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行為人的含義

經濟法行為人的含義

發布時間: 2023-10-16 10:40:13

經濟法主體行為的基本分類有哪些

經濟法主體行為的基本分類:

一、經濟法的主體可分為宏觀調控法的主體和市場規製法的主體。前者分為代表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體和承受國家的宏觀調控的主體即調控主體和承控(受控)主體。後者分為代表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管理或規制的主體和在市場經濟中接受國家的市場規制的主體即規制(管理)主體和受制主體(市場主體)。

二、把經濟法主體分為管理主體和實施主體,並且認為這兩種主體的劃分是相對的。李昌麒教授則認為經濟法主體應分為經濟決策主體、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實施主體。漆多俊教授的幾種分類方法里,有一種就把經濟法主體分為國家經濟管理主體和被管理主體。史際春等認為經濟法主體大致可以分為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活動主體。

(1)經濟法行為人的含義擴展閱讀:

一、經濟法主體行為的特徵:

1、范圍的廣泛性: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經濟法主體數量龐大,類型豐富,這是主體經濟利益性的外在化要求:通過對每種經濟利益都有數種具體經濟法主體加以代表、維護和追求,實現各種經濟利益的和諧發展,才能最終達致經濟法所要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

2、地位的層級性:這里的層級性和層次性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層級更強調縱向位階與橫向位階的統一。理解經濟法主體層級性的時候,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法主體地位「不平等」並非行使國家權力的需要使然。

而是源自根據主體各自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大小而由法律合理分配的需要,借用經濟法「責權利相統一原則」的話說,就是要「以責定權,以責定利」。如果只看到經濟法主體之間存在著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而忽視了不同經濟法主體之間的協作和競爭關系,便會有本末倒置的危險,動搖經濟法主體制度存在的基石。

3、角色的變動性:就具體的某個經濟法主體而言,由於其在不同經濟關系中「角色」的不同,也令其主體外在類型和內涵發生著各種交錯和轉換,比如一個主體既可能是經營者(相對於生產者而言),或者銷售者(相對於消費者而言),又可能是競爭者(相對於其他競爭者而言)。

或者被調控者、被規制者(相對於政府而言),甚至是經過授權的行業管理者(相對於本行業其他經營者),等等。這除了是由經濟關系的流動性和復雜性所造成外,主體在不同經濟關系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不同才是主體具有角色變動性的根本原因。

二、經濟法主體行為的性質:

1、經濟法主體具有經濟利益性,即它應當是某種經濟利益的明確代表,是該種經濟利益的積極追求和維護者。不論國家主體也好,還是組織主體、個人主體也好,法律對經濟法主體經濟行為的調控,更多地通過平衡協調的手段控制該類主體行為的經濟成本和經濟收益完成的。

2、經濟法主體具有縱橫統一性,這是由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應當是縱向因素和橫向因素的統一所決定的。

3、經濟法主體具有責任優先性,即它應當以社會責任作為自己的定位標准和行為准則,同時國家和社會也應當將社會責任作為評價其在法律關系中所處地位和所為法律行為的標准。

三、經濟法主體行為的作用:

1、經濟法主體理論是構建成熟、完備的經濟法基礎理論體系的核心環節,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調整哪些社會關系)、本質屬性(與其他部門法有何根本區別)和理論原則(如何指導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存在著邏輯上的緊密聯系。

2、經濟法主體又是銜接經濟法理論與實踐的環節性要素:就經濟法的制定過程而言,經濟法主體的層級理論是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經濟法律體系和區分具體經濟法律部門層級的基礎。

就經濟法的實施過程而言,經濟法主體的動態角色研究,能夠使經濟法理念原則得以正確適用,並改善經濟法在法律實踐中功能受限等問題,以規范和引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Ⅱ 經濟法的作用和意義

法律分析:在保障和促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經濟法的巨大作用,決定了經濟法的重要地位。保障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實現政府監督經濟。制定市場活動規則,維護市場健康運行。制定市場活動規則,維護市場健康運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二條: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信的原則,遵守法律和商業道德

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違反本法規定,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行為。

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以下所稱商品包括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為意思怎麼理解,最好舉例一下,謝謝!

