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的政治職能與社會職能的含義

法的政治職能與社會職能的含義

發布時間: 2023-11-20 05:52:57

㈠ 法律的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

國家的政治職能:國家的政治職能即國家的階級統治職能,是國家運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強制力,控制被統治階級,鎮壓被統治階級及一切破壞現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會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職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㈡ 法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1.法的概念: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以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及其相應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2.法的特徵:

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2)法的政治職能與社會職能的含義擴展閱讀:

法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法的作用就是建立、維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具體來說,法的作用體現在其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上。

法的政治職能是指統治階級運用法開展階級斗爭,維護其政治、經濟統治的職能。主要表現在:①體現國家政權的性質,確認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②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③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以及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的關系,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④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維護自己階級統治的物質條件。

法的社會職能是指統治階級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而維護全體社會居民公共利益的職能。主要表現在:①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②發展社會生產力;③發展社會文化;④規范某些技術指標。

法的政治職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法的社會職能又是法的政治職能的基礎。因此法的兩種職能是統一的。

資料來源:https://ke..com/item/%

㈢ 法的本質

法的本質,古今中外的有產階級的或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法學家對這一問題寫過數不清的著作,有過數不清的爭論,但從未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只有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創立科學的唯物史觀時才對法的本質作出了一個真正科學的解釋。
在階級對立社會中,法的本質首先可以說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這也就是說,三個私有制社會的法分別代表了奴隸主、封建主和資產階級的意志。奴隸主、封建主的思想家也往往說,法代表了神、上帝的意,他們實際上是將奴隸主、封建主的意志披上了神聖的外衣,資產階級思想家比他們進了一步,他們往往說,法代表了全社會的「公共意志」,實際上他們有意或無意地將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意志當作抽象的、超階級的公共意志。
統治階級的意志是由統治階級中的代表人物來集中的,但法並不代表統治階級中個別人的意志,而是代表這一整個階級的根本利益的意志。
進一步的問題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又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什麼力量推動這種意志的形成?根據唯物史觀,統治階級的意志歸根結底是由這一階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這里講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是指與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也就是指社會經濟基礎。所以,法律也就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一個上層建築,或者說,社會上層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法的性質和發展由經濟基礎決定,反過來,法又對經濟基礎有能動作用,為經濟基礎服務。任何一種法能否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不僅要看它能否很好地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而且更要看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能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這里還應注意:法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或經濟基礎決定的。這里指歸根結底由它們決定,並不是說,在法的發展過程中,經濟是惟一的決定因素。我們千萬不要把唯物史觀簡單化了。事實上,經濟以外的各種因素,政治、思想、文化、歷史、民族、宗教、習慣、地理環境等等,在法的發展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影響,它們與法的關系是極為錯綜復雜的。如果將經濟因素理解為惟一的因素,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就無法理解了。美、英、法、德等西方國家的法律,都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制度基礎上的(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大體上是相同的),因此我們說它們的法都是資本主義法律,但在這些國家的法律之間或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的法律之間,存在了可以說千差萬別的情況。如果把經濟看作是惟一的決定因素,是無法解釋這種情況的。
最後談一下中國的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已經消滅。分析中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時,首先應肯定:它是中國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全國人民意志的體現。這種法律的根本任務是保障和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法區別於其他上層建築的特徵
同其他上層建築組成部分(包括國家、政黨、思想意識和其他社會規范等)來比,法的標志的顯著特點。有以下四個特徵: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規范
這一特徵顯然表明了法與思想意識和作為政治組織的國家、政黨的區別。
這里,法是規范(或規則)只是說法主要是由法律規范構成的,但不僅僅是規范。一般地說,法是由法律概念、法律原則和法律規范三者組成的。例如中國《刑法》總則中大部分條文都是有關刑法的基本概念,如犯罪、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犯罪的預備、未遂和終止等。民事訴訟法中關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這些規定都是法律原則。法的主要內容是法律規范,這不僅因為法律規范在數量上超過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而且規定法律概念和原則,目的也是為了使人正確地理解法律規范。
法律規範本身又是由哪些東西構成的?這就是所謂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有的法學著作上講有三個組成部分:假定,即適用這一規范的條件和情況;處理,即行為規範本身;制裁,即違反規范的後果。有的著作認為這種講法有些缺點,有另一種講法: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組成。
