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涉外經濟合同法

涉外經濟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0-12-17 21:22:07

Ⅰ 我國就涉外經濟合同適用法律的選擇分為哪些原則

基本原則
合同適用來法律是涉源外經濟合同特有的問題。其主要作用是,在當事人關於合同的爭議不能經協商解決,也不能依據合同規定或者它援引的國際慣例、當事人國家間締結的條約或它們共同參加的國際公約解決時,就要依據合同的適用法律來解決。據此確定合同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因此,合同的適用法律直接地影響到當事人的利益,從而成為中外合同雙方普遍關心的問題。最近,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的《涉外經濟合同法》第五條對涉外經濟合同的適用法律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出:"合同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

Ⅱ 涉外合同的簽訂涉外經濟合同應主要條款

涉外經濟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是外國人、無國籍人或外國法人;合同的標的物在外國領域,產生、變更或消滅合同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事實發生在外國的。涉外經濟合同是經濟合同的一種,是具有涉外因素的經濟合同。
我國的《涉外經濟合同法》是專門調整涉外經濟合同關系的,其宗旨是保障涉外經濟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對外經濟關系的發展。
涉外經濟合同條款,各國法律要求不一,有的要求較詳細,有的允許保留待將來達成議的條款。我國《涉外經濟合同法》規定,合同一般應具備以下條款。(一)合同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國籍、主營業所或者住所;(二)合同簽訂的日期、地點;(三)合同的類型和合同標的種類、范圍;(四)合同標的技術條件、質量、標准、規格、數量;(五)履行的期限、地點、方式;(六)價格條件、支付金額、支付方式和各種附帶費用;(七)合同能否轉讓或者合同轉讓的條件; (八)違反合同的賠償或其他責任;(九)合同發生爭議時的解決方法;(十)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以上這些條款一般應當具備,而不是必須具備的強制性規范。但合同條款訂的完備些,對保障合同的履行非常重要。一旦發生爭議,就可以根據合同條款,判明是非,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Ⅲ 涉外合同的涉外經濟合同爭議的解決

發生合同爭議時,當事人應當盡可能通過協商或者通過第三者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的,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依所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者事後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提交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仲裁。當事人沒有在合同中訂立仲裁條款,事後又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處理涉外經濟合同爭議的實體法適用情況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或者發生爭議後,對於合同所適用的法律已有選擇的,人民法院在審理該項合同糾紛案件時,應以當事人選擇的法律為依據。當事人選擇的法律,可以是中國法,也可以是港澳地區的法律或者是外國法。但是當事人的選擇必須是經雙方協商一致和明示的。在中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必須適用中國法律,當事人協議選擇適用外國法律的合同條款無效。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或者發生爭議後,對於合同所適用的法律未作選擇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應當允許當事人在開庭審理以前作出選擇。如果當事人仍不能協商一致作出選擇,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最密切聯系原則確定所應適用的法律。
如果當事人未選擇合同所適用的法律時,對於下列涉外經濟合同,人民法院按照最密切聯系原則確定所應適用的法律,在通常情況下是: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適用合同訂立時賣方營業所所在地的法律。如果合同是在買方營業所所在地談判並訂立的,或者合同主要是依買方確定的條件並應買方發出的招標訂方的,或者合同明確規定賣方須在買方營業所所在地履行交貨義務的,則適用合同訂立時買方營業所所在地的法律。
銀行貸款或者擔保合同,適用貸款銀行或者擔保銀行所在地的法律。
保險合同,適用保險人營業所所在地的法律。
加工承攬合同,適用加工承攬人營業所所在地的法律。
技術轉讓合同,適用受讓人營業所所在地的法律。
工程承包合同,適用工程所在地的法律。
科技咨詢或者設計合同,適用委託人營業所所在地的法律。
勞務合同,適用勞務實施地的法律。
成套設備供應合同,適用設備安裝運轉地的法律。
代理合同,適用代理人營業所所在地的法律。
關於不動產租賃、買賣或者抵押的合同,適用不動產所在地的法律。
動產租賃合同,適用出租人營業所所在地的法律。
倉儲保管合同,適用倉儲保管人營業所所在地的法律。但是,合同明顯地與另一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具有更密切的關系,人民法院應以另一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作為處理合同爭議的依據。
1、當事人有一個以上的營業所的,應以與合同有最密切關系的營業所為准。當事人沒有營業所的,以其住所或者居所為准。
2、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有關國際條約,如果同涉外經濟合同法或者我國其他與涉外經濟合同有關的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3、在應當適用我國法律的情況下,如果我國法律對於合同當事人爭議的問題未作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
4、在應適用的法律為外國法律時,如果適用該外國法律違反我國法律的基本原則和我國的社會公共利益的,則不予適用,而應適用我國相應的法律。涉外經濟合同的時效規定
我國《涉外經濟合同法》規定:
貨物買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犯之日起計算。其他涉外經濟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仲裁的期限由法律另行規定。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一般訴訟時效為2年.

