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對現實生活的意義論文
㈠ 急求經濟法小論文一篇,1000字到1500左右的,要最新的,謝謝了
.
經濟法小論文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如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法指的是以社會為本位的經濟法,它不僅僅考慮的是經濟的增長而且還同時兼顧到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協調、綜合的發展和進步。它追求的是社會正義,維護的是社會的整體利益。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經濟法中圖分類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法概念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最終在1987年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發展,既考慮當前發展的需求又考慮未來發展的需求。這種發展模式的提出是基於對18、19世紀那種掠奪式的發展的反思後做出的。當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既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這是關於可持續發展的經典表述。經濟法小論文根據這個表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就不能夠只追求經濟的自我增長,而是既要考慮到經濟的主要的產值方面的實現,又要保持能夠在未來能夠擁有永不衰竭的發展的動力。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全面戰略,它主要包括在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在社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指的是鼓勵經濟增長而不是以環境保護為名取消經濟增長,但可持續發展不僅重視經濟增長的數量,更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生態可持續發展指的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要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和改善地球生態環境,保證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和,使人類的發展控制在地球承載能力之內。社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創造一個保障人們平等、自由、的社會環境。在人類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經濟可持續是基礎,生態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才是目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法是一種與各個要素之間建立廣泛而又友好的關系,並實現其良好的互動局面的法則。著中法則的最終實現會對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而其本身的實現又是需要各個方面相互配合的。因此,可持續發展是在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建立良好關系基礎之上,而後實現的一種多邊的相互作用的共贏局面。
經濟法價值觀念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統一談論這個話題,主要是從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三個原則入手,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2.1可持續性原則可持續性原則指的是在能夠承載范圍內的自然、經濟、社會各個系統的協調發展。其主旨是,人類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等都在生態環境的承載范圍內。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對自然資源有限度的利用。社會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如果只是重視眼前的利益,用浪費資源的方式來獲得經濟的增長是不可取的。所以這一點在經濟法中必須體現。它的存在可以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至於是以犧牲其他的資源,環境等作為條件的交換。這樣是督促經濟的發展走集約型路線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2.2公平性原則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應該追求兩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內平等。二是代際間的公平即世代平等。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滿足全體社會人民的願望,兩極分化是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它是可持續發展最大的敵人。滿足這一代人的願望,也必須以不犧牲後代人的發展需要作為前提。經濟法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引入公平性原則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夠保證經濟的持續的,有效的發展。
共同性原則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的總目標,所體現的公平性原則和持續性原則,則是應該共同遵從的。一方面,共同性原則其實是和公平性原則相互聯系在一起的。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必須共同的去遵守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遵守的法律,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去損害集體的或者他人甚至是下一代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指它要實現的是經濟、社會、教育、資源等各個方面的共同發展,而並不是某一方面的提高。所以,這一點也是經濟法立法必須引入的規則。3經濟法的必由之路———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發展是以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作為成功的衡量的標准,如果僅僅是經濟利益上取得了收益,那將是不能夠被定義為社會的發展。從經濟法的角度來看,社會的發展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究其實質是體現了經濟法的公平價值。經濟法強調的並不是絕對的公平,但是他要求在成人社會成員差異的條件下來保證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公平。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經濟法的理念具有一致性。首先,無論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還是經濟法的觀念,都始終是從社會出發的,是對於社會整體作為思考對象的。從經濟法的角度來說,強調的是社會整體利益,但同時也不放棄個人的利益。就是將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都納入考慮的范圍。而作為可持續發展而言,也是從社會整體成員考慮為出發點,經濟法小論文並且根據社會的不斷變化的情況做及時的調整,對於會破壞經濟平穩發展的不利因素採取相印的措施,及時的進行調整。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經濟法的觀念都是站在社會全體利益的視角進行思考的。其次,從市場和經濟法的角度來看,市場的調節具有相對的滯後性,不公平性,而是常規製法就彌補了由於各種因為壟斷或者不正當的競爭而導致的一些阻礙市場正常運行的因素。
我們從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可知,可持續發展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發展的需求。這也就是說既要實現同代的公平又要實現代際間的公平。從此看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經濟法的觀念不謀而合,都是要實現公平,共同發展。把阻礙當代人和同代人不平衡發展的因素消除,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從國家的宏觀調控和經濟法之間來看。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推動社會的進步。經濟法的制定最終也是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為目的的。以保證國家的戰略目標能夠實現。總之,經濟法和可持續發展是一脈相承的,是存在著不盡暗合的。用經濟法來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是一種最自然的結合。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指導下,經濟法會在理念和價值觀上得到新的突破。
㈡ 國際經濟法的論文參考範文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國際組織以及不同國家的法人與個人之間在國際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國際經濟法的論文參考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國際經濟法的論文參考論文篇1
論國際法中的經濟制裁
在中文中,“制裁”的基本釋義是“用強力管束並懲處,使不得胡作非為”。而在英文中,sanction由法令、庄嚴的協定等含義發展出多種釋義:一是從法律角度指為保證法律得到遵守而採取的手段,包括對於違反法律實行的各種懲罰和為了預防違法而採取的獎賞的形式;是從道德的角度指維護道德的約束力;三是從國際法或國際政治的角度指幾個國家通常一致採用的一種強制性手段,迫使違反國際法的國家停止違法活動或服從裁決,尤指採取不給貸款、限制雙邊貿易,或者採取武裝干涉或封鎖等 措施 。國際經濟制裁一般是指一國或多國對另一國或多國所實行的一種經濟懲罰,其實質是以制裁為手段達到一定的政治目標及 其它 目標。西方國家直言不諱地宣稱,制裁是其推行外交政策的“一種強有力的工具”。聯合國有時也以通過某些決議的形式迫使會員國參與集體制裁。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其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據K·A·伊利沃特(K·A·Elliott)和G.C.哈夫波爾(G·C·Hufbauer)對1914年到1998年170件案例的分析,150多件發生在戰後50多年的時間里,而在90年代不到10年的時間里就發生了50多件。
通觀戰後國際經濟制裁實例,可以得出所採取的形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也是應用最普遍的即戰略禁運。禁止向被制裁國提供核武器、常規武器和軍民兩用技術產品,阻止高科技及其產品進入被制裁國;而在通常沒有必要進行戰略禁運時,一般綜合貿易禁運。對被制裁國實行進出口禁運以及資金與人員往來限制。此外還有專項貿易禁運。重點選擇關於被制裁國國計民生的若干貿易項目進行禁運。被選擇的項目通常是糧食和石油等。
國際經濟制裁的特點
首先是強制性。在強度上經濟制裁是介於外交手段和軍事手段之間的一種手段。制裁方為達到目的,不會顧及被制裁方的感受。
其次是對抗性。制裁者在實施制裁的時候從不掩飾自己所要制裁的對象以及所要達到的目標,這就使得制裁者與被制裁者之間處於一種公開的對抗狀態。
此外還有相關性。經濟制裁是使雙方利益均受損失的雙刃劍,而且制裁還會影響到第三國的利益。經濟關系越密切,所受的損失就越大。經濟制裁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大多數的制裁難以成功,因為在利益的驅動下,不僅制裁國的公司有可能違背政府意旨而行事,而且制裁聯盟的成員國也會各行其事,從而使制裁效果大打折扣。
國際制裁的核心問題是效率問題,即如何以最小的代價,最少的時間達到是對方屈服的目的。伊利沃特等對大量案例的實證分析後發現,經濟制裁的成功率在不斷下降,1938-1972年間,迫使對方做出讓步、達到制裁預定目標的為67%,1973-1990年則下降到22%,即使在90年代,經濟制裁的成功率也只有大約1/4。在影響經濟制裁效率的因素中,首要的是目標國所承受的經濟成本。伊利沃特的統計發現,大多數成功的案例中,制裁所造成的成本超過目標國GDP的2%,而失敗的案例中這一比例不到一半。
經濟制裁的所造成的損失是要由民眾來承擔的。一般來說,經濟制裁會造成民眾的損失,導致民眾對政府不滿,進而影響政府的決策。這個假設是建立在受制裁政府是民選政府的前提上的。假若被制裁的國家政權不是民選政權,那麼制裁的效果值得推敲的。例如像朝鮮這樣的國家,政府控制了全部的媒體,民眾得到外部消息的唯一來源就是官方消息,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稍作煽動,民眾對所遭受苦難的痛苦情緒很容易就轉化為對制裁方的仇恨。這樣不僅達不到發動制裁的目的,反而使受制裁國的政權更加穩固。海灣戰爭後,聯軍對伊拉克的制裁一直延續到2003年,大大地削弱了伊拉克的實力,從而為後來的軍事行動鋪平了道路。但是制裁的最初目的——希望伊拉克人自己反抗來推翻薩達姆政權—無疑是失敗的。
經濟制裁往往對制裁國自身也會造成很嚴重的損失。例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為了迫使蘇聯撤離阿富汗,對蘇聯發動了糧食禁運,隨後又發動了油氣管道禁運。對蘇聯的糧食和油氣管道禁運嚴重損害了美國農場主和工業企業以及相關產業的利益,最後在利益集團的壓力下,美國後來不得不主動取消了這一制裁。當然這也和阿富汗戰爭的進程和國際形勢的轉變有關。美國七八十年代對伊朗和利比亞的資產凍結,既包括保存在美國本土的兩國資產,還涉及到美國銀行海外分公司及其附屬機構中的資產。其實施不僅引起與離岸金融市場所在地的法律沖突,損害到該地的主權和金融界的利益,也損害了美國金融界的利益。 "從更廣闊視野看,更重要和攸關美國國家利益的是,客戶對美國銀行服務能力的信心的喪失,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這類顧客離開紐約或美國其他市場,到諸於倫敦這類被認為能夠提供比較公平環境的外國市場"。據國際經濟研究機構在1995年的 報告 稱,制裁給美國公司造成的損失在150億到190億美元之間,並且影響到約20萬工人的就業問題,其結果必然引起相關行業的不滿。
至於民主國家之間,政治體制越發成熟,國家間的聯系日趨緊密,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做出會受到制裁的行為,更不用說去制裁別人了。
所以,有時候,往往制裁不一定給力,直接採用軍事手段,才是最有效的 方法 。隨著地球上敢於公然進行獨裁的國家越來越少,可以預見的是,制裁這種手段,離消失已經不遠了。
國際經濟制裁的法律地位
一般說起來,國際經濟制裁的法律地位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制裁國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有權採用經濟制裁。二是制裁國在什麼樣的程度上有權使用經濟制裁。前者系指國際經濟制裁的程序性規定,後者即國際經濟制裁的實質性規定。
國際上第一個涉及國際經濟制裁的公約,是1919年巴黎和會結束時簽訂的《國際聯盟盟約》。該盟約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對於聯盟會員國不顧以仲裁解決爭端的規定而從事戰爭者,“應即視為對於所有聯盟其它會員國有戰爭行為。其它各會員國擔任立即與之斷絕各種商業上或財政Α之關系,禁止其人民與破壞盟約國人民財政上、商業上或個人往來”。這就是說,第一,經濟制裁是針對特定的戰爭行為,該行為一旦發生,其它會員國實行制裁的義務即自動產生;第二制裁是全面、徹底的,是“全面的經濟制裁”;第三,不僅會員國,非會員國也得參加經濟制裁,因而是“全球性的經濟制裁”。
然而,如此嚴厲的經濟制裁的法律規定不久便為國聯大會一項關於“經濟武器”的決議所取代。這項決議提出:破壞盟約的戰爭行為是否存在,由各會員國自己決定;國聯行政院可對此提出咨詢意見,但不能作出約束性的決定。這一修改,限制了國聯行政院的權力,加強了各會員國的任意性,削弱了1935年對義大利經濟制裁的力量,同時,也為此後單邊國際經濟制裁的根據留下了伏筆。
同多邊制裁和全球性制裁的法律地位相比,單邊經濟制裁的法律地位則至今尚未明確。一方面,根據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一個國家決定同另一個國家建立或斷絕經濟、貿易往來,純屬該國內政,系該國主權的體現,外界不得干預。西方有些國際法學者還找出前面提到過的國聯決議來論證單邊經濟制裁的合法性。他們提出,由於聯合國的無能為力,促進和維持國際和平的任務已經落在各個成員國之上,而各國的主要工具就是經濟制裁。
另一方面,國際上也有個趨勢,主張對國際經濟制裁加以限制。如聯大1970年《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和1974年《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第32條)就曾規定:任何國家均不得使用或鼓勵使用經濟、政治或任何它種措施強迫另一個國家,以取得該國主權權利行使上之屈從,並自該國獲取任何種類之利益。但是,什麼是“外國不得干預的主權行為”,什麼是“迫使一主權權利行使之屈從”,則各國都有自己的標准,很難達成一致的定論。
目前的習慣國際法是,一國對另一國的經濟制裁只要不牽涉軍事行動或武裝封鎖,只要不牽涉它國的司法管轄權(1984年1月美國總統里根宣布擴大對蘇聯出口石油和天然氣設備的禁運范圍後,美國就曾同英、法、西德等西歐國家就管轄權問題發生過爭執),一般並不會引起別國的非議,當然也不會引起國際法上的國家責任。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492頁
[2]牛津當代大辭典,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644頁
[3]國際經濟制裁的效率與外部性分析,武漢大學學報,第五十八卷,第三期 2005.3
[4]HAASS,R. N. Sanctioning Madness [J]. ForEign Affairs,1997,76.
