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劉佳星和張穩

經濟法劉佳星和張穩

發布時間: 2023-10-13 08:01:58

A. 道德與法律的論文

道德與法律的嬗變

內容摘要: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二者的關系是一個歷史與現實中永恆的話題。人類的法律發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

關鍵詞:禮;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法治;德治

不管法治這張天網如何恢恢,總有漏網之魚;不管法治調整的范圍多麼廣闊,總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1〕德治是指在社會治理中對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設的重視和適用。法治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應是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的,即法律與道德雙管齊下、「綜合治理」。中國古代的法律實際上是一種二元體制,就是兩種體系或淵源、形態的法律並存。一種是國家制定法,一種是「禮法」、「德法」。這兩種社會調節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種社會現象納入其調整范圍。而我國當代社會法律是唯一的社會調節手段,道德作為另一種調節手段存在嚴重缺位。這樣的一元法體制亟待調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國古代「禮」與「法」的關系,吸收其合理內核,建立起德法並治的二元法體制。

一、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之考察

「德」,在西周時是一個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為一體的綜合概念。它要求統治者敬天孝親,對己嚴格,與人為善,只能在不得已時才使用刑罰,而使用時必須慎重。儒家對「德」加以繼承和發展,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義,主要包括寬惠使民和實行仁政,認為「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認為「德」高於君權與法律,是行政、司法的指導方針,即主張「德主刑輔」。〔2〕儒家的這種德治是以「禮」做為根本內容的。「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3〕禮的起源與宗教、祭祀、宗法有關,它體現了社會中的宗法身份等級,同時作為身份社會的古代中國也促成了禮的繁衍,兩者互為支架。但禮的范圍很難界定,它包羅萬象,無所不在,既可以是個人生活的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國的根本綱領;它是對他人做道德評判和法律裁斷的最後依據,又是社會所有制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它一方面細膩地對人的行為做出准則式規定,另一方面又對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理論上的抽象。再論及「法」,「灋,刑也,平之如水;灋,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4〕「平之如水」,有公平、正義之義。因此要正確理解禮與法的關系,就必須將其放入中國古代這片土壤中,以中國傳統的視角來審視。

(一)道德的法律化

所謂道德的法律化,主要側重於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或道德規則藉助於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禮,引禮入法

周公制禮就是對夏殷之禮進行整理補充、厘訂,使禮的規范進一步系統化,禮的原則趨於法律化。「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5〕「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6〕「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7〕周禮所確定的基本原則是「親親」、「尊尊」。親親與尊尊的一致性,表現了族權與王權的統一。「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8〕禮與刑在性質上是相通的,在適用上是互補的,違禮即是違法,違法即是違禮,出禮入刑。但是禮與刑的適用對象各有所側重。正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獨尊儒術,德主刑輔

漢儒董仲舒以天人感應說為德主刑輔的哲學基礎,以陰陽五行相輔相成之理,來論證德主刑輔符合天道運行的規律。「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而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也」,「聖人多其愛而少其嚴,厚其德而減其刑」,〔9〕即「德主刑輔」。

漢朝的道德的法律化一方面表現為把符合儒家原則的通過法律表現出來,另一方面表現為董仲舒的春秋絕獄,即在司法中引經絕獄。董仲舒對春秋絕獄的解釋是:「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著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由此可見,「春秋絕獄」的要旨是:必須根據案件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無惡念者從輕處理。此絕獄固然是要解決法律使用過程中的問題,但如果從一個更大的層面上看,就是他同時在重建古代法的倫理結構。

案例一: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後長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謂乙曰:汝是吾子。甲以乙本是其子,不勝其忿,自告縣官。仲舒斷之曰:甲生乙,不能長育,以乞丙,於義已絕矣。雖杖甲,不應坐。〔10〕

案例二:甲夫乙將船,會海風盛,船沒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論?或曰:甲夫死未葬,法無許嫁,以私為人妻,當棄市。議曰:臣愚以為,《春秋》之義,言夫人歸於齊,言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也。婦人無專制擅恣之行,聽從為順,嫁之者歸也,甲又尊者所嫁,無淫行之心,非私為人妻也。明於決事,皆無罪名,不當坐。〔11〕

通過春秋絕獄中的案例可看出,它在親親、尊尊等總的原則上與漢律是相同而且互補的,也就是說經義與律令絕不可能水火不容。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漢朝法律即使體現了完全意義上的法家思想,但內中也有許多基本合乎儒家信條的內容。這表明了儒、法兩種思想實際所具有的共同文化背景,也表明了他們在早期法律實踐中的融會貫通。

3、德禮為本,刑罰為用

唐朝繼續並發展了漢魏晉以來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體現宗法倫理關系的禮,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準乎禮」成為對唐律的主要評價。具體說來,第一,禮指導著法律的制訂。如貞觀修律時根據「為臣貴於盡忠,虧之者有罪,為子在於行孝,違之者必誅,大則肆諸市朝,小則終貽黜辱」.〔12〕儒家教條,調整了謀反大罪應誅連父子、祖孫、兄弟的血親范圍。第二,禮的基本規范直接入律。如祖父母、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子孫違反教令,供養有缺者,徒二年。第三,定罪量刑於禮以為出入。第四,禮法由互補,發展為統一的體用關系。《永徽律疏》序言中明確宣布:「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

