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網路分析法的成長史

社會網路分析法的成長史

發布時間: 2024-06-12 00:51:25

Ⅰ 社會網路分析的圖書目錄

第一章社會網路分析的發展
第一節 西方社會網路分析思想的來源與發展
一、早期發展
二、新哈佛學派與社會網路分析方法的成熟
第二節社會網路分析的新進展
一、社會網路分析理論得到深化
二、社會網路分析技術更為成熟
三、社會網路分析的應用范圍更廣
四、國內的社會網路分析研究簡評
第二章社會網路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一節社會網路分析的概念
一、社會網路分析的含義和特徵
二、社會網路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社會網路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社會網路分析的方法論原理
二、社會網路分析的程序
第三章社會網路資料
第一節社會網路資料的概念和類型
一、社會網路資料的概念
二、社會網路資料的類型
第二節社會網路資料的測量與收集
一、社會網路分析的研究設計
二、社會網路資料的收集
第四章社會網路的數學表達形式
第一節圖論法
一、圖論的基本知識
二、圖論的主要分析元素
第二節矩陣法
一、社會網路分析中的矩陣類型
二、矩陣的運算
三、矩陣對關系特徵的描述
第五章中心度分析
第一節 中心與邊緣
一、結點中心度
二、緊密中心度
三、間距中心度
第二節 社會網路中的權力和聲望
一、權力與等級
二、聲望分析
第六章子群分析
第一節團聚子群
一、社會群體與子群
二、成分分析
第二節核和團伙
一、核與成分輪廓
二、「團伙」分析
第三節隸屬群體
一、隸屬網路
二、隸屬網路的表達形式
三、隸屬網路的屬性分析
第七章網路中的位置和角色分析
第一節社會位置和社會角色
一、傳統社會學觀點
二、網路結構觀
第二節結構等價性
一、等價性概念
二、結構等價性
第三節其他等價性
一、自同構等價性
二、正則等價性
第四節其他分析和模型法
一、關系代數
二、統計模型法
第八章社會網路分析的應用
第一節社會網路與社會資本研究
一、社會資本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社會資本的網路屬性
三、信任與社會資本
第二節 中國「關系」研究
一、關於「關系」的觀點
二、中國社會中的「關系」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Ⅱ 社會調查學的發展歷史

一直以來,對於中國近代社會科學的興起,我們一直從近代社會科學中國社會劇變和思想文化轉型,或西方社會科學輸入影響來解讀。

近日
,來自史學界的新的聲音是,作為中國由傳統走向現代在學術領域的反映,清末民國時期蓬勃而興的社會調查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近代中國社會科學興起。本報及時將史學界聲音刊發出來,以饗讀者。

作為一種社會研究的技術方法,社會調查對於近代中國社會科學的「中國化」或者社會學的「本土化」進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雖然社會調查無論是對於學術研究還是國家建設,仍是需要大力踐行的事情,畢竟已經司空見慣,基本上是一種常規化的研究手段和技術。然而當初它在中國的興起,在中國的發展,乃至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蔚然而成一種引人注目的「中國社會調查運動」,卻是中國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領域里破天荒的新事物。那一時期被譽為對這一運動「鼓吹最力工作最久的一員勇將」——李景漢先生,曾經非常自信地把它稱之為一場「真正的革命」,認為社會調查,「是以有系統的方法從根本上來革命」,「是要實現以科學的程序改造未來的社會,是為建設新中國的一個重要工具,是為中國民族找出路的前部先鋒」。(《社會調查在今日中國之需要》,《清華周刊》第38卷第7、8期合刊,1932年11月21日)

