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構成實際控制

經濟法構成實際控制

發布時間: 2024-09-23 21:33:50

⑴ 國際經濟爭端處理法的國際經濟爭端處理法概說

處理國際經濟爭端的主要方式有司法解決方式、調解解決方式和仲裁解決方式:
(一)司法解決方式
1.國際司法解決方式
國際司法解決方式是指將國際經濟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解決的方式。
國際法院是聯合國主要的法定組織之一。《國際法院規約》有關國際法院訴訟管轄權的規定是:
(1)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人限於國家,任何組織、團體或個人均不得成為訴訟當事人;
(2)國際法院管轄的案件主要包括:各當事國提交的一切案件;《聯合國憲章》或現行條約及協定中所特定的一切事件;關於條約的解釋、國際法的任何問題、任何事實的存在如經確定即屬違反國際義務者;因違反國際義務而應予賠償的性質及其范圍等四類爭端,以當事國聲明接受強制管轄為前提。
可見,國際法院處理國際經濟爭端方面的職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人限於國家。把國際經濟法的其他主體,即自然人、法人、國際經濟組織統統排除在外。因此,它只能受理國家之間的經濟爭端,不能受理不同國籍的私人之間、國際經濟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經濟組織與私人之間、國家與國際經濟組織之間的經濟爭端。雖然,國家可以代表其國民在國際法院進行訴訟,但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代表其國民的政府必須居於原告地位;二是只能對另一個國家起訴。因此,國際法院的管轄范圍充其量只擴及實際上的國家與他國私人的經濟爭端,並且需要轉化成為國家之間經濟爭端的形式。
其次,由於國際法院不是凌駕於國家之上的司法機關,其管轄需以爭端當事國的自願、協定或聲明為前提。各國是否將特定案件提交國際法院解決,完全出於其意願。從實踐情況看,國際法院審理的案件和發表的咨詢意見除了案件的管轄權問題之外,還包括《聯合國憲章》的解釋、聯合國機構的權利和義務、條約的解釋和效力、國際法中居民的法律地位、外交特權與豁免以及領土主權等方面的爭端。可見,國際法院未能獨立擔負起解決國家之間經濟爭端的重要責任,更無法擔負起解決其他種類的國際經濟爭端的得要責任。
2.國內司法解決方式
國內司法解決方式是指將國際經濟爭端提交各國法院解決的方式。
各國法院主要受理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的經濟爭端。國際上主要的涉外經濟管轄權制度包括:
(1)屬地管轄權制度,即以當事人(主要是被告)的住所地、居所地或事物的存在地、事情的發生地等「地域」因素為行使管轄權依據的制度;
(2)屬人管轄權制度,即以當事人的國籍為行使管轄權依據的制度;
(3)普通法管轄權制度,即以「實際控制」為行使管轄權依據的制度。鑒於確定司法管轄權是受理特定案件、進行訴訟的前提,並往往同法律適用密切相關,從而直接影響案件的審理結果,一些國家的有關法律還明確規定了本國法院對此類爭端的司法管轄權。由於目前尚無各國普遍接受的調整各國法院管轄此類爭端的規則,此類爭端不可避免地屬於若干國家國內法院的管轄權范圍,即產生了國內法院管轄權沖突問題。
即使沒有國內法院管轄權沖突問題,由不同國籍的爭端當事人選擇管轄其爭端的法院,也會產生困難。在實踐中,當事人都希望取得「本國法院利益」。解決這類問題的途徑之一是選擇第三國法院。在作此選擇的同時,也可靈活選擇實體法,包括當事人本國法律或第三國法律。為了尋求更公正合理地解決爭端,當事人還可選擇專長於審理該類爭端的法院。
各國法院還可受理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的經濟爭端。一些國家,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通過
國內立法確定本國法院受理本國與他國私人之間經濟爭端的專屬管轄權。
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的經濟爭端發生之後,他國私人也可向其所屬國法院或第三國法院尋求救濟,但可能隨之產生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問題。在多數國家的實踐中,如果外國私人以東道國為被告,投訴其所屬國或第三國法院,只有取得東道國的同意,有關訴訟才能進行。
各國法院不能解決國家之間、國際經濟組織之間或國家與國際經濟組織之間的經濟爭端。在實踐中,爭端雙方當事人同為國家、同為國際經濟組織,或一方為國家另一方為國際經濟組織,均自願放棄司法豁免權而接受第三國國內法院管轄者,尚無先例。
(二)調解解決方式
調解是爭端當事人在中立的第三人(即調解人)協助下解決爭端的程序。調解的主要優點在於能較快解決爭端,有利於保持當事人的友好關系,給雙方當事人帶來相互信任感和節省費用。如果雙方當事人同意通過調解方式解決爭端,就必須持續運用這種方式直至爭端解決。調解人只具有促使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的職責,無權不顧當事人的意願,自行作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裁決。因此,如果一方當事人因某種理由在調解過程中不予合作,調解即告失敗。
調解工作通常在常設仲裁機構的主持或協助下進行,一些常設仲裁機構,制定了調解規則或在仲裁規則中作出有關調解的規定。
調解方式在解決國際經濟爭端中所起的作用比仲裁方式小。
(三)仲裁解決方式
仲裁指雙方當事人自願將爭端提交第三者審理,由其作出裁決。
同調解解決方式比較,仲裁解決方式的主要特點是,仲裁員是以裁判者的身份對爭端作出裁決。裁決一般是終局性的,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如果一方當事人不自動執行裁決,另一方當事人有權申請法院予以強制執行。顯然,仲裁解決方式比調解解決方式更能徹底解決爭端。
同司法解決方式比較,仲裁解決方式的主要特點在於:仲裁機構是民間組織,沒有法定的管轄權;仲裁機構根據雙方當事人的仲裁協議受理有關案件。爭端雙方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普遍適用於各種國際經濟爭端。因此,仲裁成為解決國際經濟爭端的最主要的方式。
仲裁解決方式包括特設仲裁和常設仲裁機構仲裁兩種方式。特設仲裁庭根據爭端當事人合意並按照一定程序組成,案件審理完畢即自動解散。常設仲裁機構則依國際條約或國內法律而設立,可分為世界性常設仲裁機構、區域性常設仲裁機構和各國常設仲裁機構三種類型。特設仲裁庭和常設仲裁機構仲裁兩種方式緊密聯系,並且相互影響。
一般來說,常設仲裁機構仲裁方式較有利於爭端的解決。主要原因首先在於,常設仲裁機構能為爭端當事人提供進行仲裁的必要條件;其次,常設仲裁機構能促成作出裁決並能作出有關裁決是否具有最終約束力的技術鑒定;第三,盡管常設仲裁機構通常在裁決特定爭端的是非曲直中不起決定作用,但它們可能通過原先積累的同類案例對有關仲裁員進行指導。

