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廣告

經濟法廣告

發布時間: 2024-10-07 23:48:50

1. 關於國際經濟法的一道案例題

(1)有理,應支付。(2)可以,只要有明確的受約束的意思表示即可。
「天不想亮」你懂不懂啊?這是英國法判例上大名鼎鼎的薰劑案!
Carlill Vs. Carbolic smoke ball
The Full decision of the case
APPEAL from a decision of Hawkins, J.(2)

The defendants, who were the proprietors and vendors of a medical preparation called "The Carbolic Smoke Ball," inserted in the Pall Mall Gazette of November 13, 1891, and in other newspapers, the following advertisement: "100 reward will be paid by the Carbolic Smoke Ball Company to any person who contracts the increasing epidemic influenza, colds, or any disease caused by taking cold, after having used the ball three times daily for two weeks according to the printed directions supplied with each ball. 1000 is deposited with the Alliance Bank, Regent Street, shewing our sincerity in the matter.

"During the last epidemic of influenza many thousand carbolic smoke balls were sold as preventives against this disease, and in no ascertained case was the disease contracted by those using the carbolic smoke ball.

"One carbolic smoke ball will last a family several months, making it the cheapest remedy in the world at the price, 10, post free. The ball can be refilled at a cost of 5 Address, Carbolic Smoke Ball Company, 27, Princes Street, Hanover Square, London."

The plaintiff, a lady, on the faith of this advertisement, bought one of the balls at a chemist』s, and used it as directed, three times a day, from November 20, 1891, to January 17, 1892, when she was attacked by influenza. Hawkins, J., held that she was entitled to recover the 100 The defendants appealed.

Finlay, Q.C., and T. Terrell, for the defendants. The facts shew that there was no binding contract between the parties. The case is not like Williams v. Carwardine (4 B. Ad. 621), where the money was to become payable on the performance of certain acts by the plaintiff; here the plaintiff could not by any act of her own establish a claim, for, to establish her right to the money, it was necessary that she should be attacked by influenza - an event over which she had no control. The words express an intention, but do not amount to a promise: Week v. Tibold. 1 Roll. Abr. 6 (M.). The present case is similar to Harris v. Nickerson. Law Rep. 8 Q. B. 286. The advertisement is too vague to be the basis of a contract; there is no limit as to time, and no means of checking the use of the ball. Anyone who had influenza might come forward and depose that he had used the ball for a fortnight, and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disprove it. Guthing v. Lynn 2 B. Ad. 232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terms are too vague to make a contract, there being no limit as to time, a person might claim who took the influenza ten years after using the remedy. There is no consideration moving from the plaintiff: Gerhard v. Bates 2 E. B. 476. The present case differs from Denton v. Great Northern Ry. Co. 5 E. B. 860, for there an overt act was done by the plaintiff on the faith of a statement by the defendants. In order to make a contract by fulfilment of a condition, there must either be a communication of intention to accept the offer, or there must be the performance of some overt act. The mere doing an act in private will not be enough. This principle was laid down by Lord Blackburn in Brogden v. Metropolitan Ry. Co. 2 App. Cas. 666. The terms of the advertisement would enable a person who stole the balls to claim the reward, though his using them was no possible benefit to the defendants. At all events, the advertisement should be held to apply only to persons who bought directly from the defendants. But, if there be a contract at all, it is a wagering contract, as being one where the liability depends on an event beyond the control of the parties, and which is therefore void under 8 9 Vict. c. 109. Or, if not, it is bad under 14 Geo. 3, c. 48, s. 2, as being a policy of insurance on the happening of an uncertain event, and not conforming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at section.

