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全文326

合同法全文326

發布時間: 2024-11-14 07:48:05

『壹』 票據糾紛票據糾紛種類

本文節選自《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該規定旨在為正確適用法律、統一確定案由提供依據,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結合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工作實際情況,對民事案件案由進行了詳細規定。以下為關於票據糾紛的分類:

二十八、票據糾紛

324、票據付款請求權糾紛:指票據權利人要求票據債務人支付票據金額的權利爭議。

325、票據追索權糾紛:指票據權利人在票據不能獲償時,向其前手追索權利的爭議。

326、票據交付請求權糾紛:指票據權利人要求交付票據原件的權利爭議。

327、票據返還請求權糾紛:指票據權利人要求返還票據的權利爭議。

328、票據損害責任糾紛:指因票據行為產生的損害賠償責任爭議。

329、票據利益返還請求權糾紛:指因票據行為產生的利益返還請求權爭議。

330、匯票回單簽發請求權糾紛:指匯票權利人要求簽發回單的權利爭議。

331、票據保證糾紛:指票據保證人與被保證人之間的爭議。

332、確認票據無效糾紛:指對票據效力有爭議的糾紛。

333、票據代理糾紛:指票據代理行為產生的爭議。

334、票據回購糾紛:指票據回購協議產生的爭議。

二十九、信用證糾紛

335、委託開立信用證糾紛:指因委託開立信用證產生的爭議。

336、信用證開證糾紛:指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爭議。

337、信用證議付糾紛:指信用證議付過程中產生的爭議。

338、信用證欺詐糾紛:指信用證欺詐行為產生的爭議。

339、信用證融資糾紛:指信用證融資過程中產生的爭議。

340、信用證轉讓糾紛:指信用證轉讓產生的爭議。

『貳』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解除建築工程合同

《民法典》對建築企業有哪些影響?建企如何應對變局、開拓新局?-工保網


『叄』 美國合同法的特點

美國沒有合同法,但有《統一商法典》:
美國統一商法典
(1912年3月1日頒布 1912年3月1日實施)

第一篇 總則

第一章 本法的簡稱、解釋和適用

第1—101條 簡稱
本法稱為並可被引用為《統一商法典》。

第1—102條 宗旨;解釋原則;通過協議改變本法條款的效力
1.本法應作靈活的解釋和適用,以促進本法之基本宗旨的實現。
2.本法之基本宗旨為:
a.使調整商業交易的法律更加簡潔、明確並適應現代要求;
b.使商業作法能夠通過習慣、行業慣例和當事方協議不斷獲得發展;
c.使各州調整商業交易的法律歸於統一。
3.在本法沒有相反規定的情況下,本法各條款的效力可以通過當事方的協議加以改變。本法規定的善意、勤勉、合理和注意的義務,不得通過協議加以排除;但是,當事方可以通過協議確定履行這些義務的標准。所確定的標准不得明顯不合理。
4.本法某些條款包含有「除非另有協議」或類似詞句,這並不意味著未包含此類詞句的其它條款的效力就不可以通過本條第3款所規定的協議加以改變。
5.除上下文另有所指外,在本法中,
a.單數詞包含復數含義,復數詞包含單數含義;
b.陽性詞包含陰性含義和中性含義;在可以得到合理解釋時,中性詞包含任何詞性的含義。

第1—103條 一般法律原則應作為本法的補充
在本法沒有具體條款予以排除的情況下,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各項原則,包括商人法和涉及合同能力、本人和代理人、禁止反悔、欺詐、虛偽說明、脅迫、強制、錯誤或破產的法律,或其它使合同生效或失效的法律,應作為本法的補充。

第1—104條 不作默示廢除之解釋
本法是一部旨在統一其領域內法律規范的一般法。在可以合理避免的情況下,本法的任何部分均不應被認為被本法以後的立法所默示廢除。

第1—105條 本法的地域效力;當事方選擇適用法的權力
1.除本條後述另有規定外,如果一項交易同時與本州和它州或它國有合理聯系,當事方可以協議選擇本州法律或它州或它國法律作為確定他們權利和義務的法律。如果無協議,本法適用於與本州有適當聯系的交易。
2.當本法下列任何條款對適用法作出規定時,應按條款之規定適用有關的適用法;相反之協議,只在所規定之適用法(包括沖突法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才有效:
債權人對已售出之貨物的權利 第2—402條;
銀行存款和收款篇的適用 第4—102條;
受大宗轉讓篇約束的大宗轉讓 第6—102條;
投資證券篇中的法律適用問題 第8—106條;
擔保交易篇中有關擔保權益之完善的條款 第9—103條。

第1—106條 靈活提供救濟
1.應為使受損方盡可能地恢復到另一方充分履行義務時他本應達到的狀態而靈活提供本法所規定的救濟;但除非本法或其它法律另有特別規定,受損方無權就間接損失或特別損失取得賠償,也無權取得懲罰性賠償。
2.本法所規定的任何權利或義務,均可通過訴訟強制執行,除非設定此種權利或義務的條款另有不同的和限制性的規定。

