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愛情時代
㈠ 一)孟德斯鳩:社會與法的精神
(一)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的關系
最早提出「和諧」一詞的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他認為「整個天是一個和諧」;而「和諧社會」 這一用語則是由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首次提出的,他主張在未來的和諧社會中,通過由富人捐資組織的「試驗性」股份公司制協作社,把對抗性的資本主義社會改造成和諧社會。
而最早給法治界定內容的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把一個以法律為基礎的國家假設為達到『善生活』的唯一可行的手段」,並認為「法治應該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當我們將法治不僅作為一種信仰、意識、觀念,而且成為一種思想方式、行為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時,法治的「軟體系統」——信任和尊崇就建立起來了,這也是法治精神的內涵。
可見,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所希望的理想社會,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和諧社會」不是絕對平均主義實現的社會,不是法律虛無主義橫行的社會,不是人格尊嚴和基本自由的個體消失的社會,它與法治精神有密切的關系:法治精神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內在要求、努力方向和目標,是和諧社會特徵的有力保障,並服務於和諧社會的主要方面。「構建和諧社會就是構建法治社會」——這種一體化的聯系根源於他們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
(二)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的價值追求
1、公正
社會和諧的根本、法治精神的精髓都在於社會的公平正義,即公正。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法治國家最基本的原則。柏拉圖在《共和國》一書中指出,正義存在於社會有機體各個部分間的和諧關系之中。畢達哥拉斯也認為,不公正,就破壞了秩序,破壞了和諧,這就是最大的惡。盡管正義有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但歷代法學家仍保持著探索的狂熱;盡管法學家對正義有不同的表述和標准,但他們總是將正義觀念與作為規范大廈組成部分的規則、原則和標準的公正性與合理性聯系起來。就筆者而言,本人贊同約翰·羅爾斯的正義標准:(1)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享有的類似自由相一致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2)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將被安排得使人們能夠合理地期望它們對每個人都有利,並使它們所依系的地位與職務向所有的人都開放。所以,公正是和諧社會、法治精神追求的價值目標,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弘揚法治精神過程中進行制度安排和創新的重要依據,是任何文明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
2、秩序
秩序與和諧有著緊密的關聯——秩序往往意味著起碼的和諧,而法律構建的初始動因起源於人們對秩序(安全)的強烈欲求。佛洛伊德指出,人類神經系統在節省能量與減少精神緊張方面的需求,解釋了人對於有序生活方式的先見取向。馬斯洛也指出,我們社會中的大多數成年者一般都傾向於安全、有序的、可預見的、合法的和組織的世界,這種世界是他所能依賴的,而且在他所傾向的這種世界裡,出乎意料的、難以控制的、混亂的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危險事情都不會發生。西方中世紀神學主義奧古斯丁承認:「無論天國還是地上之國,也無論社會還是個人,一個共同的目標是追求和平與秩序,以便獲得社會和個人的心靈安寧,法律正是維護和平與秩序的必要工具」。因此,秩序是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是法律產生的直接價值追求,就如同英國憲法學家韋德所認為的「法治理論的出發點就是秩序優於無政府主義」。
3、自由
無論從社會的變革歷史,還是從科技發展的進程,無不能看到人類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需要。我們要建立的和諧社會必然包含著自由的價值目標,否則社會不可能有序,也就不會有和諧局面的產生,因為「要求自由的慾望乃是人類根深蒂固的一種慾望」。同時,整個法律和正義的哲學是以自由觀念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約翰·洛克宣稱,「法律的目的並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所以,一個追求和諧與法治的社會必然要充分彰顯公民的自由權利,限制政府的強權干預,保證人的能力不為壓制性的桎梏束縛,從而建立一種有益於盡量多的人的高度文明。
4、效率
和諧社會和法治精神對效率的需求根本上出於經濟的考慮。按照社會學的思維路徑,人們對某種價值追求的偏向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在「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效率決定社會內部的穩定,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長久和平共處,有限政府應當鼓勵市場主體通過提高效率減少外部不經濟效應,獲得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利用。法治從來都存在著對效率的嚮往:法治將社會主體之間重復博弈的行為固定,給人以穩定的預期,理性的經濟人基於這種預期進行選擇,就當然地節約社會成本、提高效率;法治要求及時的正義,尤其體現在司法上要及時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盡快確定財產歸屬並盡快使其進入流通領域。
總之,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的基本價值內涵相同:直接宣揚公平正義,確立核心價值定位;要求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確立對秩序的基本價值追求;強調民主法治,滿足與生俱來的對自由的嚮往;要求充滿活力,更大程度上則是對效率的追求,以保證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所需要的物質條件。
(三)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的價值平衡需求
社會科學從來都沒有停止思考「善社會」的問題,所以,絕大部分社會學家和法理學者關注社會控制所應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應然的社會和實然的社會辯論從來未停止過。正義、公平、自由、效率、秩序(安全)、公共利益甚至服從自然或上帝的意志——所有這些和其他一些價值被不同時代的不同思想家宣稱為社會的最高價值。
實際上,在我們一直追求「善社會」的過程就是肯定公正所具有的基礎性價值。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每個時代都面臨著有一些社會控制的重大問題,而這些問題則需要最有才智的人運用智慧加以解決;思想家們試圖激勵他們同時代的人去關注他們各自時代所存在的某些尖銳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社會制度不平等極為凸顯並引發威脅社會基礎的強烈不滿的時代,有洞見的思想家所提出的價值目標會著重強調較多的平等;在遭到混亂和無政府主義危及的社會制度,必會期望秩序(安全);在一個政治上專制主義的時代,人們則可能傾向於在政治控制所確定的限制范圍內或在無視這種限制的情形下強調社會價值中反專制主義因素——自由。