國際經濟法的論文參考論文篇2
淺析國際經濟法視野中的主權基金
[摘要]主權基金是一種全新的專業化、市場化的積極投資模式。從國際經濟法視野來看。主權基金對於現代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發揮著重要作用。主權基金是國際經濟法中國家經濟主權原則與國際合作發展原則的充分體現,使得全球資本市場更為安全、穩定。從所有權的角度來看,主權基金的興起也將使世界經濟重心從私營部門轉向國有部門。因此,主權基金的良性運作與健康發展需要在全世界范圍內營造公平互利的法治環境。
[關鍵詞]主權基金國際經濟法法治環境
在2009年4月的倫敦G20峰會中。西方各國一再強調中國應在主權基金領域擔負起大國的責任。2009年4月18日,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樓繼偉在博鰲論壇“國際金融體制改革:新興經濟體的作用”分論壇演講時稱,主權財富基金是現存的不合理的貨幣體系的必然產物。從50年來的歷史上看,主權財富基金在市場上沒有不良記錄,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穩定性力量。
主權基金(Sovereign Fund)又稱主權財富基金,是指掌握在一國政府手中用於對外進行市場化投資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財政盈餘、外匯儲備盈餘、自然資源出口盈餘等,由政府設立專門的投資機構管理。主權基金是一種全新的專業化、市場化的積極投資模式,其投資方向不僅包括股票和其他風險性資產在內的全球性多元化資產組合,也拓展到外國房地產、私人股權投資、商品期貨、對沖基金等非傳統類投資類別。
主權基金的崛起與經濟全球化密切相關。進入21世紀以來,以中國、新加坡、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已經實現了經常項目巨額順差常態化,而這些國家又不希望匯率上升過快,於是外匯儲備急速膨脹;此外,以俄羅斯和海灣國家為代表的另一批新興國家則直接受惠於全球化帶來的能源需求激增,在石油價格、礦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憑借國家對資源開發權力的擁有。也積聚了大量國家財富。這些國傢具有政府主導的傳統,市場運作下的理財工具又不完善,於是財富大量集中在主權基金手中。目前,主權基金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一個日益活躍的參與者,其資金規模已經超過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市場影響力正不斷增強。據統計,1990年全球主權基金的規模僅有約5億美元;而2007年全球已有3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主權基金,資金規模約2.8萬億美元。其中,最大的阿聯酋阿布扎比基金規模高達9000億美元;中國和俄羅斯擁有的主權基金規模也分別達到2000億和1280億美元。從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雙贏的角度考慮,主權財富基金的存在不應被視為一種威脅,只要各國努力規范其行為並改善其透明度和信譽,主權財富基金理應為世界金融市場的穩定作出積極的貢獻。
從國際經濟法視野來看,主權基金對於現代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主權基金是國際經濟法中國家經濟主權原則的直接體現。該原則規定每個國家對其全部財富、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享有永久主權,不受任何外來干涉。而主權基金本身就是一國對經濟活動的自主決定權和對自然資源所有權的延伸,屬於國家利益的范疇,一國政府對其主權基金享有完全的佔有、管理和支配權。主權基金主要來源於屬於國有資產的財政盈餘、外匯儲備和自然資源出口盈餘,是國家主權財富在現代國際經濟法律關系中的重要表現形式。特別是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主權基金不僅是國家經濟主權的象徵。更是保障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獲得平等的參與和決策權,進而實現國際經濟格局多元化的有力武器。根據美國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Sovereign Wealth Fund Insti-tute)2009年4月發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中國外匯儲備管理局旗下的華安投資管理公司管理資產約為347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中國的另一隻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1900億美元資產排名第八。2004年,具有主權基金背景的聯想集團以17.5億美元成功收購IBM全球Pc業務,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中國在中美高科技貿易中相對弱勢的地位,使中國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2008年6月,在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宣布正式啟動中美雙邊投資保護協定(BIT)談判中,美方也明確表態:歡迎來自中國的主權基金,並將在修改投資法時認真考慮中方的立場。
其次,主權基金的積極發展是國際經濟法中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的充分體現,使得全球資本市場更為安全、穩定。由於主權基金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低風險,當資本市場面臨崩潰危機時,投資者不必擔心主權基金會陷入恐慌性拋售中,而且大部分主權基金並不像養老基金一樣需要定期支付紅利,從而避免頻繁地在證券市場上套現。因此。主權基金能夠成為一個長期戰略投資者參與世界各國的區域經濟合作,這將有助於穩定國際股票和債券市場。此外,主權基金的興起使得新興市場國家從發達國家的債權人轉變成資產所有者,使國際金融市場的權力重心發生根本性轉移,全球金融市場格局將從美國一元支配格局向歐亞國家和能源輸 出國 共同參與的多元體系轉變,發展中國家正逐漸成為國際金融投資的強勢力量,這些都充分體現出國際經濟法中的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據美國財政部統計,僅2006年以主權基金為主體的跨國投資就使得美國資產凈增加1.9兆美元,為社會提供了1000萬個就業機會,並對研發支出有13%的貢獻。
最後,從所有權的角度來看,主權基金的興起也將使世界經濟重心從私營部門轉向國有部門。據美國財政部估計,當前由各國政府控制的金融資本(外匯加上主權基金)約有7.6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總產出的15%。長期居於主導地位的跨國公司將面臨實力更強的、由政府投資的主權基金的競爭,各國的國有資產通過優化整合以後將以更加靈活的姿態投入到國際資本市場中,這將使傳統的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國際投資法律體系面臨重大挑戰。推動了國際經濟法理論研究和制度創新,美國近期醞釀修改投資法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盡管主權基金的出現對國際經濟法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在現階段實現主權基金的法制化仍然面臨著種種困境。首先,由於上千億美元的主權基金規模十分龐大,遠遠超過普通的國際投資,在債券之外的市場往往會因流動性和交易量不足而難以對其充分吸納,使得各國現行的投資法律體系無法進行有效監管。其次,由於目前大多數國家立法缺乏對主權基金信息披露的規定,使得主權基金的運作缺乏透明度,既沒有準確披露是由誰控制著這些龐大的資本。也沒有定期公布投資策略和資產報表等可靠信息,而相關的國際組織也沒有制定嚴格的信息披露標准,使得對主權基金進行信息披露 的法律規制處於事實上的缺位狀態。最後,基於政治與國家安全等非商業因素的考慮,部分發達國家對主權基金背後的國家背景十分謹慎,導致主權基金缺少足夠的商業性與運作獨立性,容易引發投資保護主義,形成投資壁壘。近年來,美國國會腰斬迪拜港口公司收購美國港口。中海油收購優尼科未果以及華為收購3Com遭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HIUS)否決,都帶有明顯的投資保護主義色彩。
主權基金的良性運作與健康發展需要在全世界范圍內營造公平互利的法治環境。目前,各國已經開始重視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和規范主權基金,通過立法明確主權基金的管理體制、具體運作和投資審查,提升主權基金運作的透明度。2007年美國《外國投資與國家安全法案》規定:在涉及主權基金投資時,授權CFlUS進行為期90天的調查。直至認定該投資不會危及美國國家安全;2008年2月,在中鋁收購力拓的背景下,澳大利亞政府也公布了6項法律原則,宣布將對政府控制的外國投資者加大審查力度。上述立法試圖通過對主權基金加大審查力度來規范主權基金的運作,這既是一種公司治理模式,也是其保護戰略資產意願的結果。相比之下,歐盟對主權基金採取了更為積極的開放態度。為實現投資自由化的目標,2008年2月,歐盟宣布將出台主權基金行為准則,試圖通過制定全球性的自律性規范來消除法律對主權基金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的限制。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建議,為保護具有戰略意義的歐盟公司不被主權基金收購,歐盟應考慮實施“黃金股份”制度(即政府持有帶有特定權利的股份。這種股份份額很小,通常為一股,但對公司重大戰略決策擁有發言權和否決權),使政府對一些涉及重要敏感行業的外來投資擁有否決權。歐盟准備出台主權基金自律准則的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在制定旨在規范主權基金的行為指南。該組織已經明確要求新加坡、挪威和阿聯酋等國為其主權基金制定詳盡的披露標准,並開始推廣挪威立法對主權基金信息披露的強制性規定,認為通過信息披露立法能夠促使主權基金的規范運作,避免投資保護主義。
主權基金本質上是專業化的商業機構,而非政府的行政機關。套用行政模式勢必壓抑專業精神與商業 文化 ,導致類似於官僚組織的死板僵化,顯然不利於其高效率運作。因此,應盡量避免對主權基金的行政干預,確保主權基金市場運營的自由度。例如,為了最大程度保證實現良好投資回報率的核心目標,阿聯酋與新加坡的主權財富基金員工隊伍中極少有公務員,而是竭力在國際金融市場網羅吸引招聘一流金融人才,絕大部數基金經理包括首席投資官都是外聘的專業人員。
另外,主權基金要想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一員,還必須通過立法明確主權基金的商業性、專業性和獨立性,打消被投資國的政治疑慮和阻撓。在投資法中,應明確主體投資應該交由外部基金,進行第三者管理,從而淡化政治色彩,建立多策略、多通道的投資組合,加強基金間的競爭。彌補主權基金自身在資源、人才、內部監控上的不足。
[參考文獻]
[1]吳金勇。黃繼新,倫敦G2O峰會的“教堂”價值[N],商務周刊,2009-04-20。
[2]王志剛,主權財富基金法律問題研究[J],法學與實踐。2008。(4)。
[3]楊燕,主權財富基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J],中共石家 庄市委黨校學報,2009,(1)。
[4]IFSL:壘球主權財富基金增至3.9萬億美元[N],經濟參考報,2009-03-04。
[5]劉婷婷,沙特預建世界最大主權基金[N],中華工商時報,2007-12-25。
猜你喜歡:
1. 國際經濟法論文題目參考目錄
2. 國際經濟法論文題目參考
3. 國際經濟法論文免費範文
4. 國際經濟法畢業論文
5. 國際經濟法相關論文範文
㈢ 經濟法的論文範文
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體現了現代市場經濟運行模式的客觀趨勢和法律要求,昭示著法律文明的進步。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經濟法的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經濟法的論文範文篇1
論信用卡被盜冒用的民事法律責任
一、國外相關規定與我國信用卡冒用民事責任的立法及實踐
(一)國外相關立法
1.美國的相關規定
在西方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注重保護持卡人也就是消費者的利益已經成為銀行卡方面的國際規則。在美國,有關信用卡冒用風險責任承擔的規定主要體現在《消費者信用保護法》、《誠實信貸法》這兩部法案中。《消費者信用保護法》規定:發卡人應該採取措施識別信用卡的使用人是經過授權的,信用卡的發卡人對信用卡是否經授權使用負舉證責任;隨後的《誠實信貸法》進一步規定消費者或持卡人對未經授權的信用卡消費最多承擔五十美元的責任(包括信用卡被偷、被盜、被偽造)。總的看來,這兩部法案的相關規定將冒用風險主要轉移給發卡機構來承擔,而嚴格限制了持卡人或消費者承擔風險的情形,體現了對弱勢一方利益的保護。
(1)“未經授權劃撥的責任歸屬”的規定。