第1—107條 放棄因對方違約而產生的請求權或其它權利
受損方可在簽署並交付書面棄權聲明後無對價地全部或部分放棄因對方違約而產生的請求權或其它權利。

第1—108條 條款的獨立性
如果本法的任何條款或其對任何人或任何情況的適用被判決無效,此種無效不應影響本法的其它條款或其適用,除非此種無效必然導致該其它條款或其適用的無效。在此種意義上,本法的各條款是獨立的。

第1—109條 標題
本法各條的標題均為本法的組成部分。

第二章 一般定義和解釋原則

第1—201條 一般定義
除本法以後各篇為適用該篇或其任何一章而對下列定義作出補充定義或上下文另有所指外,在本法中,
1.「訴訟」包括反訴、反請求、債務抵銷、衡平訴訟以及其它任何確定權利的法律程序。
2.「受損方」指有權獲得救濟的當事方。
3.「協議」指當事方事實上達成的合意。此種合意可以根據當事方使用的語言得到證實,也可以根據其它客觀情況,包括本法所規定的交易過程、行業慣例或履約過程(第1—205條,第2—208條),得到推定證實。協議是否產生法律後果,在可能的情況下應依本法條款予以確定;否則,應依合同法原則予以確定(第1—103條)。(請比較「合同」)
4.「銀行」指任何從事銀行業務的人。
5.「持票人」指佔有憑票付款(或交貨)或空白背書票據、所有權憑證或證券的人。
6.「提單」指由從事貨物運輸或遞送業務的人開出的證明收到待運貨物的單據,包括空運單。「空運單」指空運貨物時能起到與海運或鐵路運輸提單相同之作用的單據,包括空運托運單或空運貨單。
7.「分行」包括銀行在外州或外國獨立注冊登記的分行。
8.對某項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指承擔說服事實之審判員,使其相信該事實存在之可能性大於其不存在之可能性的責任。
9.「正常業務中的買方」指在不了解所售貨物侵犯了第三方之所有權或擔保權益的情況下以善意通過正常方式向從事該種貨物銷售之賣方買進貨物的人。此處的賣方不包括典當商。所有在井源或礦源銷售礦物或類似物質(包括石油和天然氣)的人,均應被視為從事該種貨物銷售的人。「買進」既指用現金買,也指用其它財產交換或利用有擔保或無擔保之信用賒買,也包括依據前存買賣合同收取貨物或所有權憑證,但不包括大宗轉讓,也不包括為擔保金錢債務所作的轉讓,以及為部分或全部清償金錢債務所作的轉讓。
10.「醒目」:任何條款或句子,如果其書寫方式使作為其閱讀對象的通情達理的人在閱讀時不至忽略,即為醒目。印刷的大寫標題屬於醒目(如大寫的「不可流通提單」)。表格中間的任何字句,如果使用較大字體或使用其它明顯不同的字體或顏色,即為醒目。電報中的任何字句均為醒目。條款或句子是否醒目,由法院判定。
11.「合同」指當事方通過協議而承擔的受本法或其它適用法約束的全部法律義務。(請比較「協議」)
12.「債權人」包括普通債權人、擔保債權人、留置權債權人以及債權人的任何代表。此種代表包括代表債權人利益的受讓與人、破產管理人、衡平法中的清算人,以及破產債務人或讓與人之財產的執行人或管理人。
13.「被告」包括反訴和反請求中處於被告地位的人。
14.涉及票據、所有權憑證、動產契據和投資證券時,「交付」指自願轉移佔有。
15.「所有權憑證」包括提單、碼頭收貨單、碼頭收據、倉單或書面交貨指示,也包括任何在正常商業或金融業務中足以證明憑證佔有人有權利接收、持有或處置憑證或其所代表之貨物的其它憑證。一項憑證要成為所有權憑證,它必須表示出,憑證系由貨物保管人開出或是開給貨物保管人的,並表示出憑證代表著由貨物保管人佔有的貨物。此種貨物必須或者是特定的,或者是特定的一批貨物中具有種類物性質的一部分。
16.「過錯」指不當行為、不履行義務或違約。
17.涉及貨物或證券時,「種類物」指貨物或證券的任何一個單位在本質上或根據行業慣例均與任何其它類似單位完全相同。在本法范圍內,如果任何特定的協議或單據將不同種類的貨物視為同種,則非種類物亦可被視為種類物。
18.「真實」指不存在偽造或仿造。
19.「善意」指有關行為或交易中事實上的誠實。
20.「執票人」指佔有所有權憑證、票據或投資證券的人,且所佔有的所有權憑證、票據或投資證券必須系對佔有人或系對其指定人所開立,或系背書給該佔有人或給其指定人,或系為憑票付款(或交貨)式或空白背書式。
21.「兌付」指付款或指承兌並付款;或在信用證有規定時,指購買或貼現符合信用證條款的匯票。
22.「破產程序」或「破產訴訟」包括為債權人利益所作的財產總讓與或其它旨在清算或重整債務人財產的程序。
23.「破產」指某人在正常業務中停止清償債務,或在債務到期時無能力清償,或被聯邦破產法視為失去清償能力。
24.「金錢」指由本國或外國政府授權或批准作為流通貨幣之一種的交換媒介。
