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社會學家對法的看法

法社會學家對法的看法

發布時間: 2024-08-28 05:41:03

1. 埃利希的法律思想是什麼

問:試述埃利希的法律思想。

校解析答案: 奧地利法學家埃利希是法律社會學的奠基者,又是自由法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法律的自由發現和自由法學》和《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等。埃利希的法律思想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

(1)法律社會學。

埃利希認為,法律的發展重心不在自身,而在社會,這是法律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他指出,無論何時何地悶態殲,法律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他指出:「社會學就是具有相互關系的各種人類的聯合的總和」,人類最初的聯合形式是通過氏族和家族,這兩種形式又無法確定誰先誰後出現的問題閉並,但對它們的起源和發展,都可以根據「社會化」或「社會連帶關系」的原委加以解釋。

可見,埃利希通過所謂的各種聯合,妄圖調和階級矛盾和斗爭,宣揚階級合作。

(2)法律和國家的關系。

埃利希在「法律發展的重心在社會本身」的前提下,對法律的概念、法律和國家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歪曲解釋。他認為,國家制定的法律只是法律中很少的一部分,而早在國家產螞沖生之前,法律(包括立法和司法活動在內)就已存在,從而否認國家制定法律和國家強制力是法律的要素。

埃利希把法律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家制定的法律,即「國家的法律」;另一類是「社會秩序」本身,它指各種社會規則,除了法律以外,還有道德、宗教等。法律不同於其他社會規則之處在於:法律的對象是社會輿論認為最重要的事件,法律比其他規則要以更明確的用語加以表達。埃利希認為,法律是與人類社會同時出現的,法律先於國家,立法和司法活動也先於國家。社會既然是各種人類的聯合,而通過這種聯合,使人們根據一定的社會規則形成某種關系。所以,社會規則(包括法律)就等於各種不同的社會關系,這些規則就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上述觀點混淆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兩個要領,掩蓋了國家與法律的階級性。

(3)自由的判決方法。

埃利希不同意傳統的觀點,認為「把法律作為國家官員作出決定或供法官下判決的根據」的說法沒有道理,他指出,作為這種根據的規則只不過是法律中的一小部分。法律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解決人們間的爭端,因為法律是社會有機體的基礎。埃利希提出兩種判決方法:一是傳統的「技術主義的判決方法」,二是「自由的判決方法」,這是他所推崇的,即法官進行判決時,不是根據成文的法律,而是根據法官自由發現的法律。他的理論,為破壞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建立起來的法治原則進行辯解。

(4)「活的法律」。

「支配生活本身的法律,盡管這種法律並不曾被制定為法律條文」;活的法律的意義,不限於對法院所適用的、供判決之用的規范有影響,或對成文法的內容有影響。「活的法律」有種獨特的價值,它實質上是指社會秩序本身的法律。這不同於國家的法律。正是這種「活的法律」構成了法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因而也就成為人類社會法律秩序的基礎,研究法律首先必須從確定這種法律開始。

2. 法律社會學的基本思想

第一,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對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發生實際作用的社會規范。這首先意味著法與國家是不可分的,所有的法都是「國家的」。至於那些在功能上與法相似或相同,對法起著輔助和加強作用的社會規范(如政黨、社團的章程及鄉規民約等),可以稱之為「准法」,但不能歸屬於法的范疇。否則,就會導致法的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出現把法律沒有禁止、但其它社會規范禁止的行為作為「非法行為」處治等擾亂和破壞法治的現象。其次也意味著那些僅僅停留在書面文字(法典、法律、法規)上,長期不對社會生活發生實際作用的規則、原則,並不能算作法,正象一台根本不起計時作用的「鍾表」不能算作鍾表一樣。
第二,法是一種復雜的體制。這種體制代表著國家對權利和義務(即社會合作的成果和負擔)所進行的權威性分配。所以,法的核心內容是權利和義務。這是法區別於宗教、道德和習慣的主要之點。宗教以人對上帝的義務(信仰和服從)控制社會,道德以人際之間的義務和責任調整社會關系,習慣則表現為行為的經常性,依一定習慣模式活動是無所謂權利和義務的,法律則是以「權利」和「義務」這對對應范疇來調節社會關系的。法既是一種體制,自然就包括硬體和軟體兩部分。「硬體」指制定和實施法律的國家機構,軟體指國家機關的各種指令。如果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是由一定的國家機構按照事先確定好一定的規則和程序進行的,這種法定權利和義務的配量就具有權威性和合法性。
第三,法是一種秩序。秩序意味著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關系的穩定性、結構的一致性、行為的規則性、進程的連續性、事件的可預測性以及人身財產的安全性。秩序的存在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必要前提,所以,除了極少數試圖從混亂中漁利的壞蛋,大多數人都希望有某種秩序的存在。秩序是與無序(混亂)相對的。當無序(混亂)發生或將要發生時,人類必須採取措施去保護受到危害的秩序。在文明社會中,法是預防和制止無序(混知)發生的首要的、經常起作用的手段,因而也是秩序的標志。
法是秩序,它突出地表現於以下各方面,即:現代民主社會的階級控制秩序,社會生產和交換秩序,社會生活秩序,以及權力運行秩序。所有這一切都表現為法律秩序。
第四,法是實現一定社會目的或價值的工具。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就現代法來說,法的工具性表現為:賦予個人從事某種活動,實現某種利益的資格、機會、條件,維護個人期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為不使用私人武力解決糾紛和沖突提供權威機構和正當程序,以維護公共秩序、和平和安寧;授於政府合法權威,使之能夠公平地、有效地配置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教育和促進公民參與政治程序和法律秩序,並為公民參與提供保障;引導社會變遷或為社會變遷開辟道路,等等。既然法是工具,人們就可以根據確定的目的來評價法,並按照不斷變化的環境和價值標准對法進行解釋和修改。

