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銷要約合同法
1. 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應當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後到達相對人
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應當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後到達相對人法律如下:
一、本條的歷史由來
1、《合同法》第十七條
「要約可以撤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五條轉致本條:「要約可以撤回。要約的撤回適用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規定」。
2、《合同法》第二十七條
「承諾可以撤回。撤回承諾的通知應當在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或者與承諾通知同時到達要約人」。民法典第四百八十五條也是轉致本條:「承諾可以撤回。承諾的撤回適用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規定」。
二、規范目的
1、行為人可能在作出意思表示後感到後悔
如出賣人以某價格發出要約但不久就有第三人願以更高價成交,承租人找到價格更為合適的房屋等。
此時,法律在一定條件下允許行為人撤回意思表示,條件是撤回的通知應當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前或者與意思表示同時到達相對人。意思表示根據是否向相對人作出,區分為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2、法律行為以私人自治為原則
在不影響對方利益的前提下,表意人應該可以使未生效的意思表示根本不發生效力,這是對表意人內心意願的尊重。但對於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一旦生效後,將會給相對人造成信賴,認為該意思表示具有效力。為避免此種信賴被破壞,該意思表示生效後即不可撤回。
撤回與撤銷的後果不同
1、撤回針對的是未生效的意思表示,而撤銷針對的是已生效的意思表示
關於意思表示撤回,《合同法》第十七條:「要約可以撤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
《合同法》第二十七條:「承諾可以撤回。撤回承諾的通知應當在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或者與承諾通知同時到達要約人」。由於撤回的通知先於或與前項意思表示同時到達相對人,此時前項意思表示未生效。
2、關於意思表示撤銷
《合同法》第十八條規定:「要約可以撤銷,但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民法典第四百七十六條作了較大的修改和完善:「要約可以撤銷,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要約人以確定承諾期限或者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二)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做了合理准備工作」。