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的研究背景

經濟法的研究背景

發布時間: 2024-12-15 12:50:05

經濟法產生的背景

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和原因
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是:(1)市場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國家被動地或者自:覺地承擔起對經濟加以組織協調的職能。(2)社會經濟及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並形成了相應的經濟法學說。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當這些基礎和條件尚未出現時,經濟法是不可能產生。
經濟法產生的原因是:
(一) 社會發展方面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家需要運用完備的經濟法律手段來干預經濟的運行。
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雖然國家也對經濟進行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干預,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實行的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提出的自由放任主義的經濟政策。資本主義啟蒙思想家所奠定的經典理念是,強調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井水不犯河水」,國家如果侵犯市民社會之私事的話,人民就有權起來造它的反。在這種情形下,亞當。斯密所提出的「干預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這一信條被奉為經濟生活的圭臬。反映到法律上,就是在民法上實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私法自治」、「契約自由」等宗旨和原則。國家調節之手因此遭到否定而萎縮不全,因而不存在經濟法形成的社會經濟條件。由於私有制和自由主義的經濟引起了社會矛盾激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於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走向了壟斷和社會化階段。生產手段和經濟實力的過分集中產生了壟斷財團,這些壟斷財團大量吞並、擠垮中小企業,獨占或者操縱市場,嚴重惡化了競爭環境並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自由市場的競爭和民主,以及民法所奉行的上述原則,都被破壞殆盡,資本主義經濟由競爭機制所產生的活力和生機受到壓抑和摧殘。而且,財團實力的膨脹,也使得它日益向政治領域滲透,國家政權於是直接或間接地為財團所控制,成為服務於財團利益的機器或工具。在這種情況之下,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於是制定有關反壟斷的法律來取締壟斷組織,限制壟斷的發展。最早的反壟斷法由此得以產生,如1889年的加拿大《預防和禁止貿易合並法》,1892年美國制定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等。
(二)經濟管理理念方面的原因是,面對頻頻發生的經濟危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逐步放棄自由放任主義原則,而改為奉行國家對經濟的適度干預原則,由此導致了一系列旨在干預經濟的法律法規的產生。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的過度發展,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的頻頻發生,單靠市場的力量,顯然無法擺脫這種日益深重的困境。於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改變被動的不幹預政策,逐步改而採用「國家干預」、「宏觀調控」、「混合經濟」、「組織經濟」、「管理貿易」等新的做法和理念,開始奉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國家適度干預主義」,加強組織管理經濟的職能。他們以「有形之手」,直接、具體地干預和參與經濟生活,以國家的經濟集中限制私人壟斷財團,以社會總代表的身份協調各方利益關系,調控經濟進程。諸如通過限制或禁止托拉斯、卡特爾等,防止市場競爭秩序及其活力受到破壞:通過國有化和政府投資建設,控制那些有關國計民生和為整個社會服務而不宜被私人壟斷的重要產業部門;制訂國家計劃和產業政策,力圖誘導和制約私人的經濟決策;運用金融、稅收手段和其他經濟手段,調控經濟運行:規范格式合同,興其利避其害,防止契約自由原則和經濟實力被濫用;強制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實行「福利社會」:通過諸如「巴黎統籌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等政府間政治組織或經濟組織,在國際上實行聯合干預;在國際貿易和交往中,以國家的名義和形式開展經濟協作和競爭,等等。上述種種國家對經濟生活和經濟進程的干預和參與,都是通過法律的手段來實施的,於是就出現了與民商法和其他傳統法律特性差異較大的經濟性法律、法規,於是有的法學家將它命名為「經濟法」。
(三)導致經濟法產生的誘因和歷史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事國和參戰國德國為了戰爭的需要制定經濟性的法律法規來推行戰時經濟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嚴厲管制。眾所周知,德國挑起和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時大力推行經濟管制的戰時經濟政策,將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到極端的地步。當時德國建立了戰時工業委員會和戰時原料管理處。戰時工業委員會負責分配政府訂貨和管理軍需生產:戰時原料管理處後來升格為原料管理局,由它監督原料分配並支持重要原料的生產,統管的原料最多達到約三百種。德國在戰時還控制居民生活,設立了帝國糧食局和帝國服裝局,帝國內政部還下設了帝國采購公司等特殊企業,負責對糧食、服裝、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和分配。與此同時,德國於1915年發布的《關於限制契約最高價格的公告》,1916年發布的《確保國民糧食戰時措施令》,1918年發布的《戰時經濟復興令》,1919年制定了以「經濟法」命名的對煤炭和碳酸鉀製造工業實行國家管制的《煤炭經濟法》和《碳酸鉀經濟法》等。這一立法動向迅速引起德國法學界的注意並掀起了研討經濟法學的熱潮。這樣,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就伴著經濟法學一起產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邦德國的經濟法又得到長足的發展,以致達到了相當發達和完備的程度。

