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慈善法和社會工作

慈善法和社會工作

發布時間: 2024-05-02 16:48:07

A. 《慈善法》中的"社會服務機構"到底怎麼界定

4月14日,民政部民間復組織管制理局副局長黃茹在接受《慈善公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慈善法》所稱的「基金會、社會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對應的就是民政部門登記的3類社會組織,即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登記的基金會、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登記的社會團體以及按照《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大家常見的在民政部門登記的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民辦醫院、民辦養老院、民辦博物館、民辦社會工作機構等組織,都是民辦非企業單位。

B. 社會工作專業真的很坑人嗎

作為一個社會工作專業大三在讀,我表示我喜歡這個專業,我願意入坑,也想安利。

首先,對於這個「坑」的理解,我覺得可以理解為「一個蘿卜一個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什麼樣的價值觀決定你會做何種選擇。從高三畢業開始選專業,大家都是一張白紙,憑著對某一專業的簡單了解去選,最後進到這個專業,或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當你對一個專業認同的時候,其實是你的價值觀和這個專業強調的價值觀較一致。但當你不認同的時候,其實可能是你的價值觀和它不符。舉個例子,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更強調助人、利他、關懷、回應社會問題,但某個人相對於關心社會問題,更關心自身的發展、比起投入時間其他人的身上,更願意投入時間發展自己。那顯然,這個人與這一專業是不契合的,但這里要說明每個人的價值觀和關注點不同,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不適合。

第二,回應一下對於社會工作有很多負面的評價。

由於社會工作專業相對於其他專業(如法學),發展得比較晚,現在也還算剛起步的專業,因此,不可避免會出現,該專業的人才不足,了解的人不多。甚至在一些學校會出現,教授專業的老師並非專業的的不良現象(或非社會工作專業出身)。其實,我在讀的社會工作專業的教授老師中一共有6位左右,但只有一位是社會工作專業出身,其他都是相關專業(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但慶幸的是,這些老師都很認真負責,把社會工作這門課教授的很好,讓我受益匪淺。其實追溯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它也有從這三門專業中汲取經驗的,所以有共通之處。假如,你是個高三畢業生,通過了解想要讀這一專業,你可以到想報考的學校的官網查詢一下該專業的老師配置,或者和該專業的師兄師姐了解了解。

很多就讀社工專業的人讀得很痛苦,可能是因為他們就讀以後發現和這個專業不契合,但又沒有別的辦法(不能轉專業)。但其實無論你選擇哪個專業,你都有可能會與之不契合,當你沒有辦法從這個專業轉出,你就會痛苦,這和這個專業是什麼無關,只是因為不適合。所以,在選專業之前了解這個專業是必要的。但如果不幸,你讀的專業和你不適合,請你不要抱怨,試著從一個第三人的角度去了解這個專業,未來你還可以去選擇讀其他專業(如考研),多了解一個專業,會為你在日後工作生活中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看法。尤其是現在大家都在講「斜杠青年」,多了解一些,總不會有錯。

假如你讀了一個不喜歡的專業,你花了4年時間,去抱怨,去詬病,最後一無所得,只有一身戾氣。

又或者你花了4年時間,去了解,去發現它裡面和你能有共鳴的地方,或者可以對你有幫助之處。日後,總有你能應用的時候,那時你會感謝當初的自己,沒有被抱怨麻痹了自己。

關於社會工作就業,薪酬低,或者一些實習的困境,其實這都是一個新興專業的發展過程。現在社會工作職業的薪酬的確不高,但其實如果了解社工專業,你會發現社工不是只能當社工,如果你有能力,大有作為,你可以去成立一個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甚至是基金會,你也可以到這些機構工作(慈善法了解一下)。如果你喜歡公部門,某些地方民政局也招社工專業人才,法院也有司法社工,醫院也有醫護社工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去開拓去發展的領域,而且由於它是新興的,說不定你還一不小心成為了領軍人。但不可否認,這些的開始是不容易的,但如果這是你想要做的事,那你會甘之如飴。

然後面對就業、實習的一些亂象,我沒有經歷過也不方便發表什麼,但歸因起來,這些亂象不能說明這個專業不好,只能說現在的社會環境還有待提升。

無論哪個專業,哪個職場都有可能發生亂象,面對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我們可以勇於為自己發聲,爭取合法權益。這是社會工作專業「賦權」(empower)告訴我的。從認知行為理論的角度,面對亂象,合理的歸因是,這些亂象,讓我覺得這個單位不好,或者說這個學校不好,而不是說這個專業不好。有時,往往因為這個專業剛發展時的薄弱狀態,大家都把不好的東西加在它身上。

最後,我希望,大家對於社會工作專業都可以包容一些。

P.S. 我在讀的學校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可能相對來說,這邊的社會工作是發展的還不錯的,然後我就讀的也不是什麼985、211,但專業的老師都很不錯,很感謝這些帶我入門的老師!

以上,只代表個人觀點。

C. 慈善法第七章63條

第七章 慈善服務

第五十七條 本法所稱慈善服務,是指慈善組織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基於慈善目的,向他人或者社會提供的志願服務和其他非營利服務。

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服務,可以自己提供,也可以委託有服務專長的其他組織或者招募志願者提供。

第五十八條 開展慈善服務,應當尊重受益人、志願者的人格尊嚴,不得侵害受益人、志願者的隱私。

第五十九條 開展醫療康復、照料護理、教育培訓、社會工作等具有專門技能的慈善服務,應當執行國家或者行業協會制定的標准和規程。

慈善組織招募志願者開展具有專門技能的慈善服務,應當根據需要對志願者開展相關培訓。

第六十條 慈善組織招募志願者參與慈善服務,應當公示與慈善服務有關的全部信息,告知服務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

慈善組織根據需要可以與志願者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約定服務的內容、方式和時間等。

