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406條規定
㈠ 既是有償合同,又是無償合同的有哪些
保管、委託、借款合同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
《合同法》第366條規定了寄存人應當按照約定向保管人支付保管費。當事人對保管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保管是無償的。
《合同法》第406條規定了有償委託合同與無償委託合同賠償損失的歸責原則。
《合同法》第211條規定了自然人的借款可似是無償的,而銀行貸款是有償的。
綜上所述,保管、委託、借款合同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
(1)合同法406條規定擴展閱讀:
有償合同和無償合同區別:
(一)當事人應盡的注意義務與責任不同。有償合同的債務人應盡較高的注意義務,其責任較重,應對故意和一切過失負責;而無償合同的債務人則負較輕的注意義務,僅對故意或重大過失負責。
(二)對締約人的要求不同。有償合同的當事人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否則要經其代理人的同意;而對純獲利益的無償合同,限制民事行為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訂立合同。
(三)可否行使撤銷權不同。如債務人將其財產無償轉讓給第三人,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請求撤銷該無償行為。如債務人將其財產有償轉讓給第三人,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只有在其轉讓價值明顯不合理且受讓人故意時,債權人方可請求撤銷該行為。
(四)有無返還義務不同。如果無處分權人通過有償合同將財物轉讓給第三人,第三人善意取得該財產的,原則上對於原物所有人不負返還義務;若通過無償合同將財物轉讓給第三人,原物存在時,第三人負有返還原物的義務。
義務內容不同:在無償合同中,利益的出讓人原則上只需承擔較低的注意義務;而在有償合同,當事人所承擔的注意義務顯然大於無償合同。
主體要求不同:在有償合同,當事人雙方均必須是完全行為能力人;而在無償合同,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成為純受利益的一方當事人。
對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來講,如果債務人將其財產無償轉讓給第三人,嚴重減少債務人的財產,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債權人可以請求撤銷該轉讓行為。
但對於有償合同而且不是明顯的低價處分合同,債權人的撤銷權只有在第三人有惡意時方能行使。在善意取得制度中,往往也要求善意第三人系通過有償合同取得該動產,否則不能成立善意取得。
㈡ 在下列合同中,既可以是有償合同,也可以是無償合同的有哪些( )。
【答案】:ABC
依據《合同法》第366條、第406條、第211條的規定,保管合同、委託合同和借款合同既可以是有償合同,也可以是無償合同。互易的本質,是兩個買賣的結合,因此,它必然是有償合同。
㈢ 委託合同的任意解除權詳細解析
委託合同的任意解除權詳細解析
委託合同是委託人和受託人約定,由受託人處理委託人事務的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396條。]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410條規定,委託人和受託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之所以這樣規定,原因在於委託合同具有特別的性質,它的成立大多建立在對當事人特殊信賴的基礎上,而信任關系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在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的信任有所動搖時,就應不問有無確鑿的理由,都可以允許委託人或者受託人隨時解除合同。否則,即便勉強維持雙方的關系,也可能招致不良後果,影響委託合同訂立目的的實現。[ 崔建遠主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頁。]因此對於委託合同的解除,除了遵循一般的合同解除規定之外,還賦予了它不同於其他合同解除的特別規定,即委託合同的任何一方當事人還可以隨時或任意解除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10條規定“委託人或者受託人可以隨時解除委託合同”。這里的“隨時”有些國家或地區用的是“任意”“,解除”有的國家或地區用“終止”;本質上說,它們大同小異。]且《合同法》410條的規定原則上適用於任何種類的委託合同,而在法條規定上對行使該項解除權未作任何限制,這便承認了當事人可以雙方信任基礎不存在為由解除合同的任意解除權。因此,盡管《合同法》有一般的合同解除規定,委託合同雙方當事人可以按照一般規定約定、處理彼此間的權利義務,但《合同法》授予當事人的隨時任意解除權,使其他法定或約定的內容都失去了意義。由此帶來的現實後果是:委託合同當事人可以“失去對對方當事人的信任”為由,隨意地解除合同,由此不可避免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司法實踐也證明,行使這一任意解除權,有時會出現不適當的結果,進而使委託合同的違約責任特別是損害賠償糾紛的解決成為法院面對的一個嚴峻挑戰,加之《合同法》對任意解除權的行使所產生的損害賠償責任范圍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對委託合同任意解除權的研究具有現實的意義。
