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英國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英國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發布時間: 2024-10-03 18:37:59

1. 多選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中,包括有()。A. 行政規章 B. 軍事法規 C. 刑法 D. 民法 E. 經濟法

這道題考的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概念的理解。
答案C.刑法 D.民法 E.經濟版法 是作為法律部門權或法律體系的答案,所以應選AB

抱歉,剛才發錯了!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經濟特區的規范性文件、規章、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等,才是當代中國法的淵源。

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商法、經濟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是當代中國法的法律部門或法律體系;

2. 社會保障制度分為哪幾種模式

社會保障制度分為這幾種模式:

一、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法律強制實施,為工薪勞動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業以及遭受職業傷害的情況下,提供必要的物質幫助的制度。它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容。從社會保險的項目內容看,它是以經濟保障為前提的。

一切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不論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強制性、社會性和福利性等特點。按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社會保險項目分為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社會保險的保障對象是全體勞動者,資金主要來源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個人的繳費,政府給予資助。依法享受社會保險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二、社會救濟

社會救濟也稱社會救助,是政府對生活在社會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貧困地區或貧困居民給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會救濟是基礎的、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給付標准低於社會保險。社會救濟主要包括自然災害救濟、失業救濟、孤寡病殘救濟和城鄉困難戶救濟等。

三、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是政府為社會成員舉辦的各種公益性事業及為各類殘疾人、生活無保障人員提供生活保障的事業。社會福利所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包括生活、教育、醫療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娛、體育等方面的待遇。社會福利是一種服務政策和服務措施,其目的在於提高廣大社會成員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

四、優撫安置

優撫安置,是指政府對軍屬、烈屬、復員轉業軍人、殘廢軍人予以優待撫恤的制度。在我國,優撫安置的對象主要是烈軍屬、復員退伍軍人、殘疾軍人及其家屬;優撫安置的內容主要包括提供撫恤金、優待金、補助金,舉辦軍人療養院、光榮院,安置復員退伍軍人等。

五、社會互助

社會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勵和支持下,社會團體和社會成員自願組織和參與的扶弱濟困活動。社會互助具有自願、非營利性的特點,其主要形式有:工會、婦聯等團體組織的群眾性互助互濟;民間公益事業團體組織的慈善救助;城鄉居民自發組成的各種形式的互助組織等。

(2)英國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擴展閱讀: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30年回顧:

一、1978~1991年恢復性改革階段

中國養老保障制度建立於1951年,主要覆蓋城鎮企業職工。根據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職工工資總額的3%提取勞動保險基金。1955年,國家建立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1958年,將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的兩個養老保險制度作了統一規定,沿用到1978年。

二、1991~2000年探索性改革階段

1991~2000年這10年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探索性改革階段,也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重要時期。1991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開始社會養老保險結構的改革實踐。確定社會養老保險費用由國家、企業和職工三方共同籌資,職工個人按本人工資的3%繳納養老保險費。

三、2000~2006年"做實"試點階段

在「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模型下,由於改革前退休的「老人」,以及改革前參與工作、改革後才退休的「中人」缺乏積累,這造成統籌賬戶存在巨大支付缺口,各地社保部門均調用個人賬戶資金用於當期支付,個人賬戶有名無實,長年「空轉」。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30年回顧

3. 歐美國家政府不袒護資本家反而嚴格遵守勞動法的根源是什麼

歐美國家政府不袒護資本家反而嚴格遵守勞動法的根源是什麼?

眾所周知,資產階級的嚴重疾病是生產過剩,減少工作時間可以有效地減少這種過剩,而建立社會發展福利制度可以消耗部分過剩的商品。例如,美帝國主義九頭羅斯福,他的新政策的核心是建立最低工資標准和規章制度,嚴格遵守八小時工作制度,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使退休農民工可以獲得養老保險,失業者可以獲得失業救濟。為此,降低工人的競爭水平,減少生產過剩造成的危機。

自1877年以來,美國出現了幾次大規模故障,其中1886年5月1日夢加哥罷工規模最大:1889年7月,在第二次國際巴黎意味著會議,法國意味著拉文建議:1886年5月1日美國工人8小時工作日,包括全球工人階級共同傳統節日,一致通過,歷史決定。

4. 社會保障發展史上,有哪些標志性事件

 社會保障制度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是人類社會不斷協調發展、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
 一、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簡史
 (一)社會保障制度的萌芽時期(1601—1882年)
 1、標志
 英國政府於1601年頒布了歷史上第一部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伊麗莎白《濟貧法》(舊《濟貧法》)。於1834年頒布了新《濟貧法》。

 2、背景
 英國的圈地運動和工業化。
 3、保障特點
 舊《濟貧法》:就業保障(強迫勞動)+財政補貼(福利救濟)
 新《濟貧法》:國家為責任主體的政府救濟

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時期(1883—1934年)
 1、標志
 德國俾斯麥政府於1883年頒布了《疾病社會保險法》,1884年頒布了《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頒布了《老年和殘障社會保險法》。
 2、背景
 工業化和德國工人運動
 3、特點
 針對工人實行的強制性的社會保險制度。