Ⅳ 涉外經濟合同的涉外經濟合同爭議的解決

當事人雙方因涉外經濟合同而發生爭議時,應當盡可能通過協商或者通過調解求得解決,不能解決時,就要通過訴訟方式或仲裁方式去解決。當事人採用訴訟方式解決爭議時,首先要確定管轄法院。確定管轄法院,有幾種方法。第一是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或在訂立合同後(或爭議發生後)協議決定以某一法院為有管轄權的法院。但該法院並不是必須接受當事人的選擇,受理起訴的法院仍有權依其所屬國的法律(法院地法)決定有無管轄權。另一方面,如當事人違反協議向其他法院起訴時,其他法院除依法認為自己有管轄權外,應駁回起訴。第二、當事人就受理爭議案件的法院沒有協議時,可以任意向某一法院起訴。此受理案件的法院應依照其所屬的法律(法院地法)判斷自己有無管轄權。如受理案件的法院認為自己有管轄權,就可審理該案件,否則,起訴是要被駁回的。
所以在訂立涉外經濟合同時,如果要採用訴訟方式解決爭議,或者因涉外經濟合同發生爭議要訴訟法院時,對於法院管轄問題應注意事先進行調查研究。現在國際間解決經濟糾紛大多不採用訴訟方式而採取仲裁方式,或者在合同中訂立仲裁條款,或者另行訂立仲裁協議。涉外經濟合同法規定:「發生合同爭議時,當事人應當盡可能通過協商或者通過第三者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的,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依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者事後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提交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仲裁。」關於仲裁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仲裁地和仲裁機構,其次是仲裁所適用的法律。至於仲裁程序則一般適用該仲裁機構的仲裁規則,仲裁所適用的實體法則依關於合同准據法的規定去決定。

Ⅳ 關於適用<涉外經濟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答還有效嗎

你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於1985.03.21發布,於1985.07.01正式實施,目前回已經失效。
最高答人民法院印發《關於適用<涉外經濟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答》的通知於1987.10.19發布,於1987.10.19 正式實施,目前也以失效。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Ⅵ 合同法與經濟合同的內容是什麼

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品交換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先後制定了《經濟合同法》(1981年)、《涉外經濟合同法》(1985年)和《技術合同法》(1987年)。這三部合同法對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國內經濟、技術的交流利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其越來越不能適應客觀實際的需要。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簡稱《合同法》)。該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原有的三部合同法同時廢止。

我國的《合同法》出總則、分則和附則三部分組成,總則主要規定《合同法》的宗旨、基本原則及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救濟等規范;分則對15種具體的合同予以規定;附則是對合同的施行日期的規定。

《合同法》的調整范圍主要有: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合同關系,貸、贈與等合同關系,自然人之間的買賣、租賃、借關系等。

另外,在政府機關參與的合同中,政府機關作為平等的主體與對方簽訂合同時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其他法律對合同另有規定購,依照其規定;其他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合同,適用《合同法》總則的規定。

需要指出的是,涉及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肋協議,不屬於《合同法》的調整范圍。這是因為這幾類關系具有極強的人身性,而人身權利是不可轉讓的特殊權利,不同於財產權。

經濟合同是平等民事主體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相互之間,為實現一定經濟目的,明確相互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包括購銷、建設工程承包、加工承攬、貨物運輸、供用電、倉儲保管、財產租賃、借款、財產保險等合同。

訂立經濟合同,必須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並應遵循平等互利、協商一致的原則。代訂經濟合同,必須事先取得委託單位的委託證明,並根據授權范圍以委託人的名義簽訂,才對委託人直接產生權利和義務。經濟合同應具備的主要條款是:標的(指貨物、勞務、工程項目等)、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酬金、履行的期限及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的或按經濟合同性質必須具備的條款,以及當事人一方要求必須規定的條款,也是經濟合同的主要條款。當事人雙方依法就前列條款協商一致,經濟合同就成立。具體實施條例或細則規定,必須簽字蓋章才能成立的,只有經當事人雙方簽字蓋章後合同才能成立。