“未經授權劃撥”(把所有英文符號改成中文)的定義是:美國《誠實信貸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將偷竊或撿拾信用卡後使用的行為稱作“未經授權劃撥”.所謂未經授權的劃撥是指由信用卡持卡人(消費者)以外的未獲發動實際授權的人所發動的,從該消費者賬戶劃出資金而該消費者並未從該劃撥受益的電子資金劃撥。
美國法律規定,消費者對用丟失的或被竊的信用卡發動的交易,包括消費者自己被迫進行的劃撥,是未經授權的劃撥,適用對未經授權劃撥的責任限制。
未經授權劃撥的責任限制:《電子資金劃撥法》與E條例及其官方人員注釋規定,只要持卡人以合理的方式向機構發出了通知,其責任將受到限制。並將持卡人對未經授權的劃撥的承擔的責任分為三個等級:五十美元,五百美元和無限責任。
未經授權劃撥責任限制原則的起源:該法所確立的持卡人責任限制之原則,起源於1976年第一國民城市銀行訴莫拉克案。在此案中,法院根據聯邦法、州法律和判例,判決被告對這五百美元未經授權的支出只承擔五十美元的責任。
未經劃撥責任原則的適用:美國的《電子資金劃撥法》和E條例還規定:“無論持卡人存在多麼明顯的疏忽都不影響對其適用責任限制”.在 Russenvs First American Bank-Michigan一案中,法院就持這一觀點。該案中,消費者疏忽地將他的ATM卡個人密碼寫在與卡放在一起的紙上,並將卡與密碼交給他女兒,後來他女兒丟失了兩者,並因此造成了未經授權劃撥的損失。美國法院判決認為:這種疏忽對消費者是否應對卡與密碼的發現者啟動的而未經授權的劃撥承擔責任,是無關緊要的,消費者不承擔因此疏忽造成的損失。
盡管這種規定容易引發持卡人的道德風險,持卡人可能會謊稱某項交易未經其授權而從中牟取不當利益。但是美國的法律作出這種規定的基礎是相信絕大多數的持卡人是誠實的,當然這種信任有著龐大的徵信體製作為基礎。法律同時認為發卡銀行在發行信用卡之前就應該意識到信用卡的風險,並且有義務在發卡之前對申請人的信用情況進行調查,信用卡應該發給講信用的人。況且,刑法上關於信用卡欺詐的罪名也能有效的克服這種道德風險的發生。
(2)“舉證責任”的規定
美國國會通過的《消費者信用保護法》規定,信用卡的發卡人對信用卡是否經授權使用負舉證責任。《誠實信貸法》則規定發卡機構若要求持卡人承擔至多五十美元的責任,還存在進一步的證明義務,即必須證明未經授權使用信用卡的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其它要件,具體有:持卡人已經接受了信用卡;發卡人就潛在責任向持卡人發出過說明通知;發卡人向持卡人提供了在信用卡丟失或者被盜時向發卡人發通知方法的說明;未經授權使用發生在持卡人己經將丟失、被竊或其它事件通知信用卡發行者以前;信用卡發行者已經提供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識別一張信用卡的使用者是未經授權的。
這種舉證責任的倒置使得處於弱勢的持卡人避免了因為舉證不能而承擔冒用風險的情形,而對於擁有強大技術支持和先進設備的發卡機構來說,這也沒有加重其負擔反倒有助於其積極採取措施維護持卡人用卡的安全。
(3)“消費者承擔全部責任”的規定
美國的發卡機構一般與持卡人約定,在下述情況下,持卡人即使在掛失後仍應承擔風險責任:第三人冒用為持卡人允許或故意將信用卡交其使用者;持卡人故意將使用自動化設備預借現金辦法或進行其它交易之交易密碼或其他辨識持卡人同一性之方式告知第三人者;持卡人與第三人或特約商店偽造虛構不實交易行為或共謀欺詐者等。上述例外條款的規定,不可謂不周全,而且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強調了持卡人在保管和使用信用卡時的審慎義務。
2.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規定
(1)英國的有關規定。英國同行業公會制定的,要求銀行會員共同遵守的《銀行營運規則》規定,除非發卡銀行證明持卡人存在欺詐或者沒有合理謹慎使用各種銀行卡,則信用卡丟失或者被盜後,對於持卡人掛失之前的損失,持卡人承擔責任最多為五十英磅。
(2)韓國的有關規定。韓國《與信專門金融業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發卡機構應當自接到持卡人掛失請時起給持卡人帶來的所有損失負責。
(3)澳大利亞的有關規定。澳大利亞《電子資金劃撥指導法》對未經授權劃撥消費者的責任也作了規定:在賬戶持有人不存在欺詐和重大過失的情況下,對未授權劃撥只承擔一百五十元或賬戶中的余額或賬戶機構被通知接入方法發生濫用、遺失或被竊,或是作為接入方法組成部分的密碼的安全性受到破壞時己發生的實際損失。
(二)我國信用卡被盜冒用的現行立法
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調整信用卡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有:民商法部門中的《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合同法》、《擔保法》中的少數條款;經濟法部門中的《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中的一些相關規定。而專業調整信用卡法律關系及實踐操作的只有部門規章,主要包括:1999年03月01日起施行的由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發布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2005年10月26日由央行發布實施的《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以及央行於2001年07月09日發布實施的《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於2006年01月26日公布並於03月01日正式實施的《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其中都僅有少數條文對於信用卡的冒用責任做出了規定。
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的法律,也沒有行政法規,只有人民銀行的部門規章—《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對信用卡冒用的法律責任作出了規定。該法第五十二條第五款規定:“發卡銀行應當向持卡人提供銀行卡掛失服務,應當設立二十四小時掛失服務電話,提供電話和書面兩種方式,書面掛失為正式掛失方式。並在章程或有關協議中明確發卡銀行和與持卡人之間的掛失責任”,按照這條規定,當持卡人丟失信用卡後,發卡銀行的“義務”是向持卡人提供掛失服務。但是,就在這個關於發卡銀行的“義務”的條款中,中國人民銀行授予了發卡銀行可以在章程或者協議中,自行制定信用卡冒用責任條款的權利。因此,目前關於信用卡冒用及掛失的法律責任,主要來源於我國各商業銀行的規定及實踐。
(三)我國商業銀行的規定及實踐
工商銀行於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電子銀行章程》規定,信用卡正式掛失前的損失由客戶自理。其在銀行業首次提出,因客戶未盡到風險防範義務而導致的損失,銀行將不承擔責任。
中國銀行規定,信用卡必須通過電話掛失方能即時生效。中國銀行的中銀信用卡、中銀都市卡、中銀VISA奧運信用卡實行掛失零風險措施。信用卡遭遇丟失或被盜後,只需致電二十四小時客戶服務熱線,辦妥掛失後即無需承擔掛失後的風險。
廣發銀行去年率先推出了國內首創的掛失前四十八小時失卡保障計劃,這項掛失前四十八小時失卡保障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未能及時發現信用卡遺失而造成的損失,更全面地保護了信用卡持卡人的利益和用卡安全,但是這項保障措施不包括ATM機、網上支付等須使用密碼的交易。
招商銀行於2006年4月推出“失卡萬全保障”功能,比廣發行僅晚了一個月,即掛失前四十八小時內發生的盜用損失,將由銀行承擔。其中,普通卡每人每年最高賠償額為一萬元,金卡為一萬五千元,白金卡按照客戶的信用額度為全包。
《交通銀行太平洋個人貸記卡領用合約》規定,持卡人遺忘密碼或遺失太平洋卡的,特殊情況下,銀行不承擔任何責任,損失由持卡人承擔,如密碼重置前使用密碼進行的各項交易等。此外,由銀行承擔掛失之後的冒用風險責任。
《中國建設銀行龍卡信用卡領用協議》規定,遇信用卡遺失或被竊,持卡人應立即辦理掛失,掛失生效後,發生的非持卡人有意所為而造成的債務和損失不再由持卡人承擔。總結以上各個銀行關於信用卡掛失的規定與實踐,可以看出,我國各個銀行關於信用卡冒用責任的規定包括以下兩種情況:掛失之後,信用卡被冒用的風險由銀行承擔,除非出現免責的情形;掛失之前,絕大多數銀行規定信用卡被冒用的責任由持卡人承擔,目前只有極少數銀行,如廣發行和招商銀行承擔了掛失後四十八小時內,信用卡被冒用的部分甚至全部責任。在司法實踐中發生了持卡人與發卡銀行關於銀行卡丟失或被盜的責任糾紛,法院也基本上支持銀行方面的主張,判決消費者承擔掛失前所發生的全部損失。
二、我國現行立法中存在的不足
(二)我國現行立法規定
本文認為我國關於信用卡法律責任的現行立法存在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界定冒用風險的標准過於簡單
我國法律對信用卡掛失的風險責任承擔的有關規定,以是否辦理掛失作為衡量持卡人是否承擔責任的決定因素,將信用卡遺失風險的分擔義務由法律義務變為合同義務,對持卡人限額沒有任何規定,擴大了銀行要求持卡人承擔責任的可能性。風險責任前提的簡單化使得立法無法對復雜的風險發生情況做出有意義的劃分,無法根據信用卡遺失情況及持卡人、發卡行過錯程度的不同,對各方當事人的責任進行細分。
(二)對持卡人規定的責任過重
發卡行根據持卡人的申請核發信用卡後,持卡人就擁有了對信用卡的絕對控制權,應當履行妥善保管信用卡的義務。在由於持卡人的過錯造成失卡並產生冒用損失的情況下,持卡人應當在一定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這並不等於說,信用卡一旦丟失就必然會發生損失,失卡並不是損失的充分條件,因為信用卡消費不同於現金消費,它在時間、空間上的不連續性要求信用卡交易中持卡人、發卡行、特約商戶三方主體的緊密配合。在持卡人失卡的情況下,只要發卡行和特約商戶能夠完全履行自己相應的義務,不法分子通常很難達到冒用的目的。因此,信用卡掛失前的冒用風險應當根據持卡人、發卡行和特約商戶在形成冒用風險中的過錯類型和程度在三者之間進行合理分配,而不是把這種冒用風險全部強加於持卡人來獨自承擔。然而,從目前我國各發卡行信用卡章程和領用信用卡協議中的規定看,大部分發卡行仍規定信用卡掛失前的損失由持卡人自己承擔,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合理的。
(三)對銀行規定的責任過輕
從《銀行卡管理辦法》的體繫上看,信用卡冒用的相關責任被規定在第五十二條發卡銀行的義務當中,而如前所述,該條規定其實是在授予發卡銀行極大的權利,將權利規定在義務中,這顯然是種立法上的矛盾,從而也導致也各大銀行紛紛在各自的章程或者協議中,擴大持卡人的責任范圍,減輕銀行在其中的責任。
從法理上看,將兩個在經濟實力上極為懸殊的主體其中弱小一方的責任交給強大一方來規定,結果肯定是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必然對持卡人的權益造成很大的損害。雖然發卡銀行和持卡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合同關系,通常由合同法來調整。但發卡銀行與消費者(即持卡人)的關系實質上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不僅表現在兩者之間經濟實力的巨大差距上,而且還表現在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擁有法律賦予的特權即行業壟斷權。這顯然違反了民法上的公平原則,使得持卡人承擔過多的風險,持卡人可能要承擔不是因為其過失所導致的損失,這一點亦違反了過失責任原則。
另外,從信用卡被冒用的表現形式和原因來分析,不難發現信用卡被冒用的原因主要在於兩方面。首先是技術層面,發卡機構、特約商戶的防偽防盜設備和技術相比現今高科技高智能的犯罪仍然存在不少漏洞;再者是人為層面,主要表現在發卡機構和特約商戶的工作人員業務素質不高,程序操作不規范,持卡人沒有謹慎的保管信用卡。而《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第五十二條第五款明顯把冒用的情形簡單化,甚至將銀行自身由於技術問題產生的冒用風險完全轉嫁給無任何過錯的持卡人,是十分不合理的。
三、完善我國信用卡冒用民事責任的立法建議
由於中國目前支持信用卡掛失風險運作的基礎—信用機制尚未健全。因此中國要想在信用卡領域取得成功,既不能照搬歐美的模式,也不能照抄台灣的經驗,而是要根據中國的民族傳統習慣,借鑒國際上好的立法技術,制定出相應的法律、法規,形成自己的模式,才能使信用卡消費者的權益得到很好的保護。
(一)盡早出台《信用卡條例》
2005年04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改委、公安部、財政部、信息產業部、商務部、稅務總局、銀監會、外匯局共同發布的《關於促進銀行卡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起草《銀行卡條例》的構想。雖然這意味著在將來的立法規劃中,銀行信用卡業務還是將和借記卡等其他銀行卡業務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立法調整,但這畢竟是信用卡專立法中的一大進步。《銀行卡條例》構想的提出,把規制信用卡業務的主要法律依據從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部門規章—《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上升到了國務院制定並公布的行政規范,使之在法律效力上高於其他有關信用卡的規章和政策,在調整信用卡業務的專門法律法規體系中初步形成一個核心,立法層次的提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該行政法規在內容上超越金融機構狹隘的部門利益,對信用卡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給予公平的法律保護。同時也應完善信用卡配套法律法規,頒布信用卡格式合同範本,加強對信用卡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二)明確掛失後冒用的損失由銀行承擔
