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第106條

合同法第106條

發布時間: 2024-02-02 07:27:12

⑴ 關於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也叫無過失責任原則。它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依法律規定應由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英美法稱之為「嚴格責任」。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依據該條及民法通則其他相關條款之規定,筆者以為,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損害的發生既不是加害人的故意也不是受害人的故意和第三人的故意造成的,但法律規定由加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特殊歸責原則;它是一種基於法定特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其目的在於保護受害人合法權益,有效彌補受害人因特殊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它與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共同構成現代司法制度中侵權民事責任的三大歸責原則。
一、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及特點
(一)構成要件
⒈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
⒉特殊侵權行為的法定性。包括侵權行為的法定性和免責事由的法定性。沒有法律條款的明文規定,不能構成無過錯責任;同時,沒有法定的免責事由不能免責。
⒊特殊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⒋行為人不必過錯。是指責任的承擔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在認定責任時無需受害人對行為人具有過錯提供證據,行為人也無需對自己沒有過錯提供證據,即使提供出自己沒有過錯的證據也應承擔責任。
(二)特點
1、法定的適用范圍:無過錯責任原則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適用,不能隨意擴大或者縮小其適用范圍。民法通則規定的典型的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案件有:產品缺陷致人損害、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環境污染致人損害、地面施工緻人損害、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等損害賠償案件。
2、法定的免責事由:適用無過錯責任的特殊侵權行為的免責條件由法律規定,但各特殊侵僅行為的法定免責事由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①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民法通則沒有規定免責條件。但產品質量法第41條第2款規定了三種免責事由,一是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二是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三是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但必須由生產者舉證證明。
②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按照民法通則第123條的規定,只有一個免責條件,即損害結果是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了四個因高壓電造成他人人身損害電力設施產權人的免責條件: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以觸電方式自殺、自傷;三是受害人盜竊電能,盜竊、破壞電力設施或者因其他犯罪行為而引起觸電事故;四是受害人在電力設施保護區從事法律、行政法規所禁止的行為。此規定與民法通則的規定並不相悖。農葯管理條例第45條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農葯中毒、環境污染、葯害等事故或者其他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賠償。」並未另行規定免責條件。其他如《城市燃氣安全管理規定 》、《爆炸物品管理條例》、《放射事故管理規定》、《易燃易爆化學物品消防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爆炸危險場所安全規定》、《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規同樣未另行規定免責條件。
③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民法通則第124條未規定免責事由。《國家環境保護局關於確定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復函》十分明確地指出:「承擔污染賠償責任的法定條件,就是排污單位造成環境污染危害,並使其他單位或者個人遭受損失。現有法律法規並未將有無過錯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過標准,作為確定排污單位是否承擔賠償責任的條件。」
④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民法通則第125條也沒有規定免責事由。該條規定:「在公共場所、 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 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⑤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民法通則第127條規定的免責事由有二:一是受害人的過錯,二是第三人的過錯。
筆者以為,上述法定的免責事由雖不均衡,但受害人的故意和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的不可抗力應當作為所有適用無過錯責任的侵權行為通用的必然免責事由。