❷ 論述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

對經濟法產生的兩種不同觀點的評價 在進行評析之前,我們有必要指出經濟法律、經濟的法律規范、經濟法是具有不同內涵的概念;我們有必要明確: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經濟法律的制定、經濟法部門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聯系和區別的范疇。經濟法部門是由經濟法律規范組成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相當一大部分是以經濟法律為表現形式。 但嚴格地說,我們不能把經濟法的產生理解為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或經濟法律的制定,我們不能把一個或一些經濟法律規范等同於經濟法,不能把經濟法律或經濟法律的總稱視為經濟法,只有相當多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才是經濟法。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經濟法「就是從部門法意義上講的,是指作為**的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因此,把經濟法產生理解為經濟法這個**的法律部門的形成是正確的。[9] 我們還應明確:經濟法律規范產生於古代社會,經濟法作為部門法的產生晚於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經濟法的產生早於經濟法學的產生。基於上述的認識,我們認為「同時論」是錯誤的,它抹殺了經濟法律規范與經濟法之間的界限,將經濟法的產生等同於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三、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軌跡 (一)古代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和發展 我們所說的古代經濟法律規范,一般是指包括奴隸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和封建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也可稱為前資本主義經濟法律規范。奴隸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最早出現於奴隸制度古巴比倫國家。早在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奴隸制國家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就對土地的國家所有權和土地的法律保護作出了規定。《漢漠拉比法典》還有對農業、商業、質量、財政稅收等經濟關系進行法律調整的規定。我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奴隸制國家土地國有的規定。西周中後期,還出現了土地流通的活動。我國從夏朝開始就有了徵收貢賦的制度,商朝的貢賦實行公田收入交國家,西周則按井田計畝徵收賦稅,西周的財政開支還實行了量入為出、專款專用等等內容,均體現了我國奴隸制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存在。《楔形文字法》、《漢漠拉比法典》是奴隸制經濟法律規范的典型代表。 封建制社會經濟法律規范存在的時期較長。在產生過程中,《羅馬法》及其復興起過一定的作用。西歐封建社會從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至18世紀,持續了1300多年。中國封建社會一般從春秋戰國之後算起,延續了2000多年。此時,中國的唐律、大明律是其典型代表,都有詳細地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定。秦簡《金布律》中出售商品須標明價格的規定,秦簡《田律》中「春二月林木生長,不得砍伐;春天土地乾旱需要水,不得堵塞水道;不得採摘剛發芽的植物;不得捕捉幼獸、幼鳥;不得設置陷阱和網罟捕捉鳥獸;不得毒殺魚鱉」的規定,漢朝的發展對外貿易的規定,明朝的禁止私人開採金、銀、銅、鉛、錫和水銀礦的規定,唐朝的以戶稅、地稅為基礎的「兩稅法」及「量出以制人」的根據各種開支總額確定兩稅的總額規定,明朝的中央、地方分級管理,征解制度、財政監察制度和預算制度等財政管理制度,等等,均體現了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經濟法律規范的相對全面和完善。前資本主義經濟法律規范的特點是:反映奴隸主和封建主階級的意志,公開地維護等級特權,在協調本國經濟運行時主要運用直接手段,經濟法律規范以「諸法合體」的法典為主要表現形式。[10] (二)空想共產主義者的經濟法思想及其意義 18世紀法國空想共產主義的著名代表之一摩萊里(Morelly)在1755年出版了一部學術名著——《自然法典》,該書反映了他對未來公有制社會的理想。作者在書第四篇「合乎自然意圖的法制藍本」,被作者稱為「法律草案」,共12類法律、117條。其中,第二類法律是:「分配法或經濟法」,有12條規則。從目前的資料反映,這是「經濟法」一詞最早出現的地方。摩萊里看來,未來社會中的產品不發生買賣和交換,而是通過分配給予公民,「一切產品都要核算,其數量要與每個城市的公民人數相適應,或與使用它們的人數相適應,這些產品當中可保存的物品,均按相同的規則公開分配,如有剩餘則保管起來」[11]。摩萊里是在產品(財產)分配規則的意義上使用「經濟法」,並以此來表達他富有理想色彩的未來社會的法律規范。[12]19世紀30—40年代法國空想共產主義的著名代表之一德薩米(Dezamy)在1842—1843年分冊出版的《公有法典》一書中,也使用了「經濟法」這個概念,並發展了摩萊里的經濟法思想。 由摩萊里在18世紀提出的「經濟法」概念,是建立在空想共產主義的社會公有制基礎之上的,至今「經濟法」的涵義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它對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概念的形成仍產生著影響。