因此,在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的基本價值平衡過程中,我們需要確立公平正義作為貫穿始終的價值目標;而對於秩序、自由、效率的價值平衡問題無法給予一個「一刀切」的等次排列,如前所述,必須針對具體時代、具體職能部門及具體事件來確定他們的次序。那麼,司法部門作為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法治精神的關鍵體現,公正處於當然的核心地位,依法有效保障公民自由的第二位價值追求當然對效率提出了要求。而當我們的司法體制能夠依法公正高效地保障公民自由時,秩序就水到渠成了。
二、我國司法體制的弊端
我國司法體制是根據我國現行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定設置的,其司法體系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系統構成。在此所探討涉及的司法及司法體制,主要指我國專司審判的審判機關——人民法院和以法院為中心的司法體制。
1、司法權設置的地方化
我國憲法規定,地方人民法院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並對其負責。這樣一種憲政安排,決定了地方司法系統隸屬於地方的客觀屬性。雖然我國憲法又同時規定司法權的國家專有性和專屬性,但地方司法系統的人、財、物大權、生存和發展都掌握在地方手中,法院對行政機關實際上存在機構、人員和經費等依附關系。利益張力的存在使審判權非常可能成為地方政府博弈的對象,設在地方的國家審判機關成為地方的審判機關。在每個地方都有其特殊利益的情況下,佔主導性的行政機關必然要求行政、立法、司法等權力機構為維護地方利益而竭盡全力,這就為司法上的地方保護主義和司法活動的功利化提供溫床。
司法權作為一種運用法律這一機制來配置資源的專屬權力,其地方化設置會阻礙資源在全社會的自由流通、影響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利用,不利於統一有序市場的形成;會干預平常主體交易的自由,甚至為政府侵害公民的基本自由權利提供司法保護;會影響法制的統一實施,破壞司法權存在的最高價值——公正。而司法主動的功利化是對司法中立的嚴重挑戰,因為「假如司法者採取主動的行為,試圖積極的發現和解決社會中出現的或潛在的糾紛,必將自己捲入當事人之間利益沖突之中,難以保持公正的面目」。
2、法院管理的行政化
法律文化作為全世界共有的文明成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和規律,從國際通行的做法來看,為確保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不同法系的國家在架構以審判權為中心的司法體制時,共同遵循將司法權的行使與司法行政事物相分離的原則,從體制上保證司法權在行使過程中處於一種超脫、公允和中立的地位,有效避免行政權或其他權力對司法權的干擾。但我國的法院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行政化管理模式。
第一、從法院與其他行政機關關繫上看,法院的人、財、物是由行政機關按照行政模式進行管理的。法院的管理人員和法官是依照統一的《公務員法》進行錄用、確定工資福利待遇和職級;法院的資金由地方行政機關撥付;法院的物資裝備必須由地方政府支持。這種與行政人員採取相同的管理模式無異於鼓勵司法者採取主動的行為——或介入糾紛之中,或與政府保持密切的關系,以追求「政績」、獲得晉升,確保「飯碗」甚至得到更豐厚的利益回報——不中立的法院和法官如何公正?
第二、從法院內部管理體制上看,法官職務的行政化、非程序的內部請示和批復制度、審判委員會對案件的決議職能、案件指標管理制度都嚴重違背審判權的「親歷性」規律。這種缺乏親歷性的審判必然會提高錯判率,造成案件不斷地請示、發回重審,嚴重影響「高效司法」的實現,浪費本就緊張的司法資源,限制財產流轉速度。而對於涉及到人身自由、生命權利的刑事案件,錯判對司法公正的打擊無疑是摧毀性的。即使他們最終被昭雪,但「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
內外一致的行政化管理使法院不能獨立行使司法權,使法官不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案件形成內心確信斷案,這就增加了干預司法的機會,而這種干預必然導致各種利益的較量——增加社會成本,降低辦案效率,阻礙公正的實現。
3、法官職業的大眾化
我國法官隊伍的成分非常復雜,不僅有專家學者型的精英法官,還有姚曉紅式的「三盲法官」。若干年前的法官選拔制度,無論什麼人,只要有一定關系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調進法院,並名正言順地當法官。這種先天不足並沒有通過後天的培訓機製得到很大改觀,司法權的地方化和行政化又將法官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向功利化的東西上。無法想像,一個根本不懂法律這架精密儀器的人,怎麼會知道法治精神是何物,怎麼會生產出大眾迫切需求的公正、秩序、自由和效率?
這些司法體制弊端的存在與和諧社會要求的內容格格不入,與法治精神及和諧社會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南轅北轍。因此,重構我國司法體制勢在必行。
三、重構我國司法體制
面對背離法治精神的不和諧現象和行為,重構我國司法體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選擇;同時,我們在構建司法體制的過程中,必須貫徹法治精神,符合其與和諧社會的價值追求。本文僅就司法體制中主要的具體制度構建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司法獨立,改變法院行政化管理模式。
司法獨立包括兩個層面的涵義:一是法院獨立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二是法官獨立審判,不受其他法官的干涉。法官獨立居於核心和根本地位,對審判獨立或司法獨立起著決定性和支撐性的作用。
1、通過立法確立兩級產生體制,即全國人大產生最高法院和高級法院及其法官,經費由中央財政保障;省級人大產生中級和基層法院及其法官,經費由省級財政保障,同時規定中級以下法院經費保障標准,必要時中央可採取轉移支付的財政政策,避免各省法院和法官經費和待遇不均。
2、將其他機關、組織監督司法的程序明確化、法定化。首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司法必須堅持的,但黨的領導有一個科學領導的問題。實際上我們的法官堅持體現黨的意志、人民利益的法律,就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過程。其次,雖然司法體制改革後,省級以下的人大將不產生法院和法官,但地方人大仍有監督的權力。該監督權不是個案監督,而是人大在行使監督權時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請求產生該法官的人大通過訴訟程序行使彈劾權。
3、取消案件的審批簽發制度,確立主審法官或合議庭負責制。院長不需要為自己不辦理的案件負責。當責任具體明晰到個人時,迫使審理案件的法官不得不盡全力甚至利用他人的智慧謹慎細致地處理案件。
4、將審判委員會的決議職能轉變為法律咨詢職能。不僅可以避免審判委員會間接判案,避免權責不明、無法找到真正責任人,而且可以調動法官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的積極性。
5、取消請示和批復制度,確保二審終審和上訴制度的存在意義。司法裁判依據的是法律的規定以及法官的知識、經驗和良知,沒有理由認為同樣是法官,下級法院的法官就不如上級法院的法官。
6、單立《法官保障法》,對法官的人身、工資福利待遇、權利救濟等方面作明確的規定。司法無權威的極端表現是法官被毆打、法庭被沖擊,此類現象務必杜絕。
(二)法官職業精英化
構建精英化的法官職業是一個龐大繁雜的體系,除了制度設計避免精英法官庸俗化、功利化外,更重要的是司法主體的法律意識、現代社會的執法與司法意識、操守和品質等全面素質的提升,這又涉及到充分的物質、精神和人才准備。
