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伺服器
① 經濟法的論文範文
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體現了現代市場經濟運行模式的客觀趨勢和法律要求,昭示著法律文明的進步。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經濟法的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經濟法的論文範文篇1
論信用卡被盜冒用的民事法律責任
一、國外相關規定與我國信用卡冒用民事責任的立法及實踐
(一)國外相關立法
1.美國的相關規定
在西方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注重保護持卡人也就是消費者的利益已經成為銀行卡方面的國際規則。在美國,有關信用卡冒用風險責任承擔的規定主要體現在《消費者信用保護法》、《誠實信貸法》這兩部法案中。《消費者信用保護法》規定:發卡人應該採取措施識別信用卡的使用人是經過授權的,信用卡的發卡人對信用卡是否經授權使用負舉證責任;隨後的《誠實信貸法》進一步規定消費者或持卡人對未經授權的信用卡消費最多承擔五十美元的責任(包括信用卡被偷、被盜、被偽造)。總的看來,這兩部法案的相關規定將冒用風險主要轉移給發卡機構來承擔,而嚴格限制了持卡人或消費者承擔風險的情形,體現了對弱勢一方利益的保護。
(1)“未經授權劃撥的責任歸屬”的規定。
“未經授權劃撥”(把所有英文符號改成中文)的定義是:美國《誠實信貸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將偷竊或撿拾信用卡後使用的行為稱作“未經授權劃撥”.所謂未經授權的劃撥是指由信用卡持卡人(消費者)以外的未獲發動實際授權的人所發動的,從該消費者賬戶劃出資金而該消費者並未從該劃撥受益的電子資金劃撥。
美國法律規定,消費者對用丟失的或被竊的信用卡發動的交易,包括消費者自己被迫進行的劃撥,是未經授權的劃撥,適用對未經授權劃撥的責任限制。
未經授權劃撥的責任限制:《電子資金劃撥法》與E條例及其官方人員注釋規定,只要持卡人以合理的方式向機構發出了通知,其責任將受到限制。並將持卡人對未經授權的劃撥的承擔的責任分為三個等級:五十美元,五百美元和無限責任。
未經授權劃撥責任限制原則的起源:該法所確立的持卡人責任限制之原則,起源於1976年第一國民城市銀行訴莫拉克案。在此案中,法院根據聯邦法、州法律和判例,判決被告對這五百美元未經授權的支出只承擔五十美元的責任。
未經劃撥責任原則的適用:美國的《電子資金劃撥法》和E條例還規定:“無論持卡人存在多麼明顯的疏忽都不影響對其適用責任限制”.在 Russenvs First American Bank-Michigan一案中,法院就持這一觀點。該案中,消費者疏忽地將他的ATM卡個人密碼寫在與卡放在一起的紙上,並將卡與密碼交給他女兒,後來他女兒丟失了兩者,並因此造成了未經授權劃撥的損失。美國法院判決認為:這種疏忽對消費者是否應對卡與密碼的發現者啟動的而未經授權的劃撥承擔責任,是無關緊要的,消費者不承擔因此疏忽造成的損失。
盡管這種規定容易引發持卡人的道德風險,持卡人可能會謊稱某項交易未經其授權而從中牟取不當利益。但是美國的法律作出這種規定的基礎是相信絕大多數的持卡人是誠實的,當然這種信任有著龐大的徵信體製作為基礎。法律同時認為發卡銀行在發行信用卡之前就應該意識到信用卡的風險,並且有義務在發卡之前對申請人的信用情況進行調查,信用卡應該發給講信用的人。況且,刑法上關於信用卡欺詐的罪名也能有效的克服這種道德風險的發生。
(2)“舉證責任”的規定
美國國會通過的《消費者信用保護法》規定,信用卡的發卡人對信用卡是否經授權使用負舉證責任。《誠實信貸法》則規定發卡機構若要求持卡人承擔至多五十美元的責任,還存在進一步的證明義務,即必須證明未經授權使用信用卡的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其它要件,具體有:持卡人已經接受了信用卡;發卡人就潛在責任向持卡人發出過說明通知;發卡人向持卡人提供了在信用卡丟失或者被盜時向發卡人發通知方法的說明;未經授權使用發生在持卡人己經將丟失、被竊或其它事件通知信用卡發行者以前;信用卡發行者已經提供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識別一張信用卡的使用者是未經授權的。
這種舉證責任的倒置使得處於弱勢的持卡人避免了因為舉證不能而承擔冒用風險的情形,而對於擁有強大技術支持和先進設備的發卡機構來說,這也沒有加重其負擔反倒有助於其積極採取措施維護持卡人用卡的安全。
(3)“消費者承擔全部責任”的規定
美國的發卡機構一般與持卡人約定,在下述情況下,持卡人即使在掛失後仍應承擔風險責任:第三人冒用為持卡人允許或故意將信用卡交其使用者;持卡人故意將使用自動化設備預借現金辦法或進行其它交易之交易密碼或其他辨識持卡人同一性之方式告知第三人者;持卡人與第三人或特約商店偽造虛構不實交易行為或共謀欺詐者等。上述例外條款的規定,不可謂不周全,而且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強調了持卡人在保管和使用信用卡時的審慎義務。
2.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規定
(1)英國的有關規定。英國同行業公會制定的,要求銀行會員共同遵守的《銀行營運規則》規定,除非發卡銀行證明持卡人存在欺詐或者沒有合理謹慎使用各種銀行卡,則信用卡丟失或者被盜後,對於持卡人掛失之前的損失,持卡人承擔責任最多為五十英磅。
(2)韓國的有關規定。韓國《與信專門金融業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發卡機構應當自接到持卡人掛失請時起給持卡人帶來的所有損失負責。
(3)澳大利亞的有關規定。澳大利亞《電子資金劃撥指導法》對未經授權劃撥消費者的責任也作了規定:在賬戶持有人不存在欺詐和重大過失的情況下,對未授權劃撥只承擔一百五十元或賬戶中的余額或賬戶機構被通知接入方法發生濫用、遺失或被竊,或是作為接入方法組成部分的密碼的安全性受到破壞時己發生的實際損失。
(二)我國信用卡被盜冒用的現行立法
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調整信用卡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有:民商法部門中的《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合同法》、《擔保法》中的少數條款;經濟法部門中的《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中的一些相關規定。而專業調整信用卡法律關系及實踐操作的只有部門規章,主要包括:1999年03月01日起施行的由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發布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2005年10月26日由央行發布實施的《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以及央行於2001年07月09日發布實施的《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於2006年01月26日公布並於03月01日正式實施的《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其中都僅有少數條文對於信用卡的冒用責任做出了規定。
