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211條沒有

合同法211條沒有

發布時間: 2024-10-19 13:12:22

合同法關於民間借貸的規定

法律主觀:

明間借貸顧名思義就是不是根據國家的行為,是由私人之間或企業之間或企業與個人之間基於自願的原則進行的活動,同樣也受到法律的保護。一、合同法關於民間借貸的規定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族肢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的有關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二、合同法關於民間借貸的司法解釋在《合同法》中,借款合同作為一種民事合同被集中地歸入在第12章中。其中,第1條規定:「借款合同是兆叢世指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第210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貸合同,自貸款人提供貸款時生效。」第211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利率的規定。」很明顯,《合同法》對民間借貸合同是採取區別對待的,主要表現在借款主體和無息推定原則上。最高人民法院於1991年8月13日下發了《關於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可以說是人民法院在審理借貸案件過程中的一個最具直接意義的指導性文件,旗幟鮮明地承認民間借貸的存在與發展並且持積極支持的態度。從《意見》整個內容來看,盡管其中個別條款同樣可以適用於金融機構的借貸糾紛,但所有條款都充滿了一種專門針對民間借貸而為的精神。《意見》認為,第一,民間借貸法律關系主體的一方總是公民,民間借貸不可能離開公民一方面而存在;第二,公民之間的借貸糾紛、公民與法人之間的借貸糾紛以及公民與其他組織之間的借貸糾紛,應作為借貸案件來處理。後來,鑒於實踐中公民與企業的借貸行為的效力認定混亂,最高人民法院於1999年制定了相關的批復,即《關於符合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的效力問題的答復》。該批復規定:公民與非金融企業之間的借貸,屬於民間借貸。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即可認定,從而將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的含義進一步明確化。根據該批復,民間借貸可以理解為公民之間及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借貸。狹義的民間借貸是指公民之間依照約定進行貨幣或其他有價證券借貸的種民事法律行為。廣義的民間借貸除上述內容外,還包括公民與法人之間以及公民與其他組織之間的貨幣或有價證券的借貸。現實生活中通常指的是狹義上的民間借貸。以上就是合同法對明間借貸的規定。在對明間借貸時,是不能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七條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八條
借款合同應當鄭鍵採用書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間借款另有約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七十條
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

❷ 《合同法》第211條規定在實踐中如何把握之我見

我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合同的約定是充分體現著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自治原則(當然,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不能違反法律的強制性禁止規定),因此,我們在實踐辦案中,對當事人之間的合同糾紛,應充分考量當事人之間對約定的真實意思。對該條規定中,自然人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不支付利息,這無可厚非,但這里不好理解或難以把握的是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這里,「約定不明確」就是自然人之間對約定產生歧義,那麼,實踐中應如何把握「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這一規定?
民間自然人之間借貸中的利息應歸屬合同之債,之所以有《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的規定,很大部分是由於民間借貸不同於金融機構作為貸方的金融借款合同,其利息的約定往往因各方面的原因而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存在有瑕疵,易產生歧義。因此,如何來確定民間借貸的利息約定是否明確成了審理民間借貸糾紛的關鍵。筆者認為,對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實踐中一般稱民間借貸)對支付利息的約定產生歧義,應充分運用合同法解釋原則,根據當事人之間約定所使用的詞句、借款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來確定當事人之間約定的真實意思。《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了:「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即對合同約定爭議的條款,可通過其他途徑來判定當事人之間訂立合同時所具有的真實意思而不拘泥於合同條款的字面含義。因此,對支付利息的約定只有在充分運用文義解釋、整體解釋、目的解釋、習慣解釋、誠信解釋等方法後還是無法確定當事人是如何約定計付利息的時候,才可認定為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視為不支付利息。這樣,才可能查明借貸雙方對借款利息約定的真實意思,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自然人之間的經濟交往,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絕有些債務人利用不誠信的違約行為來牟取額外的不正當利益,同時,也促使當事人在今後經濟交往中對合同可預見性的內容作出明確的約定,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

熱點內容
行政法律關系的類型包括 發布:2024-10-19 15:53:38 瀏覽:842
商法題庫及答案 發布:2024-10-19 15:24:39 瀏覽:736
cctv12社會與法尋親路下 發布:2024-10-19 15:20:34 瀏覽:793
司法雲聯 發布:2024-10-19 15:09:25 瀏覽:43
法律制裁和刑事責任 發布:2024-10-19 15:01:59 瀏覽:550
有聲道德 發布:2024-10-19 13:47:34 瀏覽:921
未婚爸爸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0-19 13:45:32 瀏覽:168
別講仁義道德 發布:2024-10-19 13:13:54 瀏覽:776
合同法211條沒有 發布:2024-10-19 13:12:22 瀏覽:631
壽險公司法律法規課件 發布:2024-10-19 13:06:23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