一、我國委託合同任意解除權存在的幾個問題
我國《合同法》第410條規定:委託人或者受託人可以隨時解除委託合同。因解除合同給對方造成損失的,除不可歸責於該當事人的事由以外,應當賠償損失。法律往往允許任何一方當事人可隨時解除委託合同。即不管相對人是否同意,委託合同有無期限,委託事務的處理是否告一段落,委託合同是有償還是無償,也不管是否具有一定的理由,雙方均得以隨時解除合同,這也是委託合同在解除權的行使方面與其它合同相比所獨有的特徵。盡管在實踐中提出解除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往往要提出一定的理由,但其理由如何以及是否成立,只是對解除合同後的責任承擔有影響,並不因此而影響合同解除的效力。法律這種不詳實的規定導致了在實踐中運用該規定出現了一些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方當事人在委託合同中預先約定的拋棄任意解除權條款的效力問題。 我國法院在處理委託合同的任意解除時,經常對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諸如“非有重大理由不得終止或者解除”等條款的效力存有爭議,即對該約定是否能排除法定的隨時解除權意見不一。有的法院認為,從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角度出發,可以認為當事人的約定是排除了隨時解除權的適用。[參見(2004)佛中法民二終字第373號判決書。廣東怡法律師事務所訴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案。]有的法院認為當事人限制解除的約定是無效的,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因而,即便是約定了無重大理由不得解除,當事人也應享有法定解除權,可以隨時解除委託合同[參見重慶中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重慶瑞馳地產顧問有限責任公司地產委託銷售合同糾紛案,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4)渝一中民終字第366號民事判決書。雙方當事人的委託銷售合同中約定了無重大理由不得終止委託合同,一審法院認定該約定有效,否定委託人的隨時解除權。二審法院認為委託人享有法定解除權,可隨時解除合同。後判決委託人應賠償受託人的損失(不過受託人沒有證據證明而法院未予支持),並支付已銷售部分房屋的傭金,而不應支付未履行完合同部分的報酬。]。可見,我國法院在司法實踐中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
第二:委託合同是否應區分有償還是無償。 我國《合同法》中的委託合同,是以有償委託為原則,還是以無償委託為原則、有償委託為例外,學者之間觀點不同。[韓世遠教授認為,我國採取了與德國、法國、瑞士等國家同樣的做法,即委託合同以無償為原則,有償為例外。高富平等學者認為,我國合同法中委託合同的規定是以有償為原則,無償為例外。參見韓世遠:《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98頁;高富平、王連國:《委託合同·行紀合同·居間合同》,中國法制出版社參見崔建遠:《合同解除的疑問與釋答》,《法學》2005年第9期。]可以肯定的是,根據我國《合同法》第406條的規定,委託合同可以是有償,也可以是無償。依據形式概念的思考方式,有償合同和無償合同一旦成立生效,原則上二者可以等量齊觀,適用相同的法律規定。但是,這種不區分導致實踐中一刀切現象頻繁發生,尤其是商事委託合同中任意解除權的行使更是對當事人造成了重大損失,違背了民法公平的基本原則。