25.一個人在下列情況下被視為已得到關於某一事實的「通知」:
a.他實際上已知道該事實;或
b.他已經收到有關該事實的通告;或
c.根據當時他所了解的各種事實和客觀情況,他有理由知道該事實的存在。
一個人對某一事實實際上有所了解時,即為「知道」或「了解」該事實。「發現」或「得知」或含義相似的其它詞句,指知道而不是有理由知道。通知失效的時間和條件,不由本法規定。
26.任何人如果在通知他人時採取了正常的合理的通知方式,即被視為已「通知」他人或已向他人「作出」通知,而不論他人是否實際上了解該通知。一個人在下列情況下應被視為已「收到」通知:
a.他注意到了通知;或
b.通知被適當地送至他訂立合同時的營業地,或送至因他的行為而使人認為適於接收此類通訊的其它地點。
27.涉及一項特定交易時,當一個組織內從事該交易的人注意到了該組織所收到的涉及該交易的通知時,通知即從該時起生效;無論如何,通知均從該組織行使適當勤勉時該人應該注意到該通知時起生效。如果一個組織具有合理的日常工作制度,使從事該交易的人能夠得到所有重要情況的通知,並且該組織實際上也遵守了這些制度,該組織即行使了適當勤勉。適當勤勉並不要求為該組織工作的某個人在其正常職責以外去傳送通知,除非該人有理由知道該交易並有理由知道該通知對該交易有重大影響。
28.「組織」包括公司,政府或政府機構,商業信託公司,遺產管理委員會,信託基金會,合夥或聯合體,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共同或聯帶權益的人,或其它法律上或商業上的實體。
29.「當事方」系與「第三方」相區別,指從事某種本法所規定的交易或訂立某種本法所規定的協議的人。
30.「人」包括個人或組織(見第1—102條)。
31.「假定」指事實審的審判員在沒有得到相反證明的情況下,必須認定所假定的事實是存在的。
32.「購買」包括通過下列方式取得財產:買賣、貼現、流通、抵押、質押、留置、發行或再發行、饋贈,或任何創設財產權益的其它自願交易。
33.「購買人」指通過購買取得財產的人。
34.「救濟」指受損方通過或不通過法院而取得救助的權利。
35.「代表」包括代理人、公司或聯合體的行政管理人員,遺產的受託人或執行人或管理人,或任何被授權代表他人作為的人。
36.「權利」包括救濟。
37.「擔保權益」指對動產或不動產附著物所享有的作為付款或履行義務之擔保的權益。賣方在貨物已發運或已交付給買方後所保留的對貨物的所有權(第2—401條),效力上只相當於保留「擔保權益」。「擔保權益」這個詞還包括第九篇范圍內之帳債或動產契據的買方所擁有的權益。第2—401條中所規定的貨物特定於買賣合同項下後買方對貨物所享有的特殊財產權,不屬於「擔保權益」,但買方可在滿足第九篇的要求後取得「擔保權益」。租賃或寄售中所保留的所有權不屬於「擔保權益」,但當事方確有設立擔保之意圖時除外;在任何情況下,寄售均受有關寄售之條款(第2—326條)的約束。租賃交易的當事方是否確有設立擔保之意圖,應根據當事案件的事實確定;但是(a)購買選擇權本身並不證明存在設立擔保之意圖;(b)如果協議規定,在滿足租賃條件之後,承租人不需另外支付對價或只需支付形式對價即成為或可以成為財產的所有人,該項租賃中即存在設立擔保之意圖。
38.涉及書面材料或通知時,「寄送」指在支付郵費或傳送費並正確標明地址後將書面材料或通知交付郵寄或通過任何其它常用通訊手段交付傳送。涉及票據時,應按票據上註明的地址或另外商定的地址交付傳送;如果無此種地址,則應送往在當時條件下為合理的地址。如果收到書面材料或通知的時間不晚於適當寄送時該材料或通知應該到達的時間,即可認為寄送適當。
39.「簽名」包括當事方意圖認證一份書面材料時所作的或所使用的任何符號。
40.「擔保人」包括保證人。
41.「電報」包括通過無線電、電傳機、電纜和任何機械傳送方式或類似方式所傳送的信息。
42.「條款」指協議中與某一特定問題有關的那一部分。
43.「無授權」簽名或背書指未經實際授權、默示授權或表見授權而作的簽名或背書,包括偽造的簽名或背書。
44.「對價」:除涉及流通票據和銀行收款時另有規定外(第3—303條,第4—208條,第4—209條),如果一個人在取得權利時同時作出下列行為,即為支付「對價」:
a.承擔有關提供信用的有約束力的義務;或提供即期信用,不論該信用是否已被提用,也不論他是否有權在收款遇到困難時作出倒帳;或
b.將取得的權利作為前存請求權的擔保;或將其用來全部或部分地償付此種請求權;或
c.根據前存購買合同接受貨物的交付;或
d.一般地講,支付了足以支持簡式合同的價值。
45.「倉單」指從事商業性貨物存儲業務的人開出的收據。
46.「書面」或「書寫」包括印刷、打字或任何其它有意作出的可見記號。

