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法什麼時候合同成立
『壹』 國際經濟法 案例分析
1、雙方爭議可以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雙方都是公約的締約國,爭議內容屬公約管轄范圍。
2、該合同成立於2007年4月17日,4月5日屬於中方要約,4月11日屬美方反要約,4月15日是中方收到新要約的時間,中方承諾到達時間4月17日即為合同成立時間。
3、根據FOB術語規則,由買方負責自費辦理貨物的運輸和保險手續並交付費用。所以中國出口公司沒有義務辦理該批瓷器的運輸保險。
4、根據FOB交貨條件,以裝運港貨物越過船舷作為買賣雙方劃分風險承擔的責任,越過船舷以前屬於賣方責任,越過船舷後屬於賣方責任。
『貳』 國際經濟法概述
一、概述
(一)國際經濟法的含義、范圍及淵源
國際經濟法包括同際貨物買賣法、國際技術轉讓法、國際服務貿易法、國際直接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和圍際稅法。
從目前的國際實踐來看,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制度則可表現為(或產自)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和國內立法等。
(二)國際經濟法律關系主體
(1)自然人。
(2)法人。
(3)國家。
(4)國際經濟組織。
(三)國際經濟法律行為
1.國際經濟法律行為的特徵
第一,國際經濟法律行為是國際經濟法主體的行為。
第二,國際經濟法律行為是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行為。
第三,國際經濟法律行為是可以產生國際經濟法律後果的行為。
2.國際經濟法律行為的分類
(1)合法行為與非法行為。
(2)單方行為和雙方(多方)行為。
(3)積極行為與消極行為。
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一)《公約》的適用范圍
1.《公約》適用的當事人的范圍
本公約適用於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①如果這些國家是締約國;或②如果國際私法規則導致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
2.《公約》適用的交易范圍
公約只適用於國際貨物銷售合同。但並非所有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都適用公約。下列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則不適用公約:①購買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貨物銷售;②以拍賣的方式進行的銷售;③依法律執行令狀或其他令狀的銷售;④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或貨幣的銷售;⑤船舶、船隻、氣墊船或飛機的銷售;⑥電力的銷售。
3.《公約》適用的權利義務范圍
公約只適用於銷售合同的訂立以及賣方與買方因此種合同而產生的權利和義務。
4.《公約》適用的任意性
(1)當事人可以通過選擇其他法律而排除公約的適用。
(2)當事人可以在買賣合同中約定部分地適用公約或對公約的內容進行改變。
5.我國對《公約》做出的保留
(1)關於書面形式的保留。我國在核准公約時對此進行了保留,即認為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應採用書面的形式,公約有關口頭或書面以外的合同也有效的規定對中國不適用。
(2)擴大適用范圍的保留。中國主張,只有在合同當事人營業地所在國為不同國家,且這些國家均為公約締約國時,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才適用該公約。
(二)《公約》的解釋
在解釋公約時,應考慮到公約的國際性質和促進其適用的統一以及在國際貿易上遵守誠信的需要。凡公約未明確解決的屬於公約范圍的問題,應按照公約所依據的一般原則來解決,在沒有一般原則的情況下,則應按照國際私法規定適用的法律來解決。
(三)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訂立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通過一方提出要約,另一方對要約表示承諾後成立的。
1.要約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以訂立合同為目的向對方所作的意思表示。
要約的撤回,是指要約人在發出要約之後,在其尚未到達受要約人之前,即在要約尚未生效之前,取消該項要約,使其失去作用。
要約的撤銷,是指要約人在要約送達受要約人後取消要約的行為。
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進行實質性的改變.即構成反要約,也稱為還盤。
2.承諾
承諾有效的條件:
第一,承諾須由受要約人做出。
第二,承諾需向要約人做出。
第三,承諾須在要約規定的有效期間做出。
第四,承諾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
承諾可以撤回,只要撤回的'通知在承諾生效之前或與其同時送達要約人。
(四)賣方和買方的義務
1.賣方的義務
(1)交付貨物義務;交付貨物既是賣方的主要義務,也是其收取貨款權利的前提條件。
(2)質量擔保義務;質量擔保義務是指賣方必須保證其交付的貨物與合同的規定相符。
(3)權利擔保義務
2.買方的義務