行為模式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①可以這樣行為(授權性規范);②應該這樣行為(命令性規范)和③不應該這樣行為(禁止性規范)。後二類規范可合稱為義務性規范,即通常所講的「令行禁止」。「令行」指的是積極行為的義務,「禁止」指消極的不行為的義務。法律後果大體上分為兩種:①肯定性法律後果,即法律上承認這種行為合法、有效並加以保護以至獎勵;②否定性法律後果。即法律上不予承認、加以撤銷或制裁。
法律規范是一種抽象的、概括的規定,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具體的人,它是反復適用的而不是僅適用一次的。所以對有權制定法律(廣義解)的國家機關所頒發的文件,要區別開規范性文件和非規范性文件,前者屬於法的范圍,後者雖然有一定法律效力,但不屬於法的范圍,只是適用一定法律規范的產物(例如委任令、逮捕狀、營業執照、調解書等)。
法是一種行為規范,也說明它有很多特點或優點,如:平等性(任何人不得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連續性(除以法律程序加以改變外,不依人事變動而變動);穩定性(不朝令夕改);高效率(每個人可以根據法律而行為,不必事先經過任何人批准)等。
(2)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具有普遍約束力
這一特徵表明了法與其他行為規范的區別之一,從而也說明法具有很大權威性。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這是從法作為一個整體來說的,實際上,它是由各種不同層次或類別的國家機關或專門組織(如立法機關、行政機關、中央機關、地方機關等)制定或認可的,因而就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等之分,它們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是不同的。
除法律外,還有其他很多行為規范,例如,政黨、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也都有各自的規章,社會上還有各種道德、宗教規范、社會禮儀、習慣准則等。但它們都不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而且其中大部分也不能說對所有地區所有的人是普遍有效的,但作為一個整體的法來說,它在國家主權所及的范圍內是普遍有效的,具有普遍的約束力。統一性是法的又一個特點或優點。當然各個具體的法律在適用的空間和對象方面來說,也可以有所不同,有的在全國有效,有的僅在某一地區有效;有的對全體社會成員有效,有的僅對某一集團的人有效。
(3)法規定了權利和義務(職權和職責)
法以外的某些行為規范也規定了權利和義務(如黨章中規定了黨員的權利和義務),但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行為規范中所稱的權利和義務。無論在內容、范圍、保證實施的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有的社會規范,例如道德、宗教規范,一般說僅規定了義務而沒有權利。
從字面上講,法律上的權利是指一定的主體(個人或組織)具有自己可以這樣行為或要求其他人作某種行為的資格和能力;義務是指一定的主體必須這樣行為或不這樣行為的責任。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不可分的。這在以後的憲法課中會講到。
這里講法規定了權利和義務,一般地說,是從個人或企業等法人組織來說的。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時是否也可以說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享有某種權利呢?從中國憲法來看,對公民使用了「權利」一詞,對國家機關使用了「職權」一詞(有的地方用「許可權」)。權利和職權二詞從字面上講有某些共同之處,但也有一些重要差別。
首先,享有「權利」這一用語,一般來說與個人利益是有聯系的,當然,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在根本上說是一致的,個人利益應服從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但行使職權只能說代表集體的,特別是國家的利益,決不應指行使職權者的個人利益。其次,法律規定公民享有某種權利,使他具有自己可以這樣行為或向他人提出要求的能力或資格,這並不是說他必須這樣做,一般地說,這是指他可以這樣做也可以不這樣做。但職權一詞一般地說既指行使職權者可以這樣做,而且往往也指他必須這樣做,否則就是行使職權者的失職甚至違法。在這里,職權與職責是合二而一的。再有,職權意味著公共權力,是國家機關或其代理人根據法律規定行使指揮、處分或監督的權力,在大多數情況下,行使職權與國家強制力是直接聯系的。但個人在權利受到侵犯時,一般必須通過或請求國家機關的保護,而不能由自己來強制實施。
(4)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這一特徵進一步表明法與其他行為規范的區別。在所有社會規范中,只有法才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
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實際上就是指對違法行為實行法律制裁。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以及實施制裁的機關和方法這些方面來看,法律制裁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司法制裁,是指由法院判決的制裁,其中又可分為兩種,第一是刑事制裁,即對犯罪行為實行的制裁,稱為刑罰(從罰金到死刑等);第二是民事制裁,一般指廣義的民事違法行為的制裁(如判處違約金、損害賠償、罰款等)。現在法院中經濟審判庭一般處理經濟糾紛案件,它所判決的制裁在性質上大體上屬於民事制裁。另一類是行政制裁,這一般是指違反行政法規並由行政機關實施的制裁,其中又可分為三種。第一是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行政法的行政處分,如警告、降職以至撤職等。第二是對一般公民和組織違反行政管理法規(如工商行政管理、交通管理、食品衛生管理等)的制裁,通常稱行政處罰,如警告、沒收、罰款、拘留等。第三是對那些違反法紀但並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實行強制性教育改造的措施,即勞動教養。
綜上: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法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法的作用就是建立、維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具體來說,法的作用體現在其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上。
法的政治職能是指統治階級運用法開展階級斗爭,維護其政治、經濟統治的職能。主要表現在:①體現國家政權的性質,確認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②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③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以及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的關系,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④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維護自己階級統治的物質條件。
法的社會職能是指統治階級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而維護全體社會居民公共利益的職能。主要表現在:①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②發展社會生產力;③發展社會文化;④規范某些技術指標。
法的政治職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法的社會職能又是法的政治職能的基礎。因此法的兩種職能是統一的。

熱點內容
律師微信簽名 發布:2025-01-09 19:42:17 瀏覽:219
法制社會和法治社會 發布:2025-01-09 19:36:48 瀏覽:202
商法公司法題目 發布:2025-01-09 19:24:07 瀏覽:844
消法規定半個月退差價 發布:2025-01-09 18:53:35 瀏覽:203
刑事訴訟法解釋504條 發布:2025-01-09 18:37:26 瀏覽:188
違法轉包業主單位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18:22:00 瀏覽:825
法院書記員速錄技巧 發布:2025-01-09 18:19:32 瀏覽:193
2014司法考試大綱對比 發布:2025-01-09 18:18:49 瀏覽:982
交通法規超載處罰規定 發布:2025-01-09 18:18:12 瀏覽:833
社會法的缺陷 發布:2025-01-09 17:43:16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