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淵源經濟法
1. 什麼是經濟法的法律淵源啊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和對經濟活動進行協調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法調整的是特定的經濟關系,是國家在宏觀調控和協調社會經濟運行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具體有以下幾種經濟關系:
1、市場主體的組織管理關系
市場主體的組織管理關系是指市場主體的設立、變更、終止和市場主體內部組織機構在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調整這一關系的主要有全民所有制企業法、集體所有制企業法、私營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和公司法等。
2、市場管理關系
市場管理關系是指國家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國家、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干預市場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培育市場體系要求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規范市場行為,打破市場分割與封鎖,制止不正當競爭。與此相適應,經濟法把左右市場體系的不正當競爭關系、壟斷關系、產品質量關系、廣告關系、價格關系、消費者利益保護等關系納人自己的調整范圍,調整這些關系的主要有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證券法等。
3、政府宏觀調控關系
政府宏觀調控關系是指政府代表國家從長遠和公共利益出發,對國民經濟全局所進行的組織、監督和協調過程中研發生的經濟關系。生產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市場的自發調節,但是各國市場經濟運作的實踐表明,市場調節本身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和消極方面,尤其是隨著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對市場機制具有決定作用的競爭受到限制,並影響正常的價格機制,從而導致市場失靈。這就需要通過「國家之手」克服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以保證市場的健康發展和國家經濟戰略的實現。進行宏觀調控的法律主要有計劃法、金融法、稅法、價格法、外匯管理法等。
4、社會保障關系
社會保障是國家賦予社會成員的一項基本權利。社會保障關系是國家在從事社會保障各項事業的過程中與勞動者及全體社會成員之間所形成的物質利益關系。市場經濟強調效率、兼顧公平,既要克服平均主義,又要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但是,市場本身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需要國家出面進行干預,建立互助互濟、社會化管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實施社會保障中發生的這類經濟關系由經濟法加以調整,以利於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勞動力資源,保護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權利,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調整這部分關系的主要有勞動法、社會保險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
2. 經濟法最重要的淵源是
法律分析:經濟法的淵源:1、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法律。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僅次於憲法,是經濟法的主要淵源,它規定的多是基本經濟關系。 3、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十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一)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二)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三)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四)解釋法律;(五)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六)監督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家監察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七)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八)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九)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部長、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十)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十一)根據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的提請,任免國家監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十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法院院長;(十三)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並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十四)決定駐外全權代表的任免;(十五)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十六)規定軍人和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和其他專門銜級制度;(十七)規定和決定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十八)決定特赦;(十九)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如果遇到國家遭受武裝侵犯或者必須履行國際間共同防止侵略的條約的情況,決定戰爭狀態的宣布;(二十)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二十一)決定全國或者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入緊急狀態;(二十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3. 經濟法的淵源
一、定義:
經濟法的淵源,是指經濟法律規范藉以存在和表現的形式。
二、經濟法的淵源:
1、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僅次於憲法,是經濟法的主要淵源,它規定的多是基本經濟關系。
3、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
1)行政法規其效力次於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執行法律規定及履行憲法規定的行政管理職權的需要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特別行政區的法。
三、經濟法的特點: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點有:
1、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2、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3、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4. 經濟法的法律淵源
憲法、法律、法規、規章、民族自治地方的爛答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司法解釋、國際條約。經濟法的淵源是指經濟法律規范藉以存在和表現的形岩判式,經濟法的淵源有:憲法、法律、法規、規章、民族粗歷改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司法解釋、國際條約等。在我國,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
5. 經濟法的五大淵源
經濟法的淵源分為形式和實質兩個層面。形式意義上法的淵源,即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實質意義上法的淵源,則涉及法律規范的意志來源,即法律規范背後的意志力量。
經濟法的形式淵源,指的是經濟法律規范來源於何種法律形式。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特別行政區的法律都是經濟法的形式淵源。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為經濟法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導原則。法律和行政法規是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經濟法律規范,具體規定了經濟活動的行為准則。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則針對特定區域或領域,制定了更為細化的經濟法律規范。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自治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經濟法律規范,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則適用於特定的行政區域。
經濟法的實質淵源,指的是經濟法律規范背後的意志力量。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是經濟法律規范的實質淵源。這些意志力量通過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特別行政區的法律等形式表現出來,確保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符合國家政權的意志。
法定解釋也是經濟法的淵源之一,它是指由國家專門機關對經濟法律規范進行的解釋,具有法律效力。國際條約和協定作為國際法的淵源,雖然不是國內法的形式淵源,但在經濟法中具有重要地位,通過國際合作和交流,為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總之,經濟法的淵源包括形式和實質兩個層面,形式淵源涉及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實質淵源則涉及法律規范背後的意志力量。這些淵源共同構成了經濟法的法律體系,為經濟活動提供了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