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司法解釋預期違約

合同法司法解釋預期違約

發布時間: 2025-03-27 12:51:52

❶ 違約責任分為

一、違約責任的種類
違約責任的種類根據合同當事人違反義務的性質、特點可以作不同的分類。結合(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和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我國將違約行為區分為預期違約和屆期違約兩種類型,每種類型又可以分為兩類。
1.預期違約。預期違約是指在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無正當理由而明確表示其在履行期到來後將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為表明其在履行期到來以後將不可能履行合同。《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了預期違約,並將預期違約分為明示的預期違約和默示的預期違約兩種。明示與默示的區別在於違約的合同當事人是否通過意思表示明確表達自己不再履行合同的意願。
2.屆期違約。在履行期限到來以後,當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的,將構成屆期違約。屆期違約可以分為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兩類。
3.違約與侵權的競合。《合同法》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規定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合同法解釋》的規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作出選擇後,在一審開庭以前又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但如對方當事人對變更後的訴訟請求提出管轄權異議,經審查異議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
二、違約形態
1、不能履行。又叫給付不能,是指債務人在客觀上已經沒有履行能力,或者法律禁止債務的履行。在以提供勞務為標的的合同中,債務人喪失工作能力,為不能履行。在以特定物為標的物的合同中,該特定物毀損滅失,構成不能履行。不過,在我國法律上,農戶與糧棉收購單位簽訂的糧棉購銷合同等有特殊性,只要糧棉歉收,當年度額產量扣除農戶的基本生活所需部分後,無糧棉向收購單位交付,即視為不能履行。
不能履行以訂立合同時為標准,可分為自始不能履行和嗣後不能履行。前者可構成合同無效;後者是違約的類型。
不能履行還可分為永久不能履行和一時不能履行。前者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或者可以為履行期限屆滿時不能履行;後者指在履行期限屆滿時因暫時的障礙而不能履行。永久不能履行若屬於嗣後不能履行,則可為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一時不能履行在繼續性合同的場合便成為部分不能履行,可構成違約責任要件;一時不能履行因債務人在不能履行的暫時障礙消除後仍不履行,可以成為遲延履行,可以構成違約責任的要件。
不能履行還可分為全部不能履行和部分不能履行。全部不能履行若屬嗣後不能履行的,可構成違約責任的要件。部分不能履行若屬嗣後不能履行時,當然構成違約責任的要件;若屬於自始不能,在能履行部分而不為履行時,構成違約責任。
2、延遲履行。又稱債務人延遲或者逾期履行,指債務人能夠履行,但在履行期限屆滿時卻未履行債務的現象。其構成要件為:存在有效的債務;能夠履行;債務履行期徒過而債務人未履行;債務人未履行不具有正當事由。是否構成延遲履行,履行期限具有重要意義。
合同明確規定有履行期限,采「期限帶人催告」原則,如期限徒過,債務人便當然陷於履行遲延。如果約定的是一段時間,則期間的末尾具有確定期限的意義。上述原則,存在例外。首先,關於往取債務,即由債權人到債務人的住所請求債務履行的債務。依《合同法》第62條第3項的規定,除給付貨幣的債務和交付不動產的債務之外,「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另外,可參照《民法通則》第88條第2款第3項)。債權人不去催收,債務人並不因履行期限的經過而陷於遲延。須指出的是,由於《合同法》第62條第3項採取了債務的額「債權人往取主義」原則,就必然使得「期限代人催告」原則在我國的適用大打折扣。其次,其他以債權人的協助為必要的債務,比如債務人交付標的物需要債權人受領的情形。對於此類債務,即使存在確定的期限,倘若債權人未作出必要的協助,債務履行期限的經過,亦不使債務人陷於遲延。最後,票據債權人行使票據債權只有一種法定的方式,即向債務人「提示」票據。持票人對票據債務人行使票據權利,應當在票據當事人的營業場所或者其住所進行(《票據法》第16條)。債權到期而債權人不提示,不生債務人延遲問題。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講解的「違約責任有哪些的相關內容」。對於違約,除了某些有特定的證據能夠支撐違約發生,其他人任何原因下進行違約都是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的,還要對其負擔相關的賠償才可以。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進行專業的咨詢。
溫馨提示: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規定的合同問題#
點擊這兒
#進行查看!若需幫助可#咨詢合同糾紛律師#

❷ 合同法108條在民法典第幾條

預期違約的解釋:預期違約是指合同的履行期限還未屆滿,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的義務,並且該當事人無正當的理由的。而對於一方預期違約的行為,另一方可以依法行使合同的解除權。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續履行的債務為內容的不定期合同,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是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對方。
第五百七十八條
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前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熱點內容
民法典物產 發布:2025-03-30 18:32:44 瀏覽:297
法治作文200字 發布:2025-03-30 18:16:07 瀏覽:788
法律碩士非法學與法律碩士法學 發布:2025-03-30 18:09:38 瀏覽:275
執法規范化建設的內容 發布:2025-03-30 18:09:26 瀏覽:677
付強律師 發布:2025-03-30 17:49:09 瀏覽:12
公司法律師實務前沿務實與責任 發布:2025-03-30 17:41:14 瀏覽:280
刑法缺少條 發布:2025-03-30 17:25:37 瀏覽:721
百度拼音輸入法官方下載 發布:2025-03-30 17:16:17 瀏覽:129
刑法證據性 發布:2025-03-30 17:11:30 瀏覽:659
建築技術法規 發布:2025-03-30 17:02:00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