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律例戶律婚姻法
A. 婚姻法第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條原條文:
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釋義:
本條是關於無效婚姻的規定,是這次婚姻法修改增加的規定。
無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成立的法定條件而不發生法律效力的男女兩性的結合。
一、為什麼要確立無效婚姻制度婚姻法規定,結婚應當符合一定的條件,如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或者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不得結婚等。
但現實生活中,由於當事人弄虛作假、欺騙婚姻登記機關或者婚姻登記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等原因,使某些不符合結婚條件的男女當事人也經婚姻登記機關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成為夫妻。對這些不符合婚姻法規定的婚姻,是否承認其具有法律上的婚姻效力,對弄虛作假登記結婚,或者婚姻登記機關的登記員違法登記的,是否予以處罰,在1980年婚姻法中沒有具體規定。1999年,國務院頒布了《婚姻登記管理條例》,該條例規定:申請結婚登記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不予登記:(1)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2)非自願的;(3)已有配偶的;(4)屬於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5)患有法律規定禁止結婚或者暫緩結婚的疾病的。申請婚姻登記的當事人弄虛作假、騙取婚姻登記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撤銷婚姻登記,對結婚、復婚的當事人宣布其婚姻關系無效並收回結婚證,並對當事人處以200元以下的罰款。單位或者組織為申請婚姻登記的當事人出具虛假證件和虛假證明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應當予以沒收,並建議該單位或者組織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行政處分。辦理結婚登記的工作人員,違反婚姻法及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對不符合結婚條件的予以登記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對婚姻登記管理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或者撤銷其婚姻登記管理員的資格;並對仍不符合婚姻登記條件的當事人撤銷婚姻登記,收回婚姻登記證書。這些規定,雖然只是簡單地規定了對無效婚姻的處理意見,但對防止和制止違法婚姻,還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些不是法律規定,有的時候對無效婚姻的處理還是缺乏法律依據,因此,從完備我國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特別是完備我國無效婚姻制度的角度出發,在此次婚姻法修改中應當對無效婚姻作出明確的規定。
二、無效婚姻的情形本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1)重婚的;(2)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3)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4)未到法定婚齡的。
1.重婚。
婚姻法規定,我國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因此,一夫一妻是我國婚姻家庭的基本制度。一夫一妻制是一男一女結為夫妻的婚姻制度。也就是說,一個男人只能娶一個妻子,一個婦女只能嫁一個丈夫。一個人不能同時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締結婚姻。換句話說,任何人都只能有一個配偶,不能同時有兩個或更多的配偶。一夫一妻制是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則,是在婚姻關繫上實現男女平等的必要條件,也是男女真心相愛、建立美滿婚姻的要求。實行一夫一妻制就必須反對重婚。
所謂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又與他人登記結婚的違法行為,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他人登記結婚的違法行為。但現實中,一些人鑽法律空子,婚外與他人共同同居生活,不辦理結婚登記,而是以夫妻的名義共同生活。對此,199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對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施行後發生的以夫妻名義非法同居的案件是否以重婚罪定罪處罰的批復是:「有配偶的人與他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仍應按重婚罪定罪處罰。」按照刑法及司法解釋的規定,構成重婚的法律要件是:當事人需履行婚姻登記手續;或者當事人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依據上述,重婚有兩種情況,一是有配偶者而重婚,指已經結婚的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又與他人登記結婚,或者又與他人以夫妻的名義共同生活。二是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指沒有配偶的人,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仍然與之登記結婚,或者仍然與之以夫妻的名義共同生活。重婚是被法律嚴格禁止的違法行為。婚姻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禁止重婚。對於重婚的,不僅要確認重婚者的第二個「婚姻」無效,解除其重婚關系,還應當依法追究重婚者的刑事責任,對此,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規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由於重婚違反了我國一夫一妻的婚姻家庭制度,嚴重違背了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影響家庭穩定和社會安定,沖擊計劃生育政策,導致腐敗,敗壞黨風,因此婚姻法明確規定重婚(即指重婚者的第二個婚姻)是無效婚姻。國外許多國家的法律對重婚都是明令禁止的,並規定其為無效婚姻,如瑞士規定,結婚時配偶一方已經有婚姻關系的婚姻無效。俄羅斯規定,雙方中有一方已與他人登記結婚的婚姻無效。菲律賓規定,重婚或多配偶的婚姻無效。我國台灣地區規定,違反有配偶者不得重婚或者一人不得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規定的婚姻,為無效婚姻。
2.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禁止近親結婚,是人類長期生活經驗的結晶,是人類婚姻的總結。男女近親結婚,很容易把雙方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弱點和缺點集中起來,遺傳給下一代,有損於下一代的健康,不僅不利於下一代在社會中生活,也給國家、民族的興旺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後果。因此,禁止近親結婚是古今中外法律的通例。例如,我國《唐律疏議·戶婚》中規定:「諸同姓為婚者,各徒二年,緦麻以上以奸論。」明律規定:「凡同姓為婚者,各杖六十,離異。」大清律例也對近親結婚規定了罰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第五條規定:「禁止男女五代以內親族血統的結婚。」《晉冀魯豫邊區婚姻暫行條例》第十三條規定:「直系血親,直系姻親及八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不得結婚。」1950年婚姻法規定,為直系血親,或為同胞的兄弟姐妹和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者,禁止結婚;其他五代內的旁系血親間禁止結婚的問題,從習慣。外國的法律也同樣禁止近親結婚。如俄羅斯聯邦婚姻家庭法典規定,雙方是直系親屬,或者是同胞兄弟姐妹,或者是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或者雙方是收養人或被收養人,不準結婚。日本民法典親屬編規定,直系血親或者三親等的旁系血親之間不得結婚。
