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如何看待香港社會對釋法的不同凡響

如何看待香港社會對釋法的不同凡響

發布時間: 2024-06-27 04:00:10

1. 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

行政機關是中國絕大部分法律、法規的執行者,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希望大家喜歡。

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篇一

在現代社會追求民主、公平、正義的大背景下,法治是歷史的必然要求,法治通常與人權、自由、平等相聯系;而人治在傳統觀念中通常與專制、等級、特權等相聯系。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法治的權力立足點在法,即法律支配權力,而人治的權力歸結點在人,即權力支配法律。但是無論是法治或是人治都不是盡善盡美或者是一無是處的,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應當辯證地看待法治與人治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一、人治、法治在中西文明國家的起源

1.人治和法治在中國的起源

西周末期禮崩樂壞,社會上涌現出了一大批對法律有著獨到見解的思想家。鄭國的子產為了讓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有理性預期而“鑄刑鼎”,而晉國的叔向堅持地捍衛倫理綱常反對子產的做法,他認為:一方面,用公布出來的法律來治國非治國的基本方略;另一方面,這種做法培養了人們的拐騙心裡貽害無窮,使一個國家的人民變得不淳樸,民風國風低下。從此可以看出儒家把人治作為治理國家的方法,主張“為政在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統治者能夠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百姓會自覺地效法。相反,國家雖然制定了法律,但統治者帶頭不執行,那麼法律制定得再好也無濟於事。“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政治的得失,關鍵在於用人的得失。

與儒家相比,法家為了沖破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建立有利於新興地主的社會秩序而提倡“依法治國,則舉措而已”。把“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改為公布成文法;把“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改為“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把“明德慎罰”改為“嚴刑峻法”,因此後來才有了“城門立木”、“誤期當斬”,秦律也因此被描述為“繁似秋荼、密如凝脂”。雖然古代的法治和現代的法治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但都不同程度地強調了法律在國家中的作用。

2.人治和法治在西方的起源

法治與人治這兩種治理社會的理念也曾經在古希臘同樣並存。古希臘的柏拉圖曾經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烏托邦由了解善的人或代表知識的人即哲學家來統治和掌管,哲學家在國家中擁有決定性權力。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人有不同的感情思想而法律則不會,他提出了法治思想,在《政治學》一書中指出法治應當包括兩個基本要素:已成立的法律得到了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本身是指定的良好的法律,即良法和法律至上原則。堅持法治也是西塞羅一貫的立場,國家政治權力的運作必須正當而合法,法律是國家行使權力的依據,即使是作為最高行政長官的執政官也在法律的約束之下。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古代的法治、人治雖然在內容上有很大出入,但實質上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自身利益,絕不是現代意義上所指的法治觀念,所以有人認為雖然中國在歷朝歷代都有相應的法律,但皇權至上,皇權高於法制,所以說到底,中國古代還是人治的社會。

二、人治與法治的對比

1.法治的優點和缺陷

法治指以民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最簡單的方法是說,不僅人民受到法律的管治,連統治者本身也受到法律的管治,人民與政府同樣被法律約束,要依法守法。國家機關的行為必需是法律或法規許可的,而這些法律或法規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序產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機構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的優點:其一,法律是集體智慧的產物,它沒有感情,不會說話,不能像人那樣信口開河,而實行人治容易產生個人獨斷專行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其二,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即使在賢人之治的情況下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而且還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縱觀西方各法治國家,他們之所以能保持國家政權幾百年不動搖社會持續發展,與法治國家的治國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法治可以避免因領導人的變換而發生動盪,不管是誰當領導人都要嚴格按照現有的法律辦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歷史上並非每位美國總統都屬賢能之士,人們卻可以容忍他的存在。

法治的缺陷:首先,社會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有限的法律條文是不能完全框定變幻莫測的世界。新情況的出現往往在以前的法條中找不到對應的解決辦法,等到法律制定出來之後又不能彌補所帶來的損失。其次,有人認為“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一個人的行為如果完全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那他是不用擔心會受法律追究的。相反一個人違反法律,他一定違反道德。法律只是對一個人提出了最低、最起碼的要求。這個要求是遠遠低於道德標準的。如果連法律的這種最低要求都不能達到,那麼法律就要以自己的強制力來達到目的了,法律只調整那些對道德構成極大挑戰和威脅的情況。

