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對外貿公司影響

合同法對外貿公司影響

發布時間: 2024-12-06 00:13:16

① 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問題

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在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中國的很多生產型外貿企業利潤驟減甚至紛紛倒閉。那麼,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到底呈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在這樣的特點下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什麼樣的問題,面對問題生產型外貿企業到底應該如何應對?本文從上述三個方面給出了生產型外貿企業的對策。

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對外貿易呈現出口下降、進口上升,順差減少的局面,正沿著此前扭轉順差過大的調控目標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也呈現出減速過快的跡象,對於國民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雖然上半年國家統計局公布GDP同比還是增長了10.4%。從5、6月份看,出口呈快速下降趨勢。6月份,我國貿易順差達213.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0.6%,凈減少55.4億美元。從海關統計數據看,今年上半年,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增長明顯放緩。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同比回落18.3%,鞋類出口同比回落4.7%。受出口大幅下降的影響,國內很多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諸多問題,甚至倒閉也常有發生。《第一財經日報》采訪得知,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宏觀調控緊縮、用工成本上漲、招工難等諸多因素影響,晉江——這個年產10億雙運動鞋,市場份額佔全國40%、全球20%的中國最大鞋業基地,2007年陸續倒閉了數百家出口型中小鞋企,而今年的日子更為艱難。那麼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產性外貿企業面臨什麼樣的問題?有什麼樣的對策來應對?

一、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特點

1.能源資源價格猛漲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屢創新高,由年初的突破100美元大關節節攀升至目前的140美元,而且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隨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已成為現實,高盛認為在有「突發事件」時,油價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上漲至每桶200美元。隨著全世界對石油需求的不斷上升,而石油供給卻有可能在未來有減少的趨勢,油價上漲已經變成一個大家公認的事實。
除了油價外,今年鐵礦石價格比去年大漲了65%,鐵礦石大漲了刺激銅價突破8000美元高位,並刺激銅礦股大漲。受鐵礦石大漲65%影響,倫敦期貨交易市場金屬價格全面上漲。尤其是倫銅一舉突破8000美元/噸大關。
2.貨幣政策繼續緊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07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舉行。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貨幣政策如今將由「穩健」直接改為「從緊」,從緊的貨幣政策由此「全新登場」,並將在明年的宏觀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銀行貸款增速過快以及銀行流動性偏多是目前我國經濟比較突出的兩大問題。為抑制流動性過剩和緩解貸款增速過快,央行除六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之外,還三次運用加息、減征利息稅等手段,連續出台多項政策,打出宏觀調控組合拳。
3.CPI高企和工資上升
從2008年年初開始,受雪災影響,CPI已經成為一個熱點的名詞。2008年前4個月都保持8%以上的上漲,5月份同比上升7.7%,6月份同比上升7.1%。CPI不斷上升引發了普通民眾對通貨膨脹的擔心。引領CPI上漲的諸因素中,食品類上漲仍是主因。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11日在此間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地區、規模、經濟類型以及不同行業企業的物料采購價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認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業家占調查總量的85.6%,比認為「下降」的多85個百分點。
4.人民幣升值
統計顯示,進入2008年以來,人民幣升值步伐明顯加快,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幅度已經超過4%。而按照2005年7月匯改時8.11的匯率計算,累計升值已超過15%。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兌美元首度升值「破8」,而這之後用了近一年半時間,也就是在2007年10月24日,首次漲到7.5元。而這次人民幣再升值0.5元,卻僅用了不到6個月時間。

