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作為現代經濟法標志的法律是

作為現代經濟法標志的法律是

發布時間: 2025-04-03 15:40:52

㈠ 現代經濟法誕生的標志是

法律分析: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產生的主要標志是壟斷的產生。在其體系中,宏觀調控法和調動規製法成為其主要構成,因此其特徵標志是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范疇的法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㈡ 經濟法理論有哪些

一、經濟法學的研究對象

經濟法學,是以經濟法為研究對象,著重研究經濟法的產生、發展規律的法學學科。作為一門重要的新興學科,經濟法學在法學體系中居於重要地位,這與經濟法在現代國家法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直接相關。

從一般意義上說,經濟法是調整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特定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作為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是現代國家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在研究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規律的過程中,經濟法學得以產生和發展。

與各國法律體系中的傳統部門法相比,作為經濟法學研究對象的經濟法,其產生相對較晚。學界一般認為,現代意義的經濟法是在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以後才產生的,並體現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德國等國家制定的有關規范市場競爭行為的法律,如美國1890年的《謝爾曼法》、德國1896年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的一些「戰時統製法」,如德國1919年的《煤炭經濟法》等,也體現了國家對市場經濟活動的干預、協調。上述各類新型立法,引起了研究者的濃厚弊春高興趣,於是,德國學者開始稱之為「經濟法」,並提出了有關經濟法的多種觀點和理論,逐漸形成了新興的經濟法學。

其實,相對於上述各類立法,「經濟法」作為一個語詞的出現,要更早一些。例如,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里和德薩米,就分別在其著作《自然法典》(1755年)和《公有法典》(1842年)中提及「經濟法」的概念,他們都認為經濟法是「分配法」;蒲魯東也曾在其著作中提到「經濟法」的概念;等等。但學界一般認為,他們所談到的經濟法,都不是現代法學意義上的經濟法。只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由德國法學界提出的經濟法概念才具有現代意義。因此,以經濟法為研究對象的經濟法學,產生要更為晚近,其較為全面的發端,是以20世紀20年代德國學者的研究為標志的。

基於德國當時的經濟和社會形勢、經濟政策與相關的史無前例的法律現象等客觀因素,以及德國學者長於理性思維,強調法律概念、體系的嚴謹與縝密等主觀因素,德國學術界率先展開了以「經濟法」為研究對象的法學研究,從而使德國成為經濟法學的發祥地。在租尺德國學者的帶動下,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經濟法研究在其他一些國家相繼展開,從而使經濟法學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二)學習和研究經濟法學的基本方法

學習和研究經濟法學需要從多個維度、運用多元的方法來展開思考和研討,這樣才有可能更好地解決各類「復雜性問題」。

學習和研究經濟法學的方法,可以有多種分類,從哲學與科學的二分法來看,可以將其分為哲學方法和科學方法兩大類其中哲學方法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的方法論指導,科學方法又可分為一般科學方法和專門科學方法。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

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學習和研究經濟法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諸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原理等,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重要內容,學習和研究經濟法學都離不開這些原理的指導。

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的學習和研究方法貫穿於本書的各個部分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普遍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全面揭示相關矛盾,對於認識經濟法的產生、發展規律,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例如,依循唯物辯證法中的矛盾分析方法我們應當「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看到事物內部對立的兩個方面,這樣看問題才能更為全面,防止片面。在學習和研究經濟法學的過程中,要把握經濟法所要解決的基本矛盾,發現經濟法領域存在的諸多具體矛盾,對各類矛盾展開具體分析,找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這樣,才能對相關的理論和制度既有全面認識,又能夠把握其重點。