(二)法律的道德化

以上考察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法律化的過程。下面再談另一主題——法律的道德化。法律與道德是兩種性質不同而有關系密切的社會現象,中國古代社會的「出禮入刑」產生了雙重結果:一方面,道德訓誡具有了法律的威勢,另一方面,法律規范同時要行道德的職能。所謂法律的道德化,主要側重於守法的過程,指的是法律主體把守法內化為一種道德義務,以道德義務對待法律義務。請看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三:吳重五家貧,妻死之時,偶不在家。同姓吳千乙兄弟與之摺合,並挈其幼女以往。吳重五歸來,亦幸其女有所歸,置而不問。未幾,吳千乙、吳千二將阿吳賣與翁七七為媳婦,吳重五亦自知之。其事實在嘉定十三年十一月。去年八月,取其女歸家,至十一月,復嫁給李三九為妻,……阿吳既已嫁李三九,已自懷孕,他時生子合要歸著。萬一生產時,或有不測,則吳重五、李三九必興詞訟,不惟翁七七之家不得安跡,官司亦多事矣。當廳引上翁七七,喻以此意,亦欣然退廳,不願理取,但乞監還財產,別行婚娶。阿吳責還李三九交領。吳千乙、吳千二、吳重五犯,在赦前且免於斷引,監三名備元受錢會,交還翁七七。〔13〕這篇判詞絕妙之處不僅在於它解決了一起糾紛,更在於它注重當事人之間關系的調停,以避免日後再因此事起糾紛。執法者著意由道德上立論,使案件的判決合情、合理、合法。從這樣的意義上,可以認為中國古代法律受道德原則支配,為道德精神浸染。

案例四:謝登科控戚徐有才往來其家,與女約為婚姻,並請杖殺其女。余曰:「爾女已字人乎?」曰:「未」。乃召徐至,一翩翩少年也。斷令出財禮若干勸放,謝以女歸之。判曰:城北徐公素有美譽江南,謝女久擅其才名,既兩美之相當,亦三生之湊合,況律雖明設大法,禮尤貴順人情,嫁伯比以為妻,雲夫人權衡允當,記鍾建之大負我楚季革,從一而終,始亂終成,還思補救,人取我與,畢竟圓通,蠲爾嫌疑,成茲姻好。本縣亦冰人也耳,其諏吉待之。〔14〕此案為兒女自由戀愛引起,謝登科以女兒私訂終身,違反了禮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戒律,而執法官卻對傳統禮法重新釋義,「律雖明設大法,禮尤貴順人情」,促成一段美好姻緣。這二則判例說明一個問題:當時的執法者已將法律內化為道德,追求一種超法律的境界。

(三)中國古代禮與法關系嬗變的特點

縱觀中國古代的「禮」與「法」的關系,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的嬗變過程表現出如下特點:1、儒家的「仁、義」思想是「禮」與「法」嬗變的基礎。儒家的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統治地位,其對當時中國的法律發揮著重要影響。「三綱五常」等儒家禮教是中國古代正統道德的一般原則。法律與道德發生沖突時,自漢唐始便以法律的讓步來解決:法律公然規定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壞了自己的尊嚴而開方便之門。這就是中國古代人的選擇。2、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是「禮」與「法」嬗變的條件。經濟的發達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人類向更高文明邁進的前提。中國古代的法律史表明,經濟的興衰與法律的道德性直接相關。經濟發達時期,人們對社會的道德要求較高,同時自身也表現出較高的道德水準,因此這時的法律體現著更廣泛的道德。與此相反,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道德表現較之以前欠缺,社會總體道德水平也下降,這時的法律就缺少道德的教化。3、維護封建皇權是「禮」與「法」嬗變的核心。不管法律與道德誰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維護封建皇權為其首要考慮,這也是階級社會道德與法律所不可逃脫的命運。4、權力階層的態度是「禮」與「法」嬗變的關鍵。申言之,「出禮入刑」即道德的法律化,要求道德須是符合權力階層意志的道德;重「禮」守「法」即法律的道德化,要求法律須是權力階層內化為其自身道德的法律。

二、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法理探析

(一)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5〕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二)道德與法律的嬗變

法律與道德因存在差別而有不可調合之矛盾,同時又因二者之間的聯系使矛盾之協調成為可能。

法律道德化表達了社會規范系統的最佳結構及各要素之間的協調配合狀態。法治社會形成的最基本條件是亞里士多德早就勾勒出的「良法+普遍守法」的框架。普遍守法即法律道德化後的守法精神;良法即善法、符合人類良知與正義道德的法律。稱之為良法的法,也即法律道德化後的法律,至少應包含人權性、利益性、救濟性三種內在的品格。其中人權性是法律的道德基礎,失去人權性的法律即使形式合理但實際價值不合理,最終會被人類所唾棄。〔16〕法律道德化正是通過立法者、執法者、守法者三方將自身的道德修養、人格魅力反映到法治活動中來。「越文明發達、法制完善健全的國家,其法律中體現的道德規范便越多。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決於道德規則被納入法律規則的數量。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規則的匯編」。〔17〕使法律與道德的精神一致起來,使法律得到道德的有力支撐,讓法律精神深入到人們的心靈,成為人們的信念,同道德精神一道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只有造就這種法律,才能使法律獲得普遍性和權威性,建立法治才有可能。

(三)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

違反道德的並不能當然就是違反法律的。原因在於並非所有的違反道德的行為都能上升為法律或確立為法律。能夠上升和確認為法律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認的社會道德的一部分。有相當一部分道德要求仍然需要停留在道德領域,由道德規范來加以約束和調整。如果將全部道德問題變為法律問題,那就等於由道德取代了法律,這是不符合人類創設法律的目的和其理想目標的。道德規范不可能全部法律化,另一原因是任何國家的財力都不能支撐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後所需要的執法成本。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必須盡可能地把更多的基本和重要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18〕但法律並非萬能,其設定的「中人」標准不同於道德倡導的「聖人」標准,因此對雖「缺德」而不犯法的行為往往無能為力。在現代社會中,法律的他律約束作用與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補充和密切配合,才能達到建設社會文明的良好效果。〔19〕在把道德規則、道德觀念法律化的過程中,要注意道德與法律在本質和內涵上的一致性,否則會給法治帶來災害。〔20〕不論法律中的道德原則實際上能夠被貫徹到什麼程度,只要是全面地以法律去執行道德,其結果不但是道德的外在化、而且是道德的法律化,這種外在化、法律化的道德,按我們的界說,其不但不是道德,而且是反道德的了。〔21〕