近親結婚對社會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此次修正的婚姻法將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婚姻規定為無效婚姻。國外也有將近親屬間的婚姻視為無效婚姻的規定,如瑞士、義大利、俄羅斯、菲律賓等國家就根據本國的情況,規定婚姻當事人是法律禁止結婚的直系、旁系血親、姻親或者有收養關系的婚姻為無效婚姻。瑞士規定,配偶雙方是被禁止結婚的血親或者姻親的婚姻無效。我國台灣地區規定,違反直系血親、直系姻親或者旁系血親、旁系姻親之輩分不相同或者旁系血親之輩分相同,而在八親等以內者不得結婚規定的婚姻,為無效婚姻。本條中規定的「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是指有婚姻法第七條第一項規定的禁止結婚的情形,即結婚的男女雙方是直系血親或者是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3.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男女結婚組成家庭後,不僅開始了兩個人的共同生活,夫妻互相依存、互相幫助、互相扶養,而且還承擔著養育子女的義務。為了配偶及子女的身體健康,禁止患有嚴重疾病的男女雙方結婚,其目的是防止當事人所患的疾病傳染給對方特別是傳染或遺傳給下一代,保護下一代的健康,以利於家庭的和睦、幸福。如果結婚的男女雙方在結婚時患有法律禁止結婚的疾病,那麼,該婚姻則可以確認為無效婚姻。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婚姻當事人必須是婚前患有婚姻法第七條第二項規定的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那麼,哪些是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姻法第七條第二項未作明確的規定,主要考慮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醫學上認為不宜結婚的疾病會隨之治癒,同時還會發現新的不宜結婚的疾病,因此,婚姻法不宜明確具體的規定哪種疾病是醫學上認為不宜結婚的疾病。實際生活中,哪些是醫學上認為不宜結婚的疾病,可由行政法規或有關部門具體規定。根據母嬰保健法的規定,目前,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可以理解為以下疾病:嚴重遺傳性疾病、指定傳染病、有關精神病。母嬰保健法第九條規定,經婚前醫學檢查,對患指定傳染病在傳染期內或者有關精神病在發病期內的,醫師應當提出醫學意見;准備結婚的男女雙方應當暫緩結婚。經婚前醫學檢查,對診斷患醫學上認為不宜生育的嚴重遺傳性疾病的,醫師應當向男女雙方說明情況,提出醫學意見;經男女雙方同意,採取長效避孕措施或者施行結扎手術後不生育的,可以結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禁止結婚的除外。指定傳染病,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規定的艾滋病、淋病、梅毒以及醫學上認為影響結婚和生育的其他傳染病。嚴重遺傳性疾病,是指由於遺傳因素先天形成,患者全部或者部分喪失自主生活能力,後代再現風險高,醫學上認為不宜生育的遺傳性疾病。有關精神病,是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第二,導致婚姻無效的當事人所患的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應當是當事人結婚前患有的,而不是結婚後患上的。因為婚姻法第七條明確規定,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是禁止結婚的,也就是說是根本不能結婚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要求結婚的男女當事人弄虛作假,欺騙了婚姻登記機關,辦理了結婚登記。再有,目前國家要求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婚前健康檢查制度。由於婚前健康檢查沒有普遍開展,因此,有的患有禁止結婚疾病的當事人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因此,婚姻法規定,當事人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婚姻為無效婚姻。如果婚姻當事人是在婚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或者在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在有關部門要確定其婚姻關系無效時,當事人的疾病已經治癒的,則不能確定其婚姻為無效婚姻。簡而言之,對當事人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婚姻,應當在當事人疾病治癒前確認其婚姻無效。
4.未到法定婚齡的。
婚姻法第五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男二十二周歲,女二十周歲,是男女可以結婚的法定年齡。法定結婚年齡是指法律規定的男女雙方可以結婚的最低年齡,也就是說,男女雙方不到這個年齡就不能結婚,只有達到或高於這個年齡才能結婚。對男女最低的結婚年齡予以規定,是古今中外法律的通例,其主要是由於婚姻關系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所決定的。根據人類生長的規律,男女只有達到一定的年齡,其身體、生理和心理才發育成熟,如果過早的結婚,開始過性生活,會對男女雙方當事人的身體和心理帶來不利的後果。如果過早的結婚,當事人還不完全具備判斷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很難承擔婚後對家庭、子女和社會應盡的責任。因此,婚姻法確定的男二十二周歲、女二十周歲的法定結婚年齡,既考慮了男女青年的身心發育,又考慮到國家控制人口的政策,城鄉群眾的接受程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男女當事人結婚,未達到法定結婚年齡,違反了婚姻法關於法定結婚年齡的規定,因此,新修正的婚姻法將其規定為無效婚姻。國外也有這樣的規定,如義大利、俄羅斯。俄羅斯規定,結婚的男女雙方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應認定婚姻無效。義大利規定,違反未成年不得結婚規定而締結的婚姻無效。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關部門在確認某一個婚姻是否有效時,只能對男女當事人在有關部門確認其婚姻是否有效時仍未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的婚姻,確認為無效婚姻。如果男女雙方在結婚時的實際年齡低於法定結婚年齡一、二歲,等一、二年後,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申請確認婚姻無效,或有關部門要確認其婚姻無效時,男女雙方當事人已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的,不能確認其婚姻為無效婚姻。簡而言之,對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婚姻,應當在男女當事人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屆至前提出或確認其婚姻無效。
新修正的婚姻法規定了上述四種無效婚姻。在此之前有關部門制定的行政法規如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及司法解釋等規范性文件規定的無效婚姻的情形,如果與本條的規定不一致,應當根據本條的規定作出相應修改。
B. 女性婚姻從大清律到民法典,表達的是什麼思想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人們的婚姻長期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上至皇帝三宮六院,下至富商巨賈妻妾成群,婚姻似乎從某種意義上,褪去了愛情與平等的色彩。
待到民國時期,萬千不堪忍受封建婚姻壓迫的人們奔走呼號,推動婚姻制度迎來一場翻天覆地的改變。那麼,在民國的婚姻制度中,究竟有多少從舊式向新式轉變的亮點呢?
