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175條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75是什麼規則
《中華人民來共和國合同法》第源一百七十五條當事人約定易貨交易,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的,參照買賣合同的有關規定。
這個規則的意思就是,之前已有提及,處理辦法,交易規則等與前述相似,參照適用就好。
㈡ 法律服務合同糾紛責任如何認定
你好,在現今,我國致力於法治環境建設的大背景下,法律憑證就具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合同在生活中就是十分常見且重要的。做很多事情都需要簽訂合同,不管是工作還是從事其他活動。而合同糾紛的案例也就不斷增多,那麼法律服務合同糾紛責任如何認定呢?接下來小編將為您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一、未盡到誠實的法律服務義務
違反了《合同法》第6條的規定和全國律協2004年頒布實施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第16條的規定。這種執業律師往往是向委託人承諾:能打贏「官司」,承諾判決結果,委託人在被誤導的情況,產生訴訟慾望,對訴訟解決糾紛的期望值開始上升,最終簽訂委託代理合同。
二、未盡到告知訴訟風險的法律服務義務
違反了《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和全國律協2004年頒布實施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第48條的規定。作為執業律師,應當客觀地告知委託人擬委託事項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而這種執業律師往往是:只講有利的,不講不利的,當判決結果是敗訴時,只談我該主張的都主張了,該請求的都請求了,該抗辯的都抗辯了,法官不支持不採納,我有什麼辦法。結果只能是,訴訟有風險,責任個人擔。
三、未盡到提供規范的法律服務保障義務
違反了《合同法》第112條規定和全國律協2004《律師執行為規范》第49條的規定。基於人們對執行律師的信賴和律師執行行為規定的要求,律師在執業時,應當根據法律和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對擬委託辦理的案件,作出科學的法律判斷,為委託人提供符合法律規范的法律服務,根據法律完成委託事項,維護委託人的利益。這種執業律師,往往是犯常規性錯誤,你訴誰,訴訟主體搞錯了;怎麼訴,程序搞錯了;在哪訴,管轄搞錯了;能否訴,時效搞錯了;訴什麼,訴由搞錯了;憑什麼,舉證搞錯了;為什麼,法理搞錯了;支持否,法律適用搞錯了。
這每件錯誤,都會導致委託人敗訴。更有甚者,未經委託人授權或屈解委託人的真實意思擅自當庭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惡意串通和跟對方和解,損害了委託人的利益。
那麼,因履行法律服務合同發生糾紛,通過什麼途徑解決呢?最便民的途徑是,到執行律師注冊登記的省律師協會進行投訴解決。正如全國律協2004年頒布實施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第175條「律師和律師事務所應當妥善處理律師執業中發生的各類糾紛,自覺接受律師協會及其相關機構的調解處理。」和第176條「律師和律師事務所應當認真履行協會就律師執業糾紛做出的裁決。」的規定。
如果對律師協會的裁決不服,或者不願意到律師協會申請裁決,可在法律服務合同糾紛發生兩年之內,到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訴訴解決,標的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到中級人民法院解決。
受案法院應當按最高人民法院法發[2000]26號關於印發《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的通知第38條第134款第4項的規定,以法律服務合同糾紛案作為案由,只要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規定,就應當立案受理。如果原告的訴訟請求經過法庭調查舉證、質證、並能夠認定;經過法庭辯論正論、反論、並能夠成立;就應當根據《合同法》第112條、第113條的規定,參照《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做出判決。使代理有風險,責任律師擔變為現實,還委託人一個公道。
在現實生活中,關於合同糾紛的案例十分常見,每個當事人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據理力爭。對於關於的合同糾紛,是必需要走民事訴訟程序的。在各種法律活動中,關於合同的糾紛是比較常見的,以上就是本文對於法律服務合同糾紛責任如何認定這個問題的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網頁鏈接
㈢ 關於經濟法的問題.
