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的社會性是什麼

法的社會性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3-28 15:08:53

Ⅰ 法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1.法的概念: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以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及其相應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2.法的特徵:

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1)法的社會性是什麼擴展閱讀:

法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法的作用就是建立、維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具體來說,法的作用體現在其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上。

法的政治職能是指統治階級運用法開展階級斗爭,維護其政治、經濟統治的職能。主要表現在:①體現國家政權的性質,確認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②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③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以及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的關系,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④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維護自己階級統治的物質條件。

法的社會職能是指統治階級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而維護全體社會居民公共利益的職能。主要表現在:①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②發展社會生產力;③發展社會文化;④規范某些技術指標。

法的政治職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法的社會職能又是法的政治職能的基礎。因此法的兩種職能是統一的。

資料來源:https://ke..com/item/%

Ⅱ 法律的三大基本特徵是什麼

一、法律三大基本特徵:
(一)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二)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
(三)法的社會性
二、法的特徵
(一)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
(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三)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權利和義務,它是由國家確認或認可和保障的一種關系,這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徵。
(四)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由於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是由專門的國家機關以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國家的強力部門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
(五)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因為社會是指以物質生產為基礎而結成的人們的總體,法律的調整是指向人們的行為,是對人們行為所設立的標准,即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
(六)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1、普遍的有效性,在一國主權內法具有普遍效力。
2、普遍的一致性,法律不可以強人所難。