推動中國由傳統走向現代

對於李景漢的這一判斷,我們只有把它放在近代中國社會劇變和思想文化轉型的歷史脈絡之中才能真正地去理解。鴉片戰爭以來,面對由不斷的外力沖擊而造成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一向以「中庸」自許的國人,卻偏偏要在勢若水火、互不相容的對立的兩極之間走起鋼絲來。民國時期另一位著名的致力於社會調查的社會學家陶孟和先生這樣說道:「從前我國的士大夫,向來抱著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態度,對於現實的社會狀況毫不注意,只以模仿古人為能事。等到西洋的炮火驚醒了這迷夢,又完全拜倒在西洋文明之下。(《定縣社會概況調查·陶序》)也就是說,不管是頑固的復古主義者,還是主張全盤西化的拿來主義者,他們在討論國是之時,都把真實的國情拋到了九霄雲外。更有一班激進者,舉凡中國固有的一切,無不置於打倒之列。但是光是打倒一切而不是同時致力於建設工作,結果只能是,「有打而不倒者,有不打而自倒者,有打倒而又起者」,一切依然如故,甚至更加雞犬不寧。當然,李景漢並不是不主張「打倒」的復舊者,而只是認為,「打倒之主意既經拿定,不打則已,苟其打之,必使其一打而准倒;且首先研究打倒後之替代物為何,否則且慢打倒」。而要做到這一點,亦即找到一條有效的民族自救的出路,「必先根本了解中國國家本身的內容」,「必先從社會調查入手」,否則,要「以他國的方法解決我國的社會問題」,只能是「穿洋靴於纏足」,不倫不類了。顯而易見,清末民國時期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之大力鼓吹和倡導社會調查,正是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這一激盪人心的轉型過程在學術領域的反映,或者說是國人的認知觀念對社會劇變的一種反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此前已然發生的種種現代化努力的一種深刻的反思,因而這一時期的社會調查,理所當然是當時蓬勃而起的改造中國的社會運動的一部分。

推動社會科學的「中國化」

作為一種社會研究的技術方法,社會調查在民國時期,也並不只是服務於社會改良、社會建設和社會革命的實用性工具,它對於近代中國社會科學的「中國化」或者社會學的「本土化」進程,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即便是當時極力反對那種「專門磨刀而不切肉」、「為調查而調查」的純學理式研究的李景漢,其調查的目標,除了隨時應付現實需要之外,亦不曾忘懷「能在社會科學上有相當的貢獻」。(《定縣社會概括調查·序言》)這樣的貢獻大致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其一是「事實」與數據的生產與保存。這樣的「事實」,既不是那些經過時間的沖刷而無意識遺存下來的零散的記載、片段的回憶或個別的案例,亦非對現實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獵奇式的報道或走馬觀花式的表象敘述,同樣,這樣的「數據」也不是對那些靠漫無邊際搜集而來的案例作極不完整的歸總,更不是憑官樣文章、敷衍塞責而產生的虛假數字,它們大都是當時的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人口學、民俗學等等社會科學學者,經過周密的問卷調查或深入的田野訪談(當時叫「實地研究」或「實地調查」),並經過系統的標准化的加工整理和綜合性的量化分析之後才得到的結果。在不少學者的眼中,這顯然不是所謂的第一手的原始資料,然而縱觀宇內,我們又何曾能夠找到沒有人工斧鑿痕跡的「原生態」資料呢?相反,這些調查者在向社會公布其發掘的事實和數據時,每每對調查的范圍、過程、方法和局限都要做出比較清楚的交代,這就使得利用者可以藉此對調查者的描述或分析之可靠與否和適用范圍做出自己的判斷。我們認為,這樣一種系統的資料,遠比堆積式的案例舉隅來得真實。

其二是理論上的探索和創新。民國時期的社會調查者之欲貢獻於社會科學的「中國化」,除了提供「赤裸裸的事實」——用李景漢的話來說,就是「好像礦工把山間一塊一塊的礦石開出來送給化驗師去化煉」——之外,當然還有更大的雄心,那就是通過理論與調查之間的反復互動,從大量的事實之中提煉出新的概念,並把若干新的概念密切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概念體系或「概念格局」(Conceptual Scheme),進而達致對社會共相或社會整體的認識。這就涉及到了民國社會調查運動演進過程之中所謂「社會調查」與「社會學的調查」(或「社區研究」)這兩大學派之間的爭論,也體現了民國社會調查的演進方向與趨勢,即從統計型的「社會調查」到民族志式的「社會學的調查」(實即人類學調查)的轉變。