第六十一條 慈善組織應當對志願者實名登記,記錄志願者的服務時間、內容、評價等信息。根據志願者的要求,慈善組織應當無償、如實出具志願服務記錄證明。

第六十二條 慈善組織應當安排志願者從事與其年齡、文化程度、技能和身體狀況相適應的慈善服務。

第六十三條 志願者接受慈善組織安排參與慈善服務的,應當服從管理,接受必要的培訓。

第六十四條 慈善組織應當為志願者開展慈善服務提供必要條件,保障志願者的合法權益。

慈善組織安排志願者參與可能發生人身危險的慈善服務前,應當為志願者購買相應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D. 根據慈善法的規定,什麼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統計和發布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願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制定本法。
第二條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慈善活動以及與慈善有關的活動,適用本法。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三條本法所稱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願開展的下列公益活動:
(一)扶貧、濟困;
(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
(三)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
(四)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
(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六)符合本法規定的其他公益活動。
第四條開展慈善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自願、誠信、非營利的原則,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五條國家鼓勵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依法開展慈善活動。
第六條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慈善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慈善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工作。
第七條每年9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
第二章慈善組織
第八條本法所稱慈善組織,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規定,以面向社會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組織。
慈善組織可以採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
第九條慈善組織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
(二)不以營利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稱和住所;
(四)有組織章程;
(五)有必要的財產;
(六)有符合條件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條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准予登記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並書面說明理由。
本法公布前已經設立的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認定為慈善組織,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予以認定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不予認定並書面說明理由。
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登記或者認定期限的,報經國務院民政部門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六十日。
第十一條慈善組織的章程,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並載明下列事項:
(一)名稱和住所;
(二)組織形式;
(三)宗旨和活動范圍;
(四)財產來源及構成;
(五)決策、執行機構的組成及職責;
(六)內部監督機制;
(七)財產管理使用制度;
(八)項目管理制度;
(九)終止情形及終止後的清算辦法;
(十)其他重要事項。
第十二條慈善組織應當根據法律法規以及章程的規定,建立健全內部治理結構,明確決策、執行、監督等方面的職責許可權,開展慈善活動。
慈善組織應當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建立健全會計監督制度,並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
第十三條慈善組織應當每年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報送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報告應當包括年度開展募捐和接受捐贈情況、慈善財產的管理使用情況、慈善項目實施情況以及慈善組織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情況。
第十四條慈善組織的發起人、主要捐贈人以及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慈善組織、受益人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慈善組織的發起人、主要捐贈人以及管理人員與慈善組織發生交易行為的,不得參與慈善組織有關該交易行為的決策,有關交易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十五條慈善組織不得從事、資助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不得接受附加違反法律法規和違背社會公德條件的捐贈,不得對受益人附加違反法律法規和違背社會公德的條件。
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慈善組織的負責人: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
(二)因故意犯罪被判處刑罰,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起未逾五年的;
(三)在被吊銷登記證書或者被取締的組織擔任負責人,自該組織被吊銷登記證書或者被取締之日起未逾五年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條慈善組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終止:
(一)出現章程規定的終止情形的;
(二)因分立、合並需要終止的;
(三)連續二年未從事慈善活動的;
(四)依法被撤銷登記或者吊銷登記證書的;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終止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條慈善組織終止,應當進行清算。
慈善組織的決策機構應當在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終止情形出現之日起三十日內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並向社會公告。不成立清算組或者清算組不履行職責的,民政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有關人員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
慈善組織清算後的剩餘財產,應當按照慈善組織章程的規定轉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組織;章程未規定的,由民政部門主持轉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組織,並向社會公告。
慈善組織清算結束後,應當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辦理注銷登記,並由民政部門向社會公告。
第十九條慈善組織依法成立行業組織。
慈善行業組織應當反映行業訴求,推動行業交流,提高慈善行業公信力,促進慈善事業發展。
第二十條慈善組織的組織形式、登記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第三章慈善募捐
第二十一條本法所稱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組織基於慈善宗旨募集財產的活動。
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會公眾的公開募捐和面向特定對象的定向募捐。
第二十二條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依法登記滿二年的慈善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決定。慈善組織符合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范的條件的,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不符合條件的,不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並書面說明理由。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自登記之日起可以公開募捐的基金會和社會團體,由民政部門直接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
第二十三條開展公開募捐,可以採取下列方式:
(一)在公共場所設置募捐箱;
(二)舉辦面向社會公眾的義演、義賽、義賣、義展、義拍、慈善晚會等;
(三)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發布募捐信息;
(四)其他公開募捐方式。
慈善組織採取前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方式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管轄區域內進行,確有必要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管轄區域外進行的,應當報其開展募捐活動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捐贈人的捐贈行為不受地域限制。
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發布募捐信息,並可以同時在其網站發布募捐信息。
第二十四條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制定募捐方案。募捐方案包括募捐目的、起止時間和地域、活動負責人姓名和辦公地址、接受捐贈方式、銀行賬戶、受益人、募得款物用途、募捐成本、剩餘財產的處理等。
募捐方案應當在開展募捐活動前報慈善組織登記的民政部門備案。
第二十五條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在募捐活動現場或者募捐活動載體的顯著位置,公布募捐組織名稱、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募捐方案、聯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詢方法等。
第二十六條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於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並管理募得款物。
第二十七條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對利用其平台開展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的登記證書、公開募捐資格證書進行驗證。
第二十八條慈善組織自登記之日起可以開展定向募捐。
慈善組織開展定向募捐,應當在發起人、理事會成員和會員等特定對象的范圍內進行,並向募捐對象說明募捐目的、募得款物用途等事項。
第二十九條開展定向募捐,不得採取或者變相採取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方式。
第三十條發生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需要迅速開展救助時,有關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協調機制,提供需求信息,及時有序引導開展募捐和救助活動。
第三十一條開展募捐活動,應當尊重和維護募捐對象的合法權益,保障募捐對象的知情權,不得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
第三十二條開展募捐活動,不得攤派或者變相攤派,不得妨礙公共秩序、企業生產經營和居民生活。
第三十三條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開展募捐活動,騙取財產。
第四章慈善捐贈
第三十四條本法所稱慈善捐贈,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基於慈善目的,自願、無償贈與財產的活動。
第三十五條捐贈人可以通過慈善組織捐贈,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贈。
第三十六條捐贈人捐贈的財產應當是其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捐贈財產包括貨幣、實物、房屋、有價證券、股權、知識產權等有形和無形財產。
捐贈人捐贈的實物應當具有使用價值,符合安全、衛生、環保等標准。
