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
Ⅰ 按照新婚姻法,父母給兒子買房兒媳婦沒份啦
是的,如果父母明確是贈與一方的,配偶是不能享受房子所有權的,該條例在《婚姻法》沒有規定,最高院的司法解釋有規定,具體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補充規定》
第二十二條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
當事人結婚後,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第七條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1)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擴展閱讀:
夫妻以父母名義購買房改房,離婚時的分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第十二條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用夫妻共同財產出資購買以一方父母名義參加房改的房屋,產權登記在一方父母名下,離婚時另一方主張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對該房屋進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購買該房屋時的出資,可以作為債權處理。
父母買房離婚分配的案例:
2010年,林某與女友王某登記結婚,婚後一直居住在林某的父母家。由於婆媳之間的矛盾不斷發生,林某決定購買一套兩居室的商品房,自己與妻子獨立生活。林某父母便拿出終生積蓄100萬元作為首付款,為兒子按揭買了一套兩居室商品房。
首付款系林某父母轉賬到林某賬戶後,由林某向開發商支付。購房合同由林某簽署,房貸以其住房公積金辦理,且一直由林某支付按揭貸款,該房屋產權於2013年辦理在林某個人名下。
2016年,林某與妻子王某因感情不和,王某起訴至法院要求與林某離婚,並要求將該房屋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林某同意離婚,但認為該房屋由自己父母出資,並登記在自己名下,貸款也是自己一直在還,應當屬於自己的個人財產,不得分割。
Ⅱ 婚姻法案例分析
第一題馬某能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並且應該多分或全部得到該房產。
婚姻法第四十七條 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時,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人民法院對前款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制裁。
該房產分割屬於物權,不是債權,不適用訴訟時效限制。
第二題1、程大偉的父親沒有義務支付他的撫養費,因為程大偉是成年人,並且不在高中階段。《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20條及第21條規定的"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學歷教育,或者喪失或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等非因主觀原因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2、因為在一起共同生活,支付陸艷扶養費的請求不能得到法院支持,如果不給陸艷治病或護理,可以起訴告虐待或遺棄。
如果離婚,應該給幫助費。
Ⅲ 婚姻家庭法案例分析
挺長的
1,婚前彩禮不能主張返還。依據民法,婚姻法規定,彩禮屬於一種附帶結婚契約的贈予財物,王某和孫某已經完成了結婚並生活多年,已經完成了契約,故彩禮應視為贈予且不可撤銷,孫某不用返還
2,雙方的財產應當區別對待,注意,這里離婚時間節點為2007年,法律適用應當適用於2018年之前的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而不能適用2018年新的法律及解釋。屬於個人財產的包括:二人第一套房首付部分(歸王某),二人第二套138平米房屋(歸王某,視為王某父母贈與王某的),王某婚前財產30萬及其利息(歸王某,注意,因王某未改變婚前財產的狀況,故視為個人婚前財產),價值20萬的汽車(歸孫某,視為由孫某父母贈與孫某),車禍賠償金20萬(孫某,人身損害賠償金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其餘財產都應當視為夫妻共同財產。
3,子女由孫某撫養,王某應支付子女撫養費一直到其18周歲。在婚姻存續期間,王某的出軌顯然違背了夫妻忠誠的義務,有過錯在先,而孫某是具備撫養女兒的能力的,故法院在孫某主張女兒撫養權的前提下,應當判決女兒由孫某撫養。王某給付的撫養費用,應當按照王某收入的20%-30%來確定,同時依據女兒生活地區的生活標准來綜合考量。另外,女兒因突發疾病產生的額外費用(18周歲前),王某和孫某應按照比例承擔。
4,王某與梁某不構成事實婚姻。其一,1994年以後,我國婚姻法不再承認事實婚姻,只構成同居行為;其二,王某是已婚人士,也不構成事實婚姻的條件(雙方必須都是未婚狀態)。
而王某與梁某屬於典型的非法同居,其行為並不受法律保護,故梁某無法維權。但由於梁某確系不知情,王某通過欺騙的手段與梁某同居並以夫妻名義生活,王某的行為構成了重婚罪。梁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解除非法同居關系,並分割同居期間個人財產的請求,法院應予以判決,同時,可以向公安機關舉報王某重婚行為。
