人在創造與追求自己的發展時,應承認並努力作到使自己的機會和後代人的機會平等;第三,為了今世和後代的利益,環境必須成為發展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10〕
經濟法的公平觀是可持續發展的公平觀,既體現當代人間的公平,又蘊涵代際人間的公平,是追求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公平。當代人間的公平,即維護所有當代人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並滿足其為此的基本需要。它要求一國內地區間有平衡的發展。在一國內不同地區之間,由於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不同,造成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等。在某些特定時期,國家為了整體發展的需要,甚或對一些條件好的地區予以政策優惠,來推動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從而加劇了不平等的存在。我國東部和中、西部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區域經濟不平衡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關系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關系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11〕代際間的公平,即當代人不能因為自身的發展與需要而損害人類世世代代滿足需求與發展的條件,要給子孫後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的能力的權利。科技的發展,使得後代人有可能開發出新的能源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但其發展仍然離不開大量的自然資源。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應留給下一代一個清山綠水的世界。因而當代人既要考慮自身的發展,也要考慮後代人的發展。經濟法還為實現公平的可持續發展作了具體的規制,如土地環境保護法、礦產資源法、水法、漁業法等,都有所體現。
經濟法可持續發展的公平價值觀,是注重社會效益的價值觀。效益是指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效益之間的比較。經濟法的公平價值,不僅限於經濟效益,更強調社會效益。沒有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就沒有我國的現代化,也就沒有社會效益。在消除地區經濟差距上,東部地區要加強與中西部地區全方位的經濟技術合作,支持和參與西部開發,更好地發揮中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中央也應多給予政策、稅收、財政上的支持,如鼓勵外商到中西部投資,加強中西部水利、交通、通信、電網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相關的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社會效益必然要求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短期高速發展。我們應走出以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老路,將簡單粗放的消耗型經濟轉變為高技術含量多的集約型經濟,進行產業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注重生態效應與經濟利益的統一。「經濟法的效益觀所追求的社會效益,在於它不是一般而言的經濟成果最大化,同時更是宏觀經濟成果、長遠經濟利益以及社會福利、人文和自然環境、人的自由和自身價值等諸多因素的優化和發展,微觀經濟成果的優化和發展也是社會效益的組成部分之一。」〔12〕只有注重社會效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才有保障。
經濟法的公平價值,是確立在社會公共利益基礎上的形式公平和實質公平,是可持續發展的公平。它不只強調代內公平,更將視野擴展到代際公平,顯示了其對整個人類發展的終極關懷。它也是經濟法作為一門獨立法律部門的產生、發展、繁榮的重要的活力源泉。
注 釋:
〔1〕程寶山:《經濟法理論的新思考》[J],《鄭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2〕李昌麒:《經濟法》[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頁。
〔3〕江合寧:《對經濟法與行政法價值定位的思考》[J],《廣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
〔4〕美國司法部將微軟收購之舉提交法院[N],《國際電子報》,1995年8月7日,轉引自: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Z],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168頁。
〔5〕公丕祥:《論當代中國法制的價值基礎法制與社會發展》[J],法制與社會發展,1995年第2期。
〔6〕王保樹:《經濟法原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頁。
〔7〕李昌麒:《經濟法學》[Z],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頁。
〔8〕卓澤淵:《法理學》[Z],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頁。
〔9〕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7年。
〔10〕程信和、李摯萍:《可持續發展———經濟法的理念更新和制度創新》[J],廣州:學術研究,2001年第2期。
〔11〕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
〔12〕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的價值和基本原則芻議》[J],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
賴達清 李文軍
8. 經濟法的價值原則包括
法律分析:中國經濟法基本原則當包括:
(1)遵循和綜合運用客觀經濟規律的原則;
(2)鞏固、發展社會主體公有制和保護多種經濟形式合法發展的原則;
(3)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
(4)國家統一領導和組織自主經營相結合的原則;
(5)責、權、利、效相統一的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一條 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第二條 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信的原則,遵守法律和商業道德。
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違反本法規定,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行為。
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以下所稱商品包括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9. 自考本科經濟法概論考點!
報考時,一般來講,不要先報考公共課。因為公共課一年考兩次,即在四月份考,十月份也考。故您應把機會留給那些專業課(即非公共課),這樣一旦當您本次專業課不及格時,而下次考試該課程又沒有,這樣,您就可以報考公共課來補上,而不會出現什麼課程也不能報的尷尬局面。又同時加快了課程的學習及畢業進程 . 答案補充 自考無入學考試,有自學和助學兩種學習方式,參加國家統一組織的課程結業考試(約16門左右).畢業發國家承認的自學考試大學畢業證書(由主考院校和省自考辦蓋章).教學一般與主考院校關系不大.自考助學單位一般都是私立的助學機構.自考不是全日制,最多全天上助學班的課.一般自己學直接到當地主管部門(自考辦)報名即可.若你想學習省心,且能過得輕松點(有人幫你報名,有人輔導,有人給你復習資料等),參加當地助學班即可.當然要交不少學費.學習方式可選擇全天上課,晚課等方式.自考學習需要時間和毅力.最短時間為二年以上. 自考難,成考容易多了. 一般選高校各系部主辦或長期主辦自考助學的單位的質量能有所保證. 答案補充 自考是有一定的難度但不是特別的難自考的考試內容很廣,但並不深所以只要你把書上的內容看透了,過關不問題的我就是自考畢業的如果感覺自已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差,可以看看你們那裡有沒有自考的輔導班,有的話,可以參加學習下作用嘛不是太大,想過關主要是靠自己,輔導班只起輔助作用,不要抱太大希望在上面加油. 答案補充 以前修過的課程不需要修.... 答案補充 都一樣,找工作無非集中方式:1,通過學校找,畢業證影響就不是很大。2,通過招聘大會,人才市場找:就是純粹個人能力了。3自己出去找,看你運氣了,國企對統招待遇好。民企對自考待遇高。 答案補充 說來說去,都是中國教育制度的弊端,只能認命了... 答案補充 應該是要的,不過你也可以去問問自考主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