二、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的問題

本文中生產型外貿企業定義為本身有自己的生產基地的外貿企業,出口的產品都是由自己生產的。面對上述宏觀經濟的特點,生產型外貿企業將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1.由於原材料漲價,生產成本上升
近幾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一路飆升,不斷創出新高。高漲的油價經過一段時間的傳導後,現已逐步反映出來,成本的逐步提高正蠶食著企業利潤。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2004年10月,全國142個城市378家企業的24種主要生產資料產品出廠價格平均比9月下旬上漲3.5%,漲幅增加3.2個百分點。在油、煤、有色金屬等24種主要生產資料中,15種產品出廠價格呈上升態勢。石油價格上漲帶動了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從而引發了交通運輸、冶金、石化、輕工、漁業、農業等各相關產業大范圍的企業成本增加。油價的上漲也拉動了石油中下游相關產品價格的上漲。塑料、化纖等製品以基本石化產品為原料,由於原料成本占生產成本比重大,對原油價格變化較為敏感。
2.貨幣政策進所導致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生產外貿企業融資困難
在國內,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老大難」問題。而在2008年,由於央行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各家銀行紛紛收緊信貸規模,銀行信貸緊縮,致使本來就存在貸款難、擔保難的中小企業融資更加困難。今年浙江省工行、農行、中行、建行新增貸款由2007年的1487.27億元縮減為1093.69億元,減少了四分之一。
據《小康·財智》記者調查,受信貸規模緊縮影響,很多銀行傾向於支持安全系數較高的大企業,致使中小企業「融資焦渴」症狀更加嚴重。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針對100戶小企業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2008年1-3月份,南京市反映資金「緊張」的小企業達35%;部分自有資金比例偏低的企業稱,如果得不到增量資金的支持,或者貸款被壓縮,生產經營將陷入困境。
3.CPI高企導致生活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
由於CPI的上漲,特別是結構性上漲,主要是食品,特別是肉、禽、蛋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物品的上漲,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導致人們的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成本上升必然要求工資上升,最終會引起企業用工成本上升。同時,因為近幾年我們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企業預計到未來的效益會比較好,再加上國家機關的制度改革,導致整個全社會工資增長的水平應該這兩年有加快的趨勢,已經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勞動合同法》實施後,企業用工成本普遍上漲了5%-10%,其中勞動密集型企業尤甚。
4.人民幣升值導致生產型外貿企業不堪重負
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對外貿企業的影響比較大(因為外貿多數是以美元計算的,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以後),出口企業的利潤因為美元貶值而減少。雖然貨幣升值實際上並不影響進出口商品本身價值, 只是改變了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相對價格, 削弱了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人民幣升值3%相當於出口產品成本提高了3%, 出口競爭力降低了3%。一國貨幣升值後, 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 經濟學中存在替代效應, 外國消費者在同樣價格下購買進口商品的需求下降, 從而使企業出口受到制約。進口規模得以擴大。

