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國際商法合同法案例

國際商法合同法案例

發布時間: 2024-10-28 13:40:50

1. 國際商法合同法案例分析,求解答

因為賣方來裝運日期晚於合同規定日自期,由於賣方過錯導致合同違約,非違約方也就是買方有權通知賣方解除合同,並可以申請違約方給予違約損害賠償。根據CISG和英國法,買方可以解除合同,並不能宣布合同無效,因為合同並沒有造成無效的事由,合同是有效的,只是有違約行為。
若本案的標的物是專為感恩節供應的火雞,則該標的物具有時效性,必須趕在感恩節之前送達。如果賣方延遲交貨,則合同的目的不能達成,構成根本違約。買方可以解除合同並請求賣方進行違約損害賠償。

2. 國際商法案例分析------急!

1、要約邀請。因為空調機廠要求對方向自己發出要約,因為在數量上沒有確定,而是給了一個上限,所以說在數量上是讓對方決定,而不是讓對方承諾。符合要約邀請的特徵。

2、寶利商場發出的是要約。因為此時數量、金額、交貨方式和費用承擔都已經明確。符合要約的特徵。

3、過期承諾。因為4月6日空調機廠又發出讓寶利商場自提貨的反要約(也就新要約)並讓其當天承諾,但寶利商場未按期承諾。

4、合同未成立。理由同3.空調機廠不用承擔合同責任。

5、送貨上門改為自提貨物,這已經把交貨方式和承擔費用都作出了改變,屬於實質性變更。

3. 國際商法案例

【參考結論與法理分析】 甲、乙之間不成立合同關系而成立好意施惠關系 , 乙應向甲承擔過錯侵權責任 ,風險自負不能成為抗辯事由。

《合同法》第 2 條第 1 款規定 :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 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依此規定 , 合同首先是一種協商 , 協議須經 當事人協商達成一致 其次 , 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協議 , 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協議 , 不屬於民法上的合同。平等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因此 , 諸如有關部 門與單位之間訂立的計劃生育協議、綜合治理協議等都不屬於民法上的合同 再次 , 合同是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不是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 義務為內容的協議也不屬於合同 , 如二人達成結伴出遊的協議 , 就不是合同。依合同 的概念可見 , 合同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在自由平等基礎上達成 的協議。合同只能由當事人在平等基礎上自由協商而訂立 , 當事人若不具有平等的 地位 , 若不是在自由協商的基礎上達成協議 , 也就不發生合同關系。 (2) 合同是雙方 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以發生一定的民事法律後果即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 為目的以意思表示為基本要素的法律事實。所謂意思表示 , 是指行為人將其實施行 為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內在意思的外部表現 , 包括意思與表示兩方面 的內容。這里的意思也就是發生民事法律後果的效果意思。因此 , 法律行為的核心是效果意思表示 , 即當事人發生民事權利義務後果的意思表示 , 只要符合法律行為的成立生效要件 , 則當事人之間就會設立法律關系或者變更、終止已存在的法律關系。 合同是雙方的法律行為 , 因此 , 必須有當事人各方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即合意 , 才能成立。 (3) 合同以確立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為目的。當事人既可以通過合同設立權利義務 , 也可以通過合同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依合同所發生的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是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法律關系是一種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 具有法律效力。對合同關系而言就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 , 債權請求權以給付請求力、受領給付力、強制執行力、私力救濟力等為基本效力。由此可見 , 合同關系是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基礎的 , 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的權利義務關系 , 這是合同法律特性的應有內涵。 合同作為法律上的概念 , 其法律特性決定了合同關系不同於基於道德、宗教等發生的道德關系、宗教關系等。 在現實生活中 , 有的道德關系與合同極為相似 , 容易與合同相混淆 , 其中最典型的 就是好意施惠關系 (Gefaeligkdtsverhalmim) 。所謂好意施惠關系 , 是指當事人之間無意設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 而由當事人一方基於良好的道德風尚實施的使另一方受有恩惠的關系。