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調整的勞動合同
⑴ 關於新勞動法對勞動合同的規定
自08年1月1日起,新勞動法對勞動合同的簽訂規則進行了重要調整,明確規定了連續簽訂兩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後,勞動者有權要求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這一改革旨在保障勞動者權益,減少勞動合同的頻繁變動,增強勞動關系的穩定性。在實踐中,這一政策的實施為勞動者的權益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撐,有效減少了因勞動合同頻繁變更而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意味著在特定條件下,勞動合同不再以固定的時間期限作為終止條件。這種長期的勞動關系安排,為勞動者提供了更穩定的就業環境,減少了勞動合同到期後可能面臨的失業風險,同時,也為勞動者在職業發展、社會保障等方面提供了更穩定的預期。
在實踐中,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非簡單地在勞動合同到期後自動延續,而是需要勞動者在簽訂合同時明確提出這一要求。這一規定體現了對勞動者意願的尊重,同時也要求勞動者對自身職業規劃有清晰的認識,以便在勞動合同的簽訂過程中做出更加合理的選擇。
為了確保這一政策的有效執行,相關法律法規還規定了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具體條件,如勞動者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一定年限,或者在特定情況下滿足特定條件等。這些具體條件的設定,旨在平衡勞動者權益保護與用人單位的經營自由,確保勞資雙方在合同簽訂過程中的權益均能得到合理維護。
綜上所述,新勞動法對勞動合同的規定,特別是關於連續簽訂兩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後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為勞動者權益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促進了勞資關系的和諧穩定。這一政策的實施,對於提高勞動者的就業安全感、促進職業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構建公平、和諧的勞動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⑵ 勞動合同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是一種什麼關系
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包括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事業單位等)在實現勞動過程中建立的社會經濟關系。1、勞動關系有以下特徵:1、勞動關系主體之間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客觀上的隸屬性。2、勞動關系產生於勞動過程之中。勞動者只有與用人單位提供的生產資料相結合。
勞動法中的勞動關系是指什麼?
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包括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事業單位等)在實現勞動過程中建立的社會經濟關系。
(一)勞動關系有以下特徵:
(1)勞動關系主體之間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客觀上的隸屬性。勞動關系主體雙方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權利,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動或服務,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雙方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建立勞動關系。同時,勞動者作為用人單位的成員,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理所當然地應當遵守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服從用人單位的管理,雙方形成領導與被領導的隸屬關系。
(2)勞動關系產生於勞動過程之中。勞動者只有與用人單位提供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在實現勞動過程中才能與用人單位產生勞動關系,沒有勞動過程便不可能形成勞動關系。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勞動法所涉及的范圍只限於勞動過程之中,不應包括未形成勞動關系之前的就業過程。但是,由於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大國,就業問題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都關繫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穩定。同時就業與勞動關系又有特別緊密的聯系。因此,我國的《勞動法》將就業納入自己的調整范圍,是出於我國實際的考慮,不能因此將就業也歸於勞動關系的范疇。
(3)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間的勞動關系具有排他性。勞動關系只能產生於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勞動者與其他社會主體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不能稱之為勞動關系。同時,作為自然人的勞動者,在同一時間只能與一個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任何勞動者都不能與二個用人單位同時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任何二個用人單位也不得同時與一個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勞動關系具有排他性。至於現實社會中存在的靈活就業者,比如作家、自由撰稿人、小時工等,他們可以和不同的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筆者認為靈活就業者在本質上並沒有違背勞動關系排他性,因為靈活就業者在工作時間上是相互錯開的,依然符合勞動者在同一時間只能與一個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的規范,只不過這「同一時間」更為靈活、更為具體而已。
(4)勞動關系的存在以勞動為目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是為了實現勞動過程,為社會生產或社會產品提供服務。勞動者的勞動成果歸屬於用人單位,也就是說,勞動者是在用人單位組織指揮下,為了最終實現用人單位的利益而勞動的。相應的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實施勞動行為提供有利條件和物質保障,並向勞動者支付合理的報酬。
(5)勞動關系具有國家意志和當事人意志相結合的雙重屬性。勞動關系是依據勞動法律規范規定和勞動合同約定形成的,既體現了國家意志,又體現了雙方當事人的共同意志。我國勞動合同法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權利、義務作了明確的規定,體現了國家對勞動關系的強制干預性質,同時當事人雙方對勞動關系的具體事項可以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自由約定,體現了契約自由的本質屬性。
在我國勞動法當中對於勞動關系的規定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實現勞動過程當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經濟關系。之所以稱之為社會經濟關系,就是因為在勞動關系當中是有付出和工資的回報的,這是我國勞動法中的勞動關系是指什麼得明確規定。此外,勞動關系是具有一定的特徵的,勞動關系是區別於勞務關系的。
希望以上內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它問題請咨詢專業律師。
【法律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一條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⑶ 「勞動合同不屬於《合同法》的調整范圍」——這句話中「調整」是什麼意思
「調整「在法律上的含義是」法律適用」。
勞動合同調整的是用人單位(回用工主體)答與勞動者之間的薪酬、待遇、規章制度等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雙方是不對等的隸屬關系。因為它還包含了人身安全等等。在經濟角度看,可以說勞動者是商品,用人單位他買的是勞動力;但是從道德、人倫關系來看,兩者之間又存在一定的感情。
《合同法》調整的是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⑷ 《勞動合同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
法律是以人的行為關系為調整對象的社會規范。就《勞動合同法》 而言,其調整對回象只能是勞答動合同關系,而且凡是勞動合同關系都應當且只能由《勞動合同法》 來調整。勞動合同關系是勞動者在運用勞動能力,實現社會勞動過程中與用人單位之間產生的社會關系。勞動合同行為是勞動關系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勞動者的首要義務是實施勞動行為,完成勞動任務和做好本職工作;用人單位的義務是履行支付勞動報酬的行為。就《勞動合同法》 而言,其調整對象就是勞動合同關系。 由於勞動合同關系所指向的是勞動合同行為,所以,勞動合同關系建立後,勞動者必須加入到用人單位的生產和工作中去,成為該單位的一名職工,對內享受本單位職工的權利,承擔本單位職工的義務。用人單位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管理者,在要求勞動者完成生產工作任務的同時,必須為勞動者完成雙方約定的勞動行為,提供勞動條件,這些勞動條件既包括生產場所、機器設備和勞動工具,也包括勞動保護裝置和安全衛生防護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