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的內在倫理價值

合同法的內在倫理價值

發布時間: 2024-08-10 21:30:11

民法典相比較於民法學行法,他具備什麼優勢

(一)開放性

1·針對其他法律淵源的包容性。民法典中的合同法是這方面的典型:合同法作為調整經濟交易關系最為重要的法律,面對永遠處於不斷發展和創新中的交易實踐,當然也不應該「凝滯」或者僵化。以法國為例,首先是單行法的修改,譬如,1975年7月9日和1985年10月11日的法律分別修改了其民法典第1152和1231條,授權法官對於約定過高或者過低的違約金條款進行修改。其次,判例有時候可能會構建出合同法某一領域的規則(例如,前契約階段),或者在民法典之中或之外發展出某些具有重要意義的規則和概念(譬如,前契約階段的信息義務,安全義務,銷售者和製造者的產品責任,合同的協議轉讓和解除等),或者將某一局部適用的規則擴展為一般性規則(譬如同時履行抗辯規則,exceptio non adimpleti cont-ractus)。再次,交易實踐為不斷豐富合同法的內容,使得合同法不斷接納和確認新的交易形式(如解約條款、責任條款、安慰信、獨立擔保)。最後,學理界也不斷將許多理論和概念體系化(合同的對抗性,實質性義務、合同群理論[20]),並不斷突破舊有的制度框架(如方法之債和結果之債的區分)。

2·對於其他法律體系的開放性。在如今各國的立法活動中,比較法無疑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對各主要國家的法律進行比較分析,從中尋求最適合本國的制度安排,這已經是各國在立法中的一項普遍做法。對於外國法的借鑒,這也是法國這個擁有悠久民法傳統的國家的經常性做法。仍舊以法國法為例,譬如,在價格的確定方面,法國最高法院在審判中就曾參考了德國法和羅馬統一私法國際委員會(UNIDROIT)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當時還尚未公布)中單方面確定價格的有關內容[21].在法國最高法院近年的一些關於合同誠信義務的判決中,還可以看到普通法尤其是美國法的影響,譬如所謂的「信賴理論」[22].

3·對於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變遷的敏感性。作為調整主體行為的社會規范之一,法律不可能自外於其他領域,不受其他領域變革的影響,或者不考慮自身對於其他領域的一項———尤其是經濟領域內可能引發的後果。合同法更是如此:對於交易關系的促進、對於經濟生活的良性影響,這是合同法的出發點和歸宿之一。由此,不難理解的是,法國民法典的起草者們拒絕將一方遭受的「損失(lésion)」作為宣告合同無效或者變更的原因之一,因為起草者們「對於大革命時期的多次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大量交易因一方遭受損失而被撤銷的麻煩記憶猶新」[23].在當代,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的時候,顯然需要考慮法律的經濟和社會效果:譬如,法國負責研究擔保法改革的專家小組中,除了法學教授和法官以外,還有銀行家、公證人和律師等實務界專家。此外,法院在做出判決時,通常也會考慮判決的經濟影響,譬如,法國最高法院在為某些投資性的人壽保險合同進行定性的時候,就曾大量征詢了公證人、保險公司、經濟和金融部、司法部等部門的意見。另外,最高法院的某些判決的動機也可以從經濟學層面得到解釋。此外,法學界對於經濟分析方法也並不陌生:在合同法中,法國一些學者反對情勢變更理論,也正是基於經濟上的分析。據他們看來,如果經濟情勢的變更能經常性地導致合同的變更的話,這會危害經濟秩序的穩定,損害當事人的合理預期[24](當然這一看法也受到其他一些學者的批評)。

(二)平衡性

平衡性是指法律在制度設計上注重各方當事人之間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平衡、各種基本價值之間的平衡。那麼就此而言,是否存在關於合同的一個普遍性的定義?比較法研究發現,關於合同這個最基本的法學范疇之一,存在著多種定義和視角。例如,在深受自由主義思想、重商傳統和新教倫理影響的英國,關於合同的觀念就更多的體現出經濟維度的考慮;而在天主教影響深厚、重視合同倫理的法國,其關於合同的看法就呈現出相當的道德主義的特點。如果把視野進一步擴大至伊斯蘭法體系,我們會發現,伊斯蘭教法關於合同的理念又與前述兩大法系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些都說明,即使是關於最為基礎、為各大法系所共有的基本法學范疇,關於其內容的理解,各個法系可能並不相同。

