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Ⅰ 中外經濟法有什麼不同
中外經濟法存在明顯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體系與淵源
經濟法作為一個重要的法律領域,在不同國家的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表現形式各異。中國經濟法主要以保護社會經濟秩序、實現經濟公平正義為宗旨,具有特定的法律規范。而外國經濟法更多地受到國家經濟體制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市場經濟的特點,其法律體系更加靈活多變。此外,中外經濟法在法律淵源上也存在差異,如判例法的使用等。
二、調整對象與范圍
中國經濟法主要調整國內的經濟關系,涉及市場監管、宏觀調控等方面。而外國經濟法除了調整國內的經濟關系外,還涉及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等國際經濟關系。因此,外國經濟法在國際經濟法的融合方面更為廣泛和深入。此外,中外經濟法在調整的具體領域和深度上也存在差異,如競爭法、知識產權法等領域的規定有所不同。
三、法律原則與制度
中外經濟法在法律原則和制度設計上也有所不同。例如,中國的經濟法強調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注重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而外國經濟法更多地體現市場經濟自由的原則,強調市場主體的自主性。此外,在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中外經濟法也存在制度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選擇。
綜上所述,中外經濟法在法律體系、調整對象與范圍以及法律原則與制度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同。這些差異主要源於不同國家的經濟制度、文化傳統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Ⅱ 經濟法基礎法的分類口訣
經濟法的基礎法口訣概括為:「創形成文;效程根本;內容實體與程序;一別三效;兩國主調淵;運用目的公與私」。通過這句口訣,可以清晰地理解法律分類的核心要素。
「創形成文」是指根據法律的創制方式和發布形式,將法律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由立法機關通過正式程序制定的法律文件;不成文法則包括習慣法和判例法。
「效程根本」指的是依據法律的效力和制定程序,可以將法律分為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本法通常是指憲法或具有類似憲法地位的法律,而普通法則是指其他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
「內容實體與程序」強調根據法律規定的內容和程序性質進行分類。實體法主要涉及權利、義務和責任的規定,而程序法則涉及法律程序和執行過程。
「一別三效」涉及法律的區別、聯系和作用的多個方面。這部分要求我們理解不同法律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具體應用。
「兩國主調淵」指的是國際公法和國內公法的區分。國際公法主要調整國家之間的關系,而國內公法則調整國內個人、組織和政府之間的關系。
「運用目的公與私」則根據法律的使用目的,將法律分為公法和私法。公法主要調整公共事務和國家行為,而私法則主要調整個人之間的關系。
通過上述分類,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法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為法律學習和實踐提供更清晰的指導。
Ⅲ 經濟法的淵源包括什麼
經濟法的淵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法的淵源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其中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經濟法的一些基本原則和規范常常在憲法中得到體現。法律則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是經濟法實施的主要法律依據。此外,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實施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也是經濟法的淵源之一。
二、經濟法的淵源還包括地方性法規、經濟特區法規等。地方性法規是地方立法機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經濟特區法規則是針對經濟特區制定的特殊法規,旨在推動經濟特區的經濟發展。
三、判例和習慣也是經濟法的淵源之一。在一些普通法系的國家和地區,判例具有法律效力,是法官審理案件的重要依據。在經濟活動中,一些商業習慣和實踐也逐漸成為經濟法的規范之一。
四、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也對經濟法產生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交流日益密切,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在經濟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些國際法律規范和經濟慣例也是經濟法不可忽視的淵源之一。
綜上所述,經濟法的淵源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規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規、經濟特區法規等地方性規范,還包括判例、習慣等實踐中的規范以及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等國際法律規范。這些淵源共同構成了經濟法的體系,為經濟活動的規范和調控提供了法律依據。
Ⅳ 中國的法律體系
中國的法律體系大體由在憲法統領下的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部分構成。
中國是大陸法系的國家,又被稱作民法或成文法。是以立法為主的法律體系,中國是沒有判例的,一切依法審判;是以成文的法律原則作為審判標准,世界上沿用該體系的國家還有法、德、日等國家。
具體如下:
1、英國是英美法系的國家,即普通法,英國憲法是典型的不成文法,是依判例審判的,即沒有條文的憲法,法官以習慣法和前任判例作為審判標准。中國的大陸法主要依照成文的法律、法規、公約等規范性文件,但不包括司法判例;
2、英國的普通法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一個案例的裁定結果會影響到以後的相似案件的審理。英國的法律專業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業界也具有一定的威望。每年都會有來自全世界各國的學生選擇去英國留學學習法律專業。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3、中國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換屆後的十屆全國人大提出,本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工作的目標是「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立法重點將是「提高立法質量」。法工委有關負責人稱,基本形成即在初步形成的基礎上,將每個法律部門中支架性的、現實亟須的、條件成熟的法律制定和修改。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十七條 一切國家機關實行精簡的原則,實行工作責任制,實行工作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制度,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反對官僚主義。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公開進行憲法宣誓。
Ⅳ 判例是不是我國經濟法的淵源
不是抄
當代中國的法律淵源包括①憲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規;④ 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經濟特區的規范性文件;⑤規章;⑥特別行政區的法律;⑦國際條約、國際慣例。此外,在法學上一般也認為,習慣應視為我國法的非正式淵源。
Ⅵ 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分析
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分析
例教學一種比較適合當今教學培養目標的教學方法,那麼,經濟法課程如何開展案例教學呢?