清末北京街景

1939年康定的一位小活佛

20世紀初祖孫三代的合影

1935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園即景

1890年前後上海的一條商業街
1940年代,費孝通先生在《祿村農田》的導論中回顧自己從事社會調查的經歷時,對其早年的研究工作如《花藍瑤社會組織》、《江村經濟》作了一次「痛苦」的反省,認為那個時候「極力避免理論上的發揮」,「主張調查者不要帶任何理論下鄉,最好讓自己像一卷照相的底片,由外界事實自動地在上射影」,結果不僅「埋沒了許多頗有意義的發現」,而且因為「在實地調查時沒有理論做導線,所得到的材料是零星的,沒有意義的」。經過這兩次實地研究的磨練,費孝通吸取教訓,幡然改轍,按照英國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布朗的指引,舍棄那種「只是某一人群社會生活的聞見的搜集」的「社會調查」,而走向「社會學的調查」或「社區研究」,即「依據某一部分事實的考察,來證驗一套社會學理論或『試用的假設』的」。事實上,此處既是費孝通對自身學術道路的反省,也是對當時以李景漢、陳達、卜凱等代表的注重數據統計的調查風格的批評。費的導師吳文藻也曾尖銳地指出,對社會調查與社會統計的注重,「本為科學進步極好的徵象,不幸又有人誤信『科學即測量』者,甚至亦有誤信『在實地調查以前,腦中應只有一張白紙』,即為嚴守科學精神者。殊不知一切科學工作的進行,事前必須懸有一種可以運用的假設,假設與科學絕不可分;我們的立場是:以試用假設始,以實地證驗終;理論符合事實,事實啟發理論;必須理論與事實糅合在一起,獲得一種新綜合,而後現實的社會學才能植根於中國土壤之上,又必須有了本此眼光訓練出來的獨立的科學人材,來進行獨立的科學研究,社會學才算徹底的中國化」。(商務印書館《社會學叢刊》總序)來自同一陣營的另一位燕大學者趙承信,則把李景漢的定縣調查不僅視為「只是一個以經濟為主的統計報告而已」,更看成是一種「社會運動式的社會調查」,因此並非像調查者聲稱的那樣僅是呈現「赤裸裸的事實」,不加任何解釋,而實際上是以平教會(即「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認定的所謂中國鄉村「愚」、「窮」、「弱」、「私」四大病為出發點的,是「結論先於調查,改良的方案也先於調查」。隨著這樣一種社會調查運動的擴散和由此促進的社會統計行為的「機關化」(即由政府機關接收最初由學者們倡導的搜集統計資料的工作),它的使命也告結束;從社會科學理論建設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從對片段的社會問題的關注轉向對社會整體、社會變遷或社會過程的探討,「去發現(人類社會)共同生活的原理原則」。(參見《社會調查與社區研究》,《社會學界》第九卷,1936年)

平心而論,社區研究派對李景漢等人的批評,雖不無道理,卻也有偏頗之處。李景漢之所以在《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中偏重於事實的呈現,一方面是考慮到材料太多、篇幅太長,另一方面則是調查工作仍在繼續進行,希望等到各項問題有了徹底的調查以後,再加以「詳細的解釋和相當的結論」。而且就像社區研究派自視為一種客觀的「自然科學上的實驗法」一樣,李景漢亦同樣將用統計的方法、圖表的方式反映社會狀況,看做是「科學的態度,客觀的方法」,而非「主觀的描寫」。(見《中國社會調查運動》,《社會學界》第一卷,1927年)兩者孰是孰非,大約要看具體的情況而定。即便是進行社區研究,也離不開對統計手段的運用。早期統計型調查存在的一些問題,其根源似乎不是統計方法的運用,而可能是統計方法的不完善,抑或是自覺不自覺的理論前提有誤。這一點對於人類學調查也是同樣適用。至少在這一方面做得不僅不遜色,甚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中國共產黨的鄉村調查,其對中國農村社會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改造農村的道路,就與費孝通的研究結論大不相同,而後者與李景漢的看法在許多方面倒有異曲同工之處。事實上,已有學者指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力行社區研究的燕京學派,其最初的社會調查主要就是在與李景漢持同樣主張的許仕廉的指導下進行的。因此,「社會調查」與「社區研究」之間的爭論,與其說是社會調查的學派之爭,毋寧說是反映了民國社會調查運動內在發展的趨勢和動向。而且也正是這樣的「學派之爭」而非「門戶之見」,才是中國社會科學「中國化」的內在動力之一。