掛失後信用卡仍出現被冒用,主要原因是在掛失人掛失與發卡銀行向各特約商家發放止付名單之間往往存在一個時間差。而時間差的存在則是技術手段不夠先進、存在缺陷所致。銀行發行信用卡、開辦信用卡業務,應當考慮到可能發生的風險,理應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提供相應的健全的技術支持,將風險降低以至消除,這是銀行的義務。同時,解決掛失後冒用風險的可能性在於銀行技術與業務水平的提高,惟有銀行才能有效防止風險發生。而作為信用卡持卡人,對此是無能為力的。因此,掛失後冒用的損失應當由銀行來承擔。
(三)明確掛失前二十四小時冒用的損失承擔
在信用卡脫離持卡人控制和掛失止付之間,往往存在一個時間差,而冒用人往往利用這個時間差,侵犯持卡人的財產所有權。因此,對這個時間段的冒用責任做出具體的規定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筆者認為,二十四小時是一個比較適合的時間段,如果規定的時間過長,比如廣東發展銀行的四十八小時甚至更長,會容易導致持卡人怠於掛失,可能導致損失的進一步擴大。規定二十四小時內的責任歸屬,一方面可以督促持卡人及時履行掛失的義務,另一方面也能夠很好地保護持卡人的利益。筆者認為在這二十四小時中,持卡人應當承擔限額的責任,特約商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責任,其餘的責任由銀行承擔。
1.持卡人承擔責任的條件與責任限額
持卡人對於信用卡件具有妥善保管的義務,當由於持卡人自身疏忽導致信用卡落入他人之手而任意取現或透支時,對此後果持卡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從原則上講,持卡人應對掛失前的損失承擔一定的責任。對於合法持卡人失卡後、掛失前的責任承擔問題,由其承擔部分的責任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其未能履行保管義務,且若掛失前的責任由發卡行或特約商戶全數承擔的話,無疑會誘發消費者的道德風險,增加金融消費領域中的不穩定因素。
2.明確舉證責任由銀行承擔
筆者認為對信用卡冒用責任的承擔最公平的解決方式是:採納過失責任原則,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由金融機構承擔舉證責任;持卡人僅對其重大過失承擔責任限額內的責任,其他損失的責任由金融機構承擔,金融機構可就此向保險機構投保轉移風險,且成本比持卡人低很多。
由此造成銀行的損失可以向保險機構轉移。這是指發卡機構通過向保險公司投保,在發生風險損失時,由保險公司補償,從而避免或減少實際損失的一種形式。保險作為一種風險管理策略,在金融風險管理中已有很久的歷史,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過後,美國就開始了存款保險制度。現在信用卡風險管理中運用也越來越多,是分散風險、補償損失的一種重要手段。發卡機構可以把開展信用卡業務的一些難以預料的意外損失,通過少量的保險費的支出而獲得及時、滿意的補償,從而降低或減少風險,這對發卡行來說是非常經濟的。
另外,在電子資金劃撥中記錄銀行與客戶之間交易的憑借是交易數據,與傳統銀行業務交易記錄的紙質單據相比其具有兩個特點:其一,交易數據都儲存在銀行的伺服器中,交易過程的記錄完全由銀行製作和掌握,銀行在交易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客戶手中不掌握任何交易數據的備份;其二,電子數據易於篡改,被投機者利用的可能性極大。這種交易行為的特殊性,使得“誰主張誰舉證”這一民事訴訟舉證原則不能適用於銀行與客戶之間產生的電子銀行業務糾紛。為了避免這種由於發卡銀行掌握所有原始證據材料,而持卡人不掌握,卻還要求持卡人進行舉證的不合理做法,我國立法應當在損失分擔規則中明確銀行的舉證責任義務。
(四)明確銀行應當承擔的責任
立法應當明確銀行的責任:對信用卡承擔實質審查義務,否則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對身份證件承擔形式審查義務,否則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發卡機構在信用卡被冒用時,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須承擔該責任,甚至主要責任。這一點對發卡機構來說的並不是不公正的。從發卡行與持卡人的信用卡合約來看,發卡機構不僅是發行信用卡的機構,而且在發卡後更有保障持卡人安全用卡的義務。從技術層面來看,發卡機構擁有先進的設備和專業的技術人才,能夠較好防禦的信用卡被冒用的風險。反過來看,將冒用風險主要轉移給發卡機構,也有利於其加強安全技術,加快設備的更新,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再從規避風險的便捷性看,經濟實力雄厚發卡機構可以通過引入保險機制,將冒用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以有效減低銀行和客戶雙方的損失。
1.銀行應對信用卡承擔實質審查義務,否則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銀行對於信用卡真實性的審查應是一種實質審查,而不是形式審查,銀行對自己簽發的信用卡應盡到絕對的審查義務。如果允許銀行對信用卡的審查僅盡形式審查義務,讓銀行以已盡形式審查義務而免除其在真實信用卡下付款付息的義務,對存款人來說殊為不公。因此,從銀行與存款人利益平衡的角度有必要讓銀行承擔起對銀行卡的實質審查義務。
《中國工商銀行異地通存通兌業務管理辦法》規定,“櫃員審查所受理卡是否為已開通異地通存通兌業務行的牡丹靈通卡,卡片是否打測、剪角、損壞、塗改,是否有樣卡字樣”.從此表述看,工商銀行規定其僅對牡丹靈通卡進行形式審查。銀行的這種觀點得到法院判決的支持,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認為,“櫃台人員只能憑肉眼和工作經驗對卡片和身份證件的材質、樣式、顏色等進行一般的形式上的審查,對於其他只能由精密儀器才能鑒別出來的細微差別,銀行則無法承擔鑒別責任”.該種觀點也成為銀行方面一貫主張的觀點。
但是,從信用卡合同關系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出發,我們有必要對此種認定的合理性表示懷疑。信用卡由銀行簽發,證明信用卡合同關系的存在,其真實性為合同法一般原則所要求。對信用卡真實性的鑒別是確定信用卡合同關系真實性的前提之一,也為下一步銀行鑒別持卡人身份奠定了基礎。假的信用卡並不能代表真實的信用卡合同關系。銀行對信用卡真實性的鑒別是其履行付款義務的第一個前提條件,也是最基本的一個前提條件。以假信用卡對外付款的行為不應該消滅銀行依據真實的信用卡合同關系所應負的付款付息義務。在這個意義上,筆者認為,銀行對於信用卡真實性的審查應是一種實質審查,而不是形式審查,銀行對自己簽發的信用卡應盡到絕對的審查義務。
2.銀行應對身份證件承擔形式審查義務,否則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要求銀行對身份證件承擔實質的審查責任是沒有法律依據的,也是不現實的,其原因在於:向金融機構提供真實有效的證件,是法律對開立賬戶當事人提出的要求,《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第六條對此有明確規定;另外,從銀行實際操作的可行性角度來看,金融機構對當事人提供證件的真實性、有效性也僅能作形式上的審查而無可能進行實質性審查,因為金融機構本身就不是證件真實性與否的鑒定機關,也無權作出鑒定結論。
身份的確認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銀行履行付款及付息義務以此為前提。一些學者認為,銀行對身份證件應承擔實質審查之責。他們認為,“在銀行與持卡人之間,銀行作為商法領域的商人,有專業上相對強大的鑒定識別能力、業務風險防範與承擔能力,而持卡人在這些方面則要相對弱些。更何況在被冒領過程中,持卡人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銀行作為參與者,應當有更多的積極作為義務”,“銀行不能以自己不能辯明身份證的真偽而將錯誤支付的後果轉嫁到持卡人身上。銀行只有針對出現的問題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加強工作人員的責任心,確保對持卡人款項的正確支付,保證持卡人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只有這樣才能維護銀行信譽,促進自身發展。”
但是筆者認為,銀行既不是身份證的發證機關,也不是具有專業鑒定職能的鑒定部門,客觀上並不具備判斷身份證件真偽的專門技能和人員。銀行若對掛失當事人的身份證等進行實質性審查,驗明正身,也於法無據,掛失人與發證機關均無配合協助的法定義務,同時也缺乏必備的設施、專業的技能和有效的途徑,而最終無法實現。
>>>下頁帶來更多的經濟法的論文範文
㈣ 對經濟法的認識與看法800字作文
從理論上講,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生存環境將會變得越來越好。可事實卻遠非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有時候,我常常會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究竟給我們帶了什麼?
不可否認,經濟的發展的的確確改變了一部分人的生活,讓幾千萬甚至是上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過上了曾經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我更加不能否認,我這一代是在經濟發展的巨大受益下成長起來的。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認,在我經歷的這些年中,我也曾不止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見證了中國人種種道德的喪失。可以說,我們這一代,既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同時又是受害者和見證者。我們,是站在經濟轉型時期的最大的受沖擊者。
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事例對我的觀點加以闡述。我想,我所說的事例或許對大部分人都會有所觸動。
那是發生在2007年夏天的一個傍晚。當時我和姐姐正在學校附近的一家餐館吃飯。一個看起來七、八十歲的衣衫襤褸的乞丐顫微微地走了進去。他低著頭,什麼話也沒說,只是靜靜地蹲在門口的台階上。我當時並沒有在意,只是覺得他很可憐,但是,我卻沒有給予他任何幫助。過了一會兒,一位女店主朝老人走了過去,一陣刺耳的污言穢語之後,老人離開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例。相信類似的事例很多人都曾遇到過。在這里,我只說的一下兩點:首先,從店主的角度說,開門做生意,為的是要盈利,這無可厚非。但是,我還是覺得店主未免把錢看得太重要了。後來,我不斷的問自己一個問題: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眼中,金錢和美德,究竟哪一個更重要?
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認為,美德更重要。但是,為什麼店主面對美得與金錢,會如此不假思索的舍美得而取金錢呢?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體制改革所帶來的後遺症。首先,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拜金主義的悄然盛行。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不斷地證實著一個鐵的道理:在市場經濟的范圍內,金錢就是萬能的!這個道理在中國甚至比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更加明顯!對於這一點,我不想再多做解釋。其次,經濟利益對人們思想的腐蝕。與經濟利益相比,傳統美德顯然不可能給人們帶來立竿見影的現實效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初期,一味保守的遵循誠信等傳統美德的生意人絕大部分被最先"轉變思想"的生意人所淘汰。可以說,他們是今天中國經濟大發展結果的第一批"烈士"!
其次,從我和其他顧客的角度講,我覺得我們太過冷漠了。之所以我們會冷漠,並不是因為我們不想施以援手,而是我們根本不敢伸出我們的手!在一味追逐利益的時代,人們是不願意看到一個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的。"人言可畏1這是魯迅先生在為阮玲玉寫的悼詞中的話。我想,將它借用到現在依然不為過!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敢於直接挑戰世俗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所以,我們才會不止一次的在電視上看到對各類好人好事的宣傳,才會有類似《感動中國》這樣的節目的產生。試想,如果社會上處處都有好人好事,《感動中國》還有什麼意義?