好意施惠關系與合同存在以下相似之處 :(1) 二者都可以成為對方當事人受益的原因 , 當事人設立合同的結果為合法實現財產流轉或接受服務 , 因此合同是當事人受益的原因 : 好意施惠關系不為法律所禁止 , 並可以成為當事人受益的原因 , 因而施惠人不能要求不當得利返還。 (2) 合同以合意為本質特徵 , 好意施惠關系雙方當事人也存在一個 " 合意 ", 由此而言 , 好意施惠也往往具備合同的外形 , 德國學者 Efaupt 甚至認為 , 好意施惠關系可構成事實上的契約關系。① 但合同與好意施惠關系是不同的 , 二者存在以下主要區別 :(1) 合同主體須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 , 並需要履行理性人的注意義務 好意施惠人可以不具備合同所要求的行為能力。 (2) 合同盡管為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 , 但其法律效果為法律所明文規定 , 而且訂立合同的雙方必須有創設法律關系或產生法律效果的意向嚴而好意施 惠關系超出了對於一般人的要求 , 實施該行為的人屬於具有良好道德風尚的人 , 其目的不在於產生法律上的效果 , 而只是一種道德上好意使然 , 因此好意施惠行為不產生強制執行力 , 受惠人也不能請求施惠人實際履行 , 以免害及施惠人的行為自由。 (3) 合同可分為有償合同、無償合同、雙務合同、單務合同 , 並以有償合同、有對價的雙務合同為常態 而好意施惠關系一般是無償關系、沒有對價的關系。無償合同、無對價的單務合同與好意施惠關系容易混淆。區別合同關系與好意施惠關系的方法為 : 在有償的情況下 , 當事人的約定一般可構成合同 在無償的情況下 , 是成立合同還是成立好意施惠關系需要解釋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表示 , 並結合交易慣例與誠實信用原則及當事人的利益從受惠人的觀點加以認定。③具體言之 , 諸如贈與、無償保管、借用、無息借款等 , 雖然是無償的 , 但是牽涉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轉讓或財產交付 , 因使其成為合同法律關系 , 比較有利於提高當事人的注意標准 , 以及對對方當事人的約束 , 因此此類關系一般為無償合同 , 而不能成為好意施惠關系 僅與當事人提供某項 行為 ( 主要是作為 ) 相關的無償合同主要是無償委託合同 , 委託合同也不能構成好意施惠關系 , 因為委託合同一般是基於特殊人身信賴而發生的法律關系 , 且只有經過委託人的委託才可以發生 , 而好意施惠關系不僅不需要人身信賴 , 且往往不需要經過 " 委託 ", 單方面的施惠也可構成好意施惠關系 , 也正因為如此 , 如果施惠人也要受給付請求權的約束 , 則勢必嚴重限制當事人的行為自由 , 而且也會對於整個社會的法律 秩序及道德秩序的形成不利。在兩大法系 , 好意施惠關系以施惠人為受惠人提供某種便利服務為常態。總之 , 好意施惠關系並非合同關系 , 當事人之間沒有合同義務 , 因而不能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好意施惠關系雖然是道德關系 , 但一旦在好意施惠關系中發生了損害 , 則施惠人 也不能毫無干係。好意施惠行為畢竟使兩個此前相互自由的人存在某種程度的牽連 , 增加了受惠人或施惠人權益受侵害的幾率 , 因此 , 雙方當事人之間可能形成依照過錯原則或公平原則承擔侵權責任 , 但其由於施惠人有好意施惠的動機 , 因此在侵權責任構成上有其特色。在大陸法系 , 一般地認為 , 施惠人可能構成過錯侵權責任 , 但是 , 對於好意施惠關系中的侵權 , 對施惠人行為是否具備違法性的要求十分嚴格 , 一般地講應該區分受惠人所受的損害是財產利益損害還是人身利益損害而區別對待。 在受惠人的財產利益受損害時 , 只有當施惠人的行為被法院認定為是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 , 並且主觀上具備故意 , 才能構成侵權行為 : 在受惠人的人身利益受到侵害時 , 可以類推適用無償委託關系中受託人應盡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樣的注意的標准 , 換言之 , 施惠人也需要對一般過失行為負責。 本案中 , 乙在甲陷於困境時 , 加以援助 , 是良好道德風尚的體現 , 而乙絕無與甲之間成立具備法律拘束力的合同的意思。由於當事人之間沒有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合意 , 雙方之間也就不成立合同關系 , 甲不享有請求乙將其拉至目的地的權 利 , 甲也不能依違約責任請求乙承擔違約責任。因此 , 甲與乙之間成立好意施惠關系 , 乙因一般過失造成車禍而致甲傷殘 , 如果沒有免責事由 , 乙須對甲承擔侵權責任。 從案情看 , 甲搭便車之前已經發現或應該發現乙的車窗上貼著 " 新車新手磨合期 , 感謝關照 " 字樣 , 而且乙在甲上車前說 " 我是新手新車 , 你不害怕出事就上來 ", 甲未予理 睬而上車。從行為的本身看 , 乙已經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險有足夠的預見 , 並已盡到足夠的提示義務 , 而甲默示同意 , 對此乙可否運用 " 風險自負 " 加以抗辯 , 以免除自己的侵權責任呢 ? ①筆者認為 , 該抗辯事由不能成立。首先 , 為體現對人身利益的優先保護 , 不僅免除人身傷害責任的合同條款無效 ( 《合同法》第 53 條 ), 而且好意施惠關系同樣不可提前免除未來的人身傷害責任;其次 , 所謂風險自負 , 是指當事人明知某具體危險狀態存在 , 而甘願冒險從事的行為。風險自負所面對的損害必須是可以避免的① 受害人與行為人都希望危險不要實現 , 特別是受害人一般存在僥幸心態。 在 " 風險自負 " 的情況下 , 只有在受害人故意或重大過失時才可免除行為人的責任。 若行為人有過錯 , 則可減輕責任。本案因乙的過失導致甲傷殘 , 盡管甲為自負風險行 為 , 但是並不能免除乙的責任 , 考慮到甲、乙之間好意施惠關系的無償、符合善良道德的要求的特點 , 基於公平的角度考慮 , 甲的傷殘後果損害應由雙方分擔。