第1—202條 第三方的單據構成初步證據
形式適當並註明為提單、保險單或保險憑證、正式過磅單或檢驗單、領事發票,以及其它任何經合同授權或要求而由第三方開出的單據,構成其本身之權威性和真實性的初步證據,也構成該第三方之單據中所陳述之事實的初步證據。

第1—203條 善意的義務
對本法范圍內的任何合同或義務,當事方均須以善意作出履行或尋求強制執行。

第1—204條 時間;合理時間;「及時」
1.如果本法要求在合理時間內作出一項行為,當事方可以通過協議對此種時間作自由規定,只要所規定的時間不是明顯不合理。
2.作出一項行為所需要的合理時間,應根據該行為的性質、目的和客觀情況確定。
3.如果一項行為在協議規定的時間內作出,或當協議無規定時在合理時間內作出,該行為即為「及時」。

第1—205條 交易過程和行業慣例
1.交易過程指特定交易的當事方在此交易之前做出的,可被合理地視為構成一種當事雙方共同的理解基礎,以解釋他們之意圖和其它行為的一系列行為。
2.行業慣例指進行交易的任何作法或方法,只要該作法或方法在一個地區、一種行業或一類貿易中已得到經常遵守,以至使人有理由相信它在現行交易中也會得到遵守。此種慣例是否存在及其適用范圍,應作為事實問題加以證明。如果可以證明此種慣例已載入成文的貿易規范或類似的書面文件中,該規范或書面文件應由法院解釋。
3.當事方之間的交易過程和當事方所從事之行業或貿易中的行業慣例,或當事方知道的或應該知道的行業慣例,使協議條款產生特定含義,並對協議條款起補充或限製作用。
4.在合理的情況下,應將協議的明示條款與適用的交易過程或行業慣例作一致解釋;如果此種解釋不合理,明示條款的效力優於交易過程和行業慣例,交易過程的效力優於行業慣例。
5.協議中任何一部分內容之履行地的行業慣例,應作為解釋協議該部分之履行的依據。
6.一方為證明某種有關的行業慣例而提供的證據,只有在該方曾已經適當地通知對方,使法院認為該通知已足以避免不公正地使對方感到意外時,該證據才可被法院接受。

第1—206條 適用於本法未另作規定之動產的反欺詐法
1.除本條第2款另有規定外,一項動產買賣合同,在救濟金額或價值超過5000美元時,如果缺乏書面材料證實:當事方已達成買賣合同,且合同規定了價格或確定價格的方法,且合同規定了可合理辨認的標的,且被要求強制執行的當事方或其授權代理人已在合同上簽名,合同即不可通過訴訟或抗辯予以強制執行。
2.本條第1款不適用於貨物買賣合同(第2—201條),也不適用於證券買賣合同(第8—319條)和擔保協議(第9—203條)。

第1—207條 在保留權利的情況下履行義務或作出允諾
明確聲明保留權利的一方,即使以他方要求或提出的方式履約或允諾履約或同意履約,也不因此損害其明確保留的權利。「不受損害」、「保留異議」或類似詞句,可以構成明確聲明。

第1—208條 任意加速的權利
如果合同規定,一方或其權益繼承人有權「任意」或「在他認為自己處境不安全時」或在類似詞句所規定的情況下要求對方提前付款或履約,或要求提供擔保物,或要求增加擔保物,此種規定應被解釋為,只有當他善意地相信對方付款或履約的前景已受到損害時,他才有權這樣要求。證明缺乏此種善意的舉證責任,由接到加速要求的一方承擔。

第1—209條 債務的降位
債務人所承擔的任何債務,均可在承擔時以降位方式規定其清償順序次於該債務人所承擔的其它付款義務。債權人也可以通過與債務人或與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訂立協議而對自己取得付款的權利作出降位。但是,在對抗該共同債務人或降位債權人時,此種降位並不構成擔保權益的設立。本條應被解釋為是對本條制定前所存在之法律的澄清,而不是對其的修改。