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的法律,也沒有行政法規,只有人民銀行的部門規章—《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對信用卡冒用的法律責任作出了規定。該法第五十二條第五款規定:“發卡銀行應當向持卡人提供銀行卡掛失服務,應當設立二十四小時掛失服務電話,提供電話和書面兩種方式,書面掛失為正式掛失方式。並在章程或有關協議中明確發卡銀行和與持卡人之間的掛失責任”,按照這條規定,當持卡人丟失信用卡後,發卡銀行的“義務”是向持卡人提供掛失服務。但是,就在這個關於發卡銀行的“義務”的條款中,中國人民銀行授予了發卡銀行可以在章程或者協議中,自行制定信用卡冒用責任條款的權利。因此,目前關於信用卡冒用及掛失的法律責任,主要來源於我國各商業銀行的規定及實踐。
(三)我國商業銀行的規定及實踐
工商銀行於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電子銀行章程》規定,信用卡正式掛失前的損失由客戶自理。其在銀行業首次提出,因客戶未盡到風險防範義務而導致的損失,銀行將不承擔責任。
中國銀行規定,信用卡必須通過電話掛失方能即時生效。中國銀行的中銀信用卡、中銀都市卡、中銀VISA奧運信用卡實行掛失零風險措施。信用卡遭遇丟失或被盜後,只需致電二十四小時客戶服務熱線,辦妥掛失後即無需承擔掛失後的風險。
廣發銀行去年率先推出了國內首創的掛失前四十八小時失卡保障計劃,這項掛失前四十八小時失卡保障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未能及時發現信用卡遺失而造成的損失,更全面地保護了信用卡持卡人的利益和用卡安全,但是這項保障措施不包括ATM機、網上支付等須使用密碼的交易。
招商銀行於2006年4月推出“失卡萬全保障”功能,比廣發行僅晚了一個月,即掛失前四十八小時內發生的盜用損失,將由銀行承擔。其中,普通卡每人每年最高賠償額為一萬元,金卡為一萬五千元,白金卡按照客戶的信用額度為全包。
《交通銀行太平洋個人貸記卡領用合約》規定,持卡人遺忘密碼或遺失太平洋卡的,特殊情況下,銀行不承擔任何責任,損失由持卡人承擔,如密碼重置前使用密碼進行的各項交易等。此外,由銀行承擔掛失之後的冒用風險責任。
《中國建設銀行龍卡信用卡領用協議》規定,遇信用卡遺失或被竊,持卡人應立即辦理掛失,掛失生效後,發生的非持卡人有意所為而造成的債務和損失不再由持卡人承擔。總結以上各個銀行關於信用卡掛失的規定與實踐,可以看出,我國各個銀行關於信用卡冒用責任的規定包括以下兩種情況:掛失之後,信用卡被冒用的風險由銀行承擔,除非出現免責的情形;掛失之前,絕大多數銀行規定信用卡被冒用的責任由持卡人承擔,目前只有極少數銀行,如廣發行和招商銀行承擔了掛失後四十八小時內,信用卡被冒用的部分甚至全部責任。在司法實踐中發生了持卡人與發卡銀行關於銀行卡丟失或被盜的責任糾紛,法院也基本上支持銀行方面的主張,判決消費者承擔掛失前所發生的全部損失。
二、我國現行立法中存在的不足
(二)我國現行立法規定
本文認為我國關於信用卡法律責任的現行立法存在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界定冒用風險的標准過於簡單
我國法律對信用卡掛失的風險責任承擔的有關規定,以是否辦理掛失作為衡量持卡人是否承擔責任的決定因素,將信用卡遺失風險的分擔義務由法律義務變為合同義務,對持卡人限額沒有任何規定,擴大了銀行要求持卡人承擔責任的可能性。風險責任前提的簡單化使得立法無法對復雜的風險發生情況做出有意義的劃分,無法根據信用卡遺失情況及持卡人、發卡行過錯程度的不同,對各方當事人的責任進行細分。
(二)對持卡人規定的責任過重
發卡行根據持卡人的申請核發信用卡後,持卡人就擁有了對信用卡的絕對控制權,應當履行妥善保管信用卡的義務。在由於持卡人的過錯造成失卡並產生冒用損失的情況下,持卡人應當在一定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這並不等於說,信用卡一旦丟失就必然會發生損失,失卡並不是損失的充分條件,因為信用卡消費不同於現金消費,它在時間、空間上的不連續性要求信用卡交易中持卡人、發卡行、特約商戶三方主體的緊密配合。在持卡人失卡的情況下,只要發卡行和特約商戶能夠完全履行自己相應的義務,不法分子通常很難達到冒用的目的。因此,信用卡掛失前的冒用風險應當根據持卡人、發卡行和特約商戶在形成冒用風險中的過錯類型和程度在三者之間進行合理分配,而不是把這種冒用風險全部強加於持卡人來獨自承擔。然而,從目前我國各發卡行信用卡章程和領用信用卡協議中的規定看,大部分發卡行仍規定信用卡掛失前的損失由持卡人自己承擔,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合理的。
(三)對銀行規定的責任過輕
從《銀行卡管理辦法》的體繫上看,信用卡冒用的相關責任被規定在第五十二條發卡銀行的義務當中,而如前所述,該條規定其實是在授予發卡銀行極大的權利,將權利規定在義務中,這顯然是種立法上的矛盾,從而也導致也各大銀行紛紛在各自的章程或者協議中,擴大持卡人的責任范圍,減輕銀行在其中的責任。
從法理上看,將兩個在經濟實力上極為懸殊的主體其中弱小一方的責任交給強大一方來規定,結果肯定是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必然對持卡人的權益造成很大的損害。雖然發卡銀行和持卡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合同關系,通常由合同法來調整。但發卡銀行與消費者(即持卡人)的關系實質上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不僅表現在兩者之間經濟實力的巨大差距上,而且還表現在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擁有法律賦予的特權即行業壟斷權。這顯然違反了民法上的公平原則,使得持卡人承擔過多的風險,持卡人可能要承擔不是因為其過失所導致的損失,這一點亦違反了過失責任原則。
另外,從信用卡被冒用的表現形式和原因來分析,不難發現信用卡被冒用的原因主要在於兩方面。首先是技術層面,發卡機構、特約商戶的防偽防盜設備和技術相比現今高科技高智能的犯罪仍然存在不少漏洞;再者是人為層面,主要表現在發卡機構和特約商戶的工作人員業務素質不高,程序操作不規范,持卡人沒有謹慎的保管信用卡。而《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第五十二條第五款明顯把冒用的情形簡單化,甚至將銀行自身由於技術問題產生的冒用風險完全轉嫁給無任何過錯的持卡人,是十分不合理的。
三、完善我國信用卡冒用民事責任的立法建議
由於中國目前支持信用卡掛失風險運作的基礎—信用機制尚未健全。因此中國要想在信用卡領域取得成功,既不能照搬歐美的模式,也不能照抄台灣的經驗,而是要根據中國的民族傳統習慣,借鑒國際上好的立法技術,制定出相應的法律、法規,形成自己的模式,才能使信用卡消費者的權益得到很好的保護。
(一)盡早出台《信用卡條例》