Dickens, Q.C., and W. B. Allen, for the plaintiff. [THE COURT intimated that they required no argument as to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contract was a wager or a policy of insurance.] The advertisement clearly was an offer by the defendants; it was published that it might be read and acted on, and they cannot be heard to say that it was an empty boast, which they were under no obligation to fulfil. The offer was ly accepted. An advertisement was addressed to all the public - as soon as a person does the act mentioned, there is a contract with him. It is said that there must be a communication of the acceptance; but the language of Lord Blackburn, in Brogden v. Metropolitan Ry. Co. 2 App. Cas. 666, shews that merely doing the acts indicated is an acceptance of the proposal. It never was intended that a person proposing to use the smoke ball should go to the office and obtain a repetition of the statements in the advertisement. The defendants are endeavouring to introce words into the advertisement to the effect that the use of the preparation must be with their privity or under their superintendence. Where an offer is made to all the world, nothing can be imported beyond the fulfilment of the conditions. Notice before the event cannot be required; the advertisement is an offer made to any person who fulfils the condition, as is explained in Spencer v. Harding Law Rep. 5 C. P. 561. Williams v. Carwardine 4 B. Ad. 621 shews strongly that notice to the person making the offer is not necessary. The promise is to the person who does an act, not to the person who says he is going to do it and then does it. As to notice after the event, it could have no effect, and the present case is within the language of Lord Blackburn in Brogden v. Metropolitan Ry. Co. 2 App. Cas. 666. It is urged that the terms are too vague and uncertain to make a contract; but, as regards parties, there is no more uncertainty than in all other cases of this description. It is said, too, that the promise might apply to a person who stole any one of the balls. But it is clear that only a person who lawfully acquired the preparation could claim the benefit of the advertisement. It is also urged that the terms should be held to apply only to persons who bought directly from the defendants; but that is not the import of the words, and there is no reason for implying such a limitation, an increased sale being a benefit to the defendants, though effected through a middleman, and the use of the balls must be presumed to serve as an advertisement and increase the sale. As to the want of restriction as to time, there are several possible constructions of the terms; they may mean that, after you have used it for a fortnight, you will be safe so long as you go on using it, or that you will be safe ring the prevalence of the epidemic. Or the true view may be that a fortnight』s use will make a person safe for a reasonable time.

Then as to the consideration. In Gerhard v. Bates 2 E. B. 476, Lord Campbell never meant to say that if there was a direct invitation to take shares, and shares were taken on the faith of it, there was no consideration. The decision went on the form of the declaration, which did not state that the contract extended to future holders. The decision that there was no consideration was qualified by the words "as between these parties," the plaintiff not having alleged himself to be a member of the class to whom the promise was made.

Finlay, Q.C., in reply. There is no binding contract. The money is payable on a person』s taking influenza after having used the ball for a fortnight, and the language would apply just as well to a person who had used it for a fortnight before the advertisement as to a person who used it on the faith of the advertisement. The advertisement is merely an expression of intention to pay 100 to a person who fulfils two conditions; but it is not a request to do anything, and there is no more consideration in using the ball than in contracting the influenza. That a contract should be completed by a private act is against the language of Lord Blackburn in Brogden v. Metropolitan Ry. Co. 2 App. Cas. 692. The use of the ball at home stands on the same level as the writing a letter which is kept in the writer』s drawer. In Denton v. Great Northern Ry. Co. 5 E. B. 860 the fact was ascertained by a public, not a secret act. The respondent relies on Williams v. Carwardine 4 B. Ad. 621, and the other cases of that class; but there a service was done to the advertiser. Here no service to the defendants was requested, for it was no benefit to them that the balls should be used: their interest was only that they should be sold. Those cases also differ from the present in this important particular, that in them the service was one which could only be performed by a limited number of persons, so there was no difficulty in ascertaining with whom the contract was made. It is said the advertisement was not a legal contract, but a promise in honour, which, if the defendants had been approached in a proper way, they would have fulfilled. A request is as necessary in the case of an executed consideration as of an executory one:

Lampleigh v. Braithwait 1 Sm. L. C. 9th ed. pp. 153, 157, 159; and here there was no request. Then as to the want of limitation as to time, it is conceded that the defendants cannot have meant to contract without some limit, and three limitat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The limitation "ring the prevalence of the epidemic" is inadmissible, for the advertisement applies to colds as well as influenza. The limitation "ring use" is excluded by the language "after having used." The third is,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and that is probably what was intended; but it cannot be deced from the words; so the fair result is that there was no legal contract at all.