與此相關的,便是第三個方面,即調查經驗的積累和調查方法的改進與完善,或者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的調查學的建立與發展。當時從事社會調查的學者無不深知,對社會進行調查要取得圓滿的結果,是與被調查的社會本身有一個圓滿的良性運行狀態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舉辦全國性的國情調查或人口普查——這也正是當時學者的最高目標,若非「政治之修明,法令之普遍,苛捐雜稅之免除,土匪之肅清,不良軍隊之裁汰」,即令勉強實施,也是徒勞無益。但他們也同樣明白,要建成這樣的社會,又絕非一點一滴的改良可以一蹴而就。於是,他們便只好退而求其次,亦即選擇某一村落或縣份從事小范圍的地區調查,是為「實驗調查」。其目的,一則為正在興起的社會科學研究提供可靠的素材,或為局部地區的社會建設提供政策建議,更重要的則是在調查的組織實施、調查的設計與規劃、調查的方式與方法、調查資料的整理和分析等各個方面,發現問題,積累經驗,從而使源自西方的現代社會調查更加適合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建立起中國自己的社會調查體系,也為更大范圍的國情普查或人口調查奠定方法論的基礎。所以,翻閱當時的調查報告,我們往往會發現作者一般都在其開篇或結論處對整個調查過程作一番細致的交代,有時甚至到了不厭其煩的程度,更無論那些專門用來探討調查理論、介紹實地調查經驗的專著了。於是,我們發現,這些往往出於反對革命或對革命持保留態度的社會調查,最終並沒有通過其所服務的社會改良活動,營造出一個適合社會調查的社會,但是在其所反對或質疑的革命終於打倒了一個舊社會之後,它們的成果又成為新中國社會建設的不可或缺的智力資源。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成功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費孝通先生在質疑土地革命的理論時運用社會調查提出的「鄉村工業化」主張,不也一度成為中國農村走向現代化的最佳之路嗎?或許,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吧!

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們把民國時期的社會調查稱之為近代中國的一場學術革命,或許並不過分,至少它也是這場學術革命的一部分。

現代社會調查的興起與統計學在中國的發生

黃興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統計學的傳入、興起與現代社會調查在中國的發生、發展的關系太密切了。庚子事變以後,大批中國人到日本留學,通過他們,統計學知識大量輸入到中國來,同時與新政改革相聯系、相一致,在中國也逐步掀起了一股調查、統計的潮流。民國以後,西方的數理統計學派的著作、學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影響加大,對於30年代中國社會調查的高漲,影響非常直接。現代社會調查在中國興起以後反過來對現代統計學在中國的成長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我們看到統計學這樣一個現代興起的學問很多是直接吸收了西方的成果,與社會學的本土化自覺相比確實是做得很不夠的。當時也有很多的中國人對統計學做出了貢獻,但更多的是從數理統計、從數理方法上做的。從中國的社會調查出發得出一些結論的,我們目前掌握的還是很少。

社會調查與社會學的興起

呂文浩(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社會調查與很多的社會科學門類都有關系,而與社會學的關系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里不能迴避的就是前人的一些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是1948年孫本文寫的《當代中國社會學》,內有他對實地社會調查的一些基本的看法;還有一個就是1936年燕京大學劉育仁寫的一篇學位論文,叫《中國社會調查運動》,對當時中國社會調查與社會學關系做了一些基本分析。

李章鵬(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在社會學中國化的過程中,社會調查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民國時期,中國社會學界逐漸把社會調查作為研究社會的一個基本方法,所取得的成果也十分可喜,其中一些成果的水平更是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遺憾的是,對社會調查與社會學中國化關系的問題,學術界作專門研究的很少。

