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社會現象
Ⅰ 法的來源、起源和淵源的區別
法的起源又稱「法的產生」,是指法在歷史上的形成過程。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為了生存,人們就得組織起來共同與大自然作斗爭,共同勞動,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平均分配勞動所得的食物和其他物品。這個時期,社會上沒有私有制,沒有階級,沒有剝削,因此,也就不存在國家和法。作為調整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准則,主要是體現全體社會成員意志的習慣規范。到了原始社會未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上逐漸形成了私有財產,出現了富人與窮人。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奴隸主與奴隸。私有制和階級出現之後,由於奴隸主階級與奴隸階級的根本利益截然對立,他們之間的斗爭相當激烈。這時,原始社會的習慣規范便逐漸失去了它作為行為規則的作用。適應奴隸主階級對奴隸統治的需要,國家和法便產生了。可見,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法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開始是不成文的習慣法,後來才出現成文法,直至出現成文法典。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成文法典有:公元前21世紀烏爾納姆王朝頒布的《烏爾納姆法典》,公元前20世紀亞述王朝頒布制定的《亞述法典》,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王朝頒布的《漢穆拉比法典》,公元前5世紀羅馬的《十二銅表法》等。在我國,公元前536年和501年,鄭國先後頒布《刑書》和《竹刑》,公元前4n年,魏國李惺編纂比較系統、比較完整的法典——《法經》。
法的淵源又稱「法源」,是指法的各種具體表現形式。如法律、法令、條例、決議、命令、習慣、判例等。不同類型的法,法的淵源有所不同,即使同一類型的法在不同國家,法的淵源也有所不同。奴隸制時期法的淵源,最初主要表現為習慣法,其中部分牙嗅法後來逐漸被制定為成文法。封建時期法的淵源有:習慣法、法律、帝王沼令、官府公告、判例等形式。資本主義社會法的淵源主要有:憲法、法律、條約、習慣、判例等形式。在大陸法系國家,以成文法為主,英美法系國家,在傳統上以判例法為主。社會主義法的主要淵源是成文法,其中憲法和法律居於主導地位。我國現階段,法的淵源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
法的起源與法的淵源二者之間的含義截然不同。法的起源是指法的形成過程而法的淵源是指法的各種表現形式。
Ⅱ 法是社會的什麼現象
法是社會生活的主觀現象。法律現象是直觀的、感性的,又是具體的、豐富的。對法律現象的准確把握有助於揭示法的本質,對法的本質進行科學抽象又有助於說明法律現象。但是,研究法律現象與研究法的本質有著不同的領域、思路與意義。法學研究有所深化的標志之一,就是藉助現代方法論變革的成就、立足於法的意義,探索、開拓法律現象領域。從法的意義出發,法律現象是綜合的、整體的、動態的范疇,而法律的意義則是在法律與其它各類社會規范的比較之中獲得。
Ⅲ 世界法律的起源和由來
法作為社會現象,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它的形成與發展,受到生產力、私有制、階級關系以及社會文明進步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法的產生具有多個層次的原因。
首先,私有制與商品經濟的出現,是法律產生的經濟根源。私有制的形成促使人們擁有個人財產,而商品經濟的發展則進一步促進了經濟關系的復雜化。為了規范這些新的經濟關系,維護所有制的穩定,法律應運而生。它旨在保護私有財產,調整經濟關系,並維持社會秩序。
其次,階級的產生為法的形成提供了階級根源。法作為一種統治工具,是階級斗爭的產物。當社會上出現了不同階級,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法律被用來調節階級之間的關系,防止階級矛盾激化。法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表現形式。
最後,社會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是法產生的社會根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斷增加,社會資源的分配變得復雜。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慾望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分配社會資源,維持社會秩序,法律應運而生。它作為一種社會規范,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了社會的穩定。
綜上所述,法的產生和發展,是由生產力發展、私有制、階級關系以及社會文明進步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動的。法律的形成不僅是經濟、階級和社會發展的結果,更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體現。
Ⅳ 如何理解「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
