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中帶薪休假期限

經濟法中帶薪休假期限

發布時間: 2024-11-19 05:15:58

1. 經濟法基礎里,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年休假的演算法

帶薪年休假,是一名職工給社會創造了價值,作為社會作為國家給這名職工的一種回饋,以法律形式保障職工休息的權利。所以,在計算帶薪年休假時,看的是累計工作年限,而不是看某個單位,不是看職工給這個單位創造的價值。
職工累計工作年限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

2. 在經濟法中,按照福利發放主體范圍和對象不同,社會福利可以分為哪些

(一)我國傳統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內容
我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建立於20世紀50年代,1951年8月發布了《關於城市救濟福利工作報告》,報告由政府民政部門負責組織實施,保障對象主要是無依無靠的城鎮孤寡老人、孤兒或棄嬰、殘疾人等。民政部門通過設立福利機構為這些孤老殘幼人員提供保障。福利機構分為社會福利事業和社會福利企業兩類。福利事業機構包括各種收養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業主要是通過為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解決殘疾人的生活保障問題。民政部主管的這些福利只覆蓋了城鎮極少數特殊人群(占總人口1%不到)。1950年6月頒布的《工會法》、1953年勞動部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對企業職工的生活困難補貼、探親補貼、取暖補貼作了規定,還規定企業應設立食堂、托兒所,所需費用由企業行政或資方負責。1953年5月財政部、人事部發布《關於統一掌管多子女補助與家屬福利等問題的聯合通知》、1954年3月政務院發布了《關於各級人民政府工作人員福利費掌管使用辦法的通知》、1956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國家機關和事業、企業單位1956年職工冬季宿舍取暖補貼的通知》、1957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職工生活方面若干問題的指示》,這些法規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難補助、職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職工家屬醫療補助、生活必需品供應等問題作了全面的規定。由此,絕大多數企業職工以及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福利需求按規定由其所在單位提供,並且是我國社會福利的主體(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總人口的25%以上)。企業職工的福利由勞動部負責和管理,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門負責。可以看出,我國的社會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業職工福利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福利三部分組成。
從20世紀50年代初建立社會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個計劃經濟時期,城鎮居民能夠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斷增加,從職工的生活困難補助、冬季取暖補貼、探親補貼、交通補貼、休假療養,到為職工建立托兒所、幼兒園、食堂、洗澡堂、醫務室、閱覽室、體育場,再到為所有城鎮居民提供糧油以及副食品價格補貼,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單位就是一個無所不管、無所不包的小社會。此外,教育和住房分配也是福利待遇。在教育方面,從小學到高中教育是免費的,高等教育不僅免交學費、住宿費等費用,而且學生還可以享受到能夠解決吃飯問題的助學金;在福利分房方面,企業或者單位按照職工的工齡和年齡等條件以及家庭人口數目,為職工分配住房。總之,計劃經濟時代的50年,我國的社會福利是以職業為依託、以城鎮職工為主體、關懷職工生活方方面面、所需經費幾乎全部由國家財政提供的福利制度。
我國的福利制度自建立以來,尤其是在建國後的十來年,在解決城鄉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無生活來源的社會成員的生存問題上,作出了有益的貢獻。據民政部門的統計,1959年民政部門管理的福利院收養了64454位孤老、27964位孤兒和14627位「三無」精神病患者。[1]在農村,按照1960年4月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1956-1976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第30條確立的對農村中的孤老殘幼實行「五保」的制度,許多地區建立了養老院,收養農村中的孤寡老人。到1994年,全國已有33584個鄉鎮統籌供養了273萬「五保」人口,農村敬老院約4萬所,收養56萬老人。[2]民政福利制度的實施就使得那些社會上最脆弱群體的生存有了保障,由此極大地顯示出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保障了社會穩定。
在計劃經濟時期的「高就業、低工資」的就業和分配製度下,城鎮職工所享受到的無所不包的福利待遇,不僅極大地填補了職工由於低收入而造成的生活上的虧空,改善和提高了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而且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當家作主的滿足和自豪。
(二)我國現行的社會福利制度