教育調查的興起與近代教育變革

畢苑(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教育科學化是近代新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和特點,其主要觀點是認為教育是一門科學,應該用科學方法來研究,以求得精確的結果。這極大地觸發了中國教育界人士從事教育測量和調查的熱情,導致清末民國教育調查的興起,調查結果反過來又影響了中國近代教育學科的建立,反映了近代教育告別傳統「教化」,走向社會教育的歷程。

農村經濟調查熱潮與農業經濟學

鄭清坡(河北大學人文學院):從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學的特徵及其興起發展的歷程來看,因農村經濟學應用的性質,必然要對農村進行調查以求得數據,並反施於農村改進。因此,農村經濟調查的興起發展實為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學發展的基礎。

社會調查影響民國時期經濟學

梁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社會調查與近代社會科學興起」兩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表面上看起來,兩者的發展在時間上具有同步性,也都是在辛亥革命以後,或者說在100年前左右中國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社會科學範式,包括社會學、經濟學以及教育學等等。同時,也就是在100年前左右,中國才真正開始有自己數量上的統計和關於社會的調查。表面上看起來,兩者確實有一個時間上的同步,但背後實際上有很微妙的關系。就是社會調查已經從方法上影響了我們對社會的經濟知識、經濟學的認識,這就是統計調查方法對民國時期經濟學的意義。

我們知道中國很早以前就有自己的經濟學和經濟思想,但真正被大家認識到有經濟學這樣一個東西,也就是100年前左右的事情。我們明朝以後就有所謂的經世傳統,整個有清一代也有一種很強有力的思想,也就是經世思想,最後被匯編成十幾種《皇清經世文編》,但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之後經過傳教士的譯介,一直到嚴復翻譯《原富》這本書並於1901年出版,中國人才開始認識經濟學,這個社會科學的範式才逐漸形成,從傳統的什麼詞章之學、考據之學慢慢剝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東西。但是剛剛開始認識經濟學的時候,我們並沒有相應的統計、調查資料,比如我們缺乏相應的人口調查資料,缺乏貨幣資料,缺乏當時剛剛興起的當時中國工業情況的調查,也沒有中國農業的調查。在缺乏這些具體數字、數據的情況下,經濟思想要來指導這些具體的經濟,那距離就會相差很遠。

商事習慣調查運動與中國商法學的產生

王雪梅(四川師范大學歷史系):清末民初中國曾自上而下地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規模巨大的民事和商事習慣調查運動,研究成果很豐富,其中比較典型的是胡旭晟《20世紀前期中國之民商事習慣調查及其意義》,還有張勤、毛蕾《清末各省調查局和修訂法律館的習慣調查》等等。另外還有商人自己組織的社會調查活動,由上海商務總會等發起,各埠商會也展開了商事習慣調查活動,並以此為基礎,編成《商法調查案理由書》。此書的主要內容,以及其商事立法注重調查習慣的立法理念及立法方法等,對近代中國立法史、社會史等有著深遠的影響。

《商法調查案理由書》內容包括各地商人對各地商事習慣的調查,再綜合各個國家的一些習慣。此書的基本原則和理念是「比較各國」和「參酌習慣」,它的制定是中國商法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中國商法學的正式產生。1914年北京政府頒布的《公司條例》和《商人通例》均是由《商法調查案理由書》發展而來。

清末民國社會調查與現代法學

邱志紅(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從清末民國社會調查與現代社會科學興起的角度,來考慮清末民國社會調查與現代法學之間的關系,是我一直考慮的問題。習慣調查對於司法的、立法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據我所知,最早對習慣調查與現代法學關系進行論述的,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法學家吳經熊在給前述嚴諤聲之《上海商事慣例》的序文,文中曾詳細論述了習慣調查與法學研究關系。