這種影響除了表現為援引「經濟法」這個概念的外殼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把空想共產主義者那種具有萌芽狀態的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思想加以擴大,利用來作為建立現實經濟基礎之上的現代經濟法概念的一個合理內核。[13] 補充回答: (三)國外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國外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實質上是隨著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時期,傳統民商法、行政法律制度不斷被突破,並演變乃至最終**的過程。[14]結合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階段性,我們將國外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法的產生階段,從19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一種法律思想的經濟法,盡管早在資本主義壟斷初就被提了出來,法國著名政治家、經濟學家——蒲魯東於1865年就提出應由「經濟法」來構成新社會的基礎,[15]但其理論在實踐中沒有得到反應。經濟法作為一種新的法律思想在實踐得到體現,應該是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壟斷階段改變了原來對資源和財富的配置機理,由原來原始資本主義積累階段主要憑借政治強權和經濟強制,自由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主要通過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和財富的機制,轉變成壟斷階段主要通過採取經濟集中排斥競爭的機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注意到經濟的社會意義,因為此時的經濟壟斷涉及諸多經濟參與者的利益,涉及到因壟斷導致競爭萎縮而發生經濟滯長。這時,需要有一種能夠平衡多元利益,限制不當壟斷的力量——國家的力量,[16]這就需要一種新的法律形態加以規范。經濟法作為這樣一種法律形態,就在19世紀末出現了,經濟法作為新質的法律部門產生就成為必然。 美國1869年的《反鐵路壟斷法令》、1887年《州際商務法》,特別是1890年頒布的《反對不法限制和壟斷,保護交易和通商的法律》,即《謝爾曼法》和1914年頒布的《克萊頓法》及《聯邦貿易委員會法》成為經濟法最早出現的表現形式的法律標志。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為了戰爭需要,頒布了大量的經濟法,如1915年《關於限制契約最高價格的通知》,1916年《確保戰時國民糧食措施令》,1919年《煤炭經濟法》和《鉀鹽經濟法》,1923年《防止濫用經濟力令》等。1919年頒布的《魏瑪憲法》在奉行「經濟自由」的同時,確立了「社會化原則」,規定了許多對私有制進行限制的措施,並授權政府對全國經濟生活進行直接干預和管制。《魏瑪憲法》後的一系列法律,突破了公法與私法分離的原則,擺脫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原則,突破了長期被奉為金科玉律的經濟是私事,由私人自治的原則,確認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的直接干預、管理。這些法律引起了德國法學界的注意並積極展開了研究。1920年前後,一大批經濟法著作相繼問世,真正意義的經濟法就這樣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首先在德國出現了。[17] 第二階段,經濟法的發展階段,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至第二世界大戰後 此階段的經濟法主要表現為國家運用法律手段調整特殊時期的整體經濟法,又可稱為「危機應付經濟法」。[18]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政府對經濟干預有所放鬆,1929年—1933年出現的經濟危機和經濟大蕭條,使資本主義國家更加註重對國民經濟進行更為全面和強有力的總體調節。一方面,實行資本主義國有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出現並得到發展,國家不僅以政權主導者身份對私人經濟進行干預,而且開始以資本所有者身份直接參與生產經營領域的活動。另一方面,隨著凱恩斯主義的出現和興起,國家經濟職能全面強化,對經濟進行更加綜合性、全方位的調節,從而出現了又一次經濟立法的高潮。[19]此時,美國制定了一系列體現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法律,實施所謂「羅斯福新政」。先後頒布了170多部法令,如《全國產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緊急銀行法》、《金融改革法案》、《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等。 德國在此時期也先後制定了大量經濟法,如1930、1932、1933幾次修改了的《防止濫用經濟力令》、1933年《強制卡特爾法》、1934年《經濟有機結構條例》等。 這個時期的經濟法,是一種典型的「危機應付經濟法」。它從一個側面說明:「鑒於自由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強調國家公權力與市民社會嚴格分野,所以西方國家的經濟法往往是經濟危機或者社會矛盾激化時不自覺的產物。」[20] 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加強了對經濟干預,有的國家頒布了對私有制企業實行國有化的法律。德、日作為戰敗國,被聯合部隊佔領,為了減輕經濟危機的沖擊,頒布了一些穩定經濟的法律,如《經濟穩定與經濟增長促進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穩定不景氣行業離職人員臨時措施法》等。[21]日本政府為了振興經濟,在實行經濟非軍事化、確立和平經濟、提倡經濟民主化等三項原則的基礎上,頒布了以禁止壟斷法為中心的一百三十多種經濟法規,內容涉及到企業管理、工業交通、通訊、農林牧水產、城市建設與計劃、商業、財政金融、證券、保險、外貿、外匯、科學技術、教育、環保、防止公害以及計量、會計、統計、測量等諸多方面。