捐贈人捐贈本企業產品的,應當依法承擔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第三十七條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演出、比賽、銷售、拍賣等經營性活動,承諾將全部或者部分所得用於慈善目的的,應當在舉辦活動前與慈善組織或者其他接受捐贈的人簽訂捐贈協議,活動結束後按照捐贈協議履行捐贈義務,並將捐贈情況向社會公開。
第三十八條慈善組織接受捐贈,應當向捐贈人開具由財政部門統一監(印)制的捐贈票據。捐贈票據應當載明捐贈人、捐贈財產的種類及數量、慈善組織名稱和經辦人姓名、票據日期等。捐贈人匿名或者放棄接受捐贈票據的,慈善組織應當做好相關記錄。
第三十九條慈善組織接受捐贈,捐贈人要求簽訂書面捐贈協議的,慈善組織應當與捐贈人簽訂書面捐贈協議。
書面捐贈協議包括捐贈人和慈善組織名稱,捐贈財產的種類、數量、質量、用途、交付時間等內容。
第四十條捐贈人與慈善組織約定捐贈財產的用途和受益人時,不得指定捐贈人的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慈善捐贈違反法律規定宣傳煙草製品,不得利用慈善捐贈以任何方式宣傳法律禁止宣傳的產品和事項。
第四十一條捐贈人應當按照捐贈協議履行捐贈義務。捐贈人違反捐贈協議逾期未交付捐贈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慈善組織或者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贈人拒不交付的,慈善組織和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提起訴訟:
(一)捐贈人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公開承諾捐贈的;
(二)捐贈財產用於本法第三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的慈善活動,並簽訂書面捐贈協議的。
捐贈人公開承諾捐贈或者簽訂書面捐贈協議後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經向公開承諾捐贈地或者書面捐贈協議簽訂地的民政部門報告並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後,可以不再履行捐贈義務。
第四十二條捐贈人有權查詢、復制其捐贈財產管理使用的有關資料,慈善組織應當及時主動向捐贈人反饋有關情況。
慈善組織違反捐贈協議約定的用途,濫用捐贈財產的,捐贈人有權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捐贈人可以向民政部門投訴、舉報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四十三條國有企業實施慈善捐贈應當遵守有關國有資產管理的規定,履行批准和備案程序。
第五章慈善信託
第四十四條本法所稱慈善信託屬於公益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慈善目的,依法將其財產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照委託人意願以受託人名義進行管理和處分,開展慈善活動的行為。
第四十五條設立慈善信託、確定受託人和監察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受託人應當在慈善信託文件簽訂之日起七日內,將相關文件向受託人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
未按照前款規定將相關文件報民政部門備案的,不享受稅收優惠。
第四十六條慈善信託的受託人,可以由委託人確定其信賴的慈善組織或者信託公司擔任。
第四十七條慈善信託的受託人違反信託義務或者難以履行職責的,委託人可以變更受託人。變更後的受託人應當自變更之日起七日內,將變更情況報原備案的民政部門重新備案。
第四十八條慈善信託的受託人管理和處分信託財產,應當按照信託目的,恪盡職守,履行誠信、謹慎管理的義務。
慈善信託的受託人應當根據信託文件和委託人的要求,及時向委託人報告信託事務處理情況、信託財產管理使用情況。慈善信託的受託人應當每年至少一次將信託事務處理情況及財務狀況向其備案的民政部門報告,並向社會公開。
第四十九條慈善信託的委託人根據需要,可以確定信託監察人。
信託監察人對受託人的行為進行監督,依法維護委託人和受益人的權益。信託監察人發現受託人違反信託義務或者難以履行職責的,應當向委託人報告,並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五十條慈善信託的設立、信託財產的管理、信託當事人、信託的終止和清算等事項,本章未規定的,適用本法其他有關規定;本法未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的有關規定。
第六章慈善財產
第五十一條慈善組織的財產包括:
(一)發起人捐贈、資助的創始財產;
(二)募集的財產;
(三)其他合法財產。
第五十二條慈善組織的財產應當根據章程和捐贈協議的規定全部用於慈善目的,不得在發起人、捐贈人以及慈善組織成員中分配。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佔慈善財產。
第五十三條慈善組織對募集的財產,應當登記造冊,嚴格管理,專款專用。
捐贈人捐贈的實物不易儲存、運輸或者難以直接用於慈善目的的,慈善組織可以依法拍賣或者變賣,所得收入扣除必要費用後,應當全部用於慈善目的。
第五十四條慈善組織為實現財產保值、增值進行投資的,應當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投資取得的收益應當全部用於慈善目的。慈善組織的重大投資方案應當經決策機構組成人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政府資助的財產和捐贈協議約定不得投資的財產,不得用於投資。慈善組織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不得在慈善組織投資的企業兼職或者領取報酬。
前款規定事項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
第五十五條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活動,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章程的規定,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贈協議使用捐贈財產。慈善組織確需變更募捐方案規定的捐贈財產用途的,應當報民政部門備案;確需變更捐贈協議約定的捐贈財產用途的,應當徵得捐贈人同意。
第五十六條慈善組織應當合理設計慈善項目,優化實施流程,降低運行成本,提高慈善財產使用效益。
慈善組織應當建立項目管理制度,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督。
第五十七條慈善項目終止後捐贈財產有剩餘的,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贈協議處理;募捐方案未規定或者捐贈協議未約定的,慈善組織應當將剩餘財產用於目的相同或者相近的其他慈善項目,並向社會公開。
第五十八條慈善組織確定慈善受益人,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不得指定慈善組織管理人員的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
第五十九條慈善組織根據需要可以與受益人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約定慈善財產的用途、數額和使用方式等內容。
受益人應當珍惜慈善資助,按照協議使用慈善財產。受益人未按照協議使用慈善財產或者有其他嚴重違反協議情形的,慈善組織有權要求其改正;受益人拒不改正的,慈善組織有權解除協議並要求受益人返還財產。
第六十條慈善組織應當積極開展慈善活動,充分、高效運用慈善財產,並遵循管理費用最必要原則,厲行節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慈善組織中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開展慈善活動的年度支出,不得低於上一年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十或者前三年收入平均數額的百分之七十;年度管理費用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百分之十,特殊情況下,年度管理費用難以符合前述規定的,應當報告其登記的民政部門並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
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以外的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活動的年度支出和管理費用的標准,由國務院民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稅務等部門依照前款規定的原則制定。
捐贈協議對單項捐贈財產的慈善活動支出和管理費用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第七章慈善服務
第六十一條本法所稱慈善服務,是指慈善組織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基於慈善目的,向社會或者他人提供的志願無償服務以及其他非營利服務。
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服務,可以自己提供或者招募志願者提供,也可以委託有服務專長的其他組織提供。
第六十二條開展慈善服務,應當尊重受益人、志願者的人格尊嚴,不得侵害受益人、志願者的隱私。
第六十三條開展醫療康復、教育培訓等慈善服務,需要專門技能的,應當執行國家或者行業組織制定的標准和規程。
慈善組織招募志願者參與慈善服務,需要專門技能的,應當對志願者開展相關培訓。
第六十四條慈善組織招募志願者參與慈善服務,應當公示與慈善服務有關的全部信息,告知服務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
慈善組織根據需要可以與志願者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約定服務的內容、方式和時間等。
第六十五條慈善組織應當對志願者實名登記,記錄志願者的服務時間、內容、評價等信息。根據志願者的要求,慈善組織應當無償、如實出具志願服務記錄證明。
第六十六條慈善組織安排志願者參與慈善服務,應當與志願者的年齡、文化程度、技能和身體狀況相適應。
第六十七條志願者接受慈善組織安排參與慈善服務的,應當服從管理,接受必要的培訓。
第六十八條慈善組織應當為志願者參與慈善服務提供必要條件,保障志願者的合法權益。
慈善組織安排志願者參與可能發生人身危險的慈善服務前,應當為志願者購買相應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第八章信息公開
第六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統計和發布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在統一的信息平台,及時向社會公開慈善信息,並免費提供慈善信息發布服務。
慈善組織和慈善信託的受託人應當在前款規定的平台發布慈善信息,並對信息的真實性負責。
第七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下列慈善信息:
(一)慈善組織登記事項;
(二)慈善信託備案事項;
(三)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名單;
(四)具有出具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票據資格的慈善組織名單;
(五)對慈善活動的稅收優惠、資助補貼等促進措施;
(六)向慈善組織購買服務的信息;
(七)對慈善組織、慈善信託開展檢查、評估的結果;
(八)對慈善組織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的表彰、處罰結果;
(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公開的其他信息。
第七十一條慈善組織、慈善信託的受託人應當依法履行信息公開義務。信息公開應當真實、完整、及時。
第七十二條慈善組織應當向社會公開組織章程和決策、執行、監督機構成員信息以及國務院民政部門要求公開的其他信息。上述信息有重大變更的,慈善組織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
慈善組織應當每年向社會公開其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的財務會計報告須經審計。
第七十三條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應當定期向社會公開其募捐情況和慈善項目實施情況。
公開募捐周期超過六個月的,至少每三個月公開一次募捐情況,公開募捐活動結束後三個月內應當全面公開募捐情況。
慈善項目實施周期超過六個月的,至少每三個月公開一次項目實施情況,項目結束後三個月內應當全面公開項目實施情況和募得款物使用情況。
第七十四條慈善組織開展定向募捐的,應當及時向捐贈人告知募捐情況、募得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
第七十五條慈善組織、慈善信託的受託人應當向受益人告知其資助標准、工作流程和工作規范等信息。
第七十六條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信息以及捐贈人、慈善信託的委託人不同意公開的姓名、名稱、住所、通訊方式等信息,不得公開。
第九章促進措施
第七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制定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向慈善組織、慈善信託受託人等提供慈善需求信息,為慈善活動提供指導和幫助。
第七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建立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慈善信息共享機制。
第七十九條慈善組織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第八十條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財產用於慈善活動的,依法享受稅收優惠。企業慈善捐贈支出超過法律規定的准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當年扣除的部分,允許結轉以後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E. 社會工作行政的方法和程序