80年代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帶來了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傳統福利制度日益暴露出一系列不適應新社會環境的弊端:首先,國有企業改革必然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它們要與所有企業一起參與市場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尤其是一些老企業,由於背負沉重的職工福利負擔,所以難以與新生企業公平競爭,面臨更大的破產風險,而且職工所在的企業一旦破產,職工極其家庭能夠獲得的福利待遇將沒有了著落,生活將立即遇到極大困難;其次,企業的福利待遇將企業與職工緊緊地栓在一起(例如單位分配的住房、職工子弟就讀的子弟學校等,形成了企業與職工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不同企業或單位,職工的福利待遇會有很大差異,有些單位職工的福利甚至高於工資,這就阻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市場經濟所需要的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形成;第三,優厚的福利待遇由於是平均分配,所以不但沒有發揮它激勵勞動者積極性的功能,反而助長了人們的懶惰和依賴心理,影響企業的效率和發展;第四,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經濟結構多元化,農村人口流入城鎮,進入不同所有制企業和單位就業,他們連應當享受到的社會保險待遇都享受不到,何談享受社會福利待遇,這種從制度建立之初就對農民實行的不平等待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不能再延續下去,否則會繼續擴大城鄉差距,城鄉隔離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也無法打破。可以看出,在市場經濟下,傳統福利制度不但不能適應不同社會成員的需求(我國現有的社會福利服務只能滿足5%的社會需求,這里的社會福利服務主要指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的養老和寄養機構),而且直接對企業的發展,最終也對整個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也會釀成社會不穩定因素。改革傳統的福利制度勢在必行。
1993年4月,民政部發布了《國家級福利院評定標准》,同年8月,民政部又發布了《社會福利企業規劃》。1994年12月,民政部發布了《中國福利彩票管理辦法》。1997年4月,民政部與國家計委聯合發布《民政事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殘疾人可以由過去單一的在福利企業就業改變為在福利企業或分散就業。1999年12月,民政部頒布了《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從這些法規可以看出,無論是社會福利院和社會福利企業的發展,福利資金的籌集,還是殘疾人就業,社會福利機構的管理等,民政部門作為我國福利事業的主管機構將把我國的社會福利事業逐步從官方舉辦引向社會舉辦,並按福利需求設立福利項目,例如將原來單一的以集中收養孤寡老人的養老院,按照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設立養老院、老年公寓、老年護理服務、老年家政服務等福利項目,並面向所有有福利需求的老年人。民政福利的社會化不僅使民政福利走出封閉,而且提高了民政福利機構的效率。與此同時,社會辦的福利機構也在迅速發展。尤其是社會辦的社會福利企業,其發展勢頭甚至超過了官辦福利企業,有數字表明,到20世紀90年代末,官辦福利企業占福利企業總數從65%下降到14%,社會辦的福利企業從35%上升到86%,就業的殘疾人數佔到福利企業就業殘疾人總數的84%。
企業職工福利改革,在初期,通過實行承包責任制,將企業的福利設施對外開放。到了20世紀90年代,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社會背景下,在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絕大多數企業和單位打破過去封閉運行的模式,成立了面向社會、有償服務的勞動服務公司,並逐漸與原單位脫鉤,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並參與市場競爭。例如,絕大多數的房修公司、托兒所、幼兒園、理發店等都是從原來的企業或單位剝離出去的、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
住房福利改革,1989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在全國城鎮分期分批推行住房改革的實施方案》後,城鎮居民福利分房開始向住房商品化、私有化方向改革。199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規定以標准價出售公房,1998年底,中央政府宣布停止企事業單位的福利分房後,職工按標准價購買了住房。同時確立了由單位和職工各繳費50%的住房公積金制度,並為職工建造和出售經濟適用房。有些城市為居民提供廉租房或房租補貼。
教育福利改革,讓人們感到壓力的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將原來高等院校的助學金制度改為貸學金制度,後來高校學費一路攀升,城市重點中小學校也要收取贊助費。農村義務教育由於失去集體經濟的支持而將負擔轉嫁到了農民身上。由於計劃經濟時期平均主義的分配製度被打破,人們的收入出現了差距,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收費昂貴的私立學校應運而生,先進的教學設備、優秀的師資、獨特的教學方法,為富人的子弟提供了優越的就學機會。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多種辦學模式,開辟了教育領域的競爭局面,為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生提供了可能。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及其職工的數量有了較大的減少,加之國有企業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福利事業逐步走向社會化,因而,單位和企業對於社會福利事業的投入大大減少,負擔大大減輕。與此同時,國家和社會舉辦的福利事業在迅速發展,不斷滿足不同社會成員對於福利項目的需求。我國社會福利事業的改革雖然沒有社會保險改革進展快、步伐大,但是它正在緩慢地朝著社會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3. 在經濟法中,節假日的工資怎麼算

