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第113條解釋

合同法第113條解釋

發布時間: 2023-10-02 13:05:21

1. 賠償損失的原則

2.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可得利益損失指的是什麼損失

間接損失又稱所失利益,指失去的可以預期取得的利益。可以獲得的預期的利益,簡稱可得利益。可得的利益指利潤,而不是營業額。例如,汽車修理廠與計程車司機約定10日修理好損壞的夏利車,汽車修理廠遲延3日交付,司機開計程車每日可獲利潤200元。3日的可得利益為600元,汽車修理廠違約,應賠償600元的間接損失。 可得利益的求償需堅持客觀確定性,即預期取得的利益不僅主觀上是可能的,客觀上還需要確定的。因違約行為的發生,使此利益喪失,若無違約行為,這種利益按通常情形是必得的。例如,建築公司承建一商廈遲延10日交付,商廈10日的營業利潤額即為可得利益。
可得利益的求償不能任意擴大。對此,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4條規定,賠償損失「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在訂立合同時依照他當時已知道或理應知道的事實和情況,對違反合同預料到或理應預料到的可能損失。」我國原涉外經濟合同法和原技術合同法也有相同規定。原涉外經濟合同法第十九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的賠償責任,應當相當於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但是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原技術合同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的賠償責任,應當相當於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但是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應當預見到的損失。」法律採取預見性限制賠償范圍的隨意擴大。預見性有三個要件:一是預見的主體為違約人,而不是非違約人。二是預見的時間為訂立合同之時,而不是違約之時。三是預見的內容為立約時應當預見的違約的損失,預見不到的損失,不在賠償范圍之列。例如,旅客言飛機誤點使其耽誤了一筆買賣,要求賠償。該買賣是否耽擱,航空公司在售票時是無法預見的,故此間接損失不予賠償。

3. 在合同法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中,是否有關於賠償

一、《合同法》損害賠償原則的規定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規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合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本條規定確立了對違約損害完全賠償原則,「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既包括直接損失的賠償又包括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

直接損失是指因違約造成現有財產的減損滅失和費用支出。一般包括:因為違約而得不到補償的訂約費用支出;一方對另一方作出履行後未獲得的對價;因標的物交付瑕疵而要承擔的全部損失;因履行遲延造成的利息損失和其他財產損失等。

可得利益損失是指受損方在合同適當履行以後可以實現和取得的財產利益因違約方的違約行為而沒能實現和取得的財產利益損失。與直接損失相比,可得利益損失是一種未來的、期待的利益損失。

二、可得利益損失的種類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當前形式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法發[2009]40號)規定:根據交易的性質、合同的目的等因素,可得利益損失主要分為生產利潤損失、經營利潤損失和轉售利潤損失等類型。生產設備和原材料等買賣合同違約中,因出賣人違約而造成買受人的可得利益損失通常屬於生產利潤損失。承包經營、租賃經營合同以及提供服務或勞務的合同中,因一方違約造成的可得利益損失通常屬於經營利潤損失。先後系列買賣合同中,因原合同出賣方違約而造成其後的轉售合同出售方的可得利益損失通常屬於轉售利潤損失。

三、可得利益損失的認定規則和計算方法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額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當前形式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法發[2009]40號)規定:人民法院在計算和認定可得利益損失時,應當綜合運用可預見規則、減損規則、損益相抵規則以及過失相抵規則等,從非違約方主張的可得利益賠償總額中扣除違約方不可預見的損失、非違約方不當擴大的損失、非違約方因違約獲得的利益、非違約方亦有過失所造成的損失以及必要的交易成本。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九條規定」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造成對方損失,對方主張賠償可得利益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主張,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百一十九條、本解釋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等規定進行認定。」

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確立了可得利益損失認定的以下規則:可預見規則、減損規則、損益相抵規則以及過失相抵規則等。具體如下:

(一)可預見規則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雖然違約方應賠償受損方可得利益損失,但是不能超過違約方在締約時所能預見到的因為違約所能造成的損失,實踐中應從以下三方面握上述問題:

1.合同締約時為違約方預見的時間點。

比如受損方因對方的違約造成了50萬的可得利益損失,但是,根據各方面情況認定,違約方在違約時只能預見到10萬的損失,最終受損方能得到法院支持的可得利益損失就是10萬。

2.違約方要能預見到可得利益損失的類型和數額。

可得利益的類型在目前司法實務中一般包括生產利潤損失、經營利潤損失和轉售利潤損失等類型及數額

3.以合理標准認定違約方應當預見到可得利益損失的類型和數額。

「預見」屬於主觀世界的范疇,如何判斷違約方在主觀上應當預見到,是一個必須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既要考慮違約方的認知水平、行為能力,還要根據交易的性質、合同的目的等因素綜合認定,一般認為,在同等情形下,只要一個正常人能預見到,就應當認定違約方應當預見到。

因此,在適用可預見規則時,應當依據合理標准(包括身份標准)認定違約方應當預見到可得利益損失的類型和數額,如果受損方是生產企業,那麼違約方應當預見到的可得利益損失就是生產利潤損失,而不是轉售利潤損失。

(二)減損規則

所謂減損規則,就是《民法通則》第114條和《合同法》第119條規定的防止損失擴大規則。《民法通則》第114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另一方違反合同受到損失的,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無權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合同法》第119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積極的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的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這個規則不但要求受損方要採取措施防止損失擴大,而且要求受損方為防止損失擴大而採取的措施要合理,減損措施應當是受損方根據當時的情況可以做到且成本不能過高。否則,應當根據減損規則,從受損方主張的可得利益損失中減去不應當擴大的損失。