第三:行使任意解除權的賠償范圍不明確。 《合同法》對合同解除沒有區分基於不同的理由解除而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所以在相關法規中涉及損害賠償時,都只是提到“損失”,而並沒明確為“實際損失”,這實際上是要求法官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裁決,以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有人認為,故意違約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破壞了交易秩序,故要承擔違約責任;而行使法定解除權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所要承擔的民事責任,在性質、程度和後果方面不能等同於違約責任。[徐瑞柏:《行使法定解除權的民事賠償責任》,《民商事審判指導》2005年第2期。]也有學者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且不說由於一方故意違約地行使法定解除權或因違約而導致對方行使法定解除權要不要追究違約方的違約責任,單說一方不違約地任意解除合同,根據現有法律,也找不出明確說明違約責任和法定解除引起的法律責任之不同的任何規定,更無充分的證據證明兩者在性質、程度和後果方面有何根本不同。”[ 馬忠法、馮凱:《委託合同任意解除的賠償責任》,《東方法學》2009年第3期,106頁。]可見,對於承擔賠償責任的原因存在著不同理解。另外,對賠償損失是否包括可得利益,學界也存在不同的意見。目前不少學者認為,法律對委託合同解除後的損害賠償僅指實際損失,不含可得利益,因為《合同法》第97條規定:“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委託合同的可得利益往往是雙方就合同收入或報酬的約定,是該合同正常履行後的結果,既然合同已被解除,就不能根據合同約定要求報酬或利益。也有學者認為從《合同法》第97條上下文中看出其“損失”僅指實際損失不成立。實際上,合同在形式上是雙方合意的結果,而在本質上無非就是雙方利益的交換,委託合同也不例外。當事人雙方之所以接受合同並都期望對方如約履行(至少在締結合同時是這樣考慮的),其內因在於對未來合同利益的期待,外因則在於法律制度上對於合同當事人基於合同約定之合理利益的保護———違反合同約定是要承擔責任賠償損失的.。綜上,《合同法》對於其賠償范圍沒有明確的規定。
㈣ 民法典403與404條的關系
法律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法典 》第406條規定, 抵押 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 抵押權 不受影響。 《民法典》第406條創設的抵押財產可自由轉讓新制度大大促進了市場交易,簡化了交易程序及降低了交易雙方的法律風險。 《民法典》第406條規定的這一新制度的核心為:抵押財產可以在未經注銷抵押登記的前提下自由轉讓,不以抵押權人的同意為前提(另有約定的除外),但抵押財產過戶後,原抵押權依然存在於抵押財產之上。這一新制度,無疑有利於提高社會物質的利用效率,促進抵押財產的交易及降價其交易成本,進一步促進社會財富資源的自由流動: 首先,法律允許在無須注銷抵押登記的前提下辦理物權的過戶登記或交付,大大降低了抵押人的交易成本。根據 物權法 的規定和以往交易市場的交易行為模式,抵押人要辦理抵押物的交易過戶,必須先經抵押權人同意並注銷抵押登記,一般必須還清所欠的貸款、借款等 債務 。如果抵押人沒有充足的資金還清 欠款 並注銷抵押登記,交易就無法完成。此時,抵押權就成了阻礙市場正常交易的因素。新制度在法律層面為摒除此阻礙提供了法律上的可能性。 其次,減少了買受人的交易風險。以 商品房 買賣為例,現今商品房交易市場上除了不存在抵押的情況外,很多商品房的交易均是先由買受人墊付資金給出賣人還清貸款,然後注銷抵押登記後再辦理過戶手續的。絕大多數的買受人在交易前均對出賣人的信用風險存在一定程序的擔憂,從而延誤交易。新制度允許在不注銷抵押登記的前提下交易,免除了買受人的墊資風險與後顧之憂。買家在墊資給賣家還清貸款後、辦理過戶前,交易標的物就被法院查封的案例比比皆是,最後可能會弄了一個錢房兩空的結局。新制度大大減少了買受人的這種墊資後合同無法履行的交易風險。 再次,簡化了交易程序。例如,存在抵押的房屋在交易過戶前須還清貸款,注銷抵押登記,然後辦理過戶手續,再由新的業主與銀行簽訂新的貸款協議,另行辦理抵押登記。此流程前前後後花費了買賣雙方及銀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辦理法律手續,並且每一流程都需要一定的辦理時間,交易程序往往周期太長、費用過高。而且,因為周期長,抵押財產在過戶前因賣家的另案 訴訟 被法院查封的風險性就自然增大。新制度生效後,房屋交易再無須經過原來繁瑣復雜的流程,直接過戶後原抵押權仍然存在原抵押物中,從而大大簡化了交易流程。 第四,符合物權制度的基本原理。抵押權是 擔保物權 ,是物權的一種類型。這種存在於抵押物上的抵押權,作為物權一旦登記即具有對世效力。即無論所有權人如何變動,作為物權的抵押權卻不會發生變化。此原理為不經抵押權人同意可轉讓抵押物提供了法律上的法理支持。因此,只要承認抵押權具有物權的絕對效力,就應該肯定抵押財產的自由轉讓。 第五,新制度在促進交易與財產轉讓自由的同時,也充分保障了抵押權人的權利。 雖然《民法典》第406條規定,抵押財產可直接轉讓,不以抵押權人的同意為前提。但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另外,抵押權人與抵押人可以另行約定排除適用或限制適用新制度,或者利用另行約定的方式改變新制度中的一些內容以充分保障抵押權人的利益。
法律依據: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在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