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根本違約與中國合同法

根本違約與中國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5-04-05 05:38:19

A. 如何認定合同根本違約,合同根本違約的法律後

合同法中,認定合同根本違約的核心在於必須存在違反合同的事實,這是構成根本違約的前提條件。這意味著合同中規定的義務沒有得到履行,這可能是遲延履行、不完全履行、履行不能或先期違約等。

此外,違約的後果必須使受害方蒙受損失,這里的損失應作廣義解釋,不僅包括直接的經濟損失,還包括商業利益損失、標的物損壞、商業機會損失等各種情況。違約必須實際上剝奪了對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這表明違反合同將造成相當嚴重的後果,剝奪當事人的重大合同利益。

要判斷「實質上剝奪的利益」是否構成根本違約,需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例如,在遲延履行場合,如果合同對履行期有明確約定,且履行期的重要性明顯,則遲延履行通常構成根本違約。對於非特別強調履行期的合同,只要遲延方未在額外期限屆滿前履行合同,也可視為根本違約,受害方可以解除合同。

在履行不能場合,大陸法系傳統觀點認為,履行不能可分為原始不能與嗣後不能,根據當事人是否有可歸責性,分別可能發生合同無效或債務不履行責任。具有可歸責性的當事人需承擔履行不能的責任,因履行不能已使合同目的落空,這種違約行為應視為根本違約,受害方有權解除合同。

在不完全履行場合,債務人雖已履行部分義務,但由於履行不完全或附隨義務的不履行給債權人造成損害,通常通過賠償損失解決。若因違反附隨義務造成擴大的損害,即債權人的人身或其他財產(固有利益)受損,則會產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問題。檢驗是否構成根本違約的標准,仍要看是否使債權人合同目的落空或危及合同關系的基礎信賴關系。

在先期違約場合,債務人明確表示屆時不履行合同,受害方無需等待履行期到來即可解除合同。若債務人信用狀況惡化導致履行不可期待,合同目的也無法實現,同樣構成根本違約,允許受害方解除合同並請求損害賠償。

B. 根本違約和一般違約的區別

根本違約是指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致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根本違約的法律效力是一方違約時,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一般違約是指違約行為未達到合同目的,受害方可以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或賠償損失。兩者的區別在於根本違約不能達到合同目的,合同也就不能繼續履行。但一般違約是指合同履行中存在瑕疵,但不影響合同主要目的的實現。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
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C. 根本違約賠償范圍

1、完全賠償原則

完全賠償原則是指因違約方的違約行為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損失,都應由違約方負賠償責任。即違約方不僅應賠償對方因其違約而引起的現實財產的減少,而是應賠償對方因合同履行而得到的履行利益。這是對受害人利益實行全面的、充分的保護的有效措施。從公平和等價交換原則看,由於違約方的違約而使受害人遭受損害,違約方也應以自己的財產賠償全部損害。當然,這種賠償應限制在法律規定的合理范圍內。

根據《合同法》第113條的規定,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這里的損失僅指財產損失。也就是說,違約方不僅應賠償受害人遭受的全部實際損失,還應賠償可得利益損失,即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損失。

實際損失是現存的損失,可以說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損失,一般也不會產生爭議。關鍵是要掌握可得利益。可得利益是合同履行後債權人可以實現或者取得的收益,它具有以下特點:

(1)未來性。可得利益不是現實的利益,而是一種未來的利益,它必須是經過合同違約方履行後才能獲得的利益。

(2)期待性。可得利益是當事人訂立合同時可以預見的利益,可得利益的損失也是合同當事人能夠預見到的損失。

(3)一定的現實性。盡管可得利益並非訂立合同時就可實際享有的利益,但這種利益並不是臆想的,如果合同違約方不違約,是非違約方可以得到的利益。

2、完全賠償原則

完全賠償原則是對非違約方的有力保護,但從民法的基本原則出發,應將這種損害賠償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合同法》第113條規定,「賠償損失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這就是合理預見原則,又叫可預見性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預見的主體是違約方;

(2)預見的時間是合同訂立時;

(3)預見的內容是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財產損失的范圍;④判斷違約方能否預見的標准採用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標准,即通常以同類型的社會一般人的預見能力為標准。

3、減輕損害原則

也叫採取適當措施避免損失擴大原則,是指在一方違約並造成損害後,受害人必須採取合理措施以防止損害的擴大,否則,受害人應對擴大部分的損害負責,違約方此時也有權請求從損害賠償金額中扣除本可避免的損害部分。也就是將減輕損害作為受害人的一項義務看待,並以此限制違約方的賠償責任。

《合同法》第119條也作出了明確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減輕損害原則的構成要件是:

(1)損害的發生由違約方所致,受害人對此沒有過錯;

(2)受害人未採取合理措施防止損害擴大;

(3)受害人的不當行為造成損害擴大。

4、損益相抵原則

又叫損益同銷,是指受害人基於損害發生的同一原因而獲得利益時,應將所受利益從所受損害中扣除,以確定損害賠償范圍。這是確定賠償責任范圍的重要規則。根據這一規則,違約既使受害人遭受了損害,又使受害人獲得了利益時,法院應責令違約方賠償受害人全部損害與受害人所得利益的差額,這是凈損失、真實損失,但並不是減輕違約方本應承擔的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都沒有規定損益相抵原則,但基於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應承認此原則。具體地說,違約損害賠償地目的是補償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並非使受害人反而因此而受益。由於同一違約行為既遭受損失,又獲得利益,如不將利益予以扣除,就等於讓受害人因違約行為而受益,這是違反違約損害賠償的本意和目的的。因此,必須採取損益相抵原則。

一般合同違約金賠償標准原則有哪些?如果違約方在賠償合同違約金的時候沒有按照相關標准來理賠,則可以要求對方改正按照相應標准理賠。

熱點內容
高燕律師 發布:2025-04-05 10:24:26 瀏覽:891
劉江南律師 發布:2025-04-05 10:11:28 瀏覽:995
高唱2014一建法規 發布:2025-04-05 10:09:49 瀏覽:610
天知曉法治 發布:2025-04-05 10:08:19 瀏覽:907
刑法是對底線 發布:2025-04-05 09:22:20 瀏覽:435
車輛非法過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05 09:09:14 瀏覽:18
法律顧問企業案例 發布:2025-04-05 09:00:36 瀏覽:685
律師emba 發布:2025-04-05 08:58:23 瀏覽:962
行政法部門屬於 發布:2025-04-05 08:54:10 瀏覽:469
危化品安全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05 08:49:58 瀏覽: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