Ⅲ 法是階級性和社會性的統一是否正確

法與階級和國家有著必然的聯系;法的國家性、階級性、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等的本質屬性是內在統一、不可支解的;法的基本特徵是法的本質的外化;法的作用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影響社會生活的體現、是國家權力運行的體現、是社會生產方式自身回力的體現。
剝削階級的法律觀往往混淆法的本質與法的現象。前幾年有些受到資產階級自由化觀點影響的人也把法的某些現象(如國家強制性、行為規范性、權威性等)冒充為法的本質,抹煞了法的本質,製造了種種混亂。「法的本質」與「法的現象」是一對范疇,分別從法的內部依據和法的外部表現兩個方面把握法律現象。「法的現象」不同於通常所說的「法律現象」。法律現象是法的本質和現象、靜態結構和動態結構的統一體,法的現象則僅指法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徵,是外露的,多變的,通過經驗的、感性的認識就能了解到的,而法的本質則深藏於法的現象背後,是法存在的基礎和變化的決定性力量,是深刻的、穩定的,不可能通過感官直接把握,需要通過思維抽象才能把握。剝削階級法學家或者看不到這一點,習慣於就法論法;或者是到虛無飄渺的「宇宙精神」、「自然命令」或者從抽象的人性中尋找法的本質,所以,他們從未真正發現法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法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依據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法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關於法的本質的原理有三個連貫統一、不可支解的基本思想。第一,法是國家意志的表現。在階級社會,「一切共同的規章都是以國家為中介的。」⑶「占統治地位的個人除了必須以國家的形式組織自己的力量外,他們還必須給予他們自己的由這些特定關系所決定的意志以國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現形式。」⑷任何一種意志只有上升為國家意志才能成為法。第二,國家照例是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從而也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所以,國家意志不過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⑸法不過是「由社會上一部分人積極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規定下來並由另一部分人消極地接受下來的秩序。」⑹這就是說,法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階級的國家、平等體現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意志的法。第三,統治階級的意志是由其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把法的本質首先歸於統治階級的意志,開始觸及到法的本質。但如果認識停留於此,還不是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要真正認識法的本質,認識法產生和發展的規律,還必須深入到那決定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中。馬克思深刻的指出:「法的關系正象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的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條件。」⑺物質生活條件指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決定性的內容。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生產力代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生產關系代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個偉大功績,是發現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生產方式因素的決定意義。生產方式之所以是根本因素,是因為一方面正是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轉化成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使生物的人上升為社會成員,創造了社會;另一方面,生產過程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根本的社會關系,其他一切關系包括法律關系在內都是從這里派生出來的。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也唯有通過生產方式才能作用於法。當然,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這是從最終意義上說的,除了物質生活條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對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法律制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也就不能解釋為什麼受同樣的或相似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律制度之間會有很多差別,也就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我國社會主義法會具有中國特色。
以上說明法的階級性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都屬於法的本質范疇,而且是內在地、有機地聯系著的。在關於法的本質的討論中,有的人有意無意地否認或歪曲法的階級性,在理論上引起了種種混亂。其主要作法是:(一)把法的階級性理論說成後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附加,好象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並不主張階級性是法的本質屬性。上面引述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法的本質的一系列論述已足以證明這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二)把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與法的階級性對立起來,用前者排斥後者。其實,階級性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是統一的。因為第一,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都是由一定的階級即統治階級來代表的。第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只有通過統治階級及其國家的意識和意志這個必不可少的中介才能體現在法律中。第三,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學說正是從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分析中得出的。(三)把法的社會性與階級對立起來,使它們成為水火不相容的兩極。其實,階級性與社會性也是統一的。在法律領域,根本不存在無社會性的階級性,也不存在無階級性的社會性。首先,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所謂統治階級就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而國家政權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⑻其次,「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⑼再次,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豐富的,而不能簡單地把統治階級意志歸結於階級斗爭意志,更不能把階級斗爭等同於鎮壓(殺、關、管)。只有那些把法的階級性歪曲為鎮壓性的人,才會認為法的階級性與社會性是不相容的。(四)宣揚一部分法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另一部分法反映全社會即各個階級的意志;或者一部分法有階級性,另一部分法無階級性。這種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統治階級意志由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所決定的,但其形成和調節也必然受到被統治階級的制約。統治階級在制定法律時,不能不考慮到被統治階級的承受能力、階級力量對比以及階級斗爭的形勢,正如馬克思在論及英國工廠法時所指出的:「它們的制定、被正式承認以及由國家予以公布,是長期階級斗爭的結果。」⑽統治階級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被奉為法律之後,在其實施過程中還會遇到來自被統治階級的阻力。這種阻力會作為一種反饋信息,促使統治階級調節其立法政策和法律。過去受「左」的思想的影響,人們對此視而不見或諱莫如深,是不正確的。但是,我們不能由此而走到另一個極端。應當清楚地看到,在任何情況下,被統治階級的意志都不能作為獨立的意志直接體現在法律裡面。被統治階級的要求只有在不會從根本上損害統治階級利益的情況下,才會被吸收到統治階級的國家意志之中,才能反映到法律中。所以,歸根到底,法只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其基本的作用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1949年2月《中共中央關於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指出:「任何反動法律——國民黨的六法全書也是一樣——不能不多少包括某些所謂保護全體人民利益的條款,這正和國家本身一樣,恰是階級斗爭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即反動統治階級為保障其基本的階級利益(財產與政權)的安全起見,不能不在其法律的某些條文中,一方面,照顧一下它的同盟者的或它試圖爭取的同盟者的某些利益,企圖以此來鞏固其階級統治;另一方面,不能不敷衍一下它的根本敵人——勞動人民,企圖以此來緩和反對它的階級斗爭。因此,不能因國民黨六法全書有某些似是而非的所謂保護全體人民利益的條款,便把它看作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在基本上不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法律。而應把它看作是基本上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法律。」這段深刻的論述至今仍然閃耀著真理的戰斗光輝,仍然是我們識別法的階級性,批判和抵制資產階級法律觀的銳利武器。

Ⅳ 簡述法律的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由法律規定的、具容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熱點內容
假報工傷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3-31 12:23:37 瀏覽:371
法院審監部 發布:2025-03-31 12:20:43 瀏覽:373
注冊會計師造假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3-31 12:08:08 瀏覽:744
張艷法律碩士 發布:2025-03-31 11:47:23 瀏覽:310
道德綁架英文作文 發布:2025-03-31 11:47:18 瀏覽:301
依法治國哲學知識主觀題 發布:2025-03-31 11:34:36 瀏覽:221
協議與合同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3-31 11:29:04 瀏覽:309
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責任 發布:2025-03-31 11:29:03 瀏覽:794
自考本科司法考試 發布:2025-03-31 11:15:36 瀏覽:143
民法典是法律 發布:2025-03-31 10:35:27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