5,《婚姻法》第46條第1項規定:「因重婚的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而精神損害賠償的主要方向是侵權人對受害人的精神侵害,主要涉及感情、名譽等方面。王某的重婚行為,顯然對孫某的感情帶來了創傷,孫某作為無過錯方,有權要求王某予以賠償。
Ⅳ 新婚姻法2022關於房產分割
談婚論嫁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頭等大事,婚姻也是誕生「新家庭」的開始。但近年來,結婚率正在不斷地降低,而離婚率卻在不斷地上升。據媒體報道,2021年,全國各省離結率(離婚數/結婚數)最高的是吉林省,離結率高達全國平均離結率而說到離婚,肯定會涉及大量的資產分割,而房產作為每個人最主要的資產之一,更是爭論的焦點。
如今的房價不可謂不高,對於剛步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來說,想要買房結婚,還是需要父母的支持。
面對如今的房價,很多父母需要掏空畢生的積蓄才能幫助孩子完成。而一旦感情出現問題,房產直接被分一半,又顯得不是很公平。
因為對離婚時資產分割不滿意,雙方鬧上法庭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
那麼離婚時房產應該如何分割呢?
第一,屬於個人財產,不需要分割
1,婚前全款購房,只登記在一方名下,屬於一方的個人財產。這一點毋庸置疑,也不存在爭議性。如果婚後加名字,則又是另一種情況,加名字的行為屬於一方對另一方的贈與,房子則視為雙方共同財產。
2,婚前一方首付購房,登記在自己名下,婚後雙方共同還貸款。離婚時房子一般歸出資方所有,但共同償還貸款部分以及房子的增值部分,需由一方對另一方作出補償。
3,婚後一方父母全額出資,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同樣屬於個人財產。
第二,屬於夫妻共同財產,需要分割
1,婚前一方或雙方出資,首付購房,登記在雙方或是另一方名下,均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如果有特殊約定的情況除外。
2,婚前一方或雙方出資購房,登記在一方或是雙方名下,同樣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3,婚後一方或雙方(父母)出資,全額或首付購房,登記在雙方或是另一方名下,均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如果有特殊約定的情況除外。
規定之下,房產分割也不再是由「名字」來決定。只要情況屬實,不管誰去鬧都沒有用。
除此之外,離婚後這3樣東西必須歸男方,女方無權干涉
1、男方的私有物品,比如說鞋子、衣服等等
這些東西不管是婚前還是婚後都屬於自己,而且它們都是男方量身購買,女方要了也沒什麼用。
2、離婚前男方由於工傷或其他的意外事件得到的賠償款
這部分財產屬於男方私有誰都無權侵奪,女方是帶不走的。
3、通過遺囑或者贈予得來的財產等等
如果男方父母去世之後留下的遺囑,明確表示自己名下的房產歸男方所有。
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
夫妻共同財產,是指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根據我國《民法典》的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應歸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范圍如下:
1.工資、獎金,指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或雙方的工資、獎金收入及各種福利性政策性收入、補貼;
2.生產、經營的收益,指的是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或雙方從事生產、經營的收益;
3.知識產權的收益,指的是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或雙方擁有的知識產權的收益;
4.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是指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或雙方因繼承遺產和接受贈與所得的財產。
5.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 【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為夫妻的共同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勞務報酬;
(二)生產、經營、投資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者受贈的財產,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通過上面的法律解讀,我們可以看出,知法懂法有多麼重要!你不懂法,就容易吃很多虧,明明占理的事情,最後鬧得要你賠錢。
我們知法懂法守法,不是為了去鑽法律的空子,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比如說,在上面的案例中,要是我親戚懂法,按照《民法典》就可以不用賠錢。
那麼,對於一個普通人,沒有法律常識,又該怎麼樣做到懂法呢?