就合同的有關分析框架而言,存在著諸多不同的方法論:經濟學分析方法、社會學分析方法、哲學分析方法、個人主義方法、道德主義方法、連帶主義方法等。就此而言,巴西的最新立法值得關注:其2002年的新法典要求「契約自由必須以理性的方式,在合同的社會功能的限度內行使」。早在一個多世紀前,普通法學者梅因就揭示出所謂「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是一切「進步社會的發展趨勢」;而在當代,許多大陸法學者在更為深入地談論所謂「法律的契約化」現象(如前所述,這一趨勢已經擴展到家庭法、物權法等領域);從法律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並非偶然:它反映出社會生活的組織方式的重心從「法律」向「契約」的轉移;法律為當事者所直接規定的聯結逐漸減少,而當事者通過契約所構建的聯結漸次增加;法律的調整模式逐漸從「強行性法律」向一種「協商性法律」轉變。

在理念和方法論層面,大陸法系關於合同的觀念與普通法系仍然存在某些差別。譬如,就合同的效力而言,盡管兩大法系都會強調古老的拉丁法諺Pactasunt servenda(承諾應當嚴守),這一合同法的奠基性原則卻在兩大法系中有不同的理解。英美法將合同視為「bargain」,強調雙方利益或者好處的交換,兩種允諾的交易,因此,合同一方可以主張「或者我選擇履行,或者我選擇賠償」,任何一種方法是均應被視為可以滿足對方的利益;顯然,交易秩序中並不涉及道德層面的問題,可見,此中處於支配地位的考慮是經濟上的安排。由此,普通法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的責任形式是損害賠償:根據Holmes的著名論斷,原則上,選擇支付損害賠償是當事人的自由;強制實際履行只是一項例外性責任形式。總之,合同法需要考慮的是交易的迅捷、便利、效率。法律經濟學派的「有效違約」理論即是典型:如果違約能創造出更大的效率,則應允許一方選擇以支付違約賠償而解除合同。這明顯反映出一種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道德觀;履約還是違約在這里被純粹解讀為一種利潤最大化的算計,並無道義誠信等方面的考慮。

這正是許多大陸法學者明確反對將合同簡約為「bargain」的原因所在。在合同效力的問題上,大陸法更傾向於合同只有在完全履行之後,才算達到圓滿狀態。例如,受到法國法的影響,智利法律規定「如一方未履行其義務,另一方有權選擇強制其繼續履行合同,或者選擇解除合同並要求對方支付損害賠償」。許多大陸法系國家的某些合同法制度———諸如非違約方解除合同前的催告、約定違約金條款、合同解除只能通過司法程序、拒絕承認情勢變更理論等———都反映出對於合同效力的重視:法律為債權人同時提供了多種選擇,以使合同能得到履行;從債務人的角度來看,法律為促使其履行合同提供了多種制度框架,以使合同不至於終止。在許多大陸法學者看來,強調對己方先前做出的諾言的信守、對於對方的合理期待的尊重,這顯然涉及道德等諸多層面:中世紀教會法和宗教教義的影響,和他的交互性特徵,信守承諾的騎士精神,基本的自然正義觀念……由此,強調進入合同關系的雙方應保持某種「連帶關系」(善意、忠誠、合作和相互扶助等),這只有用經濟分析方法之外的其他分析框架才可以解釋(道德、倫理、宗教、社會學等)[25].法國當代影響甚大的「合同連帶主義(solidarisme contractuel)」思潮,是沿襲了杜爾凱姆、撒萊、德莫格和約瑟朗等人的法社會學思考路徑,反對純粹從商業和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合同。

(三)經濟性

經濟性是指法律的制度安排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各個環節包括爭端解決環節的成本。在成文法體系中,合同法律規則本身就是交易關系的抽象,這些規則在內容上可以成為一般性的交易條件。由此,在大陸法系中,由於完備的法律規則的存在,對經濟當事者而言無需就合同的所有環節和所有事項,均制定繁簡無遺的龐雜條款———這與普通法的情形有所不同;從微觀角度看,這極大地節省了經濟當事人的時間和成本。

