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社會學的起點

法社會學的起點

發布時間: 2024-10-01 16:25:13

⑴ 社會學三大奠基人

社會學三大思想家:馬克思、塗爾乾和韋伯的觀點及方法之述評

主講嘉賓:鄒曉輝(將在今晚九點在清華大學雨課堂跨學科思維訓練公益課開講)

掃二維碼或用邀請碼都可進入清華大學雨課堂跨學科思維訓練公益課程班

這是今晚雨課堂主講嘉賓鄒曉輝老師講座的提綱

一、馬克思(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馬克思出生於律政世家,卻因為所處時代的尖銳社會問題和自己深邃反思而步入了大起大落又大落大起的人生旅途。1830年秋季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專業是法律,但他興趣焦點卻在哲學和歷史上。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即位,腓特烈·威廉四世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了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由於馬克思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會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因此馬克思將自己的博士論文改寄給了耶拿大學審查其博士資格。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得到了學術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就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不幸遇到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於是,他在克服了法律專業問題和學位問題之後,又遭遇了社會問題。由於其立場與當局尖銳對立,因此,不久就失業了。之後的工作和事業及生活都遭遇了超乎尋常的坎坷。一般人早就被擊垮了。好在馬克思的才情雙豐收,讓他有大無畏的精神。其細節傾聽講課或閱讀相關資料!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經濟上卻是嚴貧戶,他這位對資本主義經濟有著透徹研究的偉大經濟學家,其自身卻一貧如洗,他的一生是在貧困潦倒中度過的。馬克思沒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經濟來源主要靠他極不穩定而又極其微薄的稿費收入,加之資產階級對他的迫害和封鎖,使飢餓和生存問題始終困擾著馬克思一家,差不多已把馬克思置於死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他常常囊空如洗,衣食無著,在困境的泥沼中掙扎。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兩卷在馬克思死後由恩格斯整理其遺稿,分別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1881年12月2日,燕妮去世。1883年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辭世,享年65歲。後與燕妮合葬於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內。恩格斯發表墓前演講,約有20人參加葬禮。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在他所處的時代並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但是就在他過世幾年後的19世紀末,隨著資產階級世界的普遍危機的加劇,馬克思哲學迅速的傳遍各地。建立資本主義式的福利國家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其後續發展有兩個大的派系,其一,修正主義派,以愛德華·伯恩斯坦為中心,主張漸進式社會主義發展,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道德標准;其二,革命派學說則以激進的列寧最為著名,強調暴力革命對於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不可迴避的必要性。革命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歷史科學理論與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認為這種理論是歷史客觀進程的理論反映,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的產物,是所有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結晶。這就引出了一個很根本的理論問題,即:勞動究竟應該怎麼來定義?

猶太人在德國的解放斗爭就是無產階級對新興資產階級的解放斗爭。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卡爾·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人類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說它是無產階級挑戰社會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學的哲學指導下,無產階級才能徹底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建立共產主義新社會,從而獲得自己最後的解放。這又引出了一系列的理論問題,如:哲學、解放、人與社會,應該怎麼定義?社會類型、社會形態和社會規律,又該如何做更進一步的探究?

馬克思的哲學追溯到人類的本性:他認為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在於人可以有效的計劃出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因此,人一旦進行有計劃的勞動生產就與其它動物根本區別開來了;因為要勞動,人們必須事先結成生產關系及其它社會關系。人們的勞動生產力制約著人們在其中進行活動的生產方式,而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便有什麼樣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生產方式、社會關系等構成社會的基本架構,並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一旦形成,便反過來成為制約人的活動的客觀力量。可見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勞動階級的生產勞動之上的,勞動階級造就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社會的發展從表面上看像是雜亂無章,其實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內在規律。因此,馬克思的哲學是唯物論。馬克思在年輕的時候深受德國當代知名哲學家黑格爾辯證論的影響,一同認為萬物皆由演變而成。但不同於黑格爾的唯心論點,馬克思的思想是唯物論點。兩個論點差異在於對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的看法即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自然界不依賴任何哲學而存在,意識歸根到底是物質的產物,自然界的產物。【社會關系】【社會意識】【社會發展】都是社會學范疇需要探討的問題。那麼,什麼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呢?比馬克思他晚40年出生的塗爾干則解答了這個問題。

二、塗爾干(Durkheim)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或:迪爾凱姆)

塗爾干以經驗科學的方式探索社會學。塗爾干是法國猶太裔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法國首位社會學教授,《社會學年鑒》創刊人。卡爾·馬克思(猶太人)和塗爾干(猶太人)及韋伯並列為當代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他1858年4月15日出生於法國孚日省埃皮納爾一個小城鎮的猶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學習希伯萊文、舊約和猶太教法典。青年時代放棄了宗教信仰,走上實證科學的道路。1879年塗爾干就學於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82年畢業。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學教書。其間赴德國一年學習教育學、哲學、倫理學,深受馮特實驗心理學的影響。1887~1902年,在波爾多大學教書並在那裡創建了法國第一個教育學和社會學系。1891年,被任命為法國第一位社會學教授。1898年,創建了法國《社會學年鑒》。圍繞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輕社會學家的團體──法國社會學年鑒派。