圖|鄧穎超
制定法律時,鄧穎超同志曾深情的說:「中國長期停滯在封建社會,最受壓迫的是婦女,婚姻問題上婦女所受的痛苦最深。早婚、老少婚、買賣婚姻、包辦婚姻是普遍現象。」
鑒於舊式婚姻的陋俗,《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對婚姻問題進行了更加科學的規定,保障了男女雙方的利益。至此,婚姻制度走向一個新的輝煌時代。
C. 大清律例對官員的奇葩禁令,迎娶哪兩種女人將被嚴懲
第一種就是在府、州、郡、縣任職的官員不能迎娶當地的女子為妻或妾。第二種就是任職官員及子孫後代不能迎娶樂籍娼家之女。這只要是違反了就會被職降級,還要承受廷杖之刑,最後還是要被離異的,如果有彩禮的,則彩禮會被沒收充公。
樂籍娼家之女一般是罪犯的家人,他們社會地位低賤,不得參加科舉,世代為娼,不得更改。也許這就是對犯人的懲罰,官員及後代蔭襲官位均不允許娶樂籍娼家之女為妻或妾,違者廷杖六十,父輩蔭襲的官員則被降級處罰,同樣的娼妓也要受到廷杖處罰。為了規范官員的的行為所以政府只能出台這些律例。
D. 我國《婚姻法》的歷史和現況
中國奴隸制、封建制時代的婚姻法
在中國整個奴隸制時代,婚姻家庭關系主要是由維護宗法家族制度的禮和統治階級認可的習慣來調整。在冠、昏、喪、祭、鄉、相見的六禮中,婚(昏)為其一。嫁娶中又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的「六禮」,婚姻離異方面有「七出」、「三不去」的規定,以及男女、夫婦關系中的「三從四德」等,都發端於奴隸制時代(見封建婚姻制度)。
封建社會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禮、法並用。
戰國時《法經》,以姦淫入於雜律。秦簡已有「家罪」之名。
漢《九章律》(見漢代法規)以戶律規定婚姻、戶籍、賦稅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上承漢制而有所增減,魏律(見三國法規)、晉律(見晉代法規)中均有戶律。北齊律以婚事附於戶,改稱婚戶律、北周律則分列婚姻、戶禁兩篇(見北朝法規)。南朝諸國基本上沿用晉律。
隋(《開皇律》)將婚戶合而為一。《大業律》再次分為戶律和婚律(見隋代法規)。
到了唐代,中國封建社會的婚姻立法臻於完備。現存的《永徽律》(見唐代法規)以《戶婚》為第四篇,計46條,不僅是以後各代婚姻立法的藍本,而且遠播域外,對周圍一些國家也有相當的影響。
宋代以戶婚律載於《宋刑統》,並在戶令中重申良賤不婚等規定。
遼、金、元的法律均有關於戶婚的內容。
明律(見明代法規)在戶律中有婚姻等門,清律一仍其舊。明代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已有與律並行的例。在清代法律體系中,例的地位更加重要,除律文後附有例外,刑部例中也有婚姻一目。
古代婚姻制度詳見於禮而略於律,法律對婚姻關系的調整並不是全面的,除了與刑相關的問題外,其他均由禮來調整,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婚姻立法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華民國時期的民法親屬編
國民黨政府於1930年12月26日公布,1931年5月5日施行的民法親屬編,內容上與北洋政府制訂的民律第二次草案一脈相承,並且大量地搬用了德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親屬法的有關條文,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在法律上的表現。
革命根據地的婚姻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政權就開始了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制建設。1931年11月2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有關婚姻條例的決議,同年12月1日,頒行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後又加以修改,於1934年4月8日頒行了《中國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其主要內容是:確定婚姻自由,廢除包辦強迫和買賣的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實行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的合法權益;保護紅軍戰士的婚姻。其後,許多革命根據地都制定了地區性的法律,有1939年4月的《陝甘寧邊區婚姻條例》、1942年12月的《陝甘寧邊區抗屬離婚處理辦法》、1942年1月的《晉冀魯豫邊區婚姻暫行條例》,1943年的《晉察冀邊區婚姻條例》等。