『肆』 什麼是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根本違約制度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營業地處於不同國家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合同,會涉及許多復雜問題,本文主要依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試圖分析根本違約制度。主要從各國類似的相關制度、根本違約的構成、類型、制度價值和後果方面進行初步探討,得出《公約》的根本違約制度源於英美法,但是吸收了大陸法的合理成分,是當今世界貿易全球化和兩大法系融合的產物,促進了合同違約制度的完善。
關鍵字:根本違約,可預見性,宣告合同無效
一、典型各國的根本違約制度
(一)英國普通法上的根本違約制度。根本違約(fundamental breach/substantial breach)來源於英國普通法,是從普通法中產生的一個分析范疇。對根本違約的判斷,最初是根據違約所違反的合同條款的類型,19世紀末開始,英國法院將合同條款依其重要程度分為條件(Condition)和擔保(Warranty),區分兩者的主要意義在於:條件作為合同中重要的、根本性的條款,違反了條件即構成了根本違約,受害人不僅可以訴請賠償,而且有權解除合同;而擔保作為合同中次要的附屬性的條款,只是「某種應該履行,但如不履行還不至於導致合同解除的協議 」,違反擔保,受害人只能請求損害賠償而不能解除合同。
根本違約適用條件理論的優越性在於確定性,只要確定了違約當事人違反的是條件條款或是擔保條款,法院或當事人可以比較容易的對違約行為是否是根本違約,能否解除合同作出判斷,減少損失。但是這種理論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就是它存在操作上的障礙,因為在實踐中判斷區分當事人違反的義務在性質上是屬於條件還是擔保條款本身就是一個困難,而且,「條件」理論存在的另一個弊端是,只要一方違反了條件,即使對方並未因此遭受損害或損害極其輕微,對方也有權解除合同,這就常常成為對方當事人逃避對自己不利合同的手段,使得根本違約制度並未真正起到限制當事人輕易解除合同的作用。由此,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法以違約後果為根據,對非違約方的合同解除權加以限制,這主要是所謂的「中間條款」(Intermediate terms, Innominate terms)的合同條款新類型。這類條款比較復雜,無法簡單地歸入「條件」或「擔保」條款。當事人違反這類條款,對方能否解除合同將取決於違約的性質及後果的嚴重程度。總之,英國普通法在判斷是否構成根本違約問題上,經歷了一個從以被違反的合同條款的性質為依據到以違約及其後果的嚴重程度為依據的過程,目前英國法已經主要是根據違約及其後果的嚴重程度來判斷根本違約了 .
(二)美國法的重大違約制度。美國法與英國法不同,沒有使用「根本違約」的概念,而是採用「重大違約(material breach)」或「根本性不履行(substantial non-performance)」概念,把違約分為輕微違約和重大違約,一般只有構成重大違約,非違約方才有解除合同的權利之可能(因為有時即使構成重大違約,非違約方也不能立即解除合同,而應先給予違約方充分的自行補救的機會)。但實質上這一標准不適用於貨物買賣合同,如果貨物或提示交付的單據在任何方面不符合合同,即使輕微違約,除非當事人另有約定,買方可以全部拒收貨物(《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601條)。至於是否構成重大違約,《美國合同法重述(第2次)》第241條規定的主要考慮因素是:(1)受損害方在多大的程度上失去了他所合理預期的從合同中應得到的利益;(2)受損害一方的損失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適當補救的;(3)如果受損害一方終止履行,有過失一方在多大程度上會遭受侵害;(4)有過失一方彌補過失可信度;(5)有過失一方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善意」與「公平交易」准則。那麼,法官在判案中認定根本違約時如何具體適用呢?是只具備其中一個因素即可,還是同時具備五個因素才行呢?有沒有一個份量比較重呢?紐約州上訴法院法官西巴黎克(Ciparick)在近期的一個案例中指出,是否適用「嚴重違反合同」理論,首先要看有過失一方會不會遭到難以承受的重大損害(即第3種因素) ;而有的學者則認為美國法院在判定重大違約時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違約的受損害方有權期待從交易中獲得的利益在多大程度被剝奪了(即第5種因素) .因之,美國的重大違約作為合同解除權的限制條件不具有絕對性,且其判定標准復雜,缺乏明確的適用順序,法官對此有充分的的自由裁量權。
(三)大陸法系並無根本違約的概念和統一標准。大陸法系對違約行為是根據債務人違反履行義務的形態來劃分的,通常包括給付不能和給付遲延,也兼指給付拒絕和不完全給付。《法國民法典》第1184條雖然規定債權人於債務人一方違約(不論嚴重是否)時可通過法院來解除合同,但是法國法院往往將債權人不履行義務的行為嚴重作為合同解除的一個重要判定標准。《德國民法典》第326條及第326條規定了給付不能(包括全部給付不能與部分給付不能)、給付遲延(包括定期債務的給付遲延與非定期債務的給付遲延) 情形的合同法定解除條件,但其實質是以違約後果的嚴重性(即根本違約)作為判定標准,不過根本違約判定標準是結合具體違約形態的分析來體現的。
我國1999年頒布實施的《合同法》第94條規定了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在參照大陸法系違約解除制度的基礎上,吸收借鑒英美法系的根本違約制度,以違約後果為主線,創造了頗具特色的違約解除制度 .
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定的根本違約制度