塗爾干為社會學確立了有別於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的獨立研究對象和方法,即:社會事實。社會事實具有不同於自然現象、生理現象的特徵和特殊的決定因素,先於個體的生命而存在,比個體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決於個人,是先行的社會事實造成的。社會事實以外在的形式「強制」和作用於人們,塑造了人們的意識。這種「強制」既指人們無法擺脫其熏陶和影響,又指對於某些社會規則拒不遵從將受到懲罰。迪爾凱姆認為一切社會的觀念都具有這種強制力;人類大多數的意向,不是個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導、熏陶和壓迫下形成的。社會高於個人,社會事實無法用生理學、個體心理學以及其他研究個體的方法來解釋,而必須用社會學的方法、觀點來解釋。他說,宗教、道德、法律、社團、協會、語言,以及服裝樣式均屬社會現象,都是社會學特定的研究對象。他把社會事實分為:「運動的狀態」和「存在的狀態」,前者指與思想意識相關的現象,亦稱「團體意識」;後者是社會上一切組織和有形設置。他注重研究前者。

對社會事實的含義做進一步解釋:

任何對個人施以外在的強製作用的、固定的或不固定的行為方式,或在社會總體中普遍出現的、不依賴於個人而獨立存在的任何行為方式。只有以社會為基礎和承擔者的現象才算作社會事實。實際上,社會事實正是社會的獨特屬性或社會層次上突生性質,這種屬性或性質原則上只存在於社會整體之中。

一切行為方式,無論它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凡是能從外部給個人以約束的,都叫社會事實。其特點是:

1)外在性:社會事實存在於個人身外,因而,不同於那些存在於個人身內的生物現象。即使有些社會事實表現為內在的(如:某種道德義務),其根源卻是外在的,是後天接受而來的。

2)強制性:即社會事實約束和強制著個人的行動,人們如不依從它,便會受到它的直接或間接的制裁。

3)客觀性:也就是說它是實際存在的一種對象,而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認為客觀性不等於可見性或者可觸性。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語言以及貨幣制度等都獨立存在於個人的意識之外;

4)普遍性:這是由於它具有集體性。他利用19世紀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證明了聚合在一起的個人行為不同於其獨處時的行為。在他看來,人從來都沒有生活在孤立的狀態之中,所以,精神風尚一定會凝聚成社會集體觀念。

社會學應當有自己的方法與准則:

在《社會學方法論的規則》一書中,他將社會事實分為兩種類型:1. 物質形態的社會事實。主要包括:①社會;②政黨;③教會;④組織;2. 非物質形態的社會事實。主要有:①道德;②集體表象(價值規范);③社會潮流。在1895年的《社會學方法論規則》中,杜爾凱姆認為,作為一門科學的學問,一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學應當有自己的方法與准則。他於是提出了如下「准則」:1. 把社會事實當作社會學研究的起點:1)要擺脫一切預斷,尊重事實,排除一切在頭腦中已經存在的觀點,像笛卡爾那樣,做到「我思故我在」;2)要從感性材料出發去開展研究,達到對社會事實的本質認識;3)要剔除感性材料中的主觀成分,尋求價值中立。2. 要能區分正常的社會現象與病態的社會現象。1)正常的社會現象是指「規則的現象」,即「應當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的現象」;2)病態的社會現象指「不規則的現象」,即「偏不這樣的現象」,「

⑵ 法的起源是指什麼

法的起源是法律學科探討的起點,不同的文化和時代對這一問題有著不同的解釋。以下是關於法的起源的幾種主要理論:
1. 神創說:這種觀點認為法律是由神明創造的。例如,西塞羅認為自然法源於上帝的永恆意志,而中世紀的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丁則提出秩序和安排來自上帝的正義和神法。他們認為,人類法律應當服從於神法。
2. 暴力說:這一理論以中國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為代表,他認為資源的稀缺性和人類對財物的需求導致了人們之間的爭斗。
3. 契約說:17、18世紀的古典自然法學家大多支持這一觀點。他們認為,人們在自然狀態下通過社會契約形成了政府和社會秩序,從而產生了法律。
4. 發展說:這一理論從人類能力和精神發展的角度來解釋法律的起源。例如,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在自然界和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法律是人類精神發展的一部分。
5. 合理管理說:美國當代法社會學家塞爾茨尼克提出,一個群體的法律和秩序是基於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
這些理論提供了多角度的法律起源解釋,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思想體系對法律本質的理解。

熱點內容
酗酒不道德 發布:2024-12-21 21:47:21 瀏覽:113
學習中國勞動法反思 發布:2024-12-21 21:46:28 瀏覽:100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馬家的男人 發布:2024-12-21 21:33:32 瀏覽:290
王剛刑法 發布:2024-12-21 21:15:19 瀏覽:510
銀商環境管理條例 發布:2024-12-21 20:01:00 瀏覽:736
依法治理五大難題 發布:2024-12-21 18:45:36 瀏覽:825
金高平律師 發布:2024-12-21 18:28:36 瀏覽:324
公司下發法律文件匯編的目的 發布:2024-12-21 16:59:04 瀏覽:310
項目章對外不發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1 16:52:55 瀏覽:178
4s店金融部規章管理制度 發布:2024-12-21 16:39:39 瀏覽: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