這些法令的基本精神都是廢除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新民主主義的婚姻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婚姻立法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為8章,包括原則、結婚、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子女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及附則,共27條。內容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同時涉及家庭關系方面的各種重要問題。「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就是該法在原則問題上所作的重要規定。為了肅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殘余,該法還明確規定禁止重婚、納妾、收童養媳、干涉寡婦婚姻自由、借婚姻關系索取財物等。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廢止。
E. 大清律例對官員的奇葩禁令:迎娶哪兩種女人將會被嚴懲
《大清律例》明文規定,官員不能與兩種女人結婚,否則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第一:轄區范圍內的民女。
《大清律例·戶律·婚姻》規定:「凡府、州、縣親民官,任內娶部民婦女為妻、妾者,杖八十。若監臨官,娶為事人妻妾及女為妻、妾者,杖一百。女家並同罪,妻妾仍兩離之,女給親,彩禮入官。」
按《大清律例》的規定如果有官員迎娶樂籍娼家為妻子或者小妾,要杖打六十大板,,並迫使其離異。並且如果官員家子孫迎娶樂籍娼家為妻子或者小妾,也要受到同樣的處罰,且要降官職敘用。
例:清朝宗室德英額好色,一日外出,看到一個沿街賣唱的歌女色心大做,將其買回家中當小妾,上級得知之後杖打其60大板,重點是德英額並非是政府的文武官員,對其進行了同樣的處罰,由此可以看出《大清律例》的嚴格。當然就這條規定的本質而言,是對政府官員的嚴格要求,提高還原的道德水準。也是保護官員形象,有理由形成嚴肅的官場。
F. 清朝的大清例律,有那些條列和內容
壹、 前言犯罪存留養親,其意義為父祖老疾而無人應侍養者,其子孫犯流及死罪,得例外緩刑或免刑。按中國歷朝素重孝道,留養之制乃為犯人之直系尊親屬而設,使其不致因子孫犯罪而失去侍養, 此與緩刑之意本在慎刑恤囚,大不相同。又中國法制史學者多認為留養系緩刑之一種, 惟依《大清現行刑律》之規定,亦可能是一種易刑。在此本文擬就《大清現行刑律》〈名例律〉「犯罪存留養親」條之內容與沿革加以分析比較,並就留養相關問題進行檢討,期使吾人對於犯罪存留養親有初步瞭解。 貳、 律例條文點校一、 律文(一) 本文凡犯死罪非常赦不原者,而祖父母、(高曾同。)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篤癈)應侍,(或老或疾)家無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即與獨子無異,有司推問明白。)開具所犯罪名,(並應侍緣由)奏聞,俟取旨後照律收贖。犯徒流(而祖父母、父母老疾無人侍養)者,亦照所犯收贖,存留養親。(遣罪人犯准滿流收贖。)二、 條例(一) 大理院及各級審判廳審結遣流以下人犯,有告稱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及其母系屬孀婦,守節二十年,家無以次丁者,若例得淮留養,如屬大、宛二縣民人,該縣出結,府尹確查分報部、院;屬內外巡警廳管轄地面居住者,該區官出結,巡警總廳廳丞確查分報部、院;如屬外省民人,州縣官出結,按察司或提法使確查分報部、院。俟收贖銀兩完繳,俱淮存留養親,其各省審結人犯,亦照此確查辦理。 (二) 死罪及遣流徒各犯到案之初,該承審官務將該犯有無祖父母、父母、兄弟、子侄及年歲若干,是否孀婦之子,詳悉取具確供,如漏未取供,照例分別議處。若祖父母、父母無存,或現存而未老疾,及伊母本非孀婦,或守節未至二十年,或該犯並非獨子,或家有以次成丁之人,與留養之例不符,該地方官知情捏報者,以故出論; 如有受賄情弊,以枉法論; 失察者,亦交部議處。其鄰保族長人等,有假捏出結者 ,照證佐不言實情,減本犯罪二等律治罪。若地方官查報後,復將假捏情弊自行查明,或上司復飭察出,及鄰保人等自行首送者,除本犯仍行按照律例擬罪外,官員及鄰保人等俱免議。