1、效果意思,即行為人慾依其表示發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這是意思表示構成的核心。效果意思所關注的是行為人的內心追求,是行為人內心所想達到的法律效果。例如,承租人具有以一定數量的租金承租某物的法效意思;出賣人具有以一定價金出賣自己物品的法效意思。
2、表示意思,就是行為人認識其行為具有某種法律行為上意義,例如以郵件訂貨、電話表示解約等。這里主要強調的是行為人不僅希望產生自己追求的法律效果,而且基於該目的的外在行為的法律意義其必須理解清楚,實際是對一個「理性人」的基本要求。
3、行為意思,即表意人自覺地從事某項行為,例如少女含羞點頭答應男友之求婚,路人舉手招呼計程車。行為意思要求行為人的動作必須出於行為人有意識的身體動作,而非僅有行為外觀。此要件強調的是行為人的意思自由,其強調的是「表示行為是否是表意人自願實施的,亦即是否出於表意人的意思,只有具有行為意思的表示行為,方符合意思自治要求,才可能被認定為意思表示」。

Ⅳ 經濟法律關系內容有哪些

經濟法律關系是指經濟關系被經濟法律規范確認和調整之後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即經濟法主體根據經濟法律規范產生的、經濟法主體之間在國家管理與協調經濟過程中形成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經濟法律關系的要素是指構成經濟法律關系的必要條件,由主體、內容、客體三個要素構成。我國經濟法主體的范圍如下:1.國家機關2.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3.企業內部組織和有關人員4.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及公民.
經濟法律關系是法律關系之一,它是由經濟法律規范調整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公共管理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屬於經濟法范疇的部門法包括競爭法、消費者法、銀行業法、證券法、財稅法、勞動法、土地法、房地產法、環境保護法等。經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需要具備以下條件:1.經濟法律規范.2.經濟法主體。3.經濟法律事實。
在勞動法律關系中主要由勞動法來調整。其次看主體是否合格,勞動法第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同時注意:第十五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假設用人單位為A,勞動者是B,只要A、B雙方主體資格適格,根據勞動合同訂立的基本原則就可以簽訂勞動合同。勞動法律關系就發生了!
在此勞動合同期間往往會發生各種情況導致原勞動關系需要變更,勞動合同的變更是指當事人雙方對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的勞動合同、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對原勞動合同進行修改或增刪的法律行為。如用人單位A不支付勞動者B工資、減低待遇,勞動者B不能勝任崗位或者原約定的勞動項目繼續履行沒有必要等等都有可能引發勞動關系的變更。
勞動法律關系的消滅是指符合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情形時,勞動合同的效力即行終止。如用人單位A依法破產、解散、關閉、撤銷;勞動者B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喪失勞動能力、死亡;用人單位A和勞動者B約定合同期限屆滿、約定的終止條件出現都能導致此勞動關系的消滅。
經濟法律關系的范圍很廣並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我僅就勞動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的過程簡單說明了一下,不同的經濟關系其產生、變更、消滅的的細節是有區別,但總體要件都是相仿。

