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最新經濟法實例

最新經濟法實例

發布時間: 2024-10-15 19:59:46

❶ 1、如何理解經濟法的國家干預性用實例證明

國家干預適度原則,就是要求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要從社會公益的角度出發,把握適版度、得當。在國權家干預適度原則中,「適度」是一個高度抽象的、彈性的標准。國家干預適度原則,國家干預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而國家干預適度則是經濟長盛不衰的秘密。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道路上,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從來沒有忽視過國家干預的作用,只是干預的出發點和目的因各國國情、所處時代、國際國內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最終目標都是試圖通過對國家干預適度的把握,以保障市場機制調節功能的充分實現

❷ 請舉出——【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的主要實例、案例。附上簡介/分析/出處為盼。謝謝!

在美國,反壟斷法被稱為「自由企業的大憲章」、在德國被稱為「經濟憲法」、在日本被認為是「經濟法的核心」,其地位凌駕於其他所有經濟法規之上。但即便在已經實施反壟斷法的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它也是不同觀念的爭論焦點,已有的各國法律規則和實踐相差之大,遠超過其他法律部門。從一百年前誕生至今,反壟斷法的精神、實質也發生了很大改變,研究發達國家的反壟斷歷程對我們了解中國《反壟斷法》顯然將會有所裨益。

一般認為,美國1890年頒布的《抵制非法限制與壟斷保護貿易及商業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壟斷立法。因最初是由參議院議員約翰·謝爾曼提出的議案,故稱《謝爾曼法》,由於當時企業兼並多是通過「托拉斯」的形式進行,所以這部法律也叫《反托拉斯法》。

利用《謝爾曼法》,美國政府曾成功地肢解了標准石油公司、美國煙草公司和AT&T(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這三個最有名的托拉斯。

在歐盟成立後,競爭法也成為其體系中重要的法律。主要包括建立歐共體、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等三個基礎條約及相關文件,其法律效力凌駕於成員國的競爭法之上,後者不得與歐盟競爭法相抵觸。

在亞洲,日本政府為了趕超英美德等發達國家,集中財產參與國際競爭,先是鼓勵和保護壟斷。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憑借美國政府的干預,日本依照美國的反托拉斯法於1947年4月頒布了嚴厲的反壟斷法《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法》,成功地肢解了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4大財閥,並在以後多次對該法律進行了修改。除此以外,日本政府還為該法律的執行特別設立了公正交易委員會。

從第一步真正意義上的《反壟斷法》出台到現在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盡管因國情不同,各國的反壟斷立法以及司法實踐存在著差異,但因為反壟斷法基於的經濟學原理相同,因此近年在內容上體現出很大的趨同性。

而各國反壟斷法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反對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而不是反對企業的壟斷地位。■

國際反壟斷成效之一:資源重組

波音

在1996年宣布收購麥道後,波音公司就遭到了歐盟方面的巨大壓力,但此案在波音作出巨大讓步後最終得到了通過,其博弈過程顯示了反壟斷案件的復雜性

1996年12月15日,世界航空製造業第一巨頭美國波音公司宣布收購世界航空製造業排行第三的美國麥道公司,在全球飛機製造業引起了軒然大波。按照1996年12月13日的收盤價,波音公司完成這項收購共需出資133億美元。在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合並之後,新波音公司的資產總額達500億美元,凈負債為10億美元,員工總數20萬人。1997年,新波音公司的總收入達到480億美元,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軍用飛機製造企業。

在二戰之後,波音公司以原有的B-52型轟炸機的生產設備和廠房為基礎大量生產波音707大型民用客機,奠定了其在世界大型民用客機生產領域的壟斷地位。1996年,該公司贏得了346架訂貨,是6年內訂貨最多的一年。

而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車公司的競爭對手麥道公司的競爭實力則正在不斷下降,其佔世界民用客機市場的份額已從原有的22%下降到兼並前的不足10%。從軍工產品來看,盡管麥道公司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軍用飛機製造商,生產了著名的F-15、FA—18等戰斗機,但在1994年,美國的洛克希德與馬丁·瑪瑞塔合並,組成了洛克希德·馬丁與麥道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996年,洛克希德·馬丁又斥資91億美元,兼並了另一家軍工大企業——勞若。三家公司聯合之後的年銷售額達到300億美元,是麥道公司年銷售額的兩倍,極大地削弱了麥道公司的競爭實力。現實表明,波音公司通過兼並麥道需要擴大生產能力,增加生產技術人員,而陷入困境的麥道也需要通過被兼並來尋找生機。

此案爭議的焦點在於,根據美國的有關法律,如此大規模的合並必須經過美國反壟斷當局的批准。關於兼並的允許范圍,法律中明確規定,如果兩家公司合並以後市場份額的平方和大於1800,公平交易部的反壟斷處或聯邦貿易委員會就有權立案調查。照此規定計算,波音所佔的市場份額為60%,僅其一家的平方就是法律條文規定的兩倍,麥道所佔的市場份額為15%,兩家市場份額平方和為3825,是立案調查標準的兩倍多,但最終還是獲得了美國政府的放行。