三、生產型外貿企業的對策分析

面對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特點,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很多問題,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本文認為應該從三個層次,即國家、行業和企業本身來解決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的問題。
1.國家層面
對於國家來說,面對外貿企業的嚴峻形勢,可以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個方面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扶持力度。
1)財政政策方面
為了應對今年下半年嚴峻的出口形勢,我國可以通過提高出口退稅率政策保持出口增長。宏觀經濟理論對經濟增長真正有貢獻的不是總出口,而是貿易順差。今年上半年,進出口貿易順差又達226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8億美元,增長 26.6%。這種外匯供大於求的狀況,使人民幣不但沒有貶值的可能,反而有升值的壓力。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認為,出口退稅提高8個百分點,對出口的刺激作用相當於人民幣貶值16%。林毅夫認為,要刺激對美、歐、非和其他沒有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的出口,可供選擇的途徑很多,提高出口退稅率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辦法。如果出口退稅進一步增加,對出口的刺激也會相應增加。目前我國的出口退稅率和增值稅法定稅率基本吻合,但我國平均退稅率已調整到12%左右,大大低於17%的平均征稅率,這樣不利於我國出口商品以不含稅價格公平地參與國際競爭。根據有關機構計算,出口退稅率下降幅度與出口成本上升幅度大致相等,出口退稅率每下調1個百分點,就相當於一般貿易出口成本增加約1個百分點,出口退稅率與一般貿易出口成本呈負相關效應。
2)貨幣政策方面
貨幣政策方面,除直接增加低息外貿貸款,扶植生產型外貿企業出口以外。主要是要解決長期困擾中小型外貿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大銀行雖在中小企業信貸領域推出了不少服務品牌,受政策影響較前更關注中小企業客戶;但在具體執行層面,中小企業希望從大銀行得到貸款並非易事。一方面,無論從長期「壘大戶」形成的業務慣性看,還是從目前信貸額度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看,大銀行都更樂意選擇大企業作為放貸對象;另一方面,盡管政策提倡,融資環境日益改善,但中小企業風險較高,貸款額度小導致的規模不經濟情況,短期內很難有太大變化,所以從成本收益分析,排除掉政策性原因,大銀行往往不關注中小企業貸款業務。造成對中小型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不僅需要靠市場競爭導致小銀行分化被迫進入這一領域,還需要擁有網路、資金等方面優勢的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發揮作用。在國家層面上,應該鼓勵「大銀行」要從過去緊盯大企業、大集團,開始調整信貸結構,轉向小企業。與那些大銀行相比,國家更應該鼓勵眾多小銀行貸款政策向中小企業的傾斜,則更具實質性意義。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應該出台具體的中小企業貸款政策,在貸款額度、執行過程中的存貸比例等方面給與適當的優惠。同時,應該大力發展民營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加快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完善的中小企業服務組織體系,積極推動中小型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中小型企業擔保機構的作用,也有助於克服信息不對稱因素,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信息支持。[2.行業層面
人民幣升值、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成本等原因造成工廠成本上升,但成本上升並不一定就導致工廠倒閉。耐克鞋的成本也在上升,為什麼就沒有倒閉?如果這些都不足以解釋生產型外貿企業倒閉,那生產型外貿企業倒閉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這些鞋廠沒有定價權,在人民幣升值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勞動合同法》實施後,鞋廠不能提高產品價格,因為這樣的企業根本沒有任何實力談定價權,定價權幾乎完全掌握在外國人手裡,產品成本的增加無法得到轉嫁,而成本一旦成本超過價格,倒閉就在所難免。
以東莞製鞋業為例,不能提高價格,是由製鞋業的內在屬性決定的。製鞋業屬於完全競爭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上,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有定價權,鞋的市場價格是全世界所有鞋廠和消費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像糧食的價格由所有生產者和消費者決定一樣。在這個意義上,製鞋和種糧食沒有區別。 所有的鞋廠只能接受這個市場價格,而無力改變這個價格。雖然東莞號稱「世界鞋都」,產量佔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這是就總量而言,就單個鞋廠來說,沒有任何一家鞋廠的規模大到能影響價格的程度,就如世界最大的農場都不足以影響世界糧食價格一樣。核心的問題在於,東莞的鞋不是耐克,不是阿迪達斯,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鞋,每個國家如果願意都能生產。東莞能生產,越南、以色列、墨西哥等也都可以。在人民幣沒有升值的時候,在人工成本還比較低的時候,東莞的鞋比其他國家的鞋有優勢,也就是價格一些便宜。
在中國,不僅是大型的外貿公司,還是小型的製鞋廠,在成本壓力不斷上升的今天,都缺失定價權。為什麼缺失定價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單個公司的力量太薄弱,所佔的市場份額較少,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同質化現象較嚴重,當一家企業提高價格後,外商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的企業作為他的供貨商。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如果從行業層面,則需要行業出面,整合行業內生產型外貿企業的力量,集體和外商進行價格談判。只要提出的價格仍然低於中國市場以外的廠商的價格,中國製造還是具有充分的吸引力的。
3.企業層面
1)面對能源上漲,降低能耗成為首要選擇
面對能源資源價格不斷上漲,對於普通的生產型外貿企業來說,降低能耗是緩解能源資源約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建立節能降耗的長效機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生產型外貿企業要大力進行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建立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相適應的產業體系,通過本身企業結構調整逐步降低企業發展對能源的依賴程度。
2)面對融資困難,拓寬融資渠道
作為生產型外貿企業不能只盯著銀行,應該著眼於構建有效的、多層次的融資系統,從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兩方面同時著手。貸款難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信息不對稱。我國眾多的中小企業屬於非國有企業,並且很多中小企業存在管理不規范、賬物混亂等現象,致使貸款的管理成本高、風險大,從而使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信用相對低下,這些都導致了所謂的所有制歧視現象。因此從自身來講,中小型企業要加強自身的管理,特別是財務管理和長遠規劃,爭取盡可能的融資機會。同時,在拓展間接融資渠道的同時,要充分重視直接融資渠道的拓展,這是當前解決中小型企業融資瓶頸的根本出路。企業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融資方式,比如,權益性融資比較適合企業初創和成長時期,對進入穩定期的企業更適合債務型的融資。
3)面對人民幣升值和用工成本上升
(1)塑造大品牌,提高產品科技含量
我國是一個製造大國, 若某種產品暢銷, 一夜之間就會有眾多名目繁多的同質化產品出現, 出口企業更是如此, 我國的很多企業都處在求生存的階段, 缺乏品牌長遠規劃, 出口產品大多以低價取勝。生產型外貿企業要加大技改投入, 加快產品升級換代, 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減少價低利薄的低檔次產品出口, 擴大質量效益和有自有品牌的產品出口, 提高出口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走差異化、品牌化之路。人民幣升值有可能迫使一些企業進行產品的升級換代, 從質量上和品牌上提升出口競爭力。目前,很多產品特別是輕工業出口產品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產品仍然較少, 企業應該逐步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大力開拓國際市場, 實施出口的多元化戰略, 實現由產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品牌輸出, 調整產品結構, 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加大出口商品結構調整力度。抓住人民幣升值, 進口成本降低的有利機遇, 積極進口先進設備和技術、關鍵零部件, 促進出口產業結構轉型和技術升級,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2)從外向走向「內需」
在中國經濟由外向內的轉型進程中,人民幣升值只是其中一個環節。據悉,從2007年開始,國家不斷從宏觀方面出台環保、利用外資、調整進口結構等多項政策促進我國經濟由外向型向內需型轉變。而新勞動合同、兩稅合並、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以及對相關產業降低出口退稅等政策都使外向型企業逐漸將目光鎖定國內市場。隨著生產型外貿企業利潤微薄,企業本身必須調整相應的戰略部署。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影響迫使企業加速調整節奏。中國本身就是一個需求旺盛的巨大市場,企業進行國內貿易時,容易避免匯率波動的影響。對生產型外貿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不是個好消息,但客觀上也逼迫這些「中國製造」們開始考慮向「中國品牌」靠攏。
(3)對外結算工具改用其他貨幣
面對美元持續貶值,OPEC成員國的做法值得借鑒。由於石油交易是以美元來計價美元不斷貶值,直接影響著OPEC成員國以及俄羅斯、安哥拉等石油輸出國的石油美元收入,而其他產品進出口交易以非美元貨幣來結算,使得石油輸出國承受因美元貶值而帶來的出口收入減少、進口成本增加的損失。為此,在2007年11月OPEC組織利雅得會議上,伊朗和委內瑞拉提議用一籃子貨幣取代美元,作為該組織各成員國石油交易貨幣的計劃。伊朗目前已經完全停止使用美元,改用非美元貨幣進行石油交易結算。生產型外貿企業在進行對外貿易時,由於美元貶值的影響,建議不用美元議價和結算,為避匯率損失,應該採取非美元結算方式(歐元)或人民幣議價和結算。即便以美元議價,有效期也應由過去的1-2個月縮短為現在的一星期,甚至生產型外貿企業在簽三個月以內的訂單時,可以把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確定為某一個固定比例。

