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合同法民法通則
《民法通則》與《合同法》的區別主要是調整范圍不同。根據《民法通回則》的規定,民法答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合同法》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與身份關系的協議不適用合同法。
B. 合同法第107條規定內容
不可以違約,乙方要承擔違約責任,對賠償因違約對甲方造成的損失,甲方同時可以要求一方支付違約金。
違約責任的形式,即承擔違約責任的具體方式。對此,民法通則第111條和合同法第107條做了渣消明文規定。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據此,違約責任有三種基本形式,即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和賠償損失。當然,除此之外,違約責任還有其他形式,如違約金和定金責任。
賠償損失
1.賠償損失的概念與確定方式。賠償損失,在合同法上也稱違約損害賠償,是指違約方以支付金錢的方式彌補受害方因違約行為所減少的財產或者所喪失的利益的責任形式。賠償損失具有如下特點:
(1)賠償損失是最重要的違約責任形式。賠償損失具有根本救濟功能,任何其他責任形式都可以轉化為損害賠償。
(2)賠償損失是以支付金錢的方如談知式彌補損失。金錢為一般等價物,任何損失一般都可以轉化為金錢,因此,賠償損失主要指金錢賠償。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以其他物代侍態替金錢作為賠償。
(3)賠償損失是由違約方賠償守約方因違約所遭受的損失。首先,賠償損失是對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的賠償,與違約行為無關的損失不在賠償之列。其次,賠償損失是對守約方所遭受損失的一種補償,而不是對違約行為的懲罰。
(4)賠償損失責任具有一定的任意性。違約賠償的范圍和數額,可由當事人約定。當事人既可以約定違約金的數額,也可以約定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
賠償損失的確定方式有兩種:法定損害賠償和約定損害賠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C. 民法通則59條與合同法54條有什麼不同
民法通則:
第五十九條 【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合同法:
第五十四條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D. 民法典實行了,合同法和民法通則還有效嗎
《民法典》是實行之後,裡麵包含的相關法律,都會被廢止。比如說《婚姻法》、《合同法》、《民法通則》、《收養法》等,這些全部包含在《民法典》之內,從新法實行的那一刻開始,這些法律全部不管用了。
當然,這里也要考慮到一件事,比如說我們合同上簽訂的“依據XXX法律”。這個東西本身是有效的,因為合同看的是本身條件,而不是依據的法律條款。哪怕最後寫上“依據《婚姻法》”,只要合同本身內容不違規,那麼它就是具有法律效益的。
3、司法解釋因為法律在升級之後,相關的內容可能也會發生變化,所以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司法解釋是否有效。一般情況下,法律的廢止不代表著司法解釋的廢止。只要不和《民法典》沖突,原來的解釋仍然具有法律價值。
另外,法律中還有一些規律,需要我們牢記:新法優先於舊法、特殊法優先於普通法、上位法優先於下位法。簡單來說,就是按照情況而定,包含特殊情況的,就不能再以普通的角度去解釋。
E. 民法典實行了,合同法,民法通則還有效嗎
《民法典(草案)》根據並執行後,現行標准《合同法》將廢除,相關合同書的民事法律關系標准將由《民法典》中的合同書編取代。但是《民法典》合同書編大致承繼了現行標准《合同法》的內容,整體上沒有做出很大的調解,可是對有一些內容開展了再次標准和整理,將文化生活中日益普遍的合同類型增加到典型性合同書里邊,用專業的條文開展管束和標准,實際由此可見:《民法典》執行後,合同書編增加的典型性合同書對大家會出現如何的危害。
受情勢變更產生的不好危害,被告方能夠與另一方再次商議;在有效期內商議不了的,被告方能夠要求人民檢察院或是仲裁委員會變動或是終止合同。人民檢察院或是仲裁委員會理應融合案子的具體情況,依據平等原則變動或是終止合同。
在《合同法》時期,情勢變更條文處在《合同法解釋二》第26條,《民法典(草案)》將其載入第五百三十三條,能夠說成緊靠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的必需。有關《民法典(草案)》與以前民法典標準的比照。
F. 合同法不可抗力條款117條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53條及《合同法》第117條第二款,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簽訂時無法預見、無法避免且無法克服的客觀情況。判斷某一事件是否構成不可抗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
1. 不可預見性:在訂立合同時,合同當事人無法預見到的事件。判斷標准有客觀和主觀兩種。客觀標準是指一般理智正常的人能夠預見到的情況;主觀標准則是根據合同當事人的年齡、智力、知識水平等因素來判斷。
2. 不可避免性:盡管合同當事人採取了及時合理的措施,但無法阻止意外情況的發生。如果事件的發生可以通過當事人的行為避免,則不能認為是不可抗力。
3. 不可克服性:合同當事人無法克服由意外事件造成的損失。如果損失可以通過當事人的努力克服,則該事件不構成不可抗力。
4. 履行期間性:不可抗力事件必須發生在合同簽訂之後至終止之前,即合同履行期間內。若事件發生在合同訂立之前或履行之後,或在一方履行遲延且經對方同意時,則不能構成不可抗力事件。
綜上所述,構成合同不可抗力事件必須同時滿足上述四個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