2005年04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改委、公安部、財政部、信息產業部、商務部、稅務總局、銀監會、外匯局共同發布的《關於促進銀行卡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起草《銀行卡條例》的構想。雖然這意味著在將來的立法規劃中,銀行信用卡業務還是將和借記卡等其他銀行卡業務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立法調整,但這畢竟是信用卡專立法中的一大進步。《銀行卡條例》構想的提出,把規制信用卡業務的主要法律依據從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部門規章—《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上升到了國務院制定並公布的行政規范,使之在法律效力上高於其他有關信用卡的規章和政策,在調整信用卡業務的專門法律法規體系中初步形成一個核心,立法層次的提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該行政法規在內容上超越金融機構狹隘的部門利益,對信用卡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給予公平的法律保護。同時也應完善信用卡配套法律法規,頒布信用卡格式合同範本,加強對信用卡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二)明確掛失後冒用的損失由銀行承擔
掛失後信用卡仍出現被冒用,主要原因是在掛失人掛失與發卡銀行向各特約商家發放止付名單之間往往存在一個時間差。而時間差的存在則是技術手段不夠先進、存在缺陷所致。銀行發行信用卡、開辦信用卡業務,應當考慮到可能發生的風險,理應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提供相應的健全的技術支持,將風險降低以至消除,這是銀行的義務。同時,解決掛失後冒用風險的可能性在於銀行技術與業務水平的提高,惟有銀行才能有效防止風險發生。而作為信用卡持卡人,對此是無能為力的。因此,掛失後冒用的損失應當由銀行來承擔。
(三)明確掛失前二十四小時冒用的損失承擔
在信用卡脫離持卡人控制和掛失止付之間,往往存在一個時間差,而冒用人往往利用這個時間差,侵犯持卡人的財產所有權。因此,對這個時間段的冒用責任做出具體的規定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筆者認為,二十四小時是一個比較適合的時間段,如果規定的時間過長,比如廣東發展銀行的四十八小時甚至更長,會容易導致持卡人怠於掛失,可能導致損失的進一步擴大。規定二十四小時內的責任歸屬,一方面可以督促持卡人及時履行掛失的義務,另一方面也能夠很好地保護持卡人的利益。筆者認為在這二十四小時中,持卡人應當承擔限額的責任,特約商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責任,其餘的責任由銀行承擔。
1.持卡人承擔責任的條件與責任限額
持卡人對於信用卡件具有妥善保管的義務,當由於持卡人自身疏忽導致信用卡落入他人之手而任意取現或透支時,對此後果持卡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從原則上講,持卡人應對掛失前的損失承擔一定的責任。對於合法持卡人失卡後、掛失前的責任承擔問題,由其承擔部分的責任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其未能履行保管義務,且若掛失前的責任由發卡行或特約商戶全數承擔的話,無疑會誘發消費者的道德風險,增加金融消費領域中的不穩定因素。
2.明確舉證責任由銀行承擔
筆者認為對信用卡冒用責任的承擔最公平的解決方式是:採納過失責任原則,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由金融機構承擔舉證責任;持卡人僅對其重大過失承擔責任限額內的責任,其他損失的責任由金融機構承擔,金融機構可就此向保險機構投保轉移風險,且成本比持卡人低很多。
由此造成銀行的損失可以向保險機構轉移。這是指發卡機構通過向保險公司投保,在發生風險損失時,由保險公司補償,從而避免或減少實際損失的一種形式。保險作為一種風險管理策略,在金融風險管理中已有很久的歷史,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過後,美國就開始了存款保險制度。現在信用卡風險管理中運用也越來越多,是分散風險、補償損失的一種重要手段。發卡機構可以把開展信用卡業務的一些難以預料的意外損失,通過少量的保險費的支出而獲得及時、滿意的補償,從而降低或減少風險,這對發卡行來說是非常經濟的。
另外,在電子資金劃撥中記錄銀行與客戶之間交易的憑借是交易數據,與傳統銀行業務交易記錄的紙質單據相比其具有兩個特點:其一,交易數據都儲存在銀行的伺服器中,交易過程的記錄完全由銀行製作和掌握,銀行在交易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客戶手中不掌握任何交易數據的備份;其二,電子數據易於篡改,被投機者利用的可能性極大。這種交易行為的特殊性,使得“誰主張誰舉證”這一民事訴訟舉證原則不能適用於銀行與客戶之間產生的電子銀行業務糾紛。為了避免這種由於發卡銀行掌握所有原始證據材料,而持卡人不掌握,卻還要求持卡人進行舉證的不合理做法,我國立法應當在損失分擔規則中明確銀行的舉證責任義務。
(四)明確銀行應當承擔的責任
立法應當明確銀行的責任:對信用卡承擔實質審查義務,否則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對身份證件承擔形式審查義務,否則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發卡機構在信用卡被冒用時,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須承擔該責任,甚至主要責任。這一點對發卡機構來說的並不是不公正的。從發卡行與持卡人的信用卡合約來看,發卡機構不僅是發行信用卡的機構,而且在發卡後更有保障持卡人安全用卡的義務。從技術層面來看,發卡機構擁有先進的設備和專業的技術人才,能夠較好防禦的信用卡被冒用的風險。反過來看,將冒用風險主要轉移給發卡機構,也有利於其加強安全技術,加快設備的更新,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再從規避風險的便捷性看,經濟實力雄厚發卡機構可以通過引入保險機制,將冒用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以有效減低銀行和客戶雙方的損失。
1.銀行應對信用卡承擔實質審查義務,否則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銀行對於信用卡真實性的審查應是一種實質審查,而不是形式審查,銀行對自己簽發的信用卡應盡到絕對的審查義務。如果允許銀行對信用卡的審查僅盡形式審查義務,讓銀行以已盡形式審查義務而免除其在真實信用卡下付款付息的義務,對存款人來說殊為不公。因此,從銀行與存款人利益平衡的角度有必要讓銀行承擔起對銀行卡的實質審查義務。