市場經濟將過怕了苦日子的中國人帶上了一條忘祖、棄祖的致富之路。所以,國人,尤其是那些正在一步步奔向富裕的國人,開始不遺餘力的拋棄那些對經濟利益起不到太大作用的傳統美德,瘋狂的朝票子、房子、妻子等等沖去。
當然,以上這些並不全面。這只是一個簡單淺顯的分析。我並不想藉此否認市場經濟。畢竟,市場經濟具有兩面性。市場經濟是符合我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我們的社會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只有這樣,我們的發展才能是正常的、健康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到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㈤ 經濟法的原理對現實社會經濟活動的指導意義
一、概念界定
經濟法以經濟法律、法規為基礎,但不能認為有了經濟法律、法規就有了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部門、獨立學科的經濟法是現代社會才產生的,它以現代市場經濟為基礎,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法。因此在西方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以及我國的計劃經濟時期都不可能有經濟法,古代的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更不可能有上述科學意義上的經濟法。
我們把它定名為現代經濟法。現代經濟法有兩家,即資本主義經濟法和社會主義經濟法。資本主義經濟法可稱之為"西方經濟法",社會主義經濟法可稱之為"東方經濟法"。二者是各有個性,也有共性。個性表現在產生的過程不同,存在的基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不同;共性表現在有共同的形成要素和規律,有共同的法律本質和功能,有共同的價值取向。西方經濟法先行產生,東方經濟法繼而發展,共同奠定了現代經濟法的理論基礎。
二、現代經濟法產生、形成的法律
西方經濟法和東方經濟法的產生和形成各自走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過程,但殊途同歸,相反相成。兩類經濟法從相反的過程揭示了現代經濟法產生、形成的必備的共同因素和要件。主要有:
1.市場經濟基礎性調節的"無形之手"與國家宏觀調控的"有形之手"同時存在,相互作用;
2.橫向經濟關系和縱向經濟關系的平衡結合;
3.經濟集中與經濟民主的對立統一;
4.公法與私法在一定范圍內相互滲透和融合。
上述各種矛盾都是現代社會經濟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各種矛盾都有兩個矛盾方面。傳統理論把這些矛盾的兩個矛盾方面看做是根本對立、水火不容的關系。兩類現代社會在它們發展過程中都曾因此走向極端,分別發生了"市場調節失靈"和"行政調節失靈"的社會經濟危機,都不得不進行變革,尋求出路。現代經濟法適應這一需要而產生。經濟法理論把這些矛盾和矛盾方面都看作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
三、現代經濟法的本質
現代經濟法的本質是指它不同於法律部門的"法律和法學本質"。經濟法的本質與其產生、形成的規律是一致的。
(一)經濟法是"兩手論"
經濟法是"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相結合的法",而不是任何一隻手的法。不能簡單地稱之為"國家之手的法"。西方壟斷經濟時期國家之手是在市場之手的基礎上伸出和發揮作用的,是為了恢復市場之手的正常機能的。沒有這兩只手的結合,不可能有西方經濟法。東方社會主義國家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之手無處不在,無比強大,但那個時期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法,即使有也只能是"經濟行政法"。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削弱、改革這只國家之手,解決國家干預過度的問題;同時培育發展市場這只手。兩相結合,才形成經濟法。所以從中國國情看,更不可把經濟法簡單地視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二)經濟法是縱橫兩類經濟關系平衡結合的法
只有一類經濟關系是不可能產生,也不會形成現代經濟法的。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橫向經濟關系居絕對主導地位,縱向經濟關系極不發達,所以不可能有經濟法。東方計劃經濟時期,縱向經濟關系居絕對統治地位,橫向經濟關系則極其萎縮,發育不全,所以也不可能存在經濟法。現階段,就調整對象、調整范圍看,民法是橫向經濟關系的大法,經濟法更多調整縱向經濟關系,但不能由此認為經濟法只調整縱向經濟關系,而絲毫不容涉及橫向經濟關系;由此將經濟法定性為"縱向經濟法"是錯誤的。
(三)經濟法是經濟集中與經濟民主對立統一的法
經濟集中與經濟民主是一對矛盾,是經濟生活的永恆話題。兩者有對立,甚至可能對抗,但二者也必須相互聯系,取得相對的平衡和一致。西方用國家的經濟集中,反對壟斷,恢復資產階級的經濟民主,使廣大中小企業都能享受這種民主,自由參加競爭,求得生存和發展。我國則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改變國家過度的經濟集中;在生產經營領域內解放廣大企業,使它們能有自主的地位,自由地參加市場經濟生活。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就是一個在保持必要的經濟集中的前提下,恢復和發揚社會主義經濟民主的過程。
(四)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傳統的行政法是"行政權力本位",民法是"個體權利本位"。它們在各自的調整領域內都是正確的、必需的,但它們無法駕御經濟生活全局。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不能絕對地排斥行政法,但卻不可令其主宰社會經濟關系。
(五)"以公為主,公私兼容"的法
這里所說公法是反映社會整體利益和意志的法,所說的私法是指反映社會個體利益和意志的法,並非指私有、私有制。
四、經濟法的功能
經濟法有著與傳統法律部門迥然有異的新型的調整功能,它們實際上也是經濟法本質的表現。
(一)經濟法是平衡協調法
經濟法平衡協調社會整體利益與社會個體利益關系,也平衡協調與社會整體利益直接相關的社會個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協調好國家和企業組織的關系。經濟法不走極端,不能只傾向一邊,而不顧另一邊,更不可與之對立。
(二)經濟法是綜合調整法
分化和綜合(有機的綜合)都是事物發展的形式,現代社會經濟生活無論從生產力還是生產關系看,都是沿著分化與綜合兩個方向發展的。法作為上層建築也必須是反映經濟生活的這種客觀要求。
(三)經濟法是系統調整法
客觀的經濟關系都處於一定的系統之中,法律對這一系統分段進行調整是必要的,但也須進行全過程的調整,經濟法是天然的法系統工程,對經濟關系的前、中、後過程都是要調整的。
五、經濟法對傳統法律、法學的突破和貢獻
1.經濟法的出現使法與經濟實現全方位、多層面的結合,使法能更直接、更有力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2.突破了大陸法系在調整對象理論中"一對一"的機械論觀點,提出一個法律部門不一定就只能調整一種社會關系,它可以調整兩種或兩種以上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社會關系;一種社會關系也不一定就只能由一個法律部門調整,它可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法律部門從不同的方位、不同層面、運用不同手段進行調整。
3.為國家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正確地定位,提出"國家三三三說",即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家應是三重身份(行政管理者、經濟管理者、國有資產所有者),三種職能(行政管理職能、經濟管理職能、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實現三次權利分離(行政管理權與經濟管理權相分離,經濟管理權與國有資產所有權分離,國有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或法人財產權相分離)。
4.將經濟管理關系與行政管理關系分清,從而界定了經濟法與行政法或經濟行政法的區別。經濟法認為經濟管理關系與行政管理關系有一定的共性和相通之處,但本質不同,經濟管理關系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是對物質利益實體的管理關系。
5.經濟法理論確認了對企業組織內部一些重要的共性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調整,並主張給一些相對獨立的內部組織以一定的主體地位,從而擴展了法的調整領域。
6.經濟法理論認為法不只是為打官司的,不能只當"消防隊"。
7.經濟法理論認為法不只是鞏固保護已有的權益,它也要開辟未來,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也要兼顧未來,實現代際公平。
8.經濟法提出"經濟法主體"概念,以解決我國法律、法學中法人概念泛化(二級法人、多級法人)和大量組織主體身份不明(如其他經濟組織)的混亂問題,給它們寬口徑定位,使它們能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合法地存在和發展,也解決了它們的訴訟主體資格問題。
9.經濟法沖破公法與私法的界限,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實現兩者的結合,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第三法域,為法律功能的擴展和法學理論的研究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前途。
㈥ 認識經濟法論文2000字(2)
認識經濟法論文2000字篇2
論經濟法中社會中間層的地位和作用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中涌現出了一批不同於政府與企業的組織,這些組織獨立於政府與市場之間,為政府幹預市場、市場影響政府以及市場之間相互聯系起到中介作用,它就是社會中間層,其產生得益於物質生產關系的變動,已經逐漸受到了尊重與理解。
一、社會中間層是作為經濟法主體的適格性
經濟法主體區別於民法主體以及行政法主體。根據角色理論,同一主體,由於受不同的法律規制,因而其角色可能會不同。中間層根據其角色的不同可以分為民法上的主體也可以分為行政法上的主體,也可以分為經濟法上的主體。但根據社會中間層的雙重屬性可以得知其劃分為民法主體或者行政法主體是有理論上的缺陷的,因此我們把社會中間層定義為經濟法上的主體。
1、社會中間層的產生與經濟法的興起具有相似性
經濟法是在政府失靈以及市場失靈“雙重失靈”的背景下產生的,這種“失靈”主要表現為:宏觀經濟不穩定、微觀經濟低效率、社會分配不公。而社會中間層也產生於市場失靈以及政府失靈導致對於一些問題無法及時處理的情況下,其產生主要用於解決“雙重失靈”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這種產生的背景也完全符合經濟法所追求的平衡個體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經濟增長、保障效率與公平、協調經濟發展的目標,因此二者具有相似性。
2、兩者都注重追尋社會公共利益
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以追求社會公共利益為主要價值觀念,以社會本位作為其基本立場和歸宿。社會中間層作為從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中分離出來的群體,具有很強的公正公平性。兩者都注重追求社會公共利益為主要目標,均具有很強的社會正義性。
3、經濟法與社會中間層都具有緩沖作用,都發揮著媒介作用