(三) 凡死罪案件,除謀、故殺及連斃二命,秋審時應入情實無疑之犯,雖親老丁單,毋庸聲請留養外,其餘各案,核其情節,秋審時應入可矜者,如有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及孀婦獨子伊母守節二十年者, 定案時,查取各結,聲明大理院隨案核覆聲請留養;其餘秋審,並非應入可矜之案,定案時,止將應侍緣由聲明,不必分別應淮、不應淮字樣,統俟秋審時,法部核定後,先將此項人犯開單進呈恭候欽定,俟奉有諭旨,法部行文各該督撫,將淮留各犯,飭令該管州縣取具犯屬族鄰人等甘結,加具印結詳報,並追取收贖銀四十兩,如案關人命,以一半給死者家屬養贍,一半入官,將該犯保釋,存留養親。若定案時,非例應留養之人,迨至本屆秋審,或已經秋審一次歸入舊事緩決以後,核其祖父母、父母已成老疾,或伊母守節年分符合,以及成招時,家有次丁嗣經身故,或被殺之人先有父母,後經物故,與留養之例相符者,亦淮其隨時隨案奏請留養。京師秋審案件一體遵行。至留養之後,復有不安分守法、別生事端,無論罪名輕重,即照現犯定擬,不淮再行聲請。(四) 毆妻致死之案,除親老丁單或孀婦獨子應淮查辦留養外,如父母已故,別無兄弟子孫,定案時,將應行承祀緣由,聲明法部,俟秋審後與尋常留養人犯一體開單進呈。其或定案時,聲請留養之犯,遇有父母先存故,與承祀之例相符者,該省按察司或提法使於秋審時確查報部,統俟奉有諭旨,再行取結辦理,惟所追贖銀盡數入官。 (五) 凡卑幼毆死本宗期功尊長,定案時,皆按律問擬,不淮聲請留養。其有所犯,情節實可矜憫,奉旨改為絞監候者,統俟秋審情實二次,蒙旨免勾奏明改入緩決之後,由該省按察司或提法使查明該犯應侍緣由,於秋審時,報部核辦。至毆死本宗緦麻、外姻功緦尊長,如有親老丁單,應行留養,均俟法部於秋審時,分別淮留、不淮留,開單奏明辦理。 (六) 尊長故殺卑幼之案,如有親老丁單,定案時,於摺內聲明,仍俟秋審時,分別情罪輕重辦理。 (七) 殺人之犯,有秋審應入緩決,應淮存留養親者,查明被殺之人有無父母,是否獨子,於本內聲明,如被殺之人亦系獨子,但其親尚在,無人奉侍,不論老疾與否,殺人之犯皆不淮留養。若被殺之人平日游盪、離鄉棄親不顧,或因不供養贍、不聽教訓,為父母所擯逐,及無姓名籍貫可以關查者,仍淮其聲請留養。至擅殺罪人之案,與毆斃平人不同,如有親老應侍,照例聲請,毋庸查被殺之家有無父母,是否獨子。 (八) 凡犯罪有兄弟俱擬正法者,存留一人養親,仍照律奏聞請旨定奪。 (九) 凡曾經觸犯祖父母、父母犯案,並素行匪類,為父母所擯逐,及在他省獲罪,審系游盪他鄉,遠離父母者,俱屬忘親不孝之人,概不淮留養。若系官役奉差,或客商貿易在外寄資養親,確有實據,及兩省地界毗連,相距在數十里以內者,定案時,察覈明確,按其情罪輕重,照例將應侍緣由,於奏咨內聲敘。 (十) 流遣人犯,核其罪名系常赦所不原者,毋庸聲請留養。若赦款得原之犯,自定案時,以至工作未滿以前,遇有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或孀婦獨子伊母守節已至二十年,與例相符者,隨時咨部,淮其留養一次,各照所犯本罪追取收贖銀兩入官(其入所工作有年者,得平均按限折減。),若留養之後,復犯流置等罪,概不淮再行聲請。至徒罪,非有關十惡,俱得照例留養。 參、 犯罪存留養親沿革一、 (晉)咸和二年,句容令孔恢罪棄市,詔曰:「恢自陷刑網,罪當大辟,但以其父年老而有一子,以為惻然,特原之。」 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詔:「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無成人子孫,又無期親者,仰案後列奏以待報,著之令格。」 三、 北魏法例律:「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無成人子孫,旁無期親者,具狀上請。流者鞭笞,留存養親,終則從流。不在原赦之列。」 四、 唐律:「諸犯死罪非十惡,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家無期親成丁者,上請。犯流罪者,權留養親,課調依舊。若家有進丁及親終期年者,則從流。計程會赦者,依常例。即至配所應侍,合居作者,亦聽親終期年,然後居作。」五、 金世宗大定十三年詔:「在丑無爭之謂孝,然後能養,斯人以一朝之忿忘其身,而有事親之心乎?可論如法。」即不淮留養之例。六、 明律:「凡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者,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家無以次成丁者,開具所犯罪名奏聞,取自上裁。若犯徒流者,止仗一百,餘罪收贖,存留養親。」七、 大清律例:「凡犯死罪非常赦不原者,而祖父母、(高曾同。)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篤癈)應侍,(或老或疾)家無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即與獨子無異,有司推問明白。)開具所犯罪名,(並應侍緣由)奏聞,取自上裁。犯徒流(而祖父母、父母曬疾無人侍養)者,止杖一百,餘罪收贖,存留養親。(軍犯准此。)」 肆、 律文解析祖父母、父母老疾而應侍,或家無以次成丁,為犯罪存留養親之共同要件。