(1)支付貨款。
(2)接收貨物。
(五)違約救濟方法
1.賣方違約的救濟方法
(1)要求實際履行。
(2)交付替代物。
(3)修理。
(4)減價。
(5)宣告合同無效。
2.買方違約的救濟方法
(1)賣方要求買方履行義務。
(2)宣告合同無效。
(3)賣方自己訂明貨物的規格。
3.適用於買賣雙方的一般規定
(1)中止履行義務。
(2)損害賠償。
(3)支付利息。
(4)免責。
(5)宣告合同無效的效果。
(6)保全貨物。
(六)風險轉移
1.風險轉移的時間
如果買賣合同涉及貨物的運輸,自賣方將貨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時起,或自賣方在合同約定的特定地點將貨物交付給承運人時起,風險就轉移到買方承擔。如果賣方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把貨物交付給承運人,在貨物於該地點交付給承運人以前,風險不移轉到買方承擔。賣方有權保留控制貨物處置權的單據,並不影響風險的轉移。
對於在運輸途中銷售的貨物。從訂立合同時起,風險就移轉到買方承擔。但是,如果情況表明有此需要,從貨物交付給簽發載有運輸合同單據的承運人時起,風險就由買方承擔。
在其他情況下,從買方在交貨時間內接收貨物時起,或從買方未接收貨物而交貨時間屆滿時起,風險就轉移到買方承擔。
2.風險轉移的法律後果
貨物在風險移轉到買方承擔後遺失或損壞,買方支付價款的義務並不因此解除,除非這種遺失或損壞是由於賣方的作為或不作為所造成。
如果賣方違約構成根本違反合同,不影響貨物風險按公約的規定轉移給買方,也不損害買方對賣方根本違反合同而可以採取的各種救濟方法。
『叄』 國際經濟法與民法典中的合同的違約與救濟的區別
國際經濟法與民法典中關於合同的違約與救濟的區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點表示和歸納:
一、法律適用與管轄范圍
國際經濟法:主要適用於跨國界的商事交易和合同關系,涉及不同國家的法律制度和國際慣例。它關注的是國際商事合同的違約與救濟問題,涉及的法律體系更為復雜和多樣化。
民法典:作為一國的國內法,主要適用於本國境內的合同關系。它規定了合同違約與救濟的一般原則和具體規則,具有強制性和普遍適用性。
二、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
國際經濟法:在國際商事合同中,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可能因不同的國際公約、國際慣例或雙方當事人的約定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主觀要件(如故意或過失)和客觀要件(如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合同義務)。
民法典:依據《民法典》的規定,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主觀要件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履行合同中不論其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只要造成違約的事實,均應承擔違約法律責任。客觀要件是指合同依法成立、生效後,合同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未按照法定或約定全面地履行應盡的義務,即應承擔違約的法律責任。
三、違約行為的表現形式
國際經濟法:在國際商事合同中,違約行為可能表現為不履行合同義務、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遲延履行合同義務等。具體的違約行為可能因不同的國際公約、國際慣例或雙方當事人的約定而有所不同。
民法典:當事人違約行為形態包括不履行合同義務和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兩種情況。不履行合同義務是指合同當事人不能履行或者拒絕履行合同義務;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即不適當履行,是指包括不履行以外的一切違反合同義務的情形。
四、違約救濟的方式
國際經濟法:在國際商事合同中,違約救濟的方式可能因不同的國際公約、國際慣例或雙方當事人的約定而有所不同。通常包括實際履行、交付替代物、要求損害賠償、支付違約金等。
『肆』 國際經濟法的淵源有哪些
【商務師考訊】
國際經濟法的淵源
(一)國際立法。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制訂的國地公約,國際慣例、示範法際體現出來的立法。包括:
1、國際公約(只對締約國有拘束力)
2、普遍適用的國際慣例(國際商事合同中的基本規則)
3、示範法(國際組織制定的供各國立法機構採納的規則,各國在採納時可以做出修訂。《統一商法典》的優劣。最為成功的是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國際1958年商事仲裁示範法》,運輸方面:漢堡規則。示範法的目的在於動調和統一各國商事仲裁方面的法律。1996年《電子商務示範法》。還可包括一些重要組織的決議,如聯合國《各國經濟權利義務憲章》
(二)國內立法。
四、國際經濟法的主體
(一)自然人和法人。既取決於國籍所在地或住所地法是否允許,也取決於其經濟交往的國空的法律。取決於設立法人的國家的法律。
組成法人的自然人的國籍以公司主營業地管理中心所在地
(二)跨國公司。多個經濟主體的有機組合體。Subsidiary子公司,是根據東道國法律設立的,有自己的名稱、財產、組織機構,並以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