經濟法是介於公法與私法之間的第三法域,伴隨著政府與市民社會的聯系加強,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的不斷完善,傳統的私法以及公法對眾多的主體已經無法進行調整,因此作為第三種法域的經濟法即應運而生,經濟法的出現更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更能在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市民社會、市場與市場之間起到良好的“潤滑劑”的功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對不可避免的社會矛盾也起到了緩沖作用。
二、社會中間層的類型化分析
1、經濟管理主體
經濟管理主體,主要是指依據憲法和行政法設立,由憲法和行政法明確其性質、職能、任務、隸屬關系等,承擔決策、協調、執行、監督等國民經濟管理職能的組織或機構。該類主體是管理性與經濟性的結合,不僅其管理對象具有強烈的經濟性,而且其管理手段也具有強烈的經濟性。當然,經濟管理中不應當排除權力機關與司法機關。
2、社會中間層
社會中間層是指獨立於政府與市場主體,為政府幹預市場、市場影響政府和市場主體之間相互聯系起中介作用的主要團體。主要包括:行業中介性組織、特殊資格的企業以及其他中介組織,這些組織根據法律的規定以及特定機關的授權,享有一定的經濟許可權,並在許可權范圍內進行協調與管理。
3、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是指經營者、勞動者以及消費者等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參加者。市場主體是國民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國家的經濟管理活動最終通過他們的行為最終得以實現。
三、社會中間層的功能分析
1、分離於政府的功能
(1)公共服務功能。社會中間層主體種類繁多,提供的服務也是多種多樣。就其存在的活動空間而言,他們的公共服務主要分布在經濟鑒證、環境保護、權益保護、社區服務、經濟中介等領域。其基本職能主要是:資產評估、消費者權益保護、社區服務、經濟中介等方面。以美國加工商協會為例,其功能主要表現為:它承擔著教育培訓、科研、食品檢驗、產業規劃、法律咨詢、國際合作、商業保險、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大量工作,為企業提供各種服務,使其受到很好地發展。
社會中間層的這些職能與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職能還是有所不同的,最大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其自發性,社會中間層會自發組織社會活動項目以保障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是一種民間的自發性組織或者社會團體。但是其保護的利益卻沒有政府社會保障的范圍廣。
(2)社會保障功能。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生存,保障勞動者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同時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進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社會中間層提供社會保障的對象主要是:紅十字會、慈善組織等。
2、獨立於市場的功能
(1)對市場的監督功能。社會中間層可以在交易的過程中對交易相對人的資格、交易標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對交易的價格、真實性進行審查。
(2)自律功能。社會中間層是相對於政府與市場主體而言的,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它可以通過頒布內部章程來約束內部成員,此種自律性的行為不受其他任何成員的干涉。但是這種自律性必須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違背法律的行為是不受法律所承認的。
3、調節政府與市場之間關系的特有功能
(1)溝通協調功能。社會中間層的最突出的額特性就在於其協調性。政府與市場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社會主體,一方的急劇膨脹會導致另一方的權益受損,因此需要社會中間層進行介入,以平衡兩者之間的利益。具體表現為:社會中間層主體將政府制定或出台的政策、法律傳達給社會主體,使其更好地貫徹國家的政策或法律意圖,規范自己的行為、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社會中間層主體也應當將其掌握的大量的市場信息反映給政府,使其制定出更符合市場規律與需求的經濟政策。此外,社會中間層的作用還體現在調節市場主體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2)保護恢復功能。社會中間層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保護單獨個體的利益,尤其是保護弱勢社會群體的利益,恢復其被侵害的權益,社會中間層可以利用其相對有利的地位以及專業化的知識水平來組合優勢資源,去幫助更多的弱勢人體。
(3)預防功能。為預防市場失靈,國家需要有效的介入到市場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但是過多的政府幹預,會阻礙市場發展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因此社會中間層必須要保障國家干預的適度性與有效性,預防過度干預帶來的惡果。
(4)補充完善功能。對於國家以及市場難以進行調節的領域,社會中間層應該積極明確自身任務,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健全做出最大的貢獻。
四、結語
社會中間層作為經濟法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中間層作為新生力量,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我們在研究其具體內容以及運行機制的同時,也要注意在法理、學科等角度突出其重要地位,以此來獲得更多的重視。我們要通過更多的途徑來發揮其積極作用,減少消極作用,為社會的經濟發展做貢獻。
猜你喜歡:
1. 有關經濟法方面的論文發表
2. 關於經濟法方面的參考論文範文
3. 經濟法的論文參考
4. 有關於經濟法的免費論文
㈦ 經濟法對會計學習的重要性論文
一、學習經濟法對於大學生的意義現代法治社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學法、知法、懂法、守法,依照法律從事各項生產和社會活動,一切活動必須納入法律的軌道,用法律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應具備相應的法律素質,才能在行為上做到嚴格依法辦事。社會成員法律意識的提升,不論在那個層次上,也不論對於個人、人群、社會、國家和民族都顯得格外重要,格外迫切。作為當代大學生,學習法律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尤其對於經濟專業的大學生,學習法律,尤其是經濟法,意義更為重大。 二、經濟法與會計專業的聯系眾所周知,我們生活在一個法治的社會,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法,學習法律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深遠的意義,更不用說進一步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了。我們所讀的專業———會計學,在我國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而且發展明顯落後於西方國家,到目前為止仍然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作為中國學習會計專業領頭軍的我們,在學習這個新興專業的過程中,更應該摸索出一種新的學習方法,更好地進行研究學習,推動我國會計專業的發展。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掌握更多與本專業有關的知識。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會計學專業,就是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會計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和經濟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概念就可以看出經濟法與會計是有著共通點的,都是通過管理手段來保障良好的經濟秩序。因此,為了更好地學習會計知識,我們務必要重視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學習。仔細分析,發現兩者有著很多的聯系,但是最突出的共同點還是其管理性和約束性。會計專業具有管理性,這不僅表現在其經濟www.shlunwen.com目標上,還表現在管理的手段和過程中,表現為會計人員對企業管理決策過程的影響。通過法律法規對會計管理行為的約束,以及通過各種渠道對會計管理進行監督。 而管理性和約束性更是經濟法的根本特徵,主要表現在經濟法的價值、主體、權力(利)、屬性上,更表現在經濟法的義務上。經濟法義務具有社會性。生活在市場體制下的人們是一種「經濟人」,在通常情況下,他們自己為自己服務或者為了為自己服務才為他人服務,而往往不能或不願提供社會服務,但許多社會服務如維護秩序、舉辦學校、基礎建設、公共衛生、保護環境等等又是一個社會正常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了解了兩者之間的聯系之後,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進一步分析經濟法對會計專業學習的幫助無疑是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平台。明顯地,學習經濟法能讓我們再一次認識到社會經濟秩序的重要性,時時提醒我們不能忘了會計專業的「經濟管理監督」責任。而對於我們會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要想行使好自己的會計監督管理職能,就要對經濟方面的相關法律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作用。 三、結語在我國,會計專業是隨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為適應政府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改革的需要,以經濟監督管理對象為依據而設立的一個應用性專業,也是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類新興的發展較快的熱門專業。盡管如此,會計這個專業在我國的認知度和美譽度都不夠高,作為學習這一專業的我們一定要結合其他學科的學習,更好地全面掌握本專業的知識,提高本專業在我國的知名度,為促進會計專業,會計監督管理職能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㈧ 經濟法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2000字論文
我國當前的經濟轉型首先是經濟資源配置方式的轉換,即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與此相聯系的必然是經濟管理者 ——政府角色和職能的轉變,即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由主要直接參與經濟競爭轉向為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務。上述轉型的成功推進必然帶來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生存方式的徹底轉變,即從聽命於行政機關,被動執行政府計劃的附屬機構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經濟轉型也包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即從片面強調量的擴張轉為重視質的提高,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向實現人、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增長。