如雙方約定必須經鑒證或公證後才能成立或生效的,則必須履行鑒證或公證手續。經濟合同除即時清結者外,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為保證經濟合同的履行,雙方可以協商設定擔保措施。如定金、保證、抵押、留置等。採用定金擔保的,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無權請求返還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由保證人擔保的,保證人應當是具有代償能力的公民、企業法人以及其他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不能擔任保證人。當被保證的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時,按照擔保約定由保證人履行或者承擔連帶責任。

經濟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全面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但發生下述情況之一的,允許變更或解除合同:

1.當事人雙方經協商同意,並且不因此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2.由於不可抗力致使經濟合同的全部義務不能履行;

3.由於另一方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沒有履行合同。

在第1種情況下,要求雙方達成變更或解除合同的協議,協議未達成以前,原經濟合同仍然有效。在第2、3兩種情況下當事人一方有權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變更或解除合同的通知或協議,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因變更或解除經濟合同使一方遭受損失的,除依法可以免除責任的以外,應由責任方負責賠償。當事人一方發生合並、分立時,由變更後的當事人承擔或者分別承擔履行合同的義務和享受應有的權利。經濟合同不得因承辦人或法定代表人的變動而變更或解除。

為嚴肅合同紀律,違反經濟合同的,要承擔違約責任。由於當事人一方的過錯,造成經濟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違約責任;如屬雙方的過錯,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別承擔各自應負的違約責任。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有違約金、賠償金、繼續履行等。當事人一方違反經濟合同時,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如果由於違約已給對方造成的損失超過違約金的,還應進行賠償,補償違約金不足的部分。對方要求繼續履行的,還應繼續履行。違約金、賠償金應在明確責任後十天內償付,否則按逾期付款處理。

經濟合同發生糾紛時,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或者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通過協商、調解解決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依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事後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沒有仲裁條款又無仲裁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經濟合同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其裁決是發生法律效力的裁決,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

Ⅶ 涉外經濟合同的訂立涉外經濟合同的主要條款

涉外經濟合同條款,各國法律要求不一,有的要求較詳細,有的允許保留待將內來達成議的條容款。我國《涉外經濟合同法》規定,合同一般應具備以下條款。(一)合同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國籍、主營業所或者住所;(二)合同簽訂的日期、地點;(三)合同的類型和合同標的種類、范圍;(四)合同標的技術條件、質量、標准、規格、數量;(五)履行的期限、地點、方式;(六)價格條件、支付金額、支付方式和各種附帶費用;(七)合同能否轉讓或者合同轉讓的條件; (八)違反合同的賠償或其他責任;(九)合同發生爭議時的解決方法;(十)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以上這些條款一般應當具備,而不是必須具備的強制性規范。但合同條款訂的完備些,對保障合同的履行非常重要。一旦發生爭議,就可以根據合同條款,判明是非,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Ⅷ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的第二章 合同的訂立

第七條 當事人就合同條款以書面形式達成協議並簽字,即為合同成立。通過信件、電報、電傳達成協議,一方當事人要求簽訂確認書的,簽訂確認書時,方為合同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由國家批準的合同,獲得批准時,方為合同成立。
第八條 合同訂明的附件是合同的組成部分。
第九條 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無效。
合同中的條款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經當事人協商同意予以取消或者改正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
第十條 採取欺詐或者脅迫手段訂立的合同無效。
第十一條 當事人一方對合同無效負有責任的,應當對另一方因合同無效而遭受的損失負賠償責任。
第十二條 合同一般應當具備以下條款:
一、 合同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國籍、主營業所或者住所;
二、 合同簽訂的日期、地點;
三、 合同的類型和合同標準的種類、范圍;
四、 合同標準的技術條件、質量、標准、規格、數量;
五、 履行的期限、地點和方式;
六、 價格條件、支付金額、支付方式和各種附帶的費用;
七、 合同能否轉讓或者合同轉讓的條件;
八、 違反合同的賠償和其他責任;
九、 合同發生爭議時的解決方法;
十、 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
第十三條 合同應當視需要約定當事人對履行標的承擔風險的界限;必要時應當約定對標的保險范圍。
第十四條 對於需要較長期間連續履行的合同,當事人應當約定合同的有效期限,並可以約定延長合同期限和提前終止合同的條件。
第十五條 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擔保。擔保人在約定的擔保范圍內承擔責任。