事實上,基於經濟法領域存在的諸多類型的矛盾,可以在經濟注學中提煉出多個層面的不同類型的「二元結構」,如經濟法調整對象、體系的「二元結構」,經濟法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方面的「二元結構」,等等。這些「二元結構」作為經濟法領域諸多矛盾的體現,只要有效提煉、揭示和分析,就有助於把握經濟法和經濟法學的各類制度之間、制度與理論之間以及各類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有助於更好地把握整個經濟法體系和經濟法學體系,深化經濟法研究。又如,依據普遍聯系的原理,既要關注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的普遍聯系,發揮整體法律體系的總體功效,又要關注經濟法內部各類制度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更好地發揮經濟法整體的系統功能;既要看到經濟法調整的社會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的普遍聯系,又要看到經濟法學的各類理論的緊密關聯;等等。因此,只看到經濟法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是不夠的,還必須在更大的系統中,關注各個層級系統的各類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系,這對於解決經濟法領域的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都非常有意義。

2.各類具體科學的方法

在各類具體科學的方法中,一般科學方法也很重要,主要包括邏輯方法、經驗方法、橫斷學科方法等。其中,邏輯方法包括比較方法、分類方法、類比方法、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方法等。經驗方法包括調查方法、統計方法等橫斷學科的方法包括系統論的方法、博弈論的方法等。

上述各類方法作為「一般」科學方法,均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例如,邏輯方法中的比較方法、分類方法、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等,都是人們從事各類研究時經常會用到的基本方法。「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僅以比較方法為例,在經濟法領域,一方面,人們可以進行制度比較,包括對古今中外的經濟法制度進行比較,也包括對經濟法制度與其他部門法制度進行比較,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進行理論比較,包括對國內外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經濟法理論的比較,對經濟法理論與其他法學學科理論的比較,以及法學以外的其他相關學科理論的比較,等等。通過比較有助於更清晰地認識經濟法制度和理論的特質。

專門科學方法,是由某些具體學科(如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等)所提供的方法,如經濟分析方法、政策分析方法、社會分析方法、歷史分析方法、語義分析方法,等等。這些專門科學方法對於解決經濟法領域的一些具體問題,往往具有重要價值。其中,法律經濟學方法、法律社會學方法等,已經在經濟法學研究中有了較多的應用。

例如,經濟分析方法中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法律分析方法中的權利一義務分析方法等,在學習和研究經濟法學的過程中,都是非常基礎的方法。此外,社會分析方法、歷史分析方法、語義分析方法等,在學習相關的經濟法知識時,往往會具有特殊的意義。

上述方法的有機組合,可以構成學習和研究經濟法學的方法體系。在上述方法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無論對於法學或其他社會科學,還是對於經濟法學或其他部門法學,都不可或缺,至為重要,因而應是方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一般科學方法中的邏輯方法、比較方法等也具有重要功用。另外,專門科學方法中的一些方法,應視其與經濟法學的聯系是否密切而作出選擇。例如,經濟法作為調整特定經濟關系的法,與經濟生活聯系至為密切,因此,經濟分析方法自有其用武之地。至於其他學科的一些具體方法,應結合學習和研究經濟法學的具體需要而作出取捨。

㈢ 中國的法律一共有多少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一共十章四百五十二條。具體章節如下: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

第二章 犯罪。

第一節 犯罪和刑事責任。

第二節 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

第三節共同犯罪。

第四節 單位犯罪。

第三章 刑罰。

第一節 刑罰的種類。

第二節 管制。

第三節 拘役。

第四節 有期徒刑、無期徒刑。

第五節 死刑。

第六節 罰金。

第七節剝奪政治權利。

第八節 沒收財產。

第四章 刑罰的具體運用。

第一節 量刑。

第二節 累犯。

第三節 自首和立功。

第四節 數罪並罰。

第五節 緩刑。

第六節 減刑。

第七節 假釋。

第八節 時效。

第五章 其他規定。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一節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

第二節 走私罪。

第三節 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

第四節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五節金融詐騙罪。

第六節危害稅收征管罪。

第七節侵犯知識產權罪。

第八節 擾亂市場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

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一節 擾亂公共秩序罪。

第二節 妨害司法罪。

第三節 妨害國(邊)境管理罪。

第四節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五節 危害公共衛生罪。

第六節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第七節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

