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婚姻法歸責原則

婚姻法歸責原則

發布時間: 2024-12-27 09:01:26

❶ 婚內侵權的法律問題探析,這個題目的論文怎麼寫拜託各位知道的幫幫忙,我第一次,什麼都不懂~~

【摘要】家庭是整個社會的細胞,而婚姻則是維系家庭的基礎。家庭的文明與和睦是整個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而婚內侵權行為法律救濟的缺失使解決婚內侵權問題難上加難。無救濟即無權利。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婚內侵權行為的救濟渠道,才能使婚姻關系穩定持久。
【關鍵詞】婚內侵權 人身權 財產權 損害賠償

婚內侵權的概念及特徵
概念。婚內侵權,即夫妻侵權,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不法侵害配偶另一方的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利,造成對方的人身、財產乃至精神方面遭受損害的過錯行為。正常的婚姻應是男女平等、恩愛互助、和平共處的。然而在現實的婚姻家庭中,卻常常會出現夫妻一方對另一方的侵害事件,主要表現為家庭暴力和對婚姻、家庭義務的違反。
特徵。婚內侵權作為一種民事侵權,既有民事侵權的一般特徵,又呈現出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侵權行為必須發生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即侵權行為發生時間具有特定性。第二,侵權行為必須發生在合法夫妻之間。婚內侵權行為與其他侵權行為相比,最顯著的區別就在於其主體的特定性。不具有合法夫妻關系的男女之間的侵權行為不能被認定為婚內侵權行為。第三,侵權行為的客體為夫妻一方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第四,夫妻間的法定權利和義務即配偶權及由配偶權派生的配偶財產權是婚內侵權的前提。第五,侵權行為的方式既包括作為又包括不作為。以作為方式構成的婚內侵權,有家庭暴力導致的人身傷害、私自處理共同財產導致對財產權的侵犯等。以不作為方式形成的婚內侵權,有怠於履行撫養義務給對方造成損害等。
婚內侵權是對夫妻間法定權利的侵害。各國婚姻立法對夫妻間權利義務的設定不盡相同。例如,《德國民法典》規定了夫妻姓名權、從業權、操持家務義務、同居義務;《法國民法典》規定了夫妻同居權、忠誠義務、住所共同決定權及夫妻間的連帶責任等。我國則規定:夫妻有相互忠實的義務,夫妻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權利,夫妻雙方都有參加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自由,夫妻雙方有平等的婚姻住所決定權,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夫妻有相互扶養的權利和義務,夫妻之間有日常家事代理權。但概括起來,夫妻間的權利義務及於彼此的人身及財產乃各國婚姻成立之通例。
婚內侵權的種類
侵害夫妻間的人身權。這些人身權利主要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生命權是維護生命的安全、不受他人侵害的權利,是雙方享有法律上人格的基礎和前提。身體權是公民維護其身體完全並支配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具體人格權。健康權是指公民以其機體生理機能正常動作和功能完善發揮,以其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利益為內容的人身權,這三種權利是專屬於權利人自身的。夫與妻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借口剝奪另一方的生命權,侵害另一方的身體權、健康權。名譽權是指公民、法人對自己的品德、才幹、名聲、信譽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名譽依法所享有不受侵害的權利。肖像權是指以一定的物質形式再現出來的自然人形象。肖像權作為一種具體的人格權,是以肖像所體現的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為內容的民事權利。肖像首先體現了自然人的人格利益。人的形象為個人所固有,是個人存在的有形的特徵。而肖像客觀再現了人的形象,是自然人人格的外在表現形式。自然人對其肖像也享有一定的財產利益,如果夫妻一方在未經另一方同意的情況下擅自轉賣、使用對方肖像的,並且這種行為之目的並非為家庭財產之增長或夫妻利益之增進,則另一方就構成了對肖像權的侵害。
侵害夫妻間的配偶權。配偶權是指夫妻關系之間互為配偶的基本身份權,它是夫妻之間互為配偶的身份利益,由權利人專屬支配,其他任何人負有不得侵犯的義務。對於夫妻關系而言,配偶權實質上是夫妻權利關系中的核心與基礎,也是夫妻關系與其他民事主體間關系最主要的區別點。婚內對配偶人身權的侵害主要表現為:
一、有違夫妻忠實義務。從婚姻家庭領域的角度看,忠實主要就是指作為配偶權主體的夫妻,不得有婚姻外的性行為,在性生活上互守貞操,能夠有意識地控制情感的出軌,保持感情專一。對夫妻忠實義務的違背主要為:婚外戀、與他人通姦、重婚等情形。
二、侵害夫妻同居權。同居義務是指男女雙方基於配偶身份都負有同對方共同生活的義務,夫妻性生活是同居義務的重要內容。此外,還包括相互協助義務、共同寢食義務,這兩種義務要求夫妻相互支持對方的意願和活動,共同料理家事,相互扶養、扶助,當配偶一方遭遇危難,對方負有救助、救援義務。同居義務是法定義務,是夫妻雙方共同的、平等的義務,非有正當理由夫妻任何一方不得拒絕履行同居義務。
三、遺棄。遺棄是對配偶扶養義務的不作為行為。我國現行婚姻法對遺棄的解釋僅包括經濟扶養上的遺棄,卻忽視夫妻間感情的交流與支援,但實際上,精神的遺棄給對方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傷害比拒不支付扶養費更為嚴重。因此,遺棄應當包含:不履行法定援助義務,即配偶在危難時拒不援助;性遺棄;出於惡意精神上長期冷落對方,夫妻關系形同虛設;經濟上遺棄,即有扶養能力的一方拒不扶養沒有生活能力的另一方。
四、侵害夫妻共同生育權。生育權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公民基於婚姻基礎而享有的決定是否生育子女以及如何生育子女的自由。侵害夫妻共同生育權主要有:妻一方拒絕丈夫合理的生育要求或無正當理由未經丈夫同意終止妊娠;夫一方違反計劃生育,強迫其妻違法生育;妻一方與人通姦,賣淫懷孕生子;夫一方未經妻同意為他人供精;妻一方未經夫同意採用第三者精子人工授精或體外授精。