1、建立完備的法律教育體系和豐富的法律教學內容。「教授法律知識的院校,除了對學生進行實體法規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礎訓練以外,還必須教導他們像法律工作者一樣去思考問題和掌握法律論證與推理的復雜藝術。」我們的法律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將法律作為自己堅定的信仰,並堅持擔任法治有益的傳播者。同時健全法官職業培訓體系,完善法官繼續教育制度。例如,每名法官必須每年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培訓,並有嚴格的考核制度,培訓的內容不應僅限於成文的法律制度、法學理論,還應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論理學甚至現代的一些尖端技術的介紹。因為「法學並不是社會科學中一個自足的獨立領域」
2、提高法官的待遇。在法官獨立審判後,對承受壓力的能力、法官素質、教育和再教育的要求必然會提升一定高度,這樣,從事法官職業意味著首先必須付出更多的勞動和支出更多的費用,依據成本和產出的關系,提高法官待遇是必然的選擇,也是吸引更多法律精英從事法官職業的必要物質保障。至於法官待遇的水平可以根據國家發展狀況,高於一般公務員的5—6倍。
3、精簡分流現有的法官,嚴格法官職業准入,規范法官選任程序,統一法官選任標准。針對法官隊伍大眾化的現實,按照「學歷+經驗」的標准,將一部分不符合任職標準的法官分流出去,按照合理的規模配置法官。然後通過考核,安排從事法官助理工作、司法輔助人員或司法行政人員。在法官職業准入方面,要進一步提高門檻——在法律精英競相進入法官職業時——是必然的。
4、確定準入和退出法官職業的年齡標准要科學。就像其他的法律不能為每個人量身定製,我們確定法官准入和退出的年齡標准也只能根據一般情況。這個標准同時應考慮到法官職業對經驗——「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的特殊要求。因此法官職業的准入年齡應為28-30歲,退出年齡一般應在70歲。
綜上,筆者就重構司法體制的具體制度提出以上看法,僅僅是司法體制大廈中某個房間甚至窗戶的建構,而要將我國的司法體制重構成一座弘揚法治精神、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公正、秩序、自由、效率的理想城堡,不僅需要法律人不懈的努力,還需要具有改革的勇氣和決心,克服制度的溯及力量與惰性力量,為那些可能成為變革的無辜犧牲者帶來最低程度的損害。
作者:admin
出處:中國法院網
㈡ 請論述你對婚姻和戀愛法律的相關理解
對婚姻和戀愛法律的相關理解
事業的成功,往往與美滿的婚姻家庭密切相連.從戀愛到締結婚姻、建立家庭,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大學階段,妙齡韶華,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家庭觀,處理好復雜的感情和人際關系,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順利成才.
一、愛情與人生
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人生話題.許多人不惜用最美麗的語言來描繪愛情的永恆和不朽,認為愛情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激勵、情緒上的歡愉、生活上的充實,沒有愛情的人生是蒼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沒有意義的.也有人由於看到他人的不幸或自己經歷過不幸,對愛情持悲觀的態度,認為美好的愛情只是戲劇中的演繹,而生活中的愛情帶給人的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歡愉.
在現實生活中,正確地認識愛情的本質,處理好戀愛關系,愛情就會給人生帶來幸福,不然的話,就可能成為人生不幸的誘因.
(一) 愛情的本質
所謂愛情,是指男女之間基於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相互傾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一種強烈、純真、專一的感情.性愛、理想和責任是構成真正愛情的三個基本要素.
性愛把愛情與人世間的其他情感,如親人之愛、朋友之情或同志之誼明顯的區別開來,使愛情成為特殊的「情愛」.
理想賦予愛情更深刻的社會內涵,是愛情生長的內在依據.愛情是兩個人感情的交融,是愛她(他)和自愛的統一.對方的人品就是我對人品的追求,對方的行為就是我認同的行為標準的體現;對方的言談就是我心聲的表露.這種人格上的相互映襯,志趣上的相互認同,就形成了雙方對生活的共同理想.從而使真正的愛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夠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智慧,升華人的品德.
責任是對性愛和理想的升華,責任也因此成為愛情得以長久的重要保障,是堅貞愛情的「試金石」.古今中外,人們所贊美的愛情無不體現著戀人間為對方「忘我」的付出.這種自願擔當的責任,豐富了愛情的內涵,提升了愛情的境界.
上述三個基本要素構成了愛情有機的統一整體,它們的完美結合也就成就了人世間美好的愛情.性愛的吸引,使得愛情打上了情愛的烙印,並把異性間的愛情與異性間的友誼根本區別開來.理想的契合,使得愛情表現著戀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使熱戀中的人們煥發出極大的熱情來克服生活中的消極和頹廢.責任的擔當,則使得愛情不是自私得佔有對方的感情,而是自覺自願地為所摯愛的人付出感情.
真正的愛情是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體現著人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雙重需要,並通過生活而獲得充實的意義.
愛情是人生一道亮麗風景.人生在具體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展開,理解和把握愛情真諦或本質,要考慮到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考慮到一定的文化傳統、社會心態和風俗習慣的影響.
(二)戀愛中的道德
男女雙方培養愛情的過程或在愛情基礎上進行的相互交往活動,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戀愛.戀愛不是「亂愛」,戀愛必然會受到道德的激勵或約束.戀愛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因而戀愛中的道德又不同於一般的人際交往的道德.一般的人際交往著重於利益關系的調整,而戀人之間關系的協調更著重於人格的尊重和情感上的協調.戀愛中的道德要求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尊重平等人格.戀人間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現,主要是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和重視雙方的平等.戀愛的雙方在人格上都是獨立的,如果把對方當作自己的附庸,或依附對方而失去「自我」,都是對愛情實質的曲解.戀愛的雙方在相互關繫上是平等的,都有給予愛、接受愛和拒絕愛的自由,放縱自己的情感或者對對方予以約束和強迫,都不符合戀愛的道德要求.
自覺承擔責任.自願地為對方承擔責任,是愛情本質的體現.無論對方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是富裕還是貧窮,是健康還是傷病,愛一個人或接受一個人的愛,就意味著始終不離不棄,自覺地為對方承擔責任.責任地擔當,不是單純的「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反復吟唱,而需要見諸行動的自覺.責任常常就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愛情是風雨里共同撐起的一把傘,是暮色中急切盼歸一份情,是寒夜燈影下溫暖的一杯茶……
文明相親相愛.文明的戀愛往往是對他(她)的戀愛雙方採取含蓄、謙恭甚至羞澀的態度,而絕不是在態度、舉止、語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縱.戀人在公共場所出入,要遵守起碼的社會公德,不要對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戀人獨處,也要講文明、講道德.