⑵ 發起人股票的禁售期是一年還是36個月

經濟法和證券投資分析中所提到的的兩種說法,你仔細看,一個意思。公開發行並上市後,一年內,公司和發起人持有股份不得轉讓,但法律和公司章程規定的情形除外。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戰略投資者,一般要求三年內不得轉讓。

⑶ 中級經濟法鍾哪些是1/2哪些是2/3通過

(1)「全體+/2」或:「無關聯關系+1/2」。
①董事會作出決議(如選舉董事長、更換高級管理人員)必須經「全體」(而非出席)董事的「過半數」(>1/2)通過。
②上市公司董事與董事會會議決議事項所涉及的企業有關聯關系的,不得對該項決議行使表決權,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決權。該董事會會議由過半數的「無關聯關系」董事出席即可舉行,董事會會議所作決議須經「無關聯關系」董事過半數通過。出席董事會的無關聯關系董事人數不足3人的,應將該事項提交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審議。
(2)出席+2/3。
上市公司應由董事會審批的對外擔保,必須經出席董事會的2/3以上董事審議同意並作出決議。
股東大會決議方式:

股東大會對普通事項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
【出席+>1/2】
①對上市公司解聘會計師事務所作出決議;
②審議批准變更募集資金用途事項;
③選舉和更換獨立董事等等。
【迴避+出席+>1/2】
股東大會在審議為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提供的擔保議案時,該股東或受該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與該項表決,該項表決由出席股東大會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
2.股東大會對特別事項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
【出席+≥2/3】
①修改公司章程;②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
③公司合並、分立、解散;④變更公司形式。
⑤上市公司在1年內購買、出售重大資產或者擔保金額超過公司「資產總額」30%的,應當由股東大會作出決議,並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
⑥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就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
【相關鏈接】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就增發事項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
【迴避+出席+≥2/3】
①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的募集說明書約定轉股價格向下修正條款的,轉股價格修正方案須提交公司股東大會表決,且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同意;股東大會進行表決時,持有公司可轉換債券的股東應當迴避。
②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本次發行涉及關聯股東的,應當迴避表決,該事項由出席股東大會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
③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事宜與本公司股東或者其關聯人存在關聯關系的,股東大會就重大資產重組事項進行表決時,關聯股東應當迴避表決,該事項由出席股東大會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