1980 年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簡稱《公約》)吸納了兩大法系立法成果,第25條明確使用了「根本違約」一詞,並規定了根本違約的標准界定,即「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至於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並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第25條),一般地,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根本違約的概念即用此普遍接受的定義。此外,《公約》於第49條、第51條、第64條、第72條、第73條規定了不履行、遲延履行、瑕疵履行、預期違約場合等可以宣布合同無效的根本違約具體判定標准,從而形成了完整的根本違約制度。
三、根本違約的構成
為了在實踐中更好的認定根本違約行為,有利於守約方或者法院作出准確的救濟措施和判斷,有必要分析根本違約的構成問題。對根本違約制度進行了全面規定的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因此下文將主要以《公約》來分析根本違約的構成。
一般的認為,《公約》在根本違約的構成上體現出的一大特色就是採取了主客觀相結合的標准,也有學者稱之為「可預見性標準的結果主義」,與「單純結果主義」相對應,後者只需違約後果嚴重到一定程度,比如「從實質上剝奪對方有權期待的東西」即可,德國和美國都採用此種立法例;而前者不僅僅要求違約後果嚴重到一定程度,同時需要違約人預見到或者應該預見到如此的後果時才構成根本違約。
(一)根本違約的客觀要件是違約後果的嚴重程度,也就是「實質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這其中可以分解成兩層主要的意思:
1、「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這即是指當事人訂立合同的期待利益,即如果合同得到正確履行時,當事人多應具有的地位或應得到的利益,這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和宗旨。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它既可以是轉售該批貨物所能帶來的利潤,也可以是使用該批貨物所能得到的利潤,但必須是合同履行後,非違約方確定的應該或可以得到的利益。
2、違約給非違約方造成的損失必須達到「實質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公約》在這里使用了「實質上」(Substantially)一詞,著名的「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中對該詞條的解釋是:「正式用法,意為在數量上和程度上大」。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秘書處對這一概念作出一評註:「損害是否重大,應根據每一事件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例如合同的金額,違反合同造成的金額損失,或者違反合同對受害人其他活動的影響程度。」理解這種利益的重要性應考慮正常的當事人確切了解合同的目的,對於合同利益的期待,認定「實質上」剝奪的利益應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受害方損失的嚴重性;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合同條款的規定,應考慮合同訂立的具體情況,評估當事人是否把相關合同條款看得很重要。但可以說,這樣的分析也是比較模糊的,在實踐中如何認定可能更多的留給了法官自由裁量。
(二)主觀要件是違約後果的可預見性(foreseability)。在國際貨物買賣中,當事人根本違約的後果必須是可預知的。對此,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分析:
1、《公約》對根本違約採用了過錯原則。《公約》對於一般違約的構成上採取了英美合同法的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對根本違約則採用了大陸法系的過錯責任原則,並採用了主客觀相結合來確定違約人的過錯問題。主觀上,「違約方並不預知」其違約行為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例如,違約方並不預知其遲延交貨可能會使買受人生產停頓,這樣即使違約人的違約行為已經造成了嚴重後果,但因他主觀上不具有惡意,因此並不構成根本違約;客觀上,「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的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這種違約行為的嚴重性,客觀標準是對主管標準的限制和合理化,不致使違約方僅以自己主觀上沒有預見而逃避本來應承擔的根本違約的後果。
2、可預見性舉證責任的承擔。一般的,違約方或者「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能否預見的舉證責任是由違約方承擔的。這個可預見性的要件稱其為主觀要件是從違約方角度而言的,只有主體自己才能對其主觀意思進行證明,這從人的認識理解常識即可推知了。在違約方無法證明自己的違約後果不具有可預見性時,法律就推斷其應當有這種預見性。
3、違約後果可預見性的時間起點標准。這是引起廣泛討論的問題,第25條沒有明確規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秘書處在對公約草案的評注中指出,如當事人對此發生爭議,「應由法院裁定」。可見《公約》迴避了這個問題而留給各國法院自由裁量。有的學者認為,根據《公約》第74條損害賠償額的規定,可以推斷出違約方預見其違約後果的時間應是在訂立合同之時,也有的學者認為應預見的時間「可能包含從訂約時至違約時的一段時間」 .Honnold教授則指出構成根本違約的「可預見性」應從故意違反合同時起算,「如果賣方故意的背離合同規定延遲交貨或發運數量或質量上違反合同的貨物並且此時他應該知道這種背離合同將會引起對方當事人嚴重損害,這種違約就是『根本性的』」。李巍老師在他的著作中認為「這種觀點反映了第25條的本意,是可以接受的」,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買賣雙方都可能發生根本違約, Honnold教授僅從賣方違約出發討論的問題是不是一定有普遍性?同時,教授使用違約方「故意」違約的時間來認定不免給了違約方以主動權而不利於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何時違約方才有故意違約的意思呢?