三、歷史與現實之間

(一)現實中的矛盾

在現實社會中,道德與法律存在著不和諧之處。中國的道德至上思潮盛行只是表明人們企圖擺脫法律的拘束以求更隨心所欲地實踐道德、弘揚道德。人們並不是以崇尚道德來追求一種更趨於合理、科學。德國大哲人黑格爾曾有過如下論斷:在中國人心目中,他們的道德法律簡直是自然法律——外界的、積極的命令——強迫規定的要求——相互間禮貌上的強迫的義務或者規則。「理性」的各種重要決定要成為道德情操,本來就非有「自由」不可。然而他們並沒有「自由」。在中國道德是一樁政治事務,而它的若干法則都由政府官吏和法律機關來主持。〔22〕為了說明這一問題請先看下面一則案例:

案例五:一對農村老年夫妻鬧離婚,按照法律判決,離婚後的一間住房應判歸男方。但如果這樣下判,女方離婚後就將無所居住,顯然與情不合。於是,法院綜合考慮後判決將一間房隔為兩半,一人一半,解決了女方離婚後的住所問題。這樣的判決並未引起男方的「鬧事」,雙方相安無事。〔23〕這是來自執法第一線很具體的案例,問題隨即而提出:在司法實踐中要不要考慮道德評價標准?如果要,那麼法律評價與道德評價該怎樣取捨?

美國法學家德沃金在其著作《法律帝國》中也曾舉過一則案例:

案例六:埃爾默用毒葯殺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祖父在現有的遺囑中給他留了一大筆遺產,他懷疑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會更改遺囑而使他一無所獲,因此他殺害了他的祖父。〔24〕紐約州法院針對該案例確立了一條法律原則,即:任何人都不得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問題是:法官以自己的信仰取代法律條文是否沖擊了法治原則?

(二)讓歷史告訴未來

古人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通過以上對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歷史考察及對二者關系的法理分析,針對前面的問題可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1、情法沖突——法治的尷尬。

法治社會要求人們在處理問題時,首先考慮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官判案時,只能以現行法律為依據,不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這樣勢必導致法律無法適應新出現的情況,而道德等非強制性社會規范則可以其主觀性調解新生的行為現象。這就是前面談及的一元法體制的弊端之所在。即在國家制定法與道德之間缺乏過渡、緩沖機制上,造成了法律的僵硬、無力及冷酷,造成了法律與大眾心理、社會風習之間的脫離與隔閡,也造成了道德的無力感和被蔑視,甚至鼓勵了對道德的違犯,加速了道德的衰落。〔25〕但是,如果以情理斷案,就違背了法治的原則。因此,只有在法的體制上作出調整,才能實現情與法的協調、德與法的並治。

2、儒家倫理——道德化的法律。

良法表明法要包含某種道德價值,故法治的概念本身就體現了法治與道德的深刻關系。失去了道德基礎的法為惡法,惡法之治與法治精神是根本背離的。我國古代的儒家倫理法體現了道德與法律的一種結合模式,即把社會普遍承認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納入國家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解決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道德缺位、法律的尷尬,是否可以吸取儒家倫理法的合理內核,靈活適用法律,把法治中注入道德的血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申言之,即道德化的法律要行道德的職能,從而使司法過程成了宣教活動,法庭成了教化的場所。

3、中庸之道——法追求的品質。

法的品質在於公平、正義通過法而得到實現。中國古代的「中庸」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和諧、平衡、穩定。中庸主義在法律上的意義就是審判案件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法律以外的情和理,旨在徹底解決糾紛,平息訴訟。現代法同樣面臨著效率與正義的挑戰。一方面,法律要體現其威嚴,不可侵犯,人們必須遵守;另一方面,法律還要有其緩和的一面,比如法要體現人道,法要尊重私權等。

4、禮法結合——德法並治的模式。

法治的理念來自西方,德治則來自中國傳統法文化,兩者的結合順應了尋根意識與全球意識相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潮流。當我們執著於法律的繼承於移植、法律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時候,請讓我們把視角拉到社會調控這個高度上來。我們會頓時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發現西方的法治精神對我們進行征服的時候,傳統的德治精神正在歷史深處遙遙呼喚。應該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盡管並不排斥道德,但無疑在宣揚法律至上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道德,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機與道德淪喪就是明證;傳統的德治卻是主張德主刑輔,法是德的附庸,貶抑了法的作用,也與時代的發展不相適應。所以,對二者都要加以揚棄和改造,抽取各自的合理內核,進行結構重組,建立全新的德法並治的二元製法體制。

注釋:

〔1〕郝鐵川,法治的源頭是德治〔N〕,檢察日報,2000-06-14(3);

〔2〕楊鶴皋,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9;

〔3〕許慎,說文解字〔M〕;

〔4〕同〔3〕;

〔5〕左傳。隱公十一年〔M〕;

〔6〕禮記。曲記〔M〕;

〔7〕左傳。昭公二十五年〔M〕;

〔8〕荀子。修身〔M〕;

〔9〕漢書董仲舒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九朝律考。漢律考〔M〕;

〔11〕太平御覽:卷六百四十引〔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2〕全唐文。黜魏王泰詔〔Z〕;

〔13〕宋本名公書判清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蒯德模。吳中判牘〔Z〕;

〔15〕〔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譯,華夏出版社,1987,361-365;

〔16〕范進學,論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J〕,法學評論,1998(2);

〔17〕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J〕,哲學研究,1997(1);