二、正確區分與過錯責任原則的界限過錯責任原則是行為人基於自身的過錯而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它是現代侵權法之基本歸責原則,可分為一般過錯責任原則和推定過錯責任原則。前者要求受害人舉證證明加害人有過錯以及過錯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後者要求加害人舉證證明自身沒有過錯以及自身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否則推定加害人有過錯。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由此可見,有過錯必須擔責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從侵權法理論上講,過錯是主觀上的,可以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四:①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②行為的違法性;③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④行為人有過錯。應當注意的是,民事責任上的故意和過失有別於刑事犯罪的故意和過失,它沒有民事法律後果上的區別,也就是說民事侵權上的故意和過失所引起的民事法律後果是一樣的,沒有熟重熟輕之別,而刑法意義上的故意和過失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後果區別很大,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且相應較輕。
從構成要件可以看出,無過錯責任與過錯責任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區別有二:①前者的行為是法定的,它不必具有違法性特徵,後者的行為具有違法性;②前者行為人不必過錯,後者有過錯。在司法實踐中應加以區別。
首先,應將無過錯責任與一般過錯責任加以區別。特殊侵權的種類很多,但並非所有的特殊侵權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憲法第41條第3款、民法通則第121條、國家賠償法第2條均作了規定,雖然三者在用詞造句上不完全相同,但相互是統一的,並不矛盾。在法條中,雖然只有國家賠償法使用了「違法行使職權」一詞,而憲法和民法通則沒有使用,但三者都用了「侵犯」一詞。「侵犯」【1】的含義:①非法干涉別人,損害其權利;②侵入別國領域。基於立法措詞的嚴謹性,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侵犯」一詞在法條中的出現就是對行為合法性的否定評價,因此實施侵犯行為本身就是違法,依據現代侵權法中的「違法推定過失」規則,完全可以得出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適用一般過錯責任原則,而非無過錯責任原則。
其次,將無過錯責任與混合過錯責任加以區別。混合過錯是指對於損害的發生,加害人與受害人均有過錯。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此規定是對該法第106條第2款的補充,同樣是一般過錯責任條款,體現了過錯必須擔責的原則。而實踐中,將無過錯責任與混合過錯責任相混淆的情況時有發生。例如,某法院審理的一起因煤氣泄漏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該院審理後認為, 「本案為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特殊侵權案件。煤氣公司的煤氣管網泄漏本身具有隱秘性和潛在性,受害人李某夫婦居所附近發生幾起煤氣泄漏中毒事件,至今煤氣公司仍未查到泄漏點,很顯然不能以未查到泄漏點而否認泄漏事實存在。何況煤氣公司曾以切斷氣源、免費送罐贈氣、私下賠償等一系列做法默認了煤氣泄漏這一事實。只是強調李家夫婦中毒當日煤氣管網無泄漏。公安機關出具的李家『爐灰燃燒完好,煤煙中毒的可能性極小』。事發當日煤氣公司工作人員雖挖開一處管道,卻倉促告停,不進行全面、徹底勘查,不能排除煤氣泄漏致人死亡的最大可能性,聯系、客觀地審查案件的全部事實及證據,李某死亡、妻子一氧化碳中毒系煤氣泄漏所致確存高度蓋然性,煤氣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且因煤氣公司曾通知搬遷,李家未搬,有一定的過錯,故法院判決煤氣公司承擔70%的責任,判處賠償41563.96元。【2】」筆者以為,此例就是典型的將無過錯責任與混合過錯責任相混淆的實例。依據民法通則第107條和第123條之規定,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法定免責事由只能是不可抗力和受害人的故意。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的規定,此處的受害人故意應當是指:①受害人的自殺、自傷行為;②受害人盜竊煤氣,盜竊、破壞煤氣設施或者實施其他犯罪行為;③受害人在煤氣設施保護區從事法律、行政法規所禁止的行為。此例中既不存在不可抗力,受害人也未從事上述三種行為,只是煤氣公司曾通知其搬遷而未搬。此未搬遷之行為只是一種過失而非故意,因此此案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不應適用混合過錯責任原則。其結論很明顯:受害者不應承擔責任,煤氣公司應承擔全部責任。
再次,將無過錯責任與推定過錯責任加以區別。推定過錯是指在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下,如果加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以及不存在過錯,那就推定其有過錯,並由此而承擔過錯責任。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一款(四)規定:「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依此規定,如果行為人不能舉證證明自身無過錯,則推定行為人有過錯並由行為人承擔過錯責任。類似的還有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等。而無過錯責任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只要無法定的免責事由均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無過錯責任與過錯責任中的推定過錯十分相近似,尤其是都是特殊侵權行為引起,當二者的法條混在一起時(都在民法通則121-127條之間)更容易混淆。因此,在適用時必須對各法條規定之用詞深入剖析推敲,方能正確理解立法意圖,把二者區分開來。