Ⅳ 法律行為的分類有哪些

一、單方民事法律行為和雙方民事法律行為
這一分類的標準是民事法律行為所需的意思表示構成。
(一)單方民事法律行為
單方民事法律行為是基於一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二)雙方民事法律行為
雙方民事法律行為是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
除了法律另有規定以外,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自行為人獨立表達其意思時即可成立,而雙方民事法律行為則自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時成立。
二、單務民事法律行為和雙務民事法律行為
這一分類的標準是當事人之間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構成
(一)單務民事法律行為
單務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法律行為的一方當事人負有義務,而另一方當事人僅享有權利。比如,贈與行為中的贈與人負有交付贈與物的義務,而受贈人則享有請求贈與人給付贈與物的權利。
(二)雙務民事法律行為
雙務民事法律行為則是指民事法律行為的雙方當事人均承擔義務,也都享有權利,而且,彼此的權利和義務相互關聯、互為條件,一方的義務就是另一方的權利。比如買賣合同中出賣人和買受人的權利和義務就是相互對應的。
三、有償民事法律行為和無償民事法律行為
這一分類的標準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義務是否要求對方給付對價。
(一)有償民事法律行為
有償民事法律行為是一方當事人承擔某項民事義務而要求對方當事人給付對價(報酬)的法律行為,比如買賣合同就是典型的有償民事法律行為。
(二)無償民事法律行為
無償民事法律行為則指一方當事人承擔某項民事義務而不要求對方當事人給予對價的法律行為。它以贈與為代表。
四、諾成性民事法律行為和實踐性民事法律行為
這一分類的標準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否以交付實物為條件。
(一)諾性性民事法律行為
諾成性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僅以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告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大多數民事法律行為都是諾成性的。如買賣、承攬、租賃等。
(二)實踐性民事法律行為
實踐性民事法律行為則是指不僅要求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且要交付實物才能成立的法律行為。又稱要物民事法律行為,比如贈與、借貸等行為。其中,交付實物的行為是此類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條件。
五、要式民事法律行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為
這一分類標準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否必須採用特定形式。
(一)要式民事法律行為
要式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必須採用某種特定的形式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正如民法通則第56條規定的:「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比如,根據我國《擔保法》的規定,保證合同、質押合同均應採用書面形式,而抵押合同則不僅要用書面形式,而且要向法定登記機關辦理抵押登記。
(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為
不要式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法律沒有規定特定形式而允許當事人選擇約定形式的民事法律行為。

Ⅵ 法律行為的概念和特徵

1.概念:法律行為是指具有法律意義和屬性,能夠引起一定法律後果的行為。

2.特徵:

①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

②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

③意志性。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6)經濟法行為人的含義擴展閱讀

法律行為的條件和形式

條件:

1.必須是出於人們自覺的作為和不作為。無意識能力的幼年人、瘋癲、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脅迫下的作為和不作為,都不能被視為法律行為。

2.必須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現的舉動,單純心理上的活動不產生法律上的後果,如雖有犯罪意思而無犯罪行為的,不能視為犯罪,也不能視為法律行為。

3.必須為法律規范所確認、而發生法律上效力的行為。不由法律調整、不發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戀愛等不是法律行為。

形式:

1.口頭形式

指用談話方式進行意思表示,如當面交談、電話交談等。

2.書面形式

用書面文字進行的意思表示,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

3.推定形式

指當事人並不直接用口頭形式或書面形式進行意思表示,而是通過實施某種積極的行為使得他人可以推定其意思表示的形式。如在超市購物,向售貨員交付貨幣的行為就可以推定為行為人購買物品的意思。

4.沉默形式

即指行為人不用行為表示,而是以消極的不作為進行意思表示的形式。

熱點內容
重慶市律師法律服務收費 發布:2025-01-10 05:23:20 瀏覽:800
團委學生會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0 05:22:35 瀏覽:714
ima職業道德准則 發布:2025-01-10 05:07:03 瀏覽:154
建築企業管理規章制度建設情況 發布:2025-01-10 04:41:10 瀏覽:751
勞動合同法第52條 發布:2025-01-10 04:06:05 瀏覽:931
法學理念遠超 發布:2025-01-10 03:51:00 瀏覽:610
麵包原料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0 03:11:11 瀏覽:839
質量相關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0 03:10:33 瀏覽:74
授權立法與職權立法 發布:2025-01-10 02:31:50 瀏覽:270
忠誠協議與婚姻法 發布:2025-01-10 00:24:42 瀏覽: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