有一個統一的全球戰略,充分利用全球各地的資源以追求最大利潤。母公司是否需要對子公司承擔責任?觀點一:獨立有限責任說
觀點二:鑒於中國公司實行統一戰略,對資源統一調配,母公司需要承擔作為整體的責任。
折衷說: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母公司經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
目前跨國公司的活動主要受各國國內法的制約。(三)國家
國家不僅僅是國際經濟活動的參加者。還有通過立法對國際商事交易活動進行管理的職能,可以對外鑒訂條約。國家享有國家財產豁免權
主權豁免:不經國家同意,一國法院不得將國家作為被告投訴。
訴訟程序:即使國家同意應訴,不經國家同意,一國法院不得強迫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參加訴訟。
『伍』 什麼是國際經濟法它與國際公法,國際私法有什麼關系
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 ,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
概念和范圍 關於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范圍,國際上和國內都學說不一,總的來說,可歸納為廣泛和狹窄的兩種概念和范圍。
廣義國際經濟法 泛指調整國際經濟交往的法律。其范圍包括一切關於超越國界並涉及任何經濟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規則和制度,不論進行交往和交易的主體是國家、國際組織或機構、國營金融機構(如國家的中央銀行),還是個人、法人或跨國公司。它也不區分國際法和國內法、公法和私法。主張這種概念的法學家一般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社會中經濟關系和經濟組織的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的總稱,他們打破了法律各部門之間的界限,強調法律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滲透。這派國際經濟法學者特別著重從各種有關法規的綜合的角度,研究實際的法律問題,對實際法律工作者來說,較切合實用。
按照廣泛的概念,國際經濟法的內容甚廣,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關於外國人經濟地位的國內立法和國際法。②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私法方面,包括貨物買賣、運輸、契約的法律,保險法,公司法和海商法。③關於國際貿易的國內法規,如關稅法規、內地稅法規、進出口管製法規、外匯管製法規以及關於質量和包裝標准等方面的法規等。④關於外國人投資的國內立法和國際法,包括外國人投資的組織和清理、投資的待遇、保護和保證(見國際投資法),國有化和徵收,解決投資爭端的方法和適用的法律,等等。⑤關於國際貿易制度、國際貨幣和金融制度和國際機構投資制度的國際法和國際經濟機構法,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區域性國際開發銀行(如亞洲開發銀行)的法律,國際商品協定等。這部分法律都是通過國際條約的形式制定的,構成國家之間的條約義務,屬國際公法的范圍,不直接涉及或約束個人。⑥關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法律,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經濟互助委員會,安第斯條約組織的法律。⑦國際稅法,包括課稅管轄權范圍,關於解決雙重課稅的法律(見國際稅法) 。
狹義國際經濟法 是國際公法的一個特殊部門。凡國際貿易、經濟交易中涉及的私法問題(如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等)和國內法問題(如關於進出口管理的國內立法等)都不屬於國際經濟法的范疇。這派學者比較注意國際經濟法的理論體系的研究。根據狹窄的概念,國際經濟法的范圍和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關於一國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在其國境外經濟領域的法律地位。②關於私人國外投資的法律制度。③國際機構投資的法律制度,主要涉及世界銀行和各區域開發銀行的組織機構法和關於其資金來源和經營的法律。④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國際貿易,金融和貨幣關系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關於國際貨幣制度的法律涉及的問題包括: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建立的關於國際貨幣體制的行為規則以及其實施和改革,區域性貨幣制度等。國際貿易法律制度包括《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體現的各項原則(如非歧視原則、多邊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普遍和逐步降低關稅、禁止數量定額制、關於防止出口貿易中限制競爭的原則、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制度涉及的原則,關於保障措施和免除執行某項原則的制度等),國際商品(初級產品)協定、生產國協會、綜合商品方案問題 、調整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關系的非對等性質的優惠原則、關於禁止商業上限制競爭的做法的國際行為准則、消除或減少非關稅貿易障礙等。⑤國際經濟組織和機構法,包括組織結構、決策程序和職能范圍等方面的問題。⑥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的法律制度。⑦國際稅法,等等。