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的第五章 合同的變更、解除和終止

第二十八條來 經當事人協商同意後,自合同可以變更。
第二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一方有權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
一、 另一方違反合同,以致嚴重影響訂立合同所期望的經濟利益;
二、 另一方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沒有履行合同,在被允許推遲履行的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三、 發生不可抗力事件,致使合同的全部義務不能履行;
四、 合同約定的解除合同的條件已經出現。
第三十條 對於包含幾個相互獨立部分的合同,可以依據前條的規定,解除其中的一部分而保留其餘部分的效力。
第三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即告終止:
一、合同已按約定條件得到履行;
二、仲裁機構裁決或者法院判決終止合同;
三、雙方協商同意終止合同。
第三十二條 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通知或者協議,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第三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由國家批准成立的合同,其重大變更應當經原批准機關批准,其解除應當報原批准機關備案。
第三十四條 合同的變更、解除或者終止,不影響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
第三十五條 合同約定的解決爭議的條款,不因合同的解除或者終止而失去效力。
第三十六條 合同約定的結算和清理條款,不因合同的解除或者終止而失去效力。

Ⅹ 淺談涉外合同法律適用的幾個問題

一、我國涉外合同法律適用存在的問題
《合同法》頒布後,我國涉外合同的首要問題是法律適用原則如何具體運用。換句話說,就是原《解答》能否繼續適用以及不能適用時如何重新作出解釋。並且,對於原《解答》沒有涉及而現實存在的問題也可在新的司法解釋中作出明確規定,這個問題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
我國關於合同的成立,在《合同法》出台以前,依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而《解答》對「合同爭議」解釋為「凡是雙方當事人對合同是否成立、合同成立的時間、合同內容的解釋、合同的履行、違約的責任,以及合同的變更、中止、轉讓、解除、終止等發生的爭議,均應包括在內」;就是說,合同的成立應當以當事人選擇的法律確定。同時,《涉外經濟合同法》第4條規定:「訂立合同,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第7條規定:「當事人就合同條款以書面形式達成協議並簽字,即為合同成立。」第16條規定:「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依照這三條的規定,合同的成立應該以中國法律確定,涉外經濟合同法的規定在這里似乎發生了矛盾。
參看當年的實務是如何處理的:最高人民法院94年曾有一個案例,是日本與香港兩公司共同在中國設立企業的合資合同糾紛,雙方未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法院審理時,首先依據《涉外經濟合同法》第16條確認合同有效,是在未確定合同適用法律的情況下,直接依據中國法律確認合同的有效成立。因當時香港未收回,不能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企業法》直接適用中國法律,而應依據沖突規范確定合同的法律適用。但法院顯然沒有考慮《解答》對「合同爭議」的理解,而是把涉外合同首先看作一個國內合同,這樣就忽視了涉外合同可能適用外國法的特殊性。
新《合同法》頒布後,依據第25條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第44條第1款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第126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如果按照原《解答》對合同爭議的解釋,依據特殊法律優於一般法律的原則,涉外合同的成立應該依據該合同本應適用的法律確定。但是,鑒於《解答》關於「合同爭議」對合同成立的解釋在實務中的矛盾,應該進一步明確涉外合同的成立應適用的法律。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看待默示的意思自治,到底它是不是當事人的選擇,是否應該受到尊重,它直接關繫到適用意思自治原則與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結合點。與此類似,有一個經常發生的問題是當事人對仲裁選擇的有效性。依據我國《仲裁法》第16條的規定「仲裁協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一)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項;(三)選定的仲裁委員會。」實務中法院對這些內容的審查過於死板,限制了當事人對仲裁的選擇權,既有違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又不利於我國仲裁事業的發展。