2.人治的優點和缺陷

人治指個人或少數人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

人治的優點:法律的制定需要復雜的程序和很長的時間,過去的法律不能應對現實的需要,可人能及時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船小好掉頭”,個人的決策不需要復雜的程序和時間,社會成本小,也能夠緊扣時代的變遷。人治也是一種精英政治,能最大可能地發揮人的潛能。賢人政治的判斷往往比常人的判斷可能更正確。

人治的缺點:我們說人治的成本低、見效快、出人才。但這些都得在很完美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它對人的要求就得是賢人、能人、聖人,什麼地方差一點都不行。人治的社會里眾人的命運被系於個別人的手中,常常因為統治者的喜怒哀樂而改變。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了合理的預期,整日生活在提心吊膽的狀態下。人治社會最容易充滿著危險走向專制。當統治者變得殘暴不仁的時候國家的繁榮昌盛馬上就成為泡影,我國歷朝歷代的更替就是人治的典型例子。

三、辯證地看待法治人治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有人認為,儒家人治和法家法治就其實質而言都是人治,中國只有最高統治者才享有完全的自由與權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該批判傳統的人治思想。但是,以為法治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實際上是對法治錯誤的迷信。從本質上說,法也是由人制定和執行的,因此,法治和人治也不是完全對立的,應當辯證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

1.法治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把“依法治國”寫進憲法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人治”與“法治”兩種治國方式反復較量的結果,這是由國家的本質決定的。法治國家或法治國,是指國家法治化的狀態或者法治化的國家,是法治在國家領域內和國家意義上的現實化。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當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在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條件下,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他使階級壓迫合法化。對內,國家承擔著一系列的領導工作,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這些龐大繁多的社會管理活動只有通過法治手段才能實現功能。對外,在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任何一個國家都要融入世界之林,這是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要調整國家之間的關系,唯一的辦法就是立法協調,於是國際法應運而生。國際法是國家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對一切國家都具有拘束力,作為衡量和裁判國際行為是與非的法律標准。從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的對內職能還是對外職能,法治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人治是確保法治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

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法治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但如果單純把法治當做是一種一勞永逸的方式而把人治作為封建糟粕,其實這是孤立片面的觀點。中國歷史悠長,人治的歷史也很漫長,在一個長期以人治為主要治理社會工具的國家,要一下子轉到以法治為主的治理方式上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歷朝歷代中也有著很多人治的成功案例。“能人”往往有著超前的眼光和傑出的才能,他們一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對社會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是可想而知的。國家再依靠這個人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對民眾採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更能夠發掘人之善性,抑制私慾、提升道德,從而達到社會穩定長治久安的目的。

四、結語

將“好人法治”誤以為是單純的人治,這是一個錯誤。極端一點說,如果人人都是自私自利忘恩負義的人,法治的公平公正,也只是對於壞行為的公平公正,對於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並沒任何有好處。從現實生活來看,並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是要靠法律來解決的,自由的契約、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才是解決糾紛的主要方式。因此,如何來界定“人治”這是一個問題。如果說人治是指人們能對一般社會矛盾進行一個的妥善處理,那麼這種有效人治也是需要的。但是如果說我們把人治定義為是某些個人利用公權力來強奸民意,專制武斷,那這種人治就是我們要堅決反對的。另外,一個國家的政權組織要正常運行,都要由相應的人員來擔任職責。任何法律條文都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制定和執行的,用老祖宗說的“徒法不足以自行”。沒有具備高水平的執法者和司法者,那些法律文本只不過是束之高閣的廢棄的紙張罷了。法律的理性會戰勝人的理性,所以應以法治為主,人治的主體從主導者演變為執法者以法要求的理性精神來執行法律,這才是最好的選擇。

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篇二

黨的作出了關於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四中全會,從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當代中國奮發向前的決心堅定不移,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方略愈加清晰。全面深化改革是必須打好的攻堅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必須解決的大課題,它們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遠發展,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廣大人民幸福安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味著什麼?就意味著法治的地位和作用將更加彰顯,法治必須且必行。

