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合同違約責任案例及分析
法律分析:合同違約案例分析
案情介紹案例一:
甲公司(委託方)與乙公司(承攬方)簽定中央空調的安裝建設工程合同,雙方在約定各自權利和義務的基礎上,特別約定了如果委託方遲延支付安裝工程款,每遲延一日給付違約金5000元。爾後乙公司履行了安裝承攬義務,甲公司根據付款進度支付了大部分工程款。後乙公司起訴要求甲公司給付工程餘款和違約金,按照該違約金的計算標准,甲公司應當給付違約金的總額超過了其應付工程款余額。
案情介紹案例二:
某學校與某廣告公司簽定租賃合同,廣告公司租用該學校面向高速公路的建築牆體,合同期限為三年。合同成立尚未實際履行時,該學校又與另一家公司簽定租用合同。該廣告公司起訴要求學校賠償其與其他商家簽定的廣告合同不能履行的損失,其中包含應得的利潤。應審理查明,廣告公司與商家簽定的廣告合同,不符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審批戶外廣告許可的條件,直至起訴時,廣告公司都無法取得發布戶外廣告的許可證。
案例一、二是普通、常見的民商事案件,法官經常在審判實踐中遇到類似案件,它們向法官提出了如何裁量違約損害賠償的問題。具體地講,當事人自由約定的違約金計算標准,是否必須應給予完全必要的尊重;如何把握當事人的民事自由處分權利和司法介入干預之間的關系;合同損失的認定條件是什麼;違約行為與合同損失的因果關系怎樣判斷;如何理解限制間接損失的可預見規則;在何時終結間接損失因果關系鏈條才恰當等等問題。總之,確定違約損害賠償不是法官運用簡單公式推導計算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法官對合同法立法背景及其法律精神的深刻領悟和法律價值判斷的過程。法官的公平、正義觀和利益均衡觀等價值觀念,直接影響法官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對違約損害賠償作出具有確定性的合理裁判。因此,理解和掌握合同違約損害賠償的裁量原則、賠償范圍的考量因素以及賠償金的計算方法等,是法官准確適用法律,公正合理裁決當事人的違約賠償訴請的關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貳』 合同賠償雙倍是什麼意思
用人單位給予勞動者雙倍賠償金的情況只有兩種,一般就是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以及用人單位未依法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是都需要進行賠償的,且只要簽訂了勞動合同,單位就應該繳納相應的社保。
一、勞動合同雙倍賠償金是什麼?1、 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87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
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例如,某員工在一家企業工作了3年,因為生病要求請假1個月,1個月後因為病情嚴重又要請假1個月,該企業認為該員工請假時間過長不予批准並要求員工辭職,雙方發生爭議,隨後企業單方解除了與該員工的勞動關系且沒有支付經濟補償金,員工隨後提起仲裁,要求企業支付雙倍的經濟補償金。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員工是享有醫療期的,醫療期內企業不能無故解除勞動合同,因此該企業系違法解除勞動合同,需按經濟補償金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這一案例充分說明,由於企業對相關法律理解不夠全面透徹,從而面臨了敗訴的後果。
2、企業未依法簽訂書面勞動合同
第1種情況是關於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好局凱的雙倍賠償金,在
《勞動合同法》
裡面還有一處涉及到雙倍賠償的問題。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82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臘態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由此可見,用人單位應在入職之日起一個月內與勞動者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如果超期未簽訂,就很有可能面臨支付雙倍工資的風險。
實踐過程中,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是先上崗再簽訂勞動合同,對此,
律師建議企業在員工入職當日即辦理入職手續,簽訂勞動合同,避免因工作失誤遺漏簽訂勞動合同。
二、 企業支付了雙倍賠償金後還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嗎?用人單位違反
《勞動合同法》
的規定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支付了賠償金的,不再支付經濟補償金。因此,如果是因為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而適用了雙倍賠償金,支付了雙倍賠償金就可以不用再支付經濟補償金了。但是如果是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情況下解除勞動合同,那麼企業在承擔的雙倍工資的賠償責任的同時還是有可能面臨經濟補償金的賠償的。
綜上所述,因為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而適用了雙倍賠償金,支付了雙倍賠償金就可以不用再支付經濟補償金了。但是如果是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情況下解除勞動合同,那麼企業在承擔的雙倍工資的賠償責任的同時還是有可能面臨友喚經濟補償的。
『叄』 違約金是該如何賠償金
違約金與賠償金在合同法中是違約方對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違約方的主觀要件在於有過錯,客觀要件則是存在違約事實。下面通過案例來詳細分析違約金與賠償金的使用。2005年2月10日,原告與被告簽訂購銷2000套軸承的合同,每套定價400元,總金額80萬元,交貨期限為4月30日。合同中明確規定,若逾期交貨,被告需向原告支付違約金10萬元。然而,由於被告多方面原因未能按期交貨,多次催促後仍未能交付。原告因急切需求,被迫在市場以每套420元的價格購入相同規格的軸承。隨後,原被告就違約賠償問題產生爭議。原告起訴被告,要求支付違約金10萬元,並賠償損失4萬元。
在審理過程中,原被告違約事實及應承擔違約責任並無異議,但關於應承擔的責任類型存在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被告違約給原告造成了經濟損失,應賠償原告4萬元。第二種觀點認為,合同中已明確約定了違約金條款,視為雙方對損害賠償的預先設定,因此在被告違約時,應適用違約金條款,由被告支付違約金10萬元。第三種觀點主張同時適用違約金條款與法定損害賠償金,被告除支付違約金外,還需賠償原告損失,合計14萬元。
三種觀點的分歧在於對約定違約金條款與法定損害賠償額適用關系的理解不同。實踐中,違約發生後常需在支付違約金責任與損害賠償責任間做出選擇。違約金與損害賠償關系主要取決於國家立法對違約金性質的規定。
在英美法系中,強調違約金的補償性,違約金實際取代了預定的損害賠償方式。而大陸法系中,承認違約金具有補償性和懲罰性,因此不同性質的違約金與損害賠償關系有不同聯系。
中國合同法規定的違約金為補償性違約金。法律規定,若約定違約金低於或過分高於實際損失,當事人可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調整。立法精神包括:首先,應優先適用約定違約金條款,僅在約定違約金低於或過分高於實際損失時,才調整。這樣既尊重了當事人預先確定損失賠償額的自由,又利用違約金避免了損害賠償方式適用中的計算損失范圍和舉證困難,節省成本。其次,法定損失賠償額對違約金適用有約束性,具體違約金數額需參照實際損失大小調整。最後,中國合同法中的約定違約金具有一定的懲罰性,當約定違約金過分高於實際損失時,法院可適當減少,但僅在當事人申請時進行,法院不宜主動減少或增加約定違約金額。
因此,本案中,原告只能依據購銷合同中的違約金條款要求被告支付10萬元違約金,不能再要求被告承擔額外4萬元賠償損失。除非原告實際損失超過約定違約金,可申請法院調整差額。另一方面,中國合同法確定的約定違約金為補償性而非懲罰性,支付應與違約損失相適應。若約定違約金過分高於實際損失,法院可適當減少,但應由法官自由裁量。具體到本案例,原告損失4萬元,被告違約金10萬元,差額2.5倍,一般可認定為過分高於實際損失,法院可適當減少違約金。然而,法院在無當事人申請時不應主動調整約定違約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