近代中國人口調查與人口學的建立

王大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辛丑條約》簽訂以後,為了適應變化的形勢,清朝政府加快了舉辦「新政」的速度,籌備立憲即為其中一項重要工作。而准確地了解國內的人口情況和實行完善的人口統計登記制度則是實行憲制選舉的前提。清政府藉助一些西方的人口統計理念和技術,由民政部擬定《調查戶口章程》,這個章程就成為整體人口統計的政策上的基礎。1912年民國剛成立時,國民政府似乎也進行過一次全國性的人口調查,俗稱「民元人口調查」。經過長期不懈的探索和實踐,近代中國的人口調查已經形成了比較先進的人口統計學理念和技術。

Ⅲ 為什麼社會網路分析如此盛行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是由社會學家根據數學方法、圖論等發展起來的定量分析方法。
社會網路分析是對社會網路的關系結構以及屬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規范和方法。它又被稱為結構分析法(structural analysis)社會網路分析不僅是對關系和結構加以分析的技術,還是一種理論方法--結構思想。社會網路分析是社會學領域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該方法可以解決一些社會學的問題。社會網路要素:①行動者,在社會網路中用節點表示;②關系,在社會網路中用劍線表示,關系的內容可能是友誼、借貸或是溝通,其關系可以是單向或雙方,且存在關系強度的差異,關系不同即構成不同的網路社會網路分析的原理:
關系紐帶經常是不對稱地相互作用著的,在內容和強度上都有所不同
關系紐帶間接或直接地把網路成員連接在一起;故必須在更大的網路結構背景中進行分析
社會紐帶結構產生了非隨機的網路,因而形成了網路群(network clusters)、網路界限和交叉關聯
交叉關聯把網路群以及個體聯系在一起
不對稱的紐帶和復雜網路使稀缺資源的分配不平等
網路產生了以獲取稀缺資源為目的的合作和競爭行為</ol>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數學表達式:①圖論法和矩陣法,這是社會網路分析最基本的方法②二方關系圖和三方關系圖③圖的矩陣表達④反應行動者的關系圖。通過網路密度、結點度、割點、橋等指標進行具體測量距離,行動者之間的距離越小,意味著他們之間的聯系越密切,交流互動越充分。由此可以了解一個網路中行動者之間的分化與差異

Ⅳ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如何發展的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和演變。以下橡枝是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主要歷程:

  • 實驗法:早期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主要採用實驗法,通過控制實驗條件來研究人類行為和思維。在20世紀初期,德國心理學家威廉·溫德特和美國心理學家諾曼·三伯茲等人發明了實驗法的基本原則和技術。實驗法的優點是能夠精確控制變數,提高研究的可重復性和可靠性。

  • 觀察法:20世紀20年代,社會學家弗拉基米爾·貝洛夫和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澤爾金等人開始採用觀察法研究社會行為。觀察法的優點是能夠觀察自然環境中的行為,反映真實情境下的行為和交互。

  • 調查法:20世紀30年代,調查法逐漸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通過問卷調查、面談等方式獲取數據。調查法的優點是能夠大規模收集數據,並反映不同群體和文化背景下的觀點和態度。

  • 模擬法: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約翰·達威和菲利普·澤爾金等人發明了模擬法,通過模擬實際情境來研究社會行為。模擬法的優點是能夠控制實驗條件,並反映真實情境下的行為和交互。

  • 縱向研究法:20世紀70年代後期,社會心理學家開始採用縱向研究法,追蹤個體或群體的發展和變化。縱向研究法的優點是能夠反映個體或群體的長期變化和發展趨勢。

  • 網路研究法: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社會心理學家開始採用網路研究法,通過網路調查、在線實驗等方式獲取數據。網路研究法的優點是能夠跨越地理和文化限制,大規模收集數據,並反映網路時代的社會行為和思維。

總的來說,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是不斷更新和創新的過程,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優缺點,在研究設計時需要根據具體研究問題和研究對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或採用多種方法綜合研究。同時,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也不斷受到其他學科和領域的影響和借鑒,例如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梁臘敏等,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技術。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存在著方法論上的限制和偏差,例如實驗法難以反映真實情境下的行為和交互,調查法容易受到回答者主觀意識和回答偏差的影響,模擬法難以完全模擬真實情境等。因此,在進行社會心理學研究時,需要綜合考慮不同研究方法局卜的優缺點,並結合具體研究問題和研究對象的特點進行科學設計和分析。