三、正確區分與公平責任原則的界限公平責任原則實質上是一種法官自由裁量原則。它是指法條中只有原則性規定,在實施中由法官根據立法精神從公平合理的角度出發將民事責任分攤給各方當事人,作出符合立法目的的公正裁決的歸責原則。如民法通則第109條、第132條以及意見(修改稿)177條、178條、179條規定的情形,都是對公平責任的原則性規定。
公平責任原則之構成要件:
①雙方當事人均沒有過錯。
②不符合法定的無過錯責任之要件。
③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沒有因果關系。例如,民法通則第109條規定:「因防止、制止國家的、集體的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受益人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受益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就毫無因果關系。與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的是加害人的行為。
④法條中有原則性規定。
從二者的構成要件足以看出,無過錯責任原則與公平責任原則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歸責原則。二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且後者隱含著法官自由裁量原則。如果弄反了就將嚴重影響裁判結果,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結果是要麼加害人承擔全責,要麼免責;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結果是加害人和受害人分擔責任,分擔多少由法官決定。因此,實踐中應當慎用公平責任原則,只有在既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況下方可在法律有原則性規定的范圍內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下面以一實例說明。某法院審結的一起司機好意搭乘他人,因高速行駛而爆胎造成他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法院審理後認為:「雙方均無過錯,依據民法通則的公平原則,雖然被告沒有釀成事故的過錯責任,但同樣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嚴格地講,此例只符合公平責任原則的第一個要件——雙方當事人均沒有過錯,不符合另三個要件,因此不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根據合同法第288條對運輸合同的規定,客運合同是承運人將旅客從起運地點運輸到約定地點,旅客支付票款的合同。此例中的原告雖未支付票款,但毫無疑問,其系經承運人許可搭乘的無票旅客,因此,首先應認定原、被告之間客運合同關系的成立。既然客運合同關系成立,被告就應當全面履行承運人的義務。合同法302條第1款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第2款:「前款規定適用於按照規定免票、持優待票或者經承運人許可搭乘的無票旅客。」由此可以看出,「好意搭乘他人」不能成為承運人的免責條件,承運人只有兩種情況免責:①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②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條款雖出現在合同法中,但其規定的並非違約責任,而是侵權責任,承運人應承擔無過錯責任。退一步講,如果沒有此條的規定,旅客同樣可以依據該法第290條「承運人應當在約定期間或者合理期間內將旅客、貨物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的規定,要求承運人承擔沒有將旅客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的違約責任(合同的違約責任本身就是無過錯責任)。這是一種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因此,不管從哪個角度講,此類案件都不應依據公平責任原則處理,而應按無過錯責任原則處理。結果是:由承運人承擔全部責任。
四、還應注意與一些「形似」條款加以區別
在成文法中,「形似」條款的大量存在是在所難免的現象。「形似」條款是指法律條款的外觀結構包括邏輯結構、語法結構、語氣、措詞等十分類似的條款。例如,意見(修改稿)第175條規定:「僱工在受僱傭期間從事僱傭活動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僱主承擔民事責任。」從該條的表述方式上看,規定的似乎就是無過錯責任,只要發生僱工在受僱傭期間從事僱傭活動造成他人損害的,僱主無論自身有無過錯均應承擔責任;但細加揣摩,便發現它並非無過錯責任的規定。事實上,從僱工的行為之性質上講,僱工在受僱傭期間從事僱傭活動的行為是受僱主的委託而實施的代理行為。民法通則第63條第2款規定:「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僱主承擔的民事責任只是一種基於僱工的代理行為而產生的民事責任。其責任性質是不定的,應由僱工實施的侵權行為所引起的民事責任而定,它可以是無過錯責任,也可以是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類似的「形似」條款還有很多,實踐中必須仔細甄別,注意它們之間的實質性差異。
總之,無過錯責任原則一定要在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適用,不能以法官意志為轉移,隨意擴大或者縮小其適用范圍。尤其應當注意的是,要把無過錯責任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正確區分開來,做到「罰當其責」。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體現「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司法原則,並真正實現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目標。