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往往雙方當事人處於不同的國家,意思表示的表達和接受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非違約方如果從客觀表象來說已經認為違約方的行為構成了根本違約,意圖進一步採取措施如宣告合同無效以減少損失,而這時如果違約方指出其沒有故意違反合同,那麼非違約方是不是就不能宣告合同無效呢?筆者同意一種觀點認為,違約方可以預見其違約後果的時間應根據具體案件分為三種:(1)合同訂立時;(2)合同訂立後,違約行為發生時;(3)違約行為發生後。前兩種情況下,如果違約方能夠預見到其違約的嚴重後果,就可以構成根本違約,因為這時違約方應該也能夠採取措施不去違約或減輕損失;第三種情況只有在違約方知道其違約的嚴重後果後有機會提出修補時,才能構成根本違約。比如賣方在交貨後,發現貨物與合同嚴重不符,並得知這種不符將給買方帶來巨大損失,那麼如果存在修補的機會,賣方仍應積極採取措施去修補,經過賣方的努力而使買方沒有遭受到嚴重的損害,則不構成根本違約。如果賣方拒絕進行修補,盡管這種後果在合同訂立時或違約時他是無法預見的,仍將構成根本違約。可以說,這種確定標准有一定的合理性,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在實踐中的復雜性也關繫到根本違約情況的復雜性,如何認定根本違約成立,而使非違約方取得救濟權也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四、根本違約的分類
根據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時間是預期還是實際不能,以及不能實現的程度是部分還是全部不能之標准,可以對根本違約作以下的分類。
(一)預期根本違約和實際根本違約
1、預期根本違約,也稱先期違約(Anticipatory Breach),與實際違約相對應,是指在合同訂立後,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表示拒絕履行合同的意圖。這是英美法系特有的法律制度,明確可見的有《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609條。大陸法系無預期違約概念,而有與默示預期違約規則相類似的不安抗辯規則。預期違約還可以分為明示預期違約情形和默示預期違約情形。明示預期違約,即合同有效成立後至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前,一方當事人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當事人表示其將不履行合同義務時,便構成根本違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1853年英國法院在審理Hochster v De La Tour一案中首次確認;默示預期違約,由英國法院在審理辛格夫人訴辛格一案(Synge v Synge)中確認,預期違約方並未將到期不履行合同義務的意思表示出來,另一方只是根據預期違約方的某些情況或行為(履行義務的能力有缺陷、商業信用不佳、准備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過程中的行為表明有不能或不會履行的危險等)來預見其將不履行合同義務,此時可以終止自己相應的履行並要求對方在合理的期限內提供其能夠履行的保證,若對方未能在此合理期限內提供履行保證,即構成根本違約,預見方才可以解除合同。
2、實際根本違約
《公約》沒有對違約進行具體形態的分類,而是採用了英美法的以結果加可預見性標准來規范根本違約,所以相對於預期根本違約,實際根本違約則是界定於合同履行過程中的根本違約,也是一般通常意義上討論的根本違約。大陸法系把違約形態進行了具體的分類如給付不能、給付遲延、給付拒絕和不完全給付,因此根本違約也就存在於這些具體的分類形態中。
(二)全部根本違約與部分根本違約
根據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程度不同,根本違約又可分為全部根本違約與部分根本違約。前者是指致使合同目的全部不能實現的違約行為,後者則指導致合同目的部分不能實現的違約行為。給付不能和給付遲延、給付拒絕和不完全給付及預期違約均存在全部違約與部分違約之分。前述各種具體違約形態根本違約標准之確定,是就全部違約分析而言的。若為部分違約,而合同內容為可分者,致使該合同部分目的不能實現,則構成部分根本違約,債權人可就該部分合同予以解除;但合同內容不可分者,部分違約致使合同目的全部不能實現,則構成根本違約,債權人可就合同全部予以解除(《德國民法典》第325條第1款第3項、第326條第1款第3項、《義大利民法典》第1464條、《日本民法典》第543條、《公約》第73 條)。《公約》第51條和73條則規定了賣方可分割履行的合同和分批履行的合同,只有當賣方的部分違約造成根本違反合同時,買方才有權宣告整個合同無效,否則只能認為是部分的根本違約,可以宣告部分合同或者是某批交貨合同無效。
五、根本違約制度的價值
就《公約》而言,根本違約制度的價值在於一方面賦予了非違約方救濟的權利,使得違約方根本違約時,非違約方可以請求交付替代物、宣告合同無效或請求賠償損失等,盡可能的減少根本違約所造成的利益減損,保護非違約方;而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其嚴格的構成要件實際上限制了非違約方宣告合同無效或是解除合同的權利的行使。對根本違約的判斷標準的選擇,應力求在這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以「實質上剝奪了當事人根據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 和「可預見性」作為判斷根本違約構成與否的客觀標准和主觀標准,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實現了這種平衡。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往往涉及面廣泛,而且當事人之間信息溝通較差,履行過程復雜,履行過程中不符合合同的行為會時有發生,如果僅僅因為微不足道的與合同不符的方面而當然的認定違約方根本違約,賦予非違約方以宣告合同無效或解除合同的權利,那麼國際貿易的當事方就會對締結履行合同有所顧慮,這對國際貿易的發展是不利的。可以肯定的是,各國合同法對於合同基本態度都是盡可能的促使合同有效,以加強經濟交往的頻繁度,繁榮經濟,因此,在規定根本違約制度的時候也需要加以嚴格限制。