四、 小結

國際宏觀經濟形勢天天在改變,作為生產型外貿企業所面臨的困難會有很多,不管有什麼樣的對策,企業本身做大做強仍是生產型外貿企業永久唯一的出路。◆

② 合同法案例分析:2、某外貿公司於5月3日向某市物資公司發出一項要約,就一批進口鋼材提出報價。該物資公司

1、要約的撤銷;指要約人在要約生效後,將要約取消,使該要約的法律效力歸於消滅專的意思表示。由於要約的撤銷往往屬對受約人不利,所以受到限制:要約人撤銷要約的通知須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前到達受要約人方可生效。(《合同法》第18條)
2、根據我以上所說,外貿公司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後才發出撤銷要約的通知,顯然是不行的。根據我在以上說了《合同法》第18條。

③ 票據法 公司法 合同法在會計實踐中的意義

您好,有以下意義:
(1)加速資金流轉見的偽造票據、塗改票據、冒用票據等非法行為,票據法規定要在當今市場經濟背景下,跨區域,尤其是跨國經濟貿易常常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對有關人員和機構的責任追究的相關規定對造成成品積壓、資金短缺等現象,而票據法的實施使企業間的信於制止目前出現較多的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內部作案提供了有力的用實現票據化,有利於加速企業資本運轉,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法律保障,因而在一定程序上幫助人們樹立市場交易中的信用理同時,票據法對承兌時間、抗辯時間等都有相關規定,對違反規念,提高自身法制觀念。定追究法律責任,這樣對於執行票據法規定、及時行使票據權
(2)活躍市場交易氛圍,增加市場交易的安全穩定性。在社利、履行票據義務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有助於企業資金的快速流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學習票據法,運用票據法,有利轉。於開創中國票據市場,提高市場主體的交易安全性和靈活度。
(2)提高交易安全別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在對外貿易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票據承票據法的規范實施不僅加速企業資金流轉,而且這種流轉是兌業務對於解決外貿交易中的資金周轉難、信用難以建立等問題安全的。例如票據法規定,對以欺詐、偷盜或者脅迫等手段取得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只有全方位帶動各個市場主體真正活躍起票據的或出於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享有票據權利。持票人因重來,相應地解決貿易中的問題才能真正增強市場交易的穩定性。大過失取得不符合票據法規定的票據的,也不得享有票據權利;不僅從微觀還是宏觀角度來看,票據法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由於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在票據業務中玩忽職守給企業或當事人造了經濟活動的開展。作為一種金融工具,票據法在未來的經濟運成損失的,由該金融機構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等等。這些都在很大行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它的堅守自有其固有的淵源,而作為經程度上提高了企業交易上的安全性。濟活動的產物,票據法有必要在國際合作的背景下展開適當的、因為,學習票據法,學會運用票據工具,用票據法維護自身得體的修改,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利益對於企業運營有深刻的意義。

④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與我國合同法的區別

1、從效力上來說:
該公約作為國際法的淵源,並不是對所有國家強制實施的,而是要加入才有效,且加入也可以選擇部分條文有效,部分不遵守。自1988年1月1日起,公約對包括我國在內的11個成員國生效。截至2005年 6月,加入該公約的國家已有65個。
而合同法是我國國內法的一部分,在我國全國范圍內具有強制性,所有合同行為均受其調整。
2、從主體來說:
該公約適用於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但必須具備下列兩個條件之一:或者雙方當事人營業地所在國都是締約國;或者雖然當事人營業地所在國不是締約國,但根據國際私法規則導致應適用某一締約國法律。2.公約適用的客體范圍。公約適用的客體范圍是「貨物買賣」。
合同法的主體是國內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
3、從調整范圍來說:
該公約排除了以下幾種買賣:(1)以直接私人消費為目的的買賣;(2)拍賣;(3)依執法令狀或法律授權的買賣;(4)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和貨幣的買賣;(5)船舶、氣墊船和飛行器的買賣;(6)電力的買賣;(7)賣方絕大部分義務是提供勞務和服務的買賣。
而合同法對國內的的各種買賣基本都進行了規定,並規定了十五種中有名合同,包括「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等。
4、該公約沒有涉及:合同的效力,或其任何條款的效力或慣例的效力;合同對所有權的影響;貨物對人身造成傷亡或損害的產品責任問題。
而合同法對這些都有規定。
5、合同法與該公約也有很多共同點,如:合同經過要約、承諾兩個階段,及違約的救濟方法等。