看不懂?我給你大致講一下。法官是這么說的,雖然說廣告是對不特定人提出的,一般情況下屬於要約邀請(ITT),但是本案中,被告不僅將懸賞內容寫得十分具體,而且已經把1000英鎊存進銀行,充分顯示出它願意受到該廣告內容的約束(to be bound),所以符合了要約的根本特徵,即受約束的意思表示。所以,本案中的廣告是一個要約。而原告通過購買並使用薰劑的行為作出了行為承諾。有要約,有承諾,這個合同就成立了。
英美法教材用這個案例來說明,要約不一定要向特定人發出,只要有明確的受約束的意思表示即可。

2. 司法考試2017年經濟法考點:虛假宣傳行為

茄信 司法考試2017年經濟法考點:虛假宣傳行為

虛假宣傳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產品的質量、性能、成分、用途、產地等所作的引人誤解的不實宣傳。以廣告或其他方式銷售商品,是現代社會最常見的促銷手段。但各類虛假廣告和其他虛假宣傳,或擾亂視聽,有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或直接誤導用戶及消費者,使其作出錯誤的消費決策,引發了大量社會問題;或侵犯其他經營者,特別是同行業競爭對手的合法利益,造成公平競爭秩序的混亂。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均將此類行為作為必須派納罩禁止的違法行為予以規范。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9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和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廣告法第3條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第4條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

1.行為要件。

(1)行為的主體是廣告主、廣告代理製作者和廣告發布者。在某些情況下,三者身塵鬧份可能重疊。(2)上述主體實施了虛假宣傳行為。(3)上述虛假廣告或虛假宣傳達到了引人誤解的程度,因而具有社會危害性。(4)主觀方面,廣告商在明知或應知情況下,方對虛假廣告負法律責任;對廣告主,則不論其主觀上處於何種狀態,均必須對虛假廣告承擔法律責任。

2.法律責任。

根據責任主體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情形:

(1)經營者(廣告主)的法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4條第1款規定,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入誤解的虛假宣傳的,監督檢查部門應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並可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2)廣告商的法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4條第2款規定,廣告經營者在明知或應知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依法處以罰款。這里的「依法」,指依廣告法。廣告法第37條規定的罰款,指廣告費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停止其廣告業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連帶責任。廣告法第38條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廣告主應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承擔全部民事責任。

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3. 經濟法中 產品責任的名詞解釋

經濟法中 產品責任的名詞解釋

產品責任是指與產品有關的製造商、批發商或零售商等各方對產品因存在缺陷而在被正常使用過程中發生意外並造成使用者或他人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依法應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在責任保險領域內,產品責任保險是發展較為迅速的險種。零售商、批發商和製造商對由離開銷售和生產場所的商品的使用或消費引起的傷害被認為是負有法律責任的。

經濟法中產品斷陷名詞解釋

產品缺陷的判斷標准,是產品責任成立的基礎性要件,在訴訟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產品責任法上核心問題。2000年修訂的《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公道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名詞解釋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

不同主體的歸責原則不同:
1、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1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此為無過錯責任原則。
2、根據《產品質量法》42條「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此為過錯推定原則。

經濟法名詞解釋:產品招回制度

產品召回是指生產商將已經送到批發商、零售商或終端使用者手上的產品收回。
產品召回的典型原因是所售出的產品被發現存在缺陷。
產品召回制度和一般的三包產品退換貨是兩個概念。三包產品退貨換貨是針對個體消費者,而且不能說明產品本身有任何問題;而產品召回制度則是針對廠家原因造成的批量性問題而出現的處理辦法。其中,對於質量缺陷的認定和廠家責任的認定是最關鍵的核心。
在發達國家,產品召回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願認證,強制召回」,一種是「強制認證,自願召回」。

經濟法名詞解釋

經濟法中的「經濟競爭」是指商品生產經營者在市場經營活動中,為了取得有利的產銷條件而進行的相互爭勝活動。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法學中的名詞解釋