3. 如何認識法社會學

法社會學是以社會法的方法研究法律現象,代表人物有塗爾干、埃利希、韋伯、霍姆斯、龐德等。
法社會學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的學科,是法學與社會學相互結合的產物。西方許多國家又把這門學科稱為「法律與社會」,或「法學與社會科學」
塗爾干、韋伯等人強調法律的社會化,反對將法視為國家的唯一產物,認為應當從組織化社會,或社會本身,或人們社會行為中去探尋法的真諦。
龐德的法哲學的核心的社會利益說,認為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他明確反對純粹邏輯推理的僵化的概念主義或形式主義法學,認為法哲學要從單純歷史的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徹底解放出來。龐德的社會法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理論,他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社會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實際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系。龐德認為,法律是發達政治組織化社會里高度專門化的社會控制形式,即通過有系統有秩序地運用這種社會的暴力而達到的社會控制。在這一意義上,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是協調利益沖突的手段;法律的作用就是承認、確定、實現和保障各種利益,尤其是社會利益;提出法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
法社會學的結構沒有統一的安排,因為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實在是一個大框架,幾乎所有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放在其中,究竟構建一個什麼樣的框架比較合適,完全取決於研究者的學術興趣和注意中心。
研究對象是從法社會學工具主義法律觀、反形式主義法律觀和多元主義法律觀等法社會學的基本法觀念出發,提出法是由社會力量的對比狀況決定的權威性價值准則和程序性、可訴性行為規范。思考與回答「法是什麼」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高難度的思想體操。古往今來,無論是什麼法學派別,或是持何種觀點的法學學者,都無法迴避這個問題。如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就是正義;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認為法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中世紀神學思想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法是人們賴以導致某些行動和不作其他一些行動的行為准則或尺度」,是關於種種有關公共幸福的事項的合理安排。自然法學派突出法律是人類某種生存狀態的規則;分析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一種特定形態的規則;社會學法學派強調法律是一種人類活動。

4. 法社會學對法的概念有何獨特理解

法社會學是專門以社會學的眼光分析法律的一門交叉學科。
對於法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學派與理解,最普遍的解釋是: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對於最普遍的解釋,社會學在這幾個方面有著與其不同的獨特解釋:
1.法的產生。普遍解釋認為,法是由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但就社會學的研究來看,一些社會習慣與社會道德也能發揮法的作用,也具有調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特點,這在學術界稱為習慣法,它並不是由國家制定和實施的,但實際上發揮著法的作用。成文法雖然是國家制訂和實施的,但它的制訂和實施仍然不能脫離社會,否則人民不會遵守,人民不會遵守的法律,也不能稱之為法。因此,法社會學認為,法是產生於社會的。
2.法的主要屬性。普遍解釋認為法的階級屬性是法的主要屬性,法律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法社會學認為,法的主要屬性是社會屬性,因為法歸根結底是規范社會秩序,只反映階級屬性的法律脫離社會,不會被人民所接受。
3.法與道德的關系。分析實證主義認為法即國家意志的表現,和道德無關,只要是國家制訂和實施,就是法,即惡法亦法。但自然法學認為,只有為人民所接受的法才能稱為法,認為道德與法有關,即惡法非法。法社會學在這一問題上傾向於自然法學派並進一步進行了發展,對於國家、社會、公民三個階層,法社會學認為只有在社會階層,法與道德的聯系才最為緊密。

5. 社會法學派的主要觀點

社會法學派的主要觀點:

社會法學派指的是19世紀末葉以來資產階級法學中一個派別,後來更是成為二十世紀西方三大法學派之一。西方法學家一般認為該派具有下列的一個或兩個特徵:①以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法,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強調法對社會生活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種社會因素對法的影響;②認為法或法學不應像19世紀那樣僅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應強調社會利益和「法的社會化」。

社會法學派:是從社會本位出發,把法學的傳統方法同社會學的概念觀點、理論方法結合起來研究法律現象。注重法律的社會目的和效果,強調不同社會喚謹碰利益整合的法學流派。

熱點內容
網路買賣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5 23:49:59 瀏覽:297
勞動法工傷休假規定 發布:2024-11-15 23:46:21 瀏覽:32
武漢競誠法律咨詢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水滴 發布:2024-11-15 23:45:26 瀏覽:771
合同法租賃合同部分 發布:2024-11-15 23:00:34 瀏覽:400
物權法106條合同法51條 發布:2024-11-15 22:50:41 瀏覽:122
道德與法治姐姐不在家 發布:2024-11-15 22:41:21 瀏覽:71
司法兩個堅持 發布:2024-11-15 22:34:56 瀏覽:664
勞動法44條規定有哪些 發布:2024-11-15 22:02:16 瀏覽:851
合同法中情勢變更條款 發布:2024-11-15 21:58:42 瀏覽:60
司法部最新動態 發布:2024-11-15 21:57:50 瀏覽: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