⑤ 區分國際貨代兩種法律地位的標准有哪些

國際貨運代理法律地位及識別標准:
貨代業務經營范圍擴大化、復雜化的趨勢使其法律地位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代理人,而以當事人身份參與到貨物運輸過程中。法律地位的不同會使其承擔的法律責任產生變化,因此對貨代法律地位的正確定性是解決相關糾紛的基本前提,而國際和國內立法尚未對此形成統一的識別標准。本文擬從民法理論和行業實踐的角度,分析貨代法律地位入手,對其識別標准作一初步探討。

國際貨運代理(以下簡稱貨代)源於英文單詞「the freight forwarder」,國際上至今尚無統一的定義。就其經營范圍而言,是指在國際貨運市場上處於貨主與承運人之間,接受貨主委託,代辦租船、訂艙、配載、繕制有關證件、報關、報驗、保險、拆裝集裝箱、結算運雜費,乃至交單議付和結匯等業務。加入WTO後,我國貨代企業自身的經營發展和外部環境均會發生劇烈變化。一方面,外貿進出口量的急劇增長,擴大了對貨代服務的需求,為貨代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另一方面,加入WTO的承諾及中央制定的《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建議》均將貨代列為開放經營和擴大開放的重點領域,特別是四年過渡期後,我國會允許外資獨資經營國際貨代業務,這將對目前大量的中小貨代企業帶來嚴峻挑戰。為適應這種環境,擴展業務范圍顯得十分必要。貨代的法律地位將隨著參與經營范圍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其權利義務與法律責任也會相應變動,因此識別貨代的法律地位對於貨代業務中的當事各方均有重要影響。

一、貨代法律地位及責任分析

(一)結合合同法與民法的委託、代理制度分析貨代的法律地位。

根據貨代在辦理國際貨運業務時,使用名義的不同,貨代的法律地位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以委託人名義,為托運人辦理國際貨物運輸及相關業務。這是貨代最原始的狀態,他以單純的托運人代理身份出現,產生的法律關系實際上就是民法上最普遍的直接代理,各當事方地位簡單清楚。其法律關系如下圖所示:

委託 以代理人身份
托運人————→國際貨代——————→第三人

(被代理人)(代理人)
但在適用民法有關代理制度的規定時,應注意到民法和商法的沖突。比如禁止雙方代理的規定並不當然適用於貨代業務,特別是考慮到提單流通性和標准化的特點,法律在認定此法律關系效力時應作變通解釋。

2、以自己的名義,為托運人辦理國際貨物運輸及相關業務。這時貨代能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其前提是他和托運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依據該合同性質,是委託合同還是運輸合同,可以具體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⑴托運人與貨代訂立的是委託合同。

委託合同運輸合同
托運人————→國際貨代————→第三人

如上圖所示,國際貨代根據自己與托運人的委託合同,經由托運人授權,得以自己的名義辦理貨運。這里根據貨代在與第三人交易時是否披露自己作為受託人的身份,又可以分為:①貨代以自己的名義辦理貨運,但表明其代理人身份。這時只要貨代公開了自己的法律地位,無論是否披露委託人是誰,根據英國代理法專家鮑斯泰德的觀點「只要第三人在進行商事活動時意識到有一個被代理人的存在,而不認為自己是單獨和代理人打交道,被代理人的身份就算是公開的。至於被代理人究竟是誰,被代理人的姓名是否告知第三人,第三人能否查清被代理人的姓名都無關緊要」 均可以構成代理關系,其法律地位仍等同於民法上一般意義的代理人;②貨代以自己的名義辦理貨運,但不表明自己代理人的身份。這種情況構成英美法系的未披露本人的代理,與民法中一般意義上的代理不同的是在因第三人或委託人的原因致使貨代無法向相對方履行義務時,貨代才有義務披露該法律關系,並產生第三人的選擇權,委託人的介入權,但並不因此而當然排除貨代履行其他合同義務和承擔責任。

⑵托運人與貨代訂立的是運輸合同。

如圖所示,這時貨運過程中存在兩個運輸合同:
運輸合同A 運輸合同B
托運人———→國際貨代———→第三人
(實際承運人)

在合同A中,貨代對托運人而言充當了承運人的角色;在合同B中,貨代對實際承運人而言又充當了貨主的角色。兩個合同形成一個關系鏈,貨代在其中分別處於不同的法律地位,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如果發生糾紛首先要確定爭議存在於哪一個合同中,再確定貨代的角色與責任。這種法律關系特別是在貨代充當無船承運人或多式聯運經營人時更為常見。