從宏觀角度看,以法典為核心的成文法體系還具有預防和避免爭端的功能。根據一些統計,在美國,司法和訴訟程序的總運作成本(公民、企業、公立機構為律師、法院、司法專家等所負擔的所有費用)約為650億美元,大約佔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2.6%;這一比率在瑞士為0.8%,在法國為0.6%,而在西班牙僅為0.4%.此外,在美國,平均每300名居民中就有一名律師(美國的律師數量據稱佔到了全球總數的70%);這一數字在法國是1700.在美國,每年每10人中就會有一人牽涉到訟爭;這一數字在法國是300[8](P106)。根據一些比較法學者的分析,這其中存在著結構性的原因:在普通法中,當事者無法服從於成文法典,而是受制於法官創造的規則,這使得當事方對於律師具有更大的依賴;而由於當事人預先無法完全知曉規則,由於普通法的訴訟構造和法律文化,當事人也會具有更大的沖動去訴諸法院。

結論

頗有意思的是,根據位於普通法區域的加拿大的渥太華大學所做的一項統計:在全世界,超過150多個國家佔全球60%的人口採用的是大陸法體系;以制定眾多法典為其標志。雖然數字並不具有更多的意義———我們顯然不能因此簡單推導出成文法體系就一定優於普通法系,但是,這起碼使得我們更有理由在實現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中,堅持大陸法傳統,理解法典化是適合於中國的傳統和現實的最合理選擇,從而堅定地繼續已頗有建樹的法典化之路;而中國民法典的最終出台也必將為中國法體系的「質地」增添「現代性」。

② 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是否分高低位階,即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有分高低嗎

有的。

其中,誠實信用原則是帝王條款。

自《民法通則》規定誠實信用原則以來,「帝王條款」之說日益盛行,因梁慧星、徐國棟兩先生鼎力擁戴,信者從者如雲,幾無不服誠信原則的帝王之尊。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上,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所有獲取民事利益的活動,不僅應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須使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我國《民法通則》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不難看出,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法上有適用於全部民法領域的效力。誠實信用原則常被奉為"帝王條款",有"君臨法域"的效力。作為一般條款,該原則一方面對當事人的民事活動起著指導作用,確立了當事人以善意方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行為規則,要求當事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遵循基本的交易道德,以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以及當事人的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另一方面,該原則具有填補法律漏洞的功能。當人民法院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遇到立法當時未預見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可直接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行使公平裁量權,調整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誠信原則意味著承認司法活動的創造性與能動性。近代以來,作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延伸,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法上,又普遍承認了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該原則要求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不能超過其正當界限,一旦超過,即構成濫用。 這個正當界限,就是誠實信用原則。

經濟法論述題:從合同法角度說明婚姻關系。急用!!!越詳細越好,要是回答的好還會繼續給分的。

對婚姻的本質,不同的歷史時期及各國有不同的認識,主要有契約說、婚姻倫理說、信託關系說、制度說、身份關系說。而我國的學者大多持身份關系說,認為婚姻法律關系本質上是一種身份關系,婚姻雙方在財產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是附隨於人身上的權利義務的。創設這種關系的婚姻行為是一種身份法上的行為,行為人須有結婚的合意,但是婚姻成立的條件和程序,婚姻的效力,婚姻解除的原因等,都是法定的,而不是當事人意定的。因此,不應當將婚姻行為視為契約,將婚姻關系視為契約關系。身份關系說是目前中國婚姻法學界的通說。對於婚姻的本質作者以合同的觀點看待婚姻的本質(即婚姻的本質就是特殊的合同)。作者從以下七個方面分析婚姻的本質是特殊的合同。
一、從合同的概念看婚姻的含義
我國《合同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的特徵有三:合同是多方(主要是雙方的法律行為),合同本身是當事人有意識的、有目的的能夠產生預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為。合同是一種法律事實。②合同的目的是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化,也即民事主體因權利義務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③合同的基礎是當事人平等和自願婚姻是男女雙方為共同生活之目的而依法結成的以人身和財產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種民事合同。婚姻都是法律事實中的行為,它的目的指為當時社會制
度所確認的男女兩性的結合及其他社會關系、建立的基礎是平等自願。
婚姻作為自然人的男女兩性的結合其主體是平等的,他們之間的結合是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設立、離婚是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終止。所以從概念上看,兩者具有相極其相似之處。
二、從合同的基本原則看婚姻家庭的基本原則
合同的基本原則有:自願原則、法律地位平等或稱平等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合法原則、法律約束力原則。婚姻的基本原則有: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夫妻互相忠實、家庭成員敬老愛幼、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計劃生育。