Ⅳ 社會網路分析的內容簡介

本書的內容結構是,除前言外共分為八章,分別介紹社會網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理論、社會網路資料類型和收集方法、網路分析的各種技術與方法、社會網路分析的應用等內容。
第一章
首先追溯了西方社會網路分析的思想淵源,對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做了系統回顧,介紹了社會網路分析的一些新進展。社會網路分析有不同的學科發展背景,其發展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我們通過回顧社會網路分析思想與方法在西方的發展,梳理出其中的主要線索和問題,並結合國內的研究狀況進行探討,目的在於強調更好地借鑒已有的成果,加強對社會網路分析的認識和應用。
第二章
系統說明了社會網路分析的基本原理。社會網路分析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研究方法,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原則。通過這些方面我們可以認識社會網路分析方法的特徵及其獨特之處。在本章中我們在說明社會網路分析概念的基礎上,具體介紹了社會網路分析的方法論原理和研究程序。
第三章
主要說明社會網路分析所用的數據資料具有自己的類型與特徵,它是一組反映行動者關系的信息。社會網路資料首先是關於社會關系的數據信息,簡稱關系數據。關系數據不同於屬性數據,不僅其本質內容不同,其表達形式也不同。本章在介紹了社會網路資料的概念和類型基礎上,結合研究設計具體說明了社會網路的測量及其收集方法。
第四章
主要介紹社會網路分析的研究技術與方法。社會網路最基本的數學表達形式是圖論法和矩陣法。圖論法是以線和點的形式來表示行動者及其關系的一種方法。用社群圖可表示社會關系的結構、特徵等屬性。矩陣法是把社會網路中的每一個結點或關系分別按行和列的方式排列即可形成網路矩陣,包括鄰接矩陣、關聯矩陣等。矩陣法可以對群體關系進行具體分析。
第五章
是關於社會網路的中心度分析。中心度是我們認識社會網路中行動者位置及其關系的重要概念,具有廣泛的應用性。本章首先介紹了中心度、中心勢概念,重點說明了結點中心度、緊密中心度、間距中心度及其測量方法。最後又對社會網路中與等級密切相關的權力和聲望作了分析。網路中的聲望不同於一般意義的社會聲望概念,這里主要說明了接近度聲望概念及其測量。
第六章
是關於社會網路分析中的子群研究。構成社會網路的基本元素就是行動者及其群體,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子群,它們相互結合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結構。本章首先從社會群體、子群概念出發,說明各種團聚性的子群及其測量方法,包括「團伙」、n-團伙、n-宗派、k-叢等,最後分析隸屬性群體。
第七章
是關於網路中的位置和角色的分析。在社會結構分析中,位置和角色是兩個重要的概念。本章在簡要介紹了網路分析的位置和角色概念之後,主要說明了結構等價性、自同構等價性和正則等價性及其不同的測量方法,最後一節簡要介紹了關系代數法和統計模型法。位置和角色分析是目前社會網路分析中數量化分析程度最高的方面,已應用和發展出了許多不同的數學分析方法。本章結合例子簡要介紹了聚類法、統計模型法等。這些分析方法現在都可藉助於有關的分析軟體來應用。
第八章
討論了社會網路分析的一些應用。社會網路分析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其應用領域已遠遠超出了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傳統范圍,如小群體關系、社會支持網等,而且擴展到了人文社會科學甚至工程技術科學的諸多領域。但本書只是簡要分析了與社會網路分析密切相關的社會資本研究以及體現中國社會結構特徵的「關系」研究。
本書最後在附錄中介紹了社會網路分析軟體包的應用,重點說明了Pajek 的內容及使用方法。附錄中還附有兩個不同的各具代表性的《社會網路分析》教學大綱,供讀者參考比較。