勞動法》第44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回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答的工資報酬:(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數和工作時間分別為20.92天和167.4小時,職工的日工資和小時工資按此進行折算。

4. 緇忔祹娉曞勾浼戝亣鐨勫彛璇琛ㄦ牸

緇忔祹娉曞勾浼戝亣鐨勫彛璇琛ㄦ牸濡備笅錛

鍥涖佺粡嫻庢硶鏄浠ョ粡嫻庝負鐩鐨勭殑娉

緇忔祹娉曞嬬粓璋冩暣緇忔祹鍏崇郴錛岃皟鏁寸殑鐩鐨勫氨鏄浣跨ぞ浼氱殑鏁翠綋緇忔祹鑳芥寔緇銆佺ǔ瀹氱殑鍙戝睍錛屾彁楂樼ぞ浼氱敓浜у姏姘村鉤錛岃屼笖鍦ㄨ繖涓璋冩暣榪囩▼涓鐢氳嚦浼氭湁鎰忎嬌灞閮ㄥ埄鐩婃垨涓浣撳埄鐩婃湁鎵鎹熷け銆

浜斻佺粡嫻庢硶鏄緇煎悎璋冩暣鐨勬硶

緇忔祹娉曟墍璋冩暣鐨勭粡嫻庡叧緋繪槸綰靛悜緇忔祹鍏崇郴錛屼絾瀵規í鍚戠粡嫻庡叧緋諱細浜х敓鏄庢樉鐨勫獎鍝嶏紱閲囧彇鐨勬墜孌墊棦鏈夋儵緗氭х殑錛屼篃鏈夎ˉ鍋挎х殑錛屾棦鏈夐紦鍔辯被鐨勶紝涔熸湁紱佹銆侀檺鍒剁被鐨勶紝浣撶幇浜嗘槑鏄劇殑緇煎悎璋冩暣鐨勭壒寰併

5. 2021初級會計《經濟法》高頻考點答疑:醫療期

【導讀】所謂醫療期,其實就是企業員工因為疾病、負傷等情況,需要治病休息的期間,在此期間,企業不能和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這其中就牽扯到醫療期的計算,所以和經濟活動息息相關,所以也是初級會計的重要考點,對於2021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備考,我們需要知道和掌握了高頻考點,才能更有效備考,也能更節約時間,當然這也和考生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雖然努力了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是放棄了肯定是失敗的,下面就給大家帶來2021初級會計《經濟法》高頻考點答疑:醫療期,大家趕緊學起來。

提問內容:怎麼判斷適用醫療期和停工留薪期?

回復:

醫療期是指企業職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的時限。

停工留薪期是指職工因工負傷或者患職業病停止工作接受治療並享受有關待遇的期限。

兩者的區別在於,醫療期是職工非因工負傷,所患的疾病也不是職業病;停工留薪期是職工因工負傷,所患的疾病是職業病。

注意看題目的具體上述的字眼進行區分。

【例-多項選擇題】2008年張某初次就業到甲公司工作2015年初,張某患重病向公司申請病休。關於張某享受醫療期待遇的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有()。

A.醫療期內,甲公司應按照張某病休前的工資待遇向其支付病假工資

B.張某可享受不超過6個月的醫療期

C.公休、假日和法定節日不包括在醫療期內

D.醫療期內,甲公司不得對張某進行無過失性辭退或經濟性裁員

【答案】BD

【解析】(1)選項A:病假工資或疾病救濟費可以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但最低不能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80%(VS停工留薪期: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2)選項B:張某的實際工作年限小於10年,在甲公司的工作年限為5年以上,其醫療期為6個月,按12個月內累計病休時間計算;(3)選項C:公休、假日和法定節日包括在醫療期內(VS帶薪年休假:國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計入);(4)選項D:職工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用人單位既不得無過失性辭退或經濟性裁員解除勞動合同,也不得終止勞動合同。

以上就是2021初級會計《經濟法》高頻考點答疑:醫療期,也是客觀題的主要考點,當然會計科目也是必考考點,小編也給大家整理了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常見所有者權益類會計科目表等等,希望大家在備考的時候,也要重點掌握,烈火試真金,逆境試強者,祝大家考試成功!