大清現行刑律又分別就犯死罪與犯徒流罪之犯罪行為人,各異其要件及程序。茲就犯罪留存養親之共同要件與特別規定分述之:(一) 共同要件: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1) 祖父母、父母之年齡須在七十歲以上且篤疾。(2) 除祖父母、父母外,尚包括高曾祖父母。《大清現行刑律》〈名例律〉「稱期親父母」條:「凡(律)稱期親及稱祖父母者,曾、高同。」更可上溯至唐律,此有《唐律》〈名例律〉「稱期親祖父母」條:「諸稱期親及祖父母者,曾、高同。」又《唐律疏議》曰:「祖父母、父母,通高、曾以來。」可稽。(3) 應侍:唐《通典》雲:「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一人;年九十,二人;百歲,三人。」 准此,獨子原則上符合應侍之要件。 (二) 特別規定: 1. 犯死罪者:(1) 須該死罪非常赦所不原:按常赦所不原,《大清現行刑律》〈名例律〉規定:「凡犯謀反、叛、逆、子孫謀殺祖父母父母、內亂、妻妾殺夫、僱工人殺家長、殺一家非死罪三人、採生折割人、謀殺、故殺、蠱毒魘魅、毒葯殺人、強盜妖言、十惡等真正死罪,及侵貪入己,軍務獲罪者,雖獲罪不得原宥,其餘鹹得赦除。」 故犯死罪者,須非謀反、叛、逆、子孫謀殺祖父母父母、內亂、妻妾殺夫、僱工人殺家長、殺一家非死罪三人、採生折割人、謀殺、故殺、蠱毒魘魅、毒葯殺人、強盜妖言、十惡等真正死罪,始得留養。(2) 如具有「家無以次成丁」之情事,亦可留養:所謂成丁,依本條規定,系年十六歲以上之男子。故從反面解釋,應系家有其他十六歲以上之男子,則不得留養。按本規定似從《唐律》〈名例律〉「犯死罪非十惡」條內「家無期親成丁者」而來。《唐律疏議》曰:「戶內無期親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皆申刑部,具狀上請,聽敕處分。」亦本於斯旨。(3) 須開具所犯罪名,並應侍緣由奏聞,俟取旨後照律收贖:(A)此種程序可上溯至晉,就成文法條而言,至少可追溯至北魏《法例律》(請參照本文參、犯罪存留養親沿革)。(B)所謂照律收贖,系依《大清現行刑律》〈名例律〉「五刑」規定:「死刑二:絞、斬。(內外死罪人犯,除應不待時外,餘俱監固候秋審。朝審分別情實、緩決、矜疑,奏請定奪。收贖銀四十兩。)」(C)《唐律疏議》曰:「若敕許充侍,家有期親進丁及親終,更奏。」惟依《大清現行刑律》規定,所謂依律收贖,解釋上即為以金銅贖其死刑,故無須就家有期親進丁及親終事由而更奏。 2. 犯徒流罪者:照所犯收贖,毋須奏聞俟取旨後收贖。(A)收贖之標准,《大清現行刑律》〈名例律〉「五刑」分別就徒刑及流刑作如下規定:徒一年,贖銀十兩;一年半,贖銀十二兩五錢;二年,贖銀十五兩;二年半,贖銀十七兩五錢;三年,贖銀二十兩。流二千里,贖銀二十五兩;流二千五百里,贖銀三十兩;三千里,贖銀三十五兩。(B)核其無庸奏聞取旨之規定,應系源於《唐律》「犯流罪者,權留養親」,《唐律疏議》解釋雲:「其權留者,省司判斷,不須上請。」(C)核其易刑之規定,可溯自《唐律》單丁犯徒罪易以杖刑之規定。由於系一種易刑,故留養之後,親終亦不再流配。較《唐律》「若家有進丁及親終期年者,則從流」之規定為寬。 伍、 大清現行刑律/大清律例/唐律存留養親條相異規定之比較 大清現行刑律 大清律例 唐律犯死罪者 非常赦不原者 非常赦不原者 非十惡 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為老 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為老 祖父母、父母年八十以上為老 家無以次成丁年十六以上為丁 家無以次成丁年十六以上為丁 家無期親成丁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為丁 開具所犯罪名,奏聞,俟取旨後照律收贖。 開具所犯罪名,奏聞,取自上裁。 上請犯流罪者 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為老 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為老 祖父母、父母年八十以上為老 未明文家無以次成丁 未明文家無以次成丁 家無期親成丁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為丁 照所犯收贖,存留養親。 止杖一百,餘罪收贖,存留養親。 1. 權留養親,課調依舊。2. 若家有進丁及親終期年者,則從流。3. 計程會赦者,依常例。即至配所應侍,合居作者,亦聽親終期年,然後居作。犯徒罪者 同犯流罪 同犯流罪 1. 應役而家無兼丁者,徒一年,加杖一百二十,不居作;一等加二十。2. 若徒年限內無兼丁者,總計應役日及應加杖數,准折決放。3. 盜及傷人者,不用此律。 ※ 按《大清現行刑律》改笞刑、杖刑為罰金刑,故原犯罪存留養親條中有關杖刑之規定,一並修正。 ※ 就要件言,犯死罪時,《大清現行刑律》、《大清律例》須系「非常赦所不原」者,比《唐律》為嚴;就內容言,《大清現行刑律》祇照所犯收贖,較《大清律例》止杖一百,而餘罪收贖為輕,比《唐律》之祇停止執行者更輕。 