〔18〕郝鐵川,道德的法律化〔N〕,檢察日報,1999-11-24(3);

〔19〕吳漢東,法律的道德化與道德的法律化〔J〕,法商研究,1998(2);

〔20〕劉佳,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J〕,道德與文明,1999(5);

〔21〕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2〕〔德〕黑格爾,歷史哲學〔M〕,北京:三聯書店,1956,P11;

〔23〕轉引自劉作翔,法律與道德:中國法治進程中的難解之題〔J〕,法治與社會發展,1998(1);

〔24〕參見〔美〕德沃金:法律帝國〔M〕,李常青譯,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14-19;

〔25〕范忠信,中國法律的基本精神〔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希望對您有幫助。

B. 雙基共建的意義

如何更好地開展雙基共建信用工程'
可以在當地的銀行申請辦理。 小額貸款申請條件: 1、為年滿十八周歲中國大陸居民; 2、有穩定的住址和工作或經營地點; 3、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4、無局神團不良信用記錄,貸款用途不能作為炒股,賭博等行為。
雙基建設是指什麼?開展雙基建設活動能夠實現哪四大提升
我知道是建築物
雙基建設具體有哪些內容
統計雙基建設,指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基層包括鄉鎮和企業兩塊,基礎指的是硬體和軟體。
信用社雙基共建貸款利率是多少
而且決不是對己對人都有利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對目標的渴望能讓我們充滿能量

一個人定力不夠會浮躁
為什麼黨支部要升格為黨組?
這個問題要先了解:黨組和黨支部的關系與區別。

*** 規定,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瞎滲關、人民團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或其他非黨組織的領導機關中成立黨組。這些組織包括:國家機關各部門、國務院直屬機構,以及各人民團體;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機關廳局,以及各人民團體;省轄市國家機關的委、辦、局和各人民團體;州、縣人大、 *** 、政協機關和政法部門,以及各人民團體。

黨組設書記、副書記。黨組有在批准它成立的黨的委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黨組的基本任務,主要負責實現黨的方針、政策,團結非黨幹部和人民群眾,完成黨的和國家交給的任務,指導機關黨組織的工作。黨組不是一級黨委。黨組與本單位的機關黨組織(機關黨委、總支或支部)是指導關系,不是領導關系。

黨支部是黨的支部委員會的簡稱。中國 *** 的基層組織之一。

*** 規定:「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人民 *** 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黨的基層組織,根據工作需要和黨員人數,經上級黨組織批准,分別設立黨的基層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

設置黨支部的基本要求是:凡有正式黨員3人以上不足50人的基層單位,設立黨的支部委員會;

正式黨員不足3人,沒有條件單獨成立黨支部的單位,可與鄰近單位的黨員組成聯合黨支部;

凡有正式黨員3人以上,執行臨時任務時間較短或因某種原因暫時不能成立正式黨支部的,可成立臨時黨支部;

同時還要注意黨組和黨委的區別:(1)黨委是由黨員大會或黨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而黨組的成員、書記、副書記都是由批准成立黨組的黨組織決定。

(2)黨委可以直接接收或批准接收黨員,而黨組則不能。

(3)黨委可以直接決定或批准對黨員的紀律處分,黨組一般不能直接決定或批准對黨員的紀律處分。

(4)黨委可以召開黨代表大會(黨員大會)或黨代表會議,選舉出席上級黨代表大會的代表,而黨組不能召開這些會議和選舉出席黨代表大會的代表。

(5)黨委向同級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並接受黨的上級組織的領導,而黨組則不是一級黨委,必須在批准它成立的黨組織領導下工作。
金鑫的含義?
金鑫,娛樂圈資深經紀人,曾是橙天娛樂、太合麥田金牌經紀人,現任華誼兄弟經紀人,曾和內地港台一線明星有過合作,最擅長的是藝人挖掘、藝人包裝、藝人推廣,商業廣告拍攝,平面模特,電視電視劇發行及推廣,曾合作過的導演有馮小剛、王晶等。曾參與的作品有:《天下無賊》、《未來警察》、《花田喜事2010》。雜志《瑞麗》。

律師

金鑫,男,漢族,河南封丘人,1985年12月生。畢業於河南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學歷,獲法學學士學位。一次性高分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獲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A證。曾在公司擔任過運營部主管兼法律顧問,熟悉公司運營中的各種法律問題,具有豐富的公司法律實踐經驗。現就職於「河南正大永信律師事務所」(省司法廳直屬律師事務所),同時任桐橘「河南省中小企業發展協會」新鄉辦事處副主任,並擔任多家網站和公司的法律顧問。擅長各種經濟合同糾紛案件、交通事故賠償糾紛案件、房地產糾紛案件以及各種刑事案件。所代理案件曾被《河南電視台民生頻道》采訪報道。

影視演員

人物簡介

金鑫,1952年3月出生於上海市。1977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同年分配到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任話劇演員。1981年他在故事片《路漫漫》中飾演主要角色「朱華」,該片獲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他被評為198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最佳男演員。此後他在故事片等片中扮演男主角,其中《布穀催春》和《老闆哥與電妹子》分別榮獲1982年和1984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金鑫出演了多部電視劇。現為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

電影作品

《老闆哥與電妹子》 《死亡地帶》 1981年《路漫漫》飾朱華 1982年《布穀催春》 1983年《風吹嗩吶聲》 1984年《北國紅豆》 1986年《超國界行動》飾鄺野 1988年《暫緩逮捕》 1995年《士兵的榮譽》 2001年《血浴羊山》 2003年《雙重現場》飾周立波 2009年《警察世家》飾公安廳長 2009年《建國大業》飾 李濟深 2009年《社區故事》飾 馬區長