由於這起合並事件使世界航空製造業由原來波音、麥道和空中客車三家共同壟斷的局面變為波音和空中客車兩家之間進行超級競爭,因此波音公司兼並麥道公司事件對歐洲飛機製造業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在政府和企業各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997年1月,歐洲委員會開始對波音兼並麥道案進行調查;5月,歐洲委員會正式發表不同意這起兼並的照會;7月16日,來自歐盟15個國家的專家強烈要求歐洲委員會對這項兼並予以否決。美國和歐洲各主要國家的政府首腦紛紛捲入這場兼並和反兼並的沖突之中。

一時間,美國與歐洲出口企業之間醞釀著引發貿易大戰的危機。最後,為了完成兼並,波音公司在1997年7月22日不得不對歐盟做出讓步,其代價是:1.波音公司同意放棄三家美國航空公司今後20年內只購買波音飛機的合同;2.接受麥道軍用項目開發出的技術許可證和專利可以出售給競爭者(空中客車)的原則;3.同意麥道公司的民用部分成為波音公司的一個獨立核算單位,分別公布財務報表。

經15個歐盟國家外長磋商之後,7月24日,歐洲正式同意波音兼並麥道;7月25日,代表麥道75.8%的股份,持有2.1億股的股東投票通過麥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並。1997年8月4日,新的波音公司開始正式運行。至此,世界航空製造業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兩霸相爭的新格局。

國際反壟斷成效之二:終遭肢解

標准石油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托拉斯,標准石油受到了美國政府長達20多年的起訴和打擊,並最終遭到分拆,這一案例為美國乃至全球的反壟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作為全球第一家托拉斯(以高度聯合形式組成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標准石油的解散無疑是全球反壟斷史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其所造成的影響在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意義非常。

1870年1 月10日,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創建了標准石油這家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壟斷企業,其定名是為了標榜該公司出產的石油是顧客可以信賴的「符合標準的產品」。到1879年底,標准公司作為一個合法實體成立剛滿9年時,就已控制了全美90%的煉油業。自美國有史以來,還從來沒有一個企業能如此完全地獨霸過市場。

1882年,洛克菲勒在他的律師多德首度提出的「托拉斯」這個壟斷組織的概念指導下合並了40多家廠商,壟斷了全國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 1886年,標准石油公司又創建了天然氣托拉斯,並最後定名為美孚石油公司。1888年,公司開始進入上游生產,收購油田。1890年,標准石油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商,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25%的原油產量。標准石油公司對美國石油工業的壟斷一直持續到1911年。

以標准石油為首,美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壟斷時代就此到來。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業蔓延開來,在很短的時間內,這種壟斷組織形式就佔了美國經濟的90%。

在國際市場上,標准石油也迅速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19世紀80年代,由於美國的工藝已使標准公司的產品優於歐洲人的產品,因而標准公司贏得了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煤油市場。在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煤油出口佔到全部美國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從價值上說煤油佔美國出口貨的第四位;在工業製品中占第一位。歐洲則是它的最大市場,而其中至少有90%的出口煤油是經過標准石油公司之手出去的。

隨著標准石油的不斷膨脹,它也成為了美國政府反托拉斯的頭號打擊對象,被作為「進行欺詐、高壓、行使特權」的代表,首當其沖受到批判。1890年,美國政府頒布《謝爾曼法》,美孚石油托拉斯不得不解散。但事實上,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國仍然存在,各分公司仍然步調一致,協同作業;各公司的收入還是由以洛克菲勒為中心的委託人來管理。1899年6月,洛克菲勒改組美孚石油公司,以新澤西州的美孚公司重新登記,美孚石油公司的石油霸主地位再次得以確立。但在1908年,西奧多·羅斯福出任美國總統,開始了托拉斯與反托拉斯之間最為激烈的對抗。羅斯福提出要將壟斷市場、勾結鐵路的美孚石油公司徹底鏟除。1911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宣判美孚石油公司解散,洛克菲勒為之辛苦經營40年、耗盡畢生精力的石油王國轟然倒塌。美孚石油公司被分成38個獨立的企業,各自成立董事會。

盡管被分拆已近一個世紀,但今天人們依然能看出當年這個石油帝國的龐大。如今全球排名前兩位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德士古-雪佛龍均來自於當年的標准石油,其中的埃克森-美孚更為《財富》雜志2006年度財富500強的首位。