 問題:為什麼會在德國首先建立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
 1、經濟上:歐洲工業革命完成,德意志統一後超過英、法。
 2、政治上:
 a、德國的工人運動:一方面工人受資本家的壓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國盛產哲學家,無產階級思想影響工人運動。
 b、鐵血宰相開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內。
 3、理論上:新歷史主義的理論。

 (三)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時期(1935—1947年)
 1、標志
 1935年美國頒布 了《社會保障法》
 2、背景
 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
 3、特點
 社會保障制度從社會保險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綜合性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



 為什麼美國出台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障法》?
 1、經濟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導致經濟衰退,失業增加,社會危機劇增。
 2、政治上:羅斯福新政。危機→政府幹預+擴張性財政政策+提高社會總需求。
 a、舉辦公共工程 b、擴大社會保障開支 c、拉動消費 d、促進就業
 3、理論上: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 (四)社會保障制度的繁榮時期(1948—1979年)
 1、標志
 1948年英國第一個宣布建成「福利國家」 。
 2、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3、特點
 社會保障制度的全球化、保障范圍的全民化、保障項目的全面化、保障水平的攀升化。

 (五)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時期(1979年至今)
 1、標志
 實施福利政策的英國積極對福利制度進行改革 。
 2、背景
 20世紀70年代,石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升,國際金融體系瓦解 。
 3、特點
 西方福利國家紛紛提高工人和僱主的繳費比例,削減社會保障支出。
 二、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經濟條件
 (一)18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的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現了生產的社會化。
 (二)社會化大生產逐步打破了農業社會人身依附的主從關系,家庭的生產職能開始退化,要求社會保障代替家庭保障。
 (三)生產社會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財富大量增加,從而為社會保障提供了物質基礎
 三、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社會政治條件和思想理論基礎
 (一)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社會政治條件
 工人的堅決斗爭是把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的決定性因素。

 (二)社會保障制度產生和發展的思想理論基礎
 1、德國新歷史學派提出的福利國家理論,是社會保障制度賴以產生的直接理論基礎;
 2、英國經濟學家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為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公平化原則;
 3、凱恩斯經濟理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制定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
 4、《貝弗里奇報告》成為西方社會保障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 四、對社會保障制度產生與發展的基本評論
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成果,它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與總體趨勢是基本一致的。
 1、立法先行
 這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社會政策和一種國家制度安排的特徵的具體體現。
 2、循序漸進
 大多數國家在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方面,是採取循序漸進方式的。
 3、不斷完善
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進程一方面是在增長性地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斷調整。
 第四節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變遷
 一、我國社會保障的傳統與淵源
 1、天命主義禳餌論:最原始的救災救荒思想。
 (商湯)巫術救荒「乞雨」,天子→「天帝」(萬物有靈),各種災禍皆由天帝決定,人類社會想要免除災難的侵襲,保障生存的權利,就必須向天地禳壽,以求寬恕。


 2、大同社會論:烏托邦思想(春秋戰國)
 a、孔子:大同社會《禮記•禮運》
 b、東晉《抱撲子》記載鮑敬言的話。
 另外:墨子「兼愛交利」,老子「小國寡民」,莊子「至德之世」,孟子「井四制度」。
 3、社會互助論:中國儒家思想的又一組成部分。
 4、倉儲後備論:是一種主張建立穀物繼續以備荒並救濟貧民的社會思想。
 (西周→唐→金)賈誼《論積貯疏》
 5、社會救濟論:貧困救濟→國家責任,災後救濟→皇恩。
 6、優待撫恤:

 二、新中國建立前的社會保障
 (一)國民黨:
 制度建構:1929年國民政府廣東建設廳勞動法起草委員會即起草過《勞動保險草案》,1944年國民政府社會部擬定過《社會保險方案草案》。
 (二)中共: 根據地(蘇區)1932年、1933年《勞動法》(照搬蘇聯)。
 東北解放區:1948 《東北公營企業戰士暫行勞動保險條例》。
 三、新中國建立後的社會保障
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保障建設時期(1949——1956年)
 這一時期的社會保障面對的主要是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部分內容涉及到城鎮居民。
 1、社會保險
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保險,賦予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雙重二元結構的特徵。
 一重二元是城市與農村之間社會保障制度的差異;
 另一重就是城市內部存在著企業單位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同。

 1951年政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該條例至今未宣布失效)。
 1952年6月,政務院頒布了《關於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團體及所屬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預防的指示》,
 1955年4月,政務院頒發了《關於女工作人員生育假期的通知》,初步建立了女工作人員的生育保險制度。
 1955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處理暫行辦法》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職處理暫行辦法》,初步建立起了養老保險制度。