遵從戀愛道德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去維護真正的愛情,這是保持愛情長久的秘密所在.沒有道德的護佑,愛情也不會長久.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愛情之所以瓦解,他們愛的目的沒有得到.他們所關注的不是事物的自身,而是那些附帶的,不經久的東西」.[1]
(三)大學生的戀愛
大學時代是人生的花季,愛情則是艷麗的花朵,花兒都需要精心照料才不至於過早凋謝、枯萎,愛情也需要倍加呵護才不會中途夭折.因而,同學們要妥善對待大學生時代的戀愛問題.
當代大學生對於愛情,從總體上看是能夠正確認識和把握的,能夠正確處理學習和戀愛的關系,以及戀愛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諸如戀人之間的誤會、失戀,等等.大學校園中也不乏動人的「愛情故事」.
大學生應該對愛情持慎重的態度,避免在戀愛問題上把握和處置失當.
不能誤把友誼當愛情.有些同學在與異性同學的交往中,不能區分友誼與愛情兩種性質不同的體驗,給雙方平添許多煩惱.
不能錯置愛情的地位.把愛情放在人生最高的地位,奉行愛情至上主義,沉湎於感情纏綿之中.這樣的戀愛觀,很容易導致對人生目標的誤解,這對需要將主要精力用於學習上的大學生來說危害尤大;因整天卿卿我我而耽誤學習、虛擲光陰的實例在大學校園中並不鮮見,這樣的戀愛態度也不利於正確對待和處理戀愛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與挫折,常常會使一些同學在求愛不成或失戀之後,情緒和行為,甚至出現悲觀厭世的情緒,導致嚴重的後果.
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對待戀愛.無論是在自己心中勾畫出一個脫離現實的戀愛偶像,還是片面追求外在形象,或者只看重經濟實惠,或者僅僅把戀愛看成是擺脫孤獨寂寞的方式,都無法產生真摯的感情,也得不到真正的愛情.
不能只重過程不求結果.「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曾經是一些人談戀愛的口頭禪.這樣的一些想法所表達的並不是一種積極的戀愛心態.在現實生活中,把愛情當成游戲既會傷害對方,也會傷及自己.
鑒於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同學們在處理戀愛關系問題上應當處理好這樣的幾對關系:一是戀愛與學習的關系.學習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同學們應該把愛情作為奮發學習的動力,同時還應把是否有利於促進學習,作為衡量這份愛情的價值的一個重要的、特殊的標准.二是戀愛與關心集體的關系.戀愛中的雙方不應把自己禁錮在兩個人的世界中.脫離集體,疏遠同學,會妨礙自身的全面發展與進步.三是戀愛與關愛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愛的情感豐富博大,不僅有戀人之愛,還有父母、兄弟、姊妹、同志和對社會、國家之愛.專注於戀愛而忽視對他人和社會的愛,自己的愛情也會顯得很自私和庸俗,相反,對他人和社會具有愛心則會使愛情變得高尚和穩固.
對大學生來說,如果與愛情在大學時代相逢,那就是把它看成人生一份珍貴的禮物,用心呵護,倍加珍惜.處理好戀愛中的各種關系,是對愛情的祝福,也是對自己的祝福,更是對未來人生幸福的祝福.
二、婚姻與家庭
戀愛是締結婚姻、組成家庭的前提和基礎,婚姻和家庭則是戀愛的結果.婚姻和家庭是愛情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升華.
婚姻和家庭是兩個既密切相關又具有明顯區別的概念.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確認的男女兩性的結合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夫妻關系.家庭是指在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產生的、由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婚姻是家庭產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締結婚姻的必然結果,婚姻的成功就體現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滿又彰顯出婚姻的意義.
婚姻家庭關系是特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特殊關系,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婚姻家庭的自然屬性,是指婚姻家庭賴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具體表現為男女兩性的差別和人類固有的本能,從而構成男女結合的生理基礎和家庭成員關系在生物學上的特徵,也體現了某些自然規律對婚姻家庭所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如自然選擇規律排斥近親通婚等.婚姻家庭的社會屬性,是指法律賦予婚姻家庭的本質屬性.具體表現為婚姻家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變化,都取決於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並受到上層建築諸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其依存於一定社會結構,具有特定的社會性質.由此可見,自然屬性僅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社會屬性才是婚姻家庭的本質所在.
社會屬性作為婚姻和家庭的本質,就給我們理解和把握婚姻家庭的內涵和價值意義提供了兩個重要的視角.
人類的婚姻和家庭不是亘古不變的,社會在不斷發展,人類的婚姻和家庭的形式、內容和價值都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的進步和婚姻家庭的進步在總的趨向上是統一的.
婚姻是家庭形成的必要條件,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婚姻家庭的演變及其價值,不能僅僅局限在婚姻家庭生活的狹小范圍內,而應當從社會發展的廣闊視野中來把握.
婚姻家庭的和諧穩定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因此,注重把握婚姻家庭演變的規律和現實狀況,妥善協調婚姻家庭關系,既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又關系人際關系的和諧,以至社會的長治久安.
三、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在維系和諧美滿的婚姻關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獨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規范是:
尊老愛幼.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非常講求父慈子孝的國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念深入人心,反映了人們對需要給予特別關愛的老人和兒童的深厚情感,因而成為世代相傳的道德信念.老人對社會做出過貢獻,又為撫養和教育晚輩無私地付出過心血,當他們年老體弱時,理應得到社會、子女及家庭成員的尊重與回報.兒童是未來的社會棟梁,是社會和家庭的希望,在他們還不能自食其力的成長過程中,強調尊老愛幼也具有很強的社會針對性,它對於解決日趨凸顯的老齡化問題和獨生子女的哺育問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國重要析法律原則和道德規范,也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既表現在夫妻權利和義務上的平等、人格地位上的平等,表現在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子女.在夫妻關繫上的男尊女卑,在子女問題上的重男輕女,都是在傳統宗法社會中所形成的落後道德觀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不僅體現在社會關系中,也體現在家庭關系中.家庭關系中的平等主要是人格平等,是權利和義務的平等,並不是要否定自然的倫常秩序.並不是要否定應有的倫常秩序.