別急,在此向您誠意地推薦這本《民法典》。
我國第一部《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婚姻法》、《民法通則》、《物權法》等12部法律將同時廢止。
《民法典》相當於將這12部法律進行必要的修改、整合成一部法典,包含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簡單地說,結婚離婚、孩子歸屬、開公司簽合同、財產債務、房屋買賣等,都能在《民法典》里找到相關條文。
當今社會,我們可以不斤斤計較,但不能做法盲,在遇到事情時放棄保護自己權利的機會。
掌握了本民法典,無疑是學習生活法律知識的最佳來源。不管是放在家裡鎮宅,還是在工作中使用,都是不錯的選擇。經常翻來覆去,這樣遇到糾紛,我們心中有底,有法可依。
推薦您購買這本《民法典》,鑒於法律書籍的專業性,如果您沒有相關基礎,我建議您再搭配一本《法律常識一本全》,裡面有經典案例,以及法律條文的解釋,便於您更好地理解《民法典》。
推薦您直接購買《民法典》+《法律常識一本全》,現在入手只要69元,買兩本肯定是更劃算一些的。
需要的朋友,點擊下方即可下單購買,買來多看看,關鍵時候能派上用場。
Ⅳ 婚姻法解釋三的詳細解讀
深度解讀《婚姻法》的新解釋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屈煒律師
一、婚後財產如何分割
1、婚後父母贈房,登記在其子女名下的,屬該子女個人財產。
案例
小周結婚5年後,父母給他買了一套房子,產權證上寫的是小周的名字。那麼,他的妻子小呂對這套房子有份嗎?
《解釋(三)》原文
第七條: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18條第(3)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律師解讀
此前根據《婚姻法》及相關解釋,婚姻存續期間,父母贈與其子女的財產,除明確在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外,視為夫妻共同財產。但在房價飛漲的情況下,父母往往傾注全部積蓄為子女購房,又礙於面子,一般也不會與子女簽署書面協議。如果離婚時一概將房屋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勢必違背了父母為子女購房的初衷和意願,實際上也侵害了出資購房父母的利益。所以,父母出資購房登記在子女名下的,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比較合情合理。
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按照雙方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更為符合實際情況。將產權登記主體與明確表示贈與一方聯系起來,可以使父母出資購房真實意圖的判斷依據更為客觀,便於司法認定及統一裁量尺度,也有利於均衡保護婚姻雙方及其父母的權益。
本案中,房屋應為小周個人所有。
2、過戶之前,可撤銷贈與。
案例
小盧與小田結婚前寫下一紙合同,許諾將自己的一套房產贈送給小田,但一直沒有辦理房屋過戶手續。婚後,小田怕傷了感情就沒有強求辦理過戶手續。不想幾年之後竟鬧起離婚,小盧不同意將那套房子給小田,小田卻要求他履行合同。那麼,那份婚前合同有效嗎?
《解釋(三)》原文
第六條: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贈與方在贈與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186條的規定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86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律師解讀
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86條規定,一般的贈與合同在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是可以撤銷的。對於房屋贈與合同而言,如果房屋一直沒有過戶到受贈人名下,贈與人可以撤銷該贈與。推而廣之,即使不是夫妻之間的贈與,其適用原理也是一樣的。
本案中,房子還歸小盧所有,小田要求小盧履行贈與合同,辦理房屋過戶的主張不會得到法院支持。
3、房改房不可分割,歸屬父母。
案例
10年前,小唐父親單位分的公房進行房改出售,經按成本價並折抵工齡後,房屋的出售價格是10萬元。小唐和小鄧夫婦拿出10萬元存款交給小唐父親,從單位買下了這套房子,房產證登記在小唐父親名下。去年小唐和小鄧感情破裂要求離婚,小鄧主張購房款是他們夫妻共同出的,房子也應當屬於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
《解釋(三)》原文
第十二條: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用夫妻共同財產出資購買以一方父母名義參加房改的房屋,產權登記在一方父母名下,離婚時另一方主張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對該房屋進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購買該房屋時的出資,可以作為債權處理。
律師解讀
「房改房」是指我國居民住宅由單位福利分房改革為單位根據國家房改政策出售給個人的房屋,是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過渡的歷史產物。該房屋出售價款遠遠低於商品房的市場價格,實際是單位給職工的福利待遇。根據物權取得原則,該房屋的物權應屬於購房人即該職工所有。而如果實際出資人不是該職工,那麼實際出資人與該職工之間僅是債權、債務關系。實際出資人可以主張還款,但不可以主張房屋的產權。
本案中,小鄧不能主張房屋作為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但她可以主張就購房款作為夫妻雙方的共同債權予以分割。
4、養老保險金未到期,不能分割。
案例
小賈和小羅結婚10多年了,因小賈一直沒有固定工作單位,兩人用共同的積蓄給小賈買了個人養老保險。現兩人因感情不和鬧離婚,小羅在法院提出要分割小賈養老保險的要求。但此時離小賈退休領取養老保險金還有2年時間,他們的養老保險金應該怎樣分割?