摘要:採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闡述案例教學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及運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指出案例教學能提高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法最早可溯源至1870年哈佛大學法學院蘭代爾教授的判例教學法教學改革,首次在教學中使用判例集代替了過去的教本。判例教學法以法院判例為教學內容,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參與討論,迎合了英美法系國家以判例為法律淵源的特點。因此,判例教學法逐漸確立了其在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學教育中的主導地位,並被美國法學教育的精華[1]。判例教學法於20世紀80年代末引入中國,借鑒此種教學法科學合理的部分,結合我國的法學教育背景和成文法法律體系,形成了適合我國法學教育環境的案例教學法。
一、案例教學的概述及在經濟法教學中的作用
案例教學是指在法學教學中,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和研究現有案例解釋成文法內容以及利用法律分析研究案例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教學方法,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行動為導向的“互動式”教學方法。經濟法是一門理論性很強,實踐性更強的課程,它的表現形式以抽象的概念、制度、規范等為主,對於實踐經驗的在校生來說要理解其中的理論知識比較困難。而案例分析法恰恰是堅持理論聯系實踐,把課堂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以生動的案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讓抽象枯燥的經濟法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形象有趣。所以,如果可以成功地將案例分析法運用於經濟法教學中,就能夠培養學生系統掌握理論知識和提高其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能力型、素質型人才的教學目標。
二、案例教學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一)案例引入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案例最好是貼近學生生活或者最近發生的現實案例,並在課前把案例相關資料發給學生,啟發學生通過查閱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來思考分析案例的觀點。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通過圖文並茂、視聽結合的多媒體形式難學生展示相關案例。因為多媒體教學具體形象生動、信息量多、故事情節有趣等特點,將案例相關法律知識通過故事情節充分展現出來,很受學生歡迎。案例可以從《經濟與法》、《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普法節目和中國法律信息網、中國民商法律網等網站中精選出來。
(二)學生討論
學生根據教師選取的案例通過思考後相互之間分組進行討論。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此外,教師還要靈活運用提示、設問、強調、舉例子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營造輕松愉快的討論氣氛,吸引學生參與討論和交流信息,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結果
經過熱烈討論後,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闡述本小組對於案例討論的觀點,教師根據每個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全面的`點評。教師點評過程中,一方面,要給出正確的案例分析答案,強調學生應掌握的案例分析方法和步驟;另一方面,在明確指出案例所涉及的法律知識點及案例分析的重點和難點,在分析評講案例的基礎上深入剖析相關法律理論知識,加深和鞏固學生對相關法律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此外,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討論的焦點問題,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四)撰寫分析報告
經過思考討論、總結分析後,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後完成案例分析報告的撰寫。通過撰寫分析報告,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拓展其思維空間;另一方面,教師在分析過程中發現案例中有需要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為自己開展相關課題研究提供思路和啟發,而此類課題研究應用性很強,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反過來可以更好地促進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提高教學效果,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三、案例教學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應注意的問題
(一)精選教學案例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選擇的教學案例應該是緊扣教學內容、針對性強、真實典型的、新穎,案例選擇不僅僅限於教材、網站、電視的間接材料,最好能通過深入司法系統實踐鍛煉而總結歸納出直接的案例,使所選案例更具有說服力,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對理論知識更易於理解、掌握和運用。案例分析問題要向學生給出明確的法律依據,做到所有案例分析有法可依。總而言之,案例篩選應遵循以下原則:1.案例要具有現實意義;2.案例的難度應該適中;3.案例具有教學價值。
