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中國經濟法
『壹』 經濟法產生的原因是什麼特點有哪些(2)
經濟法的特點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點有:
一、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二、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三、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四、 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五、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經濟法的資本主義概念
經濟法最早產生於 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學家關於經濟法的概念,主要見於 德國, 日本等 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中。 英美法系國家盡管存在我們看來屬於經濟法的 法律規范,但它們不注重 法律部門的區分,沒有 民法的概念,更沒有經濟法這一概念。因此,要說明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日學界對經濟法的解說。
a.認為 經濟法就是和經濟有關的法律的總稱。比如德國的艾斯特豪思認為經濟法就是有關經濟的法。德國的努斯 鮑姆認為經濟法是以直接影響 國民經濟為目的的法律規范的綜合。日本 學者美濃部達吉也持此說。這一學說是經濟法產生初期學者對經濟法概念的嘗試性定義,現已經沒人認同了。
b.認為經濟法是對市場進行規制的法,以 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中心內容。日本的丹宗昭信認為:“現代經濟法的核心是壟斷禁止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日本學者正田彬也認為:經濟法是規制 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固有的以壟斷為中心的經濟從屬關系法。經濟法的認為在於糾正這種壟斷主體與非壟斷主體之間顯著的不平等關系。
c.認為經濟法是經濟 公法,有學者認為這是德國經濟法學界的主流學說。這一觀點認為應該堅守 羅馬法關於公法和私法的劃分,規定國家公務的法律為公法;規定 個人利益的法律為私法。經濟法是國家對經濟施加直接影響的法律,是官方組織和管理經濟的 措施 。有一種比較狹隘的觀點把經濟法等同於經濟 刑法,理由在於經濟法的規定大多包括了刑事責任的內容。這一觀點已經隨著經濟法的發展而被摒棄。
d.認為經濟法是 社會法。與‘經濟公法論’不同的是,此學說雖然也以公私法的劃分為認識論基礎,但認為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存在一個獨立的第三領域,即社會法。我國很多學者同意這一學說。
e.認為經濟法是企業法。德國的 卡斯凱爾和庫拉烏捷,日本的西原寬一等,主張以企業為中心來把握經濟法的定義,認為經濟法是關於企業的法,企業的概念構成了 經濟立法的出發點。 法國有學者認為,經濟法是對傳統 商法的擴展,人們更多的用經濟法概念來代替傳統的商法。這也可以歸於“企業法說”的范圍。
經濟法的社會主義概念
1921年, 蘇聯由於糧食匱乏引出新經濟政策。蘇聯的經濟法受到德國經濟法思想的很大影響,但是更重要的是與蘇聯的意識形態和經濟體制相聯系的。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法和蘇聯一樣,擺脫不了實質上實行的集中的體制的束縛。
a.兩分法。蘇聯 法學家斯圖 契卡認為,20世紀20年代蘇聯存在兩種 經濟成分和經濟關系,私有者之間的 財產關系由民法調整,社會主義成分的各種經濟關系由經濟法調整,民法最終將滅亡,被經濟法取代。30年代中後期,兩成分法被認為將 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個人 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起來而遭到全盤否定,當時的法學 權威雅辛斯基斥之為“法律機會主義”的理論。在隨後的大清洗中,斯圖契卡被處決,兩成分法也淡出了蘇聯主流經濟法思想。
b.大經濟法說。20世紀30年代,金茨 布爾格和帕舒卡尼斯對兩成分法進行了批判,認為經濟法不僅調整了社會主義組織之間的關系,也應當調整 公民之間的關系。其實質內容就是以經濟法囊括民法。這一學說盡管同樣受到了雅辛斯基批判,卻受到了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法學和 民法學研究的重視。
c.縱橫統一經濟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形成的縱橫統一經濟法,是社會主義經濟法學流派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經濟法理論,其影響不僅遍及戰後的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涉及今天的中國經濟法思想。這種學說認為,經濟法是 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部門,具有特定的 法律調整對象和特定的法律調整方式。其代表性人物拉普捷夫認為,經濟法是調整 社會主義經濟中形成的 社會關系的獨立部門法。倡導制定統一的經濟 法典來規范國民經濟中的縱向,橫向經濟關系以及縱橫交錯的經濟關系。由於體制上的弊病,蘇聯的縱橫統一經濟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所謂的“縱橫統一”實際上演變成了“縱統一橫”,過於強調經濟上的集中。蘇聯解體後,拉普捷夫對於轉型期的縱橫統一經濟法做出了新的詮釋,提出了一個與時俱進的經濟法概念。
『貳』 經濟法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有哪些作用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
經濟法是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
我國經濟法之所以是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是因為它在保障和促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發展。根據《憲法》規定的原則,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等。這些經濟法律、法規的頒布、施行,極大的促進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2)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一是從法律上保證經濟體制改革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二是為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的貫徹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證;三是以法律手段保護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
3)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為了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我國先後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涉外稅收、涉外金融、涉外經濟合同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
4)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恰如其分地估價經濟法的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現實意義。由於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諸多經濟關系日益復雜,這些經濟關系在總體上需要各類法律的綜合調整,因此僅靠任何一個部門法都不足以實現法律體系的調整目標,必須有經濟法同其他相關的部門法配合,才能共同實現法律體系的輸出功能。