國際反壟斷成效之三:霸權受限

微軟

在全球PC機操作系統等軟體市場佔有巨大的市場份額的微軟在2000年險遭美國政府分拆。盡管最終幸運地逃過了一劫,但微軟在世界各地都長期陷入了反壟斷訴訟的漩渦,微軟的案例在經濟學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身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商,1975年成立的微軟公司在全球PC機操作系統等軟體市場佔有巨大的市場份額,經常被推上反壟斷法庭。但其中最為危險的,莫過於1998年5月18日美國司法部向微軟發起的反壟斷訴訟。

在裁決書中,聯邦法官托馬斯·傑克遜在宣布微軟是壟斷機構。在其調查報告中稱:微軟在Intel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中,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此後形勢立刻向不利於微軟的方向發展。1999年12月8日,美國19州和司法部再一次起訴微軟公司違背反壟斷法《謝爾曼法》。隨後INTEL宣布解除其與微軟多年的同盟關系。主審法官傑克遜出具了《微軟壟斷明證》,進一步證實微軟壟斷是事實。媒體和政府不斷提出拆分微軟公司的可能性。

在2000年4月4日,法庭宣判微軟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謝爾曼法》,使用阻礙競爭的手段維持微軟的壟斷地位,傑克遜稱微軟違反了謝爾曼反壟斷法的核心部分。微軟的三項罪名是:通過反競爭行為維持壟斷;企圖壟斷瀏覽器市場和將其瀏覽器與操作系統捆綁。

2000年6月,傑克遜法官作出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一個專營電腦操作系統,另一個則經營除去操作系統外微軟目前所經營的其他內容,包括Office系列應用軟體、IE瀏覽器等,微軟隨後以法官傑克遜的司法公正性有問題提出上訴。2001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作出裁決,駁回地方法院法官傑克遜作出的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但維持有關微軟從事了違反反壟斷法的反競爭商業行為的判決,判決微軟利用在操作系統市場上的壟斷力量打擊競爭對手,與電腦製造商和軟體開發商簽訂一些排他性合同違法,微軟最終艱難度過風波。■

國外反壟斷大事年表

1624年 英國頒布《壟斷法》,它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專利法。

1890年 美國國會通過《謝爾曼法》,全稱《抵制非法限制與壟斷保護貿易及商業法》。1890年7月20日,該法在國會通過,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反壟斷法,也就被稱為全球反壟斷法之母。

1911年5月15日 美國最高法院終審裁定美孚石油公司(即前標准石油公司)壟斷貿易成立。勒令美孚必須在從1911年6月1日開始的6個月內把該壟斷企業分成34家公司。

1911年 美國反托拉斯局起訴美國煙草公司,利用掠奪性定價等方式壟斷煙草業,控制95%的美國香煙市場。該公司被裁定有罪,勒令拆分為16家公司,現在仍在運作的包括雷諾士及英美煙草。

1911年 美國司法部起訴美國鋼鐵公司,指其長期控制市場的50%,但最高法院於1920年宣布其無罪。

1914年 美國《克萊頓反托拉斯法》與《聯邦貿易委員會法》頒布。

1947年 日本頒布《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法》(一般簡稱為《壟斷禁止法》)。

1949年 美國司法部對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提起了反壟斷指控,要求AT&T公司與韋斯特公司相分離。但該案在1956年不了了之,其壟斷地位並未受到損害。

1957年 德國通過首部反壟斷法即《反對限制競爭法》,維護德國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

1962年 歐盟理事會通過了第17號條例,該條約規定了適用於限制競爭性做法和濫用支配地位的一般規則,確立了歐盟的反托拉斯法制度。

1969年 反托拉斯局起訴IBM長期壟斷計算機市場,將電腦硬體和軟體捆綁銷售。這宗訴訟是美國政府首次挑戰電腦行業,拖延了13年之久,司法部在1982年將案件撤銷。

1974年 美國司法部再次向AT&T提起反壟斷指控。AT&T公司於1984年一分為八,保留原公司名稱的AT&T只能經營長話業務,被肢解的七個小貝爾如西南貝爾、太平洋貝爾、大西洋貝爾等只能經營市話業務,並受政府的監督和管制。

1976年 美國實行《反托拉斯改進法》,企業並購必須經聯邦貿易委員會或聯邦司法部的審批。

1992年 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聯合頒布了《1992年橫向合並准則》,重點規范企業間的橫向合並,如果影響市場結構,就可予以起訴。

1998年5月 美國聯邦政府和19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政府指控微軟公司壟斷。指控微軟的罪狀主要包括,將「探索者」網路瀏覽器與視窗98操作系統捆綁銷售,以終止視窗操作系統的使用許可證為威脅,以捆綁銷售的方式強迫IBM、康拜等個人計算機製造商安裝「探索者」瀏覽器,脅迫網路服務商放棄使用導航者而改用「探索者」。所有這些罪狀都涉及到微軟公司的不公平商業競爭行為。

1999年 美國首例維生素市場的反壟斷訴訟,持續時間長達5年。最終,被告瑞士羅氏公司被處以4.62億歐元的罰款,元氣大傷後於2002年退出了維生素業務。

2000年6月7日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方法院法官托馬斯·傑克遜將微軟公司一分為二的拆分判決。