國際經濟法已經從國際公法中獨立。不但有關於經濟關系的國際公法,還有調整個人與國際法主體之間的法律規范。
『陸』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國家經濟主權原則。
國家經濟主權原則是國家主權原則在國際經濟法領域內的具體體現,它構成了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基礎。國家經濟主權表現在國家對其全部財富和資源的擁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以及對經濟活動的支配權等。
在內容上,該原則包括國家對其境內一切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國家對外國投資者及其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權,以及國家有權決定對境內的外國資產實施國有化或徵收的措施等。
2.平等互利原則。
平等互利原則指所有國家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國家應以平等的資格參與經濟活動,並平等分享成果。平等互利是國際經濟交往中應遵守的基本原則。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各國不論大小強弱,其在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
平等是實質上的平等,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平等。互利指不能只謀取本方的利益,而置其他各方的利益於不顧。平等互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最惠國待遇是平等互利原則的一個典型範例。
3.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
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指發展中國家應通過國家經濟的發展逐步縮小並消除窮國與富國的差距,發達國家應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科學和技術等領域進行合作,以促進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
依《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國際合作以謀求發展是所有國家的一致目標和共同義務。該原則首先強調的是承認和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發達國家的繁榮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礎上,為了實現共同發展,就應加強各國間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合作,當然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也包括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
(6)國際經濟法什麼時候合同成立擴展閱讀:
就國際經濟法中所包含的各國涉外經濟法或民商法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處在殖民地、附屬國地位的眾多弱小民族,或根本沒有立法權,或只有形式上的立法權。
二戰結束後數十年來,被壓迫弱小民族的反殖民主義斗爭陸續勝利,眾多新主權國家相繼興起,逐漸形成了第三世界,開始有了獨立的國內立法權。盡管在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異,但它們有著共同屈辱歷史,共同斗爭經歷,共同現實處境,因而有關徹底改變這種現狀的共同願望和強烈要求,並且正在從事改造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共同斗爭。
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這種要求和平共處的努力,當然會遇到來自發達國家的各種阻力和障礙。因此,在當代國際經濟法基本規范或基本原則更新發展的全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保護既得利益、維護國際經濟舊秩序與爭取平等地位、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矛盾和斗爭。這乃是當代世界「南北矛盾」斗爭的主要內容。
在最近四五十年來「南北矛盾」斗爭中逐步形成的國際經濟法基本規范或基本原則,可以大體上歸納為經濟主權原則、公平互利原則、全球合作原則以及有約必守原則等四個方面,以下各節,分別予以闡述。
參考資料:網路-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