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與社會規范之間的關系
❶ 法的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之間是什麼 的關系
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為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反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社會作用是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出發確定法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取決於法的特徵,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就是由法的內容、目的決定的.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涉及了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三個領域即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領域;兩個方面即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當然,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2)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3)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4)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❷ 法律與其他社會規范的區別
法律與其他社會規范的區別如下: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其他規范,如道德、習俗等往往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法律具有國家強制力。社會規范指人們社會行為的規矩,社會活動的准則;它是人類為了社會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會互動過程中衍生出來,相習成風,約定俗成,或者由人們共同制定並明確施行的。
其本質是對社會關系的反映,也是社會關系的具體化;社會規范可分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兩類。風俗習慣、部分道德規范及部分法律規范、宗教規范是不成文的法令、條例、規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規是成文的風俗、道德、法律、宗教等都是社會規范的各種具體形式。由此可見,社會規范包括法律和其他社會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第三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❸ 法的規范作用與法的社會作用的關系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規范作用是從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這一角版度提出權來的,而社會作用是從法在社會生活中要實現一種目的的角度來認識的,兩者之間的關系為:【規范作用是手段,社會作用是目的】。
希望能幫到你!
❹ 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的特點有:
ABD.法的階級性是正宗馬教觀點,BD都是一般法理學觀點,B是法的國家強制性,D是法的內容特徵。
C錯在法律不可能調整所有的社會關系,有些領域的社會關系是由道德、倫理、宗教等規范調整的。
❺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如何
法律和社會之間有著密切而且復雜的關系。歸納來說,法律來源於社會,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同時反過來法律又維護著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對於不同的時期或是對比不同的社會環境,法律有著各不相同的內容形態,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先說法律的起源,法律不是原來就有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以前,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產品實行平均分配,個人與集體渾然一體,利益基本一致,這使他們只需依靠傳統習慣就可以把經濟關系調整好了。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原始社會的氏族聯盟和氏族習慣就逐漸被國家和法律所代替。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維持社會秩序,為了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律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是為了調整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應運而生的,法律不能脫離社會。
(5)法與社會規范之間的關系擴展閱讀:
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法治國家建設需要法治社會建設的配合、支撐。只有在加強法治國家建設的同時加強法治社會建設,法治國家建設才能獲得適宜的環境。法治國家不可能在虛無縹緲的空間建設,而必須在現實社會中建設。
現實社會是法治國家建設的無可選擇的空間。很顯然,只有不斷打造整個社會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會環境,才可能不斷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
試想,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都不尊奉法律,不信仰法律,我們的大多數國民都不懂法、不信法、不守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還能建設法治國家,建成法治國家么?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建設、建成法治國家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會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當然,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的建設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法治社會的建設也有賴於,而且更有賴於法治國家的建設。
其二,法治國家建設有賴於法治社會建設為之提供一定的協助治理機制。現代國家治理不同於傳統的國家管理,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
所謂「國家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而在多元治理主體中,最重要的主體就是社會公權力主體。
另外,像社會公權力需要國家公權力的監督、制約一樣,國家公權力同樣需要,而且更需要社會公權力的監督、制約。為此,必須加強法治社會建設,促進各種社會自治組織的生長、發展,提高其參與國家法制監督的能力。
其三,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體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之中的,他們同時是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
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的素質就是人民的素質。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民,高素質的人民只能源於各種社會共同體的供給,源於法治社會的供給。
沒有法治社會培養、鍛造高素質的各種社會共同體成員,高素質的人民就沒有來源。而沒有高素質的人民,就不可能,或至少是難於建設法治國家的。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法治中國」與「法治社會」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