6. 在一個公司連續工作八年跟公司屬於勞務關系還是勞動關系

勞動關系是指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體經濟組織(統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個人之間,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勞動者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工作,成為用人單位的成員,從用人單位領取報酬和受勞動保護所產生的法律關系。在實際生活中,用人單位沒有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現象相當普遍,但只要雙方實際履行了上述權利義務,即形成事實上的勞動關系。事實上的勞動關系與勞動關系相比,僅僅是欠缺了書面合同這一形式要件,但並不影響勞動關系的成立。 勞務關系是勞動者與用工者根據口頭或書面約定,由勞動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定的勞動服務,用工者依約向勞動者支付勞務報酬的一種有償服務的法律關系。 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主要有以下區別: 1、兩者產生的依據不同。勞動關系是基於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生產要素的結合而產生的關系;勞務關系產生的依據是雙方的約定。如果雙方不存在協商訂立契約的意思表示、沒有書面協議,也不存在口頭約定,而是根據章程的規定而產生的一種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具有整分合一性質的權利義務關系,一般應當認為是勞動關系而不是勞務關系。 2、適用的法律不同。勞務關系主要由民法合同法、經濟法調整,而勞動關系則由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規范調整。 3、主體資格不同。勞動關系的主體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組織,即用人單位,另一方則必須是勞動者個人,勞動關系的主體不能同時都是自然人,也不能同時都是法人或組織;勞務關系的主體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都是法人、組織、公民,也可以是公民與法人、組織。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在第一部分適用范圍中對此進一步界定,其中第1條:「勞動法第二條中的『個體經濟組織』是指一般僱工在七人以下的個體工商戶。」 1994年勞動部辦公廳《關於如何確認臨時工用工主體的復函》(勞辦發〔1994〕109號)中曾經指出,私人包工負責人也是用工主體,即私人個人也可能成為勞動關系中的用工主體。但是,2002年6月24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關於廢止原勞動部辦公廳關於如何確認臨時工用工主體兩個復函的通知》(〔2002〕108號)中明確廢除了上述復函。因此,自然人不能以個人名義成為勞動關系中的用工主體,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必須為經過工商登記的個體工商戶。 4、主體性質及其關系不同。勞動關系的雙方主體間不僅存在著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還存在著人身關系,即行政隸屬關系。勞動者除提供勞動之外,還要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服從其安排,遵守其規章制度(如考勤、考核等)等,成為用人單位的內部職工。但勞務關系的雙方主體之間只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彼此之間無從屬性,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沒有管理與被管理、支配與被支配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提供勞務服務,用人單位支付勞務報酬,各自獨立、地位平等。這是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最基本、最明顯的區別。 5、是以誰的名義實施工作以及由誰承擔責任不同。事實勞動關系是勞動者以用人單位的名義進行工作,勞動者屬於用人單位的職員,其提供勞動的行為屬於職務行為,構成用人單位整體行為的一部分,由用人單位承擔法律責任,與勞動者本人沒有關系;勞務關系是提供勞務的一方以本人的名義從事勞務活動,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如果在提供勞務過程中純粹是由於自身的過錯給第三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的,該損害與僱主無關。《民法通則》第43條:「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也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6、合同內容受國家干預程度不同。勞動合同的條款及內容,國家常以強制性法律規范來規定。如勞動合同的解除,除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外,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必須符合《勞動法》規定的條件等。勞務合同受國家干預程度低,在合同內容的約定上主要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除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外,由雙方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 7、內部規章制度的約束力不同。勞動合同是一種特殊的僱傭契約或者說從屬的僱傭契約。企業對職工遵守內部規章制度的情況有進行獎懲的單方權力。用人單位經職工大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通過的規章制度,或未設職工代表大會的用人單位經股東大會、董事會等權力機構或依相應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只要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盡到告知義務的,一旦發生勞動爭議,這些規章制度將和勞動合同一起作為處理問題的依據。而勞務合同雙方發生爭議,只有勞務合同本身可以作為解決爭議的依據,任何一方的內部規章制度不能成為雙方權利義務的依據。 8、勞動力的支配權不同。在勞動關系中,勞動力的支配權,歸掌握生產資料的用人單位行使,雙方形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隸屬關系;在勞務關系中則由勞務提供方自行組織和指揮勞動過程。 9、參與經營管理的權利不同。作為勞動關系中的職工,有權通過工會、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監事會等途徑參與企業的民主管理,就高級管理人員的任免、經營決策、職工獎懲、工資制度、生活福利、勞動保護和保險等事項行使批准、提議或發表意見等權力。