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中的戀愛與婚姻的論文
⑴ 求論文。大學生應如何處理戀愛和婚姻中的法律問題
今天,婚戀問題已經與心理問題、就業問題成為當前大學生最為關注的三大熱點問題。大學生戀愛觀、婚姻觀指大學生對婚前戀愛、婚姻生活以及婚戀過程中性愛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大學生對待戀愛和婚姻的內在標准和主觀看法,其不但直接影響個體對配偶的選擇,還會影響個體對未來婚姻、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的承擔。一個人戀愛是否和諧、婚姻是否幸福,與其持何種戀愛觀、婚姻觀有直接關系。文化學者胡因夢曾說:「愛是人類最艱難的課題。」大學生怎樣把握心中愛的沖動,學會愛人,懂得愛情,珍惜愛情,學會做一個幸福的人,其中體現著一種進步和對人生的理解。法律啟蒙教育在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方面作用如何?為此,筆者對廣州大學已修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共發出問卷690份,回收有效問卷649份,覆蓋2009級、2010級5個學院10個專業的學生。
一、大學生婚戀觀的現狀
1.大學生戀愛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大學生把戀愛看做自己的私事。作為一個有獨立意識和獨立地位的民事主體面對自己的生活,更關注自身的感受。對於「在戀愛過程中,你做好哪些思想准備」(多項選擇),73%的學生選擇「有準備,不論對方健康或者生病,不論對方有錢或者沒錢都對對方負責」,51%的學生選擇「要准備承擔做父母的責任」。對於「當父母反對你選擇的對象時,你會怎麼辦」,70%的學生選擇「給定一個期限,如果他(她)仍然不能讓父母滿意的話,就和他(她)分手」,20%的學生選擇「與父母爭執,誓死捍衛自己的愛情,甚至不惜與父母翻臉」,10%的學生選擇「父母閱歷豐富,應聽從他們的看法,忍痛割愛」。64%的學生願意選擇「你喜歡的人」;36%的學生選擇「喜歡你的人」。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處理問題並不簡單,他們有獨立的思考,尊重自身感受,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
2.大學生對戀愛的看法較為理智。關於「大學談戀愛的動機」,有72.5%的學生是「出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欣賞,彼此被對方的某些優點所吸引」,有15.9%的學生是「想彌補內心空虛,尋找精神寄託」,有4%的學生是「因為看到大家都有男女朋友,覺得自己單身沒面子」,有1.5%的學生則是「對方追求激烈,自己不好意思拒絕」。對於「大學談戀愛的態度」,42%的學生認為「是一種真摯的感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段寶貴經歷,至少應該經歷一次」,有50%的學生覺得應「順其自然,有也好,沒有也不強求」,有3%的學生認為「會影響學業,得不償失」,有2%的學生是「玩玩而已,何必當真」。關於「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的愛情觀的看法,54%的學生選擇了中立,表示不同意的有41%。可見,大學生較為理性,說明戀愛觀內容、原則、理念等教育產生效果,他們選擇戀人更注重內涵,人生觀、價值觀的共通點。
3.大學生婚姻自主,有較強的權利意識。當代大學生作為現代公民具有獨立的人格,尊重自己的意願,重視自身的權利。對於「從2005年9月1日起,在校大學生可以結婚,你是怎樣看待對這一問題的」,7%的學生選擇「反對,會影響學業和今後的發展」,75%的學生選擇「不反對,但我肯定不會在大學結婚」,12%的學生選擇「如果可能,我會在大學結婚」。在回答「只要兩人感情好,結不結婚都一樣的觀點」,53%的學生選擇「不同意」,15%的學生選擇「同意」,31%的學生選擇「中立」。結果顯示大學生有一定的權利意識。通過法律基礎課學習,就是要讓學生懂得現代社會權利意識構成了公民意識和憲法精神的核心。法治社會以保證公民的權利為根本,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不可侵犯的權利。不珍視自己的權利,或者不尊重別人的權利,都是公民意識缺失的表現。
4.面對婚姻,大學生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對離婚的看法,選擇「既然結了婚就不要輕易離婚」的佔56%,選「如果不合適,就應當早點離婚」佔32%,選「婚姻就應該天長地久,不應該離婚」的佔12%。關於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程度問題,41%的學生選擇「負面影響非常大」,40%的學生選擇「負面影響比較大」。「面對離婚你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45%的學生選擇爭取更多財產,53%的學生選擇撫養小孩,2%的學生選擇找機會報復對方。對「你會因為婚外戀離婚嗎」,選擇「不會,情人只是過眼雲煙,一場游戲一場夢,夢醒回?」的佔43%,18%的學生選擇「不會,雖然家庭、情人兩不誤,但還是不能沒有家庭」,1%的學生選擇「會,如果遇到的是真愛,本身婚姻就有問題,可能會離」。可見大學生是比較看重婚姻、家庭的,對婚姻中法律關系、父母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認識比較明確,具有一定法律意識。