『叄』 試比較分析中國經濟法與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差異
中國經濟法與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中國經濟法回不答是在社會內部自發產生,而是政府自覺地「從治理到不斷放權的過程」,屬於「政府推進型」;西方經濟法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向壟斷市場經濟轉變的背景下產生的。一開始,出現市場失靈的狀況,這種情況用普通的民商法無法彌補,但是必須限制自由主義,由此,國家開始進行干預。西方經濟法的產生,實為「市場經濟內部不斷完善的產物」,屬於「自然演進型」
(2)西方經濟法是在民商法發達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產生是為了彌補民商法行政法調節經濟關系的不足,走的是一條「反民法」「異民法」的道路。而中國經濟法是民商法缺位下發展起來,其產生並非為彌補民商法不足,而是與民商法同生同榮、共同發展。
(3)兩者社會本位形成路徑完全不同,體現在:「西方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在個體本位上發展起來,是對個體本位的揚棄;中國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由國家本位發展而來,是對國家本位的修正」,另外,中國經濟法產生於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政府幹預經濟行為;西方經濟法產生於自由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市場競爭行為。
『肆』 經濟法的三大特徵是什麼
經濟法的三大特徵如下:
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關於特徵,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中國經濟法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去應用和晌彎發展,在這幾十年裡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表現為逐漸展現的經濟法的理論研究成果,並且還具有自己的特徵體系的經濟法范疇。
『伍』 什麼是中國經濟法
我國經濟法概念受大陸法系國家德國,日本以及蘇聯的影響,一直以來也沒有統一定論。我國經濟法概念的核心之爭,在於經濟法是否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
A.否定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經濟法概念.
a.綜合經濟法說,也稱為貨綜合法律部門說。這一學說由王家福教授和王保樹教授於20世界80年代提出,認為經濟法調整的並非單一的經濟關系,它是以經濟民法的方法、經濟行政方法、經濟勞動方法調整平等的、行政管理性的、勞動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多種基本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律規范之「集合」或「總和」。由此構成「綜合的法律部門」。
b.學科經濟法說。認為在法的體系下並不存在「經濟法」部門,所謂經濟法無非是運用民法、行政法、刑法、訴訟法等基本部門法的手段來調整經濟關系的經濟法規,或者說,經濟法是對各種經濟法律的概括。但是,經濟法作為一門學科是必要的,因此傳統的法學在經濟的法律調整方面缺乏綜合研究,建立以經濟法規為研究對象的經濟法學科,可以彌補傳統法學學科的不足。
c.經濟行政法說。認為經濟法是行政法中調整經濟行政管理關系的一部分法律規范,是行政法的一個分支,不應該獨立成整體為法的部門。王利民、梁慧星教授認為,經濟法就是經濟行政法。
B.肯定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經濟法概念。
a.需要國家干預論。代表性人物李昌麟認為,經濟法是國家為了克服市場失靈而制定的調整需要由國家干預的具有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簡言之,經濟法調整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此學說不斷發展和完善,歷經了「國家干預-適度干預-謹慎干預」的理論進程,對我國經濟法的概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b.國家協調說。代表性人物是楊紫煊,認為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經濟運行的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但是應當注意到,現代國家介入經濟生活的方式不僅僅表現為一種協調,有時可能是強制性的。
c.縱橫統一說。這一學說源自蘇聯法學家拉普捷夫的經濟法思想,代表人物是劉文華、史際春,認為我國經濟法是調整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內部及其相互之間,已經他們與公民之間,在經濟活動中鎖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d.密切聯系說,也稱作管理-寫作說。這是由縱橫統一說發展而來並為《民法通則》頒布後法學統編教材採納的一種經濟法學說。其認為「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關系以及與經濟管理關系密切聯系的經濟協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張經濟法只調整上述橫向經濟關系的以部門,即與經濟管理關系有密切聯系的那部分經濟協作關系。
e.宏觀調控說。該說認為,我國經濟法是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間接調控的部門法,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性經濟關系主要由民法調整,國家行政主體與市場主體之間的社會公務性直接管理經濟關系由行政法調整。
綜合眾家所長,目前我國經濟法權威採用的概念是: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含義:經濟法屬於法的范疇,屬於國內法的體系,但他不同於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門。
『陸』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的產生、特點、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極具創新意義的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依據這一理論,黨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進行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無古人的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商品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競爭性和開放性等一般特徵。它是實現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含義:經濟法屬於法的范疇,屬於國內法的體系,但他不同於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門。經濟法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興法律部門,在當前我國已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改革目標模式的情況下,進一步探討經濟法在市場經濟的法律調整中的作用及其與民法的關系,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經濟法的產生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汪首鏈的法律部門的產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從而出現了某種新的經濟關系,而且這種經濟關系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個主要矛盾,採用原有的 法律方法無法調整的結果。