1、制定計劃或社會方案,包括實質計劃和程序計劃。各種計劃的范圍和內容,都應做到具體和周密。

2、社會工作組織的設計,即規定社會工作機構的結構。

3、人員部署,包括社會工作機構中有關工作人員的招聘、任用、訓練及管理人事行政的實現。社會工作機構的工作人員分為指揮監督的管理人員、直接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後勤事務人員、研究設計與教育訓練人員四大類。

4、領導與溝通。社會工作行政人員需採取民主方式的領導,工作人員更應以民主的方式、全心全意地給受助者提供服務。社會工作行政人員在領導工作人員的過程中,必須表現出合乎專業倫理、專業方法以及尊重工作人員人格和創造性的精神。溝通是領導程序中最主要的技術,應採取雙向交流方式。

5、協調。包括機構內與機構之間的協調。

6、監督與指導。這是社會工作行政的主要過程。

7、咨詢。其過程包括界定問題和解決問題,目的是提高受咨詢者的知識與技術水平,修正其解決特殊工作問題的態度與行為。

8、預算和年度會計控制。預算包括科目預算、成果預算、方案預算、方案成果預算。會計人員應在經常性的協調會議上報告和說明有關會計事項。

9、信息管理。包括資料輸入、儲存、組織、管理、修正,信息傳遞;信息管理的工具主要是檔案和電子計算機。

10、報告。有定期性報告和非定期性報告,包括工作人員個別定期報告、各部門的單位工作報告、各種方案的進展報告或總報告、各種工作評價報告、會計報告、專業服務報告等。

(5)慈善法和社會工作擴展閱讀:

社工機構與慈善組織、慈善募捐、慈善信託

《慈善法》與社工機構是息息相關的。首先,社工機構如何成為慈善組織?兩種方式,一是設立;二是認定。設立是增量,相對於增量而言;認定是存量,相對於存量而言。

《慈善法》第十條規定設立慈善組織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本法公布前已經設立了基金會、社會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的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認定慈善組織。