另外,貨代在實務中還可能以實際承運人(如在多式聯運的部分區段實際承運貨物)的身份出現,此時貨代的法律地位已經突破了代理,成為當事人,不再由民法代理制度或合同法的委託制度調整,這里不作分析。

(二)結合貨代行業實踐分析其法律地位

貨代參與不同業務的經營,處於不同法律關系時,其法律地位有很大差異,可以分為狹義代理、獨立經營人以及綜合服務提供者三種情況,其業務性質與作用也相距甚遠。

1、傳統意義上的貨代的法律地位。

「貨運代理」一詞雖然在國際上尚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但在很多權威機構、國內立法、法律辭典的定義解釋中均體現了傳統意義上貨代的法律地位,即貨主的代理人,連接貨主與承運人的中間人,並不參與實際運輸——這也是貨代的基本性質所在。

傳統意義上的貨代主要義務是接受託運人指示就有關貨物的運輸及相關環節提供服務,合理謹慎的代理托運人安排運輸、選擇承運人,只要履行了這項義務,就無需對所安排運輸的貨物的貨損貨差承擔任何責任。此時貨主與貨代的關系受民法和合同法有關代理、委託制度的調整,是單純的代理人與被代理人、委託人與被委託人的法律關系。

2、作為獨立經營人的貨代的法律地位

信息化的發展和客戶需求的不斷提高使得傳統貨代紛紛拓展業務范圍,由「中間人」向獨立經營人轉變。2002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管理規定實施細則》也在第二條中規定:「國際貨代可以作為獨立經營人從事國際貨代業務」。作為獨立經營人的「貨運代理」已經突破了民法中「代理」本意,處於相對獨立於貨主的地位,一方面接受貨主的指示,為實現貨主的利益而服務;另一方面在履行委託義務時也會為自己利益計算。一般來說,作為獨立經營人的貨代應具備以下法律特徵:①接受進出口貨物收貨人、發貨人或代理人的委託;②可以簽發運輸單證;③有義務履行運輸合同,承擔承運人責任;④收取運費及服務費。

作為獨立經營人的貨代,因業務經營范圍的不同,法律地位也會有所差異:

⑴作為無船承運人的貨代。隨著巨型集裝箱船大量應用,貨運業務量增長,傳統意義上的貨代利用自己不經營船舶,在經營投入、管理成本、風險負擔以及攬貨能力等方面的競爭優勢,承擔了責任轉化器的功能,發展成為無船承運人。從業務經營特徵來看,無船承運人通過拼箱拆箱,將不同托運人的貨物組合成貨物組(通常為集裝箱)與實際承運人簽訂運輸合同,將貨物交付運輸。

作為無船承運人時的貨代,是托運人和實際承運人之間特殊類型的中間人:對於托運人來說,是承運人,簽發運輸單證(即貨代提單,House B/L),承擔運輸責任,並按照自己的運價本向托運人收取運費;對於實際承運人來說,是托運人,接受實際承運人簽發提單,並按照實際承運人的運價本支付運費;此時在貨物運輸中存在著兩個運輸合同:貨代和托運人之間的運輸合同與貨代和實際承運人之間的運輸合同。這種背靠背式的合同簡化了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也使法律責任的承擔更為直接。

在責任承擔上,貨代此時作為雙角色的扮演者,一方面對貨運中的貨損貨差或是延遲交貨,會首先依據自己和承運人簽訂的運輸合同追究實際承運人的責任,再對托運人承擔有關責任;另一方面,應就托運人的基本義務內容向實際承運人負責,比如保證提供或申報貨物的基本情況,提供貨物規定的包裝,及時交付運費等等。

⑵ 作為多式聯運經營人的貨代。實踐中,作為獨立經營人的貨代更多出現在多式聯運經營中,充當契約承運人,甚至是實際承運人,此時貨代與承運人已經沒有太大區別。特別是在由船公司、航空公司、鐵路運輸部門設立的貨運代理(如中遠國際貨運有限公司),實際承運人和貨代實質上已融為一體。如果說作為無船承運人的貨代突破了單純代理的身份,作為多式聯運人的貨代則由單純的代理人、兼負代理人和經營人的雙重身份正式發展為獨立承擔運輸責任的當事人。此時貨代已不再是托運人或參加聯運承運人的代理,而是多式聯運的當事人,是一個獨立的法律實體。

對於托運人來說,此時貨代是貨物的承運人,以國際多式聯運經營人的身份同貨主訂立多式聯運合同,簽發聯運單證,收取全程運費,負責貨物「門到門」的全程運輸;對於區段分承運人來說,貨代是貨物的托運人,與分承運人訂立運輸合同,接受分提單,向各區段承運人支付運費。托運人與區段承運人並不存在任何合同關系。