第八節 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

第九節 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

第七章 危害國防利益罪。

第八章 貪污賄賂罪。

第九章 瀆職罪。

第十章 軍人違反職責罪。

(3)作為現代經濟法標志的法律是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是1950年5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對有關婚姻關系的建立、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等內容,作了具體的規定。

1948年9月,解放戰爭進入了全面戰略反攻階段。此時,中央婦委召開了一次解放區婦女工作會議。會議期間的一天傍晚,鄧穎超對婦委會的同志們說:「少奇同志讓咱們過去一趟,要布置新的任務。

解放區婦女工作會議結束後,中央婦委立即成立了婚姻法起草小組。由鄧穎超主持,成員有帥孟奇、楊之華、康克清、李培之、羅瓊、王汝琪。中央婦委借用了東柏坡老鄉兩個小院,前院兩間土屋,辦公用;幾位大姐和工作人員,住後院兩間土屋。

鄧穎超則態度鮮明,主張寫上「一方堅持離婚可以離婚」這一條。她說:我主張這一條。婚姻問題上婦女的痛苦最多。婦女要求離婚,往往不允許,即便在黨內也如此。所以「一方堅持要離就讓離」是主要根據婦女利益提出的。如果加上很多條件,反而給下邊的幹部一個控制的借口。當時,堅持這一條的人只佔少數。