⑷ 中級經濟法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定義
公司法人人格是指公司以其自己的名義享有民事權利和獨立承擔民事義務的主體資格。公司的股東以其出資額對公司債務承當責任,這就是有限責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認(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又稱「刺破公司面紗」(piercing the corporation『s veil)或「揭開公司面紗」(lifting th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指為阻止公司獨立人格的濫用和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否認公司與其背後的股東各自獨立的人格及股東的有限責任,責令公司的股東(包括自然人股東和法人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負責,以實現公平、正義目標之要求而設立的一種法律措施。探究公司獨立人格制度的價值兩面性,也許我們能在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找到緣由。書中曾精闢地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於是公司法人格否認應運而生,其首推19世紀後半期於美國訴密爾沃基冷藏運輸公司(U.S.V.Milwaukee Refrigerator Translt Co)一案中確立的「揭開公司面紗」原則。對於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的本質日本學者森木滋曾作過這樣的精闢解說:「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是指對照法人制度的目的,就某一公司而言貫徹其形式的獨立性被認為是違反了正義,衡平的理念,並對該公司的存在給予全面的否定,而是在承認其法人存在的同事,只就特定事案否定其法人人格的機能,講公司與股東在法律上視為同一體。」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特徵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作為在特定情形下對股東有限責任的修正和維護,當公司法人人格與股東有限責任被濫用打破,它作為一種事後救濟手段出現,是對公司、股東與債權人一種風險的與權利的平衡,實現了「矯正的公平」。它具有以下特徵:
1.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以承認公司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為前提。公司法人人格否認雖然具有否認法人人格的功能,但它是針對具有法人人格且人格被濫用的公司。若一公司未取得合法獨立人格,它就不能行使法人的權利,其行為和後果將視為無效,也就不存在債權人要求股東就公司實體行為或債務直接承擔責任,也不存在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必要。因為只有具有獨立人格的法人才有公司獨立人格被濫用的可能。因此,公司法人人格否認不是對法人人格獨立原則的否認,而恰恰是對法人人格獨立原則的恪守。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公司設立瑕疵問題。公司設立瑕疵是針對公司在設立時存在實體或程序的缺陷。對於此類公司是否具有法人人格應加以區分。(1) 公司設立不能。公司在形式上已經完成登記行為,但是因為存在公司設立無效的法定事由,如:不到法定人數、缺少公司章程或章程存在違法記載事項等,此類公司經利害關系人申請,不具有法人人格。當股東濫用公司人格致人損失時,不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而由發起人負連帶責任。(2)公司設立雖有瑕疵,但可根據某些條件或既定事實對設立瑕疵的公司的人格予以承認。 當公司法人人格被濫用,就當然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
2.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的法律效力,只適用於個案中的特定法律關系,而不具有普適性。它不是對公司法人人格的全盤否定,而是在具體個案中,公司法人人格不合目的性而需要否認其法人人格的場合。其效力不涉及該公司的其他法律關系,並且不影響該公司作為一個獨立實體合法的繼續存在。待公司消除股東的濫用行為後有恢復其法人機能,公司獨立人格依然未法律所承認。
3.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是對法人人格被濫用後的一種事後規制。它通過追究法人人格濫用者的責任,對因濫用而無法在傳統的法人制度框架內的合法權益者的一種救濟,是對股東只負以出資額為限的有限責任在特定情形下的否定,使濫用公司人格者對公司債務負無限連帶責任,以體現法律所要求的將利益和負擔公平、合理的分配於當事人。

二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的適用
(一)公司法人人格構成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作為公式法人制度的重要補充,僅適用於法人人格濫用的情形。如果不恰當的適用,就會導致整個法人制度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必須把握其構成要件。

1.主體要件

(1)公司法人人格濫用者。濫用者應限定為該公司握有實質控制能力的股東,即支配股東。以其對公司的實際控制為表徵,如母公司對子公司保持高度控制權。要界定支配股東必須區分積極股東和消極股東。積極股東是對公司的決策加以影響的股東。消極股東上沒有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股東。顯而易見只有積極股東才有濫用公司人格的可能。還需注意的是利用公司人格進行不法行為者不一定都是股東,還可能是公司董事、高級職員等。對於此類情形,不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而根據公司法有關規定追究其責任。

(2)人格否認的主張者。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的適用必須經過司法途徑,對因法人人格受到損害的當事人進行救濟,因此需要由原告提出適用該法理的訴訟請求。公司法人人格濫用的受損者通常是公司的債權人或代表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政府部門。若公司自己或公司股東為某種利益提起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的請求,法院一般是不予以適用的。因為要求公司主張自己不是「人」在邏輯和法理上都講不通。在此種情況下公司或小股東權益可依公司法得以保護。