《中國工商銀行異地通存通兌業務管理辦法》規定,“櫃員審查所受理卡是否為已開通異地通存通兌業務行的牡丹靈通卡,卡片是否打測、剪角、損壞、塗改,是否有樣卡字樣”.從此表述看,工商銀行規定其僅對牡丹靈通卡進行形式審查。銀行的這種觀點得到法院判決的支持,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認為,“櫃台人員只能憑肉眼和工作經驗對卡片和身份證件的材質、樣式、顏色等進行一般的形式上的審查,對於其他只能由精密儀器才能鑒別出來的細微差別,銀行則無法承擔鑒別責任”.該種觀點也成為銀行方面一貫主張的觀點。
但是,從信用卡合同關系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出發,我們有必要對此種認定的合理性表示懷疑。信用卡由銀行簽發,證明信用卡合同關系的存在,其真實性為合同法一般原則所要求。對信用卡真實性的鑒別是確定信用卡合同關系真實性的前提之一,也為下一步銀行鑒別持卡人身份奠定了基礎。假的信用卡並不能代表真實的信用卡合同關系。銀行對信用卡真實性的鑒別是其履行付款義務的第一個前提條件,也是最基本的一個前提條件。以假信用卡對外付款的行為不應該消滅銀行依據真實的信用卡合同關系所應負的付款付息義務。在這個意義上,筆者認為,銀行對於信用卡真實性的審查應是一種實質審查,而不是形式審查,銀行對自己簽發的信用卡應盡到絕對的審查義務。
2.銀行應對身份證件承擔形式審查義務,否則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要求銀行對身份證件承擔實質的審查責任是沒有法律依據的,也是不現實的,其原因在於:向金融機構提供真實有效的證件,是法律對開立賬戶當事人提出的要求,《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第六條對此有明確規定;另外,從銀行實際操作的可行性角度來看,金融機構對當事人提供證件的真實性、有效性也僅能作形式上的審查而無可能進行實質性審查,因為金融機構本身就不是證件真實性與否的鑒定機關,也無權作出鑒定結論。
身份的確認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銀行履行付款及付息義務以此為前提。一些學者認為,銀行對身份證件應承擔實質審查之責。他們認為,“在銀行與持卡人之間,銀行作為商法領域的商人,有專業上相對強大的鑒定識別能力、業務風險防範與承擔能力,而持卡人在這些方面則要相對弱些。更何況在被冒領過程中,持卡人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銀行作為參與者,應當有更多的積極作為義務”,“銀行不能以自己不能辯明身份證的真偽而將錯誤支付的後果轉嫁到持卡人身上。銀行只有針對出現的問題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加強工作人員的責任心,確保對持卡人款項的正確支付,保證持卡人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只有這樣才能維護銀行信譽,促進自身發展。”
但是筆者認為,銀行既不是身份證的發證機關,也不是具有專業鑒定職能的鑒定部門,客觀上並不具備判斷身份證件真偽的專門技能和人員。銀行若對掛失當事人的身份證等進行實質性審查,驗明正身,也於法無據,掛失人與發證機關均無配合協助的法定義務,同時也缺乏必備的設施、專業的技能和有效的途徑,而最終無法實現。
>>>下頁帶來更多的經濟法的論文範文
② 經濟法案例分析 不正當競爭
答1經營者按照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版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權織和個人。乙公司是從事商品經營的法人因此屬於經營者。乙公司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因為所謂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乙公司經營的產品在消費者中造成了混淆損害了甲公司的利益也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因此屬於不正當競爭。
2乙公司的行為構成假冒行為屬於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與甲公司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情形。 4我國負責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和檢查的國家機關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
3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l條第2款的規定可以責令乙公司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
③ 經濟法在工程管理中的應用
一、系統概述
經濟法律管理業務應用是國家電網公司 「SG186」工程八大應用中綜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家電網公司內部管理制度的日趨完善,國家電網公司對法律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管理方式效率低下,相關人員工作簡單重復,法律工作不夠深入明了。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從而進行了經濟法律管理業務應用建設項目的研究與開發。
經濟法律管理業務應用以法律業務相關工作為主線,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經濟法律事務管理的信息化。同時按照法律業務相關工作的需求以及國家電網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設的總體要求,在縱向上實現公司總部與網省公司、直屬單位的法律相關業務數據共享,橫向上實現與相關業務應用的集成。經濟法律管理業務應用主要功能包括合同管理、案件管理、綜合管理等模塊。合同管理實現對合同起草,合同會簽,合同監控的全過程管理。案件管理實現了案件登記、案件批辦、案件審理及案件查詢、統計。綜合管理主要處理經濟法律工作的輔助業務,包括:工作計劃與總結、法律隊伍建設管理、對外書證管理等。
經濟法律管理業務應用系統採用了基於J2EE標準的MVC技術架構的SoTower平台,技術路線先進,符合國家電網公司「SG186」工程業務應用信息化建設的相關要求,也符合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通過經濟法律管理業務應用的建設,使國網經濟法律部能夠更好地向公司各部門、直屬直管單位、網省公司提供法律指導、服務和咨詢,為國家電網公司的法制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保障。實現公司總部經濟法律事務的信息化管理,加強公司對重大經濟合同、案件的管理力度,防範經營的法律風險,提高管理時效性。
二、系統特點
* 標准化