在建國初期,我國社會經濟運行完全照搬蘇聯模式,實行高度的計劃經濟。國家通過行政手段,對所有產品都統一實行計劃管理,從采購、生產到銷售,全部按照國家計劃進行,市場在經濟運行中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1979年實行改革開發方政策以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不再束縛經濟的運行,而是積極的鼓勵和發展市場經濟。市場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發揮的作用與日俱增,原有的社會經濟模式被打破。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保證市場在社會經濟運行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又要克服市場本身的不足,國家要在宏觀上對市場進行調整和干預,這樣,我國的經濟法就順應時代的發展,產生並迅速的發展起來了。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的核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與發展,我國的經濟法理論研究也不斷走向深入,特別是關於經濟法的核心問題的研究相當活躍。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經濟法的核心問題進行了闡述,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其中,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經濟合同法說、計劃法說、企業法說、宏觀調控法說和競爭法說。
(1)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和核心,建立充分而公正的市場競爭機制,是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有效競爭是能夠實現的資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應是一種有效競爭,它以市場主體的意思自治、企業自由為條件,以平等、公平和有序為標志[17].任何經濟力量的過度集中,對市場主體自由意志的過度壓制和經濟優勢以及競爭自由的濫用,均會造成對有效競爭的破壞。
(2)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和國家干預的基礎、方式雖然各不相同,但其功能、作用和目的卻是一致的,均是為了促進有效的市場競爭,使稀缺的經濟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使社會資源效用最大化和社會成本最低化。在市場機制條件下,市場主體以意思自治為基礎,根據價值規律的要求,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展開公平有效的競爭。然而由於市場交易過程中機會主義的存在和競爭導致壟斷的極大可能性,致使完全的市場調節對自由競爭形成扼制而導致市場機制的失敗。國家對社會經濟進行干預,其目的是為彌補市場的缺陷,恢復經濟主體間的有效競爭。
(3)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就其范圍和力度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種情況:第一、干預不足,指國家對社會經濟干預的力度不夠,不能有效克服和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無法管制經濟力量的過度集中、經濟優勢和競爭自由的濫用;
第二、干預過度,這種干預限制了市場主體充分發展的合理空間,國家權力過度干預市場,形成對市場主體自由意志的限制,從而最終導致了對公平競爭的扼制;
第三、干預困孫適度,指國家干預既芹顫能充分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又能保證市場主體的自由發展和有效競爭,即真正實現了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有機結合。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干預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應有其合理性與正當性。
判斷國家干預的合理性即其適度性,我們不能從國家干預本身得出結論,而應從其作用的對象和目的進行分析。如前所述,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的目的均是為了促進有效的市場競爭,使稀缺的社會經濟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因此,國家干預的適度性,應以市場主體的意志自由和有效競爭為標准。在市場調節下的公平有效競爭的理性范圍內,主要由市場進行調節,通過公平有效的競爭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企業的優勝劣汰;
而一旦超出公平競爭的范圍,出現不公平競爭或壟斷的後果或可能時,市場自身對此已經無能為力,必須由國家進行干預,以恢復有效競爭。只有充分保證公平有效競爭的市場秩序的國家干預,才是適度的國家干預。因此,國家干預的范圍應僅限於市場缺陷領域,並以克服和彌補市場缺陷、恢復經濟主體間的有效競爭為度。
國家干預是經濟法的基本特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法律形式即是以經濟法為主體的法律規范。上述關於國家干預的目標、范圍、力度的分析,也即是對經濟法的目標、范圍、力度的分析。因此,經濟法的核心即為建立和維護規范的市場體系,規范經濟主體的行為,建立和維護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場競爭秩序。
確立經濟法中競爭法的核心地位,對我國經濟法學的發展和經濟法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確立經濟法的競爭法核心,有利於將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行為和企業的微觀經濟運行行為有機結合起來。實際上,社會經濟運行是一個包括宏觀和微觀的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離不開政府,政府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的宏觀經濟行為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且其中的一些經濟指標已成了社會經濟運行的晴雨表。但宏觀經濟的運行依賴於微觀經濟,作為宏觀經濟指導的宏觀經濟政策來源於微觀經濟領域,宏觀經濟行為的承受者是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和個人,其效果也只有通過微觀經濟領域才能體現出來。因此,以確認和規范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為任務的經濟法,必須立足於微觀經濟領域,通過對經濟主體意志和行為的考察和對有效競爭的市場秩序的規范和維護,實現國家的宏觀經濟目標。經濟法恰能體現經濟法的此種特點與要求,它通過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的意志和行為的描述和公平、公正、有效競爭狀態的追求,構建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和發展的宏觀經濟環境,將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克服了企業法論和宏觀調控法論所導致的「兩張皮」現象。
其次,確立經濟法的競爭法核心,有利於構建科學的經濟法框架體系。當前有的學者認為我國經濟法的框架被設計得過於龐雜,不僅包括了環境法、勞動法、經濟合同法和工業產權法,還包括了商事法的許多內容,如企業法、票據法、保險法等,認為應在凈化中把握經濟法,將經濟合同法和工業產權法歸於民法,商事法、環境法、勞動法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如前所述,經濟法的本質是確認和規范國家對社會經濟進行干預,建立和維護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場競爭秩序,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之法,經濟法的核心是競爭法,以此為標准,我們可以建立以競爭法為核心的經濟法律體系。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的作用