㈣ 寫一篇不少於2000字的關於經濟法的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個人獨資企業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發展,現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繼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出台之後,1999年8月30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1 次會議又通過了個人獨資企業法,這標志著我國市場經濟三大基本企業形態均已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法律框架初具規模。一、個人獨資企業的法律定位獨資企業即一個人單獨投資設立的企業。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雖然獨資企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但美國、加拿大並無專門的獨資企業法,對獨資企業的法律范散見於憲法以及稅收、專賣、合同和破產等方面的法律中[1],獨資企業這個術語甚至在德國是聞所未聞的[2],他們對獨資企業是根據民法和商事法律來調整的。因為他們認為個體完全控制著企業,沒有企業內部的其它組成成分的利益可以考慮,這種類型的商事企業並不使個人免於任何責任,這樣,沒有必要單獨立法以調整獨資企業的組織和運營[3].我國是從企業形態的角度來構築市場主體法律框架的,有法可依的法制要求使與公司、合夥企業並存的獨資企業必須有相應的法律規范。有人認為,國有企業、合作制或集體所有制企業或者組織包括由國有和合作制主體控制的各種經濟組織,是根據經濟法的主體制度成立的,其他經濟活動主體則多是依民法和行政法設立的[4]. 這種將非公有制企業主體與公有制企業主體人為割裂開來的觀點是不足取的。因為市場經濟不分公、私,各種主體一律平等。我國關於市場主體的立法體制已經逐步摒棄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立法模式,公司、合夥、獨資企業主體法律體制在我國的建立,已經做出了明確的結論。我國在立法過程中關於獨資企業的法律定位,因對「獨資」的理解不同而認識不一。主要有三種觀點:(1)「一個投資主體」說。 認為凡一人或一個投資主體開辦的企業,均納入獨資企業法調整,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獨資企業,換言之,可將中國現有的非公司形態的國有獨資企業、集體獨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私營獨資企業及有門點的個體工商戶(俗稱座商)均納入獨資企業法調整[5].此觀點為廣義說。(2)「一個自然人投資」說。認為獨資企業是指由一個自然人投資,企業財產為投資人所有,投資人對企業債務負無限責任的企業,分為私營獨資企業和全部資本由一個外國人投資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6]. 這可稱為狹義說。(3)「限定的單個自然人投資」說。 僅把獨資企業限定在單個自然人投資設立的企業范圍內,而將無固定場所的臨時攤販或沿街叫賣者及無相應從業人員的家庭手工業者排除在外[7]. 此為在狹義基礎上的限定說。上述第一種觀點,以投資形式為界定標准,主張所有獨資設立的企業都納入獨資企業法調整,理論上正確,也比較理想。但我國的國有獨資企業、集體所有制獨資企業比較復雜,如此立法與現行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鄉鎮企業法等難以協調,為此,有人認為應有一個過渡期,主張先對自然人單獨投資設立的企業進行規范,將私營獨資企業和具有一定規模的個體工商戶以及外國自然人單獨投資在中國設立的企業作為調整范圍[7 ](p35)。而剛頒布的我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顯然採取了嚴格的「限定」說。該法較草案增加了「個人」的限制詞並在法律定義中將其明確為自然人,把法人排除在獨資企業之外;其附則規定「外商獨資企業不適用本法」,又將外國人予以排除。因此,個人獨資企業法對獨資企業是有相當限制的。根據該法第2條定義規定,「個人獨資企業, 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筆者認為,我國法律對個人獨資企業的定位包含以下內容:第一,「獨資」指一個自然人投資設立的企業,投資的「自然人」僅指中國人,不包括外商。如果外國自然人單獨投資在我國設立企業,應當適用外資企業法,屬於外商獨資企業。那麼香港、澳門、台灣的單個自然人可否成為我國獨資企業的投資人呢?筆者認為不可。我國實行一國兩制,依據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第85條的規定,這些地區的個人以及在國外居住的中國公民在大陸設立全部資本為其所有的企業,要參照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辦理。在審判實踐中,涉港、澳、台案件也都是參照涉外案件的有關規定審理的。因此,港、澳、台同胞在我國境內設立個人獨資企業也不適用個人獨資企業法,而是參照有關外商獨資企業的規定辦理。第二,投資以及企業所得財產為投資人所有,投資人即企業的主人。個人獨資企業的顯著特徵是個人所有制企業,投資人的投資以及企業所得收益均歸個人所有,投資人享有企業財產所有權,其有關權利可以依法進行轉讓或繼承。同時,投資人也是企業的負責人和代表人,享有企業的經營權和管理權。當然,他可以自行管理企業事務,也可以委託或者聘用其他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負責企業的事務管理。