雖然我國古代關於法的思想相當豐富,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的說法,但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法僅僅是王法、治始終是人治,沒有也不可能有法治,特別是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歷朝歷代,法都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和他們需要的社會秩序,人民往往為法所役、懼法畏訟仍然規定“皇帝權力神聖不可侵犯”。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也正因為如此,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法制重視不夠,我國法制很不完備。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大力加強法治建設。我們制訂完善大量法律,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了國家和社會生活有法可依;積極推動法律實施,穩步推進司法改革,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合法權益;廣泛進行法制教育,持續開展普法工作,提高了全民族法律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總結新鮮經驗、借鑒人類文明成果,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任務,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如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法就是規范和秩序,法治代表文明和進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美好幸福生活,必須依靠法治。從輕法到重法、從懼法到信法,這種變化實為不易。

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篇三

法治的最基本的特徵就是以法律作為最高標准來管理社會和作為生活指標,而社會包括個人與公共或私營機構,更包括社會的執法者、領導人,他們都要以法律為依據行事。那麼立法機關會不會擁有不受法律制約的權力呢?不會,因為立法也要經過一系列的、受法律約束的程序而產生,立法機關不允許人出於私利來制定法律。此外,法治的社會更有分權的意味,法治原則要求對社會每個角色都有相應的法律約束。就三權分立的情況來說:它就是立法有立法的程序,司法有司法的法律依據,行政有行政的權力與規范。顯然,法治與以法為治的區別在於後者純粹按照法律去管理國家,前者更涵蓋的是對政府權力的約束,我們千萬不可以把法制只當做“政府立法,人民守法”,否則會對法治產生很多的誤會。

我認為法治與民主是分不開的,被授予權利的個人有義務對社會作出貢獻及監督以防止社會出軌,所以在一個法治的社會裡面,我認為應該有對法治的遵守與對民主的行使。從一個作為香港人的角度出發,以下我會再仔細討論我對法治的分析以及法治的重要性。

(二) 法治的好處

著名的法律學者戴斯指出法治所包含的三個基本要素:一,沒有有關法律前,沒有人會因為未作出違反該法律的行為而受到懲罰,或是在肉體上或財物上有損失。二,沒有人能凌駕於法律上,包括所有男女,且不論其社會地位或其情況。三,法庭的決定是維護個人權益的最後防線。對於這幾個元素,我是非常同意的。第一元素所說的就是對執法者或行政機關的約束,即使一個人在合法的情況下得罪了一個執法者或在行政機關工作的人,他們也沒有權力也不可以因為私人恩怨對這個人作出懲罰。第二點重申了法治最基本的涵義,那就是肯定法律所擁有的崇高地位,而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至於第三個元素,我認為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是關於法律對於司法者的約束,司法者的法律決定以國家的法律為依據;二是法律維護了個人應有的權利,法律對於國家社會與個人之間的權力分配具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性,而法治就是三者間一條較為公平而可行的分界。既然法治有分權的意味,那麼法治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防止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的權力凌駕於其他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的利益,同時保障他們的利益。

此外,法治是民主制度實行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在法治原則中,法律對政府權力與個人皆具有普遍拘束力,並要求政府與人民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一旦法律不是透過民主機制制定,它往往會淪為政府對人民的統治工具,遑論有效的制約政府權力,這樣便會跟法治原則的最基礎特徵相違背,因此法治也可說是民主的必要前提。

再者,法治能夠保障人權。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國

最大利益而貢獻出的部分權利。但是隨著國家的發展與時代的改變,權力分配有時候會向國家一面傾倒,歷史上這個情況的例子並不少見,例如極權主義如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等。若要避免這個情況,我們就應該有一個良好的制度去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而法治原則本身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最後,法本來就具有公正性,確定性和較人治為高的效率。法治為商界提供了公平競爭的環境,這才有了英美、香港等法治地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反,在中國內地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商家若要發展公司,要做的是多請地方官員吃飯,可惜這種“聯誼”不但不能推進經濟發展,還讓商家沉淪於吃喝玩樂。