夫妻和睦.夫妻是家庭的主要成員,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忠於愛情、互敬互愛,是夫妻和睦、婚姻美滿的基礎,中國歷來用「相敬如賓」、「琴瑟和諧」,以及「比翼鳥」、「連理枝」等來比喻和形容夫妻之間的和睦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夫妻和睦往往體現的是妻子對丈夫的絕對依從,即所謂的「夫唱婦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三從四德」的陳腐的封建道德信條,嚴重地傷害了婦女的身心.今天所強調的夫妻和睦,是在男女平等基礎上的互敬互愛、互助互讓.
勤儉持家.勤儉是家庭興旺的保證,也是社會富足的保證.常言道「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奢懶敗家門」.勤儉持家既要做到努力工作,勤勞致富,也是量入為出,節約用費.在大學里,經濟條件差的同學應當勤儉以勵志,經濟條件好的同學也應當勤儉以養德.同學們應當比品德、比學習、比情趣,而不能一擲千金,超前消費、攀比消費和負債消費,更不能向父母提出超越正常或超越家庭經濟負擔能力的不合理要求.大學生要尊重父母勞動所得,體諒父母的辛苦操勞,盡量減輕父母和家庭的生活負擔.「可憐天下父母心」,能認識到這一點並體現在勤儉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對父母和家庭最實際的貢獻.
鄰里團結.鄰里之間既無血緣關系又無法定關系,而是一種地緣關系.在日常生活的廣泛聯系中,鄰里關系處理得好,可互為肋手,互為依靠,得「遠親不好近鄰」之利;鄰里關系處理不好,矛盾叢生,糾紛不斷,則會受「惡鄰相向」之害.鄰里之間應該以禮相待,做到互諒互讓,互幫互助,寬以待人,團結友愛.在當代社會,一個家庭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處於多維的聯系之中,當家庭遇到困難甚至發生危機時,首先伸出援助之手的往往是鄰居,友鄰的作用常常勝過親戚朋友.搞好鄰里團結重要的是相互尊重.要尊重鄰里的人格、民族習慣、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鄰里之間長期相處,難免產生誤會和矛盾等,要本著互諒互讓的原則,無理者主動認錯,得理者寬以讓人,這樣才能化解矛盾糾紛,增進鄰里感情.
四、婚姻家庭法律規范
婚姻家庭關系不僅需要道德來維系,也需要法律來調整.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婚姻法是調整婚姻和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就其調整對象的范圍來看,婚姻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婚姻關系只存在於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的男女雙方之間;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此外還有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兄弟姐妹的關系、(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的關系,也有養父母與養子女的關系,等等.
就其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內容來看,婚姻法既調整婚姻和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又調整由此而產生的財產關系,其中人身關系是主要的,財產關系以人身關系為基礎.財產關系包括夫妻之間的財產共有關系和相互扶養關系,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扶養與贍養關系和財產繼承關系等.
(二)我國《婚姻法》的主要內容
結婚.結婚是指男女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夫妻關系的法律行為.它包括三層含義:結婚必須是男女兩性的結合;結婚必須符合法定條件並遵守法定程序;結婚是男女雙方確立夫妻關系的法律行為.
結婚的法定條件分為:必備條件和禁止條件.結婚的必備條件有三個:一是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這是婚姻自由原則的必然要求,目的是維護公民的婚姻自主權.二是必須達到法定婚齡.《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三是必須符合一夫一妻制.婚姻當事人只有各自在未婚、離婚或喪偶的情況下才能結婚,一方或雙方有配偶者再結婚構成重婚罪,要承擔法律責任.
結婚的禁止條件:一是禁止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結婚.直系血親,是指與自己有直接血緣關系的親屬,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親屬.旁系血親,是指除直系血親以外的,在血緣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親屬.二是禁止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人結婚.疾病若已治癒,則不在禁止之列.《婚姻法》作出這些禁止性規定,對保護結婚當事人的利益和民族的健康都是必要的.
結婚法定程序,是指男女雙方確立婚姻關系必須履行結婚登記的法定程序.結婚除必須符合法定條件外,還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即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結婚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結婚登記是確立合法、有效婚姻關系的必要法定程序,是婚姻關系成立的法定標志.婚姻登記機關,在城市是街道辦事處或者市轄區、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在農村是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
無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健兒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婚姻無效情形包括:重婚的;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未達到法定婚齡的.因為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婚姻法有關子女的規定.
家庭關系.家庭關系包括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和其他家庭成員關系.夫妻關系,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兩個方面.夫妻間的人身關系,是指夫妻雙方與其人身不可分離而沒有直接經濟內容的在人格、身份、地位以及生育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夫妻間的財產關系,是指夫妻雙方在財產、扶養和繼承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父母子女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具體包括: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有管教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同時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監護人.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即經濟上的必要幫助和精神生活上的關心照顧,這種義務是無條件的.父母與子女間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此外,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的關系、繼子女與繼父母的關系、養子女與養父母的關系,與婚生子女與父母的關系相同,不得歧視.
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是指祖孫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體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贍養的權利或義務.兄弟姐妹之間有扶養的權利或義務.
離婚.離婚是指夫妻雙方依法解除婚姻關系的行為.它涉及離婚的原則、程序和離婚後子女撫養及財產處理等問題.
處理離婚時必須採取嚴肅的態度並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保障離婚自由.夫妻雙方自願離婚或符合法定離婚條件的,應依法准予離婚.二是反對輕率離婚.離婚標志著夫妻關系的解除和終止,從而引起一系列法律後果,對家庭和社會都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不能濫用離婚自由.
離婚有兩種情況,一是男女雙方自願離婚;一是配偶一方要求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因此,離婚程序也有兩種:一種是協議離婚,是指男女雙方自願離婚,並對子女撫養教育和夫妻財產分割等問題達成協議,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的行為.另一種是訴訟離婚,是指一方要求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或雙方雖系自願離婚,但在對子女撫養或夫妻財產分割未能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婚姻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的行為.
為了保護現役軍人和婦女的特殊利益,婚姻法規定: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時,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有重大過錯的除外;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1年內或者終止妊娠6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但女方提出離婚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離婚只是從法律上解除了夫妻關系,父母與子女的血親關系並不因此而消除,無論子女由哪方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故離婚後父母對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任何一方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侵害這種權利或逃避這種義務.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離婚後子女撫養問題可以協議解決,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至於離婚後的財產問題,夫妻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則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
《婚姻法》還規定了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當夫妻一方有下列過錯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1)重婚的;(2)與他人同居的;(3)實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有過錯方應當向無過錯方支付賠償金.