這就是說《慈善法》公布之後新成立的慈善組織就通過直接說我的屬性就是慈善,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就能登記為慈善組織;如果以前是社會團體或民辦非企業單位,可以通過認定為慈善組織。但無論是設立和認定均是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沒有再提業務主管單位審批的前置許可。

社工組織可以通過認定成為慈善組織,也可以直接登記為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社會組織。但如果想通過認定成為慈善組織,必須是《慈善法》頒布之前而成立的社會團體或者民辦非企業單位,《慈善法》頒布後成立的社會團體或民辦非企業單位再想成為慈善組織必須直接設立,不能通過認定的辦法來獲得慈善組織屬性。

其次,社工機構如何開展慈善募捐?只有慈善組織才可以開展慈善募捐,其他任何組織不能開展慈善募捐。《慈善法》第21條規定,本法所稱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組織基於慈善宗旨募集財產的活動,慈善募捐分為,面向社會公眾的公開募捐和面向特定的對象的定向募捐。

《慈善法》第22條規定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該取得公開募捐資格,依法登記滿2年的慈善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

再次,社工機構可以開展慈善信託嗎?慈善信託是進行慈善活動非常好的方式,慈善信託的受託人包括信託公司和慈善組織,如果社工機構成為慈善組織,就可以作為慈善信託的受託人來進行慈善活動。

上海市社會工作協會會長 顧東輝

社會工作要助人自助,更要有社會情懷

關於社工,很多人都有很多困惑。第一,我們都知道社工的第一個概念是「助人自助」,這個概念如何體現,在不同的方法當中怎麼體現?

比如,社區工作是要改變大環境,如何助人自助呢?第二,個案工作是社工最初的方法,跟心理學肯定不一樣。心理學中也有助人自助,這兩者區別在哪裡呢?第三,現在,國際國內對個人求助還是關注蠻多的,那我們社工除了這個,還應該關心社會嗎?

那麼,社工到底是什麼?人有三大需求,即所謂「身心靈」。社工關注的實際上是問題和需求,誰碰到問題和需求,誰就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對象。因此,所有的問題和需求,在理論上社工都可以關注。那麼,資源少的需求者就成為了社工核心的對象。

什麼是任務目標和過程目標的高度融合?就是解決問題和解決問題當中的協助提升,也就是助人自助,協助這個人自己幫助自己。

社會工作的主體是機構及其工作者,其服務方法有五種: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行政和社會工作研究。

個案和小組主要是改變個人的,即所謂助人自助;社區工作是因為很多人碰到同一個困境;社會工作行政是如何分配資源、制定計劃和社會政策,即用政策改變環境。社工不是改變個人,它在改變個人的同時一定是改變場景。

社會工作的社會內涵是什麼?首先,從國際定義上講,人權及社會公義是社會工作的基石,公義是指大眾、社會的公平正義。而我們人所在場景的三大系統中,國家對應政府、市場對應企業、社會對應社會組織。

其次,社工的對象碰到的困境,90%是外在因素導致的,所謂的外在就是社會的。所以,社工要有社會情懷,一個社工界的人不關心社會,這個國家是沒有希望的。

所以,我們要體現社工的社會意境,就要不忘初心、回到本質。首先,要把社會層面體現出來,把社會的價值體現出來。其次,在實務過程中,要進行助人自助和促進美好,一定要改變環境的;第三,要做好研究,在中國的場景和文化下,如何實現社工的目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工作行政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十位社工專家帶你讀懂中國社會工作

F. 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若干規定

第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慈善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由有關國家機關、群團組織和慈善行業組織參與的慈善工作協調機制,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引導和推動慈善活動在基層開展。第二條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會同省政務管理服務部門制定統一的行業信息數據對接標准,依託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台整合慈善組織的相關信息和數據資源,實現全省慈善數據統一歸集、統一管理和共享應用,為慈善組織和政府部門、群團組織提供供需對接、服務記錄等服務;建立慈善與各類社會救助幫扶工作銜接機制,引導和促進慈善資源的合理配置。

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建立慈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和區域慈善指數發布制度,定期向社會發布區域慈善指數。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託社會工作站(室)、社會救助站(點)、社區服務中心、志願服務中心、慈善超市等,推進城鄉社區慈善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幫助慈善組織以及其他從事慈善活動的社會力量與困難群眾進行有效對接。村(居)民委員會應當支持、協助慈善活動開展。

鼓勵、支持慈善組織與村(居)民委員會、社區社會組織在項目實施、信息溝通、人員培訓等方面開展合作。鼓勵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駐村(社區)單位、居民為慈善活動、群眾性互助互濟活動提供場所和其他便利條件。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應急慈善活動納入突發事件應對體系,健全慈善領域應急預警響應機制,明確政府有關部門在應急慈善工作中的職責,統籌各類應急慈善力量。

本行政區域內發生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針對突發事件的性質、特點和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組織、協調、引導開展應急慈善活動;根據應急預案及時、准確發布捐贈款物、志願服務等方面的需求信息,促進慈善捐贈、志願服務等與救助需求有序對接。

應急管理、公安、交通運輸、市場監督管理、海關、稅務等部門應當根據應急慈善工作需要,提供車輛通行與調度、質量檢驗、檢驗檢疫、通關、免稅手續辦理等便利條件,簡化相關程序,保障捐贈物資及時送達。

慈善組織應當根據應急預案做好必要准備,保證應急狀態下捐贈財產准確、及時、有序登記和發放,並及時規范地披露有關信息,回應社會關切。第五條個人為解決本人或者家庭成員的重大疾病、意外傷害等特殊困難需要向社會求助的,求助人應當對求助信息的真實性負責,合理確定求助上限,公開受助款物用途及剩餘款物處理方式等,不得虛構事實騙取他人捐贈。受助款物達到求助上限、求助目的已經實現或者受助情況發生變化不再需要救助時,求助人或者相關人員應當及時發布不再接受捐贈的信息。