電視作品

《荒島琴聲》飾羅剛 《馬本齋傳奇》飾馬本齋 《人生在世》飾中志星 《狹路相逢》 《承諾》 《暗戰》 《冼星海》 《黑螞蟻》飾蔣局長 1987年《雪城》飾王志松 1994年《孽債》飾梁曼誠 1996年《後媽》飾 黃浩 2001年《現代誘惑》飾於飛 2003年《冰山下的來客》飾舒天白 合作演員:何政軍 王亞楠 2004年《神舟》飾岳武侯 2004年《仙劍奇俠傳》飾林天南 合作演員:劉亦菲 2004年《公安局長II》飾霍祥 2005年《永遠的銘記---虎烈拉行動》飾張石光 2005年《誓不罷休》 飾徐北劍 2006年《案發現場II》年飾孟凡軍 2007年《秋海棠》飾杜順章 合作演員:王學圻 2007年《狹路相逢》 飾:杜誠 導 演:查傳誼 合作演員:陳思成、戴嬌倩 2008年《婚姻背後》(又名《合同婚姻》)導演:何群 合作演員:劉佳、張嘉譯、王彤等. 2009年《紅色搖籃》飾向忠發 合作演員:王 霙、王伍福、劉勁、張秋歌 2009年《空巢》飾老喬 合作演員:奚美娟、李少華、傅晶、王亞楠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稅務總局原局長

金鑫,又名愛新覺羅·繼業(金繼業),號鈺沛、影湖。滿族,鑲黃旗後裔。1925年生,江蘇海門人。1945年入新四軍蘇中軍區第四分區專門學校學習。1949年加入中國 *** 。曾任華中銀行一分行會......>>

C. 葯家鑫事件中,從公眾輿論來看,你覺得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談「葯家鑫事件」反思的啟示

首先,簡要說下這次事件。葯家鑫是西安音樂學院大三的學生,2010年年10月20日,其所駕駛的車輛系其私家車。在西安大學城學府大道上,26歲的女服務員張萌(化名)下班途中,被一輛需弗蘭克魯茲小轎車撞倒。肇事車逃逸後,警方勘查現場意外發現在受害人張萌的身上,除撞傷外還有8處刀傷。而肇事者嫌疑人葯家鑫,駕車逃逸至郭杜十字時再次撞傷行人,逃逸時被附近群眾抓獲,警方確認後被抓獲的肇事逃逸者就是撞傷張萌又持刀行凶者。

新聞中說,他家境殷實,所駕車輛為私家車。他在朋友眼中是個柔順卻又倔強的年輕人。他喜歡彈鋼琴,很在意自己的外表,想要去整容。他在同學的眼裡是個「乖同學」,學習優秀,內向,還帶了幾份鋼琴家教。他是一個不帶任何標簽的普通人,他身上令人膽寒的狼性和反人性行為只是一個特例,所引發的恐慌也就不會擴大化。但很不幸,憤怒之餘,人們還是看到了他的身份——大學生,而這個群體中的很多人,無論良善、丑惡,也因此註定再一次成為人們批判和攻擊的對象。

不管葯家鑫是不是人們所說的「富二代」,似乎「富二代」給大家列印象總是「飛揚跋扈」、「慘無人道」。前段時間,李啟銘肇事之後撂出的「我爸是李剛」,這句極端囂張之言,曾激起公眾輿論的喧囂。大家似乎又見到了導致人性極度扭曲的權錢附體或護佑。也許我們都有這樣的疑問,是什麼讓一個象牙塔里的天之驕子,對鮮活的生命如此漠然?又是什麼讓一個心智健全的成人,喪失了起碼的道德水準和對法律的敬畏感?難道僅僅是「財富」和「權力」嗎?當然遠不止這些。

他就在這個社會中

社會上的權錢崇拜與無視法律的尊嚴的思潮是否要承擔一些責任呢?一定意義上講,恰恰是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助長了如此「富二代」或「官二代」,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適宜其生長的土壤。「用錢擺平」和「用權擺平」的事件也是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可糟糕的是,眾人不僅是審丑疲勞、見怪不怪,甚至也在向「丑」靠近,期冀靠「錢」與「權」擁有法外特權。不得不承認,一種社會心理真正相信什麼,崇尚什麼,一個擁有了「流行因素」的個體就會應驗什麼。

而我們的執法者,面對權貴階層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也常顯得底氣不足。回首以往諸多公共事件,真正激怒眾人的,也許並非是顧名思義的案件本身,也不一定是當事人悲慘的命運。而是一個權貴人員憑借金錢或權力為所欲為,凌駕於法律與規則之上,敢想也敢做,東窗事發後竟能冠冕堂皇地使出若干招數,或「出錢私了」、或「聲明道歉」,來逃避或減輕法律制裁,而且最終成功了。

「葯家鑫事件」結果如何,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可以預見,財富和權力人人畸形追逐、公眾看不清定刑依據與量刑標准、司法常對權貴法外開恩的最終指向,是一個社會規則、道德及人心的潰瘍。而我們的困境則在於:面對一再被洞穿的底線,面對無力收拾的野性,面對天天呼號的法律平等,我們如何修復,又拿什麼修復?