三、名詞解釋
1、中國經濟法P11
確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的經濟法律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統一體。
2、經濟關系P7
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種關系的總稱。
3、經濟法律關系P25
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參加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發生的,由經濟法、法規所確認和調整的,並且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存在和執行的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相互統一的關系。
4、經濟職權P32
也稱經濟權力,也就是國家機關、社會組織以及它們的領導人員、法定代表人等在組織管理經濟活動中所依法享有的與本身職務相連的一種特殊的經濟權利。
5、工業企業法P47
有關確立工業企業的法律地位,以及調整由工業企業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營協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6、企業變更P49
企業組織結構上的調整(改組)和其他登記事項的變動。
7、集體所有制企業P74
是指生產資料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商品經濟組織。
8、鄉鎮企業P83
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義務的各類企業。
9、私營企業法P96
確認私營企業的法律地位,調整國家機關對私營企業的巨集觀調控關系以及私營企業與其他經濟組織的市場執行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0、合夥企業P104
是指依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各個合夥人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並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營利性組織。
11、個人獨資企業P113-114
是指依照《個人獨資企業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受到法律保護,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12、外商投資企業法P124
是指調整外商投資企業在設立、經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3、中外合資經營企業P126
是指中國合營者與外國合營者依照中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共同投資、共同經營、並且按照出資比例分享利潤,分擔風險以及虧損的企業。
14、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P127
是指調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濟合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5、中外合作經營企業P140
是外國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同中國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依照合作企業法,用書面合同規定權利和義務,在中國境內共同舉辦的經濟組織。
16、外資企業P145
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
17、股份有限公司P157
全部資本分為等額股份,股東以其所持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18、有限責任公司P157
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19、國有獨資公司P169-170等
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或者國家授權的部門單獨投資設立的,並且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履行出資人監管職責的有限責任公司。
20、上市公司P175
指所發行的股票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準的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21、公司債券P177
公司依照法定程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22、可轉換債券P179
是上市公司發行的,可依照一定的條件轉換為股票的債券。
23、債權人會議P195
債權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者公告而組成的一個行使債權、破產參與權和決議權的機構。
24、和解P196
債務人和債權人會議就企業延遲清償債務的期限、企業進行整頓的方案、內容、計劃等問題達成的和解協議。
25、計劃法P206
計劃法是關於規定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計劃管理體系中的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計劃編制、審批、執行、檢查和監督過程中所發生的計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6、指令性指標P208
國家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或者專案中需要由國家調撥、分配的部分和關繫到經濟全域性的重大經濟活動,以法律形式下達的,必須執行的計劃指標。
27、指導性指標P208
國家為了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能夠,對除指令性指標以外的其他重要產品,專案和經濟活動所下達的,主要靠經濟手段保證其實施的計劃指標。
28、固定資產投資法P209
確認和調整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之間在實施固定資產投資的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的總稱。
29、固定資產投資關系P209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在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30、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撥款P212
建設專案的資金由財政部門以預算支出的方式撥付給建設單位無償使用。
31、財政P218
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參與部分社會產品的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分配關系。
32、財政法P218
調整財政分配和財政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財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3、財政管理體制P220
劃分中央同地方各級政權之間以及國家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之間的財政管理職權、財政收支范圍等內容的法律制度。
34、預算P221
經過法定程式批準的國家各級人民 *** 和實行預算管理的各部門、各單位一定期間的財政或者財務收支計劃。
35、預算管理職權P222
確定和支配國家預算的權利以及對於國家預算的編制、審查、批准、執行、調整、監督權利的總稱。
36、國債法P229
國家在借款和發行、使用、兌付、流通 *** 債券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7、財政轉移支付法P231