2004年5月1日 隨著反托拉斯法的執法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歐盟進行了反托拉斯制度的根本改革,正式實施新的反托拉斯執法制度。

❸ 中級會計《經濟法》題型分析,考試題型有哪些


隨著2021年中級會計考試報名簡章的公布,中級會計備考工作已經全面拉開。在中級會計考試里,《經濟法》可是涉及記憶的內容最多、教材書本最厚的科目巧穗簡,在備考前,大家不妨先了解清楚其科目題型及特點。
一、《經濟法》科目介紹
據歷年考生反饋經濟法書本最厚,需要背誦的內容很多,但是卻是最容易的。因為經濟法的很多內容都和生活等比較貼近,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但是要求大家記憶力要好一點。建議大家採用理解記憶的方式,理清楚知識脈絡,熟記法條中的關鍵詞,通過做題來加深印象,爭取將每個知識點都融會貫通,能夠達到舉一反三。
很多考生反映《經濟法》科目的法條過多,學習起來會覺得比較枯燥,在這里深空網建議大家結合生活實例,畢竟許多法條、規定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嘗試理解知識點,就能更高效的復習備考。
二、《經濟法》題型分析
題型答題要求:
客觀題(70%)單項選擇題本類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每小題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多選、錯選、不選均不得分。
多項選擇題本類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備選答案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多選、少選、錯選、不選均不得分。
客觀題(70%)判斷題本類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請判斷每小題的表述是否正確,每小題答題正確的得1分,答題錯誤的扣0.5分,不答題的不得分也不扣分,本類題最低得分為零分。孝褲
主觀題(30%)簡答題本類題共3小題,每小題6分,共18分。
綜合題本類題共1題,共12分。
三、答題建議
①單項選擇題
正確選項:1個
注意審題,找到考核的關鍵點,避免被錯誤選項誤導。遇到不會的題要適當採用猜測法、排除法,但不建議空著,可以先按自己的第一直覺選一個,做好標記,答完全部題目後再思考。
②多項選擇題
正確選項:2個以上
多選題評分比較嚴格,考生答題時,要注意審題,適當使用排除法外,建議大家最好不要選擇模稜兩可的選項,以免多選。中級會計
③判斷題
正確答案:「√」或「×」
千萬族余不要單純認為判斷題有50%的得分機會,就匆匆作答。要看清題目要求,是否採用倒扣分制,若答錯要倒扣分,建議考試時採取「謹慎性」原則。
④簡答題
簡答題綜合性偏小,也是得分的重要題型。考生們可能無法記住條文中的每一個字,但一定要把核心詞答對,力保給出的答案邏輯清晰無誤,條理清晰。
⑤綜合題
與熱點聯系較密切,且跨章節考察的可能性較大,需要考生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和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兩者是需要長時間的備考累積。該部分考生們在作答時,最好列清答題步驟,確保言簡意賅,清晰明朗。

❹ 經濟法的適用范圍

首先,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內部門。容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
同時,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構成(一)資源優化配置原則;(二)國家適度干預原則;(三)社會本位原則;(四)經濟民主原則;(五)經濟公平原則;(六)經濟效益原則;(七)可持續發展原則。
另外,在我國,經濟法的主要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注重維護社會經濟總體效益,兼顧社會各方經濟利益公平。這一經濟法基本原則也可以更簡要地表述為: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優先,兼顧社會各方利益公平。」

❺ 國際經濟法的論文參考範文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國際組織以及不同國家的法人與個人之間在國際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國際經濟法的論文參考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國際經濟法的論文參考論文篇1
論國際法中的經濟制裁

在中文中,“制裁”的基本釋義是“用強力管束並懲處,使不得胡作非為”。而在英文中,sanction由法令、庄嚴的協定等含義發展出多種釋義:一是從法律角度指為保證法律得到遵守而採取的手段,包括對於違反法律實行的各種懲罰和為了預防違法而採取的獎賞的形式;是從道德的角度指維護道德的約束力;三是從國際法或國際政治的角度指幾個國家通常一致採用的一種強制性手段,迫使違反國際法的國家停止違法活動或服從裁決,尤指採取不給貸款、限制雙邊貿易,或者採取武裝干涉或封鎖等 措施 。國際經濟制裁一般是指一國或多國對另一國或多國所實行的一種經濟懲罰,其實質是以制裁為手段達到一定的政治目標及 其它 目標。西方國家直言不諱地宣稱,制裁是其推行外交政策的“一種強有力的工具”。聯合國有時也以通過某些決議的形式迫使會員國參與集體制裁。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其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據K·A·伊利沃特(K·A·Elliott)和G.C.哈夫波爾(G·C·Hufbauer)對1914年到1998年170件案例的分析,150多件發生在戰後50多年的時間里,而在90年代不到10年的時間里就發生了50多件。