其委託或聘用他人管理企業事務形成委託合同關系,依法應與委託人或聘用人簽訂書面委託合同,明確委託的具體內容和授予的權利范圍,如果因授權不明造成善意第三人利益損害時,應承擔民事責任,受託人明知授權不明而實施所委託行為的,負連帶責任。投資人對受託人或聘用人職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三,個人獨資企業非法人組織,投資人以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個人獨資企業不是法人,它的民事權利與義務由投資人即企業的主人享有和承擔,並且投資人還要以自己的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雖然個人獨資企業與一人公司相似,但一人公司為企業法人,公司以企業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出資人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我國法律沒有一人公司的規定(國有獨資公司為有限責任公司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個人獨資企業資本再多、人員再眾、規模再大,也只能是個人獨資企業,不能成為公司。由於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是以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避免了一人公司股東濫用公司人格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可能,從而也省卻了法院在案件審理時運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麻煩。第四,該企業是設立在中國境內的一個市場經營實體,不包括個體攤販和無必要從業人員的個體工商戶。所謂「在中國境內設立」,是指在我國的國境和邊境內設立,排除了國境線外的外國和與港、澳、台劃定邊界的港、澳、台一方。所謂「經營實體」,是指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經營組織,含固定的生產經營場所和必要的生產經營條件以及必要的從業人員。這些條件的要求,將個人獨資企業與公民經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從事工商業經營的個體工商戶區別開來。對於那些資金雄厚,頗具規模,已經擺脫了擺攤設點、流動銷售經營方式的個體工商戶,如果符合個人獨資企業條件的,應當允許他們轉為個人獨資企業。至於私營企業暫行條例中「僱工8人以上的營利性經濟組織為私營企業」的規定, 沒有科學依據,個人獨資企業法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僱工人數不能作為個人獨資企業的衡量標准,但「必要的從業人員」尚需有關機關作出解釋,以使司法實踐有可操作的圭臬。二、個人獨資企業法規定的民事責任(一)個人獨資企業的民事責任個人獨資企業因其投資主體的單一性和業主對企業控制的單獨性,決定了法律將業主人格與其獨資企業人格視為一體[6](p283), 但個人獨資企業與其業主畢竟不能等同。作為出資人,他投入獨資企業的財產是有定數的,按個人獨資企業法的規定,在他設立獨資企業時就申報和明確了出資額,並可作為獨資企業的注冊資金。其投資可以是他的全部財產,也可以是他個人全部財產的部分;其獨資企業的收益也不一定是他的全部收益。因此業主的人格與獨資企業的人格只能「視為」一體,而不能在二者之間劃等號。而對於個人獨資企業來講,其財產是相對固定的,與業主的個人財產有區別,即投資人的出資和獨資企業的收益為獨資企業的財產。因而,當個人獨資企業對企業債務承擔責任時,要以其企業的全部財產予以清償,不足清償時,由出資人以個人其他財產予以清償。實際上,個人獨資企業本身是非法人組織,它沒有自己的財產,個人獨資企業的財產就是投資人(業主)的財產,與其說獨資企業承擔民事責任,不如說投資人(業主)承擔民事責任確切,說獨資企業承擔責任只是一種習慣而已。對此觀點,筆者在以下的敘述中不再重復。個人獨資企業解散時,其財產用於清償企業債務,清償順序如下:(1)所欠職工工資和社會保險費用;(2)所欠稅款;(3 )其他債務。前一順序沒有清償的,後一順序不得清償;同一順序的,按照比例清償;不足清償的,由投資人以其他個人財產清償。依據個人獨資企業法第14條的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可以設立分支機構,其分支機構的民事責任由設立該分支機構的個人獨資企業承擔。(二)投資人的「無限責任」投資人對獨資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是獨資企業的顯著特點,也是各國立法的通例。其無限責任,是指當獨資企業財產不足清償企業債務時,投資人以個人其他財產予以清償,直至全部清償,若不能全部清償則個人亦破產。我國目前不實行個人破產制度,若個人財產仍不足清償,以後也無能力清償的,則成為無法執行的「死債」,往往被免除清償責任。但是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若是家庭經營的,要以其家庭共有財產承擔清償債務的責任。而個人獨資企業法第18條的規定不同,要「投資人在申請企業設立登記時明確以其家庭共有財產作為個人出資的」,才「應當依法以家庭共有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這就有了時間上和形式上的限定。在時間上,限定於申請設立企業登記時,而不是其後實踐意義上的家庭經營。在形式上,限定於明確以家庭共有財產作為個人財產出資,明確的方式通常在獨資企業設立申請書中載明,或者在有關的證明文件中註明。如果不能提供以家庭共有財產作為個人出資的確切證明的,司法機關在處理糾紛時不能用其家庭共有財產清償個人獨資企業債務。就是說,以個人財產承擔無限責任要注意范圍,不能不加限制地把其家庭共有財產用來承擔個人的無限責任。投資人對企業債務的無限責任,還體現在企業的解散和清算中。