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對其發布的求助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並不得代為接受捐贈。發現求助人有虛構事實等違法行為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該信息,採取必要處置措施,消除、降低影響,防止信息擴散,保存有關記錄,並向公安機關、民政部門報告,協助調查處理。第六條需要對捐贈人捐贈的財產價值進行確認的,按下列規定執行:

(一)捐贈人提供了合法有效票據的,按票據確認捐贈物資價值;不能提供票據的,綜合考慮市場公允價格、折舊等因素協商確認。

(二)對捐贈財產價值有爭議的,可以協商委託專業評估機構進行評估。經評估無法確認價值的,應當另行造冊登記。

突發事件發生時,捐贈物資可以先行登記使用,事後認定價值。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慈善事業人才專業化建設,建立健全以慈善組織人才引進和從業人員培養、職稱評定等為主要內容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公益創投、孵化培育、人員培訓、項目指導等方式,為初創期慈善組織提供資金支持和能力建設服務;對慈善組織實施的救助項目,可以給予適當配套支持。

慈善組織興辦的為老年人、殘疾人、困境兒童提供養護、康復、託管等慈善服務的場所,其用電、用水、用氣等按照居民生活類價格執行。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文化和旅遊、國有資產管理、教育等部門、工商業聯合會以及有關商協會,應當推進慈善文化在機關、學校、企業、社區等的普及推廣。

鼓勵用人單位將良好慈善記錄作為相關評優、評先工作的參考依據。鼓勵公共服務機構等對有良好慈善記錄的人員給予優待。

對在慈善事業發展中作出較大貢獻的個人,本人或者其家庭成員遇到困難向慈善組織提出救助申請的,慈善組織可以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給予救助。