4. 關於國際商法案例分析(很急)

(1)預期違約。
(2)中止履行合同。立即通知甲公司,在甲公司提供履約擔保的情況下,繼續履行合同。

5. 關於國際商法中 合同法,公司法,票據等的案例及其分析

一本優秀的來國際商法學習指源導用書。全書內容包括:導論,商事組織法,合同法,買賣法,代理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破產法,反傾銷法,國際商事仲裁等。每章包括「概要」「內容提示」「基本概念」「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和「參考答案」等欄目。本書案例豐富,習題類型多樣,講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村民甲賣給乙5頭牛,合同總價款1萬元,乙先付定金3000元,剩餘的款項在一年內付清,合同約定在乙付清牛款之前,甲保留對5頭牛的所有權。乙將牛牽回家,半年內發生了一下幾種情況: (1)牛一丟失,風險歸誰承擔? (2)牛二生一小牛,小牛所有權歸誰? (3)乙將牛三租給別人使用獲得租金400元,租金歸誰所有? (4)牛四毀壞他人莊稼造成200元損失,該損失誰負責?若乙駕駛牛車在街上行走,牛四因受驚狂奔將行人踩成重傷,如何承擔責任? (5)乙將牛五賣給丙,所簽合同是否有效? (6)本案中定金條款是否有效? 這個是《國際商法》課老師出的案例分析,盡量按照答題模式完整的回答。謝謝

麻煩採納,謝謝!

6. 國際商法合同法案例分析

1. A公司要約中附有「要約的有效期截止為月30日」這一期限,因此是不可撤銷要約;
2.要約有貨品名稱、價格和數量,為有效要約,收到承諾時,合同即告成立。
3.賣方違約的救濟措施
1.中止履行合同
《公約》第71條第(1)款規定,如果訂立合同後,另一方當事人履行義務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嚴重缺陷; 或他在准備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為表明他將不履行大部分義務,一方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義務。
2.要求提供擔保
《公約》第71條第(3)款規定:「中止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不論是在貨物發運前還是發運後,都必須立即通知另一方當事人,如經另一方當事人對履行義務提供充分保證,則他必須繼續履行義務。」
3.行使停運權
《公約》第71條第(2)款規定,「如果賣方在上一款所述的理由明顯化以前已將貨物裝運,它可以阻止將貨物交給買方,即使買方持有其有權獲得貨物的單據」。根據上述規定,停運權作為一種救濟方式僅為賣方享有。但是,賣方不得在行使停運權的同時採取與這一救濟措施相抵觸的其他救濟方法,如宣告合同無效等。同時,公約規定了賣方在行使停運權之後的及時通知義務。
4.宣告合同無效 (解除合同)
《公約》第72條第(1)款規定,「如果在履行合同日期之前,明顯看出一方當事人將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所謂根本違反合同,依《公約》第25條的規定是指「一方違反合同的結果,如果使另一方蒙受損害,以至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並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後果」。

熱點內容
推動全社會自覺尊法護法學法 發布:2024-12-23 15:00:14 瀏覽:943
有關道德的名言名句 發布:2024-12-23 14:57:37 瀏覽:867
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記憶方法 發布:2024-12-23 14:51:02 瀏覽:697
香港大學mcl法律碩士 發布:2024-12-23 14:13:35 瀏覽:190
司法考試需要准備多長時間 發布:2024-12-23 14:05:39 瀏覽:791
離職押工資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12-23 13:42:30 瀏覽:842
博弈論對法學 發布:2024-12-23 13:19:50 瀏覽:933
簡說民法典 發布:2024-12-23 13:10:02 瀏覽:29
勞動法員工請假的時間規定 發布:2024-12-23 12:59:56 瀏覽:87
試商法試題 發布:2024-12-23 12:46:26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