個人獨資企業法第30條規定,清算期間,在未按法定順序清償債務前,「投資人不得轉移、隱匿財產。」第42條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及其投資人在清算前或清算期間隱匿或轉移財產,逃避債務的,依法追回其財產,並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即使在企業解散後,投資人仍在一定條件下承擔無限清償責任。該法第28條規定:「個人獨資企業解散後,原投資人對個人獨資企業存續期間的債務仍應承擔償還責任,但債權人在5年內未向債務人提出償債請求的, 該責任消滅。」這里的「債權人在5年內未向債務人提出償債請求的, 該責任消滅」應為債權人行使權利的除斥期間,用「責任消滅」的措辭似有不妥。在投資人的財產性法律責任中,還有一個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沖突協調問題。投資人的財產是有限的,如果既有民事賠償責任,又有罰款、罰金或沒收財產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如何處理?個人獨資企業法第43條規定:「投資人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支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產的,應當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就確立了投資人財產性法律責任的民事賠償責任優先的原則。根據這個原則,投資人的財產足以承擔各項法律責任時,分別承擔;不足承擔各項法律責任時,民事賠償責任優先承擔。如果不同的司法機關分別對投資人作出財產性法律責任的裁決,也要按此原則處理,即使先作出行政、刑事裁決的,也不能置民事債權人利益於不顧,其民事經濟糾紛案件的處理機關可依據該條規定與其他司法機關協調,先行用投資人的個人財產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三)受委託或被聘用管理企業事務人員的民事責任個人獨資企業一般比個體工商戶規模大,有些還在外地設立分支機構,為生產經營的需要,投資人往往委託或聘用他人管理企業事務。依據個人獨資企業法第19條第3款的規定, 「受委託或者被聘用的人員應當履行誠信、勤勉義務,按照與投資人簽訂的合同負責個人獨資企業的事務管理。」該法第20條規定:「投資人委託或者聘用的管理個人獨資企業事務的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一)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賄賂;(二)利用職務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佔企業財產;(三)挪用企業的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四)擅自將企業資金以個人名義或者以他人名義開立賬戶儲存;(五)擅自以企業財產提供擔保;(六)未經投資人同意,從事與本企業相競爭的業務;(七)未經投資人同意,同本企業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八)未經投資人同意,擅自將企業商標或者其他知識產權轉讓給他人使用;(九)泄露本企業的商業秘密;(十)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那麼,受委託或被聘用管理企業事務的人員如果違反合同義務,從事了法律禁止的行為,給投資人及個人獨資企業造成損害,如何承擔民事責任呢?個人獨資企業法在法律責任一章作了兩條規定。第一,受託人或被聘用人違反合同的損害賠償責任。該法第38條規定:「投資人委託或者聘用的人員管理個人獨資企業事務時違反雙方訂立的合同,給投資人造成損害的,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該條規定的責任屬於違約責任,但該違約責任的承擔是有條件的:一是違反與投資人訂立的管理企業事務的合同;二是管理企業事務的行為;三是給投資人造成損害。三個條件須同時具備,否則,受託人或被聘用人不承擔違約損害賠償責任。第二,受託人或被聘用人侵犯企業財產權益的責任。在企業事務管理中,可能發生受託人及被聘用人利用職務或工作之便侵佔企業的財產或利益,為此,該法第46條規定:「投資人委託或者聘用的人員違反本法第20條規定,侵犯個人獨資企業財產權益的,責令退還侵佔的財產;給企業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該條規定的民事責任方式,一是退還,二是賠償。當該企業財產或利益仍存在的,用責令退還的責任方式;但該財產或利益不復存在的,用賠償損失的責任方式;如果退還了財產還有其他損失的,則可與賠償損失的責任方式並用。另外,該法第40條「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沒有像第43條那樣規定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沖突協調問題,筆者認為,不能套用第43條的規定。因為投資人的民事責任一般是對企業外部而言的,法律要充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市場經濟條件下民事債權優先受償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立法價值取向也已適應世界潮流,由國家本位向個人本位轉變,該條是一個體現。而受託人或被聘用人與投資人是企業內部關系,受託人或被聘用人利用企業事務管理之便從事違法犯罪行為,投資人負有失察責任,由投資人承擔因此而引起的不利法律後果是應當的,有利於企業的科學管理和市場經濟秩序的完善,投資人無權因受託人或被聘用人而招致的財產性刑事責任向受託人或被聘用人追償損失,即使提起民事訴訟,法院也應不予支持。