但是,作為勞務合同關系中的勞務提供者,則不是企業的內部員工,不享有上述權力,無權干涉或者過問企業的生產經營。《勞動法》第8條:「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民主管理或者就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公司法》第16條第2款:「國有獨資公司和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其他兩個以上的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實行民主管理。」第52條第2款:「監事會由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公司職工代表組成,具體比例由公司章程規定。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民主選舉產生。」第67條:「國有獨資公司監事會主要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機構、部門委派的人員組成,並有公司職工代表參加。」第124條第2款:「監事會由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公司職工代表組成,具體比例由公司章程規定。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民主選舉產生。」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第9條:「國家保障職工的主人翁地位,職工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10條:「企業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實行民主管理。」第44條:「廠長的產生,除國務院另有規定外,由政府主管部門根據企業的情況決定採取下列一種方式:(一)政府主管部門委任或者招聘;(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選舉。政府主管部門委任或者招聘的廠長人選,須徵求職工代表的意見;企業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的廠長,須報政府主管部門批准。政府主管部門委任或者招聘的廠長,由政府主管部門免職或者解聘,並須徵求職工代表的意見;企業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的廠長,由職工代表大會罷免,並須報政府主管部門批准。」第49條:「職工有參加企業民主管理的權利……」第51條:「職工代表大會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權力的機構。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機構是企業的工會委員會。企業工會委員會負責職工代表大會日常工作。」第52條:「職工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一)聽取和審議廠長關於企業的經營方針、長遠規劃、年度計劃、基本建設方案、重大技術改造方案、職工培訓計劃、留用資金分配和使用方案、承包和租賃經營責任制方案的報告,提出意見和建議。(二)審查同意或者否決企業的工資調整方案、獎金分配方案、勞動保護措施、獎懲辦法以及其他重要的規章制度。(三)審議決定職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職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關職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項。(四)評議、監督企業各級行政領導幹部,提出獎懲和任免的建議。(五)根據政府主管部門的決定選舉廠長,報政府主管部門批准。」第53條:「車間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組或者其他形式實行民主管理。工人直接參加班組的民主管理。」 《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第8條:「集體企業的職工是企業的主人,依照法律、法規和集體企業章程行使管理企業的權力。集體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9條:「集體企業依照法律規定實行民主管理。職工(代表)大會是集體企業的權力機構,由其選舉和罷免企業管理人員,決定經營管理的重大問題。集體企業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集體企業職工的民主管理權和廠長(經理)依法行使職權,均受法律保護。」 第25條:「職工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在集體企業內享有下列權利:(一)企業各級管理職務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二)參加企業民主管理,監督企業各項活動和管理人員的工作;……」第28條:「集體企業的職工(代表)大會在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范圍內行使下列職權:(一)制定、修改集體企業章程;(二)按照國家規定選舉、罷免、聘用、解聘廠長(經理)、副廠長(副經理);(三)審議廠長(經理)提交的各項議案,決定企業經營管理的重大問題;(四)審議並決定企業職工工資形式、工資調整方案、獎金和分紅方案、職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關職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項;(五)審議並決定企業的職工獎懲辦法和其他重要規章制度;(六)法律、法規和企業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第32條第1款:「廠長(經理)由企業職工代表大會選舉或者招聘產生。」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第87條:「合營企業董事會會議討論合營企業的發展規劃、生產經營活動等重大事項時,工會的代表有權列席會議,反映職工的意見和要求。董事會會議研究決定有關職工獎懲、工資制度、生活福利、勞動保護和保險等問題時,工會的代表有權列席會議,董事會應當聽取工會的意見,取得工會的合作。」 《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第68條第2款:「外資企業研究決定有關職工獎懲、工資制度、生活福利、勞動保護和保險問題時,工會代表有權列席會議。外資企業應當聽取工會的意見,取得工會的合作。」 10、作息時間的規定不同。在勞動合同中,用人單位必須嚴格按照《勞動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合理安排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如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如果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在法定休息休假時間勞動的,必須按照法律規定支付額外的加班工資,等等。