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的案例視頻
A. 合同法案例分析
買賣合同、共有關系
個體戶張某、王某二人於1999年10月1日從汽車交易中心購得一輛「東風」牌二手卡車,,共同從事長途貨物的運輸業務。二人各出資人民幣3萬元。同年12月,張某駕駛這輛汽車外出聯系業務時,遇到李某,李某表示願意出資人民幣8萬元購買此車,張某隨即氫車賣給了李某,並辦理了過戶手續,事後,張某把賣車一事告知王某、王某要求分得一半款項。
李某買到此車後,於同年年底又將這輛卡車以人民幣9萬元賣給趙某。二人約定,買賣合同簽訂時,卡車即歸趙某所有,趙某某租車給李某使用,租期為1年,租金人民幣1萬元,二人簽定協議後,到有關部門辦理了登記過戶手續。
趙某把車租賃給李某使用期間,由於運輸缺乏貨源,於是李某准備自己備貨,因缺乏資金遂向銀行貸款人民幣5萬元,李某把那輛卡車作為抵押物,設定了抵押,雙方簽訂了抵押協議,但沒有進行抵押登記。
次年11月趙某把該車以人民幣1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錢某。12月趙某以租期屆滿為由,要求李某歸還卡車,李某得知趙某把車賣給錢某,遂不願歸還卡車,主張以人民幣9萬元買回此車,趙某不允,遂生糾紛。
現問:
(1)張某、王某對卡車是什麼財產關系?
(2)張某、李某的汽車買賣合同是否有效?為什麼?
(3)李某、趙某約定買賣合同簽訂時,卡車即歸趙某所有,該約定是否有效?為什麼?
(4)李某與銀行的抵押合同能否生效?為什麼?
(5)李某主張買回卡車的主張能否得到支持?為什麼?
(6)截止糾紛發生時,該卡車所有權歸誰享有?為什麼?
答案:
(1)張某、王某對卡車是按份共有關系。
(2)有效。因為張某擅自處分共有財產,該合同初為效務待定合同,後經王某默認而得補正,轉為有效合同。
(3)有效。合同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
(4)不能生效。一是因為李某無權以他人所有之物設立抵押,二是因為未辦理抵押登記。
(5)不能。因為承租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應以同等價格為條件。(6)歸趙某所有。因為趙某尚未將卡車交付給錢某,卡車所有權並未轉移。
解題思路
本題雖然人物眾多,但彼此之間的法律關系比較簡明,案情發展脈絡呈流線型,考生只要依情節按圖索驥,依次回答每個問題即可。
法理詳解:
(1)、(2)張某、王某按份投資購買卡車,共同從事運輸業務,依法成立按份共有關系。按份共有又稱分別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分別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一種共有關系。《民法通則》第78條規定;「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
既為共有關系,共有財產全屬於全體共有人所有,因此,共有財產的處分,必須取得全體共有人的同意。一個或者幾個共有人未經全體共有人的同意,擅自對共有財產進行法律上的處分的,對其他其有人不產生法律效力。但如果其他共有人事後追認該行為,則該處分行為有效。《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不效。」本案中王某事後得知後,要求分得一半款項的行為表明,王某是追認了張某的無權處分行為。
(3)、(6)《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超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另有約定的除外。」第(3)問所列情形即屬於本條所指的「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情形,即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標的物移轉時間,而不受「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的束縛。而第(6)問則應適用「標的手所有權自標的手交付時起轉移」的約束,依本案案情交待,糾紛發生之時,標的物尚在承租人李某手中,因而趙某並未將卡車交付給錢某,故錢某並未取得所有權,此時卡車所有權仍歸趙某所有。
(4)依《擔保法》第41條及第42條第(四)項規定,以汽車設立抵押的,應當辦理抵的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另外,抵押人應對抵押物依法具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不得非法在他人之物上設立抵押。(5)承租人享有優先購買權,是以在同等條件下為前提的。本案中錢某出價10萬元,李某出價9萬元,顯然不構成「同等條件」。
B. 違反勞動合同法案例
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典型案例
【案情介紹】
宋某是一名2012年畢業的大學生,經過應聘於2012年10月13日來到石家莊贏弗外語培訓學校做課程顧問工作。宋某在該學校經歷了半個月的學校所謂的培訓期,之後,學校只是以口頭的形式約定了一個月的試用期,工資1000元,沒有與宋某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也未繳納各種社會保險。該學校還向所有員工索要工作服的保證金600元,並且與員工簽訂了一份有關培訓費的協議書,其中約定了培訓費用1000元,服務期限6個月,然而宋某隻是接受的崗前培訓。宋某上班期間,幾乎每天都會延長下班時間,少則半個小時,多則兩三個小時。一天,宋某因家中有事,向部門經理請假一天,部門經理卻一反常態,在11月29日向宋某下達通告,要麼再延長一個月試用期,要麼於11月30日提前結束試用期辭退宋某。對於部門經理的無理要求,宋某氣憤離開學校,並求助於律師,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案件評析】