5.大學生性愛觀呈現較強的責任意識。針對「一夜情」的看法,「堅決反對」的佔38%,有37%的學生則選擇「要慎重,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可以」,25%的學生表示「不反對,但自己不會這么做」。關於對「大學生同居現象」的看法是:62%的學生選擇「這是戀愛雙方自己的事,如果別人發生了,可以接受,但自己會慎重考慮」,29%的學生選擇「短暫的快樂過後帶來的是無盡的悲傷和更多的無奈,大學生應該更好地剋制自己」。性愛關系中體現著道德責任感,對感情的尊重,對性愛的慎重,說明大學生的性觀念、性意識已經趨向成熟,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
二、法律啟蒙是健康婚戀觀形成的前提
1.法律思維引導學生理性面對婚戀問題。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習慣與取向。法律思維崇尚理性,法律本身以理性呈現。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指出:「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聯系。」法律理性首先是認識之真,法律反映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律;其次是情理之真,即法律合乎民情民理,反映民眾生活的真情實理,法律只有道真理,講情理,才能產生懾服人心的感召力量。康德指出:「所謂的啟蒙運動,就是人類擺脫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所謂的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法律啟蒙教育引導學生理性面對婚戀問題,懂得相關法律規定,明白法律道理,才能正確規范婚戀行為。在愛中學會尊重對方,把握愛的權利,愛的行為中堅守法律的底線;在婚姻中清晰夫妻雙方權利與義務,正確處理父母子女家庭成員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明白結婚與離婚相關法律規定。此次婚戀觀情況的調查,說明學生經過學習法律基礎知識,形成了一定的法律意識,提升了法律素養,能夠理性面對婚戀問題。
2.法律啟蒙呼喚人性回歸。儒家最講究善,孔子和孟子都把善視為人性的精華。《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中國佛法的真諦是「善」,故而勸人向善,言必「善哉」。在西方,蘇格拉底認為善即美。近代關於善的研究的著名學者是康德和黑格爾,康德以「道德律令」為標准來區分善與惡,主張理性的法必須是善的。黑格爾把善理解為法發展到道德階段的一個中間環節,評判一種法的善惡關鍵在於它能否節制人的自然沖動或任性,如果能夠有效地節制人的自然沖動或任性,這樣的法就是善法。法律啟蒙教育的目的在於豐富和完善人性。理想的法律是真、善、美的統一。法律之「善」,即是倫理之善。善法架起了法律與道德的橋梁,使法律可以憑借道德無所不在的精神教化作用而深入人心。法律懲惡揚善,使人知是非,懂善惡,明美醜,對婚戀行為做出選擇、矯正的指引。如果由於求愛不成或者婚姻關系中當愛已成往事,因愛生恨,懷恨在心,甚至做出傷害對方身心乃至生命的極端行為,當事人也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面對嚴厲的法律制裁。因此,學習法律本身即是在完善人性,就是孟子所說的「求放心」或是朱熹所說的「為明珠拂去灰塵」。歸根結底,學法習法是為了使人更完善,更加符合人的定義,更加體現人的質的規定性,使人成其為人。
3.法律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規則意識。此次調查說明學生的婚戀觀彰顯法性,具有一定的規則意識。法律使人追求規則、章法、秩序、條理、公道、平恕。學不學法,是意識問題;懂不懂法,是素質問題;守不守法,是責任問題。我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通過法律教育,走人法律的世界,培養學生規則意識,讓學生領會法律之治的人性之美。亞里士多德指出:「公民們都應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規則,讓各人的行為有所約束,法律不應該看作(和自由相對的)奴役,法律毋寧是拯救。」富勒有言:「法律是使人的行為服從規則治理的事業。」規則是通向美和自由的必經之路,法律教育被學生內化,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規則」,依法生活,才會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真誠的法信仰。在面對婚戀問題時,才能遠離虛偽和欺詐,遠離暴力和傷害,遠離違法和犯罪,才能品學兼優,身心健康,收獲幸福婚姻,走好人生每一步。
三、重視法律教育,構建健康婚戀觀
婚戀觀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而且反映了一個國家的道德水平、法治程度,反映了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一個人戀愛是否和諧、婚姻是否幸福,與持何種婚戀觀有直接關系。然而也有部分大學生,由於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對愛情與婚姻的理解不透徹,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健康婚戀觀的指導,又受到一些錯誤的擇偶標准、價值觀念和戀愛方式的影響,對婚戀問題的認識還存在著一定的扭曲和偏差,對學業和身心健?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也影響著他們未來的婚姻質量和社會和諧。因此,應加強法律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婚戀觀。