道德和法律是社會生活的兩種重要調控手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保護著婚姻家庭這個人生的港灣.樹立家庭美德,遵循婚姻法律規范,是生活對我們提出的客觀要求.走進大學,離開了養育自己的父母,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生活,也有了對未來的憧憬,大學生應該在成長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對婚姻和家庭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㈢ 2012年10月3日晚9點多 社會與法頻道的普法欄目劇里 在琳琳和黃老闆去應酬 喝酒時 回去後
青春的顏色
播放地址:http://yc.5sing.com/768309.html
㈣ 分析戀愛婚姻中的道德與法律
分析戀愛婚姻中的道德與法律
應該可以這么說,戀愛是建立與培養感情的階段,當愛情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 在其他客觀條件的要求下(如生育,得到社會認同,得到法律保障)需要用婚姻的形勢來確定這種情感關系。 戀愛是自由的, 真愛和良心是一個價。肢塵 愛與不愛 和道德法律都是無關的。婚姻是感情的一種最終形勢,可以束縛住物質與責任方面的東西,但是 對於感情本身其實沒有實質性作用。 感情破裂 婚姻在,這其實沒多大意義。但是,道德與法律是維系感情的重要部分。 因為許多時候,我們的感情並沒有出現問題,只是因為一些其他的矛盾,導致雙方誤解了對方。 這個時候需要我們自我反省,多從對方立場考慮,這是個人道德對感情的幫助。然後是法律,法律明確規定了一些違法行為,例如家庭暴力等,這對於婚姻幸福來說有了基本保障。總而言之:道德法律是 戀愛婚姻幸福的基本保證。
求專家解答一場婚姻的道德與法律
1-精神損失可能不行,如果他每月按期付給你們撫養費了,好像你沒法告他精神損失。他會有「合理」解釋,解釋為啥不去探望你等等。反正撫養費他給了。
2-如果有確鑿證據證明你父親,在還沒有與你母親離婚期間,就與別的女人,以夫妻名義生活在一起的話,你完全可以告他重婚罪呀。那他肯定算違法了呀。
職業活動中的道德與法律
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三大領域。上一章大家學習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規范,這一章將繼續學習職業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的基本要求。尊重社會公德,培育高尚的職業精神,樹立新時代的家庭美德,都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錘煉人的優秀道德品質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將來要走向工作崗位和建立家庭,需要認真學習職業道德和職業中的法律知識,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創業觀;需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愛情,掌握婚姻家庭道德和法律規范,為完成立業成家的人生重大課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職業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動。職業道德和職業生活中的法律就是為了調節和約襪廳束從業人員的職業活動而制定和形成的行為規范,廣泛滲透於職業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對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具有約束引導作用,同時也是保障社會持續、健康、有序發展的必要條件。…………………
:jpkc.yrcti.e./2007/sxdd/third.asp?Bigclassname=26&Smallclassname=%B5%E7%D7%D3%BD%CC%B0%B8&id=287
如何認識戀愛婚姻中的道德要求
道德要求其實就是要樂於接受傳統禮儀的約束。對內善待對方的親人和自己的孩子,對對方恩愛有加,不和除了自己的愛人之外的人上床;對外給足對方面子。
既然選擇在一起
就一心一意
不要做出違反
道德底線的事情
辯論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案例
辯論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道德規范:是由一定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以善惡為評價的,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維系的,調整個人與個人之間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的總和。
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檔案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其中,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檔案;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檔案。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法規則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從戀愛 婚姻 家庭角度談道德與法的關系分析 (至少500字)
從婚姻自由看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婚姻本來應該是自由戀愛的產物,是愛情的結晶。可現實生活中呢?每個人都知道愛情的美好,但在談婚論嫁時,往往要考慮很多,比如說身份,地位,家庭情況,收入情況,等等。這些因素是很重要,但確實與愛情無關。現代社會,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可以通過工作獲得收入,為自己提供生存的物質條件,而不象封建社會那樣,女人要依附男人而生活,女人既沒有社會地位,也無法獲得收入。這是時代的進步。與其嫁(娶)了一個自己不是很喜歡,但各方面條件都不錯的人,還不如自己生活,那樣還會有更多時間工作,讓自己過的更好,省得發出《圍城》里的感嘆,外面得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其實,如果兩個人的結合完全是自願,告飢隱而不是因為外界壓力或是為了解決生計問題,我們為什麼不可以選擇一個彼此中意的人,共同努力奮斗,創造幸福生活?