用人單位不得通過合同形式排除勞動者的上述權利,否則相關條款應當認定為無效。對於勞務合同而言,除雙方另有約定以外,勞務提供者可以自行安排提供勞務的時間。至於是否在法定節假日提供勞務,每天提供多少時間的勞務等問題,雙方可以自行約定;雙方沒有約定的,可以根據《合同法》第62條之規定處理。勞務報酬的數量,由雙方直接在勞務合同中約定,不因勞務提供的具體時間而改變。即使每天提供勞務的時間超過了八小時,或者每周超過四十小時,或者在法定節假日期間提供勞務的,勞務提供者不得據此要求額外的報酬。《勞動法》第36條:「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第40條:「用人單位在下列節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一)元旦;(二)春節;(三)國際勞動節;(四)國慶節;(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第41條:「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第43條:「用人單位不得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第44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第45條:「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第51條:「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喪假期間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 11、工具、設備等等物質的提供不同。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必須具備一定的廠房和辦公場所、儀器、設備等物質條件,為勞動者的勞動提供必要的安全衛生保障和防護設備。這也是用人單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前提,是其招用職工從事生產活動的基本條件。勞動者僅僅負責提供勞動力。在勞務關系中,工具、設備等物質條件的提供,如果合同中未做約定的,一般情況下應由勞務提供者提供。因為勞務關系中,勞務提供者的義務主要是提供符合約定的勞務成果,至於勞務的提供方式,由勞務提供者自行決定。 12、職業技能培訓的義務不同。在勞動關系中,根據《勞動法》第68條之規定,用人單位對勞動者負有進行職業培訓的義務,以增強勞動者的技能;在勞務關系中,勞務提供者技能的提高,當其本身的義務,對方當事人只管接受其提供的勞務,不幹涉其職業培訓事宜。 13、主體的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待遇等;而勞務關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 14、用人單位的義務不同。勞動合同的履行貫穿著國家的干預,為了保護勞動者,《勞動法》給用人單位強制性地規定了許多義務,如必須為勞動者交納社會保險、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政府規定的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等,這些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不得協商變更。勞務合同的僱主一般沒有上述義務,當然雙方可以約定上述內容,也可以不存在上述內容。 15、報酬的性質和支付方式不同。因勞動合同的履行而產生的勞動報酬,具有分配性質,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不完全和不直接隨市場供求情況的變動,其支付形式往往特定化為一種持續、定期的工資支付(一般是按月支付,有規律性);因勞務合同而取得的勞動報酬,按等價有償的市場原則支付,完全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是商品價格的一次性支付(多為一次性的即時清結或按階段按批次支付,沒有一定的規律),商品價格是與市場的變化直接聯系的。勞動合同關系中,工資應當以法定貨幣支付,不得以實物及有價證券替代貨幣支付,報酬的支付方式以貨幣形式和按月支付為顯著特徵。勞務合同關系中,報酬可以以貨幣、實物或有價證券等方式支付,可以分期支付,也可以一次性支付。 16、獲取報酬的優先程度不同。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獲取的報酬表現為工資;在勞務關系中,勞務提供者獲取的報酬為勞務費,屬於一般債權。《民事訴訟法》第204條和《企業破產法》第37條都規定:「破產財產優先撥付破產費用後,按照下列順序清償:(一)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二)破產企業所欠稅款;(三)破產債權。」因此,當企業破產時,勞動者的工資應當優先於作為一般債權的勞務費,受到清償。也就是說,破產企業的財產,必須在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之後,才談得上償還勞務費的問題。 17、違反合同產生的法律責任不同。勞動合同不履行、非法履行所產生的責任不僅有民事上責任,而且還有行政上的責任,如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低於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勞動行政部門責令用人單位限期補足低於標准部分的工資,拒絕支付的勞動行政部門同時還可以給用人單位警告等行政處分。勞務合同所產生的責任只有民事責任——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不存在行政上的責任。 18、保護時效不同。作為一般民事案件,勞務爭議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保護的時效適用《民法通則》第135條之規定,即兩年。1995年《勞動法》第82條規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現行勞動仲裁的申訴時效為六十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根據《勞動法》第八十二條之規定,以當事人的仲裁申請超過六十日期限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對確已超過仲裁申請期限,又無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的,依法駁回其訴訟請求。」根據上述規定,勞動爭議案件的訴訟時效實際上也只有六十日,變相地損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種將勞動仲裁的申訴時效與法院訴訟的訴訟時效混淆等同的做法,既不合理又不合法。 19、糾紛的處理方式不同。