作為多式聯運經營人的貨代,無論是否有自己的運輸工具,是否實際參與運輸,都要適用海商法關於多式聯運經營人的規定,承擔多式聯運經營人的責任:一方面負有合理謹慎選擇和監督區段承運人的責任;另一方面需要照管運輸期間的貨物,履行多式聯運合同,負責全程運輸。
3、從事綜合業務經營時的貨代的法律地位

以混合身份從事綜合業務活動的貨代是指在業務的不同階段、不同環節,處於不同的法律地位,享有不同的權利,承擔不同的義務和責任,有時作為代理人,有時作為承運人,有時作為倉儲保管人或其他獨立經營人,從事經營活動,業務范圍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進出口貨運,而是最大限度地根據客戶要求提供服務,可能涉及到多種法律關系。實踐中通常表現為從事物流業務的貨代,如我國最大的貨運代理企業——中外運。這類從貨代業務做起的企業已經基本形成一個以貨物運輸為主業,運貿、運工、運技相結合,集專業化、多功能、綜合性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實現一業為主,多種經營。

這時貨代的法律地位是當事人,而不是其他服務提供者的代理。服務的內容發展為集運、存貨管理、分撥服務、加貼商標、訂單實現、屬地交貨、分類和包裝等等,已經完全突破貨物運輸而成為了提供客戶所需要的綜合服務。如果再使用「貨代」一詞似應作擴大解釋,如將貨代服務定義為「指各類與運輸、拼裝、積載、管理、包裝或分撥、國際快遞、倉儲、物流配送相關的服務,以及相關的輔助和咨詢服務」 。

此時貨代承擔的責任應當結合具體行為的性質、活動身份和業務情況,按照各行業相應的法律規范綜合加以確定。

二、貨代法律地位的識別標准:

貨代在國際貨運中身份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我們在具體經營中認定其法律地位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除了通常情況下識別當事人法律地位的一般標准,如合同明示或默示約定,推定當事人意思,行業交易習慣以及當事人間先前交易慣例等等,筆者以下著重分析貨代作為一種特殊的法律關系主體,如何從其經營方式、提供服務內容來識別其法律地位的標准:

1、簽發運輸單據標准。

在Troy v. The Eastern Company of Warehouses 案中,Bankes L.J.法官認定「盡管一方當事人將自己描述為貨運代理,盡管在特定場合他確實可能只是作為單純的代理而存在的。但是……通過簽發聯運提單,他已經在本案這一特定的交易中明確表明這樣一個事實,即他是作為一個運輸合同的獨立的締約當事人而存在的」。的確,運輸單據對運輸合同具有證明作用,貨代以自己的名義簽發運輸單據,並在承運人一欄中簽上自己的名稱,一旦貨主接受了這種運輸單據,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應認定貨主與貨代的運輸合同關系的存在,這時貨代所承擔的應該是承運人責任。這里提到的「相反證據」是指如果貨代想保持代理人的法律地位,可以通過在單據上的簽章表明貨代只是作為代理簽發單據(as agent only)或者委託人承認這種委託關系的存在(這種承認只能約束委託人本身)來表明貨代只是作為代理人出現,這種情況下盡管貨代簽發了運輸單據,但仍不視為承運人。

FIATA標准規則第7.1部分對貨代作為承運人的責任規定如下:「貨代作為承運人所承擔的責任不僅僅在於他直接使用自己的運輸工具進行運輸(從事承運人的業務),而且在於如果他簽發了自己的運輸單證,就已經明示或默示的做出了承擔承運人責任的承諾(作為契約承運人)」。NSAB標准條款也規定「貨代在以下情況應被認為具備締約承運人的地位:以自己的名義簽發運輸單據……」。這里提到的貨代所簽發的「提單」是前文所述的貨代作為無船承運人時簽發的HBL,與一般提單不同:HBL是用來結匯而非提貨的,因此在收貨人、通知人、適用運價本等方面有很多區別。依據HBL的簽發,可以斷定貨代作為締約承運人的身份;如果貨代實際參與到運輸中,簽發運輸提單,則進一步會被視為實際承運人。

2、依據貨代實施行為的標准。

該標準是判斷貨代法律地位的實質性尺度。即使合同中已對法律地位有明確約定,如果貨代在貨運中實際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和實際參與程度與這種約定有所不一致的,也應以貨代實際實施的行為為准。