 2、社會救濟與社會福利
 1956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高級農業合作社示範章程》,確立了面向鄉村孤老殘幼的「五保」制度;
 這一時期中央政府或其職能部門就職工福利、社會福利事業、福利工廠、生活困難補助等社會保障問題發布了一系列的法規性文件。


 3、社會優撫
 自新中國成立之日起,政府就非常重視對於有特殊革命貢獻者的褒獎和撫恤,首先於1950年由內務部頒發了《革命工作人員傷亡褒恤暫行條例》。除此之外,內務部還頒布了4個有關軍人優撫的條例:《革命烈士優待暫行條例》、《革命殘疾軍人優待撫恤暫行條例》、《革命軍人犧牲、病故褒恤暫行條例》和《民兵民工傷亡撫恤暫行條例》。
 關於對於現役軍人的優待和退役安置,1955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以及國務院於同年5月發布的《關於安置復員建設軍人工作的決議》對其作了詳細規定。

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調整時期(1957——1966年)
 這一時期的重點是對勞保福利進行整頓。整頓的方針是簡化項目,加強管理,克服浪費,改進不合理的制度。
 1957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退休暫行規定》),它應該說是中國第一部統一養老保險制度的單獨立法。
 衛生部於1957年制定和頒發了《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犯法的規定》,首次將職業傷害列入了工傷保險的范疇,實現了工傷保險和職業病保險的融合。

 1965年9月,為了加強公費醫療的管理,衛生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出了《關於改進公費醫療管理問題的通知》,對公費醫療制度作了適當改革,如第一次在醫療保險中引進了個人承擔掛號費的機制。
 國務院於1965年6月發布了《關於精簡退職的老職工生活困難救濟問題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退職老職工的生活困難問題。
 國務院於1958年3月頒布了《關於處理義務兵退伍的暫行規定》,建立了義務兵退伍復員制度。

 (三)社會保障的停滯期(1966——1978)
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的十年,國家並未制定過真正的社會保障法規。社會保障進入了停滯並遭到嚴重破壞的階段,有社會統籌功能的勞動保險由此變成了自我封閉的企業保險。

 對改革前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評價
 1、國家負責
 2、單位包辦
 3、板塊結構
 4、全面保障
 5、封閉運行
 6、缺乏效率


 (四)社會保障的改革和全面發展時期(1978年至今)
 1、恢復性改革階段 (1978~1991年)
 1978年以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典型特徵是「企業保險」,而1978~1991年這一階段主要是維持、鞏固和完善這種制度模式,因此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恢復被"文化大革命"破壞的養老保障制度。

 2、探索性改革階段 (1991~2000年)
 1991~2000年這10年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探索性改革階段,也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主要由以下4個重要法規文件構成:
 第一,1991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開始嘗試性的社會養老保險結構的改革實踐。
 第二,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正式決定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保險制度。

 第三,1995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具體確定「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實施方案,確定「統賬結合」是中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方向。
 第四,1997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解決養老保險制度多種方案並存的破碎局面。


 3、 「做實」試點階段 ( 2000~2006年)
 2000年,國務院決定選擇遼寧省進行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頒布了《關於印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的通知》,決定從2001年7月開始在遼寧省進行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
 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黑龍江和吉林兩省進行擴大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提出在總結遼寧省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兩省的試點,為完善我國城鎮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積累經驗。
 2005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從2006年起又將試點改革擴大到除東三省之外的八個省、區、市,包括天津、上海、山東、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和新疆。

 4、 「全覆蓋」改革階段 ( 2006年至今)
 2006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 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再次提出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到2020年,中國政府要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做到全民保障。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福音,也是對世界養老保障制度的一個重大貢獻。
 2007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確定了「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明確了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

 對社會保障改革的基本評價
 1、成就巨大
 2、教訓深刻
 指導思想中忽略公平、建制理念中依然採取制度分割與身份差異的取向、推進策略中缺乏對制度規律的尊重或者將制度規律與現實國情因素對立起來。
 3、任重道遠
 社會保障理念不清、體系結構殘缺、立法滯後、責任模糊。
 4、前景光明
 我國將建立一個由政府主導、責任分擔、機制健全並且能夠滿足城鄉居民全面保障需求的社會保障體系。

熱點內容
黨員學條例心得體會 發布:2024-12-22 01:45:28 瀏覽:404
未公證的承諾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2-22 01:25:33 瀏覽:268
長治縣民生大廈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4-12-22 01:16:06 瀏覽:747
山西司法鑒定機構 發布:2024-12-22 00:50:07 瀏覽:147
依法治國是治國方式 發布:2024-12-22 00:44:58 瀏覽:165
香港律師條例 發布:2024-12-22 00:11:04 瀏覽:186
司法警校升本 發布:2024-12-22 00:09:19 瀏覽:611
法官英語好 發布:2024-12-22 00:08:39 瀏覽:748
社招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2 00:05:12 瀏覽:263
民法典編寫人 發布:2024-12-21 23:51:01 瀏覽: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