通觀戰後國際經濟制裁實例,可以得出所採取的形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也是應用最普遍的即戰略禁運。禁止向被制裁國提供核武器、常規武器和軍民兩用技術產品,阻止高科技及其產品進入被制裁國;而在通常沒有必要進行戰略禁運時,一般綜合貿易禁運。對被制裁國實行進出口禁運以及資金與人員往來限制。此外還有專項貿易禁運。重點選擇關於被制裁國國計民生的若干貿易項目進行禁運。被選擇的項目通常是糧食和石油等。

國際經濟制裁的特點

首先是強制性。在強度上經濟制裁是介於外交手段和軍事手段之間的一種手段。制裁方為達到目的,不會顧及被制裁方的感受。

其次是對抗性。制裁者在實施制裁的時候從不掩飾自己所要制裁的對象以及所要達到的目標,這就使得制裁者與被制裁者之間處於一種公開的對抗狀態。

此外還有相關性。經濟制裁是使雙方利益均受損失的雙刃劍,而且制裁還會影響到第三國的利益。經濟關系越密切,所受的損失就越大。經濟制裁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大多數的制裁難以成功,因為在利益的驅動下,不僅制裁國的公司有可能違背政府意旨而行事,而且制裁聯盟的成員國也會各行其事,從而使制裁效果大打折扣。

國際制裁的核心問題是效率問題,即如何以最小的代價,最少的時間達到是對方屈服的目的。伊利沃特等對大量案例的實證分析後發現,經濟制裁的成功率在不斷下降,1938-1972年間,迫使對方做出讓步、達到制裁預定目標的為67%,1973-1990年則下降到22%,即使在90年代,經濟制裁的成功率也只有大約1/4。在影響經濟制裁效率的因素中,首要的是目標國所承受的經濟成本。伊利沃特的統計發現,大多數成功的案例中,制裁所造成的成本超過目標國GDP的2%,而失敗的案例中這一比例不到一半。

經濟制裁的所造成的損失是要由民眾來承擔的。一般來說,經濟制裁會造成民眾的損失,導致民眾對政府不滿,進而影響政府的決策。這個假設是建立在受制裁政府是民選政府的前提上的。假若被制裁的國家政權不是民選政權,那麼制裁的效果值得推敲的。例如像朝鮮這樣的國家,政府控制了全部的媒體,民眾得到外部消息的唯一來源就是官方消息,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稍作煽動,民眾對所遭受苦難的痛苦情緒很容易就轉化為對制裁方的仇恨。這樣不僅達不到發動制裁的目的,反而使受制裁國的政權更加穩固。海灣戰爭後,聯軍對伊拉克的制裁一直延續到2003年,大大地削弱了伊拉克的實力,從而為後來的軍事行動鋪平了道路。但是制裁的最初目的——希望伊拉克人自己反抗來推翻薩達姆政權—無疑是失敗的。

經濟制裁往往對制裁國自身也會造成很嚴重的損失。例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為了迫使蘇聯撤離阿富汗,對蘇聯發動了糧食禁運,隨後又發動了油氣管道禁運。對蘇聯的糧食和油氣管道禁運嚴重損害了美國農場主和工業企業以及相關產業的利益,最後在利益集團的壓力下,美國後來不得不主動取消了這一制裁。當然這也和阿富汗戰爭的進程和國際形勢的轉變有關。美國七八十年代對伊朗和利比亞的資產凍結,既包括保存在美國本土的兩國資產,還涉及到美國銀行海外分公司及其附屬機構中的資產。其實施不僅引起與離岸金融市場所在地的法律沖突,損害到該地的主權和金融界的利益,也損害了美國金融界的利益。 "從更廣闊視野看,更重要和攸關美國國家利益的是,客戶對美國銀行服務能力的信心的喪失,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這類顧客離開紐約或美國其他市場,到諸於倫敦這類被認為能夠提供比較公平環境的外國市場"。據國際經濟研究機構在1995年的 報告 稱,制裁給美國公司造成的損失在150億到190億美元之間,並且影響到約20萬工人的就業問題,其結果必然引起相關行業的不滿。

至於民主國家之間,政治體制越發成熟,國家間的聯系日趨緊密,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做出會受到制裁的行為,更不用說去制裁別人了。

所以,有時候,往往制裁不一定給力,直接採用軍事手段,才是最有效的 方法 。隨著地球上敢於公然進行獨裁的國家越來越少,可以預見的是,制裁這種手段,離消失已經不遠了。

國際經濟制裁的法律地位

一般說起來,國際經濟制裁的法律地位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制裁國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有權採用經濟制裁。二是制裁國在什麼樣的程度上有權使用經濟制裁。前者系指國際經濟制裁的程序性規定,後者即國際經濟制裁的實質性規定。