婚姻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婚姻自由,指的是男女雙方有權依照法律的規定,自主決定婚姻問題,不受任何人的強制和干涉。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呢,由於中國有著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很多父母都對孩子的戀愛、婚姻大加干涉。上學期間不敢讓孩子談戀愛,怕影響學習;工作了又不敢讓孩子隨便搞物件,怕上當受騙。於是所謂的相親會,應運而生,火暴程度不亞於明星們的歌友會。可是有趣的是相親現場往往是父母居多,父母興高采烈,而兒女們往往連去都懶得去。這在今天,一個提倡婚戀自由的現代社會,是多麼怪異的一件事情?不過這種現象的存在,也是有著深厚的社會根源和道德因素的影響的。中國的現代化,畢竟才不過幾十年。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是一個非常封建、保守的朝代,對於婦女有很嚴格的約束和規范。這可能是由於滿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一樣,把婦女看作男人的財產和附庸。所以在他們取得統治地位後,就把這種習慣和傳統逐漸內化成了一種社會規范。其實中原地區的漢族人民,一直是很開明和開放的,婦女也是有社會地位的。古城邯鄲就一直有尊重婦女的傳統。明朝的時候,雖然大部分是父母安排婚事,但也有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父母順水推舟玉成其好事的,也有自由戀愛而結合的,甚至還有私奔的。這些在明朝的一些白話小說中都有反映。我不得不承認,小說在反映民風民俗方面有很大的優勢,雖然我很少看小說。
扯了這么多,似乎有點遠了,其實我一直在試圖說明我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理解。法律提倡婚戀自由,明確規定婚姻自由,可以說是帶有一定超前性和引導性的,是出於對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的尊重和保護,是對西方先進的現代文明的一種借鑒和學習,也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積極部分的一種肯定。所以我認為,法律是對社會中存在的積極的、健康向上的道德規范的一種肯定,也是指引道德方向發展的中堅力量。而道德則是對法律的一個必要補充。很多問題都可以歸到道德的范疇,但是哪些應該加以肯定,哪些應該摒棄,就應該在制定法律的時候做出明確的選擇和判斷。
戀愛婚姻中的道德規范及個人價值
聊天,是增進感情。約會,是多一點共同的回憶。吵架,是多認識對方,並且學會和好。承諾,是證明這段感情要經得起考驗。珍惜,是因為怕失去,所以呵護著,視之為奇遇。思念,是因為心裡常常有著你。掛心,是因為很愛很愛,心跟著心愛的人跑。
「林浩森」事件的道德與法律的分析論文2000字
任何罪犯都有其深層次的犯罪根源和心理,對於林森浩來講也是如此。社會上有很多人對此案不理解,認為林的行為從投毒到為自己辯解都非常奇怪,難以解釋,從而產生各種疑問。我這里站在司法的角度簡單論述一下林的行為和司法結果。
本案在審訊中有三大疑點,第一投毒量:投毒量究竟是呂薇薇說的75ml,還是實驗結果50ml,還是林犯供述的20-30ml;第二動機:究竟是開玩笑,還是想毒死黃洋;第三接受采訪時為什麼突然出現新的說法:對另一個人干擾自己睡覺非常惱怒,正好黃洋想開玩笑,就弄了黃洋。
令人驚奇的是,這三個疑點都是和量刑密切相關的問題,為什麼獨獨在這些問題上有爭論,而在別的問題上一片和諧呢。在弄清這三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在林犯的精神鑒定上,有一句話「被鑒定人林森浩目前無精神異常,能夠配合案件審理並有自我保護能力」,什麼是自我保護能力,為什麼要提到自我保護能力。我們先明確一個基本點,那就是一個精神正常的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的行為中,或多或少的會在一些問題上為自己辯解,比如在動機上、兇殺案在對方的過錯上、在搶劫的金額上、在貪污的數量上。這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本能。我們將嫌疑人的自述和調查的結果對照,如果嫌疑人自述較調查結果輕或基本相當,我們可以認為嫌疑人的自我保護能力是存在的。嫌疑人可以有自己的說法,但是法院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認可嫌疑人的說法,當然也不完全認可受害者的說法,會按照刑偵實驗來推測(當然這個結果可能不是最準的)。正是因為這個自我保護能力或者說生存慾望,使得存在了這三大疑點。
疑點一出現了三個結論,其中一個是與本案利益無關的證人證言,一個是公安機關調查結論,一個是犯罪嫌疑人自述。哪個是可靠的呢?首先,犯罪嫌疑人的自述肯定是不可靠的,因為他一定會有這個自我保護的慾望,投毒量最大,他的罪行就越大,判決結果就會越重,他的損失就會越慘。所以犯罪嫌疑人肯定會說的少一些這是可以理解的。證人呂薇薇,博士畢業後在外地尋找了工作,與本案無任何的利益關系,她的證言是比較可靠的,而且對於毒物的存放她說有兩層密閉的蓋子封蓋好,然後再套上塑料袋,由於這是劇毒化學品,在存放上一定要求不能泄露至空氣中,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該瓶化學物基本上沒有揮發。公安調查結論在不同程度上會受到嫌疑人的影響,因為這個實驗是需要犯罪嫌疑人配合的,所以會在某種程度上較真實情況少一些。綜上,投毒量大約在60-70ml左右是客觀的。
疑點二出現了兩種種說法:開玩笑、殺死或者重傷黃洋。首先由於嫌疑人的自我保護能力起作用,他肯定會將兩人的關系說的親密一些,這樣可以隱藏他的犯罪動機,可以為他爭取到寬大處理,因為沒有犯罪動機則不存在預謀,沒有預謀則不存在故意殺人,這點是人人都能夠想到的。評判這類案件我們不會也不可能簡單地從口供來定性,一定會按照前後行為進行綜合評估。首先一個精神正常的碩士研究生,不可能用一種劇毒化學品來和舍友開玩笑;第二就算開了玩笑,發現後果嚴重一定會當場指出毒源(註:北大投毒案中,犯罪嫌疑人在發現受害者痛苦萬分,立即背著受害者前往醫院直接承認投毒並要求醫院使用解毒葯物針對性處理);第三就算想逃避承擔法律責任,也可以用各種方法暗中通知醫生,進行針對性治療。我們可以從結果推出,從黃洋不適到死亡,林森浩一天天看著黃洋的病情加重,卻沒有就挽回黃洋的生命做出過一點點的努力。說開玩笑,你信嗎?
疑點三:為何突出冒出林和另一人的矛盾遷怒黃洋。這點在以往警方和檢察院給出的動機中從未出現,一審開庭調查時,也有機會回答自己的動機,他也從未提及,為何在接受電視台采訪時突然說出這一動機。同樣,說明了林迫不及待的自保心情。林最先採用的是玩笑說,即用隱藏真實動機的方法來為自己開脫,從被警方調查到一審判決,他一直堅信這一理念——因為沒有動機,沒有怨恨,我就沒有理由故意殺人,但是在他得知一審判決時(可能已在看守所感覺到了,因為死刑犯和其他犯人在看守所的待遇是不一樣的),他覺得這個希望破滅了。但他還有強烈的求生慾望,所以他又找了一個借口——第三者影響了心情。這一說法何等的可笑又可悲啊,雞毛蒜皮的事情影響了你就能殺無辜的第三者?