適用減損規則,須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須一方違反合同。一方已違反合同,是指違反合同是因一方當事人的原因發生的,另一方受損方的行為並非是促成違反合同發生的原因。若受損方的行為也為造成違反合同的原因,則應適用過失相抵規則,而不適用減損規則。

第二,須受損方應及時採取措施。受損方應及時採取措施,是指受損方有及時採取措施的義務,如無採取措施的義務則不必採取措施。受損方有無採取措施的義務應視法律規定、交易觀念和社會公德的要求而定。例如,一方交付不合格的貨物,另一方以貨物不合格為由拒收的,應對拒收的貨物妥善保管。

第三,須受損方能夠及時採取措施。受損方須能夠及時採取措施而沒有採取,即受損方在未及時採取措施上是有過錯的。若受損方雖應當及時採取措施但在客觀上不能及時採取措施,則受損方在未及時採取措施上是無過錯的。在這種情況下,不能適用減損規則。

第四,須擴大的損失與受損方未及時採取措施之間有因果關系。若「擴大的損失」不是因受損方未及時採取措施而造成的,則不能視為擴大的損失,不能適用減損規則。

(三)損益相抵規則

損益相抵規則是指,當受損方因損失發生的同一違約行為而獲益時,應當從其所主張的可得利益損失中減去因損失發生的同一違約行為而獲得利益。該規則確定了受損方主張的可得利益損失應當指其因為對方違約而遭受的「凈損失」。通常而言,從受損方主張的可得利益損失中被減去的獲益包括:標的物的殘余價值、本應支付的因違約行為的發生而免予支付的費用、受損方本應繳納的稅收等。

《合同法》沒有直接規定這個規則,但在合同違約的法律實務中,法院普遍運用這個規則來計算受損方可得利益損失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一條規定:「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因對方違約而獲有利益,違約方主張從損失賠償額中扣除該部分利益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四)過失相抵規則

《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受損方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但是,131條所規定的是侵權責任中的過失相抵,過失相抵規則在我國合同法上並沒有明確規定,在違約責任中,過失相抵規則能否適用,目前的司法實踐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觀點是持肯定態度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十條規定:「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造成對方損失,對方對損失的發生也有過錯,違約方主張扣減相應的損失賠償額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合同糾紛中違約賠償的過失相抵規則是基於公平原則及誠實信用原則而來的:合同一方之所以應負賠償責任,系因其對於損害之發生擴大有過失,今合同另一方既對於損害之發生或擴大亦有過失,自不應只使一方負賠償全部損害之責,否則,即等於將基於雙方之過失所引發之損害轉嫁於一方負擔。

適用過失相抵規則的前提是:合同雙方的違約行為造成了同一損害後果,即過失相抵規則適用於違約方違反合同,受損方對此也有過錯的場合。

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額=可得利益損失總額—違約方締約時不可預見的損失—受損方沒有及時採取措施擴大的損失—受損方因違約行為獲得的利益—可得利益損失中由受損方違約行為造成的部分—必要的成本費用。

四、違約損害賠償中不適用可得利益損失規則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當前形式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法發[2009]40號)規定:存在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欺詐經營、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當事人約定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以及因違約導致人身傷亡、精神損害等情形的,不宜適用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規則。

《合同法》第113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針對本條規定的欺詐經營情形,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主張損失賠償。

《合同法》第114條第一款規定了當事人對可得利益損失實際採取了預先約定的情形。該款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根據本規定,既然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可得利益損失進行了預先約定,根據約定優先的原則,當然應當按照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的數額或計算方法認定損失賠償。

至於因違約導致人身傷亡、精神損害等情形,應當適用侵權行為法律認定損失賠償。

五、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訴訟中的舉證規則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沒有約定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額或計算方法,出現爭議後,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依照《合同法》第113條的規定認定可得利益損失。這種事後裁判對可得利益的認定結果主要取決於受損方的舉證,如果受損方舉不出證據或證據不足,則其可得利益損失之賠償請求即得不到保護和支持。

《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12]8號)中關於買賣合同可得利益損失認定的規定:

第二十九條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造成對方損失,對方主張賠償可得利益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主張,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百一十九條、本解釋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等規定進行認定。

第三十條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造成對方損失,對方對損失的發生也有過錯,違約方主張扣減相應的損失賠償額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衡水律師:網頁鏈接

第三十一條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因對方違約而獲有利益,違約方主張從損失賠償額中扣除該部分利益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4. 合同法113條的規定

法律分析:合同法已經合並到民法典中。有關規定如下: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熱點內容
關於道德的俗語 發布:2025-01-10 12:10:18 瀏覽:798
廚櫃售後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0 11:54:42 瀏覽:865
勞動合同法五金一險 發布:2025-01-10 11:54:02 瀏覽:1000
法院黨建工作問題 發布:2025-01-10 11:44:39 瀏覽:131
行政法公眾號 發布:2025-01-10 11:31:57 瀏覽:773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1-10 11:17:01 瀏覽:652
陝西路政條例 發布:2025-01-10 10:51:08 瀏覽:61
合同法302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0 10:38:06 瀏覽:983
違反訴訟保全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0 10:17:14 瀏覽:637
勞動法中室內工作最低溫度 發布:2025-01-10 09:58:34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