還有一個問題是管轄權對選擇准據法的影響。另外,外國法的適用與查明也是很值得探討的。
二、原因分析
對於涉外合同立法與實務中存在的問題,要想很好的解決,首先應該對它作一個深入的分析。
1.如何確定合同的成立
第一種觀點認為,合同的成立應適用合同締結地法,這是古老的「場所支配行為」原則的體現。第二種觀點認為,合同的成立適用合同本應適用的法律,即合同准據法確定。第三種觀點認為,直接適用法院地法,有的還以合同准據法為輔。
筆者認為,合同是否成立應以合同成立的准據法來確定,並且不得違反法院地的強行法律規定。這里要說明的是它並不是以統一論的觀點適用一個法律體系解決合同的全部問題,因為統一論解決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存在許多問題,現已被大多數國家所排斥。依分割論,合同應適用的法律未必就是一個,當合同成立與合同准據法相同時,合同成立便適用合同准據法解決,當合同應適用的法律不止一個時,合同在不同方面就會適用不同的法律,合同成立的准據法與合同准據法就可能不一致了。筆者的上述觀點主要基於如下原因。
第一,如果直接適用法院地法,因合同爭議可能在不同國家審判而適用不同的法律,這樣就會產生不同的審判結果,不符合審判一致性的原則。人們所擔心的問題是,合同成立適用合同成立的准據法可能不符合法院地國家的強行法律規定。對於這個問題,因為各國法律都規定本國強制性法律和公共秩序不得違反,其違反不具有法律意義,這樣即使法院依據合同成立的准據法確認合同是成立的,法院仍然可以其違反了法院地國家的強行規定而確認合同無效,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這次《合同法》本身就將合同的成立與生效作了劃分,成立的合同違反法律規定是不生效的,因此,法院地的強行法律規定是不能違反的,但它並不限制合同成立所適用的法律,而是違反法院地法時合同全部(或部分)無效。
第二,依照《合同法》規定,涉外合同的爭議應適用涉外合同本應適用的法律解決,涉外合同成立也可能發生爭議,應以合同成立的准據法解決該爭議。這樣既符合《合同法》的規定(前面有分析),也避免了《解答》對「合同爭議」的廣義理解與原《涉外經濟合同法》第4條「訂立合同,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之間的矛盾。法院強行法律規定不容違反,這一點無需再強調,符合中國法律也是指強行法律規定,而非任意性規范。
第三,合同是否成立的問題,由假使合同已經成立,以此確定合同的准據法來解決。這種觀點創立於國外,但已被我國許多學者所接受。這與國際上1980年羅馬公約和1985年海牙公約規定中關於當事人選擇條款的有效性應以當事人選擇的法律確定具有相同的意義。確定合同的成立依據是合同成立的准據法,不能將一個涉外合同首先看作一個國內合同法意義上的合同,那樣就忽視了涉外合同的特殊性。
第四,如果合同當事人可以選擇適用於合同的法律,那麼合同成立本來就應該滿足合同准據法的要件。雖然當事人選擇法律是狹義上的合同法律適用,僅限於確定合同准據法,即確定合同效力的法律適用,但是,當事人在選擇法律時,自然也應該考慮到自己簽訂的合同符合所選擇的法律的規定,否則當事人對選擇的法律就太不了解了。
如果當事人沒有選擇合同的適用法律,對於僅因合同成立發生的爭議,應該依據沖突規范確定合同成立的准據法,對於合同在履行過程中發生的爭議,應依據分割理論確定合同成立的法律,因為雙方當事人履行合同,本身就確認了合同的成立,只不過當事人並不是依據與合同履行適用相同的法律認定的。
第五,合同法律適用締結地法的觀點優點在於締結地法為當事人所熟悉,而且締結地法這一客觀標志容易確定。但是,適用它有一些弊端,合同的締結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並且當事人可以任意選擇,尤其對於隔地合同,其締結地難於確定,使合同的法律適用不具有確定性。
2.是否承認默示的法律選擇
默示的法律選擇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並未明文約定他們之間的合同適用哪國的法律,由法官根據合同的具體情況和案件事實推定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意向。毫無疑問,明示的法律選擇在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中總是得到肯定的,問題在於:默示的法律選擇在本質上是否確實是合同當事人法律選擇的合意?
有人認為,默示法律選擇並不由當事人作出,而是由受理案件的法官代替當事人作出。如果法官簡單、武斷,將會把缺乏根據,主要是他自己的主觀推斷強加給合同當事人;換句話說,即法官把他自己所作的「法律選擇」,硬說成是合同當事人的「默示的法律選擇」。

熱點內容
推動全社會自覺尊法護法學法 發布:2024-12-23 15:00:14 瀏覽:943
有關道德的名言名句 發布:2024-12-23 14:57:37 瀏覽:867
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記憶方法 發布:2024-12-23 14:51:02 瀏覽:697
香港大學mcl法律碩士 發布:2024-12-23 14:13:35 瀏覽:190
司法考試需要准備多長時間 發布:2024-12-23 14:05:39 瀏覽:791
離職押工資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12-23 13:42:30 瀏覽:842
博弈論對法學 發布:2024-12-23 13:19:50 瀏覽:933
簡說民法典 發布:2024-12-23 13:10:02 瀏覽:29
勞動法員工請假的時間規定 發布:2024-12-23 12:59:56 瀏覽:87
試商法試題 發布:2024-12-23 12:46:26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