侵害夫妻間的財產權。夫妻財產權是夫妻之間直接體現一定經濟內容的權利。依婚姻財產的不同歸屬,對夫妻財產權的侵害行為表現為:一、侵害夫妻共同財產。依現行婚姻法,婚姻存續期間的所得為夫妻共同財產,夫妻雙方對夫妻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分權。因此,侵害夫妻共同財產表現為:未經對方同意,超越或濫用家務代理權處分夫妻共同財產,如未經配偶同意出售、購買房屋,以夫妻共有財產對外投資經營等;未經對方同意,以其他方法非法處分夫妻共有財產,如用夫妻共有財產給付本人對第三人的賠償金;以夫妻共有財產給付非法債務;離婚訴訟前或離婚判決生效前隱匿、轉移、毀損、轉讓夫妻共有財產;基於家庭沖突或醉酒毀損夫妻共有財產,如醉酒人損毀、焚燒傢具等等。二、侵害配偶個人財產。依照現行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配偶個人財產包括婚前個人所有、受贈、繼承的財產;婚後約定屬個人的財產;歸個人使用價值不大的特別財產,如一般首飾、衣物、書畫等。所有人有絕對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對方不能限制、干涉。
確立婚內侵權賠償的必要性
事實上,在我國建立婚內侵權制度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我國立法和理論界對婚姻本質的認識見仁見智。對夫妻關系抱持有契約論、制度論、身份關系論等不同的觀點。婚姻是一種契約關系還是一種身份關系,抑或是倫理關系歷來爭議較大且沒有定論。它既具有契約的特點又有很明顯的身份色彩還帶有倫理性,當事人承擔的是侵權責任還是違約責任在理論上糾纏不清,這也是婚內侵權制度建立的理論障礙。
其次,表現為一種觀念的沖突。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傳統使得「三綱五常」、「清官難斷家務事」,「家醜不可外揚」等觀念深入人心。在現實生活中,夫妻一方如果受到婚內侵權的傷害,不到萬不得以,是不會將自己受到的家庭傷害訴諸法院的。同時,一般的社會觀念也不完全接受婚內損害賠償,社會輿論過分強調夫妻感情為婚姻關系得以維持的重要條件等因素使得婚內賠償也沒有得到立法的肯定。
第三,現行婚姻法雖然規定了夫妻約定財產制,但沒有約定時則採取法定的夫妻共同財產制。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夫妻採取的是婚後的所得共同制,因此只有在配偶一方死亡或離婚時,才能確定夫或妻的,個人財產份額,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個人財產與共同財產往往很難界定。因此,很多人認為,婚內侵權的賠償實際上就是把錢從一個口袋放入另一個口袋,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夫妻婚後實行共同財產制導致的損害賠償難於執行,賠償意義不凸顯正是建立婚內損害賠償的客觀障礙。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建立雖然困難重重,但其制度的建立還是有相當的必要性。
確立婚內侵權賠償有利於維護法律的統一。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明確規定,公民由於過錯侵害他人合法的財產、人身權利的,應承擔民事責任。我國《婚姻法解釋(一)》第二十九條規定,法院不受理婚內的侵權賠償糾紛。雖然,《民法通則》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基本法,具有較高的法律效力,應予優先適用,但在司法實踐中,由於我國對違反上位法的審查力度不夠,沒有相關的機構直接宣告該解釋不能適用。同時不受理婚內侵權賠償糾紛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法律的爭訟,維護了家庭以及社會穩定,由此就造成了法律上的相互矛盾。該《解釋》把離婚作為夫妻間履行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條件,事實上是以法律規范的形式否定了婚內侵權賠償。
我國目前的婚內侵權制度主要是由民法和婚姻法共同構築而成,民法是我國的基本法,婚姻法是我國的特殊法,在適用的規則上遵循特殊法優於基本法。我國婚姻法雖然規定了婚內侵權的形式、解決方式、承擔責任的形式,但此規定卻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婚姻法規定的侵權形式僅限於以其他行為虐待家庭成員或實施家庭暴力,既沒有規定如侵害名譽權、隱私權、人身自由權等典型的侵權行為形式,也沒有規定違反夫妻忠實義務、同居義務以及侵害一方生育權等基於婚姻關系而產生的侵權責任;對於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之間在財產方面的侵權責任更沒有具體規定。
其次,婚姻法規定的侵權救濟手段單一而且保護力度也非常薄弱,僅限於公安機關制止或依照治安處罰條例予以行政處罰,或請求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予以調解,也沒有明確規定侵權人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民事責任。
第三,《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三條、第二十九條的規定與《民法通則》的規定是相悖的。在實踐中有些司法機關正是根據該解釋的規定排除了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幾種違反夫妻忠實義務應負的責任,如重婚、有配偶與他人同居等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及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員等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追究。對上述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賠償附加了「離婚」作為前提條件。這意味著婚姻當事人一方因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員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害時,如果當事人不離婚,則不用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即使受害人單獨提起損害賠償,根據該《解釋》的規定,法院也不予受理。這既不符合法理,也不符合情理。
總之,婚內侵權制度的缺位使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受害人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而全面的保護。我國目前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對於當事人利益的訴求顯得力不從心,而《民法通則》的規定又過於籠統和寬泛,並且二者還缺乏必要的銜接甚至相互矛盾,這是導致目前司法現狀的混亂的主要原因。