㈤ 被譽為現代經濟法和競爭法產生的標志的是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1]

中文名
經濟法
外文名
Economic Laws
性質
法律部門
經濟法
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意思
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快速
導航
基本特點

調整對象

獨立地位

體系結構

司法考試
基本概念
一般概念
所謂經濟法就是調整現代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資本主義概念
經濟法最早產生於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學家關於經濟法的概念,主要見於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中。英美法系國家盡管存在我們看來屬於經濟法的法律規范,但它們不注重法律部門的區分,沒有民法的概念,更沒有經濟法這一概念。因此,要說明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日學界對經濟法的解說。
a.認為經濟法就是和經濟有關的法律的總稱。比如德國的艾斯特豪思認為經濟法就是有關經濟的法。德國的努斯鮑姆認為經濟法是以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為目的的法律規范的綜合。日本學者美濃部達吉也持此說。這一學說是經濟法產生初期學者對經濟法概念的嘗試性定義,現已經沒人認同了。

《經濟法》
b.認為經濟法是對市場進行規制的法,以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中心內容。日本的丹宗昭信認為:「現代經濟法的核心是壟斷禁止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日本學者正田彬也認為:經濟法是規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固有的以壟斷為中心的經濟從屬關系法。經濟法的認為在於糾正這種壟斷主體與非壟斷主體之間顯著的不平等關系。
c.認為經濟法是經濟公法,有學者認為這是德國經濟法學界的主流學說。這一觀點認為應該堅守羅馬法關於公法和私法的劃分,規定國家公務的法律為公法;規定個人利益的法律為私法。經濟法是國家對經濟施加直接影響的法律,是官方組織和管理經濟的措施。有一種比較狹隘的觀點把經濟法等同於經濟刑法,理由在於經濟法的規定大多包括了刑事責任的內容。這一觀點已經隨著經濟法的發展而被摒棄。
d.認為經濟法是社會法。與『經濟公法論』不同的是,此學說雖然也以公私法的劃分為認識論基礎,但認為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存在一個獨立的第三領域,即社會法。我國很多學者同意這一學說。
e.認為經濟法是企業法。德國的卡斯凱爾和庫拉烏捷,日本的西原寬一等,主張以企業為中心來把握經濟法的定義,認為經濟法是關於企業的法,企業的概念構成了經濟立法的出發點。法國有學者認為,經濟法是對傳統商法的擴展,人們更多的用經濟法概念來代替傳統的商法。這也可以歸於「企業法說」的范圍。[2]
社會主義概念
1921年,蘇聯由於糧食匱乏引出新經濟政策。蘇聯的經濟法受到德國經濟法思想的很大影響,但是更重要的是與蘇聯的意識形態和經濟體制相聯系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法和蘇聯一樣,擺脫不了實質上實行的集中的體制的束縛。
a.兩分法。蘇聯法學家斯圖契卡認為,20世紀20年代蘇聯存在兩種經濟成分和經濟關系,私有者之間的財產關系由民法調整,社會主義成分的各種經濟關系由經濟法調整,民法最終將滅亡,被經濟法取代。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兩成分法被認為將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起來而遭到全盤否定,當時的法學權威雅辛斯基斥之為「法律機會主義」的理論。

熱點內容
初級經濟法票據種類概念 發布:2025-04-09 23:46:24 瀏覽:141
不給工資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09 23:42:00 瀏覽:466
2018年初級經濟法導圖 發布:2025-04-09 23:37:38 瀏覽:440
美國聯邦法規匯編 發布:2025-04-09 23:27:29 瀏覽:973
借款證明人起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09 23:26:15 瀏覽:817
二審法律援助律師會見筆錄 發布:2025-04-09 23:12:35 瀏覽:975
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自考試題 發布:2025-04-09 23:03:35 瀏覽:908
公司法律知識講座主持 發布:2025-04-09 23:02:37 瀏覽:357
貴州民族政策法規知識競賽 發布:2025-04-09 22:59:03 瀏覽:18
17年陝西二建法規真題 發布:2025-04-09 22:33:04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