調整在財政轉移支付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8、 *** 采購P237
*** 為了維持 *** 正常運轉所需物品的采買與購置。
39、 *** 采購當事人P239
*** 采購當事人是指任何參與 *** 采購的人,它除了采購方和供應商之外,還包括 *** 采購業務代理機構。
40、國有資產P244
國家依法取得和認定的資產以及國家以各種形式對企業投資和投資收益形成的資產,以及國家向行政事業單位撥款等形成的資產。
41、資產評估法P246
確定資產評估的組織管理、機構、人員、范圍、程式、方法以及調整資產評估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系統。
42、產權交易P250
交易雙方當事人依照法律的規定和合同的約定,通過購買、出售、兼並、拍賣等方式,將一方當事人所享有的企業產權轉讓給另一方當事人的法律行為。
43、稅收徵收管理P290
稅務機關對納稅人依法納稅和進行稅務監督管理的總稱。
44、稅收P259
是以實現國家職能為目的,基於政治權力和法律規定,由 *** 專門機構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財產和特定行為所實施的強制、非罰與不直接償還的國家徵收行為,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45、法定增值額P263
是指一國 *** 根據各自的國情,政策的需要,就其增值稅法中明確規定的增值額。
46、出口退(免)稅制度P269
貨物報關出口銷售後,將其國內所繳納的稅收退還給貨物出口企業或者對出口企業給予免稅的一種制度。
47、中國金融法P307
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活中因為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48、商業銀行P314
依照商業銀行法和公司法的規定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
49、中間業務P317
商業銀行不需要運用自有資金,只代替客戶承辦交付、收取和其他委託事項而收取手續費的業務。
50、銀行業監督管理P320
也就是銀行業監管,是指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設立、業務經營以及其他活動所進行的監督管理。
51、債券P330
發行人依照法定程式發行的,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52、股票交易P331
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核准上市的公司所發行的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活動。
53、債券交易P332
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準的公司所發行的債券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活動。
54、內幕交易P334
知悉證券交易內幕資訊的知情人員,利用內幕資訊進行證券交易的活動。
55、虛假陳述和資訊誤導行為P335
國家工作人員、新聞傳播媒介從業人員和有關人員編造並且傳播虛假資訊,嚴重影響證券交易的行為。
56、價格法P347
與價格制定、執行和調控、監督檢查有關的各種關系。
57、 *** 指導價P350
*** 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定價許可權和范圍規定基準價及其浮動幅度,制定經營者制定的價格。
58、價格體系P348
價格的種類和各種價格形式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總稱。
59、會計關系P360
國家在管理會計過程中和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在辦理會計事務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60、會計監督P366
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照法律的規定,通過會計手續對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的一種監督。
61、審計P370
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照法律的規定,對 *** 及其各個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依照審計法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和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效益,進行全面審查,並將審計結果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62、審計關系P370
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法對 *** 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對國有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單位及其其他國家資產單位的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效益進行審計的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
63、自然資源法P381
調整人們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保護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64、土地所有權P383
土地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佔有、使用和處分土地,並從土地上獲得利益的權利。
65、土地使用權P383
土地使用權人依照法律的規定,對佔有的土地進行合理利用的權利。
66、森林法P387
調整人們在森林的管理、養護、營造、合理利用和林業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67、草原法P391
調整人們在草原資源的管理、保護、建設和合理開發利用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68、環境保護法P409
規定和調整人們在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止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以及有關確立環境監督管理體制的所有法律規范的總稱。
69、「三同時」制度P411
它要求一切建設專案的防止污染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70、對外貿易P422
一國的對外貿易經營者等主體為一方,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貨物、技術和服務交換的一種經濟活動。
71、對外貿易法P424
調整對外貿易活動中所形成的對外貿易管理關系和對外貿易合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72、對外貿易法律關系主體P427
依法參加對外貿易管理和合作活動,享有對外貿易權利,承擔對外貿易義務的當事人。
73、對外貿易經營者P429
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或者其他執業手續,依照對外貿易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從事對外貿易經營活動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
74、對外貿易調查P435
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為了維護對外貿易秩序,對有關事項予以查證的過程。
75、競爭法P449
國家在協調經濟執行中調整市場競爭關系和市場競爭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