一直以來,法被認為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是和國家政權相聯系的。它是產生於原始社會還是階級社會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它的作用拓展,曾經在階級統治中發揮很重要的控製作用,但是並不能由此斷定它僅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有人便必然有社會,國家或許終有一天會消亡,社會卻會是人類存續和發展的必然形式,而法可能是留下來保證每個人自由平等權利的有力工具,不可或缺的,它不僅可以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恐怕它最大的作用是在保證人人平等、自由和諧的社會中慢慢發揮出來的。
法一直作為一個與國家相連的歷史范疇在討論,確實原始社會存在「嚴格的法則」、「道德的法則」,但跟我們現在強調的法律是有很大區別的約束方式,並不是恩格斯講的「歷史的法」,但自階級社會出現後,法律便作為統治階級控制和剝削被統治者的工具之一。很多人有這樣的觀點,人類歷史最初不存在的,那麼到共產主義社會也就不會存在,我想並非如此,一切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客觀歷史性,說明有其現實需要才會出現,但是否會隨歷史發展而消亡,那就要看它是否已無存在的價值。眾所周知,階級社會中法主要是用來統治被統治階級的,而社會發展到當代,法職能有了更大的發展變化,隨著社會生活日趨復雜,為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法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需要完善立法、建設法治方面越來越多。可見,法已成為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分,和自原始社會就一直傳承演變下來的「嚴格法則」、「道德法則」一起為我們的生活保駕護航。因此,我認為,就算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法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復雜社會規范社會秩序、保障正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們固有觀念認為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國家會消亡,隨之一切相關社會現象也會消失,但是我想就算整個地球都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美國還是會叫美國,也還是要有美國人組織的政府來管理公共事務,那是的國家可能僅是作為地區稱謂或國別存在,但並不能就此論定它將消亡,它不在存在剝削、統治的作用,但是社會管理的職能還是要繼續而且更好的發揮下去。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們現在對於國家和法的認識應該有所改觀,我們更應該著重思考如何更好的發揮國家的公共管理職能、避免其低效、腐敗等問題的滋生。而法便是規范管理、保證權利與權力的有效工具,如何開展法制建設,強化法律對社會生活、公共事務的規范和約束是當前乃至今後我國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因為只有規范、健全的法制體系才能保證公平、有效率的社會秩序。
Ⅳ 法是不是人類社會永恆的現象
不是的。
第一,法不是伴隨人類社會的開始就有的。
第二,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第三,法會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到最高級階段的時候,消失。
第四,其實法沒有絕對消失,只是相對消失,因為法以另外的一種形式存在,
第五,有一種新的道德法出現,這種已經不是法了,沒有強制性,完全是自動行為的。
Ⅵ 社會法學派的主要觀點
社會法學派的主要觀點:
社會法學派指的是19世紀末葉以來資產階級法學中一個派別,後來更是成為二十世紀西方三大法學派之一。西方法學家一般認為該派具有下列的一個或兩個特徵:①以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法,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強調法對社會生活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種社會因素對法的影響;②認為法或法學不應像19世紀那樣僅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應強調社會利益和「法的社會化」。
社會法學派:是從社會本位出發,把法學的傳統方法同社會學的概念觀點、理論方法結合起來研究法律現象。注重法律的社會目的和效果,強調不同社會喚謹碰利益整合的法學流派。
Ⅶ 有一法學流派認為,應當區分書本上的法與行動中的法,行動中的法才是真正的法,該法學流派被稱為什麼
社會法學派。
社會法學派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強調法對社會生活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種社會因素對法的影響;認為法或法學不應像19世紀那樣僅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應強調社會利益和「法的社會化」。
社會法學派從社會本位出發,把法學的傳統方法同社會學的概念觀點、理論方法結合起來研究法律現象。注重法律的社會目的和效果,強調不同社會利益整合的法學流派。
學派理念
社會法學派認為法是社會管理的手段,是效率分配的方法,法律發展的關鍵都不依賴於立法,也不依賴於法理學和司法判決,而在於社會本身。 人是社會的成員,好比是組成物質的原子上的電子一樣,沿著一定的軌跡圍繞著原子而旋轉。
社會秩序」 如同原子的「 內部秩序」 一樣,是自然規律,是事實上的真正的法律,是法律的主要部分。總的說來,如此定義,有過寬之嫌,法律也變得有些無邊無際,而給予公權力過多的職權也不免對私權利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