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
① 借條沒約定利息,實際每月支付利息,什麼理由可以抵本金
未約定利息的借條,債權人不能在要求還款時向債務人索要利息。所以每個月實際支付的利息應該算作還款本金。
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
因此如果借條中未約定利息,或約定利息不明的,視為無息借條,借款人在約定借款期內不用支付利息。但對於無息借條,借款人到期不還(約定還款日期的)或經催告不還的(無約定還款日期的),出借人可要求借款人償還逾期利息或催告後的利息。
(1)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擴展閱讀:
民間借貸中利息的規定
民間借貸是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以及公民與其他組織之間借款,相互產生債權債務關系的行為。按照法律規定,民間借貸的利息約定並非隨心所欲,而是也有講究。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觀念的改變,以及人們參與市場經濟行為的增多,親屬之間、朋友同事之間、個人與企業之間在借款時,約定借款利息,已不再扭扭捏捏,羞於啟齒,而是「先小人後君子」,相互約定借款利息,以實現保本升值的目的。
應當說這種現象,對於出借人利益的實現,方便借款人的生活、生產經營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同時,由於人們對法律關於民間借款利息的規定不了解,而出現出借人利益不能最終實現的現象,有的甚至於引發訴訟,耗時費力,得不償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06條規定,借款人應該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貸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11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利息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六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22條規定:「公民之間的生產經營性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生活性借貸利率。如因利率發生糾紛,應當本著保護合法借貸關系,考慮當地實際情況,有利於生產和穩定經濟秩序的原則處理。」
第124條規定:「借款雙方因利率發生爭議,如果約定不明又不能證明的,可以比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算。」
② 高利貸收取的利息總額超過本金,現在起訴要求還款法院支持嗎
法院支持。高利貸屬於違法,故借款人只償還本金及法律規定范圍內利息即可。
民間借貸屬於民事行為,受到民法和合同法的約束和保護。
但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爛碰高法院應予支持。
(2)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擴展閱讀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取締地下錢庄及打擊高利貸行為的通知》中規定:
民間個人借貸利率由借貸雙方協商確定,但雙方協商的利率不得超過中國人民飢尺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同期、同檔次貸款利率(不含浮動)的4倍。超過上述標準的,應界定為高利借貸行為。
高利貸活動中,高利借貸再高利轉貸達到一定數額標準的即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以轉貸為目的,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高利轉貸他人,且違法數額較大的構成高利轉貸罪;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構成集資詐騙罪;
高利貸行為極易引發非法拘禁、綁架、傷害、詐騙等其它刑事犯罪;民間中介機構和個人合法收入的自有資金高息放貸的屬民間借貸行為,如發生借貸糾紛,屬民事調整范疇。
高利貸利息=借款金額*利率*期限吵巧,這是通用的貸款利息的計算方式。比如月利4分的高利貸,借款金額10萬元,1個月利息則為100000*4%*1=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