經濟法律管理業務應用是「SG186」工程八大業務應用中綜合管理的一部分,系統在規劃目標、技術架構、工程總體進度上符合「SG186」工程的相關標准和要求。特別是在技術架構設計上要嚴格遵照「SG186」工程的總體技術架構,而不是自成體系。在軟體技術架構和具體技術實現上採用目前標准、主流的技術,例如:J2EE標准,XML、JMS、Web Service、SOA等標准技術。
* 先進性
經濟法律管理業務應用是八大業務應用中綜合管理的核心應用之一,其應用范圍廣、功能要求全、性能要求高。
系統在技術上必須採用業界先進、成熟的體系架構和技術,支持Internet/Intranet網路環境下的分布式應用,在滿足現實需求的前提下,兼顧未來發展趨勢,確保系統技術先進、可靠。穩定運行期間,系統支持24*365的高可用性原則要求,在硬體選型和軟體設計上都必須充分考慮系統的容錯能力,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確保提供持續、穩定的系統服務。系統運行性能滿足日常業務操作對系統響應時間的要求。系統同時應具備負載均衡能力,伺服器崩潰的處理能力,以及隨著業務的變化迅速伸縮、適應的能力。
在業務上消化吸收國內其他行業經濟法律業務管理的先進理念與思想,實現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理念的完美結合。
經濟法律管理業務應用的建設應該從國家電網公司總部和網省、直屬單位的法律部門的實際需求出發進行系統的功能規劃,特別要充分總結目前實際使用的經濟法律業務應用的功能和應用情況。系統設計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各項經濟法律業務需求,結合現代經濟法律管理的先進理念和方法,進行詳細的系統功能設計,系統在功能上要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在集中管理模式下,為滿足各基層單位的個性化管理需求,同時為適應機構和管理模式變化的需要,系統必須建立在穩定的經濟法律數據模型基礎之上,提供個性化定製平台,流程管理模型、許可權分配模型的自定義能力,從而滿足管理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實現經濟法律管理在規范化、標准化基礎之上的個性化。
* 可定製性
在集團化管理模式下,為滿足各網省公司的個性化管理需求,同時為適應機構和管理模式變化的需要,系統必須提供通用定製平台,支持業務流程、許可權分配等功能在多級組織機構之間的適應性和自定義能力,從而滿足管理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問題,實現經濟法律管理業務在規范性、一致性基礎之上的個性化。
三、系統主要功能
「SG186」經濟法律管理業務應用建設項目本著「高內聚、松耦合」的設計原則,在功能設計上由合同和案件管理、經濟法律研究管理、綜合管理等13個功能模塊組成。功能結構如圖所示:
系統主要功能介紹如下:
(一)合同管理
實現合同管理的數字化,流程化管理,包括合同基礎信息維護,合同簽訂管理,合同監控管理,合同變更與解除管理,合同統計查詢管理等內容。
1、合同基礎信息維護
合同基礎信息維護包括合同對方資質審查,基礎參數管理,合同模板和範本管理。
合同對方資質審查主要是讓合同承辦人對合同對方當事人資信情況進行記錄,登記對方當事人主體資格及經營范圍、履約能力、履約信用及合同承辦人對當事人資信情況的評價以及建議。
2、合同簽訂管理
合同簽訂管理是合同管理中的核心部分,包括了合同起草與擬稿、合同基本信息,會簽流程信息的維護,是合同管理其他功能模塊信息的來源。合同簽訂管理通過與工作流管理模塊相結合,在工作流管理引擎的驅動下,根據用戶定製的流程順序、類型及外部條件進行流轉會簽,包括了從部門內部審核、會簽部門會簽、財務部門、法律部門審核、單位領導審核簽批、文本列印蓋章整個過程的管理。從而完整地實現合同簽訂的流程化和電子化,實現合同會簽和簽批流轉。
在合同簽訂過程中,除了法人代表進行簽訂的合同外,其他合同都需要授權委託書。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授權委託書資料庫。實現對合同授權委託書的維護管理將在授權委託書管理模塊中介紹,在合同簽訂過程中,只需要做一個鏈接即可。
3、合同監控管理
合同監控管理在合同管理中技術要求比較高,需要配合企業信息集成平台進行橫向集成和縱向貫通,實現對合同從創建到歸檔全過程的監控和查詢。下面分別對合同簽訂過程、合同履行過程、合同歸檔後監控情況進行說明。
(1) 合同簽訂監督
合同簽訂過程中,合同監控模塊可以監控合同的詳細會簽狀態,主要合同詳細信息、合同已會簽意見、合同目前狀態、合同會簽部門信息、合同修改信息、合同簽發人及簽發日期信息等。
(2) 合同履行過程
合同簽發後,由合同承辦部門來確定合同履行狀態,在合同履行中需要本功能模塊數據定期與其他業務如財務管理應用、工程管理應用中與合同相關的信息進行同步。通過合同監控模塊可以嚴格監控合同金額的支付情況、相關工程項目的進展情況以及合同履行情況的詳細信息。
(3) 合同歸檔
合同歸檔後,合同監控管理模塊可根據合同主要信息對合同進行綜合查詢,模塊將檢索出相應合同,並顯示出合同從簽訂到歸檔的全部詳細信息,並應與歸檔管理應用數據定期同步。
4、合同變更、解除
合同變更、解除管理主要是對原有合同進行條款的變更或解除的管理。
(1) 合同變更
變更後的合同信息從原合同的資料庫中取得,變更後的合同在工作流驅動下進行簽訂過程的流程運轉。
(2) 合同解除
合同解除信息包括解除日期、解除原因等。解除的合同信息從原合同資料庫中讀取,解除合同信息在工作流的驅動下按照預先定義的流程送部門領導審核和單位領導簽批。
5、合同備案管理
這個模塊主要是網省公司對重大合同進行上報使用,按照各網省公司的具體規定,將重大合同的數據通過備案管理實現上報給國網公司。
(二)案件管理
1、上報案件基本信息管理
管理上報的案件、仲裁、紛爭從發案到結案歸檔各法律程序全部處理過程中各類信息。
包括:案件編號、案件名稱、發案單位、解決方式、案件類型、案由、案件性質、涉案金額、其他請求、原告、被告、第三人、代理人、承辦人、法院信息、開庭時間、處理結果、請求賠償、裁決賠償、實際獲陪/支付、其他辦案費用、案情簡介等。
2.上報案件處理管理與監控
上報案件處理模塊管理案件各法律程序的典型處理過程及內容。主要包括了發案、授權、案情分析、庭審、結果判決/裁定、執行、結案一系列過程的管理與監控。
3.上報案件匯報審批
管理案件處理過程中階段性匯報(請示)及批復(可包括授權委託審批),主要內容包括:匯報人、匯報內容、匯報日期,審批人、審批內容、審批日期等。
4.文檔及模板管理
管理案件各類文檔、證據、附件及審核信息,管理各類法律文檔模板。
主要內容包括:起訴書、答辯書、上訴書、代理詞、證據資料、判決/裁定書、調解書、和解協議等,還包括會議紀要、庭審記錄、授權委託書、律師推薦、執行申請、執行說明、結案總結/報告等各類文檔模板,使用時可做底稿或參考。
5.律師及法律顧問管理
管理外聘律師信息、業績及評價,法律顧問信息,律師所信息。
主要內容包括:
律師及法律顧問:姓名、性別、出生年份、單位、專長、所在城市等信息,代理過的案件,評價。
律師事務所信息:名稱、地址、電話、傳真、郵編、簡介。
6.對上報案件的智能分析功能
對各網省上報的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形成各式圖報表。展現整個電網公司系統內案件的發案趨勢,各網省案件類型的發案分布等。
(三)授權書管理