確立婚內侵權賠償有利於填補相關法律的空白。我國法律規定侵權人承擔侵權行為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包括: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行為人行為違法;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了損害事實;行為人的行為與該損害事實具有因果關系;只要沒有特殊法律免責情況,侵權人即應承擔責任。由此可見,我國《民法通則》並沒有對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的關系作任何限制,也沒能對該侵權責任的主體作任何限制,更沒有因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存在特殊婚姻關系而將侵權人排除在承擔侵權民事責任之外,侵權人不能因與受害人存在婚姻關系而免責,這種立法的導向在我國婚姻法第四十三條、第四十四條對於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家庭成員的行為就可見一斑。從法理上說,任何人受到非法侵害都應當得到法律的保護。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九條規定,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不起訴離婚而單獨依據該條規定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此造成夫妻一方在受到婚內侵權時得不到保護與補償的局面。無過錯的受害者要麼繼續忍受對方的過錯,要麼只能離婚,除此沒有其他的救濟途徑,這既助長了侵權者的囂張氣焰,也顯然不符合法律「公平、正義」之精神。婚內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可以為不願離婚同時有賠償訴求的受害者提供一條法律救濟的途徑。一旦確立了婚內侵權賠償制度,就可以為夫妻間的侵權行為提供一條有效的救濟途徑,消除夫妻間侵權得不到賠償的現象,同時也彌補了法律對此問題規定的缺失。
確立婚內侵權賠償可以構建和諧家庭。問題的解決不能靠堵,而要靠有效的疏通。夫妻感情是夫妻雙方在相濡以沫,互助互諒的基礎上共同建立起來的一種牢固的情感。對婚內侵權的行為,雙方如果不能正視這個問題,將其用一個合理的正當的途徑來解決,對於受害的一方而言,在物質與精神上都得不到補償和寬慰,一味的隱忍只會使得雙方的感情存在更多的危機,引發更大的家庭矛盾和紛爭。婚內侵權的賠償不僅不會損害夫妻的感情,恰恰相反,如果受害方得到公正的評判,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精神上都會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安慰,才能真正解決婚姻中存在的隱患和隔閡,從這個意義上說,婚內侵權的賠償更加有利於家庭的長久和諧。
確立婚內侵權賠償有利於保護夫妻一方的人格權。我國《婚姻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十三條規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我國《憲法》也明確提出保護婚姻家庭。此處的平等意味著夫妻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彼此的人格相互保持獨立,不因為婚姻關系的存續而吸收相互間的獨立人格。他們彼此之間是互不隸屬的獨立的民事主體,各方均享有完全的民事權利。由於思想的解放,「夫妻一體」的觀念逐漸為「夫妻別體」所代替,夫妻之間的身份關系不再是夫妻之間不承擔侵權責任的借口。夫妻雖然是共同組建家庭的基礎,但彼此顯然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現代民法的精神是尊重個人人格的獨立與平等,所以,侵權人並不因與受害人之間存在婚姻關系而不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只要符合我國侵權行為法的規定而構成侵權的就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即便二人是夫妻關系,如果一方因為另一方的婚內侵權行為受到損害,法律也應該給予救濟。另外,「法不入家門」的觀念正逐漸被拋棄,婚姻法修正案關於家庭暴力的明確規定正反映了這種立法觀念的變更趨勢。由家庭暴力、婚外情引發的婚內賠償案件的頻頻發生使一部分群體產生了相應的利益需求,對於受婚內行為侵害的群體而言,如果法律的保護不能延伸到家庭的范圍內,很多違法犯罪行為就會因此而得到規避,受害者的權益也會因為沒有法律的規定而得不到保障。
婚內侵權賠償責任制度的構建
婚內侵權行為構成要件。婚內侵權應該和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一致,即遵循四要件說。一、過錯。主觀上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婚內侵權行為的主體為婚姻家庭中配偶的一方,其主觀方面應為故意,即主觀上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侵害對方的合法權益卻實施侵害行為。鑒於夫妻關系的特殊性,夫妻一方如果因一般過失而侵害了另一方的權益,可以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當事人另有約定或存在重大過失的除外。二、行為違法。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3月8日《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解釋》規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以侮辱、誹謗、醜化等違反善良風俗的方式侵害死者人格利益等,近親屬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傳統民法理論認為,行為人的行為侵害了他人合法的民事權益,又沒有阻卻違法的事由,就可構成違法。因此,對於婚內損害賠償而言,行為違法表現為婚姻關系中配偶一方違反民法以及婚姻法的規定,實施了侵害另一方合法權益的行為,包括財產權和人身權的行為,並且沒有法律規定的抗辯理由,即構成行為違法。三、有損害事實。是指對配偶財產權和人身權的損害,既可以是物質損害,也可以是精神損害,該損害必須是確定的、真實的、可補救的。根據現今民法的基本理論,人身利益的損害可以以金錢給予補償已經成為通例。四、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只要夫妻一方實施的侵害行為的行為和損害事實之間具有相當因果關系即可認定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婚內侵權的歸責原則。侵權的歸責原則一般可分為過錯原則、推定過錯原則和無過錯原則。而在婚姻法中有規定,離婚時有過錯一方應對無過錯方進行一定財產補償,這符合過錯原則。婚姻法屬於民法的范疇,但是婚姻法在突出平等、自願這一民法的基本特徵時,其與普通民事法律相比較還帶有強烈的倫理道德性,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過錯的評斷標准也各不相同,婚姻關系中孰是孰非不能一言以蔽之。因此,在適用過錯損害賠償原則時,對過錯的認定需要擺脫倫理道德的束縛,應該從婚姻法的角度來加以考慮。對於過錯的認定,應該以違反現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為判斷依據。