(三) 對法治的批評

法治引起的最大的爭議是對於戴斯提出的第三個元素:任何人均可通過司法制度作出申訴。反對者提出個人有可能因為一己私利從而利用法律漏洞謀取個人利益。雖然說現實上個人可能會有私心,但這種觀點不是完全的針對了法治,而只針對法律與個人的一部分。在前面提出過,以法為治跟法治原則並不完全相同,以法為治只是法治的一部分。更何況,法律有漏洞可以透過以下的方法而解決:第一,完整法律條文。法律的漏洞可以透過修改或添加法律用詞來澄清法律上含有灰色地帶的問題,香港的基本法就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釋法。二是賦予個人或個人組成的群體行政權力去輔助法律的行使,香港的陪審團制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刑事案件嚴重到某一個程度,政府就會發函邀請社會公民當陪審團,其作用就是透過投票的方式來定一個人的罪,多票方為最終決定,而且這個決定連法官也沒權影響,法律怎樣賦予了這個陪審團定罪的權力,如何保障了法律對被控人的公平,都一一體現了法治。

(四) 法治的重要性

宏觀來看,一個法治社會對個人,社會與國家都很重要。從個人的層面上,法治是保障了個人本來應有的權利、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沖突和不平,和防止社會或國家對個人的剝奪,“在法律之下,人人平等”,雖然這件事在我上法律導論後知道未必是對的,因為不同的法是針對不同群體或階層而立的,但有法總比無法好,起碼在法律之下,每個群體都會受到不同的法律條文約束。在社會的層面上,既定的法律程序對於社會發展及其效率有著不可代替的幫助。在國家的層面上,法治更有助政治穩定。如果領導的產生與更替是由一個至高無上,且大眾人民制定的法律程序來監控的話,在換屆的時候就不會引來社會的動盪,並會令國民臣服由人民一起制定的法所產生的領導。

微觀來說,法治對社會的不同行政機關亦很重要。對立法機關來說,

可以隨意制定對自己或所屬群體有利的法律,從而危害其他群體的利益,破壞社會的穩定。對司法機關來說,若果沒了法律的約束,司法機關就可以亂用司法程序,自行判罪,傷害無辜的人或放過有罪的人。至於法治對行政機關在說及戴斯所提出的第一個元素已經略提了,其重要性也很明顯,所以在這就不再提及了。

(五) 總結

我認為法治對個人、社會和國家都有很大的益處,故在最後我反思我們偉大的祖國的法治進程。雖然中國古代有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中國內地的法治進程在巨多困難里仍然難以完善地實行,中國內地的法治在社會轉型和走向世界的雙重背景下發展,其發展環境的復雜性讓其無法用單一用任何現有的理論去描述跟解釋,但完善立法、執法、司法制度和強化規則意識仍然是走向法治社會的必由之路。中國內地的法治制度受到了許多方面的限制,在秩序安全問題方面,內地跟香港不同,內地擁有的是成千上萬的人民和土地,要是實行法治的話,可能會做成行政效率下降和影響社會的秩序的相反效果,而且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一直沒有法治這個概念,要人民一時間認識並接受這種原則實屬不可能。但我認為,有了宏觀的視野以及務實的精神,在了解改革開放後國家前所未有地迅速發展的國情之下,中國內地會走出一條具社會主義的法治的道路。

伯利克里在“陣亡將士國葬典禮”上的演講中自豪地宣稱:「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我想這一句就好精確的概括了法治最終目標--它就是走向民主的良法。

熱點內容
法院下起訴書 發布:2024-06-30 00:29:15 瀏覽:657
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解讀 發布:2024-06-29 22:43:25 瀏覽:709
項目經理打欠條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6-29 21:23:21 瀏覽:625
法院改革人事凍結 發布:2024-06-29 20:49:38 瀏覽:852
拿拖鞋砸法官 發布:2024-06-29 20:23:32 瀏覽:836
婚姻法對女性的重要 發布:2024-06-29 20:12:48 瀏覽:487
英美合同法中的對價原則 發布:2024-06-29 18:50:42 瀏覽:617
稅收征管法是不是行政法 發布:2024-06-29 18:44:41 瀏覽:955
道德規則的名言警句 發布:2024-06-29 18:08:30 瀏覽:29
道德經的戰略 發布:2024-06-29 17:26:59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