實現對各類委託書簽署審批和撤銷審批的管理。
1、授權委託書製作
為了加強授權委託的審核力度,控制授權風險,防範公司經營風險,防止公司發生經濟損失,因此需要明確授權委託的范圍、期限,以實現對授權簽署審批,主要業務流程包括:提出授權委託申請、授權委託審批、製作委託書、主管領導審批及總經理簽署、辦公廳蓋章。
授權委託申請可與合同、案件同時進入辦理流程。
(1)提出授權委託申請
授權委託申請是對授權委託申請表基本信息的登記,主要包括申請人姓名、申請理由、申請授權范圍等內容。
(2)授權委託審批
實現了對授權委託申請的審批管理。授權委託申請審批通過與工作流管理系統相結合,在工作流管理引擎的驅動下,根據用戶定製的流程順序、類型及外部條件進行流轉會簽,委託申請的審批過程包括部門內部審核、相關部門會簽、法律部門審核。從而完整地實現授權委託申請審批的流程化和電子化,實現授權委託申請的會簽和簽批流轉。
(3)製作委託書
根據經過審批的授權委託申請的內容會自動生成授權委託書的相關內容,並可以以特定的樣式導出授權委託書。
主管領導審核及總經理簽署
主管領導理審批,並交由總經理簽署,支持電子簽名。支持出差代理。
辦公廳蓋章
授權委託申請內容批准後由辦公廳進行蓋章,委託書生效。
2、授權委託書撤銷
為了加強授權清理工作,防範控制公司授權委託風險,同時防範公司經營風險,因此需要加強作廢授權委託書的管理,主要業務包括:業務部門及經濟法律部提出授權委託撤銷申請、簽報。
授權委託書的撤銷可分為三種:1、一事一議的授權委託,合同或者案件撤銷或歸檔後,授權委託書自動撤銷。2、有授權期限的授權委託書,到期後自動撤銷。3、在授權期限內的委託書,如想撤銷需填寫撤銷申請。審批通過後自動撤銷。
授權委託書撤銷的功能主要包括授權委託撤銷申請、會簽、撤銷的管理。
(1)授權委託書撤銷申請
授權委託書撤銷申請是對撤銷授權委託書申請基本信息的登記,主要包括撤銷說明等內容。
(2)撤銷申請審批
實現了對授權委託書撤銷申請的審批管理。授權委託數撤銷申請審批通過與工作流管理系統相結合,在工作流管理引擎的驅動下,根據用戶定製的流程順序、類型及外部條件進行流轉會簽,委託書撤銷申請的審批主要在法律部門內部審核,並需簽報公司領導。
(3)委託書撤銷
對已通過撤銷申請的委託書進行相應許可權的注銷。
(四)經濟法律研究管理
實現從研究課題立項審批到成果發布全過程管理,包括:經濟法律研究課題徵集、上報匯總、制定研究計劃、組織課題研究、成果總結、交流匯報、推廣等相關工作。
立項申請:課題名稱、研究內容簡述、預計完成時間、主研部門、配合部門等。
審批:政法部門意見、公司領導批示等。
流程:經辦人、單位或公司本部部門領導、經法部門、公司領導。
成果發布及查詢。
國家電網公司經濟法律資料庫的建立,按照自有研究成果,包括課題類、論文類等,國家最新法律法規以及社會上與經濟法律有關的論文。根據資料的分類,提供相應許可權的查詢功能。
(五)法律隊伍建設
法律隊伍建設管理主要包括法律機構名稱和負責人等信息。對各類法律工作人員、法律專家等各類相關信息進行管理。並實現對相關機構、人員信息進行查詢。法律專家和工作人員可方便的通過系統進行溝通。 同時,實現與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法律專家庫結合。並開發法律人才的評介功能以及培訓管理。
(六)證照管理
實現對企業證照相關內容的管理,包括對營業執照和組織機構代碼證的使用記錄、年檢記錄、變更記錄、撤銷記錄的管理,及對許可證等其他證照的管理。
法律法規資料庫
與國內資深的專業法律信息公司合作開發。包括對法律法規庫、司法解釋庫、部門規章庫、典型案例評估庫、各類政府工作報告庫等的靈活查詢與定製管理。提供不少於3年的法律信息的更新服務。
四、系統典型客戶
經濟法律管理業務應用系統在國家電網公司總部、北京電力公司、山東電力集團公司、西北電網有限公司等單位進行系統應用。通過經濟法律管理業務應用實現了國網公司總部對公司各部門、直屬直管單位、各網省公司的重大經濟合同管理力度,防範公司經營的法律風險,提高管理的時效性;同時通過縱向貫通使得國網公司經濟法律部能夠更好地向公司各部門、直屬直管單位、各網省公司提供法律指導、服務和咨詢,為國網公司的法制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保障。
④ 簡述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商法與經濟法分屬於不同的法律學科。簡單地說,商法調整的是各商主體之間的關內系,經濟法則調整國家容與經濟主體這兩個主體之間的關系。二者側重點不同。而且商法屬於私法,是用來維護主體的私權的,關注平等主體的利益關系;經濟法則更大一部分屬於公法。
⑤ 求經濟法案例 跟《公司法》有關的案例
案例一
錢緣訴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侵犯人格權案*
一、案情介紹
原告:錢緣,女,大學生
被告: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四川北路店(以下簡稱四川北路店)。
原告訴稱:自己在被告店內無端遭到搜身,且被告兩次強迫脫褲檢查。被告的行為侵害了自己的名譽權,要求兩被告公開登報賠禮道歉,並賠償自己損失費人民幣50萬元。
被告屈臣氏公司及四川北路店辯稱:因原告進出店門引起警報器鳴叫,才對其進行必要的檢查,並沒有強迫原告脫褲搜身,故沒有侵犯原告的名譽權,不同意道歉和賠償。
一審法院查明:1998年7月8日上午10時許,原告錢緣攜侄子進入被告四川北路店,當原告從店堂正門出門時,店門口警報器鳴響,引起女店員懷疑。後女店員強行將原告帶入地下商場內的辦公室,在用手提電子探測器檢查原告全身後,要求原告脫去褲子接受檢查。原告被迫解扣脫褲,女店員還伸手探人褲內檢查,未果。女店員旋即與門外趕來的店長商談後,再一次人室責令原告脫褲檢查,原告被逼無奈再次就範,但仍未發現帶磁物品。事後,原告到《新民晚報》進行了投訴反映。被告致信《新民晚報》承認有脫褲檢查事實,但認為「脫褲檢查」是原告的主動行為,不同意道歉和賠償。原告遂起訴至法院,要求被告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
一審法院認為:被告四川北路店對原告所進行的搜查,非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其亦無權要求原告承擔配合義務,故被告在店內對原告實施的非法行為,已構成嚴重侵犯原告人身權和名譽權,理應承擔民事責任。被告辯稱脫褲搜身是原告自願所為,因被告不能提供證據,故不予採信。由於原告要求被告賠償精神損失,為保護女大學生的名譽權、人身權不受侵犯,鑒於被告侵權情節惡劣,原告受侵害程度較深,又引起社會的不良反響,同時,考慮被告的實際給付能力,本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第120條第1款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四川北路店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在《新民晚報》上刊登向原告賠禮道歉公告(道歉公告內容需經本院審核),費用由被告負擔。