婚內侵權承擔賠償責任的具體形式。一般來講,責任的承擔方式不應有所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民事侵權責任方式:賠禮道歉,加害人停止侵害,具結悔過,人民法院依據職權強制對加害人訓誡等在內的責任方式,加害人以獨立的個人財產對受害人進行物質和精神損害進行賠償。對於前幾種方式,判決後易於執行,而賠償損失卻不大容易操作。在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存在法定婚姻關系時,賠償責任承擔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對夫妻個人財產認定上的困難,這主要是由於我國當前法律規定婚姻中財產制度主要存在法定財產制和約定財產制兩種制度:一、對於夫妻間對財產有特別規定的,只要約定合法,則能認可約定的法律效力,賠償金可由侵權方從約定屬於自己個人所有的財產中支付給對方,轉歸受害者個人所有。二、夫妻對財產關系雖然沒有特別的約定,但是如果侵權方擁有其他依法認定為個人所有的財產或婚前財產足以支付賠償金的,可以從侵權者的個人財產中直接支付賠償金歸受害方個人所有。三、夫妻間既無特別約定,侵權方又無明確的婚前財產或其他明確的個人財產。在這種情況下,侵權方擁有的只是與受害方共同共有的財產,而這種財產在婚姻關系終止前是不能分割的,所以侵權賠償難以實現,而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又往往是最為常見的。
根據侵權行為法的基本理論而言,在當事人之間如果產生了侵權之債,由此在夫妻之間產生了債權債務關系,當事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主張損害賠償的,應當適用侵權行為法的相關規則,當事人可以根據法院的判決協議用夫妻共同財產賠償,此賠償額轉為受害方個人財產。如果雙方不能達成協議,一方可以根據法院的判決請求強制執行。
總之,我國目前夫妻財產制的現狀的確是婚內損害賠償執行難的一個主要障礙,但不是婚內損害賠償制度不能建立的全部原因,相反卻是社會各界想要加以克服的一個問題。夫妻個人財產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婚內賠償判決執行難的現狀,使婚內賠償判決有實際的意義,司法機關通過支持婚內損害賠償的判決,以強制執行的方式也可以達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懲罰侵權人的違法行為、維系和規范夫妻關系的目的。
綜上所述,婚內侵權已經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出於傳統觀念的限制、立法的缺失以及司法實踐的困阻等原因,使得婚內侵權這一社會問題遲遲未得到根本解決。婚內侵權賠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實際上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

❷ 民法總則的施行時間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施行時間是何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7年3月15日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二、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在民法中的體現,一層含義是平等保護所有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
(1)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平等原則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
(2)地位:平等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體體現,是民法最基礎、最根本的一項原則。
(3)平等原則主要體現在:
A、主體條件平等。
即公民、法人取得民事主體資格的條件平等。
B、主體地位平等。
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能力,任何人沒有特權。而且不論什麼身份,在從事民事活動時地位平等。
C、法律保護平等。即法律適用平等。法律 教育 網
從抽象平等到具體、特定平等轉變趨勢。
平等是指法律地位平等,並非現實的平等。因此實質上只是競賽機會的平等,而非競賽結果的平等。
(4)平等原則還可以延伸出:「平等者之間無管轄」。故有:
A、非經他方同意不得為他方設定權利、義務。
B、對內的權利限制不對抗不知情(善意)的第三人。
(二)自願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意思自治是現代民法的「三大基石」之一。
(1)概念
自願原則,在傳統民法理論中多稱意思自治原則。所謂自願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於其意志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2)其基本理念是保障和鼓勵人們依照自己的意志參與市場交易,強調在經濟行為中尊重當事人的自由選擇,讓當事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形成合理的預期。意思自治不僅反映在債法中,而且反映在物權法(處分自由)繼承法、親屬法中(遺囑自由等),當然最主要、最集中地反映在債法。
(3)內容
A、自己行為,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參與民事活動,以及參與的內容、行為方式等;
B、自己責任,即民事主體要對自己參與民事活動所導致的結果負擔責任。
(4)自願原則的延伸:主體可以從事自甘冒險活動,但受公序良俗的限制;法律承認習慣的效力時,受習慣的制約;約定必守。
(5)當然,意思自治從來都不是絕對的、無限制的自由,即使是最看重意思自治原則的合同,也可以看到有許多例外:
A、對於合同的內容,設一定法律上的限制,以縮小當事人自由約定的范圍。即任意法規強行化。
B、已成立的合同的內容,可以依法律原則的要求而變更。
C、對於格式條款的限制。格式條款在適用時應當符合法律的特別規定。
D、合同的強制訂立。這是私法公法化的一個重要體現。例如,在我國的郵政、電信、供用電、水、氣、熱力、交通運輸、醫療等領域存在的強制承諾義務,在保險、運輸等許多領域盛行的格式合同,都是對合同自由的限制。
(三)公平原則
所謂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以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通過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體的權利義務,公平正義是對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要求。
(1)概念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
(2)特徵
A、公平原則是一條法律適用的原則,即當民法規范缺乏規定時,可以根據公平原則來變動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
B、公平原則又是一條司法原則,即法官的司法判決要做到公平合理,當法律缺乏規定時,應根據公平原則作出合理的判決。
(3)不適用公平原則的情況:
A、執行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的交易;
B、射幸交易行為:如賭石等行為;
C、無償的民事行為,如贈與;
D、身份行為。
(四)誠信原則
誠實守信是市場活動的基本准則,是保障交易秩序的重要法律原則,它和公平原則一樣,既是法律原則,又是一種重要的道德規范,它要求全部民事主體誠實不欺,講究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
(1)誠實信用原則是指從事民事活動的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時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
(2)誠實信用原則常被奉為「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適用於全部民法領域。
(3)當然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體現在合同的全過程,包括合同成立前、合同履行中、合同履行後三個方面:
A、合同成立前,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如北京的甲向上海的乙發出要約,欲出售房屋一套,乙通知甲將於10日後前往北京看房。2日後,甲將該房屋賣給了丙,但沒有通知乙房屋已經出售的事實,導致乙如期前往北京看房,造成乙一定的損失。此時雙方雖然沒有訂立合同,但由於甲沒有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告知義務,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B、合同履行中,當事人應當按照規定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例如,不得深夜叩門還錢或者在歹徒搶劫時還錢。再如,當事人雖然未明確約定債務履行方式,仍不得用腳夾錢遞於他人鼻下還錢或者雨天擲信件於地上送信。
C、合同履行完畢後,當事人應當按照規定遵循誠信原則。如租賃關系終止後,房主應容許承租人在一定期間內在門前適當地方張貼遷移啟事,以及他人問詢時房主有告知的義務。僱傭合同終止後,僱主應受僱人的請求有開具服務證明書的義務,而受僱人在離職後對於工作期間所接觸到的商業秘密有保密的義務。所有這些都體現了誠實信用原則。
(五)綠色原則
這是民法總則新確定的一項法律原則,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創舉,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項原則既傳承了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文化理念,又體現了新的發展思想,有利於緩解我國不斷增長的人口與資源生態的矛盾。
(六)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慨念構成的,要求民事主體遵守社會公共秩序,遵循社會主體成員所普遍認可的道德准則。這項原則還有一種含義,凡違反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是無效的。
(1)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
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民法中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是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
(2)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尤其是其中的善良風俗,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A、所謂善良風俗,一般多指為社會、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 是特定社會所尊重的起碼的倫理要求。
B、同時與誠實信用原則中的道德不同,誠實信用原則中的道德多指在市場交易中的道德准則,而善良風俗則多指在婚姻、家庭等非交易領域范圍內的道德准則。
C、在司法實踐中,對於某些表面上看似乎並無禁止性規定,但是有違基本社會道德准則的行為,就可以適用這項基本解決作為裁判規范。如司法實踐禁止遺棄、虐待老人,禁止有損人格尊嚴的約定或行為均體現了這一原則。
(3)能否作為裁判規范適用:並非所有的基本原則都可以作為裁判規范適用。
從法律條文上理解,我們知道該法與民法通則相比,有太多的差異,其中最根本的是民法總則新增了綠色原則的規定,由此可以知道,我國一定越來越重視環境的保護,在環境保護法中,也規定了歸責原則。

❸ 我們學校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對婚姻法的看法的論文 2000字左右,自此小弟懇求各位大俠幫忙,謝謝

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關我國《婚姻法》中損害賠償制度的幾點看法