日本法學界對經濟法更是投入巨大的熱情,進行了范圍廣泛的研究。日本經濟法學者高田桂一教授認為:經濟法是界於公法與私法之間的法律,又稱:「社會法」。和商法相比,經濟法關注國民全體的公共利益。 從體繫上講,主要包括禁止壟斷法、業法、統製法和消費者保**四個部分,並指出日本這個新興的發達國家應在農業經濟法、產業經濟法、新興工業經濟法、知識產權法方面進行更加充實、完備的立法。[22] 第三階段,經濟法的完備成熟階段,20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 此階段的經濟法主要表現為經濟法內容與體系逐漸完善,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對國民經濟的總體調節達到嚴密化和制度化程度,國家已成為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不可缺少的主體。[23]此階段的經濟法是「自覺維護經濟協調發展的經濟法」,又稱為「現代經濟法」。此階段,以經濟民主、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較成熟的經濟法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基本形成。其顯著標志是:經濟法據以解決社會經濟矛盾的宗旨和方式,由干預、管制市場主體的自由意志和行為,轉向盡可能創造充分、適度、公平的競爭環境以維護這種自由意志和行為上來。[24] 此階段經濟法體系更加完善和科學化。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冷戰局面結束,各國出於對本國經濟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在經濟學界對凱恩斯主義理論的不斷修正和批判,現代高新科技迅猛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各國從國內和國際兩個界面來對經濟進行重新審視和規劃,注重綜合應用各種經濟手段,建立科學的宏觀調控體系,使之逐漸成為經濟法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並且其他方面的立法,如反壟斷及限制競爭以及國有企業法也逐漸完善起來。[25]以西方七國集團中的義大利在1990年頒布的《反壟斷法》為標志,反壟斷所體現出的「自由+秩序」或者「市場經濟的活力+有條不紊的競爭」等經濟法理念被西方國家所公認,「現代經濟法」最終確立。[26] (四)我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1、新中國成立後的經濟法律規范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保護和促進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先後在計劃、基本建設、工業、農業、商業、交通運輸、財政金融、勞動工資、自然資源和能源、對外經濟貿易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法律法規,如《土地改革法》、《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關於統一全國國營貿易實施辦法的決定》、《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等。這些法律法規對順利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20世紀50年代末期,由於受指導方針上的「左」傾錯誤和法律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經濟工作方面的立法和執法活動不僅沒有加強,反而有所削弱。[27] 在文化大革命中,隨著公、檢、法被徹底砸爛,國民經濟領域中的各種法規、制度被任意踐踏破壞,經濟秩序混亂,國民經濟頻臨崩潰的邊緣。[28] 2、中國經濟法的真正產生和發展 可以說,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還沒有產生現代意義的經濟法。中國經濟法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出現的。從時間上來說,我們可以將我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分為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經濟法的產生階段,從1979年—1992年。此階段,有的學者又稱為我國的舊經濟法階段。[29] 黨和國家領導全國人民在此階段,為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經濟法制建設方面主要做了三件大事。[30]第一,注意把經濟法制建設與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緊密結合起來,「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保護改革開放,為經濟法制建設規定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和任務。第二,我國的經濟立法活動按照國家立法的議事日程和國家既定的經濟立法規劃[31]的要求,緊密結合國民經濟調整改革的實際,對一些重要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准則及時地制定了一大批經濟法律、法規。從1979年到1992年14年間頒布的經濟法律就達52件;1979年以來,國務院頒布和批准頒布的400多件法規,經濟法規佔大多數,1984年—1986年就制定了50多件重要經濟法規。第三,把經濟立法與經濟司法結合起來,狠抓經濟法實施。此階段我國經濟法獲得了巨大發展,經濟法制建設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初步建立了重視以法律手段調節經濟的法律思想,為1992年經濟法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由於此階段處在以有計劃的商業經濟體製取代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經濟立法沒有市場經濟為基礎,國家的宏觀調整主要還依靠計劃手段,規制市場主體行為的反壟斷法、限制不正當競爭法還缺失,經濟法與民商法、行政法不分離,還出現經濟立法不平衡,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可以說,此階段的經濟法還打下深深的計劃體制烙印。 