《合同法》第三條規定:「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當事人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該條規定了合同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首先是指當事人之間在合同關系中不存在管理與被管理、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合同平等意味著機會平等、當事人在適用合同規則上的平等。

合同的自願原則相對應的是婚姻自由原則。婚姻自由,是指婚姻當事人按照法律的規定在婚姻問題上所享有的充分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強制或干涉。我國《憲法》第49條規定:「禁止破壞婚姻自由」,《婚姻法》第2.3.5條分別規定「實行婚姻自由」、「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婚姻自由的內容包括:結婚自由與離婚自由。結婚自由,是指婚姻當事人有依法締結婚姻關系的自由。當事人是否結婚,與誰結婚,是其本人的權利,任何人無權干涉。離婚自由,是指夫妻有依法解除婚姻關系的自由。婚姻的成立和維系都應以愛情為基礎,當雙方感情確已破裂,夫妻關系無法繼續維持時,解除這痛苦的婚姻關系,無論對雙方或對社會都是幸事。雙方當事人在婚姻問題上也沒有管理與被管理、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
《合同法》第五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指本著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主要體現為:
①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應當按照公平合理的標准確定合同的權利義務,不能使合同的權利義務顯失公平。
②當事人發生糾紛時,法院應當按照公平原則對當事人確定的權利義務進行價值判斷,以決定其法律效力
③當事人變更、解除合同或者履行合同,應體現公平精神,不能有不公平行為。合同的平等原則與公平原則相對應的是婚姻的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原則。
男女平等是指男女應在婚姻家庭關系中,享有同等的權利,負擔同等的義務,也是一種法律地位平等的體現。我國《憲法》第48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男女平等體現在婚姻關系方面權利義務平等,在家庭關繫上地位平等,雙方之間不存在管理與被管理,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一夫一妻,是指一男一女結為夫妻的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是社會主義婚姻關系的必然要求,符合婚姻的本質、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觀。一夫一妻也體現了合同的公平原則,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都是不公平的,雙方的權利義務則不平等。

合同的誠實信用原則。

《民法通則》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在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時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不得有欺詐行為。」誠實信用原則體現於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和終止等各個方面和各個階段。誠實信用原則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作為解釋合同的重要依據。它要求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必須具備誠實、善意的內心狀態,對民事活動有重要指導作用。合同的誠實信用原則對應的是婚姻中夫妻互相忠實、家庭成員敬老愛幼原則。夫妻在共同生活中互相忠實,互相尊重是夫妻關系的基本准則。夫妻之間應忠於感情,應該誠實、坦誠相待以及互敬互愛,相互以禮相待,不得侮辱對方,並應尊重對方的獨立人格及其獨立權利,家庭成員間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

合法原則與法律約束力原則。

《民法通則》第6條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合同法》第7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合同法》第8條規定「依法成立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上述規定體現了法律約束力原則。它要求:
①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前提是依法成立;
②法律約束力原則首先表現為合同具有履行力;
③當事人不得擅自變更和解除合同;
④違反合同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與上述原則相對應的是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計劃生育原則。我國《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及《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與合同法上關於合法原則、法律約束力原則是一致的。

三、從合同的成立看婚姻的成立。

合同的成立,是指當事人通過要約和承諾的方式對合同的必要條款達成合意。婚姻的成立,又稱結婚,是男女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的夫妻關系的一種法律行為。合同成立的法律要件和婚姻的成立要件也是相似的。

(一)主體上的要求:當事人為雙方或者多方。所謂當事人,指參加合同關系承擔訂立合同所產生的實體權利和義務或者法律責任的人。合同通常是雙方當事人簽訂的,即使為第三人利益所簽訂的合同,合同的訂立人實際上仍然是雙方當事人,第三人只能是享受合同的利益。綜觀各國婚姻,合法有效的婚姻大多具有備三個特徵:
①結婚行為的主體必須是異性男女。
②結婚行為是一種法律行為,必須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才能成立。
③結婚行為的結果是確立夫妻關系。