問幾個經濟法的名詞解釋

企業合並
開放分類: 會計、會計准則
兩個或兩個以上彼此獨立的企業的聯合,或者一個企業通過購買權益性證券、資產、簽訂協議,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另一個企業的控制權的行為。
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0 號——企業合並》屬於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原已確認商譽的攤余價值應當全額沖銷,並調整留存收益。
按照該准則的規定屬於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應當將商譽在首次執行日的攤余價值作為認定成本,不再進行攤銷。
不安抗辯權
開放分類: 經濟、法律、合同、合同法
根據合同法68、69條之規定,不安抗辯權又稱先履行抗辯權,指雙務合同成立後,應當先履行的當事人有證據證明對方不能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義務的可能性時,在對方沒有履行或提供擔保前,有權中止履行合同義務。在雙務合同中,應當先履行的當事人沒有後履行抗辯權,故法律設立不安抗辮權,使其在對方無力履行的情況下享有拒絕履行合同義務的權利。不安抗辯權的發生基於雙務合同。雙務合同成立後,後履行當事人的情況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導致其不能履行合同或者可能無法履行合同,應當先履行合同義務的當事人就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中止合同的履行。行使不安抗辯權,舉證責任在先履行合同義務的當事人,應當有證據證明對方不能履行合同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的可能性。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後,應當立即通知對方當事人。不安抗辯權屬延期抗辯權,當事人僅是中止合同的履行。倘若對方當事人提供了擔保或作了對待給付,不安抗辯權消滅,當事人應當履行合同。應當先履行合同的當事人行使了不安抗辯權,對方當事人既未提供擔保,也不能證明自己的履約能力,行使不安抗辯權的當事人有權解除合同。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錯誤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違約金
開放分類: 社會、經濟、法律、合同法
違約金
penalbond
債權人或債務人完全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債務時,必須按約定給付他方的一定數額的金錢。違約金是債的擔保的一種,也是對違約的一種經濟制裁。違約金的設立,是為了保證債的履行,即使對方沒有遭受任何財產損失,也要按法律或合同的規定給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標准依法定或雙方在合同中書面約定。違約金有兩種:①懲罰性違約金,其作用全在懲罰,如果對方因違約而遭受財產損失,則違約一方除支付違約金外,還應另行賠償對方的損失。②補償性違約金,是對合同一方當事人因他方違約可能遭受的財產損失的一種預先估計,給付了違約金,即免除了違約一方賠償對方所遭受的財產損失的責任;即使損失大於違約金,亦不再補償。《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第35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經濟合同時,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如果由於違約已給對方造成的損失超過違約金,還應進行賠償,補償違約金不足的部分。」
定金
開放分類: 法律、術語、房地產、合同、擔保
定金是指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對方給付的,作為債權擔保的一定數額的貨幣,它屬於一種法律上的擔保方式,目的在於促使債務人履行債務,保障債權人的債權得以實現。根據我國發法通則和《擔保法》八十九條規定,定金應當以書面形式約定,當事人在定金合同中應約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從實際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出合同標的額的20%。如果購房者交了定金之後改變主意決定不買,開發商有權以購房者違約為由不退定金;如果開發商將房屋賣給他人,應當向購房者雙倍返還定金。
定金的分類
根據定金給付的目的和效力不同,定金可分為訂約定金,成約定金,解約定金,證約定金,違約定金.
納稅人
開放分類: 經濟、稅務、財政
納稅人
tax,payer
依照稅法規定對國家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人。又稱納稅義務人、課稅主體。在中國,納稅人包括:①全民所有制企業。②城鄉各類集體所有制企業。③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④國家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⑤私營企業。⑥個體工商戶、農村專業戶、承包戶。⑦依稅法規定應納個人所得稅和個人收入調節稅的個人。納稅人是按照稅種確定的。
納稅人的權利包括:有享受稅法規定的減稅、免稅的權利;有依法申請收回多繳納稅款的權利;在生產、經營發生重大困難時,依法享有申請分期、延期繳納稅款或申請減稅、免稅的權利;對稅務機關不正確的決定有申訴權;對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不法行為有向其上級主管部門及國家監督、檢查機關檢舉、揭發的權利。
納稅人的義務包括:按稅法規定辦理稅務登記;按稅法規定的期限和程式辦理納稅申報,並按期交納稅款;向稅務機關及時提供會計、財務報表;接受稅務檢查,並如實反映和提供有關情況和材料。
補充定義:是指稅法中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明確由誰來納稅,又稱納稅義務人,或納稅主體.納稅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經濟法》里要約的名詞解釋

《合同法》對要約、要約邀請有明確的規定

1、第十四條 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2、第十五條 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

經濟侵權責任(名詞解釋)