勞動合同糾紛發生後,應先到勞動機關的勞動仲裁委員會仲裁,不服的在法定期間內才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訴,勞動仲裁是前置程序;但勞務合同糾紛出現後可以訴訟,也可以經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 20、履行合同中的傷亡事故處理不同。根據《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的規定,作為勞動者的職工在為用人單位工作過程中發生傷亡事故的,只要不是勞動者的故意行為造成的傷害,即使是勞動者過失違章行為所致,都應認定為工傷。工傷事故的損害賠償,適用的是無過錯原則。也就是說,即使用人單位沒有過錯,仍然應當對遭受工傷的勞動者承擔賠償責任。勞務關系不適用工傷事故處理的有關規定。勞務提供者在提供勞務過程中遭受人身損害的,只能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由過錯方來承擔賠償責任,即過錯原則。也就是說,損害事故的發生,全部是由於勞務提供者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產生的,則由勞務提供者自己承擔責任;勞務關系雙方對事故的發生都有過錯的,由雙方按照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賠償責任;對於事故的發生沒有過錯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參考《香港勞工法例的區分標准》(廈門大道之行律師事務所張照東):香港法深受英國法的影響,除了本地成文法和判例外,英國法也成為香港法律淵源的組成部分。在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的問題上,香港法院同樣面臨著如何區分的困擾。不過,由於語言環境和用語習慣的不同,香港將勞動法稱為勞工法例,勞動合同稱為僱傭契約或服務的契約(contract of service),勞務合同稱為為人服務的契約(contract for service),勞動者稱為雇員,用人單位稱為僱主,勞務提供者稱為外工(outworker)。因此,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別,也被稱為雇員與外工的區分。 香港《僱傭條例》第2條規定,僱傭契約是指任何書面或口頭、明言或暗示之協議,由協議之一方同意僱傭另一方,而該另一方則同意受雇為雇員,為僱主服務;此外,亦指學徒合約。雇員是指根據第4條之規定,適用於本條例之雇員。第4條明確規定雇員的要件是:體力勞動工人或月收入不超過11500港元的非體力勞動工人,而且是連續受雇(continuous employment)的僱傭契約下的雇員。 《雇員賠償條例》第2條則規定,雇員是指所有僱傭契約下的雇員,不論其所擔任者為體力勞動、文書或其他工作。但是,上述規定寥寥數語,並不足以清楚地辨別出雇員與外工有何區別。在司法實踐中,法院通過判例確立了辨別是否存在僱傭關系的幾種方法。 1、控制測試法則(control test)為了確定在一個案件中是否存在僱傭關系,法庭最早是使用控制標准來檢測的。早在1880年,賓維奧(Bramwell)法官在案件中適用該法則來定義僕役進而確定僱傭關系的存在:「一個僕役將受他的主人差使,並得隨主人的指示工作。」 法學專家沙羅曼(Salmond)也將僕役定義為:「任何受雇並為僱主工作,而且在行動上受控制的人。」 在這當中,控制的權利(right of control)成為判斷是否存在僱傭關系的主要標准(the ultimate test)。 1924年,麥卡特(McCardie)法官進一步明確了控制權利的主要因素是:所處理的工作性質;所給予的行動自由;契約中列明的數量多寡;付款(支取工資)的方式;辭退權;對給予獎賞的標准所具有的控制能力。 1946年,范奇頓勛爵(Lord Thankerton)在另一個案件中認為,選任權、辭退權和工資的支付是判斷僱傭關系的因素。 在其他案件中,法庭提到的因素還有:授權、獨具有服務、廠房和儀器的供應、工作義務、工作時間和假期等。 2、整合測試法則(integration test)在一般情況下,僱傭關系中的僱主可以告訴員工做什麼(what to do)和怎麼做(how to do),所以控制測試法則可以輕易地應用於雇員和外工身份。 但是,對於具有特殊技能的專業人士而言,雇員所使用的技能,僱主可能無從了解,也就無法命令員工做什麼和怎麼做,控制測試法則也就難以適用了。於是,法庭另行採用整合測試法則作為判案參考。整合測試法則最早見於丹寧勛爵(Lord Denning)在1952年一個案件的判詞中:「當你見到一份服務的契約時,你很容易察覺到它的存在,但告訴我它的差異也許感到困難。一個船主、一個司機和一個報章的記者,都是在服務的契約(contract of service)下受雇;但一個領航員、一個計程車駕駛員和一個報章的投稿者,他們卻在為人服務的契約(contract for service)下獲聘。因此,對於上述所有事例的描述中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在服務的契約下,一個人是受雇於企業的一部分,而他的工作將整合成為企業的一部分。至於為人服務的契約,雖然也是為企業工作,但它並不整合於企業內,而只是一種附屬(accessory)而已。」 整合測試法則對於判斷具有特殊技能的雇員是較為容易的。如在1967年一個案件中,原告是馬戲團的空中飛人,她除了需要花大部分時間進行練習和排演外,還要協助做其他工作(如推銷節目)。法庭判決:雖然她的主要工作可以獨立地自己完成,但由於這些工作是整合於馬戲團的,故她是一名雇員。 3、混合測試法則(mixed test)為了充分發揮控制測試法則和整合測試法則的優點,法庭開始採用將二者包含在內的整體性測試法則,稱為混合的(mixed)、多元的(multiple)或經濟實況(economic reality)測試法則。在1968年一個案件中,一名工人為貨車司機,他從原告(公司)以租購(hire-purchase)方式獲得一輛貨車。在受聘時約定,他需要將貨車塗上與公司一貫採用的顏色,並須穿著制服和公司員工的合理指示。同時約定,如果他生病或請假休息時,可以自行找替工為他工作。因此,公司認為他並非公司雇員。當年金和國家保險大臣(Minister of Pensions and National Insurance)認定該司機是雇員,需要按規定納稅和供款時,公司作為原告向法庭起訴。最後法庭判定,該司機不是雇員。案件中,麥堅拿(Mackenna)法官指出,一個服務的契約是否存在,需要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該僕役同意,在以薪金或其他報酬作為約因時,為主人提供工作和技巧,以完成服務;他同時明示或暗示地同意,他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受主人的控制;契約內的其他條款,與一份服務的契約應具備的互為一致。 香港勞工法律的上述規定和相關判例,對雇員與外工的區別確立了幾個判斷標准,特別是控制測試法則中的行動自由程度、付款(支取工資)的方式、對給予獎賞的標准所具有的控制能力、廠房和儀器的供應、工作時間和假期等參考因素,整合測試法則中的雇員工作是否將整合成為企業的一部分的標准,以及混合測試法則中綜合各種因素具體判斷的方法,對我們區分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應當注意的是,基於不同的法律背景,對於類似情形的案件,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所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會與香港法院的判例相一致。