陸、 實例解析一、 實例(一) 劉錫彬毆傷小功母舅張大誠身死一案,依「卑幼毆外姻小功尊屬死者,斬」律擬斬監候,光緒三年秋審以死系小功母舅,惟釁起救母,毆有急情,劉錫彬應緩決,然父老殘廢,不淮留養。 (二) 郭青漢故殺小功服侄郭二小身死,依「毆同堂小功侄,故殺者,絞」律擬絞監候,並聲明親老丁單。同治九年秋審,以死系犯尊卑幼,郭青漢殺由忿激釁起管教,應緩決;再該犯供有父郭現隆年逾七十家無次丁,結到並淮其留養。 (三) 李先苟故殺妻身死一案,依「夫毆妻至死者絞,故殺亦絞」律擬絞監候。同治九年秋審,以李先苟殺固有心,死系不順之妻而緩決,結到並准其留養。 (四) 許三虎砍傷王狗勤身死一案,依「斗毆殺人者,不問手足他物金刃,並絞」律擬絞監候,,並聲明系孀婦獨子。同治九年秋審以死先撲毆,砍止一傷,許三虎應緩決,許母羅氏實系守節已逾二十年,被殺之王狗勤父母俱故並無親屬,准其留養。 (五) 臧圮耀扎傷馮得亮身死一案,依「斗毆殺人者,不問手足他物金刃,並絞」律擬絞監候,並聲明親老丁單。同治九年秋審,以死者疑竊尋釁,臧圮耀扎由抵禦,應緩決。並查明該犯之父臧易青現年實系七十四歲,雖尚有次子臧三,年甫十一,並無以次成丁之人,全賴臧圯耀養贍;屍父馮希三尚有次子馮得生,早已成丁,已能侍奉,取結咨部核辦,最後照緩准其留養。 (六) 孟繼遷致傷孟廣如身死一案,依「同姓服盡親屬相毆至死,以凡論,斗殺者,絞」律絞監候,並聲明親老丁單。同治九年秋審,以刀系奪獲,死越兩旬,孟繼遷應緩決;再該犯成招時,據供父故,有母田氏,年逾七旬,家無次丁,是否屬實,俟飭縣查明取結勘辦。最後則照緩留養。 (七) 戈鈺庭等共毆楊鈺樁身死一案,依「同謀共毆人致死,下手致命傷重者,絞」律擬絞監候,並聲明親老丁單。同治九年秋審,偶死者理曲,戳由抵禦,戈鈺庭應緩決,祖母年老丁單,取結查辦。最後則照緩不準留養。 (八) 陳鳳鳴等共毆郎潮金身死一案,依「同謀共毆人致死,下手致命傷重者,絞」律擬絞監候,並聲明孀婦獨子。光緒三年秋審,以傷系他物,死非登時,陳鳳鳴應緩決,原供孀婦獨子,取結查辦。最後准其留養。 (九) 李怔洸等共毆馮兆鱗身死一案,依「同謀共毆人致死,下手傷重者,絞」律擬絞監候,並聲明親老丁單。同治九年秋審,以毆雖聽糾,他物傷無致命,李怔洸應緩決,再該犯原供親老丁單,結到准其留養。 二、 分析按上開引自《秋讞輯要》之死罪案例,多存於同治、光緒年間,其所適用之法律,當為大清律例,而大清律例關於犯死罪者之留養,限於非常赦所不原,惟查大清律例以犯十惡、殺人、盜系官財物、強盜、竊盜、放火、發冢、受枉法及不枉法贓、詐偽、犯奸、略人、略賣、和誘人口、奸黨、讒言、佐使殺人、故出入人罪及以上各罪之知情故縱、聽行、藏匿、引送、說事過錢之類為常赦所不原。上開死罪案件,本屬常赦所不原之殺人罪,依律不得留養,然而從《秋讞輯要》之記載,可知毆殺卑幼、毆妻致死、斗殺之案亦准存留養親,是律並非此類案件准予留養之依據,而應從例內找尋之。再按《讀例存疑》就犯罪留存養親條所列條例,可查知例內對於戲殺、誤殺、擅殺、斗殺、毆妻致死、毆殺卑幼、卑幼毆殺有服尊長等犯,是否准予留養,輒有特別規定, 是上開案例應系依例而准其留養。柒、 問題思考一、「留養」之立法是否妥當?中國向有緩刑之制,《尚書.舜典》雲:「眚災肆赦。」《周禮》曰:「若邦凶荒,則以荒辯之法治之。令移民通財,糾守緩刑。」《周禮.地官疏》:「緩刑者,謂凶年犯刑緩縱之。」惟並無留養明文。查侍親緩刑,最早的案例可溯及於晉咸和二年,但此只出於人主一時之見,並未入律。最早將留存養親形諸法律者,為北魏《法律例》,核其立法意旨,當與勸孝有關,《禮記》〈中庸〉有雲:「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以寬刑之仁,成親親之大,是為侍親緩刑之法意所在。但留養最初本為法外之仁,是否有成為定製之必要,不無疑義。姑不論留養是否與現代刑法思潮相符,歷史上對於犯罪存留養親持質疑態度者,如金世宗曾引醜夷不爭之禮摒斥留養,而以清代袁濱氏之見解最具代表性:愚以為殺人者死,雖堯、舜復生,不能通融。孔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可見三代無留養之文。若此者,非聖人之所矜。夫殺人者之父母何與於被殺者之冤魂,忘其親殺人,其不孝宜誅,恃其心殺人,其心術宜誅。按律內知有恩赦而故犯者,加本罪三等,惡其有所恃也。彼恃有留養之例而故犯者,何以反得寬其本罪乎?父母不能教子,致陷於惡,雖老而凍餒,亦所自取。 職是,留存養親之本旨乃在於宏揚孝道,然此一法外之仁一旦推於極致而成為法律,其法價值判斷是否失衡,或者與中國傳統道義觀是否完全吻合,皆不無商榷餘地。 二、律文與條例之關系(僅就「犯罪存留養親」條而論) 《大清律例》關於犯罪存留養親有例十七條,其中有許多以例破律之事項,諸如承祀,以及對於戲殺、誤殺、擅殺、斗殺、毆妻致死、毆殺卑幼、卑幼毆殺有服尊長等犯得予留養之特例。至《大清現行刑律》將條例刪改為十條,由於《大清現行刑律》就常赦所不原之范圍有所調整限縮,故條例雖規定除謀、故殺及連斃二命毋庸聲請留養外,其餘各案可核其情節聲請留養(參照前述條例第三條),並保留毆妻致死、毆殺卑幼、卑幼毆殺有服尊長等犯得予留養之例,然大致上此類案件非屬常赦所不原,在體繫上例並未破律。 