經濟轉型似乎是「無形之手」高歌猛進,攻城掠地,「有形之手」步步退讓,一敗塗地,一切以市場化為價值取向。但是,市場經濟本身能否自發形成,經濟轉型能否完全依賴市場自身的力量自動實現呢?我們所追求的經濟轉型的目標果真是市場之手獨霸天下,國家在經濟生活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的所謂自由經濟嗎?如果不是,又該如何實現經濟的成功轉型?經濟轉型後的目標體制又該是怎樣的昵?
當前我國經濟轉型時期由於新的經濟體制尚在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之中,舊的經濟體制和觀念尚未徹底退出歷史舞台,新舊體制的沖擊和對抗,使經濟領域內暴露出來的矛盾,盤根錯節,錯綜復雜。解決這些問題既是促進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經濟成功轉型的基本前提,而每個矛盾的解決都離不開經濟法思想的指導,離不開經濟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模糊,急需按經濟法理念重新定位
政府改革的滯後,是我國經濟轉軌進程中面臨的主要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歷次政府機構改革不盡如人意,政府職能轉變未能取得實質性成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理論認識上的模糊不清,沒有徹底解決國家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正確定位。改革開放前的政府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政府,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都由政府管制,以命令、服從為特徵的行政管理關系取得絕對的統治地位,企業和個人完全喪失了主動性、創造性。近幾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那種認為政府應當徹底退出經濟活動領域,只當守夜人,一切交由市場的論調一度博得多方喝彩。在國家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上我們常常是非此即彼,國家不是「越位」,就是「虛位」,總是很少「到位」。
當前,我國的改革面臨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挑戰,這是一個更為深刻、更為復雜的改革新階段。經濟轉型要求構建現代產權關系,社會轉型需要形成新的社會利益整合機制。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在實現權利的多次分離後,國家成為集多種身份和多種職能於一身的集合體。具體來說,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家應是三重身份(行政管理者、經濟管理者、國有資產所有者),三種職能(行政管理職能、經濟管理職能、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實現三次權利分離(行政管理權與經濟管理權相分離,經濟管理權與國有資產所有權分離,國有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或法人財產權相分離)。國家以不同的身份,行使不同的職能,就會形成不同的法律關系。正確認識由國家參與的各種不同法律關系的性質,才能准確適用法律,維護各方合法權益。
同時我們認為按照經濟法基本要求,不僅要實現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轉變,還在於要實現政府治理方式的轉變,從依賴行政命令轉而依靠法律保障,遵循經濟法律制度行使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歷史性跨越。
二、經濟的二元結構特徵顯著,城鄉、地區矛盾的解決有賴於經濟法律制度的完善。
中國經濟存在多重二元結構性矛盾,其中最突出的表現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巨大反差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引起的地區差異。城鄉、地區矛盾的日益突出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結構性障礙,如何化解矛盾不僅是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首要課題,而且已上升為一個嚴峻的政治問題。
經濟法既服從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尊重市場主體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又強調國家應當在經濟生活中發揮正確的作用,它把「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辯證地統一起來的特徵顯示其對於解決城鄉、地區二元矛盾天然地具有優越性和獨到性。
針對當前農村中公共衛生、基礎教育、社會保障等財政投入嚴重不足;違法侵佔農民土地,任意降低征地補償標准,漠視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生活安置以及農民負擔過重,亂集資、亂攤派屢禁不止等問題,從完善以下三個方面的經濟法律制度入手,有助於構建規范的、持續長效的縮小城鄉差別的法律機制。
由於我國目前尚未制定統一的財政法,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之間事權與財權劃分不清晰,權利與義務不明確,導致財政支出責任不落實,上下級政府間一事一議,討價還價現象較為常見。而且,目前我國普遍實行的市領導縣的財政體制,客觀上使得農村社會經濟資源、資本更主要地是被城市所汲取,加劇了城鄉二元分割。行政長官追求立竿見影的政績驅動與財政支出法律規范的缺位,往往使農村成為最終的犧牲品。所以,首要的是要建立科學完備的財政法律體系,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支出責任和稅收劃分規則,確立覆蓋城鄉的統一的公共財政支出原則,強化市以上各級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和基本社會保障的支出義務,規范上下級政府間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並把城市返哺農村的各項制度具體化,才能從根本上有助於縮小城鄉差距。
其次,要進一步完善《土地承包法》,明確土地承包權的物權性質,並賦予權力保護以可訴性。2003年新的《土地承包法》雖然對於保護農民長期、穩定的土地承包權,限制土地發包方濫用權力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仍然存在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首先,確權工作嚴重滯後,估計有約30%的農戶仍然沒有領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權屬登記進程的滯後,導致大量土地承包糾紛只能適用土地承包合同,弱化了土地承包權的物權性質,客觀上助長了發包方任意毀約行為。其次,侵害土地承包權的責任形式單一,法律責任輕,違法成本低。根據承包法第54條,侵害土地承包權的只是承擔「停止侵害、返還原物、恢復原狀、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幾乎不用承擔刑事責任。而所謂的民事責任,由於侵害方主要是村、鄉集體組織,也幾乎難以得到實際執行。最後,權利救濟渠道阻塞,可訴性差。長期以來,許多基層法院拒絕受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1999年最高法院出台有關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司法解釋後,雖然規定應當受理,但是許多地方對土地承包這一典型的經濟法律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仍然糾纏於該法律關繫到底是民事法律關系還是行政管理法律關系的爭論而不能自拔,其結果是犧牲了廣大農民應當得到國家司法救濟的正當權力。
最後,應當建立和完善農業稅收法律體系,規范各類涉農收費。亂收費、亂攤派之所以屢禁不止,源於我國農村稅費名目繁多,包括農業稅、附加稅、特產稅、屠宰稅、「三提五統」、教育集資以及以資代勞款、地方行政勞務收費、地方行政性收費等等,而這些稅費的徵收依據主要是稅收行政法規和各級政府決定,對收費項目的創設許可權和程序沒有法律約束,現有的有關農村稅費的規范性文件位階低,缺乏權威性和穩定性。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逐步推進,在條件成熟時,以最大限度減輕農民負擔為出發點,以統一的涉農稅法理順國家、集體、農民之間的分配關系,規范農村基本分配製度,才能從制度上確保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我們再來看區域差別。為了縮小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域間的差距,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國家開始貫徹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方針,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傾斜。隨著經濟轉型的推進,國家職能的轉換,公共財政體制的確立,除大型基礎設施外,中央政府勢必改變以往直接投資設廠的支援模式,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將成為必然選擇。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實行分稅制國家處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財政關系的普遍做法和基本方式。它是基於中央和地方財政之間的縱向不平衡及各地區財政的橫向不平衡所產生的,是國家為了實現區域間各項事業的均衡發展而採取的一項財政支出制度。實施轉移支付制度的目的,是通過中央財力的轉移分配來調節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從而達到運用財政分配職能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目標。
但是,我國目前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徵,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稅收返還以保證地方既得利益為依據,從而把原有的財力不均問題帶入分稅制財政體制中,未能體現財政均衡原則,也與設置轉移支付的基本目標相違背;中央對地方的專項撥款補助缺乏規范的法律依據和合理的分配標准,與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的原則不相適應。另外,財政補助分配透明度低,隨意性大,監督約束不足也亟待改變。所以,在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事權與財權的前提下,有必要制定轉移支付法,明確財政轉移支付的原則、目標和形式,制定科學合理的計算標准,形成一整套規范的監督約束機制,才能充分有效發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平衡區域間差別的作用。
三、市場經濟秩序混亂,行政治亂應讓位於依法治理