2.行為要件

必須有公司股東濫用公司人格或有限責任追求不法目的的行為。這樣債權人就可以揭開公司的面紗,直索公司背後濫用人格股東的責任,其他未濫用法人人格的股東仍受有限責任的保護。至於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學術上存在主觀濫用說和客觀濫用說。主觀濫用說認為濫用法人人格者在主觀上必須有惡意。客觀濫用說認為主觀惡意已不適合於社會的要求,不利於債權人的舉證,不利於體現法律的精神本意。因此採用客觀濫用說更能有效的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同時股東的濫用行為要與股東在公司經營中的個人行為和後果而承當的個人責任加以區分。

3.結果要件

公司人格濫用行為必須對債權人或社會造成實際損害。公司法人人格被濫用,表明股東為追求不法目的,損害他人利益,違背了公司法人制度的公平、正義的目標。在判斷損害時既要考慮已經發生的損失,也要包括公司債權人或第三人的利益損失。而且損失必須與濫用行為有因果關系。那麼就要求損失者證明其損失與濫用者的行為存在因果關系,才能提起訴訟。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一般適用場合

1.資本顯著不足。

公司以資本作為其對外事務的最低擔保,與債權人的利益密切相關。因此資本顯著不足往往是揭開公司面紗的因素。那麼如何判斷公司的資本不足?現代各國對公司注冊的最低資本額都規定的比較低,在英美國家甚至未作出規定,顯然不能以公司注冊的最低資本額。應以公司設立或新業務開展時的注冊資本為准。股東的出資必須符合公司經營事業、規模或經營風險的最低要求。公司資本應與其經營的事業和隱含的風險或經營規模相比較,明顯不足時,才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這樣才能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的理念。

但是並不是所有資本不足的情況都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理。只有當債權人因股東的欺詐行為而受到損失時,才適用該法理。若債權人與股東交易時知悉或應當知悉公司資本不足仍與其交易,債權人不能就此損失要求適用該法理。因為債權人可以事先要求股東提供擔保而分擔風險。

2.利用公司人格規避合同義務。此行為,大致又可分為以下三種:

(1)當事人為迴避契約上特定的不作為義務(如競業禁止)而設立新公司或利用舊公司掩蓋起真實行為。(2)「脫殼經營」即股東為逃避原公司巨額債務而抽逃資金或解散該公司或宣告該公司破產,再以原設備、場所、人員及相同經營目的而另設一公司的行為。對此應將新設的公司人格予以否認,視新設的公司與原公司為同一個法律主體,二者共同對債權人負連帶責任。(3)當事人利用公司名義進行詐欺以逃避合同義務的行為。轉

⑸ 經濟法案例:公司母子公司法律地位,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等法律問題

根據你提供的資料,簡要分析以下幾點:
一、子公司與母公司在人格內上是相互獨立的,但並非意容味著在承擔責任上的相互獨立。
二、實際上,東風公司為東正公司的股東或者叫實際控制人,登封公司的行為使東正公司遭受了損失。
三、20條 規定的是股東的義務與公司法人人格否定 21條 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違反前款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四、如果你是為了保護東正公司的利益的話,可以從這兩條下手,由股東行使訴訟。
五、如果你是為了銀行的利益的話,就要對東正公司的法人人格進行否認,從而使東正公司的股東承擔直接責任,因為法人人格否認以後,由股東承擔責任,而且是無限責任,即可以使東風公司承擔責任。銀行作為債權人可以直接提起訴訟。

⑹ 在經濟法中,反壟斷法22條兩款內容,具體是什麼意思

第二十二條經營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專機構申報:
(一)參屬與集中的一個經營者擁有其他每個經營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的;
(二)參與集中的每個經營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被同一個未參與集中的經營者擁有的。

這條規定是經營者集中的申報豁免,也就是經營者符合此條規定可以不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因為這兩款規定的實際情況是:其中一個經營者已經對其他經營者已經構成實際控制,可以被認為是一個經營整體,集中或不集中在反壟斷領域中的差別不大,所以不需要申報。

熱點內容
推動全社會自覺尊法護法學法 發布:2024-12-23 15:00:14 瀏覽:943
有關道德的名言名句 發布:2024-12-23 14:57:37 瀏覽:867
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記憶方法 發布:2024-12-23 14:51:02 瀏覽:697
香港大學mcl法律碩士 發布:2024-12-23 14:13:35 瀏覽:190
司法考試需要准備多長時間 發布:2024-12-23 14:05:39 瀏覽:791
離職押工資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12-23 13:42:30 瀏覽:842
博弈論對法學 發布:2024-12-23 13:19:50 瀏覽:933
簡說民法典 發布:2024-12-23 13:10:02 瀏覽:29
勞動法員工請假的時間規定 發布:2024-12-23 12:59:56 瀏覽:87
試商法試題 發布:2024-12-23 12:46:26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