惟從《大清現行刑律》、《大清律例》與《唐律》之比較而言,犯死罪時,《大清現行刑律》、《大清律例》須系「非常赦所不原」者,比《唐律》僅限於非十惡者為嚴;換言之,《大清現行刑律》及《大清律例》限縮了犯死罪者聲請留養的范圍。然平情而論,留養本系寬典,《大清律例》就留養設置許多例外,無非律文本身處罰過於苛重,故以例外擴大留養之范圍,可是卻破壞了律的完整性,造成條例愈多,愈覺混淆不清之代價。《大清現行刑律》修正常赦所不原的規定,並刪改關於留養的條例,在體繫上較舊律一貫完整,但究其實質,乃因襲舊律之內容而維持舊律所擴大的留養的范圍。此種內容上之因襲,是否妥適,不無疑義。 至於例內關於孀婦獨子之事由,亦為律文所無,惟例中夫毆妻致死之案將親老丁單與孀婦獨子並舉,而尊長故殺卑幼卻僅列親老丁單,其分別之標准為何,未見說明,徒使尊長故殺卑幼在適用上滋生疑義。又夫毆妻致死得予承祀之專例,其纂定理由為何,亦不得而知。按留養本系寬典,若再推及承祀,則其所維護者已不只犯人之父母、祖父母,而是祖宗祭祀及香煙承繼,是否過寬,實值商榷。另例僅曰毆妻致死有承祀之適用,若有故殺、謀殺、誤殺等情事,是否准予承祀,亦生適用上之困難。 三、《大清現行刑律》「犯罪存留養親」應非緩刑性質 學者根據《唐律疏議》「若敕許充侍,家有期親進丁及親終,更奏。」及《唐律》「若家有進丁及親終期年者,則從流」規定,認為留養系屬緩刑,此項見解應可資贊同。惟《大清現行刑律》將符合存留養親要件者俱「照律收贖」,即用本刑以外之刑代替本刑,可見在此留養已非緩刑,而是易刑。 縱例有「至留養之後,復有不安分守法、別生事端,無論罪名輕重,即照現犯定擬,不淮再行聲請。」之語,然此系規定留養後更犯罪,不得以其親老丁單等事由再行聲請留養。質言之,留養之後,如有親終期年或家有以次成丁之情事,則無須如《唐律》規定「更奏」或重新執行流刑,故《大清現行刑律》「犯罪存留養親」條中收贖之規定,應屬易刑,要無可疑。
G. 求古代婚姻制度,詳細的,特別是清朝後期的變化,還有民國時期的婚姻制度
首先我說一下清朝人們的婚姻條件。 (1)結婚年齡。清承明制,規定男十六 歲,女十四歲為法定結婚年齡。 (2)"父母之命"封建包辦婚姻依然是清朝 婚姻的基本特徵,尊親長掌握卑幼的主婚 權是清朝法律的規定。《大清律例.戶律. 婚姻.男女婚姻》規定:"嫁娶皆由祖父 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 余親主婚。其夫亡攜女適人者,其女從母 主婚。"封建國家法律賦予尊長對卑幼的 主婚權,同時也要求主婚權的行使必須符 合國家法律有關規定。 對於諸如嫁娶違律、隱瞞殘疾、老幼、庶 出、過房、乞養等情況,主婚人要承擔相 應的法律責任。清以前家長的主婚權在事 實上已經存在,但只有到了清朝之時,家 長主婚權才得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下來。 家長主婚權實際上就是父母的包辦婚姻 權。中國父母幾千年來一直掌握著這個大 權,到清朝時,則不管在法律條文上,還 是在社會實際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 地步,充分表現了封建社會後期家族本位 主義的進一步泛濫。 婚姻制度由於剝奪了當事人的自主權,從 而使男女私定終身的情況被視為非法。男 女的私自結合,不僅為輿論所不齒,而且 也是國家法律規定強制離異的情形之一。 (3)婚約、婚書與聘財是婚姻成立的條 件 婚約一經成就,男女無論任何一方均不 得反悔。《大清律例.戶律.婚姻》規 定:"若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輒悔 者,笞五十„„若再許他人,未成婚者,杖 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男家悔者,罪 亦如之,不追財禮。"婚約約定的主要內 容之一就是嫁娶日期,期約未至男家不得 強娶,期約已至女家不得拖延。若男家強 娶或女家故意拖延,主婚人笞四十。男方 無故超過婚約約定的婚嫁期限五年不娶, 及未婚夫逃亡三年不歸者,女方可以另行 擇配,但須官府對男方情況予以核實並出 具證明。 婚約可以因一方的犯罪而解除。清律在 《婚約不許反悔》條後但書:"„„其未成婚 男女有犯奸盜者,不用此律",並且"男子 有犯,聽女別嫁,女子有犯,聽男別 嫁"。婚約之外另有婚書,依清律規定和 民間習慣,婚書由男女雙方主婚人、媒妁 畫押。 一般情況下,男方之家給予女方的聘禮情 況應在婚書中有所載明。婚書一式兩份, 男女雙方家長各執一紙。 聘財是清朝婚姻成就的關鍵要件,《大清 通禮》對一至九品官員的婚娶聘禮作了具 體規定:"一品至四品,幣表裡各八兩, 容飾合八事,食品十器。五品至七品,幣 表裡各六兩,容飾合六事,食品八器。 八、九品及有頂戴者,幣表裡各四兩,容 飾合四事,食品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