G.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行為,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願者、受益人等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制定本法。
第二條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開展慈善活動以及與慈善有關的活動,適用本法。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三條本法所稱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志願服務等方式,自願開展的下列非營利活動:
(一)扶貧濟困、扶助老幼病殘等困難群體;
(二)救助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
(三)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
(四)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環境;
(五)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其他活動。
第四條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開展慈善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自願、誠信、非營利的原則,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五條國家鼓勵和支持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開展慈善活動。
第六條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慈善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慈善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關慈善工作。
第七條每年3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
第二章慈善組織
第八條本法所稱慈善組織,是指依法登記,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
第九條慈善組織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
(二)不以營利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稱和住所;
(四)有組織章程;
(五)有必要的財產;
(六)有符合條件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條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准予登記的決定;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並書面說明理由。
已經設立的社會組織,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可以向原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變更登記為慈善組織,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准予變更登記的決定。
第十一條慈善組織可以採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社會組織形式。
第十二條慈善組織的章程,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名稱和住所;
(二)組織形式;
(三)設立宗旨及業務范圍;
(四)財產來源及構成;
(五)決策、執行機構的組成及職責;
(六)內部監督機制;
(七)財產管理使用制度;
(八)項目管理制度;
(九)終止條件及終止後財產的處理;
(十)其他重要事項。
第十三條慈善組織應當根據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的規定,建立健全內部治理結構,明確決策、執行、監督等方面的職責許可權。
慈善組織應當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建立健全會計監督制度,並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監督管理。
第十四條慈善組織的財產包括:
(一)創始財產;
(二)捐贈財產;
(三)其他合法財產。
第十五條慈善組織的財產只能根據章程或者捐贈協議的規定用於慈善目的,不得在發起人、捐贈人以及慈善組織成員中分配。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分、挪用或者侵佔慈善財產。
第十六條慈善組織對募集的財產,應當登記造冊,妥善管理,專款專用。
捐贈人捐贈的實物不易儲存、運輸或者難以直接用於慈善目的的,慈善組織可以依法拍賣或者變賣,所得收入扣除成本等必要費用後,應當全部用於約定的捐贈目的。
第十七條慈善組織應當按照章程規定的慈善宗旨開展慈善活動。
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活動支出的比例以及管理成本的標准,捐贈協議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捐贈協議未約定的,依照國務院民政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十八條慈善組織為實現財產保值、增值進行投資的,應當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投資方案應當經決策機構組成人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但政府資助的財產和捐贈協議約定不得投資的財產,不得用於投資。
第十九條慈善組織的發起人、主要捐贈人以及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慈善組織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慈善組織的發起人、主要捐贈人以及管理人員與慈善組織發生交易行為的,不得參與該交易行為的決策,有關交易情況必須向社會公開。
第二十條慈善組織不得從事、資助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不得接受附加違反法律法規條件的贈與。
第二十一條慈善組織的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和社會公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慈善組織高級管理人員: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二)被判處刑罰,刑罰執行完畢未逾五年;
(三)在被吊銷登記證書或者被取締的組織擔任負責人,自該組織被吊銷登記證書或者被取締之日起未逾五年;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條慈善組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終止:
(一)因分立、合並需要終止;
(二)發生章程規定的終止條件;
(三)連續三年未從事慈善活動;
(四)依法被撤銷登記或者吊銷登記證書;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終止的其他情形。
慈善組織終止的,應當辦理注銷登記。
第二十三條慈善組織終止,應當進行清算。
慈善組織決策機構應當在民政部門公告其業務活動終止後三十日內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不成立清算組或者清算組不履行職責的,民政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有關人員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
清算後的剩餘財產,由民政部門主持轉贈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組織,並向社會公告。
第二十四條慈善組織可以依法成立行業組織。
慈善行業組織應當反映行業訴求,推動行業交流,加強行業自律,提高慈善行業公信力,促進慈善事業發展。
第三章慈善募捐
第二十五條本法所稱慈善募捐,是指符合條件的慈善組織基於慈善宗旨募集財產的活動。
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會公眾的公開募捐和面向特定對象的非公開募捐。
第二十六條慈善組織自登記之日起可以向特定對象進行非公開募捐。
依法登記滿兩年、運作規范的慈善組織,可以向原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證書。民政部門經審查,沒有發現其受到本法規定行政處罰的,應當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自登記之日起可以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由民政部門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
第二十七條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行政管理區域內進行,但捐贈人的捐贈行為不受地域限制。
公開募捐可以採取下列方式:
(一)在當地公共場所設置募捐箱;
(二)在當地舉辦義演、義賽、義賣、義展、義拍、慈善晚會等;
(三)通過當地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發布募捐信息;
(四)其他公開募捐方式。
第二十八條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可以通過互聯網開展募捐。
在省級以上民政部門登記的慈善組織,可以通過其網站或者其他網站開展募捐。在設區的市和縣級民政部門登記的慈善組織,可以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建立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開展互聯網募捐。
第二十九條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制定募捐方案。募捐方案應當包括募捐目的、起止時間和地域、活動負責人姓名和辦公地址、接收捐贈方式、銀行賬戶、受益人、所募款物用途、募捐成本、剩餘財產處理方式等。
第三十條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在募捐活動現場或者募捐活動載體的顯著位置,公布募捐組織名稱、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募捐方案、聯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詢方法等。
第三十一條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採取公開募捐方式開展公開募捐,但可以與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開展公開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管理。
第三十二條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對利用其平台開展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的登記證書、公開募捐資格證書進行驗證。
第三十三條城鄉社區組織、單位可以在本社區、單位內部開展募捐活動。
第三十四條發生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社會安全事件時,有關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協調機制,提供需求信息,有序引導開展募捐和救助活動。
第三十五條開展募捐活動,不得攤派或者變相攤派,不得妨礙公共秩序、企業生產及人民生活。
第三十六條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假冒慈善名義騙取財產。
第四章慈善捐贈
第三十七條本法所稱慈善捐贈,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基於慈善目的,自願、無償贈與財產的活動。
第三十八條捐贈人可以通過慈善組織捐贈,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贈。
捐贈人捐贈的財產應當是其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慈善捐贈財產包括資金、實物、有價證券、股權、知識產權收益等有形或者無形財產。
第三十九條捐贈人捐贈的實物應當具有使用價值,符合安全、衛生等標准。
捐贈人捐贈本企業產品的,應當提供產品合格證書或者質量檢驗證書。
第四十條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開展演出、比賽、銷售、拍賣等經營性活動,承諾將全部或者部分所得捐贈用於慈善的,應當在舉辦活動前與慈善組織或者其他接受捐贈的人簽訂捐贈協議,活動結束後按照捐贈協議實施捐贈,並將捐贈結果向社會公開。
第四十一條慈善組織接受捐贈,應當向捐贈人開具由財政部門統一監(印)制的公益事業捐贈票據。捐贈票據應當載明捐贈人、捐贈財產的種類及數量、慈善組織名稱和經辦人姓名、票據日期等。捐贈人匿名或者放棄接受捐贈票據,慈善組織應當做好相關記錄。
第四十二條慈善組織接受數額較大的捐贈,應當與捐贈人簽訂書面捐贈協議,但捐贈人表示不簽訂的除外。
慈善組織接受數額較小的捐贈,捐贈人要求簽訂書面捐贈協議的,慈善組織應當與捐贈人簽訂書面捐贈協議。
書面捐贈協議包括捐贈人和慈善組織名稱、捐贈財產的種類、數量、質量、用途、交付時間等內容。