(一)保障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的多種經濟成分協調發展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其他經濟成分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
我國憲法和其他基本法律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成分、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公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原則作了明確的規定,但憲法沒有結合各個部門、社會主義經濟組織和其他經濟形式的具體情況作具體規定,也沒有規定對侵犯權利行為的具體處罰內容。經濟法把憲法的有關原則規定進一步具體化。例如明確國家經濟管理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和個體生產經營者的法律地位,確定各經濟主體對社會主義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許可權和職責,規定他們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中建立經濟法律關系的各種權利和義務,怎樣做好以責任為中心的權、責、利相結合,實行有獎有罰、賞罰分明的獎懲制度。對於各種違反經濟法規,損害國家、集體財產的違法活動,經濟法規定了明確的經濟制裁辦法,刑法及某些經濟法則規定了打擊那些嚴重經濟犯罪行為的具體條款,從而有力地保護了社會主義公共財產和其他經濟組織的合法財產不受侵犯,促進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
(二)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增強經濟活力
企業管理是搞好微觀經濟活動的根本措施,是我國國民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經濟法規定的經濟核算制是企業進行經營管理的基本制度。它要求企業必須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財力,以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同時,規定了必須合理安排和科學地組織生產,掌握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方法,在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對於企業不計成本、不計消耗、浪費嚴重,造成損失的現象,以及在履行經濟合同中的違法情況,還規定了經濟制裁。總之,經濟法要求企業一切經濟工作都要把經濟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和健全各種生產經營責任制和一整套符合客觀經濟規律要求的管理制度,促進企業認真改善經營管理。不斷提高企業素質和勞動生產率。
(三)促進對外經濟聯系,發展國際經濟合作
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時,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戰略方針。當代科學的進步,生產專業化和協作的日益發展,促使各國在經濟上的聯系不斷加強,任何一國,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在考慮發展本國經濟時,都必須著眼於國際關系的總體。我國經濟法是正確體現對外開放政策的具體法律規范,它調整我國利用外資和外國技術過程中與外國政府、外商之間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我國已經公布了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等一系列對外經濟關系的法律、法規,在維護國家主權,堅持平等互利與外國政府、公司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合作、交流科學技術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今後隨著對外經濟往來的擴大和需要,還要逐步制定更多的對外經濟關系的法律、法規,使其成龍配套,不斷健全。將合理利用外資,吸收先進科技成果,以及發展商品出口業務,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等涉外工作,進一步引向社會主義法制軌道。
總之,經濟法與民法一樣,也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原因在於,當代發達的市場經濟、以及我國所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不是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經濟法的存在就是要規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秩序,它對於實現經濟體制調整,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發展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對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柒』 如何理解經濟法的含義
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和經濟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西方國家,經濟法鄭亮出現在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家對經濟運行採取不幹預的政策,經濟生活完全由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來調節。到自由資本主義末期和壟斷資本主義初期,壟斷組織迅速擴大,使市場經濟所固有的競爭機制和自發調節失去了應有的效應,自由競爭的環境被破壞殆盡,資本主義私有制固有的根本矛盾和社會矛盾集中激化和爆發出來,這些都嚴重地威脅著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因此,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放棄對經濟生活不加干預的政策,實行全面干預,把「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協調起來,開始實行國家於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政策。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就是國家通過法律來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規范市場主體和市場運行,西方國家的經濟法由此洞叢梁而產生。
在我國,經濟法是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成長而產生和發展的。中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性質,要求國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對於經濟管理和經濟協作中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納運系,需要有一個從全局出發,以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和總量平衡為基礎,直接作用於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法律制度來調整,這種法律制度就是經濟法。我國經濟法的蓬勃發展,直接源於改革開放,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經濟法將發揮更為重要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