內容摘要:《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確定了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使法律對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更進一步,使司法機關對相關案件進行裁判有了法律的依據,使我國婚姻家庭立法有了進一步的完善。但是該制度在實踐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使得對婚姻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顯得不足。本文就婚姻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基礎,確立的意義,損害賠償的要件,適用條件,賠償義務主體的范圍,以及實際操作中的歸責原則等問題進行了論述和探討,並提出了一些現實存在的問題及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關鍵詞: 婚姻的契約本質 損害賠償 婚內損害賠償 舉證責任
(一)確立婚姻損害賠償制度的基礎
有學者認為確立婚姻損害賠償制度的依據源於民法上的侵權損害賠償。對破壞婚姻關系的行為認定為侵害名譽權責任,依照侵害名譽權的法律處理。也有觀點認為應將破壞婚姻關系認定為侵害配偶權的民事責任,實行精神損害賠償。
本文認為:確立婚姻損害賠償制度的依據在於婚姻的契約本質。
長期以來,我國並沒有採用婚姻契約理論,傳統認為「婚姻是男女雙方精神上的結合」,「愛情是不應該用金錢來衡量的」,更有反對確立婚姻損害賠償的人士認為:損害賠償制度違反了婚姻的倫理本質,並使婚姻關系商業化,法律解決道德的問題是不妥當的等等。總之,這是因為對婚姻的本質存在不同看法而導致的不同結論。婚姻是男女雙方為共同生活的目的而依法結成的以人身和財產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種民事契約。就是說,婚姻的本質是一種契約,而契約不僅強調權利,更強調自由。因此,我們可以說,婚姻意味著自由。法律上的婚姻自由制度的根據就是契約自由,包括結婚自由與離婚自由。我國採取結婚登記主義,這說明,婚姻契約的締結必須嚴格依照婚姻法進行。它的內容就是夫妻雙方各自所享有的婚姻權利和各自所應履行的婚姻義務。這種權利義務包含了人身和財產兩個方面;而且婚姻當事人可以選擇離婚來解除這種權利義務,即婚姻契約的解除。以上內容均可反映出婚姻的契約本質。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就是從婚姻救助措施的角度來反映婚姻的「契約」本質的。我國修改前的婚姻法並無離婚損害賠償制度。而國外立法卻早在幾百年前就確立了這項制度。如1791年法國《憲法》、法國民法典、墨西哥民法典均確立了這項制度。
婚姻的「契約」本質在我國長期受到禁錮,在封建社會,夫妻雙方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是極不平等,婦女的地位極其低下。長期以來,人們似乎承認婚姻是一種契約,彷彿就是把婚姻看成了一種可恥的交易。所以應當說,這種理念迴避了婚姻關系的本來面目,也限制了婚姻自由原則的貫徹和實現。所以婦女在婚姻關系中基本沒有什麼合法權益,當婚姻關系破裂時,更談不上合法權益的保障。近年來,隨著民眾「契約」理念的漸趨深入,有關婚姻本質的認識也越來越明晰。並且,這種認識已經反映到婚姻立法上來。我國現行的婚姻法正是基於婚姻的契約本質而確立了損害賠償制度。尤其是《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過錯方已經嚴重違反了婚姻契約之義務,理應承擔損害賠償之責任。
(二) 《婚姻法》確立損害賠償制度的意義
2001年,我國《婚姻法》確立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意義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
(1)建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是目前社會形勢下保護婚姻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需要,有利於警示、懲罰重婚,姘居,通姦,婚外戀,家庭暴力等過錯當事人的行為。
(2)建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是公序良俗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在人們對包二奶,通姦,姘居等行為日漸麻木漠然 ,社會風氣日漸淪下的今日,用法律的手段,來提高道德的認識是必要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樹立崇尚法治婚姻,道德家庭的理念。
(3)建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是完善婚姻家庭法,加強民事法律制度的需要。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婚姻家庭的穩定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之一,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4)建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是司法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需要,也是實現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從以往的司法實踐看,由於我國原婚姻法沒有規定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只能按照分割共同財產時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來操作。但是在財產很少甚至沒有財產的情況下,該照顧原則根本無法適用,無法給予無過錯的受害方以公平合理的保護;同時使違法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和制裁。因此,讓司法有法必依,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確至關重要。
有反對該項制度建立者認為:損害賠償制度違反婚姻的倫理本質,而懲罰第三者是用法律干涉私人的感情世界,道德問題不能用法律的手段來解決,並且容易造成侵犯他人隱私,捉姦成風的不良風氣,司法介入婚姻過錯的調查,取證困難,訴訟成本高,操作難等等。筆者認為,婚姻關系是建立在夫妻雙方感情的基礎上的,但婚姻關系的維護除了需要感情的積極因素,也需要法律制度的介入。婚姻法有倫理道德方面,但更多的確實法律制度。如前所述,我國採用結婚登記主義,婚姻這項契約必須嚴格依照婚姻法締結。它不僅關繫到當事人的巨大利益,更涉及社會利益,理應受法律的嚴格保護。調查難,訴訟成本高不能成為反對立法的理由。三峽大壩水利工程難、成本高,為什麼國家還要建設?因為它建成後的社會效益可觀。那麼建立婚姻法上的損害賠償,其社會效益,也具有長遠的精神效益!