《解釋(三)》原文
第十三條:離婚時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領取養老保險金條件,另一方請求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分割養老保險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婚後以夫妻共同財產繳付養老保險費,離婚時一方主張將養老保險金賬戶中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個人實際繳付部分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分割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律師解讀
《婚姻法》解釋(二)規定,婚姻存續期間,「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養老保險金」,屬於夫妻雙方共同財產。然而,如果還沒有達到退休年齡或者不符合領取養老保險金的條件,離婚時,一方主張將對方還沒有取得或者根本就無法取得的養老保險金,作為「應得」的夫妻共有財產進行分配,是不公平的,甚至會削弱國家對公民基本的社會福利保障。《解釋(三)》第十三條對此作出修訂,並予以明確。
本案中,小羅要求分割小賈將來的養老保險金之主張不會得到法院支持,但小賈養老金賬戶中,實際繳費的金額可以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
二、婚前財產如何分割
1、婚前個人購房,婚後按揭還款 ,離婚時房屋歸產權登記的個人,房屋增值有補償。
案例
2006年初,小王拿出自己全部積蓄,再加上父母支援,靠按揭貸款購買了一套小戶型房子。2006年底,小王與小李結婚後搬到新房居住,兩人一起承擔月供,1年後小王取得了房屋所有權證。但如今雙方鬧起離婚,小李主張房子本是婚後取得的,應以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小王主張房子是其婚前個人財產,現在房屋增值了2倍,也與小李無關。
《解釋(三)》原文
第十條: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
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39條第1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39條第1款: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以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律師解讀
大家都知道,婚前取得的財產歸個人所有,婚姻存續期間取得的財產,一般情況下屬於夫妻共同財產。但對於婚前一方通過按揭購買,婚後才取得房產證的房屋,不能機械地以取得房產證的時間來確定是否是夫妻共同財產。因為買房屋的錢是一方婚前個人財產,並且已經向開發商支付了全部購房款,在婚前就取得了購房合同確認給購房者的全部債權,婚後獲得房產證只是財產權利的自然轉化。因此,只要房屋買賣行為發生在婚前,並且買賣合同已經實際履行,房屋登記在買房人個人名下,就應當以婚前個人財產處理。
對於夫妻雙方婚後共同還貸部分及房屋的增值,應結合共同還貸的款項以及相對應的房屋增值部分,由房屋所有人給對方相應補償。
本案中,房屋應歸小王所有,但應結合夫妻共同還貸的數額占總購房款的比例以及對應的房屋增值,並根據保護女方權益的原則,由小王給予小李相應補償。
2 、婚前個人財產婚後產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不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案例
小趙結婚前購買了500克黃金,小趙與小劉結婚數年後,這些黃金的價格已經漲了2倍多。黃金這些年的增值,小劉有份嗎?