第四十三條捐贈人與慈善組織約定捐贈財產的用途和受益人時,不得違背慈善宗旨指定其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慈善捐贈,宣傳煙草製品及其生產者、銷售者等法律法規禁止宣傳的事項。
第四十四條捐贈人應當履行捐贈義務。捐贈人違反捐贈協議逾期未交付捐贈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慈善組織或者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贈人拒不交付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起訴:
(一)捐贈財產用於本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慈善活動,並訂立書面捐贈協議;
(二)捐贈人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方式公開承諾捐贈。
捐贈人訂立書面捐贈協議或者公開承諾捐贈後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捐贈義務。
第四十五條捐贈人有權查詢、復制其捐贈財產管理使用的有關資料;捐贈財產價值較大的,慈善組織應當及時主動向捐贈人反饋有關情況。
慈善組織違反捐贈協議等方式約定的用途,濫用捐贈財產的,捐贈人有權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捐贈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章慈善信託
第四十六條慈善信託是委託人依法將其財產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照委託人意願以受託人名義進行管理和處分,開展慈善活動的行為。
第四十七條設立慈善信託、確定受託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信託文件要求備案的,受託人應當將信託文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
第四十八條慈善信託的受託人可以是委託人信賴的慈善組織或者金融機構,也可以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
第四十九條受託人管理和處分信託財產,應當按照信託目的,恪盡職守,履行誠信、謹慎管理的義務。
受託人應當根據信託文件和委託人的要求,及時報告信託事務處理情況、信託財產管理使用情況。在民政部門備案的慈善信託受託人,應當每年至少一次將信託事務處理情況及財務狀況向該民政部門報告,並向社會公開。
第五十條受託人違反信託義務或者難以履行職責的,委託人可以變更受託人。
第五十一條慈善信託根據需要可以由信託文件規定設信託監察人。受託人以及其他信託事務執行人不得兼任信託監察人。
信託監察人對受託人的行為進行監督,依法維護委託人和受益人權益。信託監察人發現受託人違反信託義務或者難以履行職責的,應當向委託人提出,並有權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
第五十二條慈善信託的受益人按照信託文件確定。
第五十三條慈善信託財產及其收益,不得用於非慈善目的。
第五十四條受託人和信託監察人的報酬以及履行職責所需費用,按照信託文件規定從信託財產中支出,並向社會公開。
慈善信託管理成本的具體標准,信託文件未規定的,依照國務院民政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五十五條在民政部門備案的慈善信託終止的,除信託文件另有規定外,受託人應當於終止事由發生之日起十五日內,將終止事由和終止日期報告該民政部門,並依法進行清算。
第五十六條慈善信託清算後的剩餘財產,信託文件有規定的,按照其規定;信託文件未規定的,應當將剩餘財產轉贈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組織或者其他慈善信託。
第六章 慈善服務
第五十七條本法所稱慈善服務,是指慈善組織以及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基於慈善目的,向他人或者社會提供的非營利服務。
第五十八條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服務,可以自己提供,也可以委託有服務專長的其他組織或者招募志願者提供。
第五十九條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服務,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章程的規定,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贈協議使用捐贈財產。確需變更募捐方案或者捐贈協議約定使用捐贈財產等事項的,應當徵得捐贈人同意。
第六十條慈善組織應當合理設計慈善項目,優化實施流程,降低運行成本,提高慈善財產使用效益。
慈善組織應當建立項目管理制度,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督。
第六十一條慈善組織確定慈善服務受益人,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不得違背慈善宗旨指定慈善組織管理人員的近親屬作為受益人。
第六十二條慈善組織根據需要可以與受益人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約定資助財產用途、數額、服務內容、方式等。
受益人未按照協議使用資助財產或者有其他嚴重違反協議情形的,慈善組織有權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慈善組織有權解除協議。
第六十三條開展慈善服務,應當尊重受益人的人格尊嚴,不得侵害受益人的隱私。
第六十四條開展醫療康復、照料護理、教育培訓、社會工作等具有專門技能的慈善服務,應當執行國家或者行業協會制定的標准和規程。
第六十五條慈善組織可以招募志願者參與慈善服務。招募志願者,應當公示與慈善服務有關全部信息,告知志願服務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
慈善組織根據需要可以與志願者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約定志願服務的內容、方式和時間等。
第六十六條慈善組織應當對志願者實名登記,記錄志願者的服務時間、內容、評價等信息。根據志願者的要求,慈善組織應當無償、如實出具志願服務記錄證明。
第六十七條慈善組織應當安排志願者從事與其年齡、文化程度、技能和身體狀況相適應的慈善服務,並根據需要開展相關培訓。
第六十八條志願者接受慈善組織安排參與慈善服務的,應當服從慈善組織管理,接受必要的培訓。
第六十九條慈善組織應當為志願者開展慈善服務提供必要條件,保障志願者的合法權益。
慈善組織安排志願者參與可能發生人身危險的慈善服務前,應當為志願者購買相應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第七十條慈善項目終止後捐贈財產有剩餘的,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贈協議處理;募捐方案未規定或者捐贈協議未約定的,慈善組織應當將剩餘財產用於目的相同或者相近的其他慈善項目,並向社會公開。
第七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等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協調機制,提供需求信息和便利條件,引導和支持慈善組織以及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有序開展慈善服務。
第七章信息公開
第七十二條慈善組織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履行信息公開義務。慈善信息公開應當真實、完整、及時,不得有虛假記載和誤導性陳述。
第七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統計和發布制度。
國務院民政部門應當建立統一的慈善信息系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建立或者指定慈善信息平台,及時向社會公開慈善信息,並免費提供慈善信息發布服務。
慈善組織和慈善信託的受託人應當在前款規定的平台發布慈善信息,並對信息的真實性負責。
第七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等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下列慈善信息:
(一)慈善組織登記事項;
(二)慈善信託備案事項;
(三)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名單;
(四)具有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慈善組織名單;
(五)對慈善活動的稅收優惠、資助補貼等促進措施;
(六)向慈善組織購買服務的信息;
(七)對慈善組織、慈善信託開展檢查、評估的結果;
(八)對慈善組織或者其他組織和個人表彰、處罰結果;
(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公開的其他信息。
第七十五條慈善組織應當每年向社會公開下列信息:
(一)組織章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登記證書號碼等登記信息;
(二)決策、執行、監督機構成員信息;
(三)年度工作報告,包括經審計的財務會計報告、年度開展募捐以及接受捐贈情況、開展慈善項目情況;
(四)國務院民政部門要求公開的其他信息。
上述信息有重大變更的,慈善組織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
第七十六條慈善組織應當及時公開向社會公眾募捐情況和慈善項目運作情況。
公開募捐周期大於六個月的,至少每三個月公開一次募捐的具體情況,公開募捐活動結束後三個月內應當全面公開募捐情況。
慈善項目運作周期大於六個月的,至少每三個月公開一次項目運作的具體情況,項目結束後三個月內應當全面公開項目運作情況和募得款物使用情況。
第七十七條慈善組織向特定對象募捐的,應當及時向捐贈人告知募捐情況、募得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
第七十八條慈善組織應當向受益人告知其資助標准、工作流程和工作規范等信息。
第七十九條城鄉社區組織、單位在內部開展慈善募捐,應當在本社區、單位內部及時公開款物募集和使用情況。
第八十條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的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予公開的其他信息,不得公開。
捐贈人或者受益人不同意公開自己的姓名、名稱、住所等信息的,不得公開。
第八章促進措施
第八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法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制定促進慈善事業發展規劃、政策和措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向慈善組織、慈善信託受託人等提供慈善需求信息,為慈善活動提供指導和幫助。
第八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建立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慈善信息共享機制。
第八十三條慈善組織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第八十四條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財產用於慈善活動的,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境外捐贈用於慈善活動的物資,依法減征或者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第八十五條受益人接受慈善捐贈或者慈善服務,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第八十六條慈善組織、捐贈人、受益人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的,有關部門應當及時辦理相關手續。
第八十七條捐贈人向慈善組織捐贈實物、有價證券、股權或者知識產權的,依法免徵權利轉讓的相關行政事業性費用。
第八十八條慈善組織開展扶貧、濟困、助殘、養老、救孤需要慈善服務設施用地的,可以依法使用國有劃撥土地或者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慈善服務設施用地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改變用途。
......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2l61TxdwROd_h3Eh-96Eml2ut8LIJAwsQft_-#4

熱點內容
雙方簽訂的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3:00:30 瀏覽:527
快遞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2:22:03 瀏覽:754
黨員權利保障條例ppt 發布:2024-11-16 11:51:48 瀏覽:80
幹部任用條例學習宣傳計劃 發布:2024-11-16 11:39:02 瀏覽:804
鹽法條例 發布:2024-11-16 11:31:32 瀏覽:990
摩爾庄園法官 發布:2024-11-16 11:07:44 瀏覽:831
婚姻法第四條的理論意義 發布:2024-11-16 10:52:24 瀏覽:916
垛庄司法所 發布:2024-11-16 10:52:16 瀏覽:589
洛陽市容衛生條例 發布:2024-11-16 10:45:40 瀏覽:397
寧波市城市規劃條例 發布:2024-11-16 10:21:44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