他有這樣的傳統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缺失難道不是他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嗎?人前溫順如羊,內在粗野癲狂;表面順從乖巧,內心憤怒如海。心理咨詢師說,葯家鑫「性格偏得太厲害了」。

心理學認為,心理性軟暴力通常是被壓抑情緒的極端釋放,比如葯家鑫「常常會在背後罵父親」,父親小時候對心他太過嚴格,打他,把他關在地下室里,還諷刺他:「你那麼丑,沒有人會喜歡你。」太多的負面情緒沒有及時疏導和釋放,重壓下,他「想把家裡的錢都花光」,「恨死了自己的父母」,以至於通過「殺人」發泄達到了臨界點的極端憤怒,「農村人麻煩」也就成了「殺人幌子」。

「心理學文盲」是很多中國家長的通病。對孩子提出過高要求,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而孩子受到的委屈、憤怒等負面能量,很少得到正面回應和積極認同。久而久之,孩子人格扭曲,就容易成為「心理偽君子」。葯家鑫曾對朋友感嘆,「也許我心理有點扭曲了」。這時候的小葯,如果能進行相關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自救,也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遺憾的是,教育從未教導孩子如何進行心理自救,多是將問題掩蓋下來,讓他們不知所措,這才加劇了悲劇發生的可能性。

他是在當下運動教育下的大學生

大學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要怎麼培養教育,培養什麼能力?.....

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就葯家鑫的殺人動機和犯罪時的心理活動,公安長安分局一名警察說,葯家鑫供述稱,怕自己車號被受害者記住而遇到麻煩,還說「當時慌亂,沒有考慮到後果……」「怕撞到農村的人,特別難纏。」因為怕難纏就去滅口,至於對方性命,在他眼裡只是「麻煩」而已。想想我們除了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在課本上何曾讀到關於「敬畏生命」的文字。

對於法律意識的普及是否真的做到了成效?如果說聽幾節法律知識的視頻就能把這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融入大學生的內心,那也許就不用開這個法律課堂了。我覺得對於做些關於法律方面的社會實踐是很有必要的。也許只有切實的去感受才能警惕你不去跨越這條線。

我們的大學在培養大學生應對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是否也有所缺失?葯家鑫在大學里拿獎學金、鋼琴也彈得好,但這些僅能說明他是個好學生,而他處理應急事件、突發事件的能力卻並不成熟。所以大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要學會生活,學會處理復雜的事情,這恐怕比大學文憑更重要。

他需要更加完善自我

大學生要注重情商能力的培養,學會冷靜、穩妥地處理事情,學會處理人際關系以及對他人情緒的識別能力。這些能力我們的大學課堂永遠不會給我們。需要我們自己去完善,我們真的應該多讀些心理學、社會學、法律方面的書籍,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我們也應該時常關心像葯家鑫那樣的內向的朋友。生活中他缺失了太多的愛,更需要朋友的理解和關心,如果每個群體對他多一份關愛,也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試著去關心自己和身邊的人吧,改變要從自身開始。

針對這次事件,我們學校也做了很多工作,當然這是好的,「殺一儆百」也許效果不錯,但是這「罪過」的帽子準是扣到大學生的頭上了。「90後你們到底怎麼了」----老師的說法我覺得不妥當。葯家鑫的行為僅僅代表他個人,這樣的標題,顯然在質疑所有的大學生,而這個群體中的很多人,無論良善、丑惡,都成為批判和攻擊的對象。這樣說對很多人是不公平的。

《論語.學而》中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自己這是對的,我們應該從中得到一些經驗。但是最根本的根源是什麼?真正該反省的是什麼人,這種結果是社會本身、教育本身的結果。這也不公平。

最重要的的是,沒有出現問題的時候,沒有人反思,一旦出現問題,上級一聲令下,全體動員,文件猶如傾盆大雨般的下來,開會動員,注重總結,像件反射一樣,等這股「熱情」一過,我們的反思也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
人物簡介
肇事者葯家鑫家境殷實,所駕車輛為私家車。其母親系西安北方華山機械有限公司職工(西安北方華山機電公司系中國兵器北方公司下設一軍工廠,母親系該廠物資公司庫管員,已退休),父親系總後西安軍事代表局駐該廠軍代表(軍方派駐軍工企業負責監督、驗收工作的人),家住新城區20街坊(華山廠家屬院)軍代表樓。
犯罪事件
案發詳情
2010年10月20日23時許,被告人葯家鑫駕駛紅色雪佛蘭小轎車從西安外國語學院長安校區返回西安,當行駛至西北大學長安校區西圍牆外時,撞上前方同向騎電動車的張妙,後葯家鑫下車查看,發現張妙倒地呻吟,因怕張妙看到其車牌號,以後找麻煩,便產生殺人滅口之惡念,遂從隨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對倒地的被害人張妙連捅數刀,致張妙當場死亡。殺人後,被告人葯家鑫駕車逃離現場,當車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時再次將兩行人撞傷,後交警大隊郭杜中隊將肇事車輛暫扣待處理。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機關投案。經法醫鑒定:死者張妙系胸部銳器刺創致主動脈、上腔靜脈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案發現場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死者張妙26歲,初中畢業後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鄉宮子村,兩年半前,張妙生下一個兒子,如今已經兩歲半。
據張平選回憶,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時許, 他聽見大門外有人敲了好長時間的門,黑暗裡聽見是堂侄張凱的聲音。打開門,堂侄張凱告訴他, 一塊去大學城附近一條馬路上。等趕到現場,張平選發現,幾十個人將馬路中央團團圍住,現場有一大攤血,血泊中,張平選老遠看見了女兒躺在地上。民警表示:人已經不在了,只不過不是被撞死的,因為在死者身上,法醫發現了多處刀傷,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29歲的男子王輝系張妙之夫。據王輝講這段時間,他幾乎什麼心思都沒有,每天就是輾轉於派出所和長安分局等各部門。「我只想著盡快為死去的妻子討個說法,至於以後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 兩歲半的娃丟給我,咋辦呀」 。讓王輝覺得糾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妻子遭遇車禍之後,為何又被人捅了8刀。二是,從事發至今已經一個多月了,妻子仍舊躺在太平間,無法下葬。經王輝打聽得知,妻子左手上有三道劃痕,前胸有一道刺穿傷,後背中四刀。案件已經到了檢察院,警方告訴王輝嫌疑人已被批捕,家屬也可將受害者下葬了。將來待法院開庭審理,家屬可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訴求。
肇事司機的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 他不及時救人不說,反而持刀相向,太惡劣了。可能面臨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死刑。
我們強烈要求將犯罪嫌疑人嚴肅處理。雖然警察已通知我們,可以將人下葬了,但是我們還是不放心,我妻子死得太冤了,我們要討個說法。