本案例中,用人單位石家莊贏弗外語培訓學校違反勞動合同法,侵害了其員工宋某的合法權益,有證據證明,學校存在以下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行為:自用工之日起不與員工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與員工約定和實際所發工資均低於石家莊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勒令員工延長試用期;在試用期內,沒有對員工說明理由,提前無故辭退;要求員工繳納保證金;與員工簽訂實為崗前培訓而名為專項培訓的培訓費協議;經常要求員工加班,但不支付加班費。
第一,學校自用工之日起,不與員工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第10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與員工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第82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第二,學校與員工約定和實際發的工資均低於石家莊月工資最低標准。根據《勞動合同法》第20條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2011年7月1日河北省人社廳下發《關於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的通知》,石家莊市區及郊區,月最低工資1100元。很顯然,學校與員工約定的工資僅為1000元,明顯低於石家莊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應當責令用人單位限期補發差額;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50%以上、100%以下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拒不改正的,處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罰款。
第三,學校違反約定試用期。根據《勞動合同法》第19條之規定,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學校與宋某口頭約定試用期為一個月,而在試用期即將結束時,提出延長一個月的試用期,明顯違反勞動合同法中有關試用期規定。
第四,學校違反勞動合同法,在試用期內,沒有正當理由辭退員工。試用期是指用人單位對新招錄的員工進行各方年的考察期限,是一個雙方互相了解的過程,在試用期內,一方面可以維護用人單位的利益,給單位考察勞動者是否與錄用要求相一致的時間,另一方面可以維護員工的利益,使員工了解一下單位是否符合勞動合同的規定。根據《勞動合同法》第39條第1項,在試用期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員工,用人單位才可以與其解除勞動關系。依據法律,學校需要舉證證明員工不符合錄用條件,且錄用條件需要在招聘員工時書面告知,然而,學校不給任何理由,不進行任何說明,任意辭退員工,嚴重侵犯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學校應當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第五,學校違反勞動合同法,要求員工繳納保證金。依據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禁止以各種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然而有證據證明,學校要求員工繳納600元保證金,以擔保員工工裝費,這顯然是違反法律的。
第六,學校與員工約定無效的培訓費。根據《勞動合同法》第22條第二款規定的培訓費用,包括用人單位為了對勞動者進行專業技術培訓而支付的有憑證的培訓費用、培訓期間的差旅費用以及因培訓產生的用於該勞動者的其他直接費用。然而,宋某在學校接受的是崗前培訓,這是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學校卻移花接木,以崗前必要培訓當做是法律規定的專項培訓,這些做法都是違反勞動合同法的,
第七,學校經常讓員工加班,但不支付加班費。學校已經明確約定了具體工作時間,然而學校不嚴格遵守已經制定的時間制度,經常延長工作時間,員工加班後還不支付加班費,違反了勞動合同法,侵犯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C. 房屋贈與:婚後送出去的房子還能要回來嗎
房屋贈與本身婚姻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在贈與時若涉及夫妻共同財產,就不僅僅是一個人單方面的贈與問題了。房屋贈與在正常情況下,一旦進行產權變更,就不能隨意撤銷。但以下兩種情況需具體分析:
一、婚後送給第三方但配偶不知情,房子能要回來嗎?
涉及使用夫妻共同財產但配偶不知情的,配偶有權要回房產,因為配偶有平等處置夫妻共同財產的權利。
案例回放:
小張和小王夫妻二人婚後事業有成。但隨後有一天妻子小張發現丈夫小王偷偷給公司女秘書購買了一套價值200萬的房子,憤怒不已的小張要求返還房產,但最終因協商不成上訴法院。
案例分析:
根據《合同法》,丈夫本身的贈與行為是成立的,但是不能忽略以下幾點:
1)丈夫所用財產是夫妻共同財產,雙方都有處置財產權利,但丈夫處置財產時配偶並不知情。
2)丈夫小王的行為有悖於社會公德。
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婚姻法》,夫妻一方擅自將共同財產贈與他人的贈與行為應當無效。
另外,《民法通則》中規定:民事行為應該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丈夫小王明顯違反了這一點,所以妻子可以要回房產!
二、協議離婚後房產易主,但贈與方反悔還能要回來嗎?