(三) 損害賠償的要件
根據婚姻法的立法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構成要件有以下幾點:
行為人具有主觀上的過錯。這是損害賠償的主觀方面要件,即要求一方主觀有過錯。如果行為人主觀上無過錯,則不承擔賠償責任。
行為具有違法性。這是損害賠償的客觀行為要件,即過錯方的行為違反了婚姻法的規定或婚姻契約對婚姻義務的要求。
請求權人有受損害的事實。這是損害賠償的客觀後果要件,即享有請求權的一方當事人必須具有損害事實,包括財產損害與精神損害。事實上,也只有當無過錯一方有損害事實時,才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需要強調和補充的是:通說精神損害賠償要有精神損害的事實。因為精神本身是抽象的,又要求它用法律所要求下的事實狀態表現出來更難。在學理上為了解決精神損害存在的客觀性,有學者和實務者將精神損害分為「名義上的精神損害」和「證實的精神損害」。所謂「名義上的精神損害」又稱「形式上的精神損害」,只要受害人有舉證侵害人的侵權行為明確存在的表現形式,依一般的認識水平,相信受害人確實存在遭受精神損害的事實,法律則推定這個損害的真實性。所謂「證實的精神損害」也稱「實證的精神損害」,法律不能推定受害人是否存在精神損害的真實性,受害人必須舉出證據加以證明是否存在心理上,身體上,精神上受到損害。筆者認為:通說要件所述的精神損害的事實應理解為是「名義上的精神損害」。只要有侵害婚姻家庭的危害行為的存在,即推定受害方存在有精神損害而無須再輔以證據加以證明。
過錯行為與損害事實具有因果關系。這是損害賠償的因果關系要件,即違法行為與無過錯一方的損害事實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四) 損害賠償的適用條件
文中在闡述中一直強調婚姻的損害賠償,而非離婚的損害賠償。這正是本文的重要觀點之一——確立獨立的婚姻損害賠償制度,支持婚內損害賠償。
《婚姻法》第46條適用的條件是「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這應該理解為對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提起確定了一個前提條件吧?
那麼,如果婚姻一方當事人不要求離婚就不能提出損害賠償的請求么?難道說無過錯方要想得到賠償就必須以離婚為代價么?筆者認為,這種規定,無疑使離婚請求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形成了一種「強行配售關系」,如果婚姻一方當事人想主張損害賠償,那麼離婚便成為了一種「強制搭配品」,否則損害賠償就無從提起。然而離婚請求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兩種本質截然不同的權利。離婚請求權是基於婚姻關系的破裂而主張夫妻關系的解除,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基於違背婚姻法所規定的義務的違法行為而主張受損權益的法律保護。因此,應將婚姻法中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作為一項獨立的請求權,取消以離婚為前提的限制,支持婚內損害賠償的請求。也許有人認為這種賠償沒有什麼意義?判來判去都是一家人的財產。但筆者認為,這樣界定是有意義的。它可以整體提高人們對家庭、對婚姻義務的重視,起到警示的作用,而對有過錯一方進行懲罰和教育,即體現了法律的威力所在,又有利於過錯方悔悟,使其「回頭是岸」,促進家庭和社會的穩定。如果一定要以離婚為代價,對無過錯一方也是不公平的。並且對於這種因婚內賠償無過錯方所取得的財產或財產權利亦應認定為其個人財產。家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其穩定與否,在一定因素上關繫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如果確立這種獨立的賠償請求權,從長遠的角度看,其社會效益,精神效益都是可觀的。
(五) 損害賠償義務主體范圍的界定
《婚姻法》第46條,在責任主體上界定模糊。從條文分析,損害賠償義務人限制在夫妻雙方的范圍之內,這使得受害人在權利保護上受到影響。實際上,是免除了有過錯的第三方的連帶責任。無過錯方可否向「第三者」主張賠償呢?筆者認為可以。第三者介入他人的婚姻,是對現行法律保護的婚姻制度的破壞,同其他的違法行為的本質是相同的,而不僅僅只是道德問題,法律必須做出否定的評價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予以制止,制裁。因為配偶一方與婚外第三人重婚、姘居、通姦是嚴重的違法行為,過錯方有錯的同時,第三者也大都有過錯,理應承擔賠償責任。不過,無過錯方不應在離婚訴訟中向第三者主張權利而應另行提起侵權之訴;如果像本文第四點所述的,允許婚內賠償的話,無過錯方則可以以有過錯的配偶和第三人為共同侵權人提起侵權之訴。有的專家、學者稱「懲罰第三者有可能導致捉姦成風,司法上難以操作。」筆者認為:只要第三人插足於他人家庭並有重大過錯,如重婚、姘居、長期通姦,及導致他人離婚的就應受到民事制裁,即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亦不免除其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追究第三人責任體現了一種立法價值取向,維護公序良俗。當由道德約束的問題超越了社會文明的底線,則需要法律來維持它的正義和標准。如果法律對第三者的重大過錯視而不管,僅對離婚過錯方進行懲罰,將達不到法律所預期的預防,警示及教育,懲戒作用。而且設立向婚姻損害第三方主張損害賠償的制度也是多數國家法律的通例。
(六)婚姻損害賠償制度在舉證責任方面存在的問題
