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基本理念
① 社會保障法的立法理念是什麼
法的創制,需要深刻的核心理念,立法理念是法的精髓和靈魂,主導著法的形成、發展;奠定了法的基本制度和體系。社會保障立法的重要理念包括:生存權保障理念、社會連帶思想和社會平等思想。
一、 生存權保障理念
生存權與生俱來,是伴隨人的出生而自然產生、直至人的死亡而自然消滅的一種權利,終身專屬,不可轉讓、不可剝奪、不可繼承。生存權雖然是一種自然權利,但國家和法律出現後,如果不予以確認和保護,公民個人卻難以實現這種權利,而生存權本身的抽象性,也要求國家通過立法賦予實質性內涵,予以實質性保障。因此,生存權在形式上又表現為一種法定權利。生存權的這種雙重屬性,使得自然權利和法定權利之間會產生一定距離和矛盾,即法定權利的內容,與自然權利的要求及生存權保障的目標,因國家立法機構的立法裁量而產生距離和矛盾。 最初把生存權作為"法的權利"來表述的,是奧地利法學家門格爾·安東。
最初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生存權的,是德國1919年制定的魏瑪憲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生存權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重視。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強調了生存權是基本人權;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規定公民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保持和保障充分生活水準的權利,以及勞動權、教育權和文明生活權。 受魏瑪憲法和《聯合國憲章》的影響,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憲法,都規定了生存權保障的內容和原則。社會保障法所保障的公民權利,包含了生存權的全部內容,無論是濟貧的社會救助立法、扶貧的社會保險立法,還是以提高公民生活素質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立法,無不浸透了生存權保障的理念。二、社會連帶思想
社會連帶,是指人們在社會分工基礎上所形成的互相依賴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每個人都各司其職,並意識到自己必須依靠他人,從而形成了互相間的依賴感、團結感、與社會的聯系感。 社會連帶思想源遠流長,早在人類社會誕生時,互助共濟思想就存在於血緣共同體中;以後又發展成為地域共同體或職域共同體成員的互助共濟。 最早將社會連帶思想理論化的,是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其在社會團結和社會分工論中,系統闡述了人類間的互相依賴關系。 受迪爾凱姆理論的影響,法國法學家狄驥創立了社會連帶法學,認為法律建立在互相依賴的連帶關繫上,法律僅僅就禁止侵害或保障、發展社會連帶關系作出規定。
社會保障是全社會的事業,國家作為這一制度的組織者,只有依靠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參與、互助共濟,才能實現和達到目標,因此,社會連帶思想成為社會保障立法中的重要理念。根據這一理念,社會成員均應承擔相應的社會保障責任,履行互助共濟的社會保障義務,共同參與社會保障事業。 在各國的社會保障立法中,均能找到社會連帶思想的影響。三、社會平等思想
社會平等,是指社會成員在政治和經濟上處於相同的社會地位,享有相同的權利。社會平等是人類社會的理想,也是法律追求的最高價值。
但是,傳統私法所保護的,只是社會成員在形式上的平等,並造成其在政治上、經濟上、生活上存在諸多實質性不平等的社會現實。包括社會保障法在內的社會法,在批判私法以形式上平等掩蓋實質性不平等的同時,以追求社會成員經濟上、生活上的實質性平等為法的價值,充分體現了社會平等思想。其中,社會保障法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保障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利。 社會平等思想,是社會保障立法的出發點和歸宿。
② 簡述社會保險法的基本原則
《社會保險法》第三條:我國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它的頒布實施,是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法制建設中的又一個里程碑,對於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好地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