1.戀愛中的法律教育。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情感,象徵著純潔、忠貞、美好和神聖,是男女在內心形成的對對方最真摯、最熱烈、最穩定、最專一的情感。巴爾扎克指出「愛情是人生最難的學校」。愛情以人的性生理發育為前提,當代大學生的性生理發育雖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還有許多不足,人生觀不夠穩定。雖然傳統道德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大學生開放的思想對「性」及婚姻問題產生了影響,在理智與情感方面處於矛盾的旋渦,追求愛情的同時忽視了法律底線,在嘗試之後往往面對的是尷尬和無盡的悔恨。學生曾經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對大學生情侶未婚同居,後來女孩懷孕了,但在要生小孩時,他們都害怕被人知道而不敢去醫院,所以留在宿捨生孩子,但因為難產而造成女孩和嬰兒都死亡,事後男孩因為害怕,就匆匆離開。這種情況,問:男孩要不要負法律責任?」雖然法律知識浩如煙海,但其基本的原則清晰可辨,那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性觀、權利觀、義務觀。這個男孩當然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民事法律告訴我們,每個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具有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須知民事法律行為與幸福愛情的關系,戀愛中涉及諸多法律問題,如與有配偶的人戀愛即第三者問題、婚前財產公證、婚前協議等問題;戀愛中的權益保護問題,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以及財產權等。在愛中學會識別愛情「真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當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如果說當一個人的權利受到了侵害,而他不知道怎樣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這是個人悲哀的話,那麼,當一個人的權利被侵害而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還有這樣一個權利存在,這就是教育的悲哀、社會的悲哀。
2.婚姻中的法律教育。作為現代公民,大學生應具有相應的法律理念。法律教育使學生懂得人生每一個行為都要在法的秩序下進行,幸福婚姻須有法律保障。大學生作為一個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人,應認真學習《民法》《婚姻法》《刑法》等法律,尊重和保護自身合法權利,以法的視角認識婚姻,尊重婚姻關系中雙方的人格權中的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婚姻自由權;尊重家庭成員間的權利與義務,養育子女,贍養老人。懂得身份權的相關法律,知道婚姻關系中的財產繼承、收養、監護和重婚等與家庭幸福有關的相關法律規定;尊重夫妻雙方財產權利,知道婚前財產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共同財產的界限;知道結婚與離婚相關法律規定,理性對待離婚;知道怎樣處理財產與子女撫養問題的法律規定。修改後的婚姻法還規定夫妻應當彼此忠實,因一方過錯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婚姻從表象上看是個人行為,而本質上是社會行為,個人行為是自己的私事,法律規定了婚姻自由原則,就是要不要結婚,和誰結婚,什麼時間結婚,在什麼地方結婚都是個人的自由,個人意願會受到法律的保護,法律尊重個人的權利,他人和社會都不會干預。但婚姻又是社會行為,個人的婚姻要符合社會規范,主要是受法律即《婚姻法》的調整。當事人必須要到婚姻登記機關履行婚姻登記手續,注冊登記後方成為合法婚姻,受到《婚姻法》的保護,婚姻才被社會承認。結婚後當事人在享有《婚姻法》規定的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婚姻法》規定的家庭義務和責任,如果違反法律規定要受到社會的干預,甚至法律制裁。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所以家庭是否幸福和諧不僅關乎個人生活幸福,更關乎社會和諧穩定、種族的繁衍和傳遞。因此,健康婚姻觀須有法律的正確指引。
⑵ 大學生戀愛觀論文
大學生戀愛觀論文1200字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大學生戀愛觀論文12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戀愛觀論文 篇1
1、要正確對待戀愛。
正確處理好戀愛、學業、事業三者之間的關系。戀愛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並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學生應該以學業為重,因為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目的。事業高於愛情,主張事業為主,不宜過早地戀愛。但也不要認為愛情是事業的絆腳石,處理得好的話,愛情也能對事業起到催化作用。