二、被告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四川北路店應賠償原告錢緣精神損失費人民幣25萬元(此款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一次付清);被告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一審判決後,屈臣氏公司與四川北路店向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認為:原審將它們均列為被告,並判決屈臣氏公司對四川北路店承擔連帶責任,違反了法定程序;原審法院對舉證責任的認定有誤,否認其對錢緣有強迫脫褲搜身的侵權行為;判決賠償人民幣25萬元的精神損失缺乏依據。要求二審予以改判。
被上訴人錢緣則認為原判決合理,要求維持原判。
二審法院查明:1998年7月8日上午10時許,錢緣攜侄子進入四川北路店,當錢離開該店時,店門口警報器鳴響,該店一女保安員上前阻攔其離店,並引導其穿越三處防盜門,但警報器仍鳴響,錢緣遂被保安人員帶入該店辦公室內,女保安用手提電子探測器對其全身進行檢查,確定在髖骨部位帶有磁信號。在女保安及另一女文員在場的情況下,錢緣解脫褲扣和接受女保安的檢查。店方未檢查出錢緣身上有帶磁信號的商品,允許錢緣離店。但錢緣向店方提出異議,要求店方賠償經濟損失,並表示要向有關部門投訴。以上事實有錢緣在一、二審中的當庭和書面陳述、四川北路店女保安李箭培於1998年7月8日的證詞和當庭陳述予以證實。錢緣在12時許離店後即向上海市虹口區消費者保護協會投訴,在投訴登記表上,錢緣要求店方向其賠禮道歉,並給予人民幣1500—2000元的經濟賠償。消費者協會經調解未成。以上事實有1998年7月8日虹口區消費者保護協會的消費投訴登記表證實。錢緣還投訴到《新民晚報》反映情況。屈臣氏公司在1998年7月14日致《新民晚報》一份書面情況說明中稱:「錢緣到辦公室後,女保安用電子探測儀測試了一下,仍發現在身體左側下方發出聲響,當時該顧客情緒比較激動,即刻解下褲子上的二粒鈕扣(並未脫去褲子),讓女保安檢查,看是否有磁性物品。」以上事實有1998年7月14日屈臣氏公司致《新民晚報》的書面情況說明予以證實。1998年7月20日,錢緣以自己在四川北路店無端遭到搜身,被兩次脫褲檢查,使自己心理受到極大傷害為由,向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屈臣氏公司公開登報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費人民幣50萬元。二審法院另查明:屈臣氏公司注冊資本為港幣2400萬元,四川北路店系屈臣氏公司依法設立的領取營業執照的非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以上事實有屈臣氏公司、四川北路店的營業執照、主管機關審核意見等證據予以證實。
二審法院認為: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上訴人將被上訴人滯留店中作檢查,不僅時間長達近兩小時,期間還出現被上訴人解脫褲扣接受檢查的事實。上訴人的行為違反了我國《憲法》和《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侵犯了錢緣的人格權,對此,應向錢緣賠禮道歉。被上訴人要求上訴人對其精神損害進行賠償,理由正當,應予支持。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應依照我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對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和影響,以及我國司法實踐等情況予以確定。原審判決賠償數額顯屬過高,本院應予糾正。至於本案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應是屈臣氏公司,因為侵權行為雖然發生在四川北路店,但由於該店系屈臣氏公司依法設立、領取營業執照的非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故其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而應由其設立單位即屈臣氏公司承擔民事責任。原審判決由非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四川北路店承擔民事責任,並由其設立單位承擔連帶責任不當,本院予以改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第120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53條第1款第(2)項之規定,判決如下:一、撤銷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1998)虹民初字第2681號民事判決。二、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向錢緣賠禮道歉。三、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應對錢緣精神損害賠償人民幣一萬元(該款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日內付給)。
三、基本事實分析
1998年7月8日上午10時許,原告錢緣攜侄子進入被告四川北路店,當錢離開該店時,店門口警報器鳴響,該店一女保安員上前阻攔其離店,並引導其穿越三處防盜門,但警報器仍鳴響,錢緣遂被保安人員帶人該店辦公室內,女保安用手提電子探測器對其全身進行檢查,確定在髖骨部位帶有磁信號。在女保安及另一女文員在場的情況下,錢緣解脫褲扣和接受女保安的檢查。店方未檢查出錢緣身上有帶磁信號的商品,允許錢緣離店。但錢緣向店方提出異議,要求店方賠償經濟損失,並表示要向有關部門投訴。錢緣在12時許離店後即向上海市虹口區消費者保護協會投訴,在投訴登記表上,錢緣要求店方向其賠禮道歉,並給予人民幣1500—2000元的經濟賠償。消費者協會經調解未成。錢緣還投訴到《新民晚報》反映情況。屈臣氏公司在1998年7月14日致《新民晚報》一份書面情況說明中稱:「錢緣到辦公室後,女保安用電子探測儀測試了一下,仍發現在身體左側下方發出聲響,當時該顧客情緒比較激動,即刻解下褲子上的二粒鈕扣(並未脫去褲子),讓女保安檢查,看是否有磁性物品。」被告屈臣氏公司注冊資本為港幣2400萬元,四川北路店系屈臣氏公司依法設立的領取營業執照的非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
四、定性分析
根據本案的基本事實,在分析本案時主要應抓住以下幾點:第一,被告對原告的搜身檢查行為是否侵權;第二,被告應對其行為承擔何種法律責任;第三,本案中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應如何確定。