Ⅵ 什麼是社會網路

社會網路(socialnetwork)是一種基於「網路」(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而非「群體」(明確的邊界和秩序)的社會組織形式,也是西方社會學從1960年代興起的一種分析視角。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行和新的通訊技術的興起,社會呈現越來越網路化的趨勢,發生「社會網路革命」(socialnetworkrevolution),與移動革命(mobilerevolution)、互聯網革命(internetrevolution)並列為新時期影響人類社會的三大革命.
社會網路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社會網路關注的是人們之間的互動和聯系,社會互動會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
社會網路是由許多節點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節點通常是指個人或組織,社會網路代表各種社會關系,經由這些社會關系,把從偶然相識的泛泛之交到緊密結合的家庭關系的各種人們或組織串連起來。社會關系包括朋友關系、同學關系、生意夥伴關系、種族信仰關系等。
社會網路分析是社會科學領域的叫法。類似的東西在物理和計算機領域叫復雜網路。在數學領域叫做圖論。也有一些學者叫網路科學。基本的東西都類似,但關注的點不同。就和一個男人有時是爸爸,有時是兒子,有時是孫子。
最早的溯源可以歸到哥尼斯堡七橋問題。莫雷諾在上世紀初開始將可視化和類似的網路分析技術應用在分析社會現象上,比如女生的午餐關系。之後生物領域和社會領域分別獨立發展出比較完善的分析技術。集大成者是Harvard的HarrisonWhite,許多之後著名的學者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很難說SocialNetworkAnalysis是一門特定的學科。更多的應用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有時候也會作為一種研究視角(perspective)。當然,也產生了一些中層的理論(theory),比較常見的是Granovetter的弱聯系理論,Burt的結構洞理論,Watts的小世界模型,Barabasi的PowerLaw。
之前的社會科學往往關注個體(或者行動者,如企業、個人)的特性,而忽略個體之間的關系。而社會網路的研究正是研究關系的方法、視角。最大的特徵在於考慮了個體之間的互相依賴,更接近於現實社會。將這些關系用如題頭所示的圖片展示出來,可以直觀的看到各個行動者在網路中的位置和網路整體結構。

Ⅶ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是由社會學家根據數學方法﹑圖論等發展起來的定量分析方法,近年來,該方法在職業流動、城市化對個體幸福的影響和經濟體系、國際貿易等領域廣泛應用,並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網路分析是社會學領域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社會學家們利用它可以比較得心應手地來解釋一些社會學問題。許多學科的專家如經濟學、管理學等領域的學者們在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面臨許多挑戰時,開始考慮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社會網路分析就是其中的一種。

網路指的是各種關聯,而社會網路即可簡單地稱為社會關系所構成的結構。社會網路分析問題起源於物理學中的適應性網路,通過研究網路關系,有助於把個體間關系、「微觀」網路與大規模的社會系統的「宏觀」結構結合起來,通過數學方法﹑圖論等定量分析方法,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數學、通信科學等領域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的研究分支。

所以,從社會網路的角度出發,人在社會環境中的相互作用可以表達為基於關系的一種模式或規則,而基於這種關系的有規律模式反映了社會結構,這種結構的量化分析是社會網路分析的出發點。

社會網路分析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關系論的思維方式。可以利用來解釋一些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領域問題。

熱點內容
辱罵毆打法官尋釁滋事 發布:2024-06-23 09:40:20 瀏覽:367
法院申請非法 發布:2024-06-23 09:04:47 瀏覽:985
個人法律咨詢協議 發布:2024-06-23 08:52:05 瀏覽:560
注會經濟法2018公司法 發布:2024-06-23 08:14:44 瀏覽:763
道德春聯橫批 發布:2024-06-23 07:53:42 瀏覽:342
2018法律碩士報名時間 發布:2024-06-23 07:26:02 瀏覽:468
二手房買賣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6-23 07:06:04 瀏覽:959
民營法律援助 發布:2024-06-23 05:54:17 瀏覽:252
國際經濟法的導師 發布:2024-06-23 05:54:17 瀏覽:691
法點法律咨詢服務有限公司 發布:2024-06-23 05:34:13 瀏覽: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