國際上第一個涉及國際經濟制裁的公約,是1919年巴黎和會結束時簽訂的《國際聯盟盟約》。該盟約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對於聯盟會員國不顧以仲裁解決爭端的規定而從事戰爭者,“應即視為對於所有聯盟其它會員國有戰爭行為。其它各會員國擔任立即與之斷絕各種商業上或財政Α之關系,禁止其人民與破壞盟約國人民財政上、商業上或個人往來”。這就是說,第一,經濟制裁是針對特定的戰爭行為,該行為一旦發生,其它會員國實行制裁的義務即自動產生;第二制裁是全面、徹底的,是“全面的經濟制裁”;第三,不僅會員國,非會員國也得參加經濟制裁,因而是“全球性的經濟制裁”。

然而,如此嚴厲的經濟制裁的法律規定不久便為國聯大會一項關於“經濟武器”的決議所取代。這項決議提出:破壞盟約的戰爭行為是否存在,由各會員國自己決定;國聯行政院可對此提出咨詢意見,但不能作出約束性的決定。這一修改,限制了國聯行政院的權力,加強了各會員國的任意性,削弱了1935年對義大利經濟制裁的力量,同時,也為此後單邊國際經濟制裁的根據留下了伏筆。

同多邊制裁和全球性制裁的法律地位相比,單邊經濟制裁的法律地位則至今尚未明確。一方面,根據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一個國家決定同另一個國家建立或斷絕經濟、貿易往來,純屬該國內政,系該國主權的體現,外界不得干預。西方有些國際法學者還找出前面提到過的國聯決議來論證單邊經濟制裁的合法性。他們提出,由於聯合國的無能為力,促進和維持國際和平的任務已經落在各個成員國之上,而各國的主要工具就是經濟制裁。

另一方面,國際上也有個趨勢,主張對國際經濟制裁加以限制。如聯大1970年《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和1974年《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第32條)就曾規定:任何國家均不得使用或鼓勵使用經濟、政治或任何它種措施強迫另一個國家,以取得該國主權權利行使上之屈從,並自該國獲取任何種類之利益。但是,什麼是“外國不得干預的主權行為”,什麼是“迫使一主權權利行使之屈從”,則各國都有自己的標准,很難達成一致的定論。

目前的習慣國際法是,一國對另一國的經濟制裁只要不牽涉軍事行動或武裝封鎖,只要不牽涉它國的司法管轄權(1984年1月美國總統里根宣布擴大對蘇聯出口石油和天然氣設備的禁運范圍後,美國就曾同英、法、西德等西歐國家就管轄權問題發生過爭執),一般並不會引起別國的非議,當然也不會引起國際法上的國家責任。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492頁

[2]牛津當代大辭典,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644頁

[3]國際經濟制裁的效率與外部性分析,武漢大學學報,第五十八卷,第三期 2005.3

[4]HAASS,R. N. Sanctioning Madness [J]. ForEign Affairs,1997,76.
國際經濟法的論文參考論文篇2
淺析國際經濟法視野中的主權基金

[摘要]主權基金是一種全新的專業化、市場化的積極投資模式。從國際經濟法視野來看。主權基金對於現代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發揮著重要作用。主權基金是國際經濟法中國家經濟主權原則與國際合作發展原則的充分體現,使得全球資本市場更為安全、穩定。從所有權的角度來看,主權基金的興起也將使世界經濟重心從私營部門轉向國有部門。因此,主權基金的良性運作與健康發展需要在全世界范圍內營造公平互利的法治環境。

[關鍵詞]主權基金國際經濟法法治環境

在2009年4月的倫敦G20峰會中。西方各國一再強調中國應在主權基金領域擔負起大國的責任。2009年4月18日,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樓繼偉在博鰲論壇“國際金融體制改革:新興經濟體的作用”分論壇演講時稱,主權財富基金是現存的不合理的貨幣體系的必然產物。從50年來的歷史上看,主權財富基金在市場上沒有不良記錄,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穩定性力量。

主權基金(Sovereign Fund)又稱主權財富基金,是指掌握在一國政府手中用於對外進行市場化投資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財政盈餘、外匯儲備盈餘、自然資源出口盈餘等,由政府設立專門的投資機構管理。主權基金是一種全新的專業化、市場化的積極投資模式,其投資方向不僅包括股票和其他風險性資產在內的全球性多元化資產組合,也拓展到外國房地產、私人股權投資、商品期貨、對沖基金等非傳統類投資類別。