(二)合理安排案例
教學時間案例教學的特點之一是佔用時間比較多,而經濟法課程內容復雜、課時量較少,學生很難掌握案例中的核心知識點,因此,在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合理科學地安排案例教學的每個環節,注意控制時間,教師進行案例分析時應圍繞案例相關的法律知識,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以便學生有更寬裕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交流,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案例演示法教學可以利用豐富的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地演示案例,刺激學生的視覺,將案例與課程的基本理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信息雙向溝通的效果。目前,高校廣泛採用這種方法,其表現形式或者以講授理論為主,案例教學只是例證作用;或者以案例為主進行課程理論的講解分析。
2.案例討論法
案例討論法應該是在教師的主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而進行的討論分析的教學方法。教師在組織案例討論時可以採用引導、指導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來擴展學生思路和啟發學生的思考;也可以採用提問、設問、反問、提示等形式引導學生討論分析,鼓勵學生大膽根據自己的觀點歸納總結。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學應主導討論的方向和節奏:學生討論過於激烈興奮時,教師要及時調整;學生討論過於沉悶,思維停滯不前的情況下,教師則要通過引導、啟發來拓展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展開討論,調整課堂氣氛;學生討論內容偏離主題,教師應及時糾正並幫其理順。實踐證明,通過課堂的案例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思考,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學生表達技巧和實際操作能力,能達到較好的教書育人的效果。
3.案例模擬法
案例模擬法是指由學生通過飾演案例中的角色充分體會法律在現實生生活中的運用,加深對法律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採取此種方法要求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選好案例劇本、道具、布置簡單的模擬場景等,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其體會法律在生活的魅力和意義,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案例教學法
與講授法要有機結合傳統的理論教學法是一種單向的教學模式,它充分體現了教師對教學的整體組織和掌控,能較好地解釋分析法學概念、原理和法律條文,它最大的優勢是保持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系統性;而案例教學法則是一種啟發、引導性的教學方法,它從生活實際入手,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只有更好地把案例教學法與講授法有機結合,把法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巧妙地滲透到案例教學當中的同時,又把典型的現實案例融入到法律理論知識中,真正做到以例激趣、以例明理、以理析例、以理證例,兩者有機結合,達到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基於上述分析,特設計以下經濟法案例教學模式,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
案例教學中,可在課堂上引用導入案例,即啟發性案例,通過案例情陳述提出相關法律問題,學生可帶著問題邊聽取教師講授法律知識,邊結合案例思考問題,法律知識點學習完畢後再回過頭來分析案例。比如,在講合同法關於“違約責任”內容時,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前可導入如下案例:果農張飛與水果批發市場的個體商戶王剛簽訂了一份蕃茄購銷合同。合同規定7月底以前交貨,張飛因家中有事不能如期交貨,決定8月3日辦完事後交貨,不料8月2日天降冰雹,蕃茄被毀,故不能交貨。這種情況下張飛要不要承擔違約責任呢(提出問題)?案情陳述完後向學生講解違約責任的有關法律規定,當學生學習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後,導入案例中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教師再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進一步分析,學生便可以輕松掌握課堂教學內容了。
四、結論
實踐證明,案例教學一種比較適合當今教學培養目標的教學方法,普遍受到學生的歡迎,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也體現了諸多的優勢,但對教師在案例選擇、課堂組織和掌控、多媒體的運用等綜合素質要求很高,教師必須不斷深入調研、參與實踐才能篩選更多有代表性的案例素材講解,彌補課堂教學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成偉,法學教育的現狀與未來[M].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2000:156.
[2]舒勝.高職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實踐與探索[J].高職論叢,2011(9).
[3]楊春嬌.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安全教學法的探悉[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9).
[4]孫月蓉.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