[死者的孩子]

死者的孩子
王輝從警方處得知,2010年10月20日晚事發時, 妻子張萌騎著電動自行車回家, 被一輛雪佛蘭科魯茲轎車撞倒在地,當時妻子的眼睛還睜著,只是左腿骨折、後腦磕傷,充其量是個輕傷,有絕對的時間進行搶救。但是肇事男子下車後,發現張妙睜著眼,看見了自己。張萌試圖去看車輛後牌號,招致該男子持刀殺害。
正在長安分局刑警大隊全力偵破此案時,2010年10 月20 日晚11 時至2010年10月21 日凌晨零時許,長安分局交警大隊郭杜中隊民警接警,郭杜十字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雪佛蘭科魯茲轎車撞倒一位行人,肇事者欲駕車逃離現場時,被周圍群眾圍堵起來。肇事者遂被警方控制。
經警方突審,駕車男子承認在郭杜十字肇事後,准備逃逸。並承認其曾於2010年20日晚10時40分,撞倒騎著電動自行車的張妙,後發現被撞者在記他的車號,他便掏出刀子,下了毒手。
依法被捕
專案組調查,駕車的小伙名叫葯家鑫,現年21歲,家住西安市新城區公園南路二十街坊,系西安某高校大三學生,而該車行駛證顯示,該車車主也正是葯家鑫。
10月22日,專案組將犯罪嫌疑人葯家鑫抓獲。專案組民警透露,經審訊,葯家鑫起初沒有供述自己撞傷人持刀殺人的犯罪事實。直到10月23日,當其父母再次帶他到專案組後,經進一步審查,葯家鑫這才交待了自己於10月20日晚將受害人張萌撞倒後又殺害的犯罪事實。
據疑犯葯家鑫供述:案發當晚11時許,自己駕駛棗紅色自家的雪佛蘭科魯茲轎車前往事發地附近的某高校看望女友。在自己返回途中,到翰林路中段時將正在騎電動車同向行駛的女子撞倒。「我擔心受害人記住我的車牌號碼。」葯家鑫向警方稱,自己遂下車用攜帶的一把水果刀又連捅受害人8刀致其死亡,後駕車逃跑。
11月23日晚,疑犯葯家鑫被長安警方依法刑事拘留。11月25日,經長安檢察機關批准,因涉嫌故意殺人罪,疑犯葯家鑫被依法逮捕[1]。
案件性質
警方定性此案性質惡劣極其罕見。2010年11月29日晚9時,西安市公安局新聞發言人、新聞中心主任鄭朝剛就此案趕到公安長安分局。之後,警方向媒體通報了相關案情。「有一個女的渾身是血,倒在馬路邊,現在生死不明,」2010年 10月20日晚11時許,過路司機和群眾向警方報稱,「在西北大學長安校區西圍牆外的翰林路中段靠近馬路東道沿邊,旁邊還有一輛被撞壞的電動自行車……」
接警後,公安長安分局郭杜派出所民警立即趕赴現場。「當時,受害女子倒在馬路上,距路邊道沿有一兩米。」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民警說,一輛電動自行車被撞壞,倒在道沿上。現場有汽車的剎車痕跡。
民警初步判定,這是一起交通事故。此後,公安長安分局交警大隊民警迅速來到現場。經進一步勘查,死亡女子身上有多處銳器傷,系被撞傷後遭毒手。
公安長安分局局長周榮生立即會同值班的副局長韓和平、主管刑偵的副局長趙新茂等人帶領刑偵大隊刑偵技術人員急赴現場。警方當晚確定,這是一起極其罕見的性質惡劣的殺人案。長安警方當即抽調刑偵大隊、郭杜派出所、交警大隊數十民警組成專案組,全力偵破此案。
10月21日凌晨3時,經受害者家屬辨認,警方確定遇害者身份。26歲的婦女張萌,系長安區興隆街辦宮子村人,受害人家庭和睦,社會關系簡單,生前未和任何人結怨。
勘查發現肇事車車頭凹陷牽出凶徒
10月22日下午,在郭杜派出所里,公安長安分局召集刑偵、交警以及韋曲、郭杜、興隆、細柳派出所等單位召開案情分析通報會。專案組通報案情和前期偵查情況。
警方摸排走訪群眾580餘人次,汽車修理廠40餘家,車輛500餘台次。調查中,交警大隊民警提供了一個可疑的交通肇事逃逸案的重要線索。
原來,在案發當晚,在翰林路上發生此案時間段內,在距現場不遠的郭杜南村村口,還發生了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一小伙駕駛一輛棗紅色的雪佛蘭科魯茲小轎車將一男一女兩人撞傷後逃逸,被周圍群眾發現堵截並報警。
交警仔細勘查發現,郭杜南村村口受傷的兩人傷勢不重,但肇事車車頭右前方卻明顯有半個籃球大的凹陷進去的坑,證明此前曾和其他物品撞擊過。
通過郭杜車禍現場痕跡鑒定和「10·20」殺人案現場遺留的被撞電動車比對,警方認定,郭杜南村村口的此輛肇事車和殺人案現場車輛相符,而雪佛蘭科魯茲車主有重大作案嫌疑[1]。
案件評論
前段時間,李啟銘肇事之後撂出的「我爸是李剛」,這句極端囂張之言,曾激起公眾輿論的喧囂;而今,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葯家鑫撞傷女服務員,過度荒誕的「撞人補8刀」的惡劣行徑,則超越了公眾容忍的底線,「飛揚跋扈」、「慘無人道」,每一頂帽子扣在這位大三學生身上,都
[死者的丈夫和孩子]