主權基金的崛起與經濟全球化密切相關。進入21世紀以來,以中國、新加坡、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已經實現了經常項目巨額順差常態化,而這些國家又不希望匯率上升過快,於是外匯儲備急速膨脹;此外,以俄羅斯和海灣國家為代表的另一批新興國家則直接受惠於全球化帶來的能源需求激增,在石油價格、礦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憑借國家對資源開發權力的擁有。也積聚了大量國家財富。這些國傢具有政府主導的傳統,市場運作下的理財工具又不完善,於是財富大量集中在主權基金手中。目前,主權基金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一個日益活躍的參與者,其資金規模已經超過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市場影響力正不斷增強。據統計,1990年全球主權基金的規模僅有約5億美元;而2007年全球已有3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主權基金,資金規模約2.8萬億美元。其中,最大的阿聯酋阿布扎比基金規模高達9000億美元;中國和俄羅斯擁有的主權基金規模也分別達到2000億和1280億美元。從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雙贏的角度考慮,主權財富基金的存在不應被視為一種威脅,只要各國努力規范其行為並改善其透明度和信譽,主權財富基金理應為世界金融市場的穩定作出積極的貢獻。

從國際經濟法視野來看,主權基金對於現代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主權基金是國際經濟法中國家經濟主權原則的直接體現。該原則規定每個國家對其全部財富、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享有永久主權,不受任何外來干涉。而主權基金本身就是一國對經濟活動的自主決定權和對自然資源所有權的延伸,屬於國家利益的范疇,一國政府對其主權基金享有完全的佔有、管理和支配權。主權基金主要來源於屬於國有資產的財政盈餘、外匯儲備和自然資源出口盈餘,是國家主權財富在現代國際經濟法律關系中的重要表現形式。特別是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主權基金不僅是國家經濟主權的象徵。更是保障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獲得平等的參與和決策權,進而實現國際經濟格局多元化的有力武器。根據美國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Sovereign Wealth Fund Insti-tute)2009年4月發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中國外匯儲備管理局旗下的華安投資管理公司管理資產約為347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中國的另一隻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1900億美元資產排名第八。2004年,具有主權基金背景的聯想集團以17.5億美元成功收購IBM全球Pc業務,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中國在中美高科技貿易中相對弱勢的地位,使中國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2008年6月,在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宣布正式啟動中美雙邊投資保護協定(BIT)談判中,美方也明確表態:歡迎來自中國的主權基金,並將在修改投資法時認真考慮中方的立場。

其次,主權基金的積極發展是國際經濟法中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的充分體現,使得全球資本市場更為安全、穩定。由於主權基金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低風險,當資本市場面臨崩潰危機時,投資者不必擔心主權基金會陷入恐慌性拋售中,而且大部分主權基金並不像養老基金一樣需要定期支付紅利,從而避免頻繁地在證券市場上套現。因此。主權基金能夠成為一個長期戰略投資者參與世界各國的區域經濟合作,這將有助於穩定國際股票和債券市場。此外,主權基金的興起使得新興市場國家從發達國家的債權人轉變成資產所有者,使國際金融市場的權力重心發生根本性轉移,全球金融市場格局將從美國一元支配格局向歐亞國家和能源輸 出國 共同參與的多元體系轉變,發展中國家正逐漸成為國際金融投資的強勢力量,這些都充分體現出國際經濟法中的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據美國財政部統計,僅2006年以主權基金為主體的跨國投資就使得美國資產凈增加1.9兆美元,為社會提供了1000萬個就業機會,並對研發支出有13%的貢獻。

最後,從所有權的角度來看,主權基金的興起也將使世界經濟重心從私營部門轉向國有部門。據美國財政部估計,當前由各國政府控制的金融資本(外匯加上主權基金)約有7.6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總產出的15%。長期居於主導地位的跨國公司將面臨實力更強的、由政府投資的主權基金的競爭,各國的國有資產通過優化整合以後將以更加靈活的姿態投入到國際資本市場中,這將使傳統的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國際投資法律體系面臨重大挑戰。推動了國際經濟法理論研究和制度創新,美國近期醞釀修改投資法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盡管主權基金的出現對國際經濟法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在現階段實現主權基金的法制化仍然面臨著種種困境。首先,由於上千億美元的主權基金規模十分龐大,遠遠超過普通的國際投資,在債券之外的市場往往會因流動性和交易量不足而難以對其充分吸納,使得各國現行的投資法律體系無法進行有效監管。其次,由於目前大多數國家立法缺乏對主權基金信息披露的規定,使得主權基金的運作缺乏透明度,既沒有準確披露是由誰控制著這些龐大的資本。也沒有定期公布投資策略和資產報表等可靠信息,而相關的國際組織也沒有制定嚴格的信息披露標准,使得對主權基金進行信息披露 的法律規制處於事實上的缺位狀態。最後,基於政治與國家安全等非商業因素的考慮,部分發達國家對主權基金背後的國家背景十分謹慎,導致主權基金缺少足夠的商業性與運作獨立性,容易引發投資保護主義,形成投資壁壘。近年來,美國國會腰斬迪拜港口公司收購美國港口。中海油收購優尼科未果以及華為收購3Com遭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HIUS)否決,都帶有明顯的投資保護主義色彩。