⑵ 請問:合同法106條「債權和債務同歸一人」什麼意思

這是「合同權利義務終止」的一種法定情形。
合同的特點是:權利義內務平衡。
一個合容同必然包括至少一個權力和一個與之相對應的義務。
合同的權利義務主體是相對應的,合同成立後,經過一系列的法律行為之後,合同的權利與義務主體變成最初的主體一方了,另一方與合同從法律關繫上無關連,則此合同已無存在必要。權利與義務就像是數學里+1加-1一樣,結果歸於0 。
除非你的歸於0的行為會涉及第三人利益。

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汽車買賣未辦理過戶手續買賣合同是否有效的司法解釋

《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條規定了機動車等特殊動產多重買賣優先保護順序的解釋規則。第(一)項規則是,先受領交付的買受人優先,其法律根據是物權法第23條,買受人因受領交付已經取得機動車所有權;第(二)項規則是,均未受領交付情形,先辦理所有權過戶登記的買受人優先,其法律根據是物權法第24條的反對解釋,辦理所有權登記的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三)項規則是,均未交付、均未辦理過戶登記情形,合同成立在先的買受人優先,法律根據是合同法第110條;第(四)項規則是,交付給買受人之一後,又登記過戶給別的買受人的情形,受領交付的買受人優先。現在的問題是,質疑第(四)項規則,是否與物權法第24條關於登記對抗原則向沖突?
請特別注意第(四)項規則的適用條件是:「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之一,又為其他買受人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例如,張三把汽車出賣給李四並交付,按照物權法第23條的規定,交付發生所有權變更,買受人李四依法得到了汽車的所有權,同時出賣人張三已經喪失了所有權。已經不享有汽車所有權的張三,再簽訂第二個合同,將自己沒有所有權的汽車出賣給王五,構成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合同,權利人李四當然不可能予以追認,因此第二個買賣合同無效。這種情形,買受人王五不構成善意,因為是買賣二手車,按照社會生活經驗,一定要先看汽車,看上哪輛車買哪輛車,而不是僅憑出賣人有車證就購買。按照物權法第106條善意取得的規定,購買動產情形的「善意」是「信賴佔有」。買受人王五簽訂合同時出賣人並未佔有那輛汽車,當然談不到「信賴佔有」。因此,買受人王五不可能依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汽車所有權。當然應當保護因受領交付已經取得汽車所有權的買受人李四。可見,此項解釋規則的法律根據,是物權法第23條、合同法第51條,再加上物權法第106條。應當肯定,《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條第(四)項規則,是正確的。

⑷ 某村民甲與乙簽訂了一買賣合同。合同約定,甲賣給乙4頭牛,款項為8000元。先支付3000元定金,其餘

(1)假如在牛款付清之前牛1被水淹死,損失由誰負責?為什麼?
《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根據《合同法》第142條:標的物損毀、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假如在牛款付清之前,牛2生下一頭下牛,該小牛的所有權歸誰?為什麼?
《合同法》第163條:標的物在交付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標的物交付後產生的孳息,由買受人承受。
(3)假如在牛款付清之前,牛3踢傷一人,該損害賠償責任由誰承擔?為什麼?
交付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後,由買受人承擔。(風險轉移原則)
(4)假如在牛款付清之前,村民乙將牛4賣給了丙,該合同是否有效?為什麼?

未交付時,乙沒有付清餘款,為無處分權人。
根據《物權法》第106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已經交付的,乙視為有處分權人,合同有效。

(5)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合同成立後,牛款在未付清之前,牛的所有權並不轉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為什麼?
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所以,當事人可以約定上述情形,該約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合同更注重當事人約定。

(6)假如丁並不知情,給付2000元後將牛4買走,問能否取得該牛 所有權?
已經取得所有權。
根據《物權法》第106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丁符合上述所有情形,所以可以說取得該牛所有權,原所有權人不得追回,除非丁同意。

(7)假如在牛款付清之前,村民乙將4頭牛出租給了戊,租金歸誰?
《合同法》第163條:標的物在交付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標的物交付後產生的孳息,由買受人承受。
該牛已經交付給乙的,租金由乙承受。

(8)合同中的定金條款有效否?為什麼?
有效。
《合同法》第115條:當事人可以依據《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

綜上,所有權轉移是看是否交付,重要的並不是款項是否付清;合同更注重當事人約定,只要約定不違反公德與法律,都是有效的。

⑸ 合同法上的債務與責任指什麼,如何區分

一、合同法上的債務與責任指什麼

我國法律對債務與責任的概念作了嚴格的區分。《民法通則》第84條和第106條,債務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法律的規定而應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義務;而責任則是指違反合同義務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一種觀點認為:「債務是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當事人當為的行為,而責任是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國家強制債務人繼續履行或承擔其他負擔的表現。」債務「並不包括任何對債務人的強制,在債務人不履行義務時,強制其履行或賠償損害,則屬於民事責任問題。」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值得贊同的,是科學合理的。

責任以債務的存在為前提, 但是,責任本身並不是債務。而是債務人違反債務所應承擔的後果。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此可見,責任與債務具有不同的性質。

二、合同債務與責任如何區分

債務與責任有以下區別:

第一,責任是確保債務履行而設置的措施。它是以債務的存在為前提的,以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並保障債權人的債權為宗旨。

第二,責任是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國家強制債務人履行債務或承擔法律責任的表現。即一旦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則債務在性質上轉化為一種強制履行的責任。強制履行從表面上看,仍然是繼續履行原債務,但實際上已不同於原債務。因為強制履行已不僅是對債權人的責任,而且是對國家應承擔的責任。由此可見,責任與債務相比較,包含了一種國家的強制性。