死者的丈夫和孩子
恰如其分。眼下的眾人,不單是義憤填膺,而是恨不能「群起而攻之」了。
我們似乎又見到了導致人性極度扭曲的權錢附體或護佑。肇事者所駕駛的車輛系其私家車,其家境殷實。是什麼讓一個象牙塔里的天之驕子,對鮮活的生命如此漠然?又是什麼讓一個心智健全的成人,喪失了起碼的道德水準和對法律的敬畏感?難道僅僅是「財富」和「權力」嗎?當然不是。甚囂塵上的權錢崇拜與無視法律的尊嚴難逃干係。
一定意義上講,恰恰是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助長了如此「富二代」或「官二代」,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適宜其生長的土壤。比如,是銀行VIP,就可以插隊沒商量;是官員子女,招聘條件就可能「看人下菜碟兒」……「用錢擺平」和「用權擺平」的事件你方唱罷我登場。可糟糕的是,眾人不僅是審丑疲勞、見怪不怪,甚至也在向「丑」靠近,期冀靠「錢」與「權」擁有法外特權。不得不承認,一種社會心理真正相信什麼,崇尚什麼,一個擁有了「流行因素」的個體就會應驗什麼。「撞人補8刀」案中的肇事者,正是如此。
而我們的執法者,面對權貴階層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也常顯得底氣不足。回首以往諸多公共事件,真正激怒眾人的,也許並非是顧名思義的案件本身,也不一定是當事人悲慘的命運。而是一個權貴人員憑借金錢或權力為所欲為,凌駕於法律與規則之上,敢想也敢做,東窗事發後竟能冠冕堂皇地使出若干招數,或「出錢私了」、或「聲明道歉」,來逃避或減輕法律制裁,而且最終成功了。
西安大學生「撞人補8刀」案結果如何,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見,財富和權力人人畸形追逐、公眾看不清定刑依據與量刑標准、司法常對權貴法外開恩的最終指向,是一個社會規則、道德及人心的潰瘍。而我們的困境則在於:面對一再被洞穿的底線,面對無力收拾的野性,面對天天呼號的法律平等,我們如何修復,又拿什麼修復?
出事車輛編號:陝A419N0
案件開審
案情回顧
[2]備受關注的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葯家鑫開車撞傷人後又連刺數刀致對方死亡一案,於2011年3月23日上午9點45分在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包括受害人張妙丈夫王輝在內的近30位親屬到庭旁聽,中央電視台等數十家中省媒體及400餘名在校大學生到場旁聽。

葯家鑫案庭審(4張)
西安市人民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對葯家鑫提起公訴,葯家鑫在訊問中說,自己於2010年7月拿到的駕照,轎車屬於他名下,2010年6月購買。他承認在案發時內心非常害怕,殺人只是一念之差,而作案的凶器是一把長二三十公分的單刃切肉刀,是他在案發當天在超市買的。
他說,他裝著刀的包就放在副駕駛位置上,下車查看時,他隨身帶著包下去的。因為他父母叮囑他,貴重物品要隨身攜帶。在下車查看時發現張妙躺著有呻吟聲。他沒有詢問傷情,也沒有與傷者說話,考慮到對方撞傷後會找他不斷索賠,隔了兩三秒的時間,就拿刀開始刺被害人。究竟刺了多少刀,刺到什麼部位已經記不住了。
據悉,目前被害人家屬只拿了15000元的喪葬費,拒絕了葯家鑫父母給的另一筆30000元的賠償。
律師辯護
葯家鑫表示後悔,其律師許濤辯稱為激情殺人。他的律師辯護說,這是一起交通肇事轉型的故意殺人案件,葯家鑫是一念之差,屬於激情殺人。他的成長道路沒有污點,學習優秀、得過各種獎勵,且有自首情節。希望法庭從寬量刑,給他一條改過自新的路。葯家鑫案受害人張妙家人的代理律師許濤表示,關於民事賠償,兩家仍未達成協議,庭審中,本案原告當庭向法官提出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許濤也曾表示,張妙家人不在乎賠償數額,但是認為對方的態度不積極,很難接受。
同學請願
庭審現場辯護人律師向法庭提交3份證據,包括報紙對葯家鑫主動遞交悔過書的報道,上學期間的13份獎勵,被告人校友、同學、鄰居的4份請願書,請求法庭給被告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證據提交後,民事原告人張妙的丈夫當庭說:我不看那個,那都是垃圾!
什麼是激情殺人
激情殺人,即本無任何殺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將他人殺死,其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其一,必須是因被害人嚴重過錯而引起行為人的情緒強烈波動;其二,行為人在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一時失去理智,喪失或減弱了自己的辨認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三,必須是在激憤的精神狀態下當場實施。

熱點內容
工商法中是否有試業期 發布:2024-11-17 05:47:28 瀏覽:560
企業法律顧問公示 發布:2024-11-17 05:37:34 瀏覽:986
經濟法基礎教材電子書非廣告 發布:2024-11-17 05:22:41 瀏覽:101
參與傳銷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7 05:21:48 瀏覽:149
工廠寢室規章 發布:2024-11-17 04:54:42 瀏覽:179
幼兒園職業道德 發布:2024-11-17 04:30:51 瀏覽:37
新婚姻法課件免費 發布:2024-11-17 04:25:02 瀏覽:725
法律責任的比喻句 發布:2024-11-17 04:24:12 瀏覽:955
公務員遴選法律知識匯總 發布:2024-11-17 04:05:12 瀏覽:480
公安機關防控疫情法治同行 發布:2024-11-17 04:00:40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