2、要培養愛的能力。其愛的能力包括以下幾種:
(1)迎接愛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心中有了愛就要敢於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如果面對別人的示愛時要能夠取捨,並及時做出接受或拒絕的選擇。能夠承受求愛拒絕或拒絕求愛的心理困擾。
(2)拒絕愛的能力。對於自己不願意接受或認為不值得接受的愛情應有勇氣拒絕。拒絕時應注意兩點:
一、如果不希望愛情到來,拒絕的語氣要果斷堅決,容不得半點優柔寡斷,否則對對方造成的將是更大的傷害。
二、要掌握恰當的方式。要掌握說話的方式和度。雖然每個人都有拒絕愛的權力,但是也要做到對別人起碼的尊重。
3、要正確處理戀愛挫折。
(1)正視現實,失戀之苦在於一個「戀」字,愛情是雙向、相互的,以雙方的愛情為基礎,失去任何一方,愛情就會失去了平衡,戀愛即告終止。這時失戀的一方無論對另一方愛得有多深,都是不現實的了,作為有理智的大學生應該正視這一現實。
(2)換位思考,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這樣作有助於你理解對方終止愛情的原因,有助於你接受失戀這一痛苦的現實並及早走出失戀的陰影。
(3)感情宣洩。不要過分地隱藏或壓抑失戀帶來的痛苦,要找適當的方式進行宣洩。
通常宣洩的方法有:
1)眼淚緩解法。在悲痛欲絕時大哭一場,可以使情緒平靜。專家認為,眼淚能把有機體在應激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某種毒素排出去。
2)運動緩解法。劇烈的體育運動有助於釋放激動情緒帶來的能量。
3)轉移注意。心情不佳時,可以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
4)文飾法。當得不到自己愛的人,失戀時,援引合理的理由和事實來解釋挫折,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安慰。
5)傾訴。向可以信任的師長,同學,朋友,老師等訴說自己心中的煩惱,也可以寫日記或寫信。如果感覺心中的積郁實在太深,無法排解時,也可以找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咨詢。
(4)情境轉移。失戀後之所以難以擺脫戀情的困擾,就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昔日的戀人有者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要想擺脫失戀的痛苦,就要換一個嶄新的環境,暫時離開曾經熟悉的環境。把自己置身於一個歡樂的環境中去。如多交一些朋友,多參加一些集體性的娛樂活動,或者可以找人去逛逛街,出去旅遊散散心等,這樣有助於心情的開闊。另一方面是由於失戀後有一種空虛感,暫時難以適應,所以可以用工作或其他什麼方法來充實自己,不讓在有空餘的實踐胡思亂想。
(5)升華。要盡快把失戀升華為一種奮發向上的動力,盡快投入到學習或者工作中去。切不可因為失戀而一蹶不振,認為生活、人生都失去了意義。要知道,戀愛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要正確的看待愛情,擺正愛情的位置,處理好愛情於學習,愛情於人生,愛情於婚姻的關系。
4、端正戀愛動機。
戀愛不是為了安慰解悶,尋找刺激,更不是單純為了性的滿足。戀愛對象的選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能忽視了經濟、政治、文化、個性等因素,但是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戀愛動機的好壞,直接關系的戀愛的成功與否。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橋梁,其戀愛觀應該是理想、道德、事業和性愛的有機結合。
大學生戀愛觀論文 篇2
【摘要】
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都曾是每個人青年時的主旋律。它使每個人淺嘗甘甜,但同時愛情這朵帶刺的玫瑰也帶來了很多憂傷。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斷融入,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正確認識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對幫助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健康成長十分重要。
【關鍵詞】
大學生戀愛觀原因
一、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
1、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
以結婚為目的.戀愛的學生,一般把愛情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和傳統的戀愛觀差別不大。嚮往童話式的愛情,並且對愛情忠貞。此類學生更為注重對方的品德,他們彼此相互依賴支持,不僅不會對學業產生消極的影響,反而會為了彼此的未來而一起努力,還能起到一定的動力作用。
2、以過程為目的的戀愛
以過程為目的戀愛的學生,他們大多對以後沒有什麼長遠的規劃,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青年時期的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對愛情都有一定的嚮往,有戀愛的需要。因此,他們的戀愛只是為了暫時的需要。其戀愛動機具有多元性,有的注重的是功利價值,有的是注重物質享受等。