第三,責任是與訴權聯系在一起的。民事責任之所以能成為保障民事權利的有效措施,乃是因為民事責任具有訴權,從而使其成為連結民事權利與國家公權力之中介。台灣學者林誠二指出:「各債權人之給付受領權,復受責任關系所保護,但責任關系之具體體現,則在與訴權之行使,因是,責任乃債權與訴權之中間橋梁。」[5]即所謂的:無債務即無責任。自然債務既是其中之一,有人認為:既然對債務人所負債務不能訴請法院予以強制履行,那麼,它就純粹是道德上的義務,而非法律上的義務。

一種觀點認為,違約責任與合同債務是兩各級相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債務是責任發生的前提,責任是債務不履行的結果;無債務不產生責任,但無責任的債務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債務。違約責任正式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結果,他與債務本上在性質上是不同的。正如林誠二所指出的:債務之本質在於責任,以及債務系為責任所包含,債務為肉,責任為皮,去之皮,肉不存,是故在債權法認定下,債務必有責任,責任制債務系一種空洞之概念,其法律上之價值。

來源成都律師:網頁鏈接

合同債務不履行為前提,過錯為核心,合同責任的承擔方式和賠償范圍的確定方式,構成一個豐滿健全的法律制度。違約行為,可歸責事由,責任的承擔方式,償范圍的確定標準是合同責任制度的四大板塊。

⑹ 什麼是嚴格責任原則,又稱無過錯責任

所謂嚴格責任,精確來講,就是指違約責任不以違約方有過錯為構成要件,只要違反合同,就要承擔責任.但是,並不是說這種責任就完全沒有限制,當事人如能舉出約定或者法定的免責事由,仍可以不承擔責任

確定行為人是否承擔損害賠償的一般准則是什麼?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確定行為人是否承擔損害賠償的一般准則,是過錯責任原則。在此基礎上,民法通則又規定了「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1.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指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是承擔損害賠償的主觀構成條件。根據此原則,行為人無過錯即無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可見<民法通則)是把「過錯責任」作為損害賠償的一般准則。
過錯責任包括推定過錯責任。推定過錯責任,是指在行為人不能證明他們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推定行為人有過錯,應承擔賠償損害的民事責任。實質上,推定過錯責任,是過錯責任范疇內的「加重責任」,與一般的過錯責任不同。它是在無法判明過錯的情況下,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利。凡屬過錯推定的場合,行為人(一般是被告)必須舉證(即提出證據予以證明),證明了自己沒有過錯,這才不承擔民事責任。在這種情況下,稱舉證責任「倒置」,主要由行為人(被告)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而在過錯責任條件下,舉證責任主要在受害方(原告),受害人需證明加害人(被告)有過錯時,加害人才承擔民事責任。可見,推定過錯責任與一般過錯責任的區別,主要是舉證責任的分配不同,即由誰提出證據予以證明的責任不同。如<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建築物或其他設施發生倒塌、脫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這一規定,適用的就是推定過錯責任。
2.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僅根據其行為造成客觀存在的損害結果,依照法律的特殊規定,追究其民事責任的特殊准則。
無過錯責任是基於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根據行為人的活動及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險性與所造成的損害後果的因果關系,由法律規定的特別加重責任.理論上又稱為「危險責任」或「嚴格責任」。它與過錯責任原則不同,是民事責任的一種例外規定,主要適用於特殊損害賠償,而且不以行為人主觀過錯為必要條件,一般都是限額賠償,在此種場合下體現了「對不幸的損害進行合理的分擔」。根據<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3.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是指在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都無過錯,又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要求加害人賠償,而受害人遭受的損失得不到補償叉顯失公平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依「公平合理分擔,判由雙方分擔損失的責任方式」;根據(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熱點內容
房產律師事務所律師顧問 發布:2025-01-07 06:41:00 瀏覽:112
申請法律援助工資不得高於 發布:2025-01-07 06:15:47 瀏覽:935
駐檢察室法院 發布:2025-01-07 06:14:22 瀏覽:674
司法考試論壇哪個好 發布:2025-01-07 05:52:44 瀏覽:796
金融律師咨詢 發布:2025-01-07 05:47:45 瀏覽:99
安全事故電工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7 05:47:34 瀏覽:900
勞動法全文辭退 發布:2025-01-07 05:33:17 瀏覽:766
關於勞動法的書籍 發布:2025-01-07 05:17:59 瀏覽:476
浙江大學光華法律碩士非法學夏令營 發布:2025-01-07 04:41:28 瀏覽:713
中國法治之路 發布:2025-01-07 04:41:25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