根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有權主張損害賠償的是「無過錯方」。其意味著婚姻法中的損害賠償制度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以過錯為歸責的最終要件。這樣舉證的責任就落在了無過錯的受害一方。在單純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情形下,對提出損害賠償請求者要求其承擔舉證責任,對這一證據的採集要求在婚姻家庭領域存有相當的難度。《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為若干解釋)第二條規定:「婚姻法第三條、第三十二條、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權利主張者如何來證明配偶與婚外異性該種關系的持續性、穩定性呢?有些權利主張者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僱傭私家偵探或乾脆自己充當起私家偵探的角色,期望藉助這些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權利請求。但往往會由於收集證據材料及運用證據不當而引發權益之間的沖突。譬如,將捉姦照公布於眾,可能引發配偶一方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法律保護與第三者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的沖突;將同居的事實大肆渲染,可能引發配偶一方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法律保護與第三者名譽權的法律保護的沖突等等。當然,有相當一部分權利主張者根本無法提供此方面的證據材料。在種種狀況下,一味地實行誰主張誰舉證,便可能導致該種局面:由於證據的不足或缺乏證據,權利主張方的請求權實現不了,應承擔責任的一方則可逃脫法律的懲處。法院的法官明知存有侵權的事實卻苦於證據的缺乏而無法對被侵犯的民事權益給予相應的民事救濟。在該種局面下,損害賠償制度確立的立法價值,其所透析的立法精神便盪然無存。
筆者認為:適當適時適地地採用過錯推定,實行舉證責任倒置,會加大受害方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
如果可以這樣操作,那麼有相當一些問題可以得到解決。「我們主張,無過錯責任或者特殊侵權場合,我國民法應借鑒法國的經驗,侵權人侵害自然人物質性人格權,無論侵權人有無過錯,均應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換言之,在受害人之物質性人格權遭受侵害,受害人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場合,可以適用過錯責任,也可以適用無過錯責任。正由於過錯推定是從保護受害人利益考慮而產生的,其主要目的是對受害人提供救濟, 因此筆者認為可以也應該將過錯推定原則引入到婚姻家庭領域中的損害賠償制度中。例如在重婚、與婚外異性同居等情況下,無過錯方要求給予精神損害賠償,應採用過錯推定的原則,由過錯方對其對精神損害的後果沒有過錯進行舉證。
正如本文前面所述,「法律視婚姻僅為民事契約」, 確立婚姻法的損害賠償制度源於婚姻的「契約」本質,更何況婚姻家庭關系是感情色彩非常濃厚的民事法律關系,它具有強烈的倫理道德性,復雜性,會使婚姻家庭領域隨時可能出現法律所預料未及的新情況、新問題。過錯推定原則也會有助於對此類婚姻家庭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及時的調整。同時,也加大了對無過錯受害方的保護力度。
綜合前六方面的論述,筆者在婚姻損害賠償制度方面存在了以下的看法及建議:婚姻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源於婚姻的「契約」本質;確立這項制度是我國目前婚姻家庭觀念「世風日下」,恢復道德倫理的公序良俗的需要;對於婚姻法中的精神損害應理解為「名義的精神損害」為宜;損害賠償不應局限在離婚條件之下,亦應及於婚姻持續的過程中;損害賠償的義務人應包括有過錯的配偶一方和第三人(權利主張者以何名義訴之在所不問);適當適時適地的採用過錯推定原則來加大無過錯受害方的保護力度。
參考文獻:
(1)王利明 主編 《民法侵權行為法》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王利明 主編 《民商法研究》
(3)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4)李銀河 馬憶男 主編《婚姻法修改論爭》光明日報出版社
(5)關今華 主編 《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與評算》
(6)楊遂全《新婚姻家庭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7)楊大文主編:《親屬法》,法律出版社
(8)李紹章:《點評新婚姻法》

熱點內容
法學能考什麼證 發布:2024-12-28 00:32:50 瀏覽:741
甘肅省鹽業管理條例 發布:2024-12-27 23:22:21 瀏覽:776
做法官好嗎 發布:2024-12-27 22:06:20 瀏覽:853
英語語法學習書籍 發布:2024-12-27 21:27:19 瀏覽:257
公司常年法律顧問可以免費嗎 發布:2024-12-27 21:16:55 瀏覽:63
李學政律師 發布:2024-12-27 21:12:58 瀏覽:26
行政法種類越權 發布:2024-12-27 20:36:38 瀏覽:823
合同法習題及答案 發布:2024-12-27 20:13:53 瀏覽:720
此據簽字生效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7 19:53:07 瀏覽:777
威尼斯商人的合同法 發布:2024-12-27 19:47:12 瀏覽: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