我們再整體回顧一下林犯從犯罪開始到最後的整個過程和他行為帶來的司法後果。整個行為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投毒,認罪和判決後。第一階段:從林犯因某種原因怨恨黃洋和(或)第三人,於是實施投毒行為,產生嚴重後果後開始查閱各種資料企圖隱藏自己的卑劣行為,到被警方詢問未說出真相。這個階段中,林犯因為某些原因採取了投毒的行為,造成了受害者黃洋死亡的後果,並採取了各種方法掩蓋事實,拒不承認,這時候的林犯採取的一切行為歸納起來是:掩蓋事實,以期逃避法律懲罰。結果:動機卑劣,手段殘忍,社會危害極大。第二階段:從被警方刑事傳喚到一審判決結束,從被傳喚並且調取關鍵證物膝上型電腦開始,林犯開始覺察到自己行為已經無法掩蓋了,他採用了第二種策略,歸納起來是:主動承認犯罪過程,坦白流程,在關鍵問題中避重就輕,疑點一和疑點二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結果:認罪態度好,仍死刑,因為林犯一直不願剖開心底的陰暗面,法庭很難期待他能悔過。第三階段:林犯尋找了新的原因:第三人影響心情。這個階段中,林意識到玩笑說不被採納,為了保命,必須找出一個新的方法來為自己的錯誤辯解,於是找了一個新的借口,歸納起來就是:避實就虛、花樣頻出。結果:無論從法理上還是情理上都難以被認同,反而在側面暴露了想要投毒加害第三人的想法。
道德與法律
道德與法律的內容中都有必須做什麼,禁止做什麼,自由做什麼,前二者是義務。最後的是權利,從必須做的事看,人生就好象在社會的舞台上,每個人都在表演,都在按各自內心的信仰道德真誠地演一場戲,為自己也為別人,每個人都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個人與別人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的一面,一個好的導演就好象是一個好的管理者,他指揮的標准就象是法律,好的導演會長於指揮處理好他與演員群眾的關系和演員之間的關系,讓演員盡可能自由發揮。 而從禁止做的事看,人生就好象在球場,人與人之間因為有矛盾在競爭在比賽好象是隊員,個人與對手是對抗與被對抗的關系,只有一個獲勝者,人與人之間體現對立的一面,這時管理者換成了裁判,他管理的標准就象是法律,他會用法律的標准對犯規的隊員用警告,黃牌紅牌,罰分驅逐出場等來處罰隊員或隊以維持公正,而如果隊員他自已內心道德很好,不做侵犯對手的事(現實中指個人與別人遇見矛盾時,不與別人對抗,不參與與別人對峙)並且退出賽場,如果隊員都如此,沒有人做彼此對抗的游戲,估計裁判會失業,他也用不著用什麼標准處罰誰了。 所以在現實中,一個人如果選擇潔身自好與人為善,那麼是道德重要。
㈤ 2018年都有哪些普法欄目劇,全部都要國內的。
最近室友給我安利了普法欄目劇,我驚奇的發現,現在的普法欄目劇還是很值得內一看的,細節容之處演得也很到位,勝過了多少小鮮肉和現在的水劇。下面是幾個我超級喜歡的2018的欄目劇。
《古鎮奇譚》也是同樣精彩。除了這三個,我也看過其他的,劇情演技都挺不錯的,都可以在網上找的見,並且直接觀看的。
㈥ 普法欄目劇愛情有毒演員表
普法欄目劇《愛情有毒》主要演員表:
徐翠翠飾演姜囡,袁東飾演許飛,方川飾演白羽,余瀟春飾演鄭旭東,陳姝飾演鐵成,金揚飾演馬赫,關翠強飾演安小齊,張凱旋飾演劉明楊,鍾亞林飾演薑母。
劇情簡介:姜囡曾經是一家公司的出納,一年之前,她因為涉嫌挪用資金罪、故意殺人罪,攜款負案潛逃了。而姜囡殺的人是她男朋友的哥哥鄭旭剛,她挪用的也是鄭旭剛公司里的錢。如今的她躲
在一套出租房裡,每天足不出戶與世隔絕。她的經濟來源還有和外界的溝通都來自於她的男友鄭旭東。她的潛逃生活基本上就一直是被鄭旭東「圈養」著。但鄭旭東並不能時時刻刻陪著她,姜囡的
生活所需很多都是依賴網購,所以她和一個名叫劉名揚的快遞員居然成了朋友。至此,她的命運也發生了變化。
(6)社會與法愛情時代擴展閱讀:
《普法欄目劇》是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推出的法制欄目劇,由屠化、王筱磊擔任主持。節目以普及法治為宗旨,將真實的法律案例拍攝成通俗易懂的小短劇,同時加入主持人的評說,從內容到
形式,使觀眾更易於接受。節目以好看、實用且有法律服務功能的電視欄目劇形式,進行法治宣傳、建設和諧社會。節目對人物的刻畫、劇情的設置、多維展示上較為考究,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
真實法律案例進行情景再現和相應的改編。節目於2011年4月18日起每日晚20:49在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首播。
㈦ 普法欄目劇是誰背叛了愛情演員表
普法欄目劇是誰背叛了愛情的演員都是央視找的特約演員來扮演的。
劉文武和劉玉萍結婚二十年,總覺得妻子劉玉萍有事瞞著他。為報復妻子,他和秘書姚伶麗好上了。胡文武的兒子胡劍兵一氣之下殺死了姚伶麗。
普法欄目劇是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推出的法制欄目劇。
節目以普及法制為宗旨,將真實的法律案例拍攝成通俗易懂的小短劇,同時加入主持人的評說,從內容到形式,使觀眾更易於接受。
節目於2011年4月18日起每天20:49在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首播。
2017年9月3日起,取消周日播出。
2019年3月24日起,恢復每日播出。
普法欄目劇(停播)更名為方圓劇陣。
節目背景:
2011年4月18日,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進行了改版,為進一步開拓社會服務和建設的內容資源,鎖定高端,提供專業的法制內容,服務百姓、關注青少年,構建「援助、幫助、救助」的社會服務網路,推出了《普法欄目劇》。
㈧ 道德與法治 愛情大時代的林雨暢真實姓名叫什麼
陸展博(金世佳 飾)
中文名:金世佳
英文名:Kingscar
性 別:男
身 高:186CM
體 重:77KG
籍 貫:上海市 黃浦區-靜安區-浦東新區
家庭成員:父母、自己、妹妹
畢業院校:小學 上海市永安路小學3班
初中&高中 上海市第六十二中學
大學 上海戲劇學院05級表演系
學 歷:本科
職 業:演員、學生 、前國家游泳隊隊員
血 型:O型
星 座:天蠍座
技能或特長: 游泳、表演
興趣愛好:音樂、電影、打球
最自豪的事:比賽得獎
最感動的人:軍人
欣賞的明星:田村正和
喜歡的動物:狗、馬
喜歡的電影:《壞小子》
喜歡的書籍:理論方面的、人物傳記
最大的優點: 比較清楚的認識自己
最大的缺點:與人交流有些困難
去日本留學:日本大阪(2009年10月6日去日本學習)
現在所在的城市:中國上海(2010年9月28日早8點30分離開日本大阪東淀 川 淡路地區啟程回國)
獲得榮譽:
上海市第12屆運動會100米自由泳第三名
03全國青年游泳錦標賽100米自由泳銀牌
03年全國水球錦標賽 代表上海跳水池隊比賽
06海上之星龍之夢上海旅遊形象大使評選第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