經濟轉型經常伴隨著經濟秩序的混亂。市場本身不能自動產生良好的秩序,秩序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必須也只能由政府來提供。企圖單純依靠民事法律制度,依賴市場主體的自我約束就能達致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是對市場迷信式的崇拜,註定是水中月、鏡中花。營造良好的經濟秩序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政府也必須改變以往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一時的暴風驟雨只能沖走地表的浮土和污穢,卻無法沖跨滋生混亂的深層土壤,更不能培育出一個井然有序、生機勃勃的萬花園。
㈨ 緇忔祹娉曡烘枃鑼冩枃3000瀛
緇忔祹娉曠殑鍙岄噸璋冩暣璁烘枃
鐜伴樁孌碉紝鎴戝浗緇忔祹鍙戝睍姝e勪簬杞鍨嬫湡錛屽湪姝よ繃紼嬩腑緇忔祹鍙戝睍涓庣粡嫻庢硶涔嬮棿鐨勫叧緋葷壒寰佹垚涓虹粡嫻庣ǔ瀹氬彂灞曠殑閲嶈佷繚璇侊紝濡傛灉鐗囬潰榪芥眰緇忔祹鍙戝睍鑰屽拷瑙嗙粨鏋勫崌綰ц皟鏁達紝鍒欑粡嫻庣殑鍙戝睍緇堝皢琛頒骸錛屼絾濡傛灉瀵逛簬緇忔祹緇撴瀯鐨勮皟鏁村拰鍗囩駭姝ヤ紣榪囧揩錛屽垯鐩擱傚簲鐨勭粡嫻庢硶銆佺ぞ浼氳儗鏅涓嶈兘涓哄叾鐨勯『鍒╄漿鍨嬪犲畾鍩虹錛屽悓鏍蜂笉鍒╀簬緇忔祹鐨勫彂灞曪紝鍥犺屽逛簬涓よ呬箣闂寸殑鍙岄噸璋冩暣錛岀浉浜掗傚簲鍙戝睍瀵逛簬鎴戝浗鐨勭粡嫻庡張蹇鍙堝ソ鍙戝睍鍏鋒湁閲嶈佺殑鎰忎箟銆
1銆佺粡嫻庢硶鈥滃弻閲嶈皟鏁粹濈殑蹇呰佹
褰撳墠鎴戝浗涓昏佷互緇忔祹寤鴻句負涓蹇冧綔涓哄浗瀹跺彂灞曠殑閲嶇偣鎵鍦ㄣ傛墍浠ョ粡嫻庣殑鍙戝睍蹇呯劧寮曡搗鍥藉跺叾浠栬屼笟鐨勬e父榪愯惀鍙戝睍銆傚浗瀹墮噰鍙栦竴鍒囧彲浠ラ噰鍙栫殑鏂瑰紡錛屽埄鐢ㄤ竴鍒囧彲浠ュ埄鐢ㄧ殑璧勬簮鍙戝睍緇忔祹錛屼絾浜嬬墿鐨勬槸鍏鋒湁鍔ㄦ佸彂灞曠壒鐐圭殑錛屼負浜嗗疄鐜扮粡嫻庣殑鎸佺畫鍙戝睍錛屽繀欏昏佹牴鎹紺句細鐜板疄鎯呭喌瀵圭粡嫻庣粨鏋勪綔鍑鴻皟鏁達紝浠庤屾憜鑴變竴縐嶇粡嫻庣粨鏋勬墍甯︽潵鐨勭粡嫻庘滃為暱鏋侀檺鈥濓紝鍥犺岃繘琛岀粡嫻庣粨鏋勭殑璋冩暣杞鍙樿揩鍦ㄧ湁鐫銆傚彟涓鏂歸潰錛岀粡嫻庣粨鏋勭殑璋冩暣涓昏佷緷闈犳潵鑷浜庡浗瀹跺拰鏀垮簻鏀鎸佺殑鐩稿叧緇忔祹鎵嬫靛拰娉曞緥鎵嬫點傜粡嫻庢墜孌靛氨鏄鍒╃敤鍙戞尌甯傚満瀹忚傝皟鎺у拰璐㈡斂鏀跨瓥鐨勪綔鐢錛岃屾硶寰嬫墜孌靛嵆寤虹珛鍋ュ叏鐩稿叧緇忔祹娉曡勩佸悎鍚屾硶瑙勶紝瀹炵幇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涓嬬粡嫻庡彂灞曠殑瑙勮寖鎬э紝鍚堢悊鎬с佺戝︽с傝岀幇濡備粖錛岀粡嫻庢硶閫傚簲浜庝紶緇熺殑緇忔祹鍙戝睍緇撴瀯錛屽逛簬姝e湪杞鍨嬪彂灞曠殑緇忔祹緇撴瀯涓嶅叿鏈夌洿鎺ョ殑鍗忎綔杈呭兼剰涔夈
綰佃傜粡嫻庡彂灞曞巻紼嬶紝鍙浠ュ彂鐜扮粡嫻庡彂灞曠殑鏈夋晥鎬у湪娉曞緥鏀跨瓥灞傞潰涓婄殑鎺ㄥ姩緇存姢銆傛墍浠ュ湪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涓嬶紝璋冩暣緇忔祹娉曠殑閫傜敤鎬ф垚涓哄綋鍓嶅彂灞曠殑涓昏佸艦寮忋傚洜鑰屽逛簬緇忔祹娉曗滃弻閲嶈皟鏁粹濈殑鐩稿叧瑕佺偣鍜岄棶棰樼殑鐮旂┒鎴愪負褰撳姟涔嬫ャ
鏍規嵁鎻忚堪鍙鐭ワ紝緇忔祹娉曞弻閲嶈皟鏁存槸鍝嶅簲紺句細緇忔祹緇撴瀯杞鍨嬭皟鏁存墍鍑虹幇鐨勩備絾鍦ㄥ綋鍓嶅彂灞曠殑瓚嬪娍涓嬪彲鐭ワ紝鎴戝浗鐨勭粡嫻庣粨鏋勮皟鏁翠富瑕佸嚭鐜扳滈噸鏀跨瓥鑰岃交娉曞緥鈥濈殑涓嶈凍錛屼負姝ら渶瑕佸姞寮虹粡嫻庢硶璋冩暣鍦ㄧ粡嫻庣粨鏋勮皟鏁寸幆鑺備腑鐨勫湴浣嶏紝鍔犲己瀵圭粡嫻庢硶鐨勮勮寖緇撴瀯鍜岀珛娉曠粨鏋勭殑璋冩暣錛屼互閫傚簲鍦ㄧ粡嫻庣粨鏋勮皟鏁寸幆鑺傚圭粡嫻庢硶鐨勯渶奼傦紝灝嗙粡嫻庣粨鏋勮皟鏁翠笂鍗囧埌渚濇硶鐨勫眰闈錛屾彁楂樼粡嫻庡彂灞曠殑娉曟不鍖栥傛諱箣錛岀粡嫻庣粨鏋勮皟鏁村拰闇瑕佸緱鍒扮粡嫻庢硶鐨勬硶寰嬫硶瑙勭殑鏀鎸佸拰淇濇姢銆傚洜鑰岀粡嫻庢硶瑕佹牴鎹褰撳墠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鐨勬柟鍚戝規硶寰嬩腑鐨勮勮寖緇撴瀯鍜岀珛娉曠粨鏋勮繘琛屾湁鏁堣皟鏁淬
2銆佺粡嫻庢硶鈥滃弻閲嶈皟鏁粹濅袱澶т富棰樼殑鍏崇郴
闅忕潃鏀歸潻寮鍙戙佺粡嫻庝綋鍒剁殑娣卞叆鍙戝睍錛屽綋鍓嶇ぞ浼氱粡嫻庢椿鍔ㄩ渶瑕佸緱鍒拌皟鏁村壋鏂般傝屾渶涓昏佺殑璋冩暣瀵硅薄鍦ㄤ簬緇忔祹鍙戝睍緇撴瀯鍜岀粡嫻庢硶鐨勮皟鏁淬傜敱姝ゅ艦鎴愪簡鎴戝浗緇忔祹鐨勫弻閲嶈皟鏁淬傝屽逛簬緇忔祹娉曡岃█錛岀粡嫻庡彂灞曞喅瀹氫笂灞傚緩絳戱紝鍦ㄧ粡嫻庣粨鏋勫彂灞曠殑鍚屾椂錛岀粡嫻庢硶涓鐨勭粨鏋勮勮寖鎬ц皟鏁村拰絝嬫硶璋冩暣涓ゆ柟闈㈠叡鍚岀粍鎴愪簡鎴戝浗緇忔祹娉曠殑鍙岄噸璋冩暣銆傝繖涓ゅ瑰叧緋諱箣闂村艦鎴愬瘑涓嶅彲鍒嗙殑鍏崇郴銆
銆佺粡嫻庣粨鏋勮皟鏁寸珛瓚充簬緇忔祹娉曠殑璋冩暣
閫氬父鎯呭喌涓嬶紝緇忔祹緇撴瀯鍏鋒湁浜т笟緇撴瀯銆佹姇璧勭粨鏋勩佹秷璐圭粨鏋勭瓑澶氭柟闈銆佸介嗗煙鐨勭粨鏋勫叡鍚岀粍鎴愶紝鍏朵腑娑夊強鍒扮殑琛屼笟棰嗗煙騫挎硾錛屽洜鑰屽逛簬鎴戝浗鐨勭粡嫻庛佹斂娌匯佹枃鍖栫瓑鐨勫獎鍝嶈緝澶э紝瀵規垜鍥界殑鍙戝睍鎴樼暐鍏鋒湁涓瀹氱殑褰卞搷銆備緥濡傦紝浠庨噾鋙嶅嵄鏈轟互鏉ワ紝鎴戝浗閲囧彇涓瀹氱殑璐㈡斂鏀跨瓥瀵規秷璐圭粨鏋勩佸垎閰嶇粨鏋勭瓑榪涜岃皟鏁村崌綰э紝緙撳拰浜嗘垜鍥界殑緇忔祹渚涙眰鍏崇郴錛屽逛簬緇存姢鍥藉剁粡嫻庣ǔ瀹氥佺ぞ浼氶暱娌諱箙瀹夊叿鏈夐噸瑕佹剰涔夈
緇忔祹娉曚腑鐨勭粨鏋勮勮寖鎬ц皟鏁村逛簬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鎻愪緵閲嶈佺殑娉曞緥淇濋殰鍜屾敮鎸侊紝鏈夊埄浜庤屼笟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瀹炵幇渚濇硶璋冩暣錛屼粠鑰岄檷浣庤皟鏁磋繃紼嬩腑鍙鑳藉瓨鍦ㄧ殑闂棰樺拰姣涚煭鍐茬獊銆備緥濡傦紝鎴戝浗瀵逛簬娑堣垂緇撴瀯鐨勮皟鏁翠富瑕佹槸絝嬭凍涓諱簬緇忔祹娉曚腑緇撴瀯瑙勮寖鎬ц皟鏁達紝鍥犺屽湪寮灞曗滃剁數涓嬩埂鈥濈粡嫻庢椿鍔ㄦ椂錛岀數鍣ㄨ屼笟涓誨姩鐢熶駭鍒墮犱簡鎬т環姣旇緝楂樼殑閫傚悎璋冩暣娑堣垂緇撴瀯鐨勪駭鍝侊紝紿佸嚭浜嗙粨鏋勮皟鏁村悗鐨勬斂絳栨с傝屾斂絳栨у彂灞曟槸鏀垮簻渚濇硶娌誨浗鍚庢墍閲囧彇鐨勫叿鏈夋硶寰嬫ц川鐨勬斂絳栥
銆佺粡嫻庢硶鐨勭粨鏋勮勮寖鎬ц皟鏁寸珛瓚充簬緇忔祹娉曠珛娉曡皟鏁寸粡嫻庢硶涓鐨勫弻閲嶈皟鏁存寚寰楁槸緇撴瀯瑙勮寖鎬ц皟鏁村拰絝炴妧絝嬫硶浣撹皟鏁淬備竴鏂歸潰錛屾槸鍦ㄦ硶寰嬪眰闈涓婂圭幇鏈夌殑緇忔祹鍏崇郴鍋氬嚭璋冩暣錛屽傛秷璐圭粨鏋勫叧緋諱腑錛岄氳繃絝嬫硶鏀瑰彉浜轟滑娑堣垂鑳藉姏涓嶈凍錛屼緵鏂瑰競鍦哄ぇ浜庨渶奼傛柟甯傚満鐨勭幇鏈夊叧緋匯傚彟涓鏂歸潰錛屾槸緇忔祹娉曚腑鏍規嵁緇忔祹緇撴瀯鐨勮皟鏁寸幇鐘訛紝鍒跺畾鏈夊埄浜庡叾鏀跨瓥鎺ㄥ箍銆佺粨鏋勮皟鏁寸殑娉曞緥鏉′緥鍜屽埗搴﹀熀紜銆傛墍浠ョ粡嫻庢硶鐨勭粨鏋勮勮寖鎬ц皟鏁村悓緇忔祹娉曠殑絝嬫硶璋冩暣涔嬮棿鐨勫叧緋誨悓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鍜岀粡嫻庢硶璋冩暣鍏鋒湁鐩鎬技鎬с傛墍浠ュ悓鏍鋒槸渚濊禆涓庤渚濊禆錛屾帹鍔ㄥ拰淇冭繘涔嬮棿鐨勫叧緋匯
3銆佺粡嫻庢硶鈥滃弻閲嶈皟鏁粹濊繃紼嬩腑鐨勫嚑澶ч棶棰
銆佺粡嫻庣粨鏋勮皟鏁村悓緇忔祹娉曠殑鍙岄噸璋冩暣涓鐨勭獊鍑洪棶棰
閫氳繃涓婃枃鍒嗘瀽錛屽彲鐭ヨ繖涓よ呬箣闂寸殑鍏崇郴鏄緇忔祹娉曡皟鏁存帹鍔ㄧ粡嫻庣粨鏋勮皟鏁淬備絾鍦ㄤ簨瀹炵粡嫻庤皟鏁磋繃紼嬩腑錛屽線寰鍑虹幇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浼樺厛浜庣粡嫻庢硶璋冩暣鑰屽瓨鍦ㄣ傚嵆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涓昏佷緷璧栦簬鐩稿叧鏀跨瓥鑰屽嚭鐜幫紝鑰屼笌鏀跨瓥鐩稿瑰簲鐨勬硶寰嬫硶瑙勫嵈鏈鑳芥彁鍓嶅埗瀹氳皟鏁淬傜粡嫻庣粨鏋勮皟鏁寸殑鏈璐ㄤ笂鏄瀵圭粡嫻庝富浣撶殑浜т笟涓繪潈鍒╃泭榪涜岃漿鎹㈣皟鏁達紝鍦ㄦよ繃紼嬩腑錛屽傛灉緙哄皯娉曞緥綰︽潫錛屽垯瀹規槗浜х敓緇忔祹綰犵悍錛屽瑰浗瀹墮犳垚涓瀹氱殑緇忔祹鎹熷け銆備緥濡傛垜鍥界粡嫻庝駭涓氱粨鏋勮漿鍚戜負浠ョ涓変駭涓氫負涓葷殑緇忔祹緇撴瀯錛屽湪姝ょ粡嫻庣粨鏋勫彂灞曚笅錛屾垜鍥藉嚭鍙頒簡涓緋誨垪鐨勫栬錘鏀跨瓥銆佸氨涓氭斂絳栫瓑瀹炵幇瀵硅繖涓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琛屼負鐨勬敮鎸佸拰甯鍔╋紝浣嗗疄闄呬腑錛岀粡嫻庢硶涓涓嶅瓨鍦ㄨ繖涓緋誨垪鐨勫瑰栬錘鏄撴潯渚嬶紝灝變笟鏉′緥絳夌瓑銆傛諱箣錛屽湪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鍚岀粡嫻庢硶鐨勫弻閲嶈皟鏁翠腑涓昏佸嚫鏄劇殑闂棰樹負緇忔祹緇撴瀯鍙戝睍緙哄皯娉曟不鍖栫$悊銆
銆佺粡嫻庢硶緇撴瀯瑙勮寖鎬ц皟鏁村悓緇忔祹娉曠殑絝嬫硶璋冩暣涔嬮棿鐨勯棶棰
鍦ㄧ粡嫻庢硶鐨勫弻閲嶈皟鏁翠腑錛岃В鍐充笂璇夌殑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鐨勬硶寰嬮棶棰樻渶涓昏佺殑鍦ㄤ簬緇忔祹娉曠粨鏋勮皟鏁淬傚叾嬈℃槸瀵圭粡嫻庢硶鐨勭浉鍏崇珛娉曡繘琛岃皟鏁寸$悊銆傚綋鍓嶇粡嫻庢硶鐨勭粨鏋勮勮寖璋冩暣涓昏佹槸瀵圭粡嫻庢硶涓鍘熸湁鐨勭粡嫻庢椿鍔ㄧ殑鍐呭湪鏋勬垚錛屽備富浣撶粨鏋勩佽矗浠葷粨鏋勭瓑榪涜岃皟鏁淬傝岀粡嫻庢硶鐨勭珛娉曠殑璋冩暣涓昏佹槸渚ч噸瀵圭珛娉曚綋緋葷殑鐩稿叧鏉′緥絳夌殑璋冩暣錛屽傚規潈璐g粨鏋勭瓑鐨勮皟鏁淬傚悓鏃剁粡嫻庢硶鐨勭粨鏋勮勮寖鎬ц皟鏁翠篃渚濊禆浜庣粡嫻庢硶鐨勭珛娉曡皟鏁存墍鍏瘋薄鍖栬〃鐜板嚭鏉ャ備絾瀹為檯鎿嶄綔涓錛岀粡嫻庢硶鐨勭珛娉曡皟鏁村悓緇忔祹娉曠殑緇撴瀯璋冩暣涓嶅叿鏈夊悓鏃舵х壒鐐癸紝鍗蟲湁鐨勬椂鍊欑粡嫻庢硶鐨勭珛娉曡皟鏁翠笉鑳戒負緇忔祹娉曠殑緇撴瀯瑙勮寖鎬ц皟鏁存彁渚涙硶寰嬫硶瑙勬寚瀵箋備緥濡傜粡嫻庢硶涓鐨勮勮寖緇撴瀯璋冩暣涓鍏鋒湁涓ゅぇ緇忔祹涓諱綋錛屼竴鏄鏀垮簻鍙婄浉鍏抽儴闂錛屼簩鏄鎺ユ敹璋冩暣鐨勭浉鍏崇粡嫻庤屼笟涓諱綋銆傚湪緇忔祹緇撴瀯涓錛岀幇鏈夌殑鍚勪釜緇忔祹涓諱綋涔嬮棿鐨勫叧緋諱笉鍚岋紝鍥犺岃佹眰瀵逛笉鍚岀粡嫻庝富浣撶殑綣佹潅鐨勬潈璐e叧緋昏繘琛屾湁鏁堝尯鍒嗭紝濡備互鍥藉朵負緇忔祹涓諱綋錛屽垯鍦ㄧ粡嫻庢硶涓鐨勬秷璐圭粨鏋勭殑璋冩暣涓婏紝涓昏佹槸閲囩敤瀹忚傝皟鎺х殑娉曞緥鏉′緥榪涜屾秷璐圭粨鏋勭殑璋冩暣鍜屽畬鍠;鑰屽逛簬娑堣垂緇撴瀯涓鐨勭粡嫻庤屼笟涓諱綋鑰岃█錛屾秷璐圭粨鏋勭殑緇忔祹娉曠殑緇撴瀯鎬ц皟鏁村氨闇瑕佸交搴曞垝鍒嗗叾涓鐨勬秷璐規潈銆佸垎閰嶆潈絳夈傝岀粡嫻庢硶鐨勭珛娉曡皟鏁翠腑鍒欓渶瑕佸皢緇撴瀯璋冩暣涓鐨勪竴浜涙斂絳栥佺粡嫻庝富浣撶粡嫻庢椿鍔ㄧ殑.寮灞曠瓑瀹炵幇娉曟不鍖栫$悊銆備緥濡傦紝鍦ㄧ粡嫻庣粨鏋勮皟鏁翠笅鐨勬煇鍒墮犲晢琛屼笟錛屽湪瀹炵幇浼佷笟鐨勪駭涓氱粨鏋勮漿鍨嬬殑鏃跺欙紝緇忔祹娉曡佹眰閲嶆柊璁劇疆鐩稿叧鐨勭粡嫻庢潯渚嬶紝閲嶆柊瑙勫垝緇忔祹姝ラょ瓑絳夛紝浠庤屼繚璇佺粡嫻庢硶鐨勭粨鏋勮皟鏁寸殑瑙勮寖鍖栥佺戝﹀寲鍙戝睍銆
4銆佺粡嫻庢硶鍦ㄢ滃弻閲嶈皟鏁粹濅腑鐨勪綔鐢ㄥ垎鏋
鐩鍓嶏紝涓嶇℃槸緇忔祹緇撴瀯鐨勫弻閲嶈皟鏁磋繕鏄緇忔祹娉曠殑鍙岄噸璋冩暣錛岄兘瑕佹眰瀵圭粡嫻庢硶闂棰樿繘琛屼紭鍖栧勭悊銆傝繖浜涚粡嫻庢硶闂棰樺寘鎷澶氫釜涓諱綋闂棰橈紝濡傚畯瑙傛柟闈㈢殑浣撳埗闂棰樻垨寰瑙備笂鐨勭粡嫻庝富浣撶殑鍒嗛厤闂棰樸傚洜鑰屽己璋冪粡嫻庢硶鐨勭浉鍏抽棶棰樺逛簬緇忔祹娉曞弻閲嶈皟鏁村叿鏈夐噸瑕佺殑鍏崇郴銆傝岀粡嫻庢硶瀵逛簬鍙岄噸璋冩暣闂棰樺拰緇忔祹鍙戝睍閮藉叿鏈夌Н鏋佺殑鎺ㄥ姩鎰忎箟銆備竴鏂歸潰錛岀粡嫻庢硶鐨勫弻閲嶈皟鏁村崗璋冭勫畾浜嗙粡嫻庢椿鍔ㄤ腑鐨勫悇涓涓諱綋涔嬮棿鐨勬潈璐e叧緋伙紝渚嬪傦紝鍦ㄧ粡嫻庢硶鐨勭粨鏋勮勮寖璋冩暣涓錛屽悓緇忔祹鍙戝睍涓諱綋闀誇箙鍙戝睍瀵嗗垏鐨勬潈鍒╁洜緔犱負娑堣垂鏉冦佹姇璧勬潈銆佸垎閰嶆潈絳夈傜敱浜庣粡嫻庢椿鍔ㄧ殑鏈緇堢洰鐨勫湪浜庣粡嫻庢晥鐩婏紝鎵浠ュ湪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涓錛屽備綍鏈夋晥鎶婃彙鍚勪釜緇忔祹涓諱綋鐨勬潈鍒╁垎閰嶆垚涓虹粡嫻庣粨鏋勮皟鏁寸殑閲嶇偣鎵鍦錛屼嬌緇忔祹媧誨姩鑳藉熼伒寰娉曞緥鍒跺害鏈夋晥寮灞曠殑鍏抽敭鎵鍦ㄣ傞氳繃緇忔祹娉曠殑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鐨勮勮寖鎬ф硶瑙勬湁鏁堝湴鎺ㄥ姩浜嗙粡嫻庝富浣撳逛簬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鐨勭Н鏋佹у拰涓誨姩鎬э紝浠庤屾洿蹇鏇村ソ鐨勬帹鍔ㄧ粡嫻庤漿鍨嬪彂灞曪紝瀹炵幇鍥藉剁粡嫻庣殑鍙鎸佺畫鍙戝睍銆傚彟涓鏂歸潰錛岀粡嫻庢硶鏄瀹炵幇緇忔祹媧誨姩瑙勮寖鎬х殑鍩虹淇濊瘉錛屽湪緇忔祹娉曠殑緇撲弗鏍奸伒瀹堢粡嫻庢硶鐨勭浉鍏寵勫畾錛岃兘澶熷彂鎸ョ粡嫻庝富浣撳逛簬紺句細鏁翠綋鍙戝睍鐨勭Н鏋佷綔鐢錛屽疄鐜扮粡嫻庢椿鍔ㄧ殑渚濇硶鍙戝睍錛屾棭鏃ュ疄鐜版硶鍒剁ぞ浼氥
5銆佺粨璇
緇間笂鎵榪幫紝緇忔祹娉曚腑鐨勫弻閲嶈皟鏁村湪涓嶅悓鐨勯檺鍒惰寖鍥村唴鍏鋒湁涓嶅悓鐨勮〃鐜扮壒寰併備絾鏃犺哄備綍錛岀粡嫻庢硶閮藉湪緇忔祹媧誨姩涓鍗犳嵁鍏抽敭鐨勫湴浣嶏紝鎸囧肩潃緇忔祹緇撴瀯璋冩暣鐨勯『鐣呭紑灞曘傜洰鍓嶏紝緇忔祹娉曠殑鍙岄噸璋冩暣鏄鎸囩粡嫻庣粨鏋勮皟鏁村拰緇忔祹娉曡皟鏁達紝緇忔祹娉曚腑鐨勭粨鏋勮勮寖鎬ц皟鏁磋岀粡嫻庢硶鐨勭珛娉曡皟鏁磋繖涓ょ粍鍙岄噸璋冩暣銆傚湪瀹為檯鍙戝睍榪囩▼涓錛岀粡嫻庣粨鏋勮皟鏁撮潰涓寸潃鈥滈噸鏀跨瓥鑰岃交娉曞緥鈥濈殑璋冩暣闂棰橈紝鑰岀粡嫻庢硶鐨勫弻閲嶈皟鏁翠腑鍒欓潰涓寸潃緇撴瀯璋冩暣鍚岀珛娉曡皟鏁翠箣闂寸殑寤惰繜鎬ч棶棰樸傚洜鑰岃佹眰鍦ㄦ湭鏉ュ彂灞曚腑錛屾妸鎻′綇緇忔祹娉曠殑閲嶈佷綔鐢錛屾湁鏁堣В鍐寵繖浜涘彂灞曢棶棰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