第二階段,經濟的發展完備階段,從1992年至今。此階段,有的學者又稱為我國的新經濟法階段。[32] 1993年3月我國對憲法進行了修正,在修正案中明確提出了「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張,並明確提出要注重經濟立法。為此,我國先後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如《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利保**》、《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科技進步法》、《預演算法》、《會計法》、《審計法》、《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產品質量法》、《土地管理法》、《價格法》、《證券法》、《合同法》、《政府采購法》,等等。自1993年憲法修正案頒布以來,全國立法機關制定的300多件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800多件法規中與經濟法相關的佔了近一半。這些經濟法律法規的制定為中國經濟法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內核。為彌補市場缺陷,防止政府缺陷,維護社會公平和社會整體利益,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產生著其他部門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伴著中國加入WTO,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經濟法建設將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她將為我國法治建設作出自己重要的貢獻。 四、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歷史條件 法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其產生和發展是由多種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在這些因素中,經濟因素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我們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法律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經濟法同樣應由經濟基礎來決定,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產物。因此,我們在研究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條件時,必須先從研究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入手。 (一)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經濟條件 「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的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隨著法律的產生便必然產生出以維**律為職責的機關——公共權力,即國家。」[33]恩格斯對法產生的分析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法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產物。經濟法的產生,也應是如此,而且應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具體說來,經濟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社會化大生產和壟斷的產生,是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社會物質條件,經濟社會化是經濟法形成的根本原因。 就市場經濟而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機制的固有缺陷逐漸暴露出來。市場機制事後調節所具有的被動性和滯後性,以及市場存在的調節機制的障礙的特點,會使市場主體要麼限制競爭,要麼不正當競爭,從而形成無序競爭,使商品價格嚴重偏離價值,導致競爭秩序混亂,引起結構失衡、效率低下、公平缺失現象的發生。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國家就主動介入社會經濟,消除前進過程中的不足。而國家調節的手段主要通過法律制度的設計和運行的間接方式進行,在市場調節仍起基礎作用的基礎上,輔之以國家調節。我們可以說,經濟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市場經濟階段的產物,並且必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就社會化大生產而言,社會化大生產推動了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具體歸結於19世紀末開始的經濟社會化。經濟社會化是指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動態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經濟利益多元化、經濟競爭激烈化、經濟壟斷普遍化、經濟結構規模化、經濟關系復雜化和經濟交往國際化的社會經濟格局。