7. 初級會計經濟法醫療期口訣是什麼

醫療期3個月的按6個月內累計病休時間計算。意思就是說:這3個月的醫療期必須在6個月內休完。帶薪年休假:國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計入。比如說:職工累計工作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是5天,即在這一年你有5天的帶薪假期,期間的周六、周日並不計算在這5天的假期內。

醫療期:職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停止工作。

停工留薪期:因工負傷

醫療期期間——3~24個月

根據“累計工作年限”和“本單位工作年限”的不同,享受的期間不同。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成績合格標准:

根據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的《關於2020年度全國會計專業技術初級資格考試考務日程安排及有關事項的通知》獲悉,2020年初級會計考試各科目的合格標准都為60分(滿分均為100分)。

考試科目: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科目包括《初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基礎》。參加初級資格考試的人員,在一個考試年度內通過全部科目的考試,才能獲得初級資格證書。

考試題型:

初級會計考試兩個科目《初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基礎》考試題型都分為四類,即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不定項選擇題。

頻道。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初級會計經濟法醫療期口訣是什麼?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8. 經濟法下什麼情況不享受年假

法律客觀: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二條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等單位的職工連續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以下簡稱年休假)。單位應當保證職工享受年休假。職工在年休假期間享受與正常工作期間相同的工資收入。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三條 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 國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計入年休假的假期。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當年的年休假: (一)職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數多於年休假天數的; (二)職工請事假累計20天以上且單位按照規定不扣工資的; (五)累計工作滿20年以上的職工,請病假累計4個月以上的。

熱點內容
法院訴訟費發票 發布:2024-12-22 22:58:22 瀏覽:189
法院判決離婚的標准 發布:2024-12-22 20:50:42 瀏覽:546
由法院 發布:2024-12-22 19:37:59 瀏覽:940
中央十二社會與法重播時間 發布:2024-12-22 19:33:12 瀏覽:333
法碩轉考法學 發布:2024-12-22 18:17:45 瀏覽:407
山東法官員額最新消息 發布:2024-12-22 18:15:48 瀏覽:758
執行分公司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4-12-22 17:58:30 瀏覽:201
法律法規宣傳材料 發布:2024-12-22 17:30:52 瀏覽:941
國家會計行政法規有哪些 發布:2024-12-22 17:09:23 瀏覽:340
平陰趙律師 發布:2024-12-22 16:44:40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