《解釋(三)》原文
第五條: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律師解讀
《婚姻法》規定了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生產、經營收益及知識產權收益歸夫妻共同所有。《婚姻法》解釋(二)中也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所得的收益為夫妻共同財產」。但在司法實踐中,對於婚前財產本身產生的增值(如黃金、房屋漲價)或者孳息(如存款利息)等收益,如何處理往往存在爭議。
《解釋三》第五條規定是對「孳息屬於物的所有人」之民法基本原則的詮釋,同時也避免了實際中財產收益是否屬於「投資收益」的紛爭。即今後夫妻一方婚前個人財產,無論是「投資」性質還是「自用」性質或二者兼而有之,均在所不問,該財產在婚姻期間的收益,除了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均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本案中,小趙婚前買的黃金,在婚後價值增高,但增值仍屬於小趙個人財產。
三、親子與生育權問題如何解決
1、拒做親子鑒定,法院可根據必要證據推定是否具有親子關系。
案例
小魯偶然發現妻子小廖與前男友還保持著不正當關系,且發現自己5歲的孩子很像她的前男友,因而懷疑孩子非親生。於是,小魯以妻子對自己不忠為由起訴離婚,同時要求做親子鑒定,索要精神損害賠償。但妻子小廖以孩子已經懂事,會對其造成傷害為由,拒絕做親子鑒定。法院判決會支持誰?
《解釋(三)》原文
第二條: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並已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張成立。
當事人一方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並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
律師解讀
親子關系訴訟屬於身份關系訴訟,主要包括否認婚生子女和認領非婚生子女的訴訟。即否認法律上的親子關系或承認事實上的親子關系。現代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使得DNA鑒定技術被廣泛用於子女與父母尤其是與父親的血緣關系的證明。
根據民事訴訟法有關證據的規定: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但在民事司法審判實踐中,法院無權強行要求當事人做DNA司法鑒定,對於親子這種重要的身份關系認定,如果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適用「推定原則」存在很大的風險。《解釋(三)》第二條對司法實踐中的難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即在處理有關親子關系糾紛時,如果一方提供的證據能夠形成合理的證據鏈條,證明當事人之間可能存在或不存在親子關系,另一方沒有相反的證據又堅決不同意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否認親子關系一方或者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而不配合法院進行親子鑒定的一方要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
本案中,如果小魯提供了必要的證據證明孩子非其所生,而在小廖拒不配合做親子鑒定的情況下,法院可以直接判定小廖敗訴。
2、夫妻因生育權發生糾紛,可以起訴離婚,但不能因此主張損害賠償。
案例
懷有5個月身孕的小齊,與丈夫小畢發生了激烈爭執,沖動之下,她一個人來到醫院,做了流產手術。
小畢得知後異常憤怒,起訴要求離婚,並且以小齊擅自終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權為由,要求損害賠償。法院判決會支持小畢嗎?
《解釋(三)》原文
第九條:夫以妻擅自終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權為由請求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雙方因是否生育發生糾紛,致使感情確已破裂,一方請求離婚的,人民法院經調解無效,應依照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第(五)項的規定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律師解讀
夫妻雙方均享有生育權,即任何一方均可以主張要孩子或者不要孩子。特別是對於女方,是否生小孩,可能對其身體健康造成直接影響。因此如果夫妻就此問題達不成一致,可能導致夫妻感情破裂。一方可以據此提出離婚。但丈夫以妻子擅自終止妊娠,要求精神等損害賠償的,沒有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支持。
四、其他常見問題如何解決
1、協議離婚未成,「協議」無效。
案例
小柳因和小楊性格不合,提出離婚,但小楊不同意。為了讓小楊同意離婚,小柳在其起草的離婚協議中註明,只要小楊同意離婚,夫妻婚後買的房產及銀行存款等財產,都留給小楊,小柳「凈身出戶」。小楊同意了,雙方均在協議上簽了字。但就在二人拿著離婚協議到民政局辦理離婚手續時,小楊又反悔了,表示堅決不離婚。小柳只好訴至法庭要求離婚,並要求公平分割家產。小楊卻認為即使法院判決離婚,對於財產的分割也應該按離婚協議執行。那麼,這個離婚協議有效嗎?