六、根本違約的後果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如果根本違約,其後果就是賦予了非違約的對方當事人救濟權利。下文主要分析《公約》對於根本違約的後果方面的規定。
(一)宣告合同無效
這是《公約》的提法,在英美法上,則為「撤銷接受」,「拒收」等,此點可見《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601條「拒收」,2-608條「接受的全部或部分撤銷」。大陸法一般稱之為「解除合同」,包括合同中列明解除權條款或失權條款以及法律規定的法定解除情形。一般認為,《公約》採用「宣告合同無效」的提法,主要考慮到各國國內法對解除的理解和解釋有很大差異,適用現有概念可能使人產生誤解或混淆,因此採取這一中性概念 ,但這里的宣告合同無效和我國《合同法》上的合同無效制度有不同之處,我國的《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合同無效主要強調合同意思表示的非法性,側重於公法意義上的救濟,而《公約》的宣告合同無效則是違約導致合同無效,側重於私法意義上的救濟。公約中根本違約制度的完整建立除了首先明確規定了根本違約的定義外,就是在此基礎上根本違約後果的規定,主要體現在第49條、51條、64條、72條、73條的宣告合同無效制度,以及因為宣告合同無效而可以主張的損害賠償。主要可以分為三類:(1)賣方違約,買方宣告合同無效。其中第49條一般性的規定了賣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公約規定的義務構成根本違約,買方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第51條是賣方違約中的特殊情況,可分割履行的合同,賣方如果部分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不符,那麼買方也可以宣告整個合同無效;第73條(3)相互依存的各批貨物,賣方對任何一批貨物交付無效時,買方可以宣告整個合同無效(2)買方違約,賣方可宣告合同無效。第64條一般性的規定了買方根本違約,賣方可以宣告合同無效。(3)可適用於買賣雙方違約,對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第72條規定了一方當事人先期違約,構成根本違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第73條規定了分批交貨的合同,一方對某批貨物違約,另一方可以宣告該批貨物無效,非違約方有合理理由認為今後各批貨物將會發生根本違反合同,非違約可以在一段合理時間內宣告合同今後無效。筆者見一些著作中將第73條(3)的規定也一起納入買賣雙方違約,對方當事人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的權利,但嚴格按照公約條文的意思,顯然僅涉及賣方違約,買方尋求救濟的情況。
(二)交付替代物。這是《公約》第46條的規定,賣方交貨不符構成根本違約,買方可以請求交付替代物。《公約》賦予當事人的權利不僅僅局限於宣告合同無效,因為很多情況下,非違約方更期待對方能夠履行合同,達到締約目的,而不是在對方根本違約後就宣告合同無效,消滅合同。對於這一點,可以說也是公約的一大特色,一般地,各國在合同法中也都相應規定了「交付替代物」、 「繼續履行」等,《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614條中也規定了類似的「替代履行」,我國《合同法》第107條則規定了「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國內法的規定都是建立在違約方未根本違約的基礎上的,《公約》賦予了非違約方寬泛的救濟選擇權,在違約方根本違約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宣告合同無效,也可以請求交付替代物以盡可能的實現合同目的,對此無疑是值得贊賞的。
總結: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發生於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的貨物買賣合同。這樣的合同往往標的額大,關涉雙方重要的經濟利益,一旦合同成立生效後,則更期待合同能得到全面適當的履行。然而由於世界市場行情的變化以及當事人之間空間和距離上的隔閡、信息的不對稱,從而使合同得不到履行或者得不到全面適當履行的情況時有發生,根本違約也會在所難免,因此,全面適當履行合同義務畢竟是一種理想狀態。《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明確規定了根本違約的定義,並輔以宣告合同無效和交付替代物使整個根本違約制度得以完善,成為當今國際貿易交往中得以廣泛認可適用的規則,其與各國國內法對合同的規范相結合,促進了國際貨物貿易的糾紛的解決和當事人權益的保護。

熱點內容
法碩法學好嗎 發布:2025-01-23 15:05:55 瀏覽:373
淮南法院在哪 發布:2025-01-23 15:05:48 瀏覽:676
朱文軍律師 發布:2025-01-23 14:51:05 瀏覽:295
八項司法舉措 發布:2025-01-23 13:53:57 瀏覽:875
私募基金挪用基金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13:49:20 瀏覽:124
地方政府規章有效期多長 發布:2025-01-23 13:33:46 瀏覽:306
北京豐台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3:27:13 瀏覽:260
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3 13:14:02 瀏覽:616
法院個人榮譽 發布:2025-01-23 13:10:17 瀏覽: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齡 發布:2025-01-23 12:42:36 瀏覽: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