(一) 被告對原告的搜身檢查行為是否侵權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消費者享有人格尊嚴和民族風俗習慣受尊重權,消費者享有的人格權,包括肖像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等,應得到經營者的尊重,經營者不得以各種方式侵犯消費者的人格權。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民法通則》第101條也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被告在向原告提供商品和服務的過程中,雖然因為原告出店門時引起警報器鳴響有一定理由懷疑原告身上有帶磁信號的商品,但是作為經營者無權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因此,被告將原告滯留店中作檢查時間長達近兩小時,還讓原告解脫褲扣接受檢查的行為無疑侵犯了原告的人格尊嚴,被告應對其侵犯消費者人格權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二) 被告應對其行為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本案中,原被告之間是一種消費關系,被告的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犯了消費者的人格權。同時被告的行為也違反了《民法通則》及其配套規定,侵犯了原告的人格權。即本案在適用法律上出現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民法通則》的競合,這樣在確定被告的侵權責任時應適用哪個法律呢?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0條的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除《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即如果《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另有不同於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的,應優先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如果《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沒有規定或者其規定與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相同的,應當適用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適用於本案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3條的規定與《民法通則》關於侵犯人格權的規定基本相同,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沒有做出「另有規定」。因此,本案在追究被告的侵權責任時應適用《民法通則》及其配套規定。根據《民法通則》第101條、第120條的規定,被告對於侵犯原告人格權的行為,應當按照原告的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該損失包括精神損失。被告故意侵犯原告的人格權給原告帶來了精神痛苦,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後果,應當給予原告精神損害賠償。
(三) 本案中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應如何確定
本案發生於1998年,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應適用當時有效的《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0條的規定,公民的人格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損失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後果和影響確定賠償責任。但由於只是一個原則性的規定,由於案件的具體情況、侵權人的經濟能力、當地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各地法官所掌握的標准也有很大差異,即使是相同或類似的案件,法院判決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有時候也有很大差距。
本案中,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
1、從侵權人的過錯程度看,四川北路店強行將錢緣帶入辦公室並要求解脫褲扣接受檢查的行為明顯違法,主觀上具有侵權的故意。但被告並不是無故搜查原告的身體,錢緣三次穿越店門都導致警報器鳴響,這使店方有理由對其產生懷疑。因此被告對其行為雖有主觀過錯,但過錯程度並不十分嚴重。
2、從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看,根據本案的基本事實和相關證據,法院只能認定錢緣是被迫「解下褲子上的二粒鈕扣,讓女保安進行檢查」,而不是完全脫褲檢查,無法認定被告有更嚴重的情節存在,所以被告侵權行為的情節只能說「比較惡劣」,而不能說「非常惡劣」。
3、從侵權行為的後果來看,錢緣的人格尊嚴被被告的行為所侮辱,必然造成精神痛苦。但精神痛苦的程度,法院只能以一個正常人的標准從旁觀者角度來判斷,一個29歲左右的女大學生遭此情況所產生的精神痛苦一般會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如果受害人認為有超出一般損害程度的極其嚴重的後果存在,則應該對該後果承擔舉證責任。本案原告沒有證據證明被告行為給自己造成了超出常人的精神痛苦,因此,不能認定被告侵權行為的後果達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況且,錢緣在向虹口區消協投訴時所要求的賠償費用為1500—2000元,這應該是錢緣在被侵權後最初認為的能夠對她的精神痛苦予以補償的金錢數額,也能夠說明被告行為的精神損害後果不很嚴重,沒有嚴重到需補償25萬元的程度。
4、從侵權行為的影響看,本案的廣泛社會影響主要是由錢緣向報社投訴和報社的披露報道所引起的,而非被告的侵權行為直接引起,這一點不能成為加重被告賠償責任的理由。
另外,從當地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看,1998年上海市職工年平均工資僅為12060元;從侵權人的經濟能力看,屈臣氏公司的注冊資本為港幣2400萬元,一審法院判決的25萬元人民幣的賠償大致相當於其注冊資金的1%。
綜合上述因素考慮,本案一審法院判決的25萬元人民幣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明顯過高,二審改判為一萬元,較為合理。
五、結論
本案的被告屈臣氏公司侵犯了原告錢緣的人格尊嚴,被告對於侵犯原告人格權的行為,應當按照《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的責任。二審法院作出的屈臣氏公司向錢緣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害人民幣一萬元的判決,合法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