經濟社會化使得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在名義上是個體經濟行為的同時,實質上是社會整體的經濟行為,其經濟行為的影響在經濟社會化的指導下將以倍增的方式不斷影響周圍的個體,影響一國局部的經濟運行,影響一國整體的經濟運行,有時甚至於會跨越國境,影響他國的經濟運行,從而導致對經濟秩序、經濟效率、社會公平和社會可持續穩定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經濟社會化背景下,強化對主體行為的規范,實現對社會整體利益保護的價值,成為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主要緣由。 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兩種不同制度的社會中,經濟法的內容、形式、作用領域和發展道路會有所不同,但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體現經濟發展規律的作用,實現經濟法的價值方面應是趨同的。 (二)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條件 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導致作為上層建築核心的國家職能的變化,而國家職能的變化應是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條件。 我們知道,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家是「守夜人」,對經濟採取放任態度,對社會經濟生活,國家干預很少。「干預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共識,國家為實現鼓勵自由競爭,維護經濟秩序,實現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目的的自由經濟狀態所承擔的經濟職能來承擔「夜警察」式的仲栽人。市場經濟主要由民商法調整。到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社會矛盾的激化,壟斷對自由競爭的限制,使生產力發展受到阻礙。此時,民商法對此**為力。社會經濟生活發展的客觀實際要求國家要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全面干預,以求經濟能夠穩定發展。這種干預按照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亦必須在法定程序下合法進行。於是西方國家就制定了大量的國家干預、協調經濟生活的法律。新的**的部門法——經濟法,就應運而生了。簡而言之,反壟斷、促競爭、反危機及促發展的政治現實促進了國家經濟職能的擴展,使國傢具備了干預、協調經濟的職能,這種職能成為經濟法產生的政治條件。 (三)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思想條件 社會本位的法哲學思想,是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法律基礎。[34]在自由資本主義市場條件下,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是社會思想觀念的主流。以個人權利本位為核心的個人本位(又稱權利本位)獨行社會。個人本位強調把權利的地位放在實在法之上,放在國家最高權力之上,極力主張「天賦人權」,「私有財產權是從自然狀態帶進國家組織中去的自然權利,因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國家不能設置任何障礙,認為自由是人性的結果,人的自由、平等是不可剝奪的權利,國家權力應為保障自由、財產和安全服務;權利是法律的中心概念[35]。」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到來,資本家的壟斷行為排斥了自由競爭,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喪失,市場自發調節的盲目性、滯後性等缺陷就充分暴露出來,市場經濟逐漸失去了自律性,產生了重新調整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社會本位」的思想。社會本位的思想,強化以社會權為權利的核心;這種社會本位的法哲學思想不再以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權利論為前提,它強調社會利益才是個人的真正利益,個人生存發展依賴於社會的生存發展;無限制的權利不符合社會關系原理,個人無限制的自由權、無限制的所有權必然因其行使而使人與人之間發生沖突,必然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法律控制社會的目的不是自由而是安全和平等。 社會本位的思想為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以社會為本位,強化保護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出發點的社會權,正是經濟法作為社會法所追求的價值取向。 五、經濟法發展的新趨勢 經濟法從產生到逐漸完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經濟法的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特點,體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首先,從立法內容來看,其一,以國家干預經濟和反壟斷法為中心內容的各種經濟立法進一步發展起來。其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立法理念不斷地在經濟法中得到體現。其三,經濟法與科學技術發展、新興產業部門結合更加緊密,立法內容空前豐富,立法領域不斷擴張。其四,宏觀調控法成為經濟法重要內容,得到更加突出的重視。 其次,從重要程度來說,各國均將涉外經濟法放在重要位置,外貿法、外資企業法、海外投資法、涉外稅法、外匯管理法等成為一國經濟法中的重要內容。 最後,從立法層次來看,各國均在不斷提升經濟法的立法層次,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逐步將經濟立法以法律、法規並重的作法,轉向以法律形式為主的立法形式,一些國家還計劃在條件成熟後,學習捷克斯洛伐克的做法,制定統一的《經濟法典》

