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食品安全法中的社會共治

食品安全法中的社會共治

發布時間: 2025-02-07 23:25:06

『壹』 什麼是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

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是指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監管部門、食品生產經營者、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乃至公民個人,共同參與食品安全工作,形成食品安全社會共管共治的格局。它不僅是一種新的社會管理模式,也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實現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有效性在於能夠解決監管力量相對不足等問題。

社會共治需要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共同落實,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互促進,形成社會各方良性互動、有序參與、共同監督的良好社會環境。這有助於引導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強化道德觀念,倡導誠信從業風氣,促使食品安全保障由單純依靠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向多方主體主動參與,共同發揮作用的綜合治理轉變。

食品安全法中的一些具體制度規定體現了社會共治原則。例如,食品行業協會應當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獎懲機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術等服務,引導和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對違反食品安全法規定,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進行社會監督。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有獎舉報制度也得到了明確規定,對查證屬實的舉報,應給予舉報人獎勵;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其合法權益;對舉報所在企業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內部舉報人給予特別保護,明確企業不得通過解除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等方式,對舉報人進行打擊報復。

此外,食品安全信息發布也需要規范。監管部門應當准確、及時、客觀公布食品安全信息,鼓勵新聞媒體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同時規定有關食品安全的宣傳報道應當客觀、真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

『貳』 為什麼說社會共治是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一個新的原則

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是新修訂《食品安全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筆者結合監管實踐和《食品安全法》的有關規定,就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做一探討。
鑒於政府職能的有限性,加強食品安全管理不能僅依靠政府,也不能僅依靠監管部門單打獨斗,應該調動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使大家有序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才能夠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治理效果。社會共治是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一個新原則、新理念,實行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就是要充分發揮各個方面,包括媒體、廣大消費者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讓整個社會有序參與食品安全,形成社會共治的格局。
《食品安全法》第九條第一款規定:「食品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獎懲機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術等服務,引導和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宣傳、普及食品安全知識。」
食品行業協會是食品行業的專業協會,在社會共治方面應該發揮重要作用。由於追求最大利益化是食品企業的目標,再加上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也存在著「失靈」現象,因此,我們應該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引入另一種力量——行業協會。
行業協會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一是建立健全行業規范。行業協會是企業之間的信息樞紐,它能通過各種渠道獲取與本行業相關的各類信息,掌握行業內部各企業的動作情況,然後再根據大量的信息和市場發展的趨勢,分析制定出行業標准,及時為企業和政府提供有效信息,為本行業企業的發展提供科學的建議和指導。在建立健全行業規范方面,行業協會擁有政府監管部門無法替代的優勢。二是行業協會自身固有的自律性更易於實施獎懲機制。一方面,行業協會對本行業內企業的經濟活動有著較清楚的了解,一旦有企業違背行業規則,同行就能及時發現,這種快速准確的相互監督機制是政府監管部門無法比擬的。另一方面,如有個別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違背行業規則,必將影響本行業的聲譽,從而影響整個行業的共同利益。那麼,行業協會會本著共同利益的原則對違規企業進行干預和管理,促使整個行業向健康、有序、規范的方向發展。
《食品安全法》第九條第二款規定:「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對違反本法規定,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進行社會監督。」
食品安全的全程監管,消費者是最後一道環節,盡管這一末端的安全保障責任並不是法律要求的,但卻是保證個人飲食安全所必需的。食品安全就是要發動人民群眾,讓群眾關注身邊的「柴米油鹽事」,讓社會各界都參與進來,攜手共築食品安全防線。
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就是發動群眾的監督作用,讓群眾充分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讓其自覺消費,把「我們還能吃什麼」的憂患意識轉變為「我們可以吃什麼」的認知意識。認知是前提條件,要通過系統的食品安全教育和風險交流,讓消費者理性選擇符合個人飲食安全的食品,選購具有「安全符號」的食品等。消費者在自我保護能力的認知提高的同時,還要意識到自身消費行為的社會意義,即社會監督的重要性。讓群眾直接監督,一是有利於調動社會力量主動參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高廣大群眾打擊食品違法行為的積極性。二是相對於職能部門的抽檢等信息獲取渠道而言,群眾監督是一種高效率、低成本的信息獲取渠道。通過對群眾監督信息進行核實、分析,有助於監管部門及時掌握違法犯罪動態,更有針對性地打擊違法犯罪行為,提高執法效能和工作效率。三是有助於形成強大的社會力量,遏制違法生產經營活動。大力發展食品安全社會志願者,依託城鄉基層自治組織、社會團體等,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員、協管員等群眾性隊伍,延伸和壯大監督力量。
《食品安全法》第十二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權舉報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依法向有關部門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實質上是公民具體行使憲法賦予的民主監督權,實現公民民主監督的方式。核心價值,就在於將政府監督和公民的民主監督有效結合起來,創造了依靠群眾參與、監督、表達的制度機制,從而有效保障公民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食品安全問題多發,原因錯綜復雜,無處不在、無所不有,而監管力量又十分有限,常常有捉襟見肘的感覺。基於食品安全社會背景的復雜性及傳統行政手段的局限性乃至紕漏,建立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具有重要意義和緊迫感。因為有獎舉報制度不僅能有效保護舉報者的合法利益,還能震懾違法者,讓違法者感到自己時刻在公眾的監督之下,從而減少違法的幾率。它既是一項措施,一種手段,更是一種機制。
實行有獎舉報,充分發揮和依靠群眾,充分調動群眾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積極性、主動性,實行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強化社會監督,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手段,對於及時發現各類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和違法犯罪行為、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食品安全法》相關條款還規定,規范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強調監管部門應當准確、及時、客觀地公布食品安全信息,鼓勵新聞媒體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同時規定對有關食品安全的宣傳報道應當公正真實。
對於人民群眾來說,食品安全是事關生命的大事,因此涉及到的食品安全信息,政府部門在公眾面前不要支支吾吾、遮遮掩掩,而是要主動公開,用公開消除不利因素,讓食品安全信息發布更及時、更透明,樹立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在發布食品安全信息的同時,建立企業誠信檔案向社會發布,使之與企業融資、市場准入、優惠政策、項目審批等掛鉤,促使企業誠實守信,依法經營。
面對假冒偽劣食品的多樣性,職能部門要發揮「主力軍」作用,牢固樹立「宣傳也是監管」的理念,引導媒體積極參與,提高人民群眾自我防範意識,形成群防群治格局。