傳統意義上貨代的義務只是遵守被代理人的指示,忠實和合理謹慎的選擇承運人,輔助安排運輸工作,自身並不參與運輸。

貨代一旦參與到貨運過程中,則會被視為運輸的當事人。德國運輸法(HGB)規定:貨代在組織幾種不同來源的貨物以同一運輸工具進行運輸時應被認定為承運人。美國海關經紀人和貨代企業協會標准條款(NCBFAA)認為「貨代在佔有貨物的情況下,可以作為承運人、倉儲人或包裝人,從而對貨物承擔相應責任。在其他情況下,貨代依據本標准條款作為代理人出現」。總結來說,貨代佔有貨物(包括倉儲、包裝);或是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包括車輛、集裝箱);或是對不同貨主的貨物的集運,都可能造成將貨代認定為承運人的結果,承擔運輸中貨損貨差以及延遲交貨的責任,而不論提單上的規定如何。在當前貨代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倉儲一體化以及不同來源貨物集運常常發生的情況下,這一標准在實踐中作為判斷貨代是否處於承運人的法律地位的依據尤為重要。

當貨代提供的服務超出一般意義上的貨物運輸,跨行業的向客戶提供一種綜合服務則需要依據貨代所從事的具體服務內容來分別斷定其法律地位。

3、貨代收取報酬性質的標准。

司法實踐中,法院和仲裁機構傾向於將貨代收取報酬的性質以及構成作為確定他是承運人還是代理人的關聯因素之一。

貨代從貨主手中取得的報酬包括兩種形式:包干費用和代理傭金。這里「包干費用」在貨運市場上表現為由貨主一次性支付一筆費用,包括貨物的運費和裝卸費、貨代的營業利潤、再委託其他承運人運輸的運費差價以及辦理相關事宜的代繳費用。貨主通過支付包干費用將運輸的一切事宜委託貨代安排,其中包干運費部分成為認定貨運合同關系成立的證明之一。收取包干費用這一事實如果再加上更進一步的證據表明貨代的利潤來源是自貨主與承運人之間獲取運費差價,在無相反證據的情況下可以證明貨代與貨主間存在著代理關系的情況下,貨代視為具有承運人的法律地位。HGB中規定:貨代如果收取固定費用,就其權利義務而言,將被作為承運人對待。

如果貨代所收取的費用是以代理傭金的形式出現,則應認定其為代理人。這時的貨代是根據委託合同取得報酬,對於報酬請求權的取得、喪失均適用委託制度的規定。

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實踐中很少有貨代只收取傭金而不賺取運費差價,所以根據貨代的利潤來源是代理傭金還是運費差價確定貨代法律地位的標准只能作為關聯因素,而非決定因素。上海海事法院於2002年做出的一份判決中就表明了這種態度。該案中原告買方與被告貨代企業在1999年締結了一個包干費用的合同,但合同並未聲明貨代是以代理人還是契約承運人的身份行事,最終法院認定貨代並不因為這份包干費用合同而成為承運人。判決的解釋是,在貨代和買方之間締結的包干費用合同中,雖然貨代收到總付運費並賺取可能的運費差額收入,但這一事實並不必然意味著此時貨代是契約承運人而應對內陸運輸中引起的滅損負責。作為貨代行業的貿易慣例,包干費用常是貨代預先向貨物利益方收取的一定金額,以便履行代理義務,如支付分包人、關稅代理、內陸承運人等履約費用。包干費用可能包括代理人的傭金,同時代理人也可能承擔他所收到的與付出金額之間的赤字。這些事實並不能改變貨代作為代理人的法律地位。

認定貨代的法律地位是一個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的問題,需要具體要考慮到個案一系列事實以確定當事人意圖並將之與合同的實際履行進行比擬。司法實踐中,法院及仲裁機構往往會把合同約定、提單簽發和貨代具體業務活動內容視為實質性認定標准予以考慮,而將其他因素定性為輔助因素,確定貨代的法律地位,合理分配各方的風險和利益,使國際貨運代理工作更好的為促進國際貿易與航運的發展服務。

經濟法案例求答案

1.合同成立,但不生效。雙方當事人一旦達成合意,合同即成立。合同內容違法(買內賣走私品是法律禁止的)容,所以無效。

2.家電商場無須支付貨款,外貿公司雙倍返還定金。因為外貿公司有過錯,所以適用定金罰則。

3.家電商場無須支付貨款,外貿公司返還定金。 雙方都有過錯,所以不適用定金罰則,只是退還即可。

另外這批彩電肯定要被國家沒收的。

熱點內容
由法院 發布:2024-12-22 19:37:59 瀏覽:940
中央十二社會與法重播時間 發布:2024-12-22 19:33:12 瀏覽:333
法碩轉考法學 發布:2024-12-22 18:17:45 瀏覽:407
山東法官員額最新消息 發布:2024-12-22 18:15:48 瀏覽:758
執行分公司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4-12-22 17:58:30 瀏覽:201
法律法規宣傳材料 發布:2024-12-22 17:30:52 瀏覽:941
國家會計行政法規有哪些 發布:2024-12-22 17:09:23 瀏覽:340
平陰趙律師 發布:2024-12-22 16:44:40 瀏覽:703
視為協商解除勞動合同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2 16:37:57 瀏覽:737
法律援助宣傳活動在哪裡舉辦 發布:2024-12-22 14:26:48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