(二)內容上要求:具備了必要條款。必要條款是合同成立必不可少的內容,如標的、數量等,缺少這些內容就無法成為合同。而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有:雙方意思表示的一致性、法定婚齡、禁止結婚的疾病、禁止結婚的親屬的規定,同樣婚姻不具備這些要件,則婚姻不能成立或是無效。內容上的要求兩者也存在相似之處。

(三)形式上的要求。合同的成立,要通過要約和承諾方式達成合意,這種合意又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示出來,不同的合同有不同的形式要求,有書面的、口頭的也有其他形式。有的特殊合同還要求履行必要的登記等手續。而婚姻的成立形式要件,如雙方意思的一致性,即雙方達成合意,同時具備法律規定的結婚程序與方式如登記制、儀式制、登記與儀式或結合制。形式上的要求兩者也大同小異。

四、從合同的效力看婚姻的效力
合同的效力可分成有效、無效、可撤銷和效力待定的合同。合同法關於效力待定和可撤銷合同的規定是新增加的內容。從婚姻法上來看,原婚姻法從效力角度只有效婚姻,而缺少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的規定,修訂後的婚姻法增加了婚姻效力的一些規定,主要就是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的規定,很顯然,婚姻法上的變化或修訂是參考了合同法的內容,從理論上已經把婚姻視作特殊的合同來看待。
有效合同的要件為
①合同當人必須是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②意思表示真實;
③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而有效婚姻的要件主要有
①必須達到法定婚齡,我國《婚姻法》第6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歲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這與合同的當事人必須是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是相對應的;
②男女雙方完全自願,這同樣體現了婚姻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須真實;
③禁止有配偶者結婚,禁止一定范圍的血親結婚和禁止有一定疾病的患者結婚,這與合同法規定的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其本質都是一致的。
無效婚姻制度與合同法中的無效合同的規定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的無效合同指存在無效事由(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違反社會公共利益),雖已成立但自始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合同。無效婚姻的是指違反婚姻成立要件的違法婚姻,不具有婚姻的效力。我國《婚姻法》第10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①重婚的;
②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③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④未到法定婚齡的。」
這些規定,實質上是法律對無效婚姻的強制性規定(也包含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無效的內容),這與無效合同的本質規定也是完全一致的。
可撤銷的合同指因意思表示瑕疵而經撤銷權人請求,由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裁判使其效力自始消滅的合同。可撤銷的婚姻,指男女雙方或一方缺乏結婚的合意,因受他方的脅迫而結合的違法婚姻。《婚姻法》第11條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在此,可撤銷的婚姻也是因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瑕疵即缺乏結婚的合意,故有權要求撤銷該違法婚姻。兩者的請求撤銷的期限都是1年,法律規定撤銷權的目的都在於充分保護受害人和尊重受害人意願而非強制宣布其無效。

五、從合同的終止看婚姻的終止
合同的終止是指因一定事由的產生或出現而使合同權利義務歸於消滅。婚姻的終止是指合法有效的婚姻關系因發生一定的法律事實而消滅。其後果直接表現為夫妻間的權利義務解除,即權利義務歸於消滅:夫妻身份終止,同居義務終止,扶養義務終止,夫妻間繼承權消滅。

從性質上看,合同終止的事由分為兩類:一是根據當事人意思所產生的事由,如合同的合意解除;債務的相互抵銷;債務的免除;債務的提存。二是法律規定的事由,如法定的解除,債務的混同。同樣,婚姻終止的事由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離婚而終止,離婚指婚姻關系當事人在生存期間依法解除婚姻關系的法律行為,離婚,也是依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意思所產生的事由;二是因配偶一方死亡而終止。近現代大多數國家的法律都認為,配偶一方死亡,婚姻關系中的主體一方不復存在,自然引起婚姻關系的終止。在此,同樣與合同終止第二類中的法律規定的事由有相似之處。
合同終止後的誠信義務。《合同法》92條規定:「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為使合同關系善始善終,確保有關當事人的利益,合同法規定了合同終止後的附隨義務。我國《婚姻法》第38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42條規定:「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這同樣體現了離婚當事人在終止婚姻關系後的附隨義務。