❸ 如何理解經濟法產生的規律

經濟法產生背景問題是經濟法學研究的基本論題之一,然而,我國以往對該論題的探討存在標准不一、各行其是的缺陷,動搖了經濟法體系的根基.事實上,作為部門法的經濟法只能是國家針對市場缺陷進行干預,謀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益協調共生的歷史產物.在此前提下,各國經濟法產生的具體歷史背景又不盡相同,中國的經濟法產生背景尤其復雜:一方面,市場經濟以及相應的私法精神不夠發達,另一方面,缺乏自律的干預又時有發生.
一、通說的缺陷
國內各種教材或著作在論及經濟法產生背景時,通常存在如下缺陷:
1.分別闡述不同地域或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過程,一般是美國—德國和日本—中國,有的還涉及到東歐和蘇聯經濟法產生發展情況,但並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結論.從科學角度看,這種論述方法是不妥當的,更讓人感覺到似乎世界范圍內經濟法產生背景千差萬別,無可比性.
2.關於「經濟法」的含義標准不統一.由於「經濟法」這一概念可以在經濟法規范和經濟法部門甚至經濟法學等多重含義上來理解,因此,含義不同,結論就不盡相同,甚至相去甚遠.如果把經濟法理解為單純的經濟法規范,必然得出經濟法與國家、法律同時出現的結論.這種思路的缺陷在於,表面上以歷史沿革為主線,實際卻無視歷史事實,更無法將經濟法同其他法律部門相區分,最終喪失了經濟法的獨立性;如果把經濟法理解為法律部門,則經濟法產生不過是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的事情.
可見在明確闡述經濟法產生背景問題上,統一經濟法的含義是關鍵性的前提.否則,表面上製造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虛假的繁榮,實際上卻無益於該學科的發展.從其他法律學科研究的啟示來看,將經濟法理解為部門法,進而考察經濟法產生的背景,才是合適的.
3.論者前後標准不一.其典型的思路是將近代以前的「經濟法」界定為經濟法規范,而將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界定為獨立的部門法.例如,「國家出現以後,便要對社會經濟進行一些這樣那樣的干預、管理,發生國家經濟管理關系,並以法的形式予以調整.這種調整國家經濟管理關系的法,便是早期的經濟法……那時的經濟法不是作為獨立部門法而存在的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嚴格地說,它只是經濟法性質的法.」[1]這種對近代以前「經濟法」採取「寬容」態度的本意也許在於表明經濟法並非在現代社會突然產生,而是有著歷史發展的漸進性和必然性.但作為科學研究的態度,這種寬容是不可取的.筆者認為,經濟法並無近代以前和現代意義上經濟法之分.
正如李昌麒先生所言,學者們對經濟法產生的表述並無實質區別[3],而這正好可以作為我們探討經濟法產生背景的共同平台和基本前提.基於此,下文將進行經濟法產生一般背景比較分析,對學者達成共識的事實不再贅述,而只是針對共識本身進行更為細致的解析、梳理,總結經濟法產生背景的共性和個性.目的只是尊重事物發展的「求同存異」的基本規律,並應用於我國經濟法的基礎理論研究.
二、經濟法產生一般背景比較分析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共性與個性的矛盾統一,經濟法產生也遵循這一規律,即經濟法產生背景雖然表面看來千差萬別,但仍有共性的規律可循,分析如下:
總體上,經濟法產生有兩個淵源,即以美國為代表的暫稱之為和平主義的自然演進型經濟法與以德日等為代表的戰爭經濟法(包括蘇俄),前者常被稱為經濟法產生的「常態」,後者則為「非常態」.的確,在前者,經濟法產生與戰爭並不直接關聯,而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時期過渡的必然產物,是在和平(美國本土遠離戰爭策源地)的環境中,國家順應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調整經濟管理職能,有目的立法的結果,並與二戰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一脈相承.學界通常將競爭法比作經濟憲法和經濟法誕生的標志,而最早在美國產生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1890)便是這個論斷的注腳.而該法既與經濟危機對策無關,也與戰爭無涉.而在後者,經濟法產生卻往往直接與戰爭的蓄意發動、戰時保障以及戰後重建等戰爭諸要素相關,體現出濃重的戰爭法味道,更與戰後和平發展時期作為一種經常的國家適度干預手段的經濟法不同.
但是這樣的表述並不否認兩個經濟法產生淵源存在的共性.實際上,只要我們承認,經濟法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種新型手段,而暫不考慮具體國家基於何種目的進行干預,我們就應得出二者之間存在共性的必然結論,即經濟法產生背景源於兩個基本的前提:市場經濟和社會公益的追求.首先,不論美國還是德日等國,在經濟法產生之時都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前提的.不同的是美國素有自由的傳統,其市場經濟在沒有外界力量介入的情況下自然生長,充分發展,至壟斷產生,負面影響凸顯,國家以「看得見的手」主動進行干預.德日等國的資本主義則是在外界力量介入下(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產生的,並因為其發展時間較短,又較多地具有封建色彩,因而也成為戰後經濟民主化、自由化的重要原因.前者可稱為市場主導型,後者可稱為政府主導型.其次,經濟法本質在於國家針對市場的天然缺陷進行必要干預,將個體正當利益的追逐限制在社會公益的前提下,追求二者的協調統一.表面上看,美國經濟法中才真正體現出社會公益,即維護自由競爭秩序,從而維護美國的自由傳統,而德日經濟法由於戰爭法的味道濃厚,其體現的不過是被軍閥、財閥控制的政府或國家的利益,而與社會公益有天壤之別.但本質上各國經濟法立法都是統治階級謀求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協調的反映.