主權基金的良性運作與健康發展需要在全世界范圍內營造公平互利的法治環境。目前,各國已經開始重視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和規范主權基金,通過立法明確主權基金的管理體制、具體運作和投資審查,提升主權基金運作的透明度。2007年美國《外國投資與國家安全法案》規定:在涉及主權基金投資時,授權CFlUS進行為期90天的調查。直至認定該投資不會危及美國國家安全;2008年2月,在中鋁收購力拓的背景下,澳大利亞政府也公布了6項法律原則,宣布將對政府控制的外國投資者加大審查力度。上述立法試圖通過對主權基金加大審查力度來規范主權基金的運作,這既是一種公司治理模式,也是其保護戰略資產意願的結果。相比之下,歐盟對主權基金採取了更為積極的開放態度。為實現投資自由化的目標,2008年2月,歐盟宣布將出台主權基金行為准則,試圖通過制定全球性的自律性規范來消除法律對主權基金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的限制。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建議,為保護具有戰略意義的歐盟公司不被主權基金收購,歐盟應考慮實施“黃金股份”制度(即政府持有帶有特定權利的股份。這種股份份額很小,通常為一股,但對公司重大戰略決策擁有發言權和否決權),使政府對一些涉及重要敏感行業的外來投資擁有否決權。歐盟准備出台主權基金自律准則的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在制定旨在規范主權基金的行為指南。該組織已經明確要求新加坡、挪威和阿聯酋等國為其主權基金制定詳盡的披露標准,並開始推廣挪威立法對主權基金信息披露的強制性規定,認為通過信息披露立法能夠促使主權基金的規范運作,避免投資保護主義。

主權基金本質上是專業化的商業機構,而非政府的行政機關。套用行政模式勢必壓抑專業精神與商業 文化 ,導致類似於官僚組織的死板僵化,顯然不利於其高效率運作。因此,應盡量避免對主權基金的行政干預,確保主權基金市場運營的自由度。例如,為了最大程度保證實現良好投資回報率的核心目標,阿聯酋與新加坡的主權財富基金員工隊伍中極少有公務員,而是竭力在國際金融市場網羅吸引招聘一流金融人才,絕大部數基金經理包括首席投資官都是外聘的專業人員。

另外,主權基金要想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一員,還必須通過立法明確主權基金的商業性、專業性和獨立性,打消被投資國的政治疑慮和阻撓。在投資法中,應明確主體投資應該交由外部基金,進行第三者管理,從而淡化政治色彩,建立多策略、多通道的投資組合,加強基金間的競爭。彌補主權基金自身在資源、人才、內部監控上的不足。

[參考文獻]

[1]吳金勇。黃繼新,倫敦G2O峰會的“教堂”價值[N],商務周刊,2009-04-20。

[2]王志剛,主權財富基金法律問題研究[J],法學與實踐。2008。(4)。

[3]楊燕,主權財富基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J],中共石家 庄市委黨校學報,2009,(1)。

[4]IFSL:壘球主權財富基金增至3.9萬億美元[N],經濟參考報,2009-03-04。

[5]劉婷婷,沙特預建世界最大主權基金[N],中華工商時報,2007-12-25。
猜你喜歡:
1. 國際經濟法論文題目參考目錄

2. 國際經濟法論文題目參考

3. 國際經濟法論文免費範文

4. 國際經濟法畢業論文

5. 國際經濟法相關論文範文

❻ 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什麼時候開始學怎麼高效備考

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什麼時候開始學?怎麼高效備考?2022年中級會計職稱備考時間已過半,但還是有很多考生對經濟法的學習不知所措。原因是,學太早會很快遺忘,學太晚任務完不成,那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學比較好?怎麼學?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疑惑,那就一起來看看吧!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https://www.gaon.com/zhongji/1234750.html

一、什麼時候開始學最好?


由於中級會計職稱的經濟法科目要背的東西很多,考生往往會選擇在備考後期開始,以免戰線太長前面得都忘記了,但學得太晚又不能完全掌握,所以建議考生在離考試還要3-4個個月的時候開始學習。也就是現在這個階段,不僅會給自己預留了充足的時間,而且時間線也不會太長! 因此,考生應盡快將經濟法的學習提上日程!


二、如何學習避免遺忘?


對於經濟法:


首先,要注意多概括。往往很多章節中一些相關的數字、時間、比例等都是可比的,通過聯想、畫表、找異同等方式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平時做題的時候要多舉例。有許多法律規定,並不是需要一字不落的背下來,但你需要知道基本的想法。 結合實例,考生不僅可以真正了解法律規定,還可以總結出思考和回答的訣竅。


第三,多做題,舉一反三,在不斷重復中積累對知識點的記憶,做題也是經濟法備考的一個小竅門。

更多關於中級會計職稱考試的問題,可以進入高頓教育網站咨詢(https://www.gaon.com)。

熱點內容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