《解釋(三)》原文
第十四條:當事人達成的以登記離婚或者到人民法院協議離婚為條件的財產分割協議,如果雙方協議離婚未成,一方在離婚訴訟中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財產分割協議沒有生效,並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
律師解讀
實踐中,主張離婚的當事人一方在簽署離婚協議時可能會在財產分割、子女撫養、債務承擔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讓步,目的是希望順利離婚。但因種種因素,雙方未按協議辦理離婚手續,當事人雙方事先達成的離婚協議之效力問題,往往成為離婚案件爭議的焦點。
離婚問題事關重大,應當允許當事人反復考慮、協商,只有在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並到民政部門登記離婚或者到法院自願辦理協議離婚手續時,所附條件才可視為已經成立。如果雙方協議離婚未成,當事人一方有反悔的權利,事先達成的離婚協議沒有生效,對夫妻雙方均不產生法律約束力,不能作為人民法院處理離婚案件的依據。
本案中,因小楊沒有按離婚協議要求的條件辦理離婚登記手續,故該離婚協議未生效。法院不能依據此協議對財產進行分割,而是應當按照婚姻法關於共同財產的認定,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
2、賣出去的房子潑出去的水,收不回。
案例
小吳和小夏夫婦有兩套房子,均登記在小吳名下。小吳因做生意需要本錢,背著小夏將家裡一處地段好、正處於漲價期的房子,通過房屋中介出售給了張先生。事後,小吳做生意賠了不少錢。妻子小夏知道房子出售後,認為房子是雙方共同財產,未經她同意的房屋買賣合同是無效的,於是將丈夫和買主一起告上法院,要求確認房屋買賣合同無效,張先生退還房子。小夏的要求能得到支持嗎?
《解釋(三)》原文
第十一條: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購買、支付合理對價並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另一方主張追回該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擅自處分共同共有的房屋造成另一方損失,離婚時另一方請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律師解讀
夫妻雙方共同擁有的房屋,其出售、抵押等處分行為應經夫妻雙方共同決定。但根據物權法關於「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如果房屋登記在夫妻一方名下,房屋登記方與第三人簽訂了買賣合同,善意的第三人支付了合理的購房款,並將房屋產權證過戶到自己名下,就取得了該房屋的所有權。夫妻的另一方要求追回房屋所有權的主張法院不予支持,但在離婚時如果另一方主張原房屋登記方擅自處分共有財產,造成己方財產損失的,會得到法院支持。
本案中,小夏要回房子的主張得不到法院支持,但小夏如果與小吳辦理離婚時,可以主張小吳賠償其房屋漲價造成的經濟損失。
3、婚姻存續,財產分割有特例。
案例
小嚴和小陶結婚10多年後,小陶患了胃癌,已花了一大筆手術費。醫生說術後必須使用進口的化療葯物,才可能遏止癌細胞的擴散,而這種葯物價格非常昂貴。小嚴覺得癌症是治不好的,花巨款買進口葯是在做無用功,故主張做保守治療。無奈之下,小陶將小嚴告上法院,要求分割夫妻共有財產來治病。但小陶念在多年的情感上,並不想和小嚴離婚,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會受理小陶的財產分割案件嗎?
《解釋(三)》原文
第四條: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請求分割共同財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
(一)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的;
(二)一方負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醫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療費用的。
律師解讀
通常情況下,婚姻存續期間夫妻共有財產雙方均有支配權,沒有分割的必要。即使分割了還是夫妻共同財產,就像一個人的錢從左兜放到了右兜。但在一方患有重大疾病需要醫治,另一方又拒絕支付醫葯費,或者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甚至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的重大情形時,出於對生命健康權以及夫妻財產利益的正當保護,可以在不侵犯其他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支持一方要求分割共同財產的請求。
本案中,小陶的情況正好符合《解釋三》第四條規定的情況,只要該財產分割沒有損害夫妻債權人的利益,小陶的主張可以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