『叄』 什麼是社會共治

社會共治是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一個新原則、新理念,所謂社會共治就是食品安全治理不能僅依靠政府,也不能僅依靠監管部門單打獨斗,應當調動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大家有序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才能夠形成工作合力,形成好的食品安全治理的效果。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在總則中就明確了食品安全工作實行社會共治這樣一個基本的原則。並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加強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第一,明確食品行業協會應當依照章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獎懲機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術等服務,引導和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食品行業協會是食品行業專業的協會,在社會共治方面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二,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對違反食品安全法規定,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總則中明確規定要依法進行社會監督。食品安全共治方面消費者組織要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三,增加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的規定,明確對查證屬實的舉報應當給予舉報人獎勵,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政府和監管部門要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對舉報所在企業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內部舉報人要給予特別保護。

第四,規范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強調監管部門應當准確、及時、客觀地公布食品安全信息,鼓勵新聞媒體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同時規定對有關食品安全的宣傳報道應當公正真實。

熱點內容
2016婚姻法第三者怎麼處理 發布:2025-02-08 02:05:07 瀏覽:524
江蘇省法律援助基金會 發布:2025-02-08 01:50:53 瀏覽:255
合同法債權規定 發布:2025-02-08 01:47:23 瀏覽:453
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 發布:2025-02-08 01:06:26 瀏覽:654
檔案法規檔案政策 發布:2025-02-08 00:26:39 瀏覽:335
道德經都 發布:2025-02-08 00:20:03 瀏覽:489
民事訴訟法判決給錢沒錢 發布:2025-02-08 00:04:29 瀏覽:767
二建法規編 發布:2025-02-08 00:03:48 瀏覽:359
法律援助向哪裡申請 發布:2025-02-07 23:53:51 瀏覽:236
行政法學綜述 發布:2025-02-07 23:31:58 瀏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