六、從合同的違約責任看離婚的過錯賠償

合同的違約責任是指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所應承擔的採取補救措施、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民事責任。所謂離婚過錯賠償,是指因夫妻一方的重大過錯致使婚姻關系破裂的,過錯方應對無過錯方的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失予以物質賠償的法律制度。我國修改前的婚姻法並無離婚損害賠償制度,而國外立法卻早在幾百年前就確立了這項制度。如《法國民法典》第266條規定:在因一方配偶單方過錯而宣告離婚的情況下,該一方對另一方配偶因婚姻解除而受到的物質上與精神上的損失,得受判處負損害賠償責任。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1056條也規定夫妻之一方,因判決離婚而受損害者,得向有過失之他方,請求賠償。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之所以早在世紀即登上人類的立法舞台,是因為該制度體現了懲罰、保護與補償的功效。我國新婚姻法在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一章確立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婚姻法》第4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①重婚的,
②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③實施家庭暴力的,
④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婚姻合同所包涵的婚姻權利與婚姻義務主要由婚姻法所設定的。合同強調權利,婚姻意味著權利;而婚姻權利是靠婚姻義務的履行來實現的,婚姻意味著義務,或者說,婚姻意味著責任。配偶雙方必須履行相互忠誠、相互扶助等義務。當一方不履行義務時,如虐待、遺棄、通姦等,必然會導致對方的財產或精神損害,而這種損害又不能通過離婚得到平息和補救,所以只有通過賠償的方式才能使無過錯方得到財產補償和精神慰藉。顯然,這是婚姻的合同本質的有力體現。換句話說,離婚損害賠償責任其實是一種合同責任,是合同一方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義務婚姻義務而致使對方合同權利婚姻權利受損失的法律後果。可見,確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凸現了婚姻的本質,揭開了婚姻本質的面紗。婚姻的本質是一種合同,而合同不僅強調權利,更強調自由。因此我們可以說,婚姻意味著自由。法律上的婚姻自由制度的根據就是合同自由,包括結婚自由與離婚自由。離婚不僅使夫妻雙方的婚姻權利義務關系終止,即解除了婚姻合同,而且也必將使無過錯一方處於弱勢狀態。婚姻關系中處於弱勢的一方就是婚姻領域里的。弱者在解除婚姻合同之後,往往陷入離婚所引發的心理傷感或精神顧慮,甚至基本的物質生活也不能保證。為了避免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許多婚姻弱者寧願勉強維持脆弱不堪的婚姻合同,也不會輕易選擇離婚。由此,婚姻自由的空間顯得捉襟見肘,婚姻自由原則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背離了婚姻的本質,違反了婚姻法的原則和精神。相反,確立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就可以使無過錯一方得到相應的救濟、補償和安慰。這樣就消除了當事人為解除婚姻合同帶來的許多顧慮,從而拓展和深化了婚姻的自由空間。修改前的婚姻法沒有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婚姻自由,尤其是離婚自由。新婚姻法把這項制度明確規定下來,不僅是對婚姻本質的整體認可,更透視出了婚姻合同中的具體內涵,特別是內涵。
也就是說,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確立,進一步保障了婚姻的自由,拓展了婚姻自由的空間。

七、婚姻是特殊的合同作為婚姻的特殊合同與合同具有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
①合同的標的為財物或財產,而婚姻主要體現為身份關系。我國《合同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合同法在此也是把婚姻這種合同作為一種特殊合同對待的。
②婚姻的自由度比合同的自由度要小,它受到的限制和約束多,婚姻自由包括結婚自由與離婚自由,但它往往受到倫理道德、子女的制約與限制,而合同的自由包括締約自由、解除合同以及及終止合同的自由要比婚姻的自由寬泛得多。合同還存在主體和內容的變更以及合同的轉讓(一方將合同的權利或義務全部或者部分地轉讓給第三人)。合同還存在效力待定的合同。這些都是婚姻所不具備的。另外,婚姻成立的條件和程序,婚姻的效力,婚姻解除的原因等,許多的情況都是法定的,這些也是婚姻作為合同的一種特殊之處。但它無論如何特殊也都不影響婚姻作為合同的本質即婚姻是一男一女為了共同的利益而自願終身結合、互為伴侶、彼此提供性的滿足和經濟上的幫助以及生男育女的合同本質。長期以來,婚姻的本質在我國受到禁錮,承認婚姻是一種合同彷彿就是把婚姻看成了一種交易。應當說,這種理念迴避了婚姻關系的本來面目,也限制了婚姻自由原則的貫徹和實現。近來,隨著民眾理念的漸趨深入,有關婚姻本質的認識也越來越明晰。可喜的是,這種認識已經反映到婚姻立法上來。這次婚姻法修正案中就有許多制度折射出了婚姻的合同本質。