1)經濟侵權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實施經濟侵權行為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2)經濟侵權責任是任何人都對他人承擔這樣一種義務,即不因為自己的錯誤(過錯)行為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即能構成侵權行為,要對受害方承擔責任。
3)侵權行為基本上都是違法行為。

4. 廣告法屬於民法典嗎

廣告法屬於經濟法,經濟法是政府調整經濟的法律,體現了行政干預,廣告法是政府調整廣告的一項法律,沒有被民法典廢止,所以包含在民法典內。
民法典不包括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民法典實施後,《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同時廢止。
【拓展資料】民法典的作用和意義在於:
1、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
2、編纂民法典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3、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4)經濟法廣告擴展閱讀】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它關繫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堪稱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
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誕生註定將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歷程中的里程碑被載入史冊。新中國第一部法典的桂冠給了民法彰顯著民法的重要性。它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我們要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推動民法典實施,以更好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拓展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於1994年10月27日通過,現予公布,自1995年2月1日起施行。
2015年4月24日下午,廣告法修訂草案三審稿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表決稿新增規定,利用互聯網發布廣告,未顯著標明關閉標志,確保一鍵關閉的,將處五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
新廣告法明確,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當事人同意或者請求,不得向其住宅、交通工具等發送廣告,也不得以電子信息方式向其發送廣告。在互聯網頁面以彈出等形式發布的廣告,應顯著標明關閉標志,確保一鍵關閉。違者將被處五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2015年4月24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訂的廣告法。新法明確,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禁止在大眾傳播媒介或公共場所等發布煙草廣告;禁止利用其他商品或服務的廣告、公益廣告,宣傳煙草製品名稱、商標等內容。

5.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知識點: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

廣告費和業務招待費是公司里經常發生的費用,但很多會計人分不清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的不同之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知識點,和深空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廣告費和業務招待費
企業發生的與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屬於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最高不能超過當年收入的千分之五,關於業務招待費要注意的是,60%和千分之五的比例,取最低的那個作為扣除的部分,符合發生條件的廣告費,除了有另外的規定外,不得超過當年銷售收入的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出部分,准予在以後的納稅年度結轉。
(二)案例分析
甲商品生產企業在去年實現了商品銷售收入3000萬元,接受的捐贈收入為200萬元,轉讓商標所有權為收入400萬元,國債利息收入為60萬元,甲企業去年發生的廣告費為250萬元業務宣傳費為90萬元,該企業可以在稅前扣除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為多少萬元?
解析:
1、這道題主要考察了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的知識點
2、計算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的扣除限額的基數:銷售收入=3000萬元
3、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可在稅前扣除的限額為=3000*15%=450萬元
4、由於實際發生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為=250+90=340萬元
5、沒有超過扣除的限額,所以340萬元的廣告業務宣傳費用都可以扣除。

6. 民法典包括廣告法么

不包括。廣告法屬於經濟法,根本不屬於民法范疇!

首先,有單獨的《廣告法》,並未被《民法典》吸收。
其次,廣告法怎麼算也算不進民法范疇內。如果說分不清廣告法屬於經濟法還是商法,尚且有情可原;跟民法混淆,這太荒唐了。

7. 為什麼廣告法是經濟法的部門法

廣告是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一部分,當然要屬於經濟法的范疇:)。當然更主要的是它符合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的基本屬性。

熱點內容
社招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2 00:05:12 瀏覽:263
民法典編寫人 發布:2024-12-21 23:51:01 瀏覽:906
民法英文怎麼說 發布:2024-12-21 23:42:41 瀏覽:150
民法雙多數決 發布:2024-12-21 22:44:18 瀏覽:990
社會與法情逝 發布:2024-12-21 22:44:04 瀏覽:42
疫情期間法律援助 發布:2024-12-21 22:43:15 瀏覽:874
勞動法失效的後 發布:2024-12-21 22:31:22 瀏覽:740
車輛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4-12-21 22:04:17 瀏覽:25
酗酒不道德 發布:2024-12-21 21:47:21 瀏覽:113
學習中國勞動法反思 發布:2024-12-21 21:46:28 瀏覽: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