(1)由案例來看,是屬於轉讓電視播映權的合同,構成了買賣合同(《合同法》第174、175條)所以合同雙方是買賣合同法律關系,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江蘇金藤影視藝術有限公司、寧波浙匯文化傳播中心;客體是電視播映權;內容是寧波浙匯文化傳播中心將電視劇《熱血情戀》在北京、天津、重慶、山東等7大省市的電視播映權獨家轉讓給江蘇金藤影視藝術有限公司,而江蘇金藤影視藝術有限公司支付相應款項。
(2)本案例以下四處不符合法律規定:
a.A、B 二人共同制定了公司章程,並由A一個人簽名蓋章。根據《公司法》第23條第3項規定,公司章程應由所有股東共同制定,而且根據《公司法》第25條第2款規定:「股東應當在公司章程上簽名、蓋章。」 所以,應由A、B、C共同簽名。
b.三人共同出資30萬人民幣。其中A為先進5萬元,B以注冊商標專用權作價出資10萬元,C以機器設備出資15萬元。根據《公司法》第27條第3款的規定:「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於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30%。」本案中,貨幣僅為5萬元,占注冊資本的16.7%,所以不合法。
c.三人商議A的出資為首次出資,期於在3年內交納完畢。《公司法》第26條第1款規定,全體股東的首次出資額不得低於注冊資本的20%,其餘部分由股東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兩年內繳足。本案中,A的出資僅占注冊資本的16.7%,如果作為首次出資不合法,「期於在3年內交納完畢」,也不符合法定的「兩年」內繳足,所以不合法。
d.公司名稱為「中國祥靈服飾公司」。根據《公司法》第8條第1款規定:「依照本法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在公司名稱中表明有限責任公司或者有限公司字樣。」而且,公司的名字應該由公司所在的行政區域的名稱、字型大小或商號、行號構成,除了全國性的公司、國務院或其授權的機關批準的大型進出口或企業集團、歷史悠久的馳名字型大小和外商投資的公司外,都必須在名稱中冠以公司所在地的行政區劃名稱。顯然,案例中的公司不在上述例外之列,所以,案例中的公司名字不合法。
㈣ 根據合同法規定,法律對其他有償合同的事項未作規定時,應當參照什麼規定
《合同法抄》規定,法律對其他有償合同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沒有規定的,參照買賣合同的有關規定。即《合同法》第九章的第130條至175條規定。
《合同法》
第一百七十四條法律對其他有償合同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沒有規定的,參照買賣合同的有關規定。
第一百七十五條當事人約定易貨交易,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的,參照買賣合同的有關規定。
㈤ 物權法第一百七十五條:第三人提供擔保,未經其書面同意,債權人允許債務人轉移全部或者部分債務的,擔保
《物權法》第175條規定: 第三人提供擔保,未經其書面同意,債權人允許債務人轉移全部或者部分債務的,擔保人不再承擔相應的擔保責任。
一、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債權人未經擔保人同意允許債務人轉移債務的法律後果的規定。
二、立法背景:
第三人提供擔保財產一般是基於其與債務人之間的特殊信任關系或者對債務人的資產、信譽有所了解。所以.在擔保關系中,一旦未經擔保人同意,債務人擅自轉移債務的,將給擔保人帶來較大風險,因為提供擔保財產的第三人對新的債務人可能一無所知。設立擔保物權雖主要是為保障債權的實現,但也要照顧到擔保人的利益,特別是當擔保人是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時,如何平衡擔保人、擔保物權人和債務人三者的利益就很重要。本條對債權人的權利行使進行了限制,明確規定,第三人提供擔保,未經其書面同意,債權人允許債務人轉移全部或者部分債務的,擔保人不再承擔相應的擔保責任。這種限制不但是對擔保人利益的保護,同時也是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本規定較好地平衡了擔保人、債務人和債權人的利益。
三、條文解讀:正確理解本條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本條只適用於第三人提供擔保財產的情況,如果擔保財產是由債務人自己提供的,除非債權人明確放棄擔保物權或者債務的受讓人明確表示願意代為提供新的擔保,否則債權人同意債務人轉移債務的行為並不意味著債務人擔保責任的免除。
(2)債權人允許債務人轉移債務必須要經提供擔保財產的第三人的書面同意,如果不是書面形式,而是其他形式,視為不存在擔保人的同意。根據合同法第十一條的規定,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傳、申報、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3)本條規定的債務轉移不但包括債務人將債務全部轉移給他人,也包括將部分債務轉移給他人。債權人許可債務人部分轉移的,原債務人並不退出債務關系,只是其所應承擔的債務額發生減少,新債務人與原債務人共同向債權人承擔債務。部分轉移債務的也必須經擔保人同意,否則擔保人對轉移出去的部分債務不承擔擔保責任。
(4)未經擔保人書面同意,債權人許可債務人轉移全部債務的,可以免除擔保人全部擔保責任;債權人許可債務人轉移部分債務的,可以免除擔保人部分的擔保責任,擔保人不得要求免除全部擔保責任。這就是本條中「不承擔相應擔保責任」的正確內涵。
四、相關規定:《擔保法》第23條:
保證期間,債權人許可債務人轉讓債務的,應當取得保證人書面同意,保證人對未經其同意轉讓的債務,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㈥ 公司兼並協議中,當事人約定違反公司法175條的,該條款效力如何
根據來《合同法》規自定,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對於公司兼並協議中,當事人約定的合同條款,如果違反了《公司法》第175條關於債權債務承擔的強制性規定,屬於無效條款。
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合同其他部分的效力。
《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六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公司法》
第一百七十五條公司合並時,合並各方的債權、債務,應當由合並後存續的公司或者新設的公司承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