❹ 經濟法產生的背景

經濟法產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加速:隨著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加速,經濟活動呈現出了日益復雜和多樣化的趨勢,政府需要出台相關法規來規范市場秩序和經濟活動。經濟法在這一時期產生並發展起來,成為調控市場經濟的重要手段。
2. 政府幹預的需求:市場經濟下,政府在經濟活動中需要扮演調節者和監管者的角色,需要制定相應的經濟法規,在市場經濟中發揮蘆敗積極作用。政府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需求也促進了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3. 國際化進程的推陪腔顫動:隨著國際化進程的推動,經濟活動跨越國境,經濟法需要在國際范圍內進行協調和統一,以保障國際經濟交往的有序進行。國際化進程也推動了經濟法的發展。
4. 社會需求的增加:在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大,經濟法的發展也是社會需求的反映。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人們對經濟法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經濟法需要不斷地進行更新和完善。
因此,經濟法的產生是市場經濟和工業化進程的必然產物,是政府幹預和社會需求的反映,也是國際化進程的推動。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對於規范經濟秩序和保障社會公圓旁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❺ 經濟法出現於什麼時候

經濟法出現在20世紀。下面將詳細介紹經濟法的起源與發展。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的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工業革命之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經濟活動日益復雜,需要法律來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保護各方利益。因此,經濟法應運而生,成為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的重要工具。


經濟法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社會經濟和法律制度不斷發展過程中,人們對於經濟運行的社會管理問題愈發關注。經歷了長期的法學研究和立法實踐,從各個獨立的法領域逐漸形成了綜合性的經濟法體系。特別是到了現代,隨著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與調控增多,經濟法在社會經濟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其主要體現在保護競爭、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宏觀調控和管理市場等領域,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這樣使得社會、國家和市場的良性互動得到有力支撐,保障了經濟的高效發展。於是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了綜合性的經濟法這一獨立學科領域和法律部門。綜上可知,經濟法的產生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而隨著社會經濟體系的變遷與深入發展,經濟法也會不斷地適應新的需求進行更新與完善。


以上內容是對經濟法出現時間的解釋。如需了解更多關於經濟法的知識,可以查閱相關的法學研究書籍和法律條文加以了解。

❻ 簡述經濟法的淵源有哪些

經濟法的淵源,是指經濟法律規范藉以存在和表現的形式。

二、經濟法的淵源:

1、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僅次於憲法,是經濟法的主要淵源,它規定的多是基本經濟關系。

3、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

1)行政法規其效力次於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執行法律規定及履行憲法規定的行政管理職權的需要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特別行政區的法。

❼ 經濟法出現於什麼時期

經濟法出現在現代時期,以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為主要功能。以下是關於經濟法出現的詳細解釋:


一、經濟法的起源背景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社會經濟活動日益復雜,各種經濟關系需要法律進行調整和規范。經濟法的出現,正是為了應對這一需求。


二、經濟法的形成過程


經濟法是在傳統民法和行政法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傳統的民法和行政法已經不能完全滿足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需要。因此,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經濟法逐漸形成並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三、經濟法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經濟法的主要特點是調整社會經濟關系,關注社會整體利益。與傳統的民法和行政法相比,經濟法更多地關注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和保護。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發展的復雜化,經濟法的發展趨勢也日益明顯,其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將越來越重要。


四、經濟法的意義和作用


經濟法的出現和發展對於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社會經濟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規范市場經濟行為的重要法律工具,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經濟法的規范下,市場經濟得以更加公平、公正和有序地發展。


總結來說,經濟法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逐漸發展起來的法律部門,其主要功能是調整社會經濟關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發展的復雜化,經濟法的地位和作用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❽ 簡述國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動因

從宏觀上分抄析,迄今為止國際經濟襲法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萌芽、發展、轉折更新三大階段。
歷史背景:際經濟秩序建立和變遷,取決於國際各類成員間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實力對比。各國統治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建立於有利於自己的秩序,使這種秩序成為具有約束力、強制力的法律規范。秩序是內容,法律是形式;秩序是目的,法律是手段。
現實動因:國家,法人,個人相互間在長期的國際經濟交往與合作中,經過反復的斗爭和妥協,逐漸形成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國際經濟秩序。與此同時,各國統治階級在相互妥協,斗爭與合作的基礎上也逐步形成維護這種秩序的,具有一定約束力和強制力的國際經濟行為規范,即國際經濟法。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簽字 發布:2025-01-23 04:32:04 瀏覽:933
洪公法院 發布:2025-01-23 04:30:23 瀏覽:972
最高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23 03:30:20 瀏覽:940
司法中打架 發布:2025-01-23 03:18:00 瀏覽:895
鐵路法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3 03:03:11 瀏覽:403
農業發展公司管理規章制度範本 發布:2025-01-23 02:40:29 瀏覽:507
新婚姻法夫妻共同財產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3 02:26:07 瀏覽:293
初中籃球競賽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3 02:12:16 瀏覽:258
南通十大律師 發布:2025-01-23 01:41:49 瀏覽:609
法官宋魚水的故事 發布:2025-01-23 01:41:39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