夠詳細了吧。北大陳興良教授的論文。

④ 在當代中國的國情下,合同法中的契約精神怎麼理解

律師解答:
契約精神是西方文明社會的主流精神,在民主法治的形成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市民社會私主體的契約精神促進了商品交易的發展,為法治創造了經濟基礎,同時也為市民社會提供了良好的秩序;另一方面根據私人契約精神,上升至公法領域在控制公權力,實現人權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契約精神,無論是私法的契約精神在商品經濟中的交易精神,還是公法上的契約精神,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構建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轉都有著積極作用。
契約精神本體上存在四個重要內容:契約自由精神、契約平等精神、契約信守精神、契約救濟精神。契約自由精神是契約精神的核心內容。西方人權理念中就一直存在經濟自由中的契約自由精神。
契約自由精神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選擇締約者的自由、決定締約的內容與方式的自由。契約自由主要表現在私法領域。契約平等精神是指締結契約的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締約雙方平等的享有權利履行義務,互為對待給付,無人有超出契約的特權。為了達到契約的平等精神,違背契約者要受到制裁,受損害方將得到利於自己的救濟。正因為契約完美的體現了平等精神,才會被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作為理論武器而創造了社會契約理論,通過每個人讓渡一部分權力交給國家代為使用,雙方達成合意,建立社會契約,各自履行各自的權利與義務,以達到社會的和諧。
契約信守精神是契約精神的核心精神,也是契約從習慣上升為精神的倫理基礎,誠實信用作為民法的「帝王條款」和「君臨全法域之基本原則」,在契約未上升為契約精神之前,人們訂立契約源自彼此的不信任,契約的訂立採取的是強制主義,當契約上升為契約精神以後,人們訂立契約源於彼此的信任,當契約信守精神在社會中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主流時,契約的價值才真正得到實現。在締約者內心之中存在契約守信精神,締約雙方基於守信,在訂約時不欺詐、不隱瞞真實情況、不惡意締約、履行契約時完全履行,同時盡必要的善良管理人、照顧、保管等附隨義務。
契約救濟精神是一種救濟的精神,在商品交易中人們通過契約來實現對自己的損失的救濟。當締約方因締約方的行為遭受損害時,提起違約之訴,從而使自己的利益的到最終的保護,上升至公法領域公民與國家訂立契約,即憲法。當公民的私權益受到公權力的侵害時,依然可以通過與國家訂立的契約而得到救濟。

⑤ 什麼是民法通則和合同法

《民法通則》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合同法》第六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對國家而言,維持公共秩序與公平。以此建立一個誠信 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帶來的收益將是無限的誠信這一范疇是由「誠」和「信」兩個概念組成的。

誠,指真誠、誠實;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誠」與「信」合起來作為一個科學的道德范疇,是現代社會的產物。

(5)合同法的內在倫理價值擴展閱讀: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范和道德標准,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

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

這里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說,從一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

熱點內容
觀其復道德經 發布:2024-11-16 02:21:55 瀏覽:301
七零九律師 發布:2024-11-16 02:20:19 瀏覽:465
廣東司法親子鑒定 發布:2024-11-16 01:59:43 瀏覽:104
民法典之意 發布:2024-11-16 01:57:40 瀏覽:269
勞動法最近案例 發布:2024-11-16 01:43:34 瀏覽:741
刑法總論ppt 發布:2024-11-16 01:33:36 瀏覽:572
法院的作用與職能 發布:2024-11-16 01:21:15 瀏覽:135
巴南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16 01:13:28 瀏覽:890
刑事訴訟法關於凍結期間 發布:2024-11-16 01:12:36 瀏覽:195
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一款 發布:2024-11-16 00:47:33 瀏覽: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