涉及協議離婚且已辦完產權變更的,贈與不得擅自撤銷。
案例回放:
錢某是一家企業高管,收入很高,妻子王某在家照顧年幼孩子。但是因錢某有家暴傾向,遂沒多久兩人協議離婚。根據協議,孩子隨王某生活,錢某每月支付900元撫養費並將自己婚前的一套房屋贈與王某,作為其對王某的補償。但不久,錢某辯稱自己是為了離婚才將房子贈與王某,不是自己真實意願的表示,遂提出撤銷贈與。
案例分析:
錢某和王某離婚協議經平等協商,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而根據我國《婚姻法》以及《合同法》的有關規定,錢某的贈與是有法律約束力的,不能擅自撤銷。
三、婚後進行房屋贈與,應該注意什麼?
婚後房屋贈與,因為涉及到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理,應該注意:
1.贈與需徵得配偶同意,建議簽署同意聲明。
2.對於沒有進行不動產變更登記的贈與,即使簽訂贈與合同也可以任意撤回。但以下兩種條件除外:
1)已對贈與合同做公證。
公證本質上來講就是對法律行為、協議、合約的真實性及合法性的證明,並且一經公證即具法律效力。贈與合同一旦進行公證,即可標明贈與人的贈與意願清晰,所以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贈與。
2)具備社會公益、道德義務的性質的贈與合同。
不管是否經過公證、不論是否發生產權變更,贈與人都不得任意撤銷此類贈與行為。我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資料來源:
《合同法》
《婚姻法》
D. 合同法的一個案例
一、該合同屬於有效合同,雙方意思表示真實,無法律規定的無效或者可撤銷的版情形。
二、乙公權司的行為不屬於違約。因為合同法第六十六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的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在本案例中,甲公司未辦理房屋的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未履行其義務,那麼乙公司當然有權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即有權拒絕支付餘款。
希望我的答案令您滿意,張亮律師為您提供最優質的法律服務。
E. 合同法案例分析
通過扣押員工帳戶文件從救援
畢業生違反合同,為了自救,許多公司也採取一些強硬的措施,來強迫員工。如果不辦理戶口手續和文件傳輸。那麼企業自救合法的嗎?
從內部管理的角度來看,企業採取這種做法是不明智的。公司不保留通過這往往顯示出企業自身的無奈和無能的人從自己的系統,自己的文化,並檢獲的文件。
法律和法規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是一種違反法律的。權利
沒有出售任何業務的賬戶,賬戶管理是不是僱主,戶主,只有在僱主的託管賬戶,用人單位集體戶口。
另外,任何僱主不能夠不威脅到個人的文件,要求賠償。我們的企業職工檔案管理規定,1992年規定:企業職工調動,辭職,開除或解除勞動合同,辭退,工作單位應在一個月內將文件傳輸到新的工作單位或戶口所在地的街道勞動(組織人事)部門,在勞教所,監獄的工作人員,原單位在將來還准備聘請其原所在單位保管的檔案。可見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只要解除勞動合同,文件傳輸應該無條件地由僱主,僱主的法律義務。雇員在法律意義上傳輸文件的支持。在北京的法理判斷僱主的文件傳輸,和一些法令,以支付工人不能領取失業保險金損失。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一起判例,該法令被承認的研究生先生直接傳輸文件。
解決方案
這種情況下,我們將看看在本節開始。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為了擺脫這種被動的局面。要加強畢業的學生聘請管理。我們給予該公司的建議如下:
簽訂的就業協議,為了能夠控制風險,可以部分就業前的勞動合同協議商定,如服務,違約金的權利和義務的勞動關系繼續存在,可以指定在就業協議備注條款的。學生報告的企業,勞動合同的簽訂,再次明確表示同意這些條款。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服務需要調整,勞動合同,就業協議的一致一段時間的要求,以防止兩個合同終止時,爭議過程中造成的不一致。
可以約定的正式報告之前,該學院的學生到企業實習一段時間後的官方報告,不再試用期在勞動合同中規定,同時也違反就業協議的國家賠償責任。這仍然可以實現的目的是觀察學生,也避免了在任何時候終止合同的試用期。
學生到企業實習,在勞動合同中可以縮短兩個月的試用期,給予違反合同和協議,以終止勞動合同的負債,企業不再承擔其戶籍的責任。同時,試用期的臨近,然後其家庭遷移過程。這可以達到目的的訪問學生,他們可以約束學生。也就是說,如果在試用期內,學生終止合同,那麼企業可以沒有戶籍遷移。戶籍遷移程序運行,一直是試用期,如果學生是終止合同的違約賠償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建立導師制度,幫助大學生渡過最糟糕的試用期。畢業生舉行的「成績單」的報告之日起,企業應建立導師制度,畢業生,教師分配工作,幫助他們適應工作環境,了解職位的要求,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從而降低了畢業生試用期間的周轉率。
第五,提供更好的福利,培訓機會和發展空間,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吸引大學學生離開。
第六,也可以考慮根據人才市場的方法處理新兵招募即將到來的在校大學生,雙方保持簡單的勞動關系由學生通過人才市場或其他渠道,其處理戶籍的社會責任。
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LEPS科技企業管理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