3、以享樂為目的的戀愛
以享樂為目的戀愛的學生,他們大多自製力較差,對行為不負責,只是為了排解孤單、寂寞,滿足好奇心等。這類學生戀愛比較隨意,觀念開放,過早地發生性行為等。
二、不同戀愛觀形成的原因
1、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觀形成原因
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觀的大多是傳統型的學生,受傳統思想影響較深。其自製力較強,不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這類學生大多家庭較幸福,父母能給予及時的引導,使其養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以過程為目的的戀愛觀形成原因
以過程為目的戀愛的學生,雖然他們還不成熟,想問題僅限於其所處階段沒有長遠規劃,但這類學生大多是屬於比較有主見的學生。他們的戀愛觀形成的原因完全出於自身需要。其戀愛觀有多元性,能根據自身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的態度。其靈活性較強,但是原則性較弱。這類學生大多是成長在放養式的家庭,父母不對孩子過多地干涉,因此其受外界思想影響較多。特別體現在把愛情也當作實現功利和物質享受等手段。
3、以享樂為目的的戀愛觀形成原因
以享樂為目的戀愛的學生大多缺少父母關愛,在缺愛的同時他們沒有家人在生活中予以引導,他們需要陪伴,需要排解寂寞,因此他們就隨意找伴兒。同時這一時期的孩子大多處於生理心理發育時期,對愛情、對性好奇,因此其追求性刺激,追求享樂,不顧後果。
以結婚為目的、以過程為目的、以享樂為目的的戀愛觀形成的原因除了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個人因素以外,在社會刺激、學校教育、學生個人素質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家庭影響尤為深刻重要。因為,每個學生生活的社會大環境、學校教育基本相同,在學生自身因素方面,人之初性本無善惡之分,顯然,其產生錯誤戀愛觀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家庭。
三、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戀愛觀
1、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觀引導方式
對以結婚為目的戀愛的學生,我們給予其肯定的態度,對其引導我們只要起輔助作用即可,在其需要幫助時給予引導而不做過多干涉。因為這類孩子通常都是有分寸的,能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按照童話故事的美好純潔地發展自己的愛情。
2、以過程為目的的戀愛觀引導方式
對於持過程戀愛觀的學生,我們應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社會方面,應加強思想引導,引導到真善美等主流思想上。在學校方面,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開設引導課程,抵制不良思想。在個人方面,在堅持自主性的同時,加強自身是非觀教育和自身道德教育。要在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同時,對他人的人生負責。在家庭方面,父母要給予孩子及時的引導,時刻關注孩子,抵制西方不良思想對孩子的侵蝕。
3、以享樂為目的的戀愛觀引導方式
以享樂為目的的戀愛觀引導應建立在家庭以及自我努力的基礎之上。對於這類孩子我們要呼籲家庭給予更多的關愛,同時孩子個人應接受意志磨煉教育。
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戀愛觀的方式方法
雖然家庭的教育引導在大學生戀愛觀的影響方面最深刻,但在家庭努力的同時,社會和學校及學生個人也應積極努力。對於學生來說,引導其的主力軍主要體現在家庭和學校。
(1)家庭和學校要做好青春期教育。
首先,進行性道德教育。家長要對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學校要開展思想道德修養等課程或專題活動等,使學生知道道德是一個人之為人的底線,要成為有道德的人。
其次,進行性保健教育,了解性生理心理知識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傷害。最後,進行心理教育。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定期進行心理教育。
(2)健全學校的管理機制。
首先,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不僅能填補孩子們業余時間的空白,而且能豐富其精神生活,使之遇到西方不良思想影響時能抵制不良誘惑。
其次,加強校園環境管理。通過對校園環境的管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宿舍管理方面嚴禁校外留宿。每天做好宿舍檢查工作,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最後,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只有健全的規章制度,才能完善管理,不讓